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进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大进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ISBN:9787020059812
作者:E.L.多克托罗,E.L.Doctorow
页数:311页

作者简介

2005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6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
入围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一八六四年,美国南北战争如火如荼。有“魔鬼将军”之称的谢尔将军率领六万北方军队火烧亚特兰大之后,挥师向东穿越佐治亚州,向大海进军,再进入南、北卡罗来纳州,最终结束了这场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
一路上,这支大军实行残酷的“焦土政策”,就地取食,掠夺南方种植园,破坏城市,也产生越来越多被解放的黑人和白人难民。所有人在流浪。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巨作,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刻画了众多充满戏剧冲突和张力的人物:彪悍好色的北军将领,被解放的奴隶少女,漫无目的的南军战士,冷静沉着的北军军医以及爱上他的南方贵族姑娘……无数人被这场大进军卷入国家暴力中。
《大进军》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和令人着迷的叙事力量,它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无数被战争卷入国家暴力的普通人的生活。在E.L.多克托罗笔下,这场大进军不仅仅是一个浮动的世界,一种流浪的意识,也是一种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书籍目录

第一部 佐治亚 第二部 南卡罗来纳 第三章 北卡罗来纳 译后记

内容概要

E.L.多克托罗(1931—),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生于纽约犹太人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参军。退伍后相继担任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审稿人、新美国文库出版社编辑、日晷出版社总编辑,一九六九年起专事写作。
多克托罗自一九六一年发表小说《欢迎来到艰难时代》至今笔耕不辍。主要作品还包括《上帝之城》、《欢迎来到艰难时代》、《丹尼尔之书》、《雷格泰姆音乐》、《卢恩湖》、《诗人的生活》、《世界博览会》、《比利·巴思盖特》和《喷水装置》等。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多克托罗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分别两度获得国家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伊迪丝·沃顿小说奖,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威廉·迪恩·豪斯奖,以及由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奖章。
多克托罗现居于纽约。

图书封面


 大进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从棕南起步到郭家桥结束,整整四个月的时候,终于把床头的大进军读完了。并不完全是缘于我的懒惰,在这四个月里,公司零零碎碎的杂事儿太多太多了,还有整个儿八月份的加班,我只有在临睡前撑着疲惫的眼皮翻上几页。但是,尽管阅读是如此零散,谢尔曼、基努·帕特里克、雷德这样的名字还是一起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当然,还有那个与珍珠有着同样名字的白皮肤的黑人女孩----珀尔。读《大进军》之初正是我对美国历史突感兴趣的时候,还有印象中那棵被命名为“谢尔曼将军”的最高的云杉。多克托罗的手法是简单而有效的,记录历史或是说描述历史,本身就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语法的堆砌,仅凭轻描淡写的勾勒又不足以刻画出人物作为历史构成要素的典型性和辨识度,他取二者其中,恰到好处。