密使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密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749362
作者:[英] 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小说以欧洲某国爆发内战为背景,描写了身心布满战争创伤的学者D受命赴英国购买国内革命的紧缺物资——煤。在赴英的同一条海船上,D发现敌方也派出了密使。于是,上岸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为完成使命,D不断地被敌人甚至自己一方的人下套,眼看就要被逼入绝境。就在他一次次地虎口脱险、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他终于从一个被动消极的“理念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动的人”,完成了从猎物到猎手的角色转换,在使命完成无望的情况下,奋力挫败了敌方的计划。
本书由英国新锐犯罪小说家伊恩·兰金作序。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猎物
第二部 狩猎者
第三部 最后一枪
第四部 结局

编辑推荐

  本书:英国大师级作家“消遣小说”名篇英式间谍小说经典之作  多佛海峡,赴英的一条海船上,D与L,两个对立派别的密使狭路相逢。  迷雾下的伦敦,处处暗藏杀机。D,一名职业间谍,却那样犹疑不定、肝肠寸断,一次次被人下套,命悬一线,眼见使命要成泡影。  D,一个伤痕累累的男人,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为了心灵的救赎,终于从猎物变成了猎手……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  本书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的气氛与精巧的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的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个并不完美的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与犹疑不定。  本书由英国新锐犯罪小说家伊恩·兰金作序推荐。

内容概要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20世纪人类良知与渴望的最出色的编年史家。”  ——威廉·戈尔丁

章节摘录

  海鸥盘旋在多佛的上空。它们像团团雾片一样飘向远方,然后又逆风振翅飞回那隐约可见的城市。与此同时,轮船的汽笛声在高空中哀鸣,其他船只也都鸣笛应和,一片凄凉的声音响彻四方,是对谁表示哀思呢?轮船徐徐地航行在秋天凄凉的黄昏中。这使D想起送葬行列,一辆柩车缓慢、肃穆地向着“安息的乐园”前进,柩车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以免震动了灵柩,就好像那具尸体害怕颠簸似的。悲痛欲绝的女人们在灵柩的布帷周围尖声嚎哭。  三等客舱的酒吧间挤满了人;一支橄榄球队正乘着这艘轮船回国,系着条纹领带的队员们在喧嚷着争夺酒杯,就像在球场上争夺橄榄球似的。D有时听不懂他们在叫喊什么,可能是行话,也可能是方言。对他来讲,需要过一小段时间才能恢复记忆中的英语;他的英语一度非常好,但是现在他记得的大都是文学语言了。他试图躲开他们远一点儿,他,一个上唇蓄起浓须,下巴留下一道疤痕,额头布满焦虑烙印的中年人。可是在那狭小的酒吧间里你根本躲不开别人——他的肋骨上挨了一胳膊肘,一张嘴巴对着他的脸直喷酒气。他对这些人感到非常诧异,看到他们那种肆无忌惮的热乎劲儿,你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战争正在进行——不仅在他所离开的那个国家正在打仗,就是这里,在多佛的防波堤外半英里的地方,也在进行着战争。他好像把战争随身带来了。D来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人们竟然会对此毫无感觉。  “传过来,传过来。”一名队员对酒吧间侍者高声叫着,可是他的那杯啤酒却被别人一把抢走了。那个人也在喊:“出界。”“抢球啊,”大家齐声高叫着。

图书封面


