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记忆道歉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向记忆道歉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802253698
作者:柳叶刀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活着和死亡,爱与恨,光荣和卑微。
这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群像,一个漫长的行列,通向了今天的记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美人如玉命如烟  晓晓的选择  红菱艳  做母亲的代价  枫月  海的女儿阿梅  抗美:我没法死心塌地  抗美的第二个故事:听天由命  山村美女  寻找有尊严的死第二部分:艰难的时世  记忆中的格格奶奶  刻水仙花的鞋匠  剃头师傅菜头  她终于放平了身子  红的弱智妹妹  老帅白勺日子第三部分:勇敢的心  这样死最痛快  老兵,我怕你  与狗为伴的小胡  排雷手的最后心愿  血的抽象画  老董的门槛  豆子,你还有啥不敢吃?第四部分:革命时期的爱情  大夫在黎明前告别  爱是刀光剑影  病案室里的尘埃  老王的第二个故事  栀子花开了  你就是那个三月雪吗?第五部分:卑微的困厄  针麻的悲哀  她没有别的选择  林医生和他的女人  猫头鹰的访问  山里的亡灵  兔子想浪漫一下  开酒戒的小袁第六部分:尘埃里的花朵  小海鹰,你好吗?  卫星想上天  沙四龙的二胡屠杀  白色是有声音的  驴子是戏癫子  迎春花是黄色的第七部分:病房恩仇录(一——十一)后记  你需要什么样的结局?编辑  人语要快乐活着,更要勇敢陈垦

编辑推荐

  活着和死亡,爱与恨,光荣和卑微。这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群像,一个漫长的行列,通向了今天的记忆。《向记忆道歉》是柳叶刀继《我的生死记忆》之后又一本博文集。

内容概要

一把柳叶刀。博客名。
一个电视台的编辑。从事纪录片创作。从小生活在军队,少年时期就成为一名军人。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让她成为一个守纪律能吃苦崇拜英雄的人。医院的工作,让她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年过半百后,那些死去和活下来的人让她开始写作。用自己的记忆,复活那些美丽的群像。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著名作家毕淑敏评论:  柳叶刀的文章,风格在我们熟悉的范围之外。文中描述的小人物,将残酷和温情、苦难和快乐、理想和荒谬、忠诚和愚蠢……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压榨人的神经,撕扯人的脏腑。这些篇章不是狭义的散文,也不是小说。不是笔记,也不是纯粹的回忆录。那些如老照片一样渐淡渐远的轮廓,那些对人生百态的素描和晕染,那些陌生而又潜藏人性奥秘的故事,都被刀尖一点招魂而来,柳叶刀用简练传神的叙述和劈头盖脸而来的动感画面使之复活。  柳叶刀曾说:“我用(柳叶刀)这名字为自己开博,想用一把刀子解剖我看到的生命,只是没想到也解剖了我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柳叶刀的这些文字也是那个时代的“立此存照”,就有了“史”的品格。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苍茫路口,丑化它的结果是自己遭殃。你害怕,你沮丧,你愤怒,你悲哀,可你难逃一死。怎么办呢?这人生的困境,诞育了哲学,并繁衍出文学和艺术的不竭主题。柳叶刀的笔,巧妙地注解了这个疑问,答案亲切真实,平和淡定。你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死亡不过是人生的最后发展阶段,穿过之后,依然可以美丽和安详,依然可以让人从容和达观。

章节摘录

