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辛亥革命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229045258
作者:王兴东,陈宝光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电影剧组独家授权的小说完整版。《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真实展现了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林觉民、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风云人物,精彩再现了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等重大历史事件。
相对于同名电影,《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着力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后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并介绍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以令人欲罢不能的可读性、尊重客观历史的真实性以及俯仰皆是的知识性,成为广大读者了解辛亥革命历史的首选读本。

书籍目录

序章:秋瑾就义
第一章 血染黄花岗
孙中山定策槟榔屿/12
徐宗汉请战五羊城/16
温生才从容赴大义/22
风雨欲来/27
不自由,毋宁死/31
黄兴交付绝命书/39
喋血总督府/43
志士殉国/54
魂归黄花岗/59
第二章 武昌城首义
孙中山赴美筹款/68
洪门义士司徒美堂/70
旧金山刺客/76
保路运动不期而至/85
首义第一枪/95
湖广总督仓皇出逃/101
黎元洪被迫上任/107
建立湖北军政府/112
最初的胜利/118
第三章 阳夏保卫战
洹上钓叟袁世凯/126
冯国璋攻克汉口/134
黄兴奔赴武昌/137
血战汉阳/146
密使/150
没有硝烟的战场/156
去留肝胆两昆仑/160
失阳夏,而得天下/165
第四章 建立共和制
停战协定/174
大清帝国的无奈/177
孙中山归国/184
缔造共和/189
就职临时大总统/195
南北议和/199
帝国的终结/204
退位诏书/209
尾声:民国之父
附录一:辛亥革命历史人物介绍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电影剧组独家授权的小说完整版。全景展现辛亥革命铁血史诗: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辛亥革命,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起步。百年回首,沧桑巨变,辛亥革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和反思。1911年,一群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风云人物,戮力同心,浴血蹈死,迎来了帝制亡、民国兴的中国大革命。孙中山,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一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于团结同志,推翻帝制,缔造民国。黄兴,勇健行事,宁静持身,与孙中山共襄大业,亲赴绝地,喋血五羊城,血战汉阳镇,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秋瑾、林觉民、温生才、喻培伦、林文、方声洞、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彭家珍……慷慨赴死,以己身肉体之殒灭,换国家民族之新生,浩气长存,光照汗青。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清廷宗室为核心的保皇派,三方经过了怎样的纵横捭阖,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孙中山让临时大总统之位于袁世凯,是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辛亥革命》,带你走近那一段新与旧交替、血与火交织的辉煌历史。穷尽史料揭开辛亥革命历史真相:辛亥革命的历史,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辛亥革命》一书穷尽几乎所有辛亥革命相关历史资料,将一些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用艺术的手法一一还原,如"民国接生婆"赵凤昌、差点丢掉脑袋的和谈秘使朱芾皇、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未立即回国的原因和行程等等,使读者更直观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辛亥革命》一书对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秋瑾、汪精卫、林觉民、张振武等历史风云人物的塑造,以及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南北和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等历史事件的还原,既尊重客观史实,符合人物性格,又经过艺术化处理,读来精彩纷呈,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在众多辛亥革命题材的作品中,《辛亥革命》以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值得每一个想了解辛亥革命真实历史的读者拥有!深入剖析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晚清政局,外有列强窥伺,内有各地革命党人接连起义,如一个遍地布满引线的火药桶,牵一发而动全身。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紧急出兵镇压,各地革命党人则纷纷起事扩大革命成果,而袁世凯更是趁势而起,三方势力相互交错,各方阵营也并非铁板一块,致使斗争波橘云诡,复杂万分。电影的优势在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但却不能很好地交代清楚时局背景和人物关系。《辛亥革命》一书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还交代了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介绍了大众读者一知半解而大放异彩的历史人物,对电影是有效的补充和延展。介绍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除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等主要人物之外,徐宗汉、张竹君、林觉民、温生才、喻培伦、张振武、孙武、蒋翊武、程正瀛、金兆龙、彭家珍、朱芾皇、赵凤昌、萨镇冰、良弼等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是左右时局的风云人物之一,但他们的生平经历对大众读者来说却是一知半解。《辛亥革命》一一介绍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及最终归宿,便于读者进一步认识历史人物,读懂他们的人生。《辛亥革命》电影未删减版剧情完整呈现:《辛亥革命》作者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已获得第四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辛亥革命》电影未删减版剧情,在书中完整呈现。更多精彩,尽在书中!同名电影《辛亥革命》小说完整版同步上市,全景展现辛亥革命历史真相,大众读人,学者思得失。

内容概要

王兴东  1951年生于大连,满族。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委员。现编剧的电影有27部,电视剧50 集。主要作品有与陈宝光合著的《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因《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两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因《辛亥革命》获得第四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
陈宝光 1952年生于河北,汉族。编审,《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发表电影评论50万字。发表小说95万字。主要作品有与王兴东合著的长篇小说《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与王兴东合著的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已获第四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

