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鬼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太平鬼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305089930
作者:尚思伽
页数:301页

作者简介

后记
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
几年前,给《北京晚报》写过一组小文,抽取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或一点意象,放到当代背景下,进行彻底的改写。但很快就觉得在篇幅、构思等方面都束手束脚,于是我想试试自己能否承担真正的短篇小说。我暂时抛开了对鬼故事的爱好,将基本素材转向了《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但当初那个“太平鬼记”的名目和“鬼生曰”的跋语却留下了。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历史是最为激荡心灵的,或许因为它常常也是文学。但史书往往留有一些空白,闪着幽微的光芒,即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与事也不例外。找到这个空白,加以想象和描摹,将其融入基本史实,用文学的方式创造一种历史理解,承接先人对历史的独特情感,是我的愿望。
写作这些短篇,除了史书和古代笔记,还参考了一些今人的学术著作。我并无还原历史的野心,但饮食、服装、器物、风俗、环境等等是理解历史的重要元素。或许它们在小说中并不明显,而且我相信因自己学力不够,想必有许多错误,但我还是希望把这种强迫症似的关注保持下去,它们有助于小说的质感。
至于每篇末尾那段“鬼生曰”的拙劣文言,交待人物、故事的出处、背景为主,议论倒在其次。我没有能力用文言来表达复杂委婉的含义。谨以这样的文字和结构,向中国伟大的史书传统和小说传统致敬。
写作是艰难而有趣的体验。多蒙朋友们的鼓励,使我得以坚持。还要特别感谢李鹏飞先生,有几篇的“文言”是他帮助修订的,使它们看上去比原先像样多了。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它不仅是逝去的人物和事件,也是深沉的思想与情感,而文学,是令它们灿然生辉的光与热。从《左传》开始,中国的史学与文学就汇入了同一条河流。在这生生不息的传统中,我只是一个刚刚走到门口的小学生。
2011-3-31

书籍目录

目录
史官
2
君子
34
变法
51
知音
73
万人敌
100
神君
120
陌上桑
150
别史
191
附录
230
崔某
230
孙笔振
232
薛伟
235
戒色
238
秀秀
241
刺客
245
冒牌蜘蛛侠
248
小鱼日记
250
杀夫
253
后记
257
图片说明
259

图书封面


 太平鬼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说起来也算不得“奇”,在历史的缝隙里说上几句,写上几行,历来是我们文学传统的一支。所谓的野史,部分传奇,各种笔记志异,大都如此。史书记录下来的是历史的枝干脉络,而这些各类小说就是枝干上的叶子,多一片少一片本没有多少人在意。作者的笔力照以上提到的还差许多,立意更差了些。只是现代很少有人延续这个传统写这样的故事了,或可一读。不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成为中文系学生的基本练习,想必效果会不错。作者试图把史书的间隙填上一点,而又填不满。最终只是翻译了其时其境的文字和心情而已。我初中的时候也这么干过,我把《临路歌》的空隙填满,想写出李白之死;又把《琵琶行》的空隙填满,描绘两个半故事。当时沾沾自喜了一阵,后来发现不过是小聪明。可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我感受到这些名篇史句的精炼。它们统摄着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怎么写,都逃不开他们词句的时空和光辉,该写的,可写的都写了。于是你做的只是铺展成了现代文而已。《太平鬼记》即是如此。然,全书正文的短篇故事里,虽然解构章法逃脱不开古人的桎梏,但在词句上作者想象力却不错,有许多夺人眼球的比喻和句子。她写:“夜风像一把钝了的斧子,把他一点点剁碎”。还有一个眼睛的比喻,比那句“他眼里有两个凌晨一点钟的夜晚”还要好,翻了翻书却没找到那句话。我个人觉得这些故事里,属《陌上桑》最好。从小翁须被二哥欺负开始,到她被卖时父母借钱追着她的马车,钱花光了母亲再回家筹钱,一路跟到邯郸。中途她跟母亲话别,闻得到母亲身上的酸味。真是好极了。写孔子死后门生百态的《君子》也不错,写高渐离的《知音》篇算是另辟蹊径,勾勒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古时笔记小说的风貌。可要说写得好,仔细想想也算不得。前人留下的文字已经太好,作者并没有在其间作出什么新花样来。在历史的间隙里,闪转腾挪的余地不多,精彩的空白更是极少。很多看起来是“空白”,但真的要写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空白”也是古人写好的,你除了去细化它,很难很难写出新的东西。