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撒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寂寞的撒旦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31721963
作者:沐童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寂寞的撒旦们》着力刻画现代人的孤寂感,作者对于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互动的深入刻画尤其值得称道。四个原本毫无瓜葛的“撒旦”,因种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缘产生了交集。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撒旦之一从小家庭破裂,为逃避对父亲的冷漠和对继母的憎恨而来到北京大学读书。在互联网上,结识了因生活在父权压力下而患上抑郁症的撒旦之三,二人互相慰藉与理解,发生了不为世人理解的同性恋情。撒旦之二是撒旦之三的表妹,从上海来到北京,寄居撒旦之三家,并爱上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学教授撒旦之四。从此,四个人之间发生的或惊心动魄、或令人心颤的故事在这座寂寞的伤城中慢慢地展开……
  道德、伦理、情欲、婚姻、背叛,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每个人都被残酷的社会规范折磨……他们究竟能否挣脱世俗偏见的枷锁?所谓的“边缘恋情”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否能够生存?通过对这我行我素的边缘人群“撒旦族”的描摹,作者沐童对工业文明里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理性和深刻的探析。在沐童笔下,撒旦们拥有不为世俗理解的生存方式和恋情,可他们却始终不曾放弃寻求心灵的纯净和灵魂的皈依。

书籍目录

序 小说的背后藏着精灵第一章 初生的阵痛第二章 撒旦的偶遇第三章 他们的爱情第四章 天使的苛责第五章 命定的劫难第六章 伦敦的桃色第七章 魔鬼的婚礼第八章 地狱的一季跋 你的天使,我的撒旦

编辑推荐

  当寂寞成为城市的标签,撒旦们携手游走其中……于是,一切变得哀艳、决绝、无可挽回,可撒旦们从未如此绚烂和满足过。  物质迷人、实力强劲的北大80后新锐——沐童,举止散发绅士般洁净气质,文字却透着直逼人性的邪情,网络成名作张扬青春新风尚,以撒旦之名开启“寂寞小说”之门。  如昙花般寂寞缩放的同性之恋,如蝴蝶般美丽蜕变的边缘情爱!  广袤的大地上密集的人群在不断地涌动,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自己又会自以为爱上哪一个人。在如今世界里的那些纷扰的滥情和被肢解得一塌糊涂的道德面前,我们这点悲伤又算得上什么呢?  哪个时代部不缺乏勇敢的青春流,沐童的作品是这股新潮流中的另类和新锐势力。他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独具魅力,每一份情感都有刻骨的感染力,他给予这些人的“寂寞”特质让读者为之动容,而所有故事的背后又是发人深省的物质社会生存现象和都市症结。  ——腾讯网读书频道朝鲁  《寂寞的撤旦》这部小说的表现上,沐童式的细致透出一种村上式的美。哪怕一首歌曲、一个作家、一部电影、一个场景或一段星空的描写……就是这种细腻真实的体验,让小说的背景充满青春的感伤、生活的真实质感。  ——新浪网读书频道小小白  《寂寞的撒旦》所描述的这样一群人,看似另类却再单纯不过,他们的情感和故事像一种城市符号,烙在了现实的浮象中,深刻而让人感伤。  ——搜狐网读书频道陈妍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心理描写,灵动在文字中的画面感,像王家卫的迷离分格电影,甚至能感觉到黯然的音乐从其中缓缓流出。体会沐童文字的质感,比看一部电影更让入入神和欣赏。  ——书生网读书频道完颜

内容概要

沐童,一个萃取中西文化精华的新生代实力作家,其作品在评论界赢得极高声誉,被认为是80后作家中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新锐,一些传媒称其为“中国的王尔德”。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曾留学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并徒步游历过欧洲。出版过长篇小说《朝歌》、《亚当的夏娃》。