直接的结果就是,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甚至包括那些在南方淅沥沥雨夜中痛苦呻吟的邦联军伤兵都成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当已经不再信仰高耸深V的胸脯和白皙晃眼的大腿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时,回归历史,回味那一个个作为元素而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或许是一种更棒的放松方式。不知道是不是骨子里就带着那种对原始放荡不羁的渴望与对自由无限的追求和向往,美国,这个名字带给我的总是几百年争吵后达到平衡的自由和对人性最朴实的尊重,而独立战争则是实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南北战争的联邦军和邦联军,尽管各自的目的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维护最原始的自由,只不过北方的自由观点胜利了,并且被资产阶级的革命带到了世界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普世的价值观。不得不承认,这种打着自由、平等、博爱、公正旗号的价值观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以至于美国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将这种文化殖民种在了5大洲的各个角落,而成吉思汗的铁骑尽管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最后却不了了之。回到《大进军》,多克托罗精于精细之道。他把这一段血腥而残酷的历史寄托在了几个微小的人物身上,用管中窥豹的方式将这一副巨大的画卷一点点展开,尊崇着时间,又不失于程序,人物内心的挣扎完完全全被动作和表情反映得淋漓尽致,又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当然还有不可避免的宗教影响。这些当然得益于他的军队生涯。想起太平洋中的一句对话:你真的无法想象,即使我现在坐在这里向你细致地描述那些场景,那些惨烈的画面,你没有亲身经历是永远无法理解的。我们没有机会再去体会这段历史了,只能通过多克托罗这样细致的描述来感同身受。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或是为了别人的理想而甘当炮灰,同样都是令人钦佩的。我钦佩前者的执着,钦佩后者的勇气。
  •     大进军:战争巨兽驱赶下的人性与爱欲这部气势磅礴的小说的第一页上展开的是一个南方种植园主的早晨:早晨五点钟,砸门声,喊叫声,受惊吓的丈夫和妻子,马车,火把,打包准备托运的瓷器、银器。这个弥漫着惊惶气息的小说开头,把准备逃难的农场主约翰·詹姆逊一家推到了我们面前,同时,我们——读者——还被告知:“他们就要来了。他们正在行军。”随后,晴朗的天空下,黑人奴隶们听到了北方军队进军的声音。这是真正的战争的声音。当令人期盼、恐惧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战争真的到来的时候,E.L.多克托罗赋予了它一种怪异的云雾的声音。开始还是若有若无,只有空气的柔和搅动,像是耳中低语或是风拂过林地的沙沙声。接着,他们看到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一股向上喷涌的棕色云雾从大地上升起,好像这个世界正在颠倒过来”——那是谢尔曼的大军正在火烧佐治亚。当这烟雾横过天空向南移动时,它裹挟着的令人恐惧的声音也传来了。E.L.多克托罗这一定下整个小说基调的叙述方式,无法不让人想起什克洛无斯基所说的那种“奇异化”的效果:   这云雾的声音到达他们这里时,那声音与他们这辈子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截然不同。那并不是天空所制造的可怕声音,比如雷鸣电闪或者呼号的狂风,而是通过他们的双脚感觉到的什么东西,一种共振,好像大地正在发出嗡嗡声。然后,挟着一股风,这声音一阵阵的变成了一种有节奏的脚步声……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不知不觉地向大道走去,但是依然什么也没看见。那谐和的扰攘声无处不在,充满了天空,就像那红色的烟尘从他们上空像箭一样飞过,奔向了南方,只留下黯淡的天空,这是联邦军的一次浩浩荡荡的大进军,但是那滚滚向前的,更多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一支大军的魂魄精神。 