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金色笔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44705059
作者:多丽丝·莱辛
页数:689页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
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目 录 :
《金色笔记》
序言
自由女性Ⅰ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Ⅱ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Ⅲ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Ⅳ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金色笔记
自由女性Ⅴ

书籍目录

序言
自由女性Ⅰ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Ⅱ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Ⅲ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Ⅳ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金色笔记
自由女性Ⅴ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典藏本)》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Golden Notebook 

前言

  多丽丝·莱辛获二00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作品,从它的问世到它最终获得诺奖评委的认可,时间差不多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不过,他们最后还是把这个奖颁发给了一个受之无愧的人,一位极具创造精神的女作家。  一九九七年六月,译林出版社约我翻译《金色笔记》。说实在的,当时我对莱辛和她的作品也是知之甚微。我后来才发现,自己所翻译的是一部旷世名著!  一九九八年十月,我受国家教委选派赴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的研究。这时我已译出全文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没译。出国前约了朋友刘新民教授,请他帮忙译出余下的部分。  到了剑桥后,我一边旁听古英语的课,一边撰写《金色笔记》的译序。我当时就想拜访作者本人,尤其想问问她一些有关作品的问题。古英语系的教学秘书给我提供了莱辛的地址。一九九九年七月,我把译序写成英文,寄给莱辛,信中还表达了希望她为我们的译文写序的意思。七月九日,莱辛给我回信,不仅欣然邀请我去她家喝茶,还主动提及《金色笔记》的创作动机、主题思想、黑红黄蓝四本笔记与金色笔记的关系。这封信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我想问的问题。这份弥足珍贵的资料,我一直珍藏着。后来披露在《外国文学评论》的动态栏目上,就是那篇《一封信:解码(金色笔记)的一把钥匙》。

内容概要

多丽丝·莱辛,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提名。
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时因眼疾辍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章节摘录