现在北大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同时担任搜狐网和腾讯网的文化专栏作家。
沐童本人无论在搜狐,还是腾讯或者新浪都是名符其实的人气王。请大家一定要浏览他的博客,因为他有许多著名的文章。网址如下:
http://blog.sina.com.cn/mutong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说的背后藏着精灵  ——《寂寞的撒旦》读后  王 干  好久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你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被风架着,你不知道会飞翔到哪里去,你也不知道在哪里降落,苏东坡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约便是这一境界。  这样的飞翔是危险的,这样的叙述自然也是冒险的。当然,这样的叙述更需要才华的支撑和发动。  沐童的小说靠什么发动?他为什么这样写小说?  是中国版的《北回归线》吗?  《寂寞的撒旦》讲述了两个非常规的爱情故事,一是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爱上自己老师的故事,一个是两个男孩之间的暧昧情感故事。说实在的,这两个故事并没有特别新鲜之处,很多的人讲述过类似的故事,很多类的故事也被置放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里进行讲述,但沐童确实讲得不同凡响,他坦诚而质朴的叙述态度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赤裸的真实”。  “赤裸的真实”是国外一家电视台的知名的新闻栏目,这个新闻栏目为了表示自己的新闻绝对真实,杜绝了假象,让男女主持人在播出节目的过程中,去掉服饰的遮蔽,展现身体的真实。“赤裸的真实”作为一种新闻的商业操作,已经获得成功,其新闻的真实性的含金量似乎不太好论证。但“赤裸的真实”作为一种象征,倒是体现了人们对电视的某种需求。  《寂寞的撒旦》自然追求的不是新闻的真实,而是作家个人心目中的人性的真实。为什么说是作家个人心目中人性的真实呢?因为每个作家的心目中的人性理想和人性模式都不会是一样的,至少每个时代的作家的人性理想的模式也是不一致的。所以说抽象的人性并不存在这句话,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真理。如果把《寂寞的撒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这一代作家和那一代作家的距离仿佛来自两个星球。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写的是爱的渴望和性的饥饿,而《寂寞的撒旦》则写的是爱的无聊和性的剩余。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张贤亮对人性的表达,是写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分子因为政治的阉割造成了人性的阉割,而人性的阉割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伤害就是对性能力的剥夺,那个叫章永璘的人在女性的爱抚下,恢复了性的能力,恢复了男人的能力,也恢复了人的尊严。而在《寂寞的撒旦》中,两个年轻的男人,居然表现的是对异性恋的失望和逃避,甚至那个网名撒旦之城的结婚以后也没有激发出对妻子的热情,在关键时候落荒而逃。  《寂寞的撒旦》里也写到了异性恋,但这个异性恋却是婚外恋,写老师和学生的畸形的性爱生活。这中间没有多少我们在传统小说里看到的爱情过程,甚至也没有现在流行小说里的性的需求,她坦诚地说“我不喜欢做爱,尤其是和一个在高潮时叫喊其他女人名字的男人做爱,但是我确实迷恋他的形象。他的面孔和身材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象征物。”“被他抱着的感觉很好。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经常可以靠在爸爸的怀里睡觉,即使把口水流到睡衣上也不会被责怪”。这里的异性是童年父亲形象的转化,这里的性爱是为了克服寂寞和孤独存在的。小说的题目叫“寂寞的撒旦”,小说中的男男女女确实因为童年、少年的不正常的经历陷入某种孤寂,才去寻求某种能够弥合少年时代的伤痕的情感慰藉。  