这低沉而雄浑的声音,正是那只战争巨兽发出的巨大的喘息——“他们有六万人,挥舞着一把三十英里宽的毁灭性的大镰刀,横扫过一片曾经物产丰富的土地”——它迈着笨重的、摧枯拉朽的步子,拉动着小说向前飞奔。本书国内版策划人彭伦先生在一篇出版后记中谈到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末年“浩荡、残酷、气势如虹”的谢尔曼大进军路线图,正是这个小说主要的场景地:从亚特兰大到佐治亚州,从海港城市萨凡纳经南卡罗来纳首府哥伦比亚,最后结束于北卡罗来纳。 在小说的第二部《南卡罗莱纳》——小说的147页上——出现了摄影师卡尔普,这个短暂出现的过渡性人物作为战争的一个见证者,他出现时正在为这场可怕的冲突作一个图像的记录。他要求南方军白人士兵阿里搂着他死去的同伴摆好姿势。“我为未来的一代代人描述谢尔曼将军的这场伟大进军”。摄影师的身上隐约出现了小说家E.L.多克托罗的影子,小说家要为我们记录了一幅幅什么样的图像呢?在十年前写下的关于《拉格泰姆时代》的一个评论中,我曾说E.L.多克托罗是一个“巨幅风尘画的作者”。到了《大进军》,他的笔墨挥洒得更加恣肆汪洋。他依然保持着对大冲突大场面这些室外场景描写的嗜好,但时不时的会停下脚步,低徊再三,似乎要努力辨清那些穿梭在火光与烟尘中的人物脸上瞬时的表情,他们的痛苦与欣悦,他要让人性与爱欲从战火纷飞中呈现。小说中有一个晚上,谢尔曼将军视察阵地,月亮升了起来,在阵亡者的身上撒下冷冷的清辉,另外一些士兵他们睡着了。谢尔曼想:“在这些睡着的人做梦的时候,那些死者是否也梦见什么?”他接着自问,如果死并不重要,那么生又有什么重要?“正是由于害怕我自己的死,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要在我正在进行的这场杀人战争中夺取永生”。类似种种小说人物对生死的思索,见出的全然是E.L.多克托罗的悲悯情怀。战争就像一条洪流,裹挟着所有人。它强大的意志使得生死如同草木,每个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些人出场,又迅速地死去。于是我们看到军需官克拉克中尉和他的十二个士兵被俘后处决,他躺在监狱外的田野上,手里还紧紧抓着仓促写好的一封信。看到了白人士兵威尔的死:他被打中了,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被打中了,直到他注意到自己袖子上那个洞。他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但是一阵“恶心”从他的身体里升起,“紧接着他自己鲜红的血伴着什么东西喷涌而出,他觉得那好像是一种悲伤”。 ——“恶心”与“悲伤”,好像死亡就是一个日常性的病症。摄影师卡尔普是在挖一个埋葬死去的士兵的土坑的时候倒下的:“他紧抓住自己的胸口,围绕着他的那把铲子旋转起来,好像他要使自己舒服地适应这个他正在挖的坟坑”,他的最后一个姿势是一个手指指着天空,好像他要拍一张天空的照片似的。另一个南方军的白人士兵阿里是在行刺谢尔曼失败后处死的,他死前唯一的要求是挖掘自己的坟墓。还有行军中在沼泽地上倒下的一个无名士兵,E.L.多克托罗这样写他:“在这黎明时分的昏暗光线下,那个死人留下的惟一迹像是那发红的流水,和水面上一块油花”。谢尔曼的随从副官莫里森之死就像是一个高烧病人的幻觉:他发着烧,打着盹,满耳朵都是某种刺耳的声音——就像锯木厂般可怕的嗡嗡声——那是他自己的呼吸。幻觉世中,营地里的各种声音和景像变成了他父母的声音和他儿时住过的房间。他像一个梦游中的人一样策马跑动,举着军刀乱舞。然后他感到自己在倒下去,他睁开眼睛,他被他的马蹄踢踏空气的样子吓呆了。然后马头充满了他的视野,它骨碌直转的双眼中充满了恐怖,从它那张开的嘴巴里发出一声惊叫。“他感到自己的一条腿发出喀嚓地声,他正在痛苦地喘息着,这时他的背梁骨在那尖叫的战马重压下折断了,他被砸得停止了呼吸。”战争巨兽驱赶下生如蚁蝼,那么多生命的消失就像被大车碾过的虫子一样,E.L.多克托罗对生命消失的描述里,充满着悲悼和怜悯,而这正是这个有着强大叙事力量的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战地医院里,白皮肤的黑人女孩珀尔——约翰·詹姆逊的私生女——目睹了她父亲的死(长久以来,她在她父亲的种植园中屈辱地生长着,战争使她走出了这个家),她对死去的父亲的一番独白正是解放了的南方奴隶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绪的一个象征性描述:我从来不记得你躺在床上,爸爸。你总是精神抖擞地骑着马到处穷追那些田里干活的长工,到处喊着,跺着脚,我能够听见你的脚步声穿过家里的房子。你不愿意张开眼睛吗,爸爸?我是珀尔,你自己生的孩子在这儿呢。除了我妈妈以外没有人给我施洗礼命名。因为我的白皮肤她叫我珀尔。这是你的皮肤,詹姆逊老爷,我的爸爸。你的光洁的白皮肤。出了什么事儿使你躺在这儿?我从来没有看见你这么安静。我希望你会醒过来,这样我就能告诉你我自由了。