  晓晓的选择  晓晓走路的时候,两只胳膊放在胯上,很轻很轻地走。就是怕踩死蚂蚁的样子。我不能跟在她后头走路,队列训练除外,跟在她后头,腰酸、肩疼。华说晓晓走的是“一字步”,脚跟和脚尖在一条纵轴上。华很羡慕晓晓。她说:“简直是跳舞呢。”华吸一口气。华很胖,糯糯的,走路摇着身子走。梦想就是有朝一日瘦得像仙女一样。  都是军装,穿在晓晓身上,肩是平的,腰是收口的,裤腿是直的。晓晓队列训练的时候,教官、院务处的张助理就会说:“晓晓的立姿最好,不像你们。”他挨个指着我们:“全是罗圈腿。”张助理走到华跟前,把手里的尺子塞进华的两条小腿中间:“你看,并不拢。五公分的间距。”华就绝望地看自己的粗腿,早上的阳光从她的小腿肚中间穿过,在地上画了一个橢圆。再看晓晓,裤腿笔直,阳光掸了一下,就掉地上去了。  我说:“华太胖,并不拢。”  大家就笑。张助理就气,这班女兵,惹不起。  晓晓只是眯了眯眼。嘴角弯起来。盯着张助理的腿:“你也是罗圈,小罗圈。”全体大笑。  张助理喝一声:“解散。”  我们“刷”地一个立正,四下散去。石头打飞的雀子一样。  张助理就站在太阳下,气恨恨地:“惹不得哟。”四川话。唱歌一样。  男兵们都不敢惹晓晓。  最经典的事件是:全院干部大会。男兵们扎在一起嗡嗡地说话,苍蝇一样。晓晓过来了,嗡嗡声干干净净地没了,水冲过一样。政委坐在台上备讲稿。下头没了声,他往下看,摇头,哼了一声:“见鬼了。”没想到话筒开着,礼堂里,政委的声音排山倒海地响起来:“见鬼了。”  晓晓是宣传队的。唱歌、跳舞、说山东快书、朗诵,什么都行。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宣传队的女兵们很多,个个都被男干部缠着,就是没见晓晓的什么动静。大家都说,晓晓肯定早就有男朋友了。  晓晓被军区文工团借走了。军区排练现代京剧《龙江颂》,少一个弹钢琴的。晓晓从小就练琴,人家妈妈是钢琴独奏演员。晓晓就被抽去弹琴了。女主角江水英书记一上场,就靠钢琴来点英雄气氛。  晓晓原本就是台后头当无名英雄。哪想到另一个剧组《杜鹃山》里的主角柯湘,急性阑尾炎犯了,上了手术台。军区正开师以上干部会议。首长点名看《杜鹃山》。团里急了,有人问晓晓:“你会唱吗?”  “会啊。我还会演呢。”  文工团政委说:“先扮上。死马当活马骑了。”  扮上了,走台。“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柯湘在边幕开唱,台下先惊了一下。  晓晓踏着鼓点在台边的地主老宅门前亮相。白衣短发,杏眼圆睁,声遏行云啊。那叫一个美,简直就是拿枪的杨贵妃、剪短发的穆桂英。政委“好”一声,站起来鼓掌:“他妈的,部队就是藏龙卧虎啊。伙计啊,咱有救了。”  晓晓说:“我也就是游击队员。”她把人家正规部队的比下趴下去了。  首演大获成功。医院的人都知道军区首长说:“这个女同志不简单,可以调到文工团里工作了。”  张助理说:“等着办调动吧,她回不来了。”男兵都松了一口气。晓晓让他们心事重重,找个差的,咽不下这口气。找个好的,比不过晓晓。真他妈的不是男人过的日子。晓晓如果走了,天下不是太平啦?  晓晓回来了,剪短发,人称“柯湘头”。  华正忙着去结婚。她同晓晓一间宿舍,整着结婚的东西:一对枕套、两床被面、一束塑料花。华问晓晓:“你的男朋友在哪里啊。”  “我没有男朋友。”晓晓说。  “真的啊?”华笑起来:“骗人吧。你还没有男朋友?我都有了呀。”华一直认为自己是女兵中最后一个嫁出去的人。她老是说自己:“我太胖啦。”  “你有了干嘛就得我有?”  “我这样的条件哪能跟你比啊,我的形象不好啊。”  “五官端正,哪不好了?”晓晓扳着华的肩膀左右看:“就是脸胖了一点。”啪啪地拍华的脸。  只有我相信晓晓没有男朋友。晓晓小学的时候就是我的同学了。  我问晓晓:“你还真的谁都看不上啊?”  “谁说的?我也奇怪,怎么没有人找我呢?”晓晓在屋子里转:“他们都瞎眼啦?我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人要?”晓晓盯着我:“是不是因为我漂亮?”  “肯定。”我说:“你就是太漂亮了,分点给我好了。”  “啃你的腚。”晓晓还在转:“我就像那种磨面粉的驴,成天转。转不出这个磨盘。”她指着墙壁上的一张画:“你看到了吗”  一张竹子。我扫一眼:“哪买的?”  “狗眼啊,我画的。郑板桥的竹子。”  我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噎死。  晓晓拿着一张信纸。信纸下角印着一幅竹子:“我看着这个画的,纸是从文工团拿回来的宣纸,他们的美工很会画,我学了两手。”  完了,晓晓。我说:“你没出路了,谁让你是美女加才女啊。你要嫁出去了,咱们这些人还不是都跳河了?谁要我们啊。”  晓晓宣布自己要出嫁了。男朋友是军区一个首长的儿子,比晓晓大三岁。首长请文工团长做的媒人。  张助理说:“人家是什么人?