而他们的童年正是张贤亮这样一代作家写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时段,张贤亮们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缠绕他们的痛苦和性苦闷在所谓“80后”那里只是化作“寂寞”,寂寞比起痛苦当然要显得轻松一些,但寂寞在文学的表达层面上其意义并不见得低于痛苦。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80年代”,一个是像沐童这样的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一个就是我们文学史家津津乐道的80年代的文学,这样两个80年代或许正构成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景观。80年代文学是关于理想的痛苦,是不能实现目标的痛苦,而“80后”则是没有理想的寂寞,没有目标的迷惘。从时间上考察,《寂寞的撒旦》里写的那些撒旦们恰恰正是章永璘的后代,或许章永璘要感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在章永璘的眼中,《寂寞的撒旦》里的那些青年男女显然是跳蚤(作家把他们称为“撒旦”)。章永璘在痛苦的时候,看的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而撒旦们寂寞时看的是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张贤亮们在80年代呼吁的启蒙、人道和自由到了撒旦们那里变得如此的轻飘如此的没有分量,生命到底是不能承受之重,还是不能承受之轻?  分析这么复杂的文化问题,不是我在这么短的文章里能够说清楚的,但比之一般人认为“80后”的轻和浅来,沐童的小说可以说有点“重”和“深”。这种“重”和“深”不是启蒙主义意义上的,而是作为文学写作层面上或文学准备意义上的。单是从《寂寞的撒旦》对叙述人称的成熟把握和调度,就见出沐童对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熟稔。网络时代的写作,开启了写作的极大自由度,也拓展了新的空间,但文学不是博客意义上的自由书写,文学有自身的传统和规则,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资源。沐童承传的是那样一路的文学思想,说近的有崔子恩、鲁羊那样的知识分子写作态度,说远的是钱钟书、纳博科夫、昆德拉等先哲们精神脉络。  好的小说的背后其实是躲着一个难以触及、难以触摸的精灵,好的小说家就是奇异古怪的精灵。  当然天使是精灵,撒旦也是精灵。有趣的是,我在写作本文时, 由于我的南方口音,我在打“撒旦”二字时,居然打成了“傻蛋”。傻蛋也是精灵吗?  2007-6-26于润民居  后  窗——读沐童作品《寂寞的撒旦》之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主持人·贺超  一直很喜欢希区柯克的《后窗》,这部电影独特的视角,影响了后期的众多电影。偷窥,谋杀,悬疑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体气氛。大师就是大师,故事讲的天衣无缝,我们只能在静默的赞叹中一遍遍的回味。而周晓枫在她的散文作品中,也有一篇关于《后窗》的文字,虽然和电影有关,更多的讲述了她自己在电影资料馆的每一次观影过程中,躲在人群背后静静的看到的一幕幕,这个“心狠手辣”的才女作家,细致入微的记录了她那时那刻的点滴感受。而我最喜欢的是开篇的一段文字:“没有人能够抵抗来自背后的袭击。你不知道什么在靠近,带来突然的改变。世界可以从一个窗口涌现。所罗门王囚禁的魔鬼不断膨胀他的体积,我相信在此之前,他能缩身进入一只瓶子千年,如同我不怀疑神的一滴泪里,能盛尽天下悲苦。小时候好奇,我忍不住回头,观察那个小而神秘的洞穴。黑暗里的金黄瞳孔――作为一名电影观众,你必须习惯它在后方凝视。”  在阅读沐童的作品《寂寞的撒旦》,我也是在瞬间产生了如此的感触。整部小说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看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撒旦们”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挣扎,并且交织着一幕幕的爱恨情愁。而这样所谓寂寞的情绪,却恰恰不是他们本人的意愿。作为一名读者,我们也必须习惯在文字后方凝视。  四个原本毫无瓜葛的“撒旦”,因种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缘产生了交集。