  太太那懒散而悦耳的声音:“斯丹孩儿,给我弄杯酒过来好吗?为什么不给我一支烟呢,斯丹孩儿?孩儿,过来,跟我说说话。”他把她叫做莱蒂莫尔太太,但有时忘了,冲口叫出玛丽,这时她便会朝他眨巴起那两道爱尔兰式的黑色眼睫毛。他当时才二十二三岁。他们间的关系后来维持了二十年。在大庭广众下他们喜欢扮演母子的角色,但私下里却保持着频繁的性关系,这一点只要莱蒂莫尔太太一走近我们身边,我们就能领悟到。  回顾我们度过的那些周末,它们就像一串穿在一根线上的珠子,开始是两颗晶莹闪亮的大珠子,随后是一排无足轻重的小珠子,最后又是一颗光彩夺目的大珠子。但那也只是模糊的记忆,因为,一旦回想起那最后一个周末,我便意识到这当中的那些周末一定还发生过什么事才导致最后的事故发生。我已记不得那么多,因为这一切都已成过去。如今回想起来,也只能徒增烦恼了——就像在跟另一个坚持维护隐私的自我格斗一样。不过,事情全都装在我的脑子里,就看我能否把它们一一折腾出来。我诧异自己生活在主观色彩浓厚的烟霾中,那么多事物都被我忽视了。你怎么知道我所“记得的”一切就是最重要的呢?我所记得的只是经过二十年前那个安娜所挑选的东西。我不知道今天这个安娜是否还会作这样的选择。因为跟苏格大娘相处的那段经历以及对笔记的实验已大大增强了我的客观意识——不过,这一类的观察记载在那本蓝色笔记里,不在这本笔记里。不管怎么说,尽管最后一个周末所爆发的戏剧性的一切看上去似乎并无先期的迹象,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保罗和杰克逊的友谊在惹怒布斯比太太以前肯定已发展到了很深的程度。我仍记得她是怎样责令保罗离开厨房的——时间肯定是最后那个周末前的一个周末。当时保罗和我正在厨房里跟杰克逊说话,布斯比太太走了进来说:“你们知道,按规矩旅馆的顾客是不允许进入厨房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所感受到的震惊,就像大人变得专横武断时孩子感到受委屈那样。这也就是说,在此以前我们一直可以在厨房里进进出出,可她从来没有抗议过。保罗当时做出的反应是即刻按她的话去做。他有意等在厨房的后门,直到杰克逊吃完中饭出来,然后便招摇过市般陪他穿过围住杰克逊所住的那间小茅舍的铁丝网,一边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交谈着。保罗有意要当着黑人与白人的面摆出如此亲密的举动,目的是想气一气那些对此看不顺眼的白人。我们从此再也不走近厨房。我们真是十足的孩子气,从此便像小学生议论女校长那样嘲讽起布斯比太太,对她说三道四。事情在我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竟会一下子变得那么天真,竟会毫无顾忌地去伤害她的感情。由于她怨恨保罗和杰克逊之间的友谊,她在我们眼里成了一个“不开化的土著人”。我们清楚地知道,殖民地里每一个白人都厌恶这样的土著人,只是从政治的利益出发,我们才在向别的白人解释为什么土著人的种族态度有违人道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理解。  我还记得另外一件事——泰德是怎样解释斯丹雷和莱蒂莫尔太太的关系的。泰德说莱蒂莫尔先生变得吃醋了,当然他有自己的正当理由。斯丹雷天生爱客客气气地嘲弄人,他说过,莱蒂莫尔将他的妻子看得一钱不值,他活该受到报应。其实,真正可笑的还是泰德,因为他妒忌斯丹雷。斯丹雷才不关心泰德是否受了伤害。他为什么要关心呢?一个人一旦对另一个人爱到了一定程度,怨恨往往会随即产生。事情历来如此。当然,泰德最初看上斯丹雷是因为他是一只“压在石块底下的蝴蝶”,他的浪漫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他们的关系还是好的。泰德也真是自作自受,斯丹雷曾不止一次对他狡黠地微笑过,并眯起眼睛冷冷地对他说:“你离远点吧,伙计,你知道这会儿不是请你喝茶的时候。”然而,泰德继续向他提供一本书或一张音乐会的票子什么的。斯丹雷已经公开蔑视泰德。而泰德则连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就容忍他了。泰德是我一生见过的最小心谨慎的人,但他也会跟斯丹雷一起出去“历险”,捣腾一些啤酒或偷窃点食品什么的。事后他会对我们说,他跟斯丹雷出去只是为了寻找机会向他说明这样做不是正当的谋生手段,他相信斯丹雷有一天自己会认识到这一点。说完这话他便满含羞愧地朝我们瞟上一眼,随即转过头去,脸上露出一丝歉疚的苦笑。  回头再说乔治的儿子。后来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乔治本质上是个稳重的人,我相信,一年来他一直让自己受心灵的折磨,而不把事情张扬出去。维利和我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然而,后来大家还是知道了。我猜想,就在我们大家都喝得有点醉醺醺的某个晚上,是他自己把事情捅了出去,虽然过后他觉得这样做很不明智。我们大家即刻开始嘲笑他,就像我们在绝望中要对这个国家当时的政治形势要做一番嘲讽一样。我记得有天晚上乔治使我们大笑不止,大家最后便凭想像胡诌起来,说将来有一天乔治的儿子会到他家要求做一个仆人,乔治开始不认识他,但某种神秘的联系使他喜欢上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他被允许在厨房里干活,他的敏感的本性和天生的才智——“这一切当然是从我这里继承去的,”乔治也许会这么说——很快使他亲近了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久他便开始在牌桌上为四个老人洗牌,而且还跟乔治的其他三个孩子——即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比如说,当他们打网球时,他就为他们捡球,从而证明他的存在并非无足轻重。他那富有耐心的服务终于得到了回报。乔治突然间醒悟过来,有一天,当这个孩子给他递过他的皮鞋时,他说:“擦得很亮,真的。”“老爷,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做吗?”“我的儿子啊!…‘父亲,你终于认我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大家说了一大堆。  那天晚上,我们看见乔治独自坐在树底下,双手捧着头,身子一动不动,沮丧而沉重的身影融合在长矛状的树叶子所投射的婆娑的影子里。我们过去坐在他的身边,但大家都没有什么话可说。  最后那个周末将举行另外一个大型舞会,星期五那天,我们各自乘坐汽车或火车陆陆续续赶到了马雪比,并在大厅里会合。