当然是首长的人。”全院男兵都振奋起来,晓晓出嫁了,喜讯啊。从此没有人可以让男兵们自卑了,扬眉吐气的日子真的是幸福啊,跟喜儿出山洞一样。  晓晓回到医院的时候。范医生问晓晓:“蜜月过得怎么样啊?”  晓晓嘴一弯:“我就知道你要问。你说呢?”迈着一字步走了。  范医生看着晓晓轻轻地走远,叹一声:“那个混蛋真的快活啊。”  晓晓跟我说:“我老头这个人有点与众不同。”  “首长的儿子么。”我说。  “不是的,他好像要求特别高,我不肯就掐我。”晓晓拉起毛衣给我看她的胳膊,上面有瘀血:“有的时候还咬我。”  “你是不是碰上虐待狂啦。”这种人我见过。我们科里的一个女病人让老公打得要死,她死活不肯要肚里的孩子,现在还住在医院里。  “可是他平常挺疼我的啊。”晓晓说:“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干。”晓晓说:“他看到这些瘀血心疼得掉眼泪,可到时候又会那样。”  话说过了,日子照样过,晓晓怀孕了。还是走着一字步,别人都说,那么轻的身子一定是个男孩子。我在科里的黑板上写:晓晓,50%男婴,50%女婴。她已经临产了。  晓晓生了,顺产。进产房的时候,她问我:“我会大叫吗?”  我说:“叫,不叫做不到。”  “你看好了。”晓晓握了我一把,疼得我差点叫起来。  “准备战斗。”晓晓在待产室里走来走去,挺着肚子扶着腰。疼了就抵在床沿上。旁边的一个孕妇依着丈夫一把鼻涕一把泪,嘴里喂鸡一样“啧啧”个不停。“啧---啧啧啧啧”很押韵。  晓晓斜眼看着,一声不吭。  晓晓上了产床。她说:“你给我一点支持。”  我说:“我的手腾不过来。”  “你就说,你不要叫,叫了就是孬种,就行了。”  我手上忙,嘴里忙:“晓晓你不要叫,你叫你就是孬种,晓晓,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头发了,晓晓你深呼吸,晓晓,就要出来了,再用一点力气,好样的,晓晓,你不是孬种。”就把孩子生出来了。一个大胖小子。七斤四两。  晓晓没哭没叫,一身汗。看过儿子,她说:“我以为我会是一个孬种。”眼泪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笑得嘴弯弯的。  晓晓出月子了,晓晓的丈夫来队了,天天绷着脸。  晓晓对我说:“真受不了,孩子那么小,他老是想干那事。”  “你跟他说道理啊,又不是没文化。”  “没用,我不同意,他就拉二胡。孩子睡不着就哭。”  晓晓的丈夫拉了一个晚上的二胡,起床号响的时候。他出门了。  我们找了他三天,三天以后,上海警备区一个电话打到了晓晓的公公那里。军区派人把晓晓的丈夫带回来了。  晓晓的丈夫是一个抑郁型精神病患者,从小就是,没人告诉晓晓。  晓晓离婚了,她说:“你们把我害了不要紧,你们难道不知道精神病会遗传吗?如果我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呢?”  好多年后,晓晓到杭州看我。她告诉我她在谈恋爱,同一个中国有名的医学专家。那时晓晓已经五十出头了,还漂亮得不行。  “我很爱他。”晓晓说。面对湖西的茅家埠,晓晓说:“我觉得很幸福。”  我说:“你能够接受一个老男人的生活习惯吗?”  “他心态很年轻啊。”  没多久,晓晓给我电话:“我同他分手了。”  我不吭声。  “你好像不吃惊啊?”  “我早就不会一惊一乍的了。告诉我什么原因,别跟我说生活习惯不同啊。”  晓晓说:“还让你说对了,我不习惯他早上刷牙的时候干呕,惊天动地的,真的。吓人。吃饭的时候老叭嗒嘴。”  “就这?”我笑起来。  “对啊,这还不够啊。我以前那位从来没这个恶习。”  我们一下子都不说话了。  “我儿子可活泼了,你听到了吗?他很像我们家的人。”晓晓说。  我一直相信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会飞舞的。只是有的人笨一点,有的人灵活一点。但是,有的人是精灵。她是天空的女儿,所以,她一旦飞舞起来的时候,天空会弯下腰向她致敬的。这个时候,彩虹就出来了。现在,我们看到彩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红菱艳  认识英的时候,她正在排练厅里休息。是南把我介绍给她的。南在宣传队干过,唱样板戏《海港》,跳《白毛女》的红头绳舞,还有就是说快板,表扬好人好事。我们都很佩服南。但是南对我说:“文工团有一个女的,那才叫厉害的呐。”  现在我看到了“厉害的呐”的英。她看到我们,走过来。我没想到,舞蹈演员走路这么难看,“八字脚,像鹅。”我很小声的对南说。  南翻我一眼:“土死了。人家练功都是这样。这叫份儿。”  