年龄、个性各不相同的他们却拥有着同样的特质:喜爱寂寞,藐视社会规范,我行我素。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撒旦之一从小家庭破裂,为逃避对父亲的冷漠和对继母的憎恨而来到北京大学读书。在互联网上,结识了因生活在父权压力下而患上抑郁症的撒旦之三,二人互相慰藉与理解,发生了不为世人理解的同性恋情。  撒旦之二是撒旦之三的表妹,从上海来到北京,寄居撒旦之三家,并爱上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大学教授撒旦之四。从此,四个人之间发生的或惊心动魄、或令人心颤的故事在这座寂寞的伤城中慢慢地展开……  对于性乃至边缘的性爱在真实生活或者情感体验中的作用,我想韩国电影《甜性涩爱》的解读是最为深刻的。肉体的欢愉并不能取缔或者掩映精神的空虚,哪怕是短暂的纵欲也会带来更为长久空虚和寂寞。所以最终,这些寂寞的撒旦分别走出了自己的生命误区,开始在阳光下自由的呼吸。毕竟,那些曾经的故事,只能是一首可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悲歌,永远不需要再拿出来晾晒。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这个层面上来解读这部作品,可能恰恰中了作者的圈套。城市生活中,普通人对于未知的迷茫,对于未来的向往,对于自我肯定的渴望,对于价值体现的诉求才是构成整部作品的坚实基础。寂寞的不止是四个人,也不只是年轻的沐童,还有很多人在焦灼中度日,在恍惚中徘徊,正如徐志摩的那句“我不知道风在朝那个方向吹?”对于他们,心的方向在哪里?我想,这才是作者所有表述的深层所在。  作者尽管年轻,但是对于文字的把握和对生活的观察还是十分深刻的。小说关注到了都市生活中的青年男女的生存焦虑和对于身份认同的渴望。同性之恋,师生之恋等等边缘情感在作品中被大量的关注,而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则体现出作者的悲悯的情怀和作为一个年轻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沐童声称作品的灵感源于自己校园生活时期,在艾滋病协会的短暂工作,那个时期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让他触目惊心的人和事,但是事过境迁之后,他从中悟到的分明已不是当时的想法,对于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关注,可以说是他完成这部作品的基础或者动力。而对于作品的构架,作者恰恰是以一个窗外人的身份,窥视着这样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他们青春无华的日子里,选择爱和不爱,选择守望或者离弃。谁都无法也无权力去指责别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分明通过文字感受到的,是那些人对于爱情的执著和狂热。  沐童的文字给我们搭起了一座桥,直通心灵,没有藩篱。我们在扪心自问的回视中,是否也可以有机会审视我们自我的情感和内心,可以真实准确的解读我们自己如影相随的寂寞和焦虑呢?尽管《寂寞的撒旦》是沐童的处女作,但是作者稍显青涩但却十分理性的文字以及娴熟的语言表述,使这些文字有了刺痛我们坚硬的灵魂的可能。  对于生活,我们经常需要变换角度去看,才能发现这种流水样的普通中所蕴含的丰富。偶尔,我们需要透过后窗,去看看走过的风景,去寻觅遗留的脚印,去回味尘封的往事。又想起了周晓枫在《后窗》中的语言:“囚禁在黑暗里,一个斑斓无比的世界在前面的窗口展开”。  沐童,和我们站在窗外,天堂就在远方。

章节摘录

  1  在上大学之前我所做的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就是很顺利地把校花甩掉了。甩得相当彻底漂亮。在分手的那天我把她约到一个环境很幽雅的咖啡厅,在迷人的、没有声调的爵士乐声中,我拉着她的手,清晰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我根本不喜欢她,二是我看不起她,三是这辈子也不会有人真正的喜欢她。  我得承认我的分手演讲有些过分。我所表达的最后一层意思中甚至有很恶毒的诅咒的意味,但是我想作为她曾经的男朋友,我有义务在分手的时候给她点忠告。她太漂亮和性感,以至于没有人会在乎她的外表之外的东西。这是所有美丽女人的悲哀。  当然我对她的恶语相向其实包含了一些其它的成分:在我们相处的时候,她背叛过我。其实那不是她的错,她脸蛋漂亮身材性感,当然有权利在我不太用心的时候去引诱别人,并在我面前表现出忠贞不二的样子。