这大概不能怪作者,放眼现当代国内作家,怕是也没几个能从中写出一个自己来。附录里的现代文翻古代小故事一篇比一偏差,每篇的刻意点题显得做作。就像《薛伟》篇,薛伟做梦变成鱼,后来醒悟在股市里,在世界上都是互相为刀俎,互相为鱼肉。这篇完全可以写成卡夫卡式的变形记,不要点题,不要做梦,就是一篇活脱脱的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现在写起来都过时了,做作了,更何况这么古典的“破题”。而又哪里去谈《水泥花园》这样的后现代与生活结合的如此缜密的小说思维。附录里几篇电影和戏剧的评论不成故事,只是一个个短暂状态的链接,也看出作者对电影与戏剧的理解不深。这毛病在正文小说里也有,比如《万人敌》篇,《别史》篇。充斥着一厢情愿的状态戏,作者自我陶醉在里面。本来这样一本书不必写一篇东西,可跟这本书的缘分可以说回到大二。那时我晚上常常去上海路跟南大附近吃东西,溜达,买耳钉,那边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我无数次在唯楚、潇湘之间徘徊,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买过的书以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太平鬼记》,当时翻了翻,觉得有意思,但学生时代一次买不起许多书。我还记得翻这本书的时候,它旁边摆的是张中行老师的《禅外说禅》,唯楚书店门口正好路过一个卖唱的小伙子,操起吉他就用夹杂着苏北l.n不分的口音唱流行歌,一屋子蹲着的靠着的都仔细的盯着他看,笑得不行。后来我还把这个小伙子写进我的毕业剧本里。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唯楚书店也拆了。我还是一次买不起很多书——但不知那个小伙子还记不记得那个夜晚。
  •     小时候听到过一则欧阳修的故事,说有天他和伙伴出游,马儿跑得飞快,路上踩死了一条狗。回来后几个人商量着怎么记录这件事,有说“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的,有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的。欧阳修哈哈大笑,说要是让你们这帮人写历史,写好几万卷都写不完。他拟的版本是“逸马杀犬于道”。这则故事在于揭示古人修史的风格和文法:简洁,优美,凝练。可留驻史册的那些人,他们的一辈子很长,说过的话很多,发生的事细密交织,而史家之笔删繁就简,寥寥几句就能把事情说得条理分明,人物血肉丰满。这种功夫沿袭千年,著史者前仆后继,而笔法总体风格近乎一致。现今读史殊为不易。没有足够的文言功底,鸿沟难以跨越。不是有幸能编入教科书的物事,只能模糊在大众视线里。若不是隔三差五搬上银幕的古装剧,谁还认得那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抑或名姬走卒的脾性呢?这是翻看《太平鬼记》一书聊生的几句感慨。这书才翻几页,如电影镜头般精准细腻、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扑面而来。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跳过序言,看全书的第一则故事,很容易就陷在饱满生动的情境里。进入那个堆满龟甲的房间,能闻到霉味儿,有阳光从刚打开的门窗投入,地板上现出大小不等的窗格,秋阳明澈,连飞舞的灰尘也描述到了,“被照得亮晶晶的”。我脑子里一直出现的是一个博物馆仓库的画面,直到后来幡然醒悟——哦,原来这是春秋战国时候啊。我们的史书不会记载那些霉味和灰尘,明晃晃的秋阳也少。但一句至情至性的话,一个颇值玩味的想法总会被辑录进本就精干的篇幅里。多用白描手法,人物却神形俱在,大段大段的留白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一句“逸马杀犬于道”的背后,足可细想会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奔驰在什么样的街上,那条狗是何状况,以及旁观的人脸上该有怎样的表情。色彩填补完成,故事就更加鲜活生动起来。这本书主要就是这种史书填色的风格。开篇故事颇令人感觉惊艳,一是料想不到读史还有如此率性自如、任凭想象力快意驰骋的读法。想起我自己读史的艰辛往事,无非是揣着往大了说要“明兴替”,往小了说要“明智”的心理包袱,将史书供在心头高高的案台之上。二是料想不到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咀嚼出如此丰富深厚的味道,例如读到一个我概念中的“昏君”,我对他的理解既脸谱化又肤浅,苍白乏味,不会去想他某句背后他的性格和脾气,更不会去想他是无奈还是故意所为。翻看这本《太平鬼记》,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故事新说,对各色人物的解读颇有见地,丰富细节堆叠起来后的故事临场感十足,作者的缜密心思和天真脾性展露无遗。“天真”是我通读全书后对作者所生的某种印象。全书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有大量小说般的细节描写,各种天气、植物、器具,人物的各种动作、仪态甚或衣着,这些层层叠叠的线条像是一件竭力裁剪绣饰的华服,把历史的精奇骨架层层叠叠包裹,最终缺了事件、人物本身的冷峻和厚重。之前我说,史书是白描,而这本书是对其中几个故事的设色,色彩都涂抹上了,但是颜色太艳丽、笔触太浓稠,最终成品对不对各人口味,终归见仁见智,任由读者评说。就我而言,这书女性色彩太浓烈,隐隐透出的脂粉气,让全书的叙事缺了那么一点点深刻,本该有的波澜壮阔缩手缩脚在了不厌其烦的环境细节烘托里。此书装帧甚好,油墨气味宜人,简直是各位女士装手袋里公园长椅上杀时间的利器。男士们还是躲床头看为好——此书略易犯困。