图书封面


 金色笔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诺贝尔文学奖给《金色笔记》的颁奖词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尽管还没读完全书,但我已真切感受到此评语的准确与精湛。  虽然作者所描述的黑色作家生活和红色政治生活离自己陌生且遥远,但由此了解到许多此前未曾涉猎的信息。作者那浪漫、炫目的黄色爱情生活和冷静、理智的蓝色精神生活则是许多女性都曾几何时的过往,我是在泪水和笑声中享受着那份感同身受。而金色笔记的哲理表述和对生活的总结,则让我时有顿悟。  
  •     看多丽丝·莱辛的书第一本是《野草在歌唱》,觉不出什么。第二本是《金色笔记》,先借给老爸看,老爸说:“开头还行,越往后越看不下去,真不知道她到底要说什么。”老爸没有看完,倒让我觉得也许有戏。因为老爸是那种专门买了全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人,自然跟我的趣味相左,何况据说有女权倾向的莱辛的这一本。果然,《金色笔记》不错,很不错,相当不错。跟我老爸的感觉相反,我是开头一般,越往后看越有兴味。莱辛对女性的心理、情感和思想的描画,有着相当的高度和深度。--这个度,不仅指她的文字功力,更关键的是,她使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本身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有了新的高度和深度。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个左派,书中反映了她对左翼运动的思考特别是对斯大林主义的质疑。在书前面的介绍中,译者称其为“反映了女主人公信仰破灭后的思想迷乱”。这只能说明译者与作者的差距(对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书的译者都在不懂不理解不热衷的情况下“客观”地翻译呢?这种情况简直比比皆是,令人难以忍受。)其实安娜政治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正反映了安娜或者就是作者本人的独立思考及不断进步。她决不是六十年代在天安门前高喊“毛主席万岁”、三十年后摇身一变为官僚资本主义下官商的人。她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己的冷静与独立思考,她为她的政治观、情感观、人生观负责,她对自己负责。莱辛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其实她当然是,只因女权运动的局限性使她刻意与其保持距离。她说:“在我看来,女权主义对西方那些有特权的女性有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但是从很多方面看,没有对穷人和第三世界劳工阶级妇女产生作用。这点让我不满。”莱辛在1993年访问过中国,她在谈及对中国的印象时说,“我去中国之前,被告知说中国人不会谈论政治,但这不是真的。我们发现中国人非常公开,显然毫不畏惧。他们批判‘文化大革命’。没有一个人回头看看自己的肩膀,期待被逮捕。在上海我看到巨大的反差。在某个街上,可能有非常显眼的商店,卖灿烂夺目的欧洲时装的仿制品。但是走到一个后面的街口,就是贫穷的家庭,拥护在只有一盏光秃秃的灯泡的一间房子里。一个晚上我听到一个中国家庭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非常奇怪。你一定会想他们应该有他们自己庆祝生日的歌曲。世界上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无论是法国或英国或美国,都把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其他没有那么发展的社会身上。”这就是莱辛。我越了解她便越喜欢她。于是又买了她的《另外那个女人》。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一篇一篇地看下去,越发惊叹莱辛的笔力。特别是《老妇与猫》一篇,无论是那如此冷峻娴熟的文字还是其呈现出的人性关怀和底层立场,都令我感到震撼,更产生长久的思考。
  •     又是一本漫长的书。一本书下来,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某个时间段的截取,连接着过去甚至历史,覆盖一个巨大的世界。涵盖着人性,爱情,婚姻,和最重要的政治。作者创作一个虚拟的人物代替自己,描述自己的种种难以摆脱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摆脱那种将自己赤裸,把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羞耻。用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实的生活,总归是太困难。不只是这种状态下难以摆脱因私心而导致的种种限制,也有以第一人称写作,长久之后把写作和真实人生混淆的毁灭性状态。四本笔记记述了安娜的全部人格,但其实四本笔记的初衷或许并不是为了出版,正如并不是每一把枪支被制造出来都注定要开火,每一颗炸弹被制造出来都不一定会爆炸。四本笔记是作者本人把自己分成四个部分,记述自己人生的一切和通过文字来进行的挣扎和摸索,企图寻找答案的有血有肉的人生,任何一个平凡的常人,都会因私心而选择永远隐藏这些笔记,如同安娜的父亲一般。这本书足以混淆一个人对常理的认知。书中描写的各类型的人物,各类型的关系,表层之下隐藏的种种真相让我开始怀疑常规的东西。印象深刻的诸如银行巨头查理的枯燥,主妇马莉恩的自我解放,安娜平和外表下如同涌动火山一般的剧烈,那一对模范的美国夫妇在维持光鲜亮丽的外表示人之下两个人彼此的拉扯,挣扎,愤怒和无法拔离的相互依存。透过安娜和诸多男性之间的关系,折射出的是男性和女性彼此的思维方式,彼此的需求和独立,以及女性视角下男性在细微之处所反映出的道德和人品。自私,冷漠,征服欲,呆板,等等等等。诸多的描写之后你难以再去批判和赞同常理或异常的东西。因为他们彼此身后都隐藏着没办法轻易辨别和没办法进行评判的东西。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阿尔及利亚的士兵是否应该和法国囚徒一起被绞死,一件简单的事情足以引发战争般的争论。身为共产党的安娜在面对着苍老的中国农村孕妇时,谈起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又会是何等何等的苍白,一切都难以评判。我们都自以为是塔顶的人,其实我们都是一茬接一茬推巨石的渣滓。最后是安娜和索尔。读到索尔搬走那一段时,几欲落泪。所谓的爱情和相互依存,在这里我已经没办法保持原来的定义。我看到本书中最负面的安娜和拥有十几个善恶相间的人格的索尔在大房子里争斗,拉扯,咆哮,随后在下一秒狠狠地抱在一起用尽生命的力气做爱,彼此想要对方成为理想的状态但是所谓的理想状态对彼此都是荒诞的扯谈。即便如此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爱情却真实的存在,巨大的没有任何办法去抹除。爱情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相安而处,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可以厮守一生。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可能意味着互相的毁灭,两个相爱的人最终的出路可能是你为我的笔记本扉页写上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场景,然后我续写一整个小说,把我们彼此谈论的一切全部写进去。我们不知何时可以再相见,但是爱一直在那里,永远也不会消失。愿每个挣扎的人回归到常规的生活之后,不会感觉到泯灭。愿每个读过书的人能放下自己的羞耻,看到真实的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99条)