长期以来我甚至坚信她是世界上唯一特别的女人,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兄弟——应该是伪兄弟——醉酒后哭天抹泪地向我吐露了他曾经上过“校花”的床,这一观点才寿终正寝。“兄弟”没有错,因为他是个正常发育的男性。“校花”也没有错,因为她终究是个发育正常的女人。而在那时的我看来,只要是女人,就是有罪的,是从诞生始便背负了的原罪,后天的一切努力都无从改变。错的是我,认错了对象,把自己置于这不尴不尬的境地。  其实总的来说,我们在一起三年来合作还是主流,对抗只是支流,成就还是主要的。在我还对女性有兴趣的年代里她几乎接纳了我的所有冲动。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她。所以我认为我的忠告是善良的,甚至是伟大的。  她听了我的分手演讲,竟然在抽了我一巴掌后哭着跑了出去。真是令人费解的女人。  我执意拒绝了爸爸想亲自送我去上学的好意。离开家去北京上学的那天,继母偷偷塞给我一个小纸包。我装作偌无其事地把它塞进了衣服的口袋里。上了飞机后我打开了看了看,是一块玉,碧绿色的,上边栓着一条红色的绳子——看样子她打算让我把它挂在脖子上。我无奈的笑了笑。她也想学电视剧里那些做作得有些令人肉麻的后妈,儿子到外地求学的时候,把她所谓的传家之宝偷偷塞给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儿子……想到这里我几乎就要呕吐了。  于是我随手把那东西塞到旅行包里,开始憧憬我的大学生活。那个北方小城里让我厌恶的男男女女们通通都见鬼去了。  其实让他们去见鬼,并不是诅咒他们,而是对他们最诚挚的祝福。魔鬼喜欢破坏,比起爱来,他们更喜欢仇恨,但是魔鬼从不说谎,也不会背叛,比最虔诚的教徒还忠诚。    那一年,我18岁。    2  我是在凌晨三点走出家门去和“撒旦的儿子”见面的。在出门之前我甚至精心的挑选了一件比较好看的衣服。其实这类举动按照我一贯的思维来看是极其无聊的,不过我总觉得今天我见的人会有些不同。  说来可笑,我甚至有点希望这个“际遇型同性恋者”能够对我发生兴趣,因为我本人已经在同他的对话中,对他发生了一些兴趣。我强烈的感觉到他身上有我的影子,我甚至怀疑他就是另外一个我。也许从他的身上我可以看见一个比较完整的我。  我很少在深夜一个人出门,——我甚至很少出门。因此我从来没有想过凌晨三点竟然这样美丽。在幕帐般的黑暗中,那些白天飞扬跋扈的高楼大厦显得那样委琐和不堪。因为还只是四月份,所以深夜三点的时候是非常冷的。宽广的街道上没有人声鼎沸的嘈杂和车水马龙的喧嚣,使得这个巨大而迟缓的城市也有了几分妩媚。  马路上已经开始有三三两两的人群神色匆忙的在行走,这使得原本静谧的夜空多了一丝的不和谐。  一直以来我都向往着能住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一切都是黑色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刺眼的和侵犯性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幢建筑里自慰而不会被人侵犯。只要你没有把自己的精液射在别人身上。就像《堕落天使》里的城市一样。人们沿着自己的轨道行走,偶尔和别人的脚印有交叉的时候,也只是彼此满足暂时的欲望,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我和“撒旦的儿子”约定见面的地点是在里我家不远的一个过街天桥上。之所以约在这样一个地方,是怕对方不够高大,被行色仓促的夜行人掩盖。  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面容清秀身材消瘦的男孩子靠在天桥的扶手上专注的看着天空。就是他了。“撒旦的儿子”竟然是个美少年。      3  我颇费了一番力气才把他搀扶到我的住处。  因为讨厌学校宿舍的嘈杂和不便,我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子。屋子很小,堆满了我自己的东西。我感觉这样才像是自己的空间。  刚刚走进房间关上房门。他竟然猛的抱住我,把我按倒在床上。我能够感觉到他的嘴里浓浓的酒气。  他开始亲吻我的额头,亲吻我的脸颊,亲吻我的脖颈。这的确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经试图推开他,可是根本就是徒劳,因为他的身体很重。我几乎都能感觉到他在寻找我的嘴唇。  终于他找到了我的嘴唇,我们开始接吻。起初我有些反感,因为从来没有男人吻过我。可是很快我便放弃了挣脱的徒劳。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是正常的。