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战略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羚羊战略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544711401
作者:让·哈兹菲尔德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荣获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
反映卢旺达种族主义大屠杀之后刽子手与幸存者共处的困境
“有时候,凶手们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
也许是被人性本能的暴力所吸引,《解放报》的前记者挺身而出成为这场人间惨剧的档案保管员。他书中任何内容都不会过时。每一页,每一个证据,都是对遗忘的抵挡。
——《新观察家》
作者有种一世稀有的才能——把已经断裂、破碎的语言解救出来。
——《快报》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刽子手还是幸存者,哈兹菲尔德没有让他们被说话。他只是让他们自己开口,甚至不去提问。他不评价,他不强迫理解。他只是写。他把我们带入心灵最幽深的黑暗之中。
——《观点》
《羚羊战略》揭示了那些亲身经历种族灭绝大屠杀的人,无论是杀手还是受害者,他们如今面对和解的痛苦。那些想要遗忘、想逃离过去并奔赴未来的人,那些不倦地潜入沼泽地带——那躺着沾满血污和泥泞的尸体的沼泽地带的人。
——《图文周刊》
让·哈兹菲尔德把一本新书献祭给了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他讲述了刽子手们返回家乡、与幸存者比邻而居的故事。这故事严肃、敏感,也引人争论不休。
——《文学杂志》
译者龙云,生于1975年,四川南充人。法国巴黎四大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交学院法语教师。擅长口译和笔译,译作有《伟人之旅》(上海人民出版社)、《丁丁与我》《人民文学出版社》、《纳博科夫》(上海人民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编者的活还有问题吗?  高唱“哈利路亚”的大队伍宿命的神启在卡阳巴山区森林中的成绩死里逃生的幸福站错队的小女孩在主干道上说什么呢?恶魔般的真相仅仅是一个画面与死亡和死者为伍鸟儿啁啾这不公正巫术深感恶心的贡索蕾非洲的黑色观念明显的伤痕繁星满天上帝不离不弃皮奥和若兹亚娜让他们和解吧曾经美好的日子从那边带回了什么?

编辑推荐

  《羚羊战略》是作者的“卢旺达三部曲”的终结篇。前两部谈的是大屠杀本身:第一部《赤裸生命》是幸存者发出的声音;第二部《屠刀一季》则是对杀手的采访。《羚羊战略》既是对大屠杀的回顾和反思,更是对卢旺达现状的勾勒和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这个“千丘之国”壮美的河山、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

内容概要

让·哈兹菲尔德(Jean Hatzfeld) 法国作家,人权活动家,原《解放报》战地记者。本书是他《卢旺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2000年的《赤裸生命》和2003年的《屠刀一季》。他曾以小说《战争的空气》获得1994年法国十一月奖、以《赤裸生命》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以《屠刀一季》获得2003年费米娜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也许是被人性本能的暴力所吸引,《解放报》的前记者挺身而出成为这场人间惨剧的档案保管员。他书中任何内容都不会过时。每一页,每一个证据,都是对遗忘的抵挡。  ——《新观察家》  作者有种一世稀有的才能——把已经断裂、破碎的语言解救出来。  ——《快报》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刽子手还是幸存者,哈兹菲尔德没有让他们被说话。他只是让他们自己开口,甚至不去提问。他不评价,他不强迫理解。他只是写。他把我们带入心灵最幽深的黑暗之中。  ——《观点》  《羚羊战略》揭示了那些亲身经历种族灭绝大屠杀的人,无论是杀手还是受害者,他们如今面对和解的痛苦。那些想要遗忘、想逃离过去并奔赴未来的人,那些不倦地潜入沼泽地带——那躺着沾满血污和泥泞的尸体的沼泽地带的人。  ——《图书周刊》  让·哈兹菲尔德把一本新书献祭给了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他讲述了刽子手们返回家乡、与幸存者比邻而居的故事。这故事严肃、敏感,也引人争论不休。  ——《文学杂志》

章节摘录