才知道一般的人想这么走路还学不会呢。人家是专业舞蹈演员。  英,一把头发结结实实地系在后脑。盘着。眼睛就有点吊起来。看人的时候,很迷离的样子。浑身湿透了。她一手扶着把杆(我才知道这叫把杆,不是扶手。)顺带着就把腿架到了上面。腰向左右扭着:“什么事?”  “我就是想看看舞蹈演员怎么排练。”本来我想说几句好听的,可是还是直直地说出来,好像江湖上点戏的坏蛋。  “看什么?”  “排练。”我都差点想鞠躬了。  英走回大镜子跟前,打开一只小抽屉,拿出一样东西。  舞鞋。芭蕾舞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芭蕾舞鞋。脏、有点破。  我只看过三次芭蕾舞。  一次是《列宁在十月》。莫斯科大剧院里,王子和天鹅。突然克里姆林宫卫队长就上了台,把正在挣扎的天鹅推到一边:“同志们,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宣布枪毙前沙皇,尼古拉二世!乌拉。”就这一段,短短的三分钟。  第二次是在操场上,电影《白毛女》。喜儿在山洞里看到大春。记得那演员叫石钟琴,漂亮得不行。  第三次也是在操场,电影《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简直就是王子。记住了一个名词:倒踢紫金冠。  现在英在我的面前系鞋子。她弯着腰,黑色的练功服贴着身子,人柔得像一匹缎子。  她立起来了。一下子比我高出了好多。她开始旋转,一下两下,风一样。  排练厅里只听到她的鞋发出的嗒嗒嗒的声音。  她停下来,拼命喘气:“想看倒踢紫金冠吧?”  没等我们说话。她飞了起来。腿贴着后脑勺。人像月芽。  我就像农民一样鼓掌。劈里叭啦。英笑起来。在我面前做了一个拉裙子的动作,半蹲下来,低下头。  教化啊。她让我知道,自己瞎起劲地鼓掌真是太丢人了。  有人进来了。英的脸一下子就放平了。  “上午政治学习。你一个人又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一个男军人。说完就走。  英不说话。  下午在学校自修。南对我说,英是上海舞蹈学校学芭蕾舞的。分到军区歌舞团跳舞。大群众,配角都不是。演职表上就:群众甲。  看着解剖图谱,我想着英。她的腿真长啊,肌肉那么均匀。她的脖子真长啊。真是一只天鹅呢。  我不相信她就是一个大群众。  南告诉我,就是大群众。能跳大群众就不错了。  我坚持认为她跳得很好。因为她轻得就像影子。  南说:“她爸爸是国军。”  我问:“国军怎么拉?她不是共军吗?”  南说:“你这个人就是个浆糊。”  英到我们学校来了。她来借几本书。是南的。内部出版。《九三年》、《安娜卡列宁娜》、《你到底要什么》。还有一本是南从家里弄来的《笑面人》。这些书我都看了。躲在被子里看,一个晚上看得鼻青脸肿,手电筒也没电了。那时买电池都要托人到首长供应点去弄。  英把书扎紧放在自行车的书包架上。男式车。她朝我们笑笑:“一个星期后还你们。”  腿往后一抬。飞得高高的,笔直地从书堆上跨过去。骑走了。  南告诉我,歌舞团要排《沂蒙颂》了。这时我已经看过《沂蒙颂》的电影了。那里面有一个英嫂。我知道,这是从山东沂蒙山的红嫂的故事改编的。这个大嫂用自己乳汁救了解放军的伤员。  那段为伤员熬鸡汤的独舞跳得太美了。还有那首沂蒙小调。  我激动死了。一定会选英的。  晚上,我们跑到歌舞团找英。我们说她一定会跳英嫂。  英很紧张地看着我们:“会是我吗?”  “怎么不会呢?肯定。”  “肯定。啃谁的腚啊?”英笑起来。她说:“我跳给你们看。”  我们跑到了排练厅。门锁着。我们又跑回宿舍。英把东西能移的都移开了。鞋穿上了。她盯着床头柜:“好比这就是那只熬鸡汤的炉子。好不好?”  她吸了一口气。眼睛眯了起来。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红心似朝阳。炉中火闪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她一边舞一边唱。声音轻轻的。  最记得的,她把手伸向床头柜的时候,一条腿轻轻地向后抬伸。好像那就是一锅为解放军养伤的鸡汤。神情温柔得让我头皮发麻。还有就是,她轻轻地摆着胳膊,肩膀微微抖着。她说:“这个动作是沂蒙山的民间舞蹈动作,”她说:“编舞的人太了不起了。”  她站着。一直喘。泪水就那么流下来。  “跳舞真好啊。这么好的动作。”她又抖了一下肩膀。  《沂蒙颂》的演员名单下来了。英是英嫂的B角。  那个跳A角的是学民族舞的。  英问领导。为什么。  领导说:“你的体型胖了一点。还有你长得洋气。不像劳动人民。”  说这话的,就是那天让英去政治学习的人。他是政治处主任。  晚上,在宿舍。英只穿着胸罩和短裤。她看着自己,问我们:“你们是学医的。我这样的身材胖了吗?”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你好像是胖了一点。”我说。  南差一点要掐死我了:“你别听她,她什么都不懂。她不知道舞蹈艺术,她是一个先天愚型患者。”  英笑起来了。她又问:“我长得洋气吗?”  “不洋的。”我想补救刚才的蠢话。  “她放屁。”南又说:“你是长得洋气。不行吗?”  “是的。你的鼻子比较高。眼睛深了一点。”我只好说实话了。  英站在那里,好长时间不说话。  英开始疯狂的减肥。