名人推荐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辛亥革命,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起步。百年回首,沧桑巨变,辛亥革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和反思。1911年,一群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风云人物,戮力同心,浴血蹈死,迎来了帝制亡、民国兴的中国大革命。孙中山,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一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于团结同志,推翻帝制,缔造民国。黄兴,勇健行事,宁静持身,与孙中山共襄大业,亲赴绝地,喋血五羊城,血战汉阳镇,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秋瑾、林觉民、温生才、喻培伦、林文、方声洞、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彭家珍……慷慨赴死,以己身肉体之殒灭,换国家民族之新生,浩气长存,光照汗青。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清廷宗室为核心的保皇派,三方经过了怎样的纵横捭阖,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孙中山让临时大总统之位于袁世凯,是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辛亥革命》,带你走近那一段新与旧交替、血与火交织的辉煌历史。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抵抗列强侵略的屡战屡败,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识到洋人船坚炮利的厉害,学习西方成为共识。慈禧太后终于同意推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批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上奏,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校。而这些新式学校,也成为了培育新思想、新变革、新风潮的沃土。公元1907年,按帝王纪年计算,正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八国联军侵我中华已七年有余,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刻牵动着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浙江绍兴,大通学堂。低垂的雨幕下,天色十分晦暗,稠密的乌云和七月间的闷热几欲令人窒息。一名女子孤身一人站在大通学堂第二进的礼堂门口,秀美的眼睛兀自盯着东边不远处的古越藏书楼出神。此人正是革命志士中鼎鼎大名的鉴湖女侠秋瑾。这深邃的目光背后,是一代女杰对“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的不甘。秋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5年生于福建厦门。原名秋闺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后改名瑾,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秋瑾出身地主家庭,因父母之命而同一个富绅家的纨绔子弟王廷钧结婚。在她的丈夫花钱买得个小京官的职务后,她虽随他入京住了几年,终于因为意气不相投,与丈夫决裂。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看到清朝政府的腐朽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秋瑾下决心献身于救国事业。1904年,她冲破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到日本留学,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非常行动。她先后加入三合会、光复会和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成为日本留学生界的活跃分子,并参加了洪门组织。回国后,秋瑾先在上海和一些光复会会员一起活动,创办学校,并创立《中国女报》杂志。由于光复会的陶成章等人的介绍,秋瑾和浙江各地的会党建立了不少联系。在湘赣边界的起义发生后,在上海的光复会会员们集中商议如何起兵响应。秋瑾回到她的故乡浙江绍兴,冀图以浙江为据点发动武装起义。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利用大通学堂结交浙江各地的会党,还在学校里暗藏了一些枪支弹药。秋瑾这时成为大通学堂的主持人。由于湘赣边界的起义已经失败,她决定独立发动起义。她奔走浙西各地游说,使许多会党组织答应参加起义,并接受她的指挥。秋瑾还规定了“光复军”的组织系统。光复军的统领由尚在安徽省城安庆的徐锡麟担任,秋瑾任副统领。秋瑾最初是想在4月间起兵,首先在金华发难,并以绍兴方面的会党配合,袭攻杭州。如果杭州打不下来,就把浙江的各路军队集合起来,由浙西打到江西、安徽。因为准备不及,改为5月初,再改为5月26日。但是,许多地方的会党跃跃欲试,放出了就要发动起义的风声。5月中旬,绍兴府的嵊县已有一部分会党部队集合起来,树起了革命军旗帜,遭到清朝官军的进攻。5月26日起兵的命令下来时,武义、金华等地社会上起义的传言更盛,愈加引起官方警惕,一些预定参加光复军的会党分子遭到官府的捕杀。这些情况表明,起义很难如期举行。鉴于此,秋瑾派人去安庆把情况通知徐锡麟。徐锡麟是秋瑾的表兄,也是大通学堂的创始人。为了组织皖浙起义,徐锡麟以所捐道台的身份打入安徽官场,去安庆任职。由于精明干练,安徽官场的人很赏识他,就连安徽巡抚恩铭也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任命他为省巡警处会办,统管全省警务。徐锡麟利用职务之便,大力开展革命工作,并定于7月8日在省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省各级长官观礼之际举行起义。谁知就在最后几天,恩铭突然变卦,决定提前两天举行毕业典礼。而这时候,徐锡麟已经无法改变起义计划,只好决定铤而走险。7月6日上午,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在安庆百花亭准时举行。徐锡麟发出暗号,接到暗号之后,他的助手陈伯平把一颗炸弹投向了恩铭,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那颗炸弹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计划爆响。徐锡麟见状,立即拔出双枪朝恩铭射击,恩铭躲避不及,在慌乱之中中弹倒地,并最终因伤重而亡。