  还有问题吗?  “当撒旦赋予人类七宗罪的时候,非洲人抽中了暴食和愤怒。我不知道这是首轮就做了选择,还是最后才不幸抽中。我也不知道白种人和亚洲人究竟抽到了什么,因为我没有出过远门。但我知道,这选择总让人麻烦不断。贪婪给非洲大陆更多地送来了争斗和战乱,而不仅是干旱或无知。在混乱之中,贪婪成功地送来了种族屠杀,弥散在我们这千丘之间。”  克洛蒂娜·加伊特斯仿佛想缓和语气,她稍作停顿,淡淡一笑接着说:“生为非洲人,我还是很高兴的,要不然就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了。但这决不是骄傲。心里觉得不舒服,怎么能骄傲呢?我只为图西族感到自豪,真的,绝对如此,图西族差点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而我现在还好好的活着。”  两年前采访克洛蒂娜时,她正住在表姐家的老房子里,身边围着一群闹哄哄的孩子。房子坐落在鲁加拉玛山上,下面是陡峭的山路。土坯房裂痕累累,屋顶铁皮锈迹斑斑,外面的园子是她亲手打理的,非常美丽,芳气四溢。后面的茅屋里摆着锅,还拴着牛犊。  后来,毗邻地区的农民出狱了,杀害她姐姐的那名凶手,她尤其害怕晚上与之不期而遇。她只有离开那里才觉得踏实,于是婚后第二天就跟着丈夫让·达马塞纳到了别的地区。丈夫和她是小学同学,她讲起自己的婚礼来,至今仿佛历历在目:“两年前,我和丈夫重逢了,一开始大家只是叙叙旧。新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了好感。七月份,我们倾心相爱了。婚礼像盛大的节日,合唱是婚礼的序曲,大家腰间系着彩带,跟照片里似的。我换了三条民族长裙,丈夫戴着白手套,教堂腾出了地方和桌布,我们安排了三辆小卡车运送客人、芬达、高粱酒,还有成箱的佩里姆斯啤酒。这气氛让我们心醉神迷了差不多三天,不可思议的三天。因为结婚,眼下呈现出可人的一面,但仅仅是眼下而已。我清楚,我过去的经历已经把未来吞噬。”  现在,克洛蒂娜住在新房子里。山坡上乱石起伏,荆棘丛生,排列着数一卜栋相同的公房,下面是通往尼亚马塔的大道,到卡恩泽恩泽只有几公里路程。看见我们来了,她在低矮的桌子上摆了束绢花,让鲜花有了陪衬。然后,她赶开院子里看热闹的孩子,拉上窗帘,坐到木椅上,样子显得很滑稽。  “还有问题吗?”她假装吃惊的样子。“还是关于屠杀。您没完没了呀?干嘛还要添上新的屠杀?为什么找我?回答起来怪别扭的。放到书前面,有可能会挨骂的。在沼泽地区,图西族过着野猪般的生活。喝的是脏乎乎的河水,晚上爬着出去找吃的,连方便也是慌慌张张的。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告诉您说,他们过着猎物般的生活,蜷缩在罐子里,听着声音,无奈地等待着猎手的屠刀。这是场非同凡响的狩猎,所有猎物都要被斩尽杀绝,但不会成为口中之食。可以说,他们亲眼见证了活生生的善恶之战,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  “我呢,我应该认为,善最终取得了胜利,善给了我逃生活命的机会,我现在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但是,爸爸、妈妈、姐妹,还有那些在泥沼中垂死哀号的人们,没有谁能听到他们弥留之际的遗言,他们再也不能回答您的问题了。那些被斩首的人,那些在生命解脱时哀怨叹息的人,那些在离世前衣服已经被洗劫殆尽而知道自己赤身裸体的人。所有的亡者,要么葬身在纸莎草间,尸骨腐烂,要么抛尸在烈日之下,烘烤熏炙,这些人再也不能向谁诉说他们完全不同的想法了。”  克洛蒂娜心中保留着这个秘密,但她从来就不怨大尤人。每天上午,她和丈夫一起下地;中午时分,她开始生火做饭;下午,她串串门,看看朋友,到教区走走,或者去趟尼亚玛塔。她不再要求赔偿,也放弃了诉讼。她从不合作,毫不掩饰,直言无忌。她不掩饰内心的忧虑,对凶手的憎恨,不嫉妒那些父母孩子都还活着的人家,对没获得护士文凭也并不失望:“碰到的困难,我都不放在眼里,从不低头。”她总结说。她有喜气洋洋的脸庞,鲜艳的长裙,还有围着她转的两个孩子,但眼神里却透着忧郁。  她笑了笑,打开了话匣子:“是啊,现在平静r。我的孩子很漂亮,土地也还算肥沃,老公也很好,很支持我。几年之前,屠杀过后您初次碰见我时,我还是个黄毛丫头,混在一堆孩子中间,除了干活之外什么也没有,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坏想法。后来,老公让我成为了家庭妇女,真是不可思议。即使从噩梦中醒来的清晨,或者在干旱肆虐的日子,勇气都始终与我并肩携手。生活朝我微笑,我应该感谢生活,它没有将我遗弃在沼泽地。  “但要想活得有头有脸,我已经没有机会了。关于您的问题,真正克洛蒂娜的回答,您永远都不会听到,因为我多少已经丧失了对自我的爱。我经历过动物般的丑陋,感受过猛兽般的凶残,甚至比这都还要恐怖,连动物也从没有这么可恶过。您知道,我曾被当作昆虫叫唤。我曾被一个野蛮的家伙强奸。我被带到的那个地方,我可什么也讲不出来。倒霉的事情总徘徊在我前面。我心中始终充满怀疑,我从此明白,连简单的承诺,命运也可能不会兑现。  “我运气好,有了第二次生命,我当然不会拒绝。但这次生命只能算一半,因为存在着断裂。当时,我想无论如何只要逃生就行了,但死亡却与我如影随形。后来,耻辱玷污了我的内心境界,当我想离开这个世界时,命运又总是捉弄我。  “少女时期的信任,我毫无保留地赋予了生活。生活却背叛了我。被邻居背叛,被当局背叛,被白人背叛,运气真是背到家了。后来就自暴自弃。比如,男人可能不想锄地了,想的是在小酒吧徘徊;女人可能会抛弃孩子,放弃治疗。  “但被生活背叛,谁受得了?这可是大事情啊,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从今以后,我只能走旁门左道。”

图书封面