  •     男人是混乱的。
  •     写得很女性化,很恣意。可是太长了么么哒。对,这样才有内涵。
  •     此书又厚又重不便携带外出
  •     书皮拿到手脏脏的 但是 很喜欢!
  •     果然一分价钱一分货
  •     装帧很好,刚看了十几页, 但不知为何有些字的字体和大部分的字体不同?
  •     真的得非常有耐心才能看完,议论非常精神,人们就坐在一个场景里,在一百页的篇幅内探讨政治,爱情,人生。很有时代烙印感,但正是这本小说让我对诺奖作品不再刻意追逐,因为其时代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这些用笔杆做枪杆的文学斗士,并没有必要创造出文学启迪的篇章。相比之下,我觉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品更加有文学号召力,更值得当代的我们去探索文学的进步历史。
  •     好品相的书
  •     如果有倔强的性格,奔放的激情和机敏的自我意识,一个人足以对抗任何不公。仅把莱辛看作为女权写作,是对她的贬低。虽然她也非常愤恨地揭露男权社会的狭隘和愚昧。但她并未以厌恶的眼光看待男人的弱智、无能、冷酷、浑僵、轻信,而是用祖母的眼光怜悯和教导他们。这些男人里面甚至还包括伯特兰·罗素。
  •     我们既是马克思的、又是弗洛伊德的,然而我们也可能是其他、更加复杂或简单的结果。不断缠斗的外与内,不断纠葛的内与内。有解构有建构,非常精彩。
  •     今年读的最好的书之一,关于女性、政治、写作……
  •     虽然不是看得很懂。。0.0
  •     形式的创新,之后很多电影的拍摄手法都从这里学到真知。唉,男女关系像男女性别一样永恒般存在。看完之后又一次验证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男人生来爱吹牛,女人天生要嫉妒。渺小的人类哇,这是顽疾,别指望清除它们。
  •     精装本拿到手上好重,字密密麻麻的,看得我好累。我看了好久都还没有看完呢~~想起大学时候看《追忆似水年华》了,有得一拼。不过,似水年华可还要厚很多。我努力努力继续看~~~~
  •     书皮有一种很厚实、很安心的感觉,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就被里面的故事给震惊,它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让人的心被紧紧攥住的感觉,我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觉,里面的故事顺序有些晦涩难懂,主角的跳动让我一度迷惑故事的内容,但读完后,者的觉得,作者真的很懂女人,那种贴近心跳的描述,让我无法放下这本书。
  •     有序有意识的混乱
  •     值得收藏的精装版。待细品。
  •     她喜欢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
  •       《金色笔记》中有一句成长中时时刻刻思考的话:我知道什么东西是我不想要的,只是不知道什么东西是我想要的。
      