但总是有坚韧的生命的气息、那些“恐怖与喜剧”(约翰·厄普代克语)交织的时刻,要从到处是火与血的地表下顽强地探出头来。解放了的奴隶少女珀尔在战争中迎来了她人生的初潮,也是她,最早在隆冬的战场上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是法官的女儿埃米莉战火中的爱欲,在南卡罗莱纳下着暴雨的平原上,她爱上了军医雷德·萨特里厄斯。她知道现实中有一种爱的肉体力学, “当他发出那带喉音的哽住的呻吟时,她把他紧紧抱住,感觉到他颤抖着进入她和身体。她抱住他,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对他的关切。他竟会这样痛苦,虽然这当然并不是痛苦,而是欲望”。战争同样没有浇灭白人士兵威尔对女性的想像,没有浇灭骁勇而又粗野的骑兵军长基尔帕特里克的情欲之火。随着战线的推进,骑兵军长的情欲也一天比一天炽盛起来。和他同行的南方小美人玛丽·布泽和她的母亲,一个身上有一种有待看穿的神秘天性,一个的诱人之处在于一个美妙可爱的女人所提供的全部挑战。在他魂不守舍的眼里看来,这两个和他一起行军的尤物坐在一辆豪华的维多利亚式厢式马车上,就像是去进行一次郊外野餐。“她们的衣裙从她们身体摊开去,填满了那辆轻便马车,就好像一片巨大的挂着彩虹的云彩”。他就像谋划一场战斗一样想像着晚上的征服,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他还是一个男孩时,在新泽西的有着灿烂阳光的海滩上,第一次看到女人身体的情形:那时她们洗完海水浴刚刚从水中出来,她们的裙子紧贴在肌肤上。他迷恋小美人玛丽·布泽,为她可以抛下一切,甚至幻想着到一个无人小岛每天摇动椰子树做他们的晚餐,却遭到了无情的抛弃……就像所有的光束穿过一面凹凸镜。先是收缩的,后来又扩展开去,光束里活动着挨挨挤挤的人影。我曾这样描述阅读E.L.多克托罗的小说的最初感受。从那时的《拉格泰姆时代》开始,我一次次领受着E.L.多克托罗带给我的隐秘的喜悦。当大进军推进到北卡罗莱纳,我知道,一段激动人心的旅行又将结束了。那时,林肯总统已死于暗杀,战争也已接近尾声,最后我们看到,谢尔曼和约翰斯顿——南军和北军的两个将领带着一种对对手的尊敬和同情坐在了一起进行谈判。长达四年的血腥的战争降级为了一场言语之争,“堡垒和突击,嗒嗒的鼓声和军号声,行军、伏击、烈火的燃烧和激战,被转变成一些名词和动词”,但还有什么东西保持着原样吗?没有了,无论是曾经大行军的这支军队,还是它脚下冒烟的土地,无论活人,还是死者。留下的只是这块土地、这个国家被重新赋予的意义。在小说的最后一节,E.L.多克托罗让一片黑松林进入到了我们眼里,那里曾经经历过战争,而现在——“一只靴子躺在松针中间,还有一件褪色军装的碎片,在一根倒土的原木后面,有一小堆子弹壳。”——那已经是一个历史的陈迹,就像一幅画,迅速拉开了与行进中的生活的距离。(《大进军》,[美]E.L.多克托罗著,邹海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原载《博览群书》2007年第11期
  •     读这本书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众多血腥的场面让人看的不寒而栗。文字的表达力比电影画面更有冲击力。我几乎是一目十行的看,很多都晃过去了,因为人物较多让我有种焦头烂额的感觉。但确实让人很震撼,最后,真正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后记中引用的谢尔曼的话--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州都鬼哭狼嚎!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变成地狱!我就是要让所有乔治亚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穷人和富人,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苦!我的军团将毁灭乔治亚州而后快!”“如果人们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博得人们的好感!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这一切,想要和平的话,你们和你们的亲人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场!”这段话太帅气了。我不是在盲目的崇拜他的铁血,而是他看透了战争的本质。   同时想起了另外一段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我意.要那诸佛,烟消云散。看过之后,大概就能深感身在战争中的人,简直如蝼蚁一般不能自主。受了伤的人就是一具具腐烂的肉体,或者的人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战争实在是太恐怖了。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我所感兴趣的历史。