  •     小说与乾坤大挪移<查看评论>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02 来源: 信息时报   《太平鬼记》  尚思伽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侯磊(书评人)  如果把写作当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比武,作者要想打赢那些资深读者,需要的是变换使用不同的武器、武功套路,甚至不同的比武方式。不少后现代作家惯用的伎俩就是不跟你打,只跟你逗着玩。在读书时拆解作者的武功招式,虽然有些小小的“犯坏”,但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次亮剑的作品是《太平鬼记》,是一位美丽女侠的大作,读后发现果然是一本有趣的书,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面对女侠,虽然打不过,也要比划一下了。  单看书名,首先就想起了《太平广记》,再看内容,则想起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作品表面上看很像古代的笔记小说,但实际上先锋意味十足,甚至说大大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创作空间,不失为一条写小说的新路径。其中有趣的部分不仅仅在于书的内容,我想还在于作者尚思伽的整个创作过程。  在《太平鬼记》中收集的八部作品,分别是《史官》、《君子》、《变法》、《知音》、《万人敌》、《神君》、《陌上桑》、《别史》。故事情节中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中八个重要的事件,分别是:史官如实记录历史、孔子殡天、商鞅变法、荆轲死后高渐离行刺秦王、楚汉相争项羽自刎乌江、飞将军李广蒙冤、汉武帝时太子巫蛊案、司马迁著《史记》。不少篇目单看题目,都能猜出作者写的是什么故事。这些故事小学生都能有个常识,中学生就能讲述得十分精彩了。那么在这种一见面就告诉对手自己的招数的情况下,该如何出招呢?  尚女侠果然聪明,她知道如何出奇制胜,以不变应万变。在每一篇小说中,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被认真地讲述,重大历史人物甚至都没有出现,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作者把主人公的重担下放到那些大人物的身边,往往是从一个无关紧要的弟子、随从、下级官员、旁观者身上开始的,并且用他们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在讲述中,读者始终等待着作者重述那个悲壮的故事主干,等待着那些后人仰慕甚至思恋的大人物(司马迁除外)登场,并交代一个重大的结局。可惜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登场。《史官》中并没有一个王出来把史官杀掉;孔子死后那些徒弟们最终没有一个结局;商鞅、高渐离、项羽、汉武帝太子、司马迁等人的死亡最终也没有爆出什么猛料;也只有《神君》一篇,最后冯王孙盗回了李广的伏虎弓,给了一个相对传统的小说结局。可此时,每篇小说的事情都说明白了,意境都已经营造完成,作者自认为想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但还是怕读者不明白,就在每篇小说最后附上一段文言的“鬼生曰”,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小说中“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对读者的挑战——看不懂小说的话就看文言史论吧,反正小说和文言,怎么也得懂一样。  对于作者来说,历史小说既好写又难写,好写在于故事的主干(行话叫大梁)和主要人物都不用想了,有现成的,甚至连故事的大结局也只是正史野史中的几种说法。那不好写的地方在哪?有人说,除了好写的地方都是不好写的;也有人说,恰恰就是这些固定的情节和人物是最不好写的。传统历史小说的创作讲究尽力还原历史,或者用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来点评,写得多是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最早的小说《丹燕子》,再到除了《红楼梦》以外的那三大名著,都是把小说写得比历史还脍炙人口。而这部书中,作者尚思伽谙熟历史,她最擅长的,是从历史的边角料中找出许多别人忽略的地方做文章。