      这句话来自于汤姆,书中女主角安娜的朋友摩莉的儿子,父母离异,深受安娜和摩莉的影响,曾在看过安娜的笔记后企图自杀,而盲了双眼。
      
      书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知道什么是不想要的,在生活中探寻真正想要的东西,有人迷失,有人屈服。
      
      这部小说与其他长篇小说有很大区别,它由各种碎片拼凑而成,女主角的五本笔记将这些碎片串接起来,这五本笔记分别是黑色笔记——代表作家生活,红色笔记——代表政治生活,黄色笔记——代表爱情生活,蓝色笔记——代表精神生活,金色笔记则是这四本笔记的联结。并非完全的叙事,也非完全的意识流。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多丽丝·莱辛并没有站在某一种道德制高点去写就它。即便主题是要刻画自由女性,但多半是挣扎和不安,即便有对男性的批判,但最终读完,如果是抱着一种寻求解脱的心理去阅读的话,那她一定是让这样的读者失望了的。
      
      它平静开始,经过一段深海深处的压抑和不得,再以平静结束,好像发生过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好像人的一生都是如此,那些精神失常的,不如意的,孤独的,不安的,到最后和开始时一样,静静的沉默在灵魂深处,独醒,不说,也无法解决。
  •     这书不错 买给女儿看
  •     书面包装超棒的,都有点舍不得打开了。
  •     知道她想说什么,但用不用说这么多? 主题是"女性思想解放"吧? 但我觉得女性更应该先做好本职工作。好高骛远是没用的,人各有所长,未必非要做男人做的事想男人想的问题。
  •     很好的一本书,将近七十万字,三天就读完了。虽是小说,却和印象里的小说有差异,值得再读一次
  •     anyway she made it
  •     非常满意 终于如愿以偿
  •     真的很赞,图片分享
    ****://weibo****/1819728627
  •     莱辛是薇依的另一面。绝不能用女权主义的眼光来看。“最随意的书写反而是最难得的”,借于老江。
  •     版本,印刷,纸张,都很满意,我很喜欢线装书。胶装太容易散架了!
  •     首先书的质量很好。精装软皮,摸起来非常舒服。纸张的质量也非常的好,绝对的精品。
    其次,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获得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在五种颜色的笔记中鲜活的展示了女性的多方面,女性的心理,事业,家庭等等到底该何去何从,莱辛以其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     真的真的非常非常好看!
  •     我如果说我觉得其实这个是严肃政治版的《美食、祈祷和恋爱》会不会被鄙视。。。
  •     莱辛在四十多年前塑造的这个自由女性安娜竟到如今仍使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不知是该感慨文学的永恒生命力和作者的洞见还是哀叹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停滞不前。所谓信仰和斗争只是一种值得投入的工作,孤独者往往容易被团体的狂热感染。当斯大林主义让他们畏而生怯时,退党的人纷纷如潮回,这些属于中产阶级的女性不得不再次诚实地面对自己和某种形式化的“主义”之间的格格不入。她自由地去爱,却发现没有人可以爱;自由地去生存,却发现被团体所吸引,政治团体所象征的道德感、内部的统一性是治疗孤独和无聊的一剂吗啡。“自由了,只能孤独着”莱辛四十年前的质疑,我们直到今天也不能轻松地给予答复。 把性别结构放到具象的社会中去,作为女性小说在这一点上,我倒觉得莱辛强过了波伏娃的。