 羚羊战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发生在1994年夏初的卢旺达大屠杀,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其间,不少关于反映卢旺达大屠杀题材的图书、电影上市,许多的作家、导演、演员因此名声大作。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这场屠杀的血腥残酷,也让所有人看到了屠杀背后的深层原因。至少,它们的存在,对于在这次屠杀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而深受谴责的联合国、比利时及其它欧美国家及非洲国家,乃至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都是一个永久的警钟。虽然警钟能够长鸣,虽然历史可以被记录,但就像世界上大多数灾难一样,很少有人能去关心灾难之后,当幸存的人们重新回到家乡、重新获得和平、重新投入新生的时候,灾难的阴影是否还残留在阳光普照下的土地上,灾难的气息是否还弥漫于和平的空气中,灾难的痕迹否还刻在生者归于平静的心中?《羚羊战略》就是记录卢旺达大屠杀过后的人与生活的一本书。它是由法国前战地记者让-哈兹菲尔德采访、整理的一部访谈录。这本书是作者“卢旺达三部曲”的终结篇。前两部所讲的均是大屠杀本身,是“进行时”——《赤裸生命》关于幸存者的故事;《屠刀一季》关于对杀手的采访。而本书则是讲述大屠杀后幸存者与杀手的共存困境。1994年卢旺达境内两大种族胡图人与图西人的相互残杀,导致了两族共100万人死于非命。因为早期欧洲殖民者统治便利所故意挑起的民族仇视,导致了两个民族百余年的相互敌视。直到2003年,在西方社会的支持下,卢旺达政府决定进行民族和解。由于屠杀的缘故,将近70%的图西族人在屠杀中遇害,大批胡图族男性一部分被关押在监狱,一部分流亡邻国成为难民,造成卢旺达国内劳动力严重短缺。民族和解的方式,就是政府特赦了几万在监狱关押多年的胡图族青壮年——将这些当年的杀人凶手重新回归家乡,与图西族幸存者比邻而居。《羚羊战略》中所记录的背景就是这场和解运动初期的情况。很难想象,当幸存者看到当年杀害自己亲戚朋友的人被特赦出狱,重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时的样子。在中国,真的很难想象这一点。杀人偿命——这是我们自古的“道德诉求”。即便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都有这样的故事,“此仇不报,誓不为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等等这样的台词是中国古代文学所常见的。即便是西方社会,也有《王子复仇记》《基督山伯爵》之类的复仇故事。甚至于当代的商业电影中,如果一个角色杀人了,除非他杀的是坏人,否则不论这个杀人者最终变好或变坏,他基本也没有好下场。当卢旺达的图西族幸存者看到这些胡图凶手——也是他们曾经的邻居、同事——重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去酒吧喝着香蕉酒、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去看同一场球赛、走同一条道路,仿佛和屠杀前别无二致,或者说和屠杀中判若两人的时候,他们的惊讶,我无法想象。屠杀仿佛就是一场梦,只不过幸存者身上的伤疤时刻提醒着,这不是一场梦。这场噩梦,又重新降临到他们头上。对某些幸存人来说,这不再是血腥的斩首,而是心灵上的凌迟。而政府在实行和解政策的时候,也对两族均进行了长时间的教育。教育他们不要再提及屠杀的事情,不要再掀起仇恨。对与幸存者,屠杀者要毕恭毕敬,要学会道歉;对于屠杀者,幸存者要学习接受他们,不要挑衅,也不要有复仇之心。从此,卢旺达没有胡图族,也没有图西族,只有卢旺达人。但是说来容易,胡图族和图西族和平相处的方式只是在一片土地生活。出狱的胡图人面临许多问题,没有土地房屋、家人失散、没有工作;图西人则缺少壮劳力,无法提高生产,生育率不高。他们彼此没有太多交流,彼此没法做邻居,仅仅限于有限的交易;防备警惕成了他们唯一留下的东西;即便是共同在教堂内祈祷,一旦出了教堂也自然分成两拨。很多胡图人并没有真正的忏悔,他们对于能够特赦只是感谢上帝,而对图西人没有做什么。图西人克罗蒂纳说“没有一个犯人来说声对不起。他们害怕对话,如果你走近他们,他们马上抛下一句你好,绝不会跟你握手……”图西人西尔维说“这些人不会尊重我们,不会请求我们的原谅。为什么?我不知道。”大多数胡图人不敢揭露屠杀真相,而敢于到处揭露屠杀真相、真心忏悔的胡图人莱昂波尔则死于意外——在茫茫夜色里,一颗子弹洞穿了他的太阳穴,另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心脏部位:这是专业人士的杰作。对于胡图人,他们在监狱里被教育不要提及屠杀的细节,以免引起矛盾。而幸存的图西人则非常想知道屠杀的细节。但即便胡图人说了真相,图西人也不认为是全部的真相。许多图西人认为,凶手撒谎会让人别扭;但他说了真话,也会让人尴尬,会被认为是利益的考虑;对于凶手,说实话羞于启齿,说谎话也觉得不光彩。这种真话说不说两难的境地,让两族人都感到痛苦。这种情景独一无二的发生在卢旺达。即便彼此不理解,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土地还要有人耕种,女人也总不能做寡妇。大家只能隐藏真相,忘掉尴尬,继续屠杀前的生活模式。而信仰危机,也是和解政策后双方所面临的。屠杀前,大多数卢旺达民众都有宗教信仰,许多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而屠杀后,许多幸存者一直在问“上帝在哪里”;而和解特赦后,许多幸存者认为上帝在胡图人那边。许多人因此改信他教,也有许多人坚信上帝存在,但是却绝不与胡图人互为教友。他们一起唱圣歌,但却彼此漠不关心。这真是一个困局。一个国家,因为政治不能丧失把众多劳动力关在监狱,而仇杀的阴影却又不能尽快抹去。这是一个艰苦的时期。也许需要三四个世代才能弥合仇恨的沟壑。这不仅让我想起了1998年印尼的排华事件。当时有上千华人死于当地穆斯林的仇杀之中,而后面的作俑者则是印尼政府。许多华人因此离开发迹的印尼,回到中国。而留在印尼的那些华人,他们的生活又如何呢?继而我又想到我国近几年的民族冲突,虽然这些冲突都是民族极端势力挑拨引发的,但是参与者也有普通群众,而根本矛盾也并非是民族仇视,而更多的是政治经济原因。例如民族政策倾斜、资源分配不均、经济政策不利等。虽然冲突最终平息,但是最终冲突的双方依旧要生活在一起。而恐惧、不信任、警惕仍要长久的留存于彼此心中,尤其是凶手与幸存者心中。这本书告诉我们,民族灾难必然是受世人关注的,而民族和解则应更受关注。因为这是更漫长也更艰巨的路,远比灾难本身复杂的多,解决起来也麻烦的多。