 密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大师级小说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文静的美国人》、《权力与荣耀》无疑是他“严肃小说”中的代表作,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密使》,则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据说格林曾左右开弓,上午写作以轻松消遣面目出现的《密使》,晚些时候就转入让他殚精竭虑的《权力与荣耀》的创作。他是如何周旋于这两者之间的?《密使》英文版导言的作者、英国新锐小说家兰金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这有点像莫扎特吃过早饭后创作歌剧,然后停下来吃午饭,转而再作《安魂曲》。”不过,《密使》读起来并不轻松。这部作品完成于1938年,此时法西斯势力甚嚣尘上,由此造成的动荡与混乱,让欧洲大地处于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夜。从小说出场的人物与营造的气氛来看,尽管作家没有点明,但很容易与之前爆发的西班牙内战联系起来。主人公D肩负为其所在的阵营购买战争急需的煤炭这一艰巨的使命来到英国,从他取道法国,乘坐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渡轮那一刻起,对手L就如同鬼影一般缠绕着他,无法预知的阴谋、陷阱与追杀在等待着他。还未在旅馆安顿好,他的衣服就被人翻查了,随后他在渡轮上认识的贵族女儿罗丝的同伴痛打了他一顿;紧接着,他发现放在旅馆里的皮夹暗遭搜查,那位对他流露过爱意的朴实的旅馆女仆爱尔丝被人推下阳台而死。就在他历经波折,找到罗丝的父亲本迪池勋爵,双方一番讨价还价,谈妥煤炭交易的价格,D却发现可以证明其身份的证件被人偷走了。他只好去大使馆,希望由此证明他的身份。谁知使馆的一秘已被L收买,不但不承认,反而将他交到了正以涉嫌杀人罪通缉他的警察手中。D奋力逃脱,然后赶到了矿区所在地,企图说服矿工们不要为叛军生产并运送煤炭,以免给国内的民众造成更大的灾难。然而,他的努力并未见效,L又抢到了他的前面,他自己又落入了仍在追捕他的警察手中。就在他万念俱灰之际,爱慕他的罗丝托人将他保释出来。身心俱疲的D无奈地踏上回国的渡轮,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密使》自有惊险小说常用的套路——主人公一次次地被人设套陷害,又每每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然而,这部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人物个性与命运的描写,那种乱世中无法把握自己人生的小人物的痛苦与迷茫。那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渴望关爱、平凡琐屑的女仆爱尔丝,只是因为对D有好感,并忠实地完成D托付给她的事,就遭到D的对手的暗害,成为对手将D推入绝境的一个筹码,让D负疚不已;将爱尔丝推下阳台的世界语教授K,其实已经身患绝症,只有六个月可活,他一天只赚几个先令,活得十分萎琐,却上了L的贼船,成了杀人凶手,自己最终也成了D复仇的牺牲品。D自己是大学教授、中世纪法兰西史诗《罗兰之歌》的研究专家,本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不料内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妻子在大轰炸中不幸丧生,自己则被抛进了战争的旋涡之中。为国效力的信念让他成了一名间谍,但是书生本色又让他多少欠缺了从事这一职业所应有的果决与坚毅,关键时刻常常瞻前顾后、犹疑不定。比如,在处决他厌恶之极的杀人凶手K时,他迟迟下不了手。对亡妻的思念和疲于奔命,又让他对罗丝的求爱有心无欲。这样一位个性有缺陷的英雄,彻底颠覆了英国经典惊险文学中或者福尔摩斯般冷峻、或者波洛般睿智的传统形象,却多了些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     这世界不论是有战争还是没有战争的地方,都一样的寒冷。不管人心的内外一样的看不清,伦敦的迷雾如同我们对这世界的理解,如此让人迷茫,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从战争的祖国带着委托而来,虽然曾经遭受沉重的打击和最深的伤害,以至于除了皮囊灵魂已经奄奄一息,却仍然决然地准备完成任务,保护自己的身份证明以完成合同。一个昔日的学者,没有矫捷强壮的身手,没有强大的组织支持,甚至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特工的任何一点味道。他似乎孱弱衰老疲惫,仿佛最后完成任务的老马。呆滞的,不报有任何激情的来到新的国度。那个随意扔来的小圆面包似乎让他觉得一点温暖,只是随后而来的是被怀疑,被侮辱,被殴打,被追踪,被出卖和被陷害。。。甚至有那么一点时间,我觉得或者我遇到这么一张嘴脸的外国人,也不会给予任何的好脸色。。。那么一种注定被世界遗弃的神气。。。对于曾经伤害自己到如斯地步的国家政权,对于那些背叛了自己的同事和同胞,需要继续完成使命,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么?