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闱搜秘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宫闱搜秘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08038865
作者:高阳
页数:195页

作者简介

宫墙九仞,秘辛千年,有多少惊心动魄,又复几许遗恨,上穷碧落下黄泉,层层帷幕为读者揭开。本书收录了烛影斧声、华阳教主、明宫大喋血发秘、雍正压嫡的真相、清圣主如何解决他的皇位继承问题?等。

书籍目录

烛影斧声华阳教主明宫大喋血发秘朱三太子雍正压嫡的真相清圣主如何解决他的皇位继承问题?

内容概要

高阳(1926-1992年),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   
大学未毕业,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
  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1962年,高阳受邀于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尔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一共有两百余部,约105册。
  高阳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图书封面


 宫闱搜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对本书的一点感觉。先列述其下:一、《烛影斧声》1.(1页)……宋人笔记中,虽不敢公然质疑,可是旁敲侧击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2.(4页)……宋国史原已有记,既然国史有记载,……,几乎从未提到过有此盟约,……,可知“金匮之盟”在当时是一大忌讳。3.(5页)……真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4.(5页)……本此体念,我要从史书的夹缝里,找出一些真相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宫闱疑案的始末。5.(6页)……这是有意用曲笔为※和※开脱;……笔者认为,宋人对“大忌讳”“不敢公然质疑”,仅止“旁敲侧击”,也还会“曲笔”,正有高阳大师我辈“搜秘”“真相”,故我辈岂可重蹈“尽信书”覆辙。再者,高阳大师难道不会“曲笔”吗?高阳大师没有“大忌讳”吗?高阳大师没有“旁敲侧击”吗?二、《雍正夺嫡的真相》1.(154页)……清朝历代的实录,每一朝皆有改饰,务求掩盖其不可以示天下,不足以昭后世的真相。……今天没有吗?三、《华阳教主》(55页)……(南宋)高宗有一篇诏谕,……有乞怜于敌之意,此别具一格的辱国文献,不能不忍泪一读……高阳大师的“泪”是为宋室“南渡”而流吗?只为宋室“南渡”而流吗?四、《雍正夺嫡的真相》之商榷1.(155页)……其后宫中太监所传,说“传位十四皇子的朱谕,由隆科多及雍正,将“十”改为“于”,不为无音。2.(160页)……有此秘密,则所谓改“十”为“于”之说,更为可信;……《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文字改革 名人名言1954年10月,周恩来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4声。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再引:於基本信息拼音: wū,yū, 笔划: 8 部首: 方 纵横码:3803仓颉码:ysoy五笔输入法: ywuy 笔顺编号:41533444 简化字:于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可以确定“于”在康熙传位诏书中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到”,例如:委过~人(《新华字典》)。但是康熙时期的“于”,应为“於”,参阅上文。阎崇年持此论。那么,开头高阳认为“改‘十’为‘于’之说”,我不以为然。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闲翻书
  •     高阳的小说广为流传,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八卦的功底也非同一般==|||||这本书特别适合给那些考据派的历史八婆看,集合了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宫廷悬案,高老爷子带你过一把侦探瘾.读毕只得两字——爽哉!
  •     其实不是很好看读起来有吃力感,而且八卦虽然料足但也不是什么新八卦了……
  •       《宫闱搜秘》算是作者的论文集,大致在作者的小说里都有体现。高阳原本就是在小说里一边讲故事,一边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因此看得很轻松。第一篇就讲“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后者确有其事,前者认为子虚乌有。高阳认为,赵匡胤为人忠厚、安静、豁达——大概从“杯酒释兵权”能看出此人的厚道,自古开国皇帝都是无毒不丈夫,唯独赵匡胤还给功臣留一条活路,甚至还活得很不错。从情理推论,他掌握禁军并无篡位之心,处心积虑的是他的母亲杜太后和弟弟赵匡义。因此,“金匮之盟”必然有,而且赵匡胤也一直让弟弟担任象征储君的开封尹,并无背盟之举。大致是后来赵匡义不愿意“一误而再误”,对弟弟侄儿出以非常手段,引发了后世“斧声烛影”的猜想。
      高阳的小说情节和他的考证一样,总是从天理人情去推断,因此言之成理,看时深以为然,看后却不忍存疑。人有天良、人情、世故,但人却又七情六欲,不可能时时理性,处处措置合理。历史上引起后人怀疑的地方,大概都是有些不合情理。例如宋初这桩公案,常人大约都以为赵匡义过分,兄长授之以江山社稷,而且一反几千年的父死子继,做弟弟的即使有私心传子不传侄,也应当尽量保全兄长的子嗣。后来的说法,宋太宗的手段过于阴损,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变”,其后裔为金掠往北方,漏网的高宗再无子嗣,南宋的帝系又重回太祖一支。果真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因此,高阳认为赵普应当承担责任,对赵廷美和太祖两子的死太宗只是无心,就有些过了。以后来太宗后裔的悲惨境遇,太宗当年恐怕只想除恶务尽,未曾打算手下留情。否则以赵普的残刻,太祖不用,太宗但有一念之仁,也不会重新拜相。只是太宗也未能免俗,赵普处理完“金匮之盟”的其他人物后,便又被发配至远地为节度使,免于“狡兔死,走狗烹”而已。这么看来,宋代帝王相比之下还是颇为厚道。
      