  •     《羚羊战略》:乌合之众的大屠杀“有时候,凶手们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个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就是羚羊战略。”一位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在记者面前如是说。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所搭载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附近被击落,两人同时遇难。本来就深埋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炸药,因为群龙无首下政治秩序彻底失守,导线被引燃,直至轰然爆炸,卢旺达大屠杀开始了。卢旺达在一战前为法国殖民地,一战后转为比利时殖民地。在一个外来强加的殖民政权下,占人口少数的图西族成为政府代理人,生活在社会中上层;而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人,则沦落在社会底层。社会地位的失衡酝酿出了种族歧视,继而直接催生了种族仇恨。卢旺达在1962年7月1日宣布独立,然早在1959年,胡图族便推翻了图西族国王的政权,独立日收到的礼物,是随后持续不断的动荡和仇杀,零零散散,直到1962年轰轰烈烈达到高潮。在这些动乱年月里,陆续有将近十五万图西族人流亡到周边国家,他们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心高气傲的美国大兵们,一年前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遇到了挫折,黑鹰坠落,民怨上升,于是面对卢旺达的混乱,投鼠忌器,干脆按兵不动。比利时撤军,联合国维和力量成为一个空架子,眼睁睁看着每日屠杀的上演。那年夏天,整个世界遗忘了卢旺达。这是一块无主之地,这是一个绝望的年代,空气中遍布血腥味。大屠杀从4月6日持续到同年7月17日,造成近百万人的死亡。世人在日后回头关注这段历史,也许更多源于《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饭店老板保罗在劫难当头拯救了1268人,他将他们藏在饭店内。他是非洲的辛德勒,让血泊中的卢旺达免于“连一个义人都没有”的没顶耻辱,人性的光辉在浓密的苦难中隐隐闪烁。法国记者让•哈兹菲尔德,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下此书。他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面貌,灾难过后,凶手和受害者们将如何比邻而居,化干戈为玉帛,认识你的罪愆,消灭你的仇恨。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关于屠杀后和解的采访记录。图图大主教面对南非在种族隔离时期犯下的罪恶,提出了口号“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图图说,这是一个受害者的国度,但同时是一个幸存者的国度。他的理念倡导有别于纽伦堡审判和大赦天下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赦免具体个人的罪责以换取与赦免相联系的罪行的完全披露。这是一条达成社会和解的全新道路。鲜血未干的卢旺达,已经重归宁静的生活。有人说“胡图族学会了放下恶,图西族学会了放下怨恨。”大屠杀的组织者和为首者,在战后受到了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底层的暴民们,罪证确凿者,许多人被关入监狱,在经过教育后返回家乡,继续过着宁静、低调的生活。他们的隔壁邻居,也许就是昔日那些失去亲人、被追杀的胡图族人。现在,彼此又相安无事了,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如此,相逢一笑泯恩仇。烈日曝晒下的村庄和小镇,炎热干燥,人们在井井有条忙碌各自的生活,仿佛灾难从来没有在此发生过,无论是施虐者还是受虐者,彼此都愿意保持沉默,将不堪回首的往事尘封在记忆深处。克洛蒂娜害怕遇到杀害她姐姐的凶手,凶手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本地农民,于是她把家迁徙了,她说,过去的经历已经把未来吞噬。而那些被斩首的人们,时时在折磨着她的记忆,如附骨之蛆。被释放回来的罪犯们,在监狱里受到的培训之一便是如何面对遇难者的家属,还有出轨的妻子。人们谈及了出逃时的惊慌失措、丢魂落魄,在逃亡路上见到的死尸堆积,人们也回忆了战乱结束,重归故乡时见到的破落景象。