对于D来说,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也不想做别的选择。在噩梦没有开始之前,他想也没有想就拒绝了2000的贿赂。在陷入生命威胁,在走头无路的时候没有想到放弃脱身。在任务已经失败的时候,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毫不犹豫的尽力而为。我想,选择他作为密使,承担这任务,他的政府是明智的。只是这些对于他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世界如此冰冷,让他感到绝望,让他对可能的温暖也犹豫怀疑。。。只是即使对世界如此失望,心里总是还有一丝企望,或者正是由于这寒冷,使得我们更希望在这世界寻找到一个人,一颗心,只要一个就可以,使得我们感到有所依托,可以互相依偎着,彼此获得一点温暖。。。
  •     格林笔下的人物有一种共性——这种共性我直到前几个星期看密使才清晰的意识到,他们平时都有些懦弱,都在害怕一些东西,但是其实他们却并不惧怕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怕,就好像懦弱是假装的,而这种无畏却又和勇气无关,他们的无畏不是某种临时鼓动出来的东西,倒像是某种事实那是他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就境遇而言,我们可以是这样,其实也可以是那样,他们在远未接近死亡时,就看见了死亡之日,在远未接近破产时就能看到穷困潦倒这几个世纪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能看到死亡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平时也看到死亡,但那是他者的死亡,死亡和生活其实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把它们分开成毫不相关的东西,于是生时就带有某种狂热——我们是不死之身,直到将要死时这是美国式灾难片的一个内涵,灾难片就个体而言是最最浅薄不可救药的电影,导演也未必想说任何东西,仅仅是怪兽来了,然后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赶跑了怪兽,但灾难片总体的下面隐含着一种根本的,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嘲弄,于是它们以电影的形式出现,而我们去买票看它,一方面,电影本身意味虚幻,也带来了反方向的安全感,另一方面,灾难片的结尾是一种力量,如此说来,也可以夸张的说灾难片在现代社会扮演了补丁一样的角色,它使我们继续得以脚踏实地在这空中楼阁上格林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看到这种可能性,和虚幻性,所以你看,不论是文静的美国人,病毒,还是密使中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带一丝丝的“骄傲”,他们知晓境况的虚幻,他们始终害怕着某些东西,比如密使,他畏惧暴力,但在暴力真正来临的时候,那种畏惧仅仅是一种呕吐和痉挛般的生理反应,他的表现是相当镇定的,他一直在演练这些遭遇他们对很多事情带有一种“冷”的厌恶,但很少动怒,他们一直能看到死,因此他们无论年龄多大都是苍老的,他们是相当认真的,但其实对结果很无所谓——结果是这样也可能那样,如果真的是这样了,那也仅仅是因为没有那样而已,他们有很多怜悯,几乎没有过嘲弄,他们讲过几个笑话,而那仅仅是一种善意格林也能看到,这可能是他作品中力量的来源这是前几天写的,后来觉得不太妥,我这么说,好像否认了宿命,恩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罢了”说的是“境况”,境况可以是多变的,但这和命运并不矛盾,我最喜欢的格林的作品《病毒》中,主人公自杀是一种境况吗?不,那是他的宿命,若他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他的归宿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可能期望过高,没有想象中精彩
  •     不喜欢结尾,为什么要安个happy ending 不应该如此嘛
  •     写的好,有趣,女主角罗丝很有魅力。马尔克斯推荐过格林的小说。
  •     阅读密使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到钱德勒,那种好莱坞硬汉故事的氛围,那种硬汉妖姬的邂逅,不过其实很显然,格林厄姆是纤细隐形的,钱德勒则是棱角分明粗犷的。二选一的话,还是喜欢马洛,更喜欢钱德勒的嘲讽。
  •     我喜欢这样风格的小说,内心的世界才是值得描绘的世界:两段谈话揭示了整个背景
  •     变身的那一刻好有电影感!