图书封面


 向记忆道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柳叶刀形如柳叶,是锋利至极的手术用刀,英国一家权威的外科杂志就是这个名字。柳留同音,古人说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温婉至极。《向记忆道歉》有许多来过和离开的故事,是一个叫柳叶刀的女大夫讲的。病痛锋利,死亡锋利,同病痛死亡作战的柳叶刀锋利。人却是其生也柔弱,渴望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便在水火中交融,记忆的纱布一层层揭开,温情结了痂,残酷变浅,象逐渐消失的血痕。柳叶刀目睹了那么多的疾病、创伤,无奈的看着鲜活的生命慢慢枯干,甚至刹那间消失。心理的重负,使她最终脱下了白大褂。“我的记忆太强烈了,我只好向我的记忆道歉。因为那些记忆并不是关于我自己的。”一沙一世界,柳叶刀象一个救苦救难的菩萨,写出的每个字,都浸在福尔马林里,散发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柳叶刀讲述的死亡故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微末注脚。她说“这些小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来了又走了。不会知道那么多年后,会有人为了他们说着自己的感受。这太让我承受不了,写不行,不写不行。我写的时候常常流泪。看到他们在我面前死去,会头皮发麻,起鸡皮,会背后发冷。只是,我想,我不会写那些散文诗一样的东西,只是把我想到的写下来。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故事,向来是我喜欢看的,因为我即是他们。他们经历的,我未必经历;他们感受的,我却能真切体会。四五岁时,我患病住院,父亲说我特别勇敢,大人难以下咽的中药汤,每天三大碗,他鼓励几句,我就喝下去了。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大病初愈,觉得一切都想开了,看明白了。好的哲学不是案头晦涩的《存在与虚无》,有时只需一场病就够了。我很庆幸,健康的坐在家里看他们的故事,末了捧着书发一会儿呆。外面阳光灿烂,人来人往。落在窗台上的家鸽,咕咕的叫。病的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然后看毕淑敏。柳叶刀和毕淑敏都是打小参军,军医出身。不同的是柳叶刀很晚才开始写作。我最先知道她,是因为一场网上不大不小的风波,由于对中医的看法不同,她离开了一家著名网站。她的文字最先发在博客上,几乎全部以白描方式写就。柳叶刀拒绝把她的文字当成小说来读,“我生活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真的天差地别。但是我从不后悔生在那个年代,正因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并一直记着,所以才开始收拾这些碎片。但是这又不是纯粹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些文学成分,可能用记忆文字来表达更准一点。小说会有这样的细节吗?我一直认为细节是无法伪造的。一些细节让我拿掉了,如果全部写出来,更会让一些人更忧伤或者哭。真的,我不敢写,因为我自己就受不了。”文学界关于抛开故事内容,怎样写和如何写争论过一阵子。技术上的雕琢,作品当然会更好看,但打动读者的最终是文字的内核,读者没工夫琢磨故事的真实抑或虚构。书中小人物的悲喜、与死亡的抗争及惨烈的自戕,在宏大的历史下,成了具体而微的细末注脚。篇幅大小也符合人物身份,如薄薄的柳叶刀,划开了我自以为失去泪腺的眼睛和麻木的痛感神经。