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纳粹集中营完全不一样。没有铁丝网环绕的集中营,没有一列列开往奥斯维辛的闷罐车,没有毒气室的滚滚烟尘,没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这里,是一群杀得眼睛通红的乌合之众,他们手执砍刀和AK-47,不约而同走出家门,聚集在大街小巷和田野阡陌上,衣服凌乱花绿,似一群寻衅闹事的地痞流氓,杀向年长日久居住在一起的邻居和朋友。转眼间,亲人相杀,朋友相杀,同事相杀……尽管如此凌乱不堪,这依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种族灭绝计划实施,众多民兵身份的暴民们,在追赶另一个民族的时候,赶尽杀绝,并洗劫一空,短时间内爆发出让现代社会难以置信的暴行。当阿伦特将艾希曼一代人定义为“平庸的恶”时,我们改如何定义卢旺达蝼蚁般的暴民们,怎样解释他们的犯罪动机?他们并非面无表情地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们完全是狂热份子,在法治崩溃的时候释放出原始的犯罪动机和人性之恶。勒庞说:“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种族主义驱使下,集体心理达到疯癫,理性荡然无存,乌合之众们雄赳赳气昂昂犯下滔天罪行。从白皮肤的法兰西民族在广场上群情激昂把路易十六和雅各宾人、罗伯斯庇尔们纷纷送上断头台,到黄皮肤的革命小将们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再到黑皮肤的胡图族人屠戮图西族人,我感觉到,人类是相通的。成稿于10-08-03《羚羊战略》(法)让•哈兹菲尔德 著龙云 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5月版21.5元
  •     “当撒旦赋予人类七宗罪的时候,非洲人抽中了暴食和愤怒。我不知道这是首轮就做了选择,还是最后才不幸抽中的。我也不知道白种人和亚洲人究竟抽到了什么,因为我没有出过远门。但我知道,这选择总让人麻烦不断。贪婪给非洲大陆更多地送来了争斗和战乱,而不仅是干旱和无知。在混乱之中,贪婪成功地送来了种族屠杀,弥散在我们这千丘之间。”初读《羚羊战略》时,对其文体有很大的疑问,以为是小说,毕竟,普通的非洲人民怎么可能出口成章,句句透着对生命的哲思,可细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作者整理的真实录音。让·哈兹菲尔德是《解放报》前战地记者。和印象当中的西方记者一样,其文字客观、理性,始终秉持着“新闻自由”的那种理念,虽然这是一篇类似于报告文学的访谈录,但作者纯粹只让采访对象说话,每篇文稿都由大段大段的访谈实录,而篇章之间又不缺乏逻辑性,通过采访对象的叙述,便可以明确的了解作者所提问题的核心。所以,采访对象的回答,有时也间接反映着记者提问的水平。作者以各人自述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叙述了十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困境,这种笔法,实在令人心悸,如果把这种视野扩展开来,我们会发现,作者所提示的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卢旺达的,也是全世界的。非人道的暴行看似遥远,其实与温情脉脉的和平只有一线之隔。难题并非只属于别人。今天别处别人身上发生的灾难,明天完全可能发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人的身上。有时候,凶手们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正是这些“凶手”,从1994年4月7日开始,在卢旺达境内大肆屠杀自己的同胞,美丽的“千丘之国“几个月之内成为了“千尸之国”,1994年4月,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被暗杀,这在卢旺达国内掀起了激烈的暴力反应。胡图族人开始大规模屠杀图西族人(其中也包括那些帮助和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这次种族大屠杀由胡图族组织阿卡祖(Akazu)策划,这个组织中的许多人就职于国家政府高层职位。图西族和胡图族的矛盾是比利时人留下的,电影《卢旺达饭店》里一名记者采访得知:“按照比利时殖民者的说法,图西族人更高,且举止更为优雅,是比利时人区分的,他们把鼻子较窄的、皮肤较白的人挑出来,他们曾经测量所有人的鼻子,比利时人利用图西族人来统治国家。他们离开后,又把政权交给了胡图族人。当然胡图族人由于被镇压了多年,便对图西族的政界要人采取了报复行为。”胡图族称图西族为“蟑螂”。而事实上,很多图西族人和胡图族人都是邻居,有的甚至结为夫妻,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很快让昔日的友邻关系迅速奔溃,两族联姻的家庭也土崩瓦解,相爱的人阴阳两隔。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入侵。1890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比利时获得卢旺达的委任统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在比利时人离开后,政权交还给占多数人口的胡图族。