  •     不怎么喜欢
  •     我竟然看完了
  •     冗长的。
  •     希望二十年後我仍能重讀這本書而不覺慚愧,並且那時希望我對於信仰和政治仍沒有絕望。
  •     精致的不舍得翻开。
  •     很好 评了再看
  •     毕竟是精装本,很好很精致
  •     感悟没有那么深,想看的话可以借你
  •     四色只读过这一本,又觉得女性的战争这译名虽然不美,却很贴切。我躲藏在宿舍被窝里开夜灯看书的日子啊。
  •     来美国之前子由赠送的生日礼物。
  •     好书值得一辈子去读
  •     书本质量很不错,好厚的一本呢~
  •     很好的书,诺贝尔文学奖,从女性角度看待世界,以及对于女生的心理世界,女性特点做描写。
  •     看了一半了,没有错别字之类的,满意!
  •     其实没那么好
  •     共产党自由女性的蓦然回首
  •     一本读起来令人绝望的书,阅读的艰难体验碾压了《喧哗与骚动》。就形式而言,它是先锋的、富于创见的和深思熟虑的;就情节而言,这是一篇朴素但杰出的复调;就风格而言,它细致准确,绝无废话,却依然奇怪地令人感到芜杂。读过一遍是不敢过多评价的,换言之,这本属于读了等于没读系列。
  •     书很不错!@
  •     等了3天,才调到了这本书,塑封包装。咖啡色的封皮,烫金雕花赏心悦目。书整体非常厚重有质感,封皮内页附有莱辛的诺贝尔奖受奖词,书页纸质微微淡黄。37块2买到真是非常感谢当当!!!
  •     连读中。。
  •     很精致的书~~~~~~~~~
  •     喜欢黑色笔记 其实我觉得里面安娜的 战争边缘 的故事很精彩,总得来说多利斯关于性和生活的观点非常现代
  •     书的包装很精美,只是还没来得及看...
  •     一本女性主义代表作品,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没有开始阅读,书的质量不错,字体大小适当,硬皮易于保存。
  •     这本书拿在手中,典藏本三字绝不是浮名。
  •     终于还是下手了,很喜欢,慢慢看
  •     一个人的生活也能分割在不同的世界里,到底还是一个人的剧本......
  •     战争、种族、政治、婚姻、教育等多个主题,如同杂乱的结构散落在各个角落里。所谓自由女性不过是个幌子。在以安娜为原型的多个角色身上,不难发现竭力追求平等地位的女性毫无自由可言。离异后孩子依然照惯常由母亲扶养,父亲不是另觅新欢就是不知所踪。在本质为男权至上的人类社会里,女性根本不会有自由。肉体与性关系为灵魂交流的外在形式,坚韧聪慧的安娜每次都毫无悬念的完败或妥协。休养生息后,顽强地再次发起挑战。这个世界可以接受沾花惹草的男人,追求同等权利的女性则必定被归为异类。有人说这是部支离破碎的作品,莱辛不过是还原出这世界本来的样貌。这版典藏本的装帧、印刷、纸张、校对俱佳,映像里只有一处错别字。
  •     好险!买完就无货了!
  •     恩,好啊支持啊
  •     刚收到,还没看,很喜欢
  •     刚看,但是感觉是格局不同的一本书,比较震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的封面也很精致,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     包装很精美,如同圣经。
  •     终于读完了。不是想像的那样辛苦。
  •     第一次在杂志的介绍上看到多丽丝的介绍就想找她的书来看看