  •     看的第一本格雷厄姆…唔,还没有太get到英国作家的点。我加油。
  •     好适合感冒时读的书
  •     Song of Roland应该是作为密使的人生伏笔一样的存在,穿插其中只在一两个地方铺垫了一下。在结尾的时候我一度期待是枪枪瞄准实则枪枪其实都没打准的讽刺笔法。个人认为这本书挺适合拍爱情谍战片的,很多场景的变换是比较有趣的,心理和表情的刻画应该也会很到位,最后的结局让我有一定惊奇,书中对这段爱产生的原因铺垫还是比较多的。
  •     大师总是不让人失望,身临其境的感受。。。。
  •     的确是游戏之作
  •      格雷厄姆·格林说他写作《密使》只花了六个礼拜,那是在国际局势不稳的一九三九年。上午的写作时间属于类间谍小说《密使》,下午则用来书写另一部相对严肃的天主教题材作品,《权力与荣耀》。后者花了作者更长的时间,整体上也更精密,充斥着格林特有的黑色氛围。
      
  •     由于小说发生的时间和主人公的带着战争病菌的身份,在一个没有信任的世界里,这个最后归结到爱情的故事刻画的女人都很节制。有些闪躲,像是藏头露尾的克制感情,以躲避随时可能的空降的陷阱。但是没有用,他毕竟还有信仰,对于纯洁无辜的天真易于被打动,因为那种毫无抵抗力的岌岌可危的东西和他死去的爱情住在同一个地方。一开始的D笨拙,因为往事的占据,失去爱尔死的D勇敢,因为无所可失去了。后来的他尽管仍然不走运,但却有点罗兰的样子。(当然不是伯尔尼抄本里他理解的罗兰)最后,哦最后他还是不怎么走运。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个大团圆的结局。PS:格林阿,我觉得你在写猫和椰子壳以及那帮D的四个小伙子时候又磕嗨了吧。。。
  •     20130208-20130209
  •     很少有消遣小说做到过而不忘的,原来格林也不例外。
  •     读这本书,可以感觉到一种让人把眉头紧锁、把双手紧握的无法顺畅呼吸的沉重,由于主人公的受尽折磨的苦难命运、遭到的打击和侮辱,也由于作者通过将伦敦的不见天日的坏天气贯穿于全书始终所营造的压抑、灰暗甚至有些虚幻的氛围。
    但书的结尾,让主人公携得美人归,我认为是一条不协调的光明的尾巴,破坏了整体氛围。或许是作者也不忍心了吧。
    译文极有文采,大家手笔。
  •     2015-84
  •     格林很关注死亡啊
  •     寓言氛围
  •     悲哀,绝望
  •     看过的他的第三本书,不如前面两本好,主人公都有相似之处,有点懦弱,又有自己的道德准则
  •     作为消遣小说,上品之作
  •     喜欢中年创伤男和天真女的搭配
  •     钱德勒给侦探小说的沉闷场面开出的药方是见机插入一位持枪者,在《密使》中,这类促动情节峰回路转的“插入”未免繁多而机械,但这部在格林看来不过“消遣之作”的作品仍有其值得称道处,克制而简省的叙述中,人的遐思、出神、短暂的怀疑与犹豫,都成了一种代表“思”的沉郁的所在。
  •     故事情节确实和兰金老师在序里说的一样有缺陷,不过重点也确实不是故事罢了。语言风格真·心·喜·欢,像棉睡衣一样和我的思路熨帖。或许有傅惟慈加成?
  •     不感冒
  •     一个人承担着一项秘密使命,游走于英国伦敦,其中有悬念、有爱情,有很多的情节转折,也牵涉到人性中的一些柔软之处:战争背景下因为丧失所爱和原本的生活轨迹而忧郁、沮丧,但仍然就是畅销书的写法。或许当年是很吸引人的,但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有一些老套。
  •     懦弱得有点病态的主角真讨人喜欢!