没有人规定接吻不能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何况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并没觉得和男人接吻有什么恶心的地方。  他根本不会接吻,因为他的舌头移动得很笨重。不过我们吻得很深,吻了很久。我吻过女人,但是我没有有意识的引导他。因为既然这样的事情注定要发生,就应该顺其自然。  他开始脱我的衣服。  我开始脱他的衣服。  我们彼此抚摩、亲吻对方的身体。  像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正常的做爱一样。一切都那么顺畅,没有任何拖沓及不和谐。    4  和那个女孩子做爱几乎成了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我总是乐而不疲的往返于那所外语学校和我任职的大学之间。每一次见到那张可爱的尚未成熟的脸我都会莫名的激动。  于是长久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先是上课,下课后我带她出去吃点东西,之后我们便找地方做爱。开始是在宾馆开房间,后来做爱的地点不断翻新,卫生间里,电影院的包间里、甚至人迹罕至的街口巷子都可以成为风流大作的场所。我在她的面前彻底放纵了压抑二十年的性欲。  她的确是个很疯狂的女孩。尽管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非常文静。所以最初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幸而我有了些年纪,想得通这些。幸运的是,她的天性的袒露并没有让我失望,而是仿佛一头狮子对着一篇神秘广阔的热带灌木丛林一般兴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对我说起她是寄宿在北京的亲戚家,远离父母,我才似乎懂得了她越来越疯狂的原因。父母不在身边,女孩子往往都是要学坏的。我这样说她的时候,她往往表现出不屑的神情,仿佛我所持有的是世界上最最愚蠢的观点。之后她便会巧妙的换个话题。我们在一起往往是很快活的,因为我觉得和一个年龄相差20岁的女孩子沟通要比和同我年龄相仿的妻子沟通容易得多。尽管如此,有两个话题是我们绝对避讳的,那就是我们的家庭。其实这样也好,向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子解释婚姻生活的确是一件很无趣的事。尽管我们很小心的保护着我们的性关系,但是太多的时候我的感觉和《洛丽塔》里的继父差不多——怜爱多过冲动。

图书封面


 寂寞的撒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这算是近一年来读得最快的一本书,而且还是小说,花了3周的时间才读完。被这本书吸引首先是出于对同性行为的狂热,其次是被作者对亨利米勒的喜爱和赞美以及模仿所吸引,进而买下以便流传。作者对于亨利米勒的喜爱充斥着整本书,对性爱情节的细心描绘体现了亨利米勒式的性道德观念,以至于我在高声朗读某些细节时,女友以鄙夷的态度问曰:你是否被这些直白、黄色的性爱场景所吸引?答曰,似是而非。一直以来出于以女性主义立场对亨利米勒的误解,从字面看到了他的厌女症情节,他的文本充斥了“窟窿眼”这一对女性特质的最原始态度,一个男性性宣泄最关注的器具。没看过亨利米勒的英文原著,曾经和一美国友人探讨过“窟窿眼儿”这一词的由来,到底是“hole”还是“cunt”,没法子,英文水平过低。但直到凯特.米利特以正面的态度重新解读了了亨利米勒对性及女性的态度,才恍然大悟,亨利米勒对女性性能力原来是充满了敬畏的态度,一直男人原始的恐惧感。从文字表达上来看,作者还是颇具亨利米勒的性爱精神,通过文字的直接表述,性成了家常便饭,并不是污秽的行为,而是爱的肉体最直接表达方式。
  •     并不觉得是本颓废的书,反而看后让人全身充满力量。我说不清楚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带我走多远,有太多周遭的因素影响着我,拉扯着我,有时候坚信不意味着可以坚持,我不想对自己过多苛求。撒旦(Satan),圣经中的恶魔(或称魔鬼撒旦),反叛耶和华的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他曾经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来他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看来撒旦曾经也是天使,有些身份的转变仅仅是一步之遥。