    第一本买的是《特别的猫》这是第三本

    往家里寄得 没看见实物 但是老爸说不错
  •     还好,还没看,期待内容精彩
  •     旷世名著
  •     这么混乱却很容易读进去 除了党员部分以外
  •     我的名字叫红之后看的,但这个逼我真的没装明白。
  •     今年读的最后一部大长篇,快傻了。
  •     爱不释手,这本书包装设计非常精致,虽然还没读,但应该不错的。
  •     一直不知道怎么整理自己杂乱且基本相互矛盾的思想碎片,这本书倒成为了一种引导。整齐又分类的篇章书写,精美的装帧与设计。很好!
  •     主体故事自由女性的部分好读又有意思,后面关于政治和写作的那段日记式的是什么……看得我昏昏欲睡
  •     需要再读,一部绝对需要细细审视的小说。
  •     经典著作,案头常备,有空读读.
  •     个人当作纪实文学阅读
  •     生活便是一场荒谬可笑的戏剧,读书时分不清真假虚实,生活时更分不清孰是孰非。或许只能像安娜一样,徘徊在崩溃与疯狂的边缘,不断妥协与自慰,最终融入乌合之众中,茕茕孑立,回归平庸。
  •     每次读到一半就弃 再读又从头开始 我感觉我可以读一辈子
  •     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
  •     说什么自由女性都是骗人的...终于发现对莱辛奶奶不感冒了。
  •     包装一看就会觉得很复古很高端,写作手法也真的是很高端,但是语言差异加上译者实在太过粗心,翻译的时候造成很多语病——这也是我长期不喜欢译著的原因。结构散碎,害的我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才看明白是怎么个意思。
  •     已经成为了目前我的书架上压轴的一本书
  •      世界本就是混沌,做好自己已是不易
  •     07买的书,丢失,重读了第一部分数遍,终于读完,杂乱亦有序,其实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女权,至多就是女性视角罢了。
  •     她的经典
  •     不管内容还是版式都极度适合收藏
  •     其实没必要是精装本。。。。
  •     一本好书,我喜欢
  •     一本让我跳出自己“舒适区”的书。内容包涵十分丰富,视野宽阔大气,是很多女性作家难以企及的。莱辛得诺贝尔实至名归。
  •     想买很久 一直没有货
  •     现在想来,我在高三的时候买了这本书并把它读完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使读一篇上万字的文章都已没有耐心了,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再有高中时的心气。
  •     也许当我们放下对所谓“完美”的追求,抛下对“存在永恒的幸福”的幻想,更清醒的面对世间的残忍,我们会微笑面对的接受一切无法改变的事情,接受事情本来的样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     真的厚实。不但书本厚实。内容也厚实。结果就无法像轻便马车一样,驰骋而去。一路阅读,东碰西磕。
  •     看了一点 实在看不下去了 啰嗦 乱
  •     金色笔记(典藏本)
  •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形式上的创新?在我看来,把自由女性和四本笔记分割开来,除了营造所谓的混乱的感觉,是没有意义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