在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政府也未妥善处理民族之间的对立问题。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卢旺达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国家控制的媒体甚至把图西族人视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挞伐和煽动,引起图西族人的恐惧和仇恨。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九个月,宣传对图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开宣布须被处决的名单。在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被暗杀的那个晚上,广播里传来了胡图族高层下达屠杀命令的暗号:砍倒所有高大的树!本是同根生的两个民族,在一句“砍到所有高大的树”的暗号下,一夜之间成为“凶手”与“遇难者”,倘若另一个民族被全部消灭,留下的民族是否还能昧着良心活着?但是尴尬的是,很多“幸存者”在经历了血腥事件的折磨后,还得带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继续生活,而那些被捕的“凶手”,居然在2003年1月2日发布的卢旺达总统公报中宣布全部释放。原因是经济衰退,国家缺乏大量的劳动力。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屠杀的发生并非只是单方面的政党之争,像作者提到的那样,一场战争的发生并不是某个政客或几个野心家的手段,大批量的民众开始自发的参与到屠杀图西族的行动中,原因是“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分。而现在,人少地多了,“幸存者”要背负着伤痛,和那些杀害自己亲朋的刽子手一同在这片土地上劳动,是多么不可理喻。而大屠杀的遗留问题将留给卢旺达的民间传统法庭——“公审大会”。在公审之前,最尴尬的问题来了,刽子手出狱后将如何面对幸存者,这“第一面”该如何见,招呼如何打,成为最令人心痒的问题。不少受访的“幸存者”表示不敢正眼看那些“凶手”,因为曾经的那场杀戮太可怕了,他们害怕再次面对自己那可怕的邻居,害怕屠刀猝不及防的再次降落到自己或者亲人的身上。有的“幸存者”害怕到不敢出门劳动,田地荒废了好久,家徒四壁,只是因为恐惧。也有一些“幸存者”见到被释放的“凶手”后,虽然心里有阴影,可还是放下仇恨,装作若无其事的打招呼,而“凶手”也默契地配合着,双方闭口不谈大屠杀,直到“公审大会”召开。事实上,被释放的“凶手”并没有那么可怕,在成为大屠杀的刽子手时,他们像是没有人性和思想的野兽,见人就砍,而当一切结束后,他们只是可怜的普通人,他们在监狱里接受改造和培训,可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于是忏悔开始了,个别“凶手”精神上出现了巨大的刺激,有的人开始大声忏悔,招供自己所有的屠杀行径,也揭露同伴的恶行,以至于出狱后,幸存者这样评价他们:“由于害怕,他们变得善良多了。”出狱后的“凶手”大多开始自发的到被自己杀害的图西族人家里干活,但双方依然默契的不谈以往。还有些凶手因为“过度招供”而被同伴杀害,因为如果他们什么都说,那将对同伙非常不利。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赤裸裸的杀戮,让他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把自己封闭在谎言中是很危险的,时间长了你可能会把谎言当成真相,这会毁掉你的精神。”不久“公审大会”召开后,很多幸存者觉得去那里听审极为尴尬,他们听到“凶手’阐述自己的罪恶行径的过程,无疑又重温了遍那残忍的屠杀。“说实话,如果凶手撒谎,听起来让人很别扭。但他说真话,还是同样觉得尴尬。”所以,很多人去那里只是为了向凶手打听自己亲人尸骨的位置。大屠杀发生的时候,不少图西族人开始爬上丘陵,向森林深处躲藏,凶手的追击让他们四散而逃,所以一场屠杀下来,尸横遍野,而残忍的刽子手们对尸体的糟践更是惨不忍睹,加上气候炎热,尸体腐烂较快,不少”幸存者“都找不到自己亲人的尸骨。但是”公审大会“上”凶手们“并不都老老实实交代整个屠杀过程,因为他们杀人如麻,而且事情过了那么久,他们的记忆都开始褪色,或者混淆。“真相在凶手嘴里,但他们要不就瞎说一气,要不就隐瞒事实。真相也在死者嘴里,但已经被他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卢旺达的司法机构由最高司法会议、最高法院(包括法院法庭局、终审法院、行政法院、宪法法院、审计法院)、上诉法院、初审法院、县法院组成。1994年内战使卢司法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直至1996年4月2日最高司法会议成立,司法系统全面恢复,法官由政府任命,但名义上独立。为加速审判1994年大屠杀在押犯(已关12.5万人),卢于2002年6月启动"民间传统法庭",也就是《羚羊战略》里作者提到的“公审大会”。2012年6月,卡加梅宣布法庭使命结束。该法庭10年间共审理大屠杀案件近200万起。而事实上,这样的“公审大会”的公平与理性是值得质疑的,在关于“举证”的篇章之后,作者提出理性的思考:“那正义呢?在这潮水般的举证中,要么带着激情,要么带着利益的牵挂,那么法律的精神还能续存吗?这些缺乏专业法官参与的公民审判大会到底有多大的合法性?