随后,徐锡麟带领三十多名革命学生冲向武器库,却遭到大批清军的包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枪战,几个小时之后,陈伯平等革命学生全部战死,徐锡麟也受伤被捕。徐锡麟被捕之后,恩铭的手下联裕审问他:“徐锡麟,你可知罪?明日我一定会剖开你的心肝来祭奠恩铭大人!”“恩铭死,我志偿!我志既偿,即碎我身为千万片,亦所不惜。区区心肝,何屑顾及!”徐锡麟一脸笑意,朗声直抒胸臆,随后他又手指联裕喝道:“尔幸不死!”听闻徐锡麟说出这样的话语,联裕又惊又怕,几乎摔倒在地上。当晚,徐锡麟被杀,终年三十四岁。临刑时,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这些事情,包括其中的细节,秋瑾都非常清楚。当得知表哥起义失败并且惨死的消息时,她曾一度痛哭失声,不语不食。“竞雄!”伴随着一声低沉的呼声,两个撑着油纸伞的身影出现在绍兴大通学校第一进门厅,他们步履急促地向秋瑾走来,打断了秋瑾的思绪。秋瑾微微有些惊讶,问道:“酌仙、孑黎,你们二人何时从嵊县回来的?”此二人皆为她志同道合的盟友——光复军分统竺绍康和王金发。照理,他们二人应该已经奉命去嵊县组织起义队伍了,秋瑾没想到他们会突然出现在大通学堂。才二十出头的王金发收起雨伞,露出一张稍显稚嫩的脸,但脸上弥漫着与这个年龄有些不符的凄然。他紧握着拳头,难过地望着秋瑾道:“竞雄,我和酌仙得知皖事败讯和伯荪兄的噩耗之后,连夜从嵊县赶回绍兴的!”王金发口中的伯荪兄,就是指秋瑾的表兄徐锡麟。此刻听到王金发再次提起徐锡麟遇害之事,秋瑾强忍着心中的悲愤,冷冽而坚定地说:“伯荪表哥求仁得仁,革命要有流血才会成功。如朝廷能将我也绑赴断头台,则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成功。”竺绍康提议道:“竞雄,既然事已至此,不如我们将绍兴的光复军和学生组织起来,连夜攻取绍兴府!如能占领绍兴府,则事仍可为!”秋瑾感慨地看着竺绍康,他这些年为了光复军的皖浙起义计划多方奔走,虽然还未到而立之年,鬓角已有丝丝白发,使秋瑾不由得有些心酸。听到竺绍康的建议,秋瑾沉吟片刻,想到当前的局势已不容许他们再有丝毫闪失,不可莽撞行事,便断然摇头说:“不行!嵊县、绍兴的义勇尚未集结就绪,仅凭大通学堂这点实力,太过薄弱,仓促举事一定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况且,绍兴知府贵福应该已经获悉我光复军大计,想必他们早有准备。”王金发听了,急忙问道:“贵福怎么可能知道我们的计划?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只恨在日本留学时没有认清胡道南那厮的真面目!”秋瑾冷冷地说道,“山阴知县李钟岳遣人告知我,胡道南闻知光复皖浙大计之后,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那贵福与安徽巡抚恩铭沾亲,如不出意外,这一两日之内,他们就会带着满奴大军前来抓捕我了!”“胡道南这厮着实可恶,异日必杀此獠!”竺绍康闻言悲愤之色溢于言表,“既然已经知道留在此地十分凶险,竞雄你为何还不早早离开?”“有人劝我立即离开绍兴前往上海,并为我在上海的法租界找了一处隐居的住所,但是我没有答应。”秋瑾淡然地说道,“我若仓皇出逃,则嵊、绍两地革命力量瞬息陷入慌乱,他们是日后我光复军东山再起的种子,一旦官军乘势攻取,损失必然惨重!所以我不能只顾自己,这几日我一直在指挥大家掩藏好枪弹,焚毁光复军名册。况且,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学生,我一定要保证他们安全疏散。”“可是你是否想过,一旦你被满奴抓捕杀害,又会对嵊、绍两地的革命力量造成多大的打击?”竺绍康连忙反驳说。他十分担忧秋瑾的处境,希望她能够尽快转移。看见秋瑾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王金发也不由得慨叹道:“若伯荪兄泉下有知,也绝对不会任由你如此不顾惜自己的!”早已下定决心的秋瑾平静地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我不能走。我不过是一介女流,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使被捕料也无妨。而且,我在大通学堂多留一日,贵福他们这些满奴的注意力就会始终在我身上,已经疏散出去的人就会多一分安全!”王金发与竺绍康四目相对,哑口无言,知道秋瑾铁了心肠,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从何劝起。“酌仙、孑黎,你们也速速返回嵊县去,要是迟了,恐怕还会有变故。如果事不可为,当以保存光复军火种为要!”“竞雄……”王金发还想要再劝。一个急促的声音却从第一进门厅外面传来:“督办!督办!外面有马蹄声和人马调动的声音!”来人是大通学堂的学生程毅,他有些慌乱地接着说道:“我从门缝里看到很多清兵!督办,你还是赶紧从后门走吧!”“酌仙、孑黎,你们二人立刻从古越藏书楼方向逾墙出去,不要磨蹭!要快!”秋瑾当机立断冲向第一进西首的工作间,抄起抽屉里的一把枪和一柄短剑,随时准备冲向第一进门厅。王金发和竺绍康见状无可奈何,气得直跺脚,最后不得不在秋瑾的严厉催促下逾墙而出。外面一阵人马喧腾,有人高声喊道:“那边有人越墙,莫要走脱了光复会逆党!”听到王金发和竺绍康暴露了行踪,秋瑾不禁皱起眉头。片刻之后,她翻身从第一进西侧的高墙向外冲去。她左手持枪,右手持短剑,等到一个清兵骑马向王金发离去的方向追去时,矫健的身影蓦地从高墙上跳下,那清兵闻声回首,被她甩出的短剑刺落马下。秋瑾飞身上马,着短皮靴的双脚猛磕马腹,白马四蹄疾奔,同时她洪亮的声音响起:“光复会秋瑾在此!”绍兴知府贵福会同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崇年,跟在大队清兵后面包围了大通学堂。贵福原本正要指挥清兵去东侧抓捕越墙而走的王金发和竺绍康,忽然听到西侧秋瑾的喊声,贵福立即下令道:“不用去管那些小喽啰了,抓住秋瑾要紧!”于是大队清兵纷纷放弃追捕王金发和竺绍康,转而策马向秋瑾追去。山阴知县李钟岳轻声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李钟岳平素就对秋瑾的学问文章极为称许,常持其“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示其子道:“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因此,李钟岳对捕人之事极力反对,甚至多次故意延宕时间,以便让大通学堂的师生能趁机逃走。怎奈今日午后,知府贵福将其召至府署,厉声训斥道:“此乃府宪的命令,汝却迟迟不肯执行,究竟是何居心?现令汝立即率兵前往,将大通学堂师生悉数击毙,否则本府立即上报,说汝与该校逆党通同谋逆,一切后果,由汝自己承担!”说罢,贵福将浙江巡抚的电令,掷于李钟岳面前,拂袖而去。李钟岳迫于无奈,这才带着抚标兵管带率兵前来大通学堂捉拿秋瑾。秋瑾夺马之后,一路狂奔,她虽然枪法精准,每每回身射击都能击中追上来的清兵,使之人仰马翻,但是清兵毕竟人数众多,所以即使跑出了好几里路,仍然还有大量清兵尾随其后,紧追不舍。雨越下越大,交织的雨帘仿佛一道紧密的网,秋瑾骑着那匹马,在这使人窒息的雨网中左冲右突,最后冲过了锦麟桥,沿河堤一路飞奔。突然,前方树林间扯起了绊马索,白马应声栽倒,秋瑾翻落河里。“抓住了!抓住光复会逆党匪首秋瑾啦!”埋伏在树林里的清兵兴奋地喊叫起来,一片喧嚣之声。……