作者“边写边流泪,但不会因此就对生活丧失信心。”她坚信她的读者也会这样,“我想能为那些小人物流泪的朋友,真的让我感动。有的时候为不认识的人流泪是很伟大的,尽管我们可能转过身去又会为自己的那一点破事计较。”她猜对了。我们是好奇又健忘症的患者,需要外界时不常的抻抻我们身上被忘记了的手术缝合的线头。柳叶刀讲故事,直白,多用口语俗语;洗练,多用短语,一点不婆婆妈妈。看似随口说出,其实大有讲究。比如这段:“太阳从榕树后头落下去,榕树象烙铁,把太阳的脸烫得乱七八糟的。等碎裂开来的太阳被榕树吃掉了,天就黑下来了。”再说句题外话,书里有错别字挺正常,但发生沙家“滨”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且不止两三处就忒不靠谱了。看来教育部的京剧普及至少在纠正读音方面是必要的。
  •     很难说所有的故事是否都在阐述同一个真理。至少,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生命需要被尊重。文革前后的故事一向令人毛骨悚然。一个极左极贫困的年代。人们陷入了癫狂之中,人性几乎被泯灭,生命最基本的存在的权利都得不到尊重。更遑论,温饱的权利、得到救治的权利以及社会的包容性了。比如说格格奶奶,在石头路上被拖得不省人事,还被浇开水到不成人形。比如那些如玉的美人,她们的生命和美丽通通被扼杀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厄下。还有那些异于他人,却一样可爱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命也是如烟般地消散了。生命在那个年代,并不高贵。但作者记录这些,并不是为了铭记残忍和仇恨,或者引发无谓的悲鸣。如作者言,那些鲜活的生命在她的面前消失了,她没有办法不写出来。记录死亡,是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人命并非如烟。小人物的生命也是一样珍贵。正是如此,每一个并不幸运的故事背后才显露出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或者正是多年行医给予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位作者有这样的情怀,而文笔又很是老到。语言平实,简练。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刻。于是诞生了一本值得你阅读的好书。
  •     得到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楼的斑竹聚会,每人发了一本,据说是19楼出了创刊号的钱给柳叶刀发行的书。大抵的意思就是书卖不出去算是内部销售,斑竹福利给发的。放在家里很久没有去翻动,一个偶然的下午信手翻来,前几页就有排版的问题,实在不是一部校准精美的书籍。然而,继续看下去,作者平实的笔调,淡淡的笔触,讲述一个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却像旁人讲故事一样淡淡的,淡淡的,我们看淡了生死看淡里离别。不是不尊重生命,却恰恰是对生命真谛的一种感悟。此后的很久,我都有给朋友推荐这本书,然而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一部书的确不为大众所喜爱,只能暗藏家里,待某日午后。阳光暖暖。再翻出来细细体味。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第二次阅读,还是那么新鲜
  •     一个人真的可以承受那么多沉重的记忆么?对那个时代除了教科书上的简单词语外别无印象,反衬出这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极度不真实感~看得人心里发冷
  •     活着与死亡
  •     一个时代的缩影。有点悲怆,有点无奈。
  •     所有人都死掉了。
  •     无意中看到的这一本, 看名字就觉得是我的菜, 看完确实是我的菜~ 特殊的时代, 特殊的背景, 是军人又在医院帮忙的她笔下那一个个逝去的生命... 看得有沉重有感动有唏嘘, 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喜欢所以少一星. 总体还是很推荐的~(同时还在看<人间世>, 不行太沉重了我要看点侦探推理小说缓解一下...)