  •     哈哈~
  •     什么战争打起来能比一场国内战争更为痛苦,具有更大的激情,更为惨烈呢?没有一场国家间的战争能够与它相比。北方和南方的将军们彼此相知——他们曾经一起在西点军校学习,或者曾经在国内战争中肩并肩地服役。 Pg.182
  •     原小说可以得五星,但这个译本低级错误满多的。
  •     翻译有些普通,但还是值得一读
  •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since Stilwell
  •     翻译不稳定,多处不忍目睹。确实像电视剧,但实际写法上我最先想到的是《法 兰 西 组曲》。有几篇可以直接做短篇。出彩的细节被弱化且不够多。
  •     翻译的风格实在是“简洁”。基本每个句子都三言两语。不要忘了,翻译不只是掌握一门外语这么简单,作为再创作,少了语言的美感,再好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
  •     看不懂,翻译问题。凡这译者翻的我都看不懂
  •     美国南北战争
  •     可能战争题材看多了,觉的此书毫无出彩之处。
  •     在战争里,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看过一遍,没有期望中的好看,
  •     一直以为内战的血腥程度以东方国家为最,读了本书后才明白即使是欧美国家也足够血腥。虐俘、枪杀俘虏、抢劫平民、强暴妇女,即使是内战也不可避免。“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然而即使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也不能改变战争是普天下最为悲惨和肮脏的事情这一事实。希望人类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永久和平。
  •     光荣属于上帝和我们的国家 连半点道德也没剩下
  •     应该慢慢看,能想到的有很多
  •     精彩。当战争被分散在众多小人物身上 当大人物细化到生活琐事 于是你才了解其中的伤害 误解与不可说
  •     如果能看英文版更好
  •     美国内战史,充分显示了战争的残酷,但那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人性而拼杀。
  •     良好的历史感和战争观。可惜被粗糙的翻译糟蹋了。能把从句直译出来,服了!
  •     非常不错,和法兰西舞曲类似,但法更胜一筹
  •     通过小说说历史,这样很多历史就被吸收,记住了。从这本说,了解到了很多美国内战的情况,虽然飘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七七八八,这本书的描写,我觉得我进入到了那场战争之中。
  •     Nice……
  •     #书# 看到战争背景下的书,总会去讨论人性。此书也不例外,谢尔曼在作者笔下既是“战争英雄”,当然也是“战争屠夫”。每个人物都充满着矛盾的两面性!
  •     多谢gunner
  •     大一购入,放在书架到现在,回北京时在城际第一次翻开,用一周通勤时间读完。战争就是战争,也许初衷是为了拯救,但他从来就不代表希望,他本身就是地狱。
  •     小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以为是谢尔曼的战斗史,亏了。
  •     同是美国内战的题材,虽不如《飘》,但也是值得一看的
  •     是打着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这样正义的旗号进行的战争,可一路进行的烧杀掠夺根本完全不符合施救者的行径。战争就是道德沦丧,就是无穷尽的破坏欲的宣泄,就是无辜的民众流离失所的血泪史。战争过去,一切才是阳光下的模样。
  •     FYS textbook,书不错教授更棒啊இдஇ(。
  •     cellocello推荐,多克托罗,张志全装帧
  •     忘了是几年前看了一半 现在才看了剩下的一半 就好像这场进军持续了好几年 等待着我来完成
  •     线索太多,很快就凌乱了。读到后记才找到点感觉。
  •     了解历史,哪里都一样
  •     这不是一部献给林肯、谢尔曼、格兰特的小说
  •     战争永远是人们心中一道看不见的伤口。
  •     没有想象中的好
  •     后记写得比翻译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