图书封面


 辛亥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认为一本历史小说,首先要尊重历史,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合理的虚构和艺术化处理,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不误导读者。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甚至很多人一直把历史小说当作历史书看待。但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历史小说,为了剧情需要,对史实虚构过多,严重影响了历史性和真实性,即便如姚雪垠、二月河等历史小说名家的作品,这方面也没有做到最好。但这本《辛亥革命》在真实与虚构、历史性与艺术性之间,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尊重客观历史,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严格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讲述,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没有一味拔高,读来感觉很可信、很真实。艺术性和戏剧化方面也做得很好,情节很紧凑,人物很丰满,读起来快感十足,一点都不累,可以说是了解辛亥革命的最佳读本了。
  •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随意篡改?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共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回首辛亥百年,吾辈任重道远,中华尚未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好书!《辛亥革命》已经获得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中山杯特别大奖、剑门关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     辛亥革命电视剧也上映了,感觉故事太牵强,黄兴被搞成了预言帝,明显还是电影《辛亥革命》这个本子好,真实,客观。
  •     每个历史人物都不简单,尤其是混得风生水起的历史牛人们。辛亥时期,袁世凯绝对是厚黑学宗师,把清廷宗室和革命党人玩弄于股掌之上。革命党人其实也不简单,被袁世凯逼迫就范,更多是实力不济。书中处处机锋,步步玄机,很有收获。
  •     电影的优势在于直观、动感、传播力强,图书的优势在于解读分析时局背景和介绍人物前因后果,冷静客观,便于思考。电影吸引大众关注,了解历史还是要读书。
  •     朱芾皇与袁世凯对话那一段写得有意思,电影中怎么没有啊?
  •     这本书不只是讲故事,更是讲历史,非常尊重历史!坚决支持!
  •     谈到《辛亥革命》的剧本创作,王兴东表示,电影产业是一切从剧本开始的,剧本就是影片最初的设计源头,就像哈利波特小说作为原创,提供了大量的内容,最后通过银幕形象作出了很多的东西。作为编剧就是把握内容,电影《辛亥革命》里面的内容是通过史料、事实采访、创意构思,解构一个故事,然后解构成很戏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一场革命,一场冲突。
  •     作者笔法很好,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有时感人至深,有时分析精辟,有时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我买了书,一天就看完了,过瘾~
  •     辛亥革命的历史,要展开来写,恐怕百万字不止。这部《辛亥革命》,化繁就简,举重若轻,故事性强,对于大众了解辛亥革命历史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读本。若要深入钻研这段历史,还得看诸多一手资料才行。
  •     这书确实是电影书里面最好的,补充了很多电影里面没有的情节和画面。再感叹句:我是真心喜欢林觉民!!!
  •     现在见多了分析历史的作品,反而很少有再现历史的小说,两者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夹带了很多私货。真实与否,不能以体裁来衡量,更取决于作者的态度和功力。这部《辛亥革命》,就非常接近历史真相,收获很大。
  •     黄兴,勇健行事,宁静持身,与孙中山共襄大业,亲赴绝地,喋血五羊城,血战汉阳镇,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     影视同期书,我也算看过不少了,什么《旗袍》,之前的《建党伟业》,感觉那完全就是剧本,纯对话,看了影视剧就没必要看书。这本《辛亥革命》好多了,是很完善的一部历史小说,故事很精彩,背景交代很完整,信息量很大,知识性很好。如果你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很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如果图个热闹,那只看电影也够了。
  •     把历史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赞!!!看起来也不觉得枯燥。
  •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本人原先对关于革命的的书非常不敢兴趣,觉得枯燥乏味。但是此书确完全摆脱了我对革命书籍的固有印象。如果所有的历史革命书籍都是这样写的,相信年轻人会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     辛亥革命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它时刻彰显着革命的沧桑,它时刻体现着历史的巨变。凡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对这段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了然如胸;凡是中国的民众都对这段历史充满了无尽的追索与探究。事实上,前不久所推出的由张黎和成龙导演的纪念辛亥革命革命100周年红色大片更是在华夏大地上一波激起万浪。

    看过影片的人也许会希望找到相关的书籍作为记忆的收藏;没看过影片的人们也许也会希望找到相关的书籍作为探究历史过程的集藏。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步入这部由重庆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文字版《辛亥革命》吧!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个用形象生动文字所记载的历史画面;在这里,我们会身临其境般地步入这段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篇章。