  •     写明末朱三太子的那篇很精彩
  •       我对本书的一点感觉。先列述其下:
      一、《烛影斧声》
      1.(1页)……宋人笔记中,虽不敢公然质疑,可是旁敲侧击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
      2.(4页)……宋国史原已有记,既然国史有记载,……,几乎从未提到过有此盟约,……,可知“金匮之盟”在当时是一大忌讳。
      3.(5页)……真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4.(5页)……本此体念,我要从史书的夹缝里,找出一些真相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宫闱疑案的始末。
      5.(6页)……这是有意用曲笔为※和※开脱;……
      
      笔者认为,宋人对“大忌讳”“不敢公然质疑”,仅止“旁敲侧击”,也还会“曲笔”,正有高阳大师我辈“搜秘”“真相”,故我辈岂可重蹈“尽信书”覆辙。再者,高阳大师难道不会“曲笔”吗?高阳大师没有“大忌讳”吗?高阳大师没有“旁敲侧击”吗?
      
      二、《雍正夺嫡的真相》
      1.(154页)……清朝历代的实录,每一朝皆有改饰,务求掩盖其不可以示天下,不足以昭后世的真相。……
      
      今天没有吗?
      
      三、《华阳教主》
      (55页)……(南宋)高宗有一篇诏谕,……有乞怜于敌之意,此别具一格的辱国文献,不能不忍泪一读……
      
      高阳大师的“泪”是为宋室“南渡”而流吗?只为宋室“南渡”而流吗?
      
      四、《雍正夺嫡的真相》之商榷
      1.(155页)……其后宫中太监所传,说“传位十四皇子的朱谕,由隆科多及雍正,将“十”改为“于”,不为无音。
      2.(160页)……有此秘密,则所谓改“十”为“于”之说,更为可信;……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文字改革 名人名言
      1954年10月,周恩来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4声。
      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再引:
      於
      基本信息
      拼音: wū,yū,
      笔划: 8
      部首: 方
      纵横码:3803
      仓颉码:ysoy
      五笔输入法: ywuy
      笔顺编号:41533444
      简化字:于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可以确定“于”在康熙传位诏书中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到”,例如:委过~人(《新华字典》)。但是康熙时期的“于”,应为“於”,参阅上文。阎崇年持此论。
      那么,开头高阳认为“改‘十’为‘于’之说”,我不以为然。
      
  •     考据还是很繁琐,没的小说好看。
  •     楼上的简直扯淡之极
    建议看看高阳和金承艺的关于雍正夺嫡的文章吧
    其观点并非这一个,最重要的是,皇十四子胤禵原名是胤祯
  •     文字爽洁
  •     而且lz有点吹毛求疵了
  •     野史村言。
  •     高阳之推理,有些失之主观,难以服人。。
  •     高阳的作品,一直都很喜欢。
  •     2006年1月20日 广州
  •     这本有点吃力感……
  •     的确
    满清的重要文件均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
    改十为于荒诞离奇
    且十四子的正式称法应为
    皇十四子
    改后岂不变为皇于四子
    高阳大师小说固然做的四平八稳
    说得考证的功夫和史学的底子
    则远不及阎崇年了
  •     粗看尚可,然神宗荆公一篇,复君子小人之论而未见新意。
  •     几个历史疑案的考证,很有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