对于成千上万的原告和被告来说,这是否公正呢?”但最终,这样的质疑也只能作为后世的借鉴,毕竟以卢旺达当时的国情,以“凶手”的特殊身份和数量,公平正义总是不够用,过于严苛只能带来一波又一波的仇恨和杀戮,胡图族还会将怨恨的火种埋在图西族与胡图族共同生活的土地下面。有时候,自家人犯错总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是否牺牲了正义换来了和平,那就另当别论了。时间久了,“幸存者们”也不愿意大老远去听那些没用的庭审,日常的会面照旧,噩梦还会再出现,只是近在眼前的是安稳和平。比起那些,他们更愿意珍惜眼下的和平。更或者,悲惨的过往总是因为太痛苦而被大脑遗忘,一位受访的“幸存者”说:“我可能太过忧伤,连记忆都衰退了。”而“凶手们”也老老实实回归家庭,虽然也有个别颓废者,但多数人在"幸存者"眼里变得更加乖巧了,他们像犯错的孩子一样,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胡图族学会了放下恶,图西族学会了放下怨恨。在卢旺达,种族屠杀让死亡不再神圣。可是真正该反思的难道只有"凶手"?屠杀从1994年4月开始,国外势力和联合国为什么没有介入?同样在电影《卢旺达饭店里》,一位联合国维和部队长官面对着暴乱与屠杀竟说出了如此厚颜无耻的话:“维和部队的职责是维护和平,而不是创造和平。”那些维和部队的士兵们在胡图族暴乱分子的淫威下懦弱的像一群病猫。而随着屠杀开始,大量媒体、通信被控制,屠杀也得到了当地媒体的支持。仅有的几家外国媒体拍到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在《卢旺达饭店》里,主人公保罗看到了自己任职的饭店内一名国外记者拍到的屠杀画面,记者很抱歉地说不该让保罗看到,保罗作为一个胡图族人,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种族在干什么,他对那名记者说:“你拍下这段录像我很高兴,全世界都能看到,这是我们有机会让人干涉的唯一办法。”记者回应说:“不错,但要是没人来干涉,披露这些还会是好事吗?”保罗不解:“人们看到这种暴行,怎么会不干涉呢?”记者低下了头:“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录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便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所以,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看到残酷的事情后,不是去制止残酷,而是冷漠?似乎在一切关乎性命的问题上,人们都喜欢默不作声,所以,比起刽子手的屠杀,更可怕的就是旁观者的无声和冷漠。而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言:“屠杀的不可言说不是恐怖,不是憎恶。为什么呢?不可言说的是对一部分记忆的破坏,同时还有对人的破坏。是对数以百万计欧洲犹太人或卢旺达图西人记忆的破坏,因为他们的记忆已经被摧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言说这种破坏,而他们自己已经被摧毁。”被什么摧毁?被屠杀本身,被国家高层的劣政,被外人的冷眼,被死去的亲人,被未来的完好无损的生活,甚至被希望摧毁。(完)让·哈兹菲尔德:法国作家,人权活动家,原《解放报》战地记者。《羚羊战略》是他《卢旺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2000年的《赤裸生命》和2003年的《屠刀一季》。他曾以小说《战争的空气》获得1994年法国十一月奖,以《赤裸生命》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以《屠刀一季》获得2003年费米娜奖。《羚羊战略》获得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推荐相关影片:《卢旺达饭店》《四月的某时》《杀戮禁区》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真实却不枯燥。
  •     应该再加半星,值得一看
  •     结合《卢旺达饭店》来看,深感电影世界还是温情多了。
  •     贪婪是罪恶的本源。
  •     能让人看到屠杀后的另一面
  •     和解?天大的笑话,伤痛和罪恶永远难以清除。
  •     记者通过屠杀者和幸存者的嘴,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造成的伤害,可以想象“真正的屠杀现场属于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那些应该将其深埋心中的人。这实景,和谁也不能分享。”
  •     题目来自于书中人的一句话:“有时候,凶手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这是让•哈兹菲尔德“卢旺达三部曲”的终结篇。那些想要遗忘、想逃离过去并奔赴未来的人,在西方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民族和解。那些刽子手与幸存者如何比邻而居 、学着和睦相处,真是难以想象。巧的是,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1994年,也是我生活中极具颠覆性的一年。
  •     第99人读过。他们有反思吗?