    其实,这部作品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电影剧组独家授权的小说完整版。 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那场轰轰烈烈,波澜壮观的历史画面。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惊心动魄的武装起义;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无穷无尽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辛亥革命前后错从复杂的时局变迁;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思想上的变化;在书中,我们可以体味到革命来临华夏大地的必然性----欲罢而不能,盘根儿错节。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灵魂震撼和真实的历史真相。有别于以往的历史纪实,此书中更多地结合了当时人物所处的背景,人物经历的事件,人物的思维想法。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描述手法,我们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到乏味无趣,因为书中的内容是如此充满了艺术色彩。我们读者其实更可以读懂当时年代的那种民族的震撼。事实上,书中的内容比电影更加完美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因为我们可以不受演员诠释的角色而束缚。历史更加真实,人物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背景更加形象与壮观。在这部《辛亥革命》作品中,内容的章节就是按照事件顺序作为排序,通过序章的秋瑾就义而展开,让我们不断地看到了一个个那个时代的片段,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建立共和制,民国之父。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归纳总结的辛亥革命历史人物介绍。同时有关的附录还有相关的参考文献备注。让我们读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读着《辛亥革命》,我感悟着历史。它是一段铁血史诗,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血雨腥风。感悟在《辛亥革命》,回味在这段无穷的历史史实。
  •     到底是先有电影,还是先有小说?感觉这本书不像剧本改写的,是很成熟的小说。
  •     辛亥革命,是一个主旋律题材,作者既要考虑官方,还要考虑市场,能写的这样流畅,真实,通俗,也算难能可贵!
  •     看了电影,觉得把革命党尤其是黄兴拔得太高了。听朋友说书不错,找来看了看,才发现书和电影有很大不同,书中客观写了黄花岗起义时,陈炯明不听黄兴号令,武昌起义后,黄兴与黎元洪不和,后来推戴袁世凯,这才符合历史真实,值得推荐!
  •     比同期上映的电影更精彩,还是看书收获大
  •     本来不知道还出书了,朋友推荐的,感觉内容比电影扎实,电影为了迎合大众,改得有点俗了~
  •     在翻版重拍成风之下,《辛亥革命》剧本填补了中国电影的空白。
  •     书不错,故事性很好,也很尊重历史
  •     我是在去往一个陌生城市的长途列车上开始阅读《辛亥革命》一书的。时光过去快一百年了,当飞驰电掣的现代文明依然无法完全抹杀掉车轮碾过铁轨时发出的“咔嚓”声的时候,某一个瞬间,那些被历史长河尘封的事件,那些被时代列车抛得远远的所有印迹,那些用自己的生与死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关键性历史的人们,都在阅读中返回了,他们一个又一个活生生地从文字间次第而来。《辛亥革命》唤醒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回忆。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时代。一百年前的战火与硝烟,一百年前的共和与自治,一百年前的人与事,如此清晰地映现。我仿佛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某一个,从一个战场奔赴另一个战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我开始阅读并被阅读深深震撼的时刻,列车正欢歌着在无尽的黑夜中一路向前,忽然我惊异地发现,它的路线竟与一百年前的某一次奔赴有一点的相似与重合,那就是在前方我们都将穿破黑夜,迎来黎明。

    “革命党人是杀不绝的,我们的鲜血如同火焰,将点燃民众,烧毁这腐朽的清王朝……”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同盟会正是陷于从1895年至1910年的15年间,历经了9次大规模起义都惨遭失败的时候。彼时同盟会志士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了,可是惨烈的永不止息的革命火焰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映红了整个华夏天宇。在《十月围城》中,我记住了这样一句台词:“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我就想:《辛亥革命》就是中华民族必经文明之痛苦的一个缩影啊!

    它以秋瑾英勇就义为序,黄花岗起义为开篇全景式为读者再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从酝酿直至最后获得成功的整个过程,“迎着炮火,身影渐渐变得模糊,那弥漫的硝烟战火,那地上摆放着的烈士尸体,那属于革命的旗帜……一切似乎都变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画。”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睛曾无数次地被止不住奔涌而出的泪水模糊,为那些为推翻帝制谋求中华民族之崭新未来的仁人志士,也为那些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神圣革命理想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年轻志士......他们都还那么年轻,有的甚至如我的孩子一样大,如那些还悠哉游哉滴生活在校园中不识生活真滋味的孩子们一样年龄的他们,竟然就以担起了国家之生死,民族之存亡的大义。