彬彬是个太特别的孩子,柔弱清秀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坚固的心,本能无声地反抗着继母,无视周遭的爱,直到父亲患病去世,撒旦之子痛哭流涕。有些人从小就在走着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越长大,道路渐渐变得宽阔。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我最心疼的就是彬彬,孤独、乖巧、冷漠而有灵性。表哥(Alone),自闭、不善沟通,蜷缩在自己狭小的角落,用网络编织自己的世界(爱上网络的人多少有点孤僻,我想我就有点),他和彬彬的彼此吸引感觉像是彼此找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寂寞的人与寂寞的人为伍,不是一个快乐的组合,这种爱世人也许觉得畸形,但谁又能说清到底如何才算最真挚的爱,爱从来都没有模式,只是某些爱的形式太普遍开花了,于是便被世界认可了。表哥和一个爱慕他的女人ONS后,那种愧疚懊悔让我深深地为之颤动,他对彬彬的爱已经如此的难以自拔,几乎附着在他的灵魂里。他们在伦敦的相遇相拥大概算是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我不由想到那个在4月1日选择跳楼结束生命的男人,据说他是因为无法在旧爱和新欢之间作出选择,最后不得不以如此惨烈的形式放逐了自己。我很想了解他那段时间的真实挣扎,爱情的力量到底把他撕裂得有多厉害,有些美好的东西也许只能从残忍和痛苦中得到最纯净的提炼,就如凤凰涅磐一样。故事另外两个主角:表妹和白教授。表妹有恋父情结,这让她对母亲敌对,也最终爱上了大她20的已婚男人,堕了胎,想过逼婚,最终放那个男人自由,也放自己自由。白教授是典型的有点地位有点经济基础,又有点懦弱的中年男人代表,爱上小他20岁的女孩始于对多年惨淡婚姻生活的救赎。爱是要冒险的,一开始他就清楚,只是命运不会与你商量,只会带着你走,走到头破血流。女孩把青春献给了他,而他把自己拱手交给命运。最终,也是唯一一次他像个男人一样鼓足勇气脱离多年的避风港,命运却在这时给他泼上一盘冰凉的水,浇灭所有火苗。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回到自己的轨迹。这是沐童的处女作,但出版颇经周折,我不禁唏嘘。不过还好,最终还是了了作者的心愿,也成就了我的这趟心灵之旅。
  •     一直觉得中国的图书审查制度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和电影审查制度完全是两个极端。这本书中间的性描写露骨不下于卫慧同学,这也许就是时代的进步吧。不过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再露骨也不过是小儿科。在我看来,此书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结局设置。一般认为悲剧比大团圆要高段位的多,我见大团圆只觉其庸俗,看悲剧又觉遗憾。此书甚好,一喜一悲,而且都具有无限延展及任意揣测的开放性,就为这一点,我给他的评价好高啊!竟然是四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学时代看的,当时感觉很好,现在已经全然忘记写了啥了。
  •     世上没有魔鬼,只有真情
  •     世间百态,人最病态,我是书外第五个撒旦,所以我在许找另一个魔鬼,因为撒旦一定要与魔鬼为伴才不会寂寞。教育是个问题,教育出了问题。作为家长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孩子只是孩子,孩子幼小柔弱,所以孩子最开始都很依靠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的支柱,家才是孩子的避风港,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你们,可是当你的孩子最怕的就是你们的时候,最想离开的地方是家的时候,你们不觉得可悲吗,不觉得失败吗,不觉得自己错了吗?而学校老师们那,做为孩子作为学生,孩子和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是最强烈的吗?可是你们家长和老师们有是怎么扼杀,我们的求知欲望的你们想过吗?家和学校明明应该是我们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可是你们是怎么把它们变成我们最想离开的两个牢笼的,你们思考过吗?我们如今的病态你们考虑过原因吗?》
  •     三段完全不一样的感情,我很少看这类的书,不过这本书还是蛮低调的!