  •     值得我们参考,和解至少比无限期搁置好得多。
  •     三部曲就出了一部啊,等另外两本
  •     有时候和解远比仇恨更痛苦。
  •     我们往往关注屠杀本身,但是当几年后幸存者不得不和屠杀者在“和解”的名义下重新一起比邻而居时,真实的经验比官方宏大的叙事更发人深省。
  •     买此书的时候,看的广告太多了,听了别人的推荐买的。书真正到手之后,看过之后,才发觉内容很匮乏,平白无奇,如白开水。没有像事件本身那么惊心动魄。还是有点失望。
  •     每个人所经历的痛苦都不可说,就算极尽所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也不会被他人完全了解。生活还在继续,伤口还在,但只要不疼,就要勇敢走下去。
  •     题目来自于书中人的一句话:“有时候,凶手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这是让•哈兹菲尔德“卢旺达三部曲”的终结篇。那些想要遗忘、想逃离过去并奔赴未来的人,在西方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民族和解。那些刽子手与幸存者如何比邻而居 、学着和睦相处,真是难以想象。巧的是,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1994年,也是我生活中极具颠覆性的一年。
  •     “正义没有容身之地,因为正义超越了人类的智慧。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土地、收成、国家,也需要考虑凶手及其家庭。这不是人性层面的正义,这是政治层面的正义。他们从来就没有真心表示过忏悔。”——卢旺达如此,日本的刽子手、中国的刽子手也是如此。
  •     活着不再是为了生活 而是生存
  •     2014.12.8只知道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也就二十年前。不知道胡图族那些杀人犯竟被赦免,回到田地,喝图西族幸存者一起生活。这是一种困境。所谓的和解进行地严肃而缓慢,屠杀改变了太多,最低的改变则是不再有信任。引以为戒。人变坏简直是一瞬间。
  •     种族屠杀,听起来很遥远却真实地存在于地球的另一端。书里描写的是一场怪异的重逢,一边是遭到血洗的种族,一边是他们的杀戮者,在经历了满城腥风血雨之后,又回到从前比邻而居的生活。回归是如此诡谲。大家明知一切都已断裂,还是要硬生生地剁下那段记忆把自己嵌入所谓的未来。没有人选择原谅,也没有人祈求原谅。不能言说,却也无法真正忘却。时间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沉重的刑罚。
  •     也许是自己不太适应这么形式地记录~又或是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屠杀战乱~并没有特别的感动或触动~人性的暴力与自私~刽子手的遮掩与幸存者难以言术地伤痛~死神地逼近到底能不能够阐述明白~刽子手与受害者的结合~文章有从很多角度来展现了大屠杀的背后~
  •     第一次目睹屠杀
  •     大屠杀中人本性的流露。原来很多无力反抗的图西族人只能默默接受习惯与淡然的遗忘,只为活下去找一个理由。
  •     战争与生存,一切不过是为了生存
  •     题材很好 角度很好 如果译文很好 那就不会有种莫名的遗憾了 翻译果然是再创作
  •     为什么再去黄山的火车上你们不让我看?!
  •     很难相信这是在现代文明世界里会发生的事情。。。
  •     嗯, 是说非洲人本来就不擅表述呢, 还是说作者逻辑条理有点不清, 我几乎没有被震动..... 除了说, 勉为其难地去猜测他们的心态和面对创伤的态度
  •     "但是没必要幻想这个校园的明天,学生成年时一样顶不住战争和冲突.......他们都曾用过同样的长椅,但多年以后,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拿起大刀前赴后继的上路了......"
  •     看完以后,压抑。 关键字是: 卢旺达大屠杀 , 你能与当初杀你的凶手和平相处么? 甚至过后仍然当和睦的邻居?
  •     真相与和解
  •     书很薄一本。纸也很薄。确实是看了所谓的推荐来买的。但是内容很一般。记录的形式,不太喜欢。没有过多的内容的编排。而且翻译的很匮乏,偶尔有几个错别字。看起来很boring。
  •      看了一半多就停了,可能是基於非儅事者很難理解儅事者痛苦這條定理,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讓我感到新鮮的是作者使用的體裁,用採訪的方式把事件拼接起來,雖然沒有流暢的敍述但無疑很具真實感。
  •     第三次接触卢旺达种族主义冲突的作品,在面对如此泯灭人性的行为后,图西族居然要与胡图族共存,本就无法平复的心理伤害,还要去接纳豺狼,可是不如此又能何如,面对国家构成,人口占比等问题,图西族只能选择隐忍,不过即使作者尽量舍弃了激烈,留下了更多的平知,但是在那些访谈中还是能读到暗潮涌动。
  •     幸存者如何与杀人犯和平共处?可怕的大屠杀。。。 有兴趣把前两本也看看~
  •     凶手和受害者不得不和平共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难题。而读这本书也是一个难题,不能滥施同情的俯视,不能猎奇的窥视。我尝试冷静的正视,但还是一直流泪。但他甚至没有在讲述谁的故事,只是记录一段段对话。也不过多的用记者观感来影响读者。
  •     幸存者更易孤独彷徨,集体沉默不就文革后遗症吗
  •     不喜欢这个书名,不仅有自然界弱肉强食,而且还有种世代繁衍不可逆袭的意味,对一个刚刚经历过种族清洗的国家来说,太残忍。它应该只是惨剧中幸存者的精神依附而已,既不是一个”选择“,更不是一个”战略“。
  •     就算经历了生死情仇还是要生活。
  •     看了一半,目前认为不错,一直的疑问是,为什么其他国家不给予帮助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