    对于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年龄稍长的一些人)来说,没有哪个是不知道辛亥革命的。因为教科书让我们记住了1911年,记住了辛亥革命。不过要问:辛亥革命之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或者是说它之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却是极少有人能够理得清的。我就是那些理不清的人中的一个,因而,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尤其是在当下,浮躁的现实已经即将吞噬掉人们思想中还仅存的一丝信仰的时候,绝对有必要通过这样的作品,带领我们重新回到那个追求民主、追求共和,为寻求真理“不自由,毋宁死”的火热年代中去,用心用灵魂体味并涉过“生未尝可喜,死亦不足为悲”的全部喜悦与悲壮。也许这就是《辛亥革命》这部通过建立与百年历史的关系,而建立与现代读者的关系的鸿篇巨著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吧。“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以洗礼”,它成就了一次历史之于阅读之于心灵的自我狂欢。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我太需要这样的感动了。我的内心无比欣喜。
  •     书中革命党、袁世凯、宗社党三方势力角逐,很精彩,电影中提都没提宗社党,清廷是软弱到底,束手就擒啊,良弼像个愤青,被冤枉到家了。
  •     很好看的书,一口气看了两遍,把电影也看了,过瘾!
  •     开篇提及 徐锡麟乃秋瑾表兄 一直让我心有余悸。
  •     袁世凯的阴阳两手,书中塑造的很好,孙淳也演的不错,就是电影把情节被砍了很多~
  •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这本书以我最喜欢的秋瑾开篇,而且塑造的很不错,电影中宁静演的也好,支持一个!
  •     电影和书都挺好的,太感人了!
  •     一直自诩很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看了书才发现还有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惭愧~
  •     辛亥革命,不仅是清朝的终结,也是中国帝制合法存在的最后节点。革命派、立宪派与保皇派,三方之间,在1911年之前,有着各种往来折冲的辩论、斗争,历史或许有多种可能性,至少也有诸多种复盘的必要。到1911年,上海股市崩盘、保路运动兴起、皇族内阁组成,形势已经无法回头,矛盾最终转化为军事冲突,最终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只能算书的精缩版了,要了解辛亥革命的全部内容和背景,还是得看书。
  •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无数前赴后继的精英。读这本书之前,对清末明初知之甚少,提起辛亥革命只记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对促成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也只知道凤毛麟角,提起这段历史,有些词就会不请自来,比如: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丧权辱国等等,所以内心里自然而然就很抵触这段历史,感觉自己有点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
    本书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以秋瑾被铺就义始末为序,主要叙述了广州起义、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和中华民国成立、末代皇帝宣布退位的历史过程,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为本书的休止符,在附录之后历史人物介绍里,提到二次革命等内容,未展开叙述。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解读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同盟会经过长期发展,在海外有比较广泛的华侨基础,并且日益渗透到清军内部,甚至一些清政府汉族官员对同盟会提倡的民族主义纲领内心也持赞同态度;海外华侨捐钱捐物,甚至捐出了房产,对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功不可没;很多留学海外的青年才俊和富家子弟,为了民族理想为了恢复中华,毅然投身到改天换地的革命中来,即使明知道难免一死,依然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感天动地;虽然广州起义被事先察觉而严加防范的清军残酷镇压了,同时也造成清军为在广州严加防控、致使武昌防守兵力空虚,使革命军在武昌取得突破口;武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其独立军政府的成立得到全国十余个省份的热烈响应,各地纷纷宣布脱离清廷,成立独立军政府,造成了浩大的革命声势;孙中山积极在海外进行外交斡旋,促成外国列强严守中立,拒绝出兵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军,切断了清廷外援;被清廷打入冷宫的袁世凯,唯恐天下不乱,利用革命军的声势施压清廷给他更多的权益,故意拖延战机,见清廷死而不救;孙中山利用袁世凯的野心,迫使袁世凯威逼并达成皇帝下旨退位,终结了满清王朝。书中客观记叙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言行,孙中山自不待言,主要人物有黄兴、黎元洪、袁世凯、北洋三杰、奕劻等,对黎元洪的描写尤其生动:先是被革命军挟持作为武昌独立军政府大元帅,看到革命军成气候了,就表现出一幅民族大义模样,后惧怕袁世凯的军队打来,脚踩西瓜皮玩失踪开溜。各派别人物们都力图让其他派别人物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相互利用;自己也难免成为对手眼中的棋子,被加以利用,历史就是这样,让历史人物们粉墨登场,让历史舞台精彩纷呈。从书中所讲辛亥革命过程来看,没有发动劳苦大众的行动,只是通过革命军的屡败屡战,终于赢得了武昌首义的成功,其中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历史的宿命。
  •     很好的一本书,既尊重历史,又把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秋瑾、汪精卫、林觉民、张振武等历史人物写活了,读起来欲罢不能,读后印象深刻,做到了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     《辛亥革命》不是一场戏

    文/剑眉枉凝


    往事已百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因为一部电影——《辛亥革命》的上映,而变得热闹嚣喧,备受都市男女的关注。

    百年前,目睹我堂堂中华积贫积弱,几番遭列强欺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立志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以拯救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以己身肉体之殒灭,换国家民族之新生,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家——中华民国。

    革命胜利的另一面,是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帝国退出历史舞台的落寞背影,还有两千年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被画上休止符的空落余音。

    帝制已被终结,革命者为新生的中华民国设计的体制是——民主共和制。当时的革命者,以为民主共和制,一定能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勃勃生机,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然而,百年走过,古老中国并没有因为民主共和制的实行而焕然一新,反而饱经沧桑,几多干戈,宣统复辟,军阀混战,日军侵华,三年内战,反右运动,文革浩劫……民主的基石并未牢固,共和的理想任重道远。

    百年回首,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孙中山等革命者的选择、各派势力交织对政局的影响、袁世凯出任大总统的结果,以及辛亥之后百年的历史,都值得今天的人们反思。

    反思历史,必先了解历史。电影《辛亥革命》的上映,为我们了解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孙中山、黄兴、徐宗汉、林觉民、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在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等当红明星的精彩演绎之下鲜活了起来,也勾起了大众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和探究历史真相的极大热情。电影《辛亥革命》小说完整版,于是应运而生。

    电影的优势在于直观、动感、传播力强,图书的优势在于解读分析时局背景和介绍人物前因后果,冷静客观,便于思考。

    晚清政局,外有列强窥伺,内有各地革命党人接连起义,如一个遍地布满引线的火药桶,牵一发而动全身。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紧急出兵镇压,各地革命党人则纷纷起事扩大革命成果,而袁世凯更是趁势东山再起,三方势力相互交错,各方阵营也并非铁板一块,致使斗争波橘云诡,复杂万分。《辛亥革命》图书即着力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后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