用作者的话说,是“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到此时,我们大致能猜一下作者的武功路数了。  《太平鬼记》一书最后还有个附录,附有作者所写的九篇笔记小说,每篇不过千把字,都讲述了聊斋那样的故事。这下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师承。故事本身是在每一个时代成批量流传的。而中国故事的一个大爆发时期,往往都是对外交流繁荣的时期,比如在汉代有佛教故事,唐代有阿拉伯故事,明清有西洋基督教故事等,这些故事成批地传入中国,即使今天,仍旧能从《故事海》、《一千零一夜》、《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书中,发现一些同源的故事,并找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到了现在这个故事无障碍的时代,历史、现实和魔幻,更可以在故事中自由地穿越了。  严格来讲,古代的历史小说都是没有“版权”的,因为那些故事都是跨时代的集体创作,并不是一个人从头发明到尾的,都是在每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中,不断添枝加叶,丰富剧情,在故事的大梁上架上一根又一根的房杔,并且把这些作为房杔的枝干改装加工,使得房子更加漂亮壮大。因此说来,作者只是起了一个编订的作用,这也是很多作者不署真名的原因。  现代文学中“新造”历史,要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开始,是他原创了“乌鸦肉的炸酱面”、“两个人像两截呆木头”一样的细节,并首先对故事的大梁开了刀,进行大刀阔斧地嘲讽和恶搞。相形之下,尚思伽还算是手下留情,她对于故事的态度,是在一根最不起眼的房杔上做文章,给你找一个新角度,让你看一眼大梁,但却够不着它,而那些繁复的雕饰就都砍去了。这种出招的方式如果找个武功名称的话,我想应该是“乾坤大挪移”,这种武功可以借力打力,转换阴阳二气,以激发最大的潜能。这种情况下,历史小说的建筑还是存在的,不过这种武功轻易之间学不得。如果学成了“独孤九剑”,见招拆招,那作品就不是历史小说了;如果学成了“辟邪剑法”,那整个小说就不存在了。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9/02/content_1874794.htm###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填补历史空白的故事新编,写作是中学课外阅读八十年代的调调,有个形容词叫安静的美好。一个俗点的类比,电影频道正在播的水浒人物谱也是这个路数,“展示好汉们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     大概是我太久没读好文笔的书了,真的很赞,期待长篇。
  •     作者有見識,文字尤為精巧。是不可多得的歷史短篇小說佳作。
  •     看名字还以为是太平广记的同人呢,结果鬼故事的比重相当少,整本书其实是历史小说多些,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     敢拿来和尤瑟纳尔对比,胆量不小啊。首篇《史官》不错,越往后看越看不下去了。
  •     采用类似于记叙体分别描述先秦的故事,主要股市来源于左传。作者文字功底扎实
  •     文字风格没找准,叙述和故事不相衬,而且所有的故事都太软了,也不算很有新意,史官这篇写得有些味道,知音这篇视角选得好颇为不错,陌上桑和别史应该是最好的两篇了。书做得太漂亮加一星。
  •     女人写历史,十之八九是写小说状,抓住一个细节无限扩容。原因无它,天生细腻多思耳。有人看见一片落叶,会感叹风很大;有的却关心它的品种生处;而有的,只道天凉好个秋——这本书就是这样,文言文的习惯,是精炼。史书又是鸡精中的战斗机,超浓缩——“只要一点点,味道特鲜”。这本书男人看不下去,因为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不怪他们,都是社会的错,小时候咱们看的电视剧样板戏里,可没有哪出是配角唱大戏的?所以这一本书,讲的都是大事件下的小人物。换个背景来看,就是咱们自个儿——当然这也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人家故事里的主角,多半也都是特权阶级里的人呢!龟甲青竹之下,不知道还有多少普通人的故事,没有留下字迹。这本书其实更像是漫画故事呢……其实同日本的《阴阳师》,走得是一条路。
  •     写历史小说 谁都写不过高阳 乱写历史小说 写不过王小波
  •     看之前序言阎连科曰“中国的尤瑟纳尔”——说此书有《东方故事集》之风。心想这个卫星也敢放?!整书看完觉得小故事写的都精巧可爱,是有点瑟瑟的味道。给个年度最佳吧,反正今年真是没看啥引人入胜的小说。
  •     用词惊艳 许多典故的串写 总结亦很深刻
  •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场辞藻秀。藻饰羣形,文字华奢,星点干货不成光。
  •     [041]