  •     军医的故事
  •     很久没看书了,看完一本,各种心情。书里因各种原因逝去的人,给人沉重的心情。
  •     马可@奥勒留说:所有的事物都将消失。在宇宙中,消失的是物体本身;在时间里,消失的是对物体的记忆。柳叶刀的记忆显然比较顽固,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打算让它们消失。虽然记忆是很私人的东西。作者很残酷,用她的柳叶刀,剖开记忆,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曾经水灵灵的生命。每一篇小故事中的人物,都已逝去,死于非命,死于那个年代。不禁沉重,不禁叹惜。。活着,也许卑微渺小,也许怀揣光荣与梦想,也许爱,也许恨,都终将消失。活着,多少人死乞白赖追求幸福。活着就是幸福。书不错,包装较粗糙。
  •     非常质朴又钻心的文风,死和将死的痛苦,让你想要好好活着。军人见过的死本来就多,作者还是军医,这些不甚伟大的小人物,如果没有人记录,好像就会在记忆里融化了一般。
  •     马可@奥勒留说:
       所有的事物都将消失。
       在宇宙中,消失的是物体本身;
       在时间里,消失的是对物体的记忆。
      
      柳叶刀的记忆显然比较顽固,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打算让它们消失。
      虽然记忆是很私人的东西。
      作者很残酷,用她的柳叶刀,剖开记忆,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曾经水灵灵的生命。
      每一篇小故事中的人物,都已逝去,死于非命,死于那个年代。
      不禁沉重,不禁叹惜。。
      
      活着,也许卑微渺小,也许怀揣光荣与梦想,也许爱,也许恨,都终将消失。
      活着,多少人死乞白赖追求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书不错,包装较粗糙。
  •     死亡太残忍了 空出一颗星
  •     2011.7.2,杭州图书馆。
  •     四五年前看的 内容一直记到现在
  •     一名医生 通过一支笔 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个已经过世的人的经历 生命渺小 我们都很平凡
  •     记忆会和你说没关系的吗?