  •     中间的失败情绪非常能打动人,结尾是败笔
  •     D,K,L。格雷厄姆·格林第一本,校图书馆其他书老旧都存起来了。结尾有彩蛋。
  •     格林的"消遣小说"十分吸引人, 每次读他的书,都不忍释卷, 一定要一口气读完, 记得读他的第一本是< 炸弹宴会>, 从此欲罢不能...
    上海译文出版的文集,让我十分激动, " 严肃小说" 已经收入, 但是" 消遣小说" 只此一本出版,真是太慢了.
  •     阴雨里的伦敦太冷了,没什么能让人振作的,连复仇这种念头都显得无精打采。所有的任务被执行的唯一理由,就是快点让这些时间过去。格林就是这样对待英国和英国人的。
  •     绝望在格林的小说中无处不在,唯一的希望都存在于女性的身上。
  •     会讲故事的人是能把一件相对简单的故事讲得曲折刺激的。
  •     还真是“消遣”,我注意到搞笑段子了
  •     这本气氛好压抑,包括对人物的刻画,感觉更接近他的严肃小说。
  •     作者是公认的大师,自称这是“消遣小说”,内容是关于间谍的,翻译是傅惟慈。果然好看。
  •     不一样的间谍小说始终给我以英雄无奈的感觉
  •     好看!
  •     翻译整体而言很流畅,就是剧情并不是那么十分吸引人,甚至前半部分对主人公逆来顺受的描写会让读者不忿,但从前言来看,似乎是作者消遣小说笔下人物的典型特征之一。整体而言,马马虎虎,不算很吸引人但也还可以。
  •     20年专注被提名诺贝尔从未获奖还是有道理的-_-#
  •     希望书的种类再多些
  •     好吧……名副其实的消遣小说
  •     格林难得的温柔结局,虽然也不算happy ending
  •     虽然作为“消遣小说”,但是也显得太随意了吧。。。好看倒是还行。就像序里面说的,作为一个有忠实宗教信仰的人来揣测间谍类小说,其实是能赋予人物很精妙的心理。况且这可是随手就开启了间谍小说的新时代。最后还要深深的感谢傅大大的翻译,深切的。
  •     大作家的二三流小说真的没有必要发行,没有必要出版,傅惟慈先生也没有必要花心思翻译了。真的很无趣哎。
  •     一直期待最后有个反转其实女主是坏人,然而并没有。。
  •     格林的小说水平跳跃的太大了,此作明显让人感觉昏睡,间谍小说太平静没激情了也就失去了很多乐趣,当然或许事实也即便是平静的涟漪
  •     悲观主义者
  •     他是个有趣的人我这么想——娘的人虽然有趣但是书为什么很无聊呢这也太消遣了吧混蛋
  •     初中时候因为很酷的名字买的 沉闷却有趣的英式小说
  •     原来是消遣类啊,不过看起来我不会喜欢格林。他的语言不错,傅老师的翻译也很好。
  •     一个研究《罗兰之歌》并出版专著的大学教授 一个在国家内战的混乱中失去心爱妻子的伤心人 成为身负使命赶赴英伦阻止敌对势力得逞的间谍。在状况百出的行程里狼狈 连开枪射击都瞄不准 不过 结局还是很温暖 间谍啊 到底是有不凡魅力的 即使只因为经历本身。
  •     不动声色地叙述。荒诞的绝望 。委托炸矿那段够味道
  •     125.上、下午写两部不同的小说?
  •     名声在外。不过主角那种自怨自艾却自命不凡的劲头的确很有意思,以及对使命和命运的坚守和倔强,让人略略赞叹。结局和爱情让人有点出乎意料,不过拍成电影就是大路货了
  •     没劲
  •     快要把格林的“消遣类”看完了……越来越喜欢他,非常非常喜欢。虽然这本有点虎头蛇尾,细节也相对粗糙一点,但是那种惊人的令人心折的特质掩都掩不住:那么冷静那么悲观的格林有不可遏制的“想被善说服”的欲望,简直就像沟渠里的烟花,从他的书里总能从平常得有点丑陋的东西里看到一种掩藏的却未被污染的天真。这本里写,明知有些东西就是那样的,但依然只能选择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