  •     语句生硬干瘪。故事模式基本是聊斋那一套,先故事,再点评总结。形式不错,每个标题附带一张图,多为古董,很有韵味。全文结束后有鬼生作结,感觉后面的文言文还稍有看点
  •     喜欢春雨霁逃那个故事。我更愿意相信男主角是无辜的,一切都是盛大无端的爱所带来的无望又无妄的想像。
  •     作为文学与历史的爱好者,历史小说这个门类我特别关注,这个门类考验作者的文史功底和虚构能力,尚思伽的这本历史小说短篇集非常漂亮,有看头
  •     不是想象中的志异小说。作者试图以文学的笔法填补史书之空白,体裁有新意,可弥补笔力之不逮。看完想起在course学的《史记》,当时以为是赋闲的课程,如今才知获益良多。
  •     这段时间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其他小说半天就读完了,这本却是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每每读完一篇都要放下回味下。尤喜"知音""别史"等后面的五篇。书做得也很精致。
  •     从史实到虚构
  •     技巧娴熟,旧瓶新酒,很可读。
  •     作为同人小说,尚可可。
  •     难以卒读
  •     当同人看的话在同类里非常好了~
  •     文字很好,故事不行
  •     很短很短,给了历史里留名不留事的人一段故事。或荡气,或辗转。有女作家的温柔心事,亦有男性的刚劲果敢。作为闲暇时的消遣,甚好。
  •     如果说“中国的尤瑟纳尔”的能耐就是把《史记》的厚重感喟统统替换成小女孩子的浪漫甜梦,那中国文学也是没啥希望了。本来想给三星,因为阎连科的舔屁沟,减一星。
  •     宜用来在地铁或者火车上消磨时光。有意思的小故事集。
  •     古今奇谭
  •     秉承了古代历史笔记小说的传统,在历史与名篇的缝隙里闪转腾挪。只是立意笔力都差了许多,沿袭诸多笔记小说的思路和形式,显得僵硬做作。但常有些好句子眼前一亮。现在很少有人延续传统写这样的故事了,或可一读。
  •     鬼气弥漫,都是好故事
  •     在图书馆整理书架时看到,觉得挺有趣就借了回来。我还是纯粹主义者,以前一直拗着不肯看些野史杂说之类的,觉得那些都是歪曲了的怪谈,但是自己读着古文正史却总是昏昏欲睡。人长大了倒没那么苛求了,能被这些所谓野史怪谈激起对古史的兴趣不也是幸事?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你被吸引的也许只是几个不起眼的片段,但是因此而想去窥得这历史全貌,怎不能算作是收获。作者文笔总体一般,但个别之处也极出彩,故事构架精巧每篇无重复之感。故事都是由微处入手,勾得读着想知全貌而不得当真心痒难耐。说是鬼记实则无甚灵幻,皆是心魔罢了。
  •     要说同类题材,在我看来写得最好的自然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系列,没有之一。其好在尽量只串连历史事实,兼之描摹心理,本身语言和情感就很古朴,气势和气魄都够集中强大,读完让人感慨不已。这本中的故事串连的细节比较多,人物和情节都复杂之后,歧义就多了,气势也有点散,滥情过多就有点矫情了。不过总体上还是推荐。
  •     附录小小说在读
  •     胡编乱邹挺好玩
  •     还不错~
  •     在歷史的門前,我們都是孩子。
  •     70后女作家尚思伽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刻画出鲜活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短篇小说集。当中,《陌上桑》真真看得我心揪着痛
  •     很崇拜作者的文笔,每个人物都饱满且有深度,欲言又止的文笔给了人很多的遐想空间!为了搞懂故事的背景,百度了无数次,但也不觉厌烦。反而越懂越有趣,越有趣越想懂!
  •     深井冰一样的史成却让我想起怀吉
  •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
  •     我觉得还是不能和尤瑟纳尔媲美的。
  •     颇有意思。史书结束的地方,小说便开始了。
  •     两星半,阎连科吹捧得过高了些,不过茶余饭后也可品一品。
  •     现代志怪笔记总觉得少了丝魔幻的浪漫
  •     只能给个三星
  •     其中一星给作者的本名(哈哈哈哈哈这本书也很像向《阅微草堂笔记》致敬之作)以及写得很好的后记。小说本身给三颗星。阎连科的序不加星也不减星。
  •     对历史和未知总是充满好奇《 太平鬼记 》非常充分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每一篇故事都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想像和史实中把真实的历史娓娓道来
  •     元旦三天读完,意犹未尽。不知为何豆瓣评分没上8
  •     写的还不错。可是我不想再为这些还不错的作者浪费时间了。阎连科居然说她的这几篇超越了尤瑟纳尔的东方故事集,晕,不带这样捧人的。
  •     封面独特,文笔不错,时代背景也是喜欢的类型,只是这还是故事吗?作者你到底在写什么?= = 这也是一个适合写散文但不适合写小说的作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