  •     初中时看的,作者的语言真实而充满情感,令人回味。
  •     觉得很好,虽然读的时候我心理压力很大,难受
  •     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死亡。
  •     人的生命就像上帝手中的流沙,无论它攥的松还是紧,终究都要从它手中跌落而下
  •     之前想看那个年代的书。不知道怎么找。翻开这本,都是平凡而又震撼的记忆。文笔很质朴,像作者撒了一层细微的白糖,不至于读起来太苦。
  •     最怕淡淡的讲述残酷
  •     一个医生行医过程中碰到的,值得记忆的生离死别。
  •     都是悲剧。。。扑
  •     老故事总是那么能触动心。
  •     一个医生笔下死去的人,一个军人见过的死亡。风格比较明显,谈到死亡都是那种淡淡的口气却让人心里揪心的疼。会有多少人会想到去写一下我们见过的那些死亡。改革开放前的那些日子,阳光是旧的,血是旧的,连思想都是旧的。
  •     基本上是我的给我震慑很大的一本书 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这本书,恩
  •     书中记叙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女性)的命运让人感慨。
  •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详细的记叙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悲欢离合,很多都是过去的那个时代的事情,很适合现在的年轻人看,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直到一下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从而珍惜现在身边锁拥有的。
  •     语句不是很好,但里面的故事,我们都应该知道。
  •     描写小人物的悲欢,很细腻
  •     不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苍生,只能任自己的生命如草芥一般随风飘荡。有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亦不过是另一种草芥……推荐阅读。
  •     生活除了苟且、诗和远方,只是生活本身。生下来,活下去,向死而生。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大家的记忆
  •     看过没看完 感觉一般啊
  •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生与死的故事,语气平淡,但句句剖心。都是有故事的人
  •     文笔没有多余的废话,简洁,那个年代简直就是黑历史啊,格格奶奶的故事给咱的冲击相当大
  •     军医强硬、直接、苍白的作派,有点压抑,不能一口气读太多
  •     一个残酷的年代
  •     作者和我同龄人,也是部队大院长大的,有不少价值观相同,但经历差远了。当时我下乡、进工厂,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人间屈辱;她早早到了部队,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救世主一样惠顾驻地附近的百姓。重要的不在这里,她在部队医院,看到的人间的痛苦太多,不舒服、压抑、沉重。没有美好,倒有些怪异。当然她文笔能力强,极其简约,细节全出来了,很生动。至于写作的目的,她自己的解释——笔下的人物不是名人,是一片废墟的小人物,都很善良,来了又走了,担心没有人再怀念他们。有朋友说,作者是让别人知道那个时代——我觉得这个理由挺勉强。书中时代的烙印是很明显,但就是不典型,缺乏艺术震撼力。比如刘震云的作品,《激情燃烧第二部》,同样是那个年代,却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而这本书没有艺术震撼力,只有些小小的情怀。作者倒是勤奋、退休了不甘寂寞,和卢英谨的写作动机有类似之处。但卢英谨的书有对美好的讴歌、对丑恶的鞭笞,起码是对那一去不复返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主义的50年代的怀念。希望卢英谨的书不要写成这样。作者果然应该“向记忆道歉”,这些回忆价值不高,受众太小,即使在特定的受众里,也仅仅是“记忆”。庆幸这辈子没有做医生,动不动就是身体组织的破坏、流血。作者自己是职业使然,可能不觉得。读者受不了,真不舒服。作者似乎对女性倾注了同情——凡女性,总是被男人所害,女性的痛苦令人悲哀,直想掉过脸去,不忍再看;而男人,即使丧生也很坦然,很豪迈,反而把痛苦留给女人。
  •     断断续续看了1个月左右终于看完了,书讲的是一位老军医与各位逝去的朋友和病人的故事,写的十分平实,一点一点地讲述上世纪60 70年代发生的事…
  •     所谓良知,就是是非观!
  •     这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群像,一个漫长的行列
  •     看了电子版再买纸质版
  •     沧海一粟,能被人们想起的都是现在与未来,逝去的人带着他们的故事也都随风走了。我这样的年纪还不能完全看懂,也正因为如此心灵有很大的触动,能有这样几页纸记录下来看到是我的幸运。
  •     这位作者 死真不是最狠的
  •     是事实,是文学,活着真好。
  •     医生的眼里总是死亡
  •     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自己身边活着和死亡的追忆来描述了一个不同地世界。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有点灰暗,但是,其实看完本书,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珍视生命,珍视周围的人和事物,更不能忘记那些存在过,但又消失的事情。人要有自己的回忆,更要学会把回忆转化成自己的阅历!
  •     喜欢这个标题才看的这本书,记不得那么多记忆的道歉,那就念一念书名和书末的那首附诗吧
  •     唯一看过的关于军旅的
  •     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我们的记忆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塑造,以对抗遗忘。
  •     等到我们老了,白发苍苍,两鬓斑白,终有一天,也会向记忆道歉。
  •     向记忆道歉,道歉我没有认真活的每一天。这书很沉重,作者冷静旁观轻描淡写得诉说。用身边发生的事来揭示生命的脆弱。书里面从来没有呼唤珍惜生活之类的,只不过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生命的脆弱。人活这一辈子不容易且生命又那般娇弱,怎么能不认真活每一天。眼前的一切又算什么那?
  •     看完心里难受死了
  •     有力 直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