  •     心理阴暗的人还是别看,看完会更阴郁的
  •     ……望一回天。
  •     名字有那么点D疼。一开始只是当消遣看看。有人升华到挣脱世俗偏见的枷锁程度了,我只是想说,想干嘛就干嘛去,但前提是,不要有人受到伤害
  •     很早之前读的,书一直很爱惜,可能当时太叛逆所以对某些字段都非常有感触,怎么说呢,文艺的书。
  •     个人偏好这种感觉 虽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
  •     @老弱智 又是一本终于看完了的书……是要多拖沓……最近完全看不下去书肿马办……
  •     孤独是身体上的,寂寞是精神上的
  •     至少有了
  •     边缘人的爱情故事
  •     结尾一般
  •     high light, 忽略一些xx的片段,是一本值得静下来好好读的书。
  •     这种类型的书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
  •     四个人的勾连衔接点赞
  •     大学看了5次这本书,现在图书馆不知道给放哪儿了。找不到了
  •     心理学的故事,体谅他人的关怀,坦荡的生活方式,淡而有味的笔触
  •     奇怪的爱情
  •     一部关于同志的婚外恋的,我只觉得书的前面关于同性恋的描写很真实,可是后来这对同志的结局我有点不相信,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悲剧就对了。
  •     时隔好多年 再次重温 依旧无线唏嘘 但这一次居然有改变剧本的冲动 我是多久没有那么铭心刻骨的爱过一个人了?
  •     跪了~!!!
  •     中二时候读过的东西
  •     在很小很小年纪,几乎把他的书都读光了,其实当时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为什么还那么热衷。
  •     我的天,还“中国的王尔德”,这年头我们的 广告词儿 脸皮简直厚到消失
  •     在我心中再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将它替代
  •     沐童的本本精彩
  •     大学时候读过 一度还觉得学校图书馆还有这样大尺度的书感到惊讶
  •     苍白的故事
  •     第一次看到一本书,可以让我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天使虽好,恐怕遥不可及;撒旦虽恶,犹有真实质地。
  •     你寂寞吗?我不寂寞。 你寂寞吗?我寂寞。那么好,跟我走吧!
  •     平淡之中见人心和人性
  •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很新颖,四个人感情历程有意无意总会戳中你心里的某个点,回想一下,是否想拥有彬彬那样的敢爱敢恨?你曾经爱过的人是否也像彬彬的男友那样举棋不定?你是否也曾想过有一个成熟魅力的中年大叔青睐自己?你是否也曾想过体验一下出轨而不用负责的快感?有 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是寂寞的灵魂和存在。只是不管是人如何,愿你依然能爱你所爱。
  •     无聊的寂寞都市系列。
  •     大三 阅读时光
  •     文笔不算优秀,但还是故事与议论抒情部分都还不错
  •     性启蒙之作
  •     语言缺少个性,思辨的对话好像出自一个人之口
  •     由寂寞发展出的故事,触及到每个人的内心,现如今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在不同程度的上演,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白天的生活中充当着各自的角色,当夜幕的来临将不再掩盖内心的寂寞,一部分人们将在家,在酒吧,在不同的地点与心爱的人缠绵和相互安慰,这一切已成大家心照不宣的共鸣以及习惯。
  •     我看到了生活最美好最真实的一面。那么多年了,这本书依然是最能感动我。 那些被称为违背常理的爱情,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 那样的人生不才是最精彩的吗。
  •     青春文学。残酷青春。对同性恋试图做出解释。
  •     看完之后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真的不必为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悲伤
  •     这本书,让我正视了同性恋~
  •     四个撒旦,也许比被众人接受的天使更美丽。只是因为不符合大众,不符合主流,就注定要受伤害吗?要的不过是顺从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这不是种错,不是他们错了,而是社会病了。
  •     一般般,作者赋予人物的品味真是堪忧,显然是年轻时的作品
  •     努力过多的了解一个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明智的选择是保存美好的想象。
  •     每个人心底最深处是有个撒旦的吧。
  •     全文直白干脆的让人意外,两个故事没有太多的震撼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