    《辛亥革命》图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一一介绍了从孙中山、黄兴到赵凤昌、朱芾皇等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尤其是介绍了许多大众读者一知半解而在电影之中大放异彩的历史人物,而且讲述了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时期走上不同道路的前因后果,交代了他们之前的经历和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辛亥革命》不是一场戏。但愿《辛亥革命》的电影和图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辛亥革命,吸引更多人去反思辛亥革命的历史,而不是当做一场娱乐盛宴,一阵风过去,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倘若这样,辛亥百年,我们便真的白过了。
  •     辛亥一百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反思这段历史。百年来的内外战乱,都与这场革命有关。
  •     作者创作很严谨,虽然是小说,但事件从不含糊,完全遵照历史,非常可信!
  •     是一本值得收藏购买的图书,让历史的足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书中的故事,比电影完整多了,名副其实的完整版~
  •     我们任重而道远,目前还不能把百年辛亥办成一场‘嘉年华’。纪念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我们纪念辛亥百年是必须的,要盘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百年以来的辛亥革命研究
  •     因为老胡的辛亥革命,才买的这本辛亥革命。。。虽然里面没有老胡的痕迹,但是有时间细细品味下这段历史也是不错的。。。
  •     作为一部电影小说,故事就是生命,这本书的可读性没什么说的。令我惊喜的是,知识性也很好,发掘了不少新的史料,用精彩的故事写了出来,而且书最后还整理了一百多位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都不用查百科了,很好!
  •     孙中山在旧金山遭遇刺客、并为刺客做阑尾手术的那段情节,感觉很有深意,电影中怎么没了?
  •     历史故事,
    很不错,性价比高,情节也行,值得看看
  •     跟老婆一起看的电影,看得老婆眼泪哗哗的,我感觉还不过瘾,有些地方没搞明白。看到有书买,买回去重温一遍~
  •     看了书,我更想看电影了!
  •     看过不少有关辛亥革命的作品,感觉最好的电影剧是《走向共和》,最好的电影就是《辛亥革命》,都是张黎导演的。不过发现张黎有个小毛病,不注意时间关系,有些事件的顺序,经常是颠倒的。《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没死,袁世凯就当了直隶总督;《辛亥革命》中,黄花岗起义还没结束,保路运动就开始了。
  •     精彩远在历史课本之外

    文/邮递员

    不得不说,我们脑袋中的历史知识,绝不会像历史本身那样丰富和多彩。这是肯定的,一个人远不会游出历史的长河。而察看我们的历史知识的来路,多半则是书籍。这些书籍中,更多的来自枯燥的学校里干瘪的历史课本。那些由一串串生冷的年代数字与千年不改的人名联手制造的文字,不过是时光的压缩饼干,可以充得一时的饥饿,应付试卷和升学,却不见得有什么营养。
    历史课本书写的是岁月的大部分枝干,难免千篇一律,至于其中有关个人的命运起伏的细枝末节,往往因人性的多彩而让人感动留恋,但这也是历史课本穷于书写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不过,我们不能因为课本没加记载,就去忽略。比如辛亥革命,求之历史教科书,我们只得其大略,而想知其中之端底,发现围绕这让岁月激荡的重大历史事件下暗暗涌动的细流,则须另外寻找其他之书册。
    辛亥革命后一百年来,相关的书籍,林林总总,当然不下几十上百种。这些书或者是零篇断章,或者是笼统概括。而王兴东与陈宝光合著的这本《辛亥革命》,则不只有历史宏大的叙事和全局的把握,也有在当时激荡的岁月里的小人物的描摹。在宏观的历史真实性和细微的人物故事性方面巧妙的结合,正是这本书的着力所在。
    当年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四方响应,从者云集。于是在写起文章来,不免经纬万端,要作一些取舍。这往往也会成为一本书精彩程度的关键。《辛亥革命》则是整体上从大处着眼,还原了当时历史的大环境,它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袁世凯领头的北洋势力和以清朝宗室为核心的保皇派三方作为叙事的重心。三方人马在当那危难的时局中如何运筹谋划,面对时局持何种姿态,应对时局又是如何行动,皆描述精当。当时形势严峻,三方面的人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轮番来回地登场,直到清王朝宣诏退位。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进,三方的人物不断出场,以各种腔调和面目亮相,其中人物众多,绝非历史课本所能记载的齐全。而在历史的血与火之下,在其中沉浮的人物的命运,更是历史课本难以提供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辛亥革命》从秋瑾就义开篇,细致的叙述间不乏对秋瑾的赞许,她的慷慨激昂和革命豪情,为辛亥革命也是为本书拉开了一道带着玫瑰色的序幕。作者以秋瑾这一女性作为章首,可以说是颇有匠心。正如《自由引导人民》那幅著名的法国油画中最抢眼的举旗女子一样,革命的烟火中总有红颜的面容脱颖而出。
    在秋瑾之外,更有我们之前不大熟悉的另一个女性角色徐宗汉,她的机智和勇敢,对革命的不屈不挠以及与黄兴之间的情谊,是历史教科书上见不到的风光。此外,像温生才、刘复基这样英勇赴死的人物,本书也不吝笔墨,细致的予以交待,尽可能地体现出历史大幕下作为个体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     最令我佩服的还是黄兴的为人。
  •     电影进展太快了,不少地方没搞清楚,看了书总算明白了~
  •     虽然都是主旋律作品,《辛亥革命》比之前的《建党伟业》强多了!
  •     《辛亥革命》是一部主旋律作品。王兴东、陈宝光编剧,成龙担任总导演并主演,张黎导演的电影文本,尽管由于种种限制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太多的难处,依然能够以大历史的目光,去审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是由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辛亥革命当然不会例外。“政界看成败,大众读人生,学者思得失”,很好!
  •     要想了解历史真相,还是得看书啊,差点被电影误导~
  •     多年读史,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辛亥革命的历史了,但这本书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收获。想必作者批阅了几乎所有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用艺术的手法一一还原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如“民国接生婆”赵凤昌、差点丢掉脑袋的和谈秘使朱芾皇等等,政治倾向也较以往更加客观。这本书可以说真正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值得推荐!
  •     这本书故事性很强,可读性很好,怪不得被选中拍了电影。
  •     好书!我是看了书,才去看电影的~
  •     电影真的不错,家国情怀与兄弟之情、夫妻之情,表现的丝丝入扣。两小时都是精彩戏,看了感觉不过瘾,买书回去重温一遍。结果发现书中很多精彩情节,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比如秋瑾被铺,黄兴徐宗汉混进广州城,和谈密使朱芾皇,孙中山在旧金山与满清遗老打斗、遭遇刺客,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不同意兄长孙眉出任广州都督,等等,电影没有这些情节,太可惜了!
  •     用来丰富历史知识的
  •     《辛亥革命》:书比电影好看

      《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 王兴东陈宝光著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辛亥革命》虽然有意摆脱《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数星星”路线,但并没有超越《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思路与方法,一样注重的是聚焦历史重要人物多线交叉的叙述,注重在硬灌输历史知识中加入喜闻乐见的戏剧元素。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印象模糊,但拜应试教育之力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史实却是记忆深刻,这种套路化、新闻化的硬灌输,效果可能远不如《辛德拉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等软灌输的作品,因为观影者除了强化了一次对历史的了解之外,并不会产生太多对历史的拓展和反思。
      相对于围绕辛亥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和人物铺展剧情的电影 《辛亥革命》,小说完整版的 《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则将镜头拉伸到辛亥革命前后10年,更加细腻地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后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与史实演变,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林觉民、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融入到了故事的细节之中,读起来更加流畅,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体现革命时代人性的忧伤。
      比如,电影的开头和书的开头,虽然都是“秋瑾就义”的情节,但电影中,秋瑾头戴枷锁、脚锁镣铐,一步一步穿过长街、走向刑场,脸上看不出丝毫惊慌,有的只是平静、平和,虽然突出了一个革命者大无畏的气概,但画面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书中,就一小段话:“低垂的雨幕下,天色十分晦暗,稠密的乌云和七月间的闷热,几欲令人窒息。一名女子孤身一人站在大通学堂第二进的礼堂门口,秀美的眼睛兀自盯着东边不远处的古越藏书楼出神”。低垂、晦暗、乌云、窒息、孤身、秀美、兀自、出神,这么几个关键词,不禁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紧张的社会氛围,更让人对秋瑾充满了怜爱,还随着秋瑾的眼睛忍不住去思考、探究。
      导演说:“《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而小说完整版的《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一书,则更重在尊重历史事实。诚如书的作者王兴东所说:“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文史资料中,维护历史本来的尊严,不搞戏说更不能篡改。”
      细节是历史活起来的关键,没有细节的历史是空洞的历史,没有细节的历史起不到“镜子”的作用。体现历史精神,允许加工一个莫须有的故事,但不应该允许篡改已确认的历史细节,因为这种篡改,很容易误导“以史为鉴”。
      《辛亥革命》影片中,先是臆造了一段孙中山给陈意映送《与妻书》的情节,误导人们对革命心态的看法。后面又将孙中山闯入四国银行团会议现场慷慨陈词的地点放到了英国伦敦,更是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论根源、国际背景、外交影响和革命走向的深层解释,引向了歧途。
      相对于导演对影片的轻易篡改,王兴东、陈宝光为了写 《辛亥革命:1911中国风云纪实》这本书,可是费了很大工夫的。他们收集了大量辛亥革命的素材,还亲自到上海孙中山故居、南京总统府等做大量的实地考察,以及辛亥革命的后人们提供的珍贵史料,这样就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总之,书比电影好看。你可以错过电影,但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叶雷 字数:1318
  •     以往的影视书,都是简单把剧本拿来就出,看了影视剧根本就不需要看书。这本书写得不错,内容很精彩,而且添加了很多人物介绍和时代背景等资料,这些都是电影里没有的,看了电影,更需要看书,才能真正了解辛亥革命那一段铁血历史。
    成龙主演的电影《辛亥革命》,就是按着这部小说改编拍摄的。个人认为,这是唯一称得上大片的中国电影。现在影视文化是主流,《辛亥革命》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值得每一位作家、编剧和导演观摩。
  •     胡歌饰演的林觉民,是最大亮点,超喜欢!
  •     奇怪的是,书中很多揭秘历史的细节,感人的场景电影中怎么没有了呢?感觉书比电影好看多了,好几个情节都非常感人,而且符合真实历史。
  •     封底上有一句“最感动人心的历史,最接近历史的小说”,以为是吹的,看了书觉得确实很感动人,也非常符合历史。八错!
  •     看了电影再看书,感觉很好!
  •     给老公买的,他很喜欢,电影刚出来就带着我去看了
  •     看了电影,留下印象的为革命而牺牲者只有秋瑾、林觉民,书中塑造的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徐锡麟、温生才、喻培伦、彭家珍等等,是一个大时代的英雄群像,看得我热血喷张!
  •     之前看新闻说,编剧王兴东不满导演张黎改剧本。看了电影和书之后,发现还是编剧更严谨,书中的情节都符合历史真相。相比之下,电影改的戏说了许多,尤其是拔高了黄兴的形象。历史上,黄兴是主张让总统位与袁世凯的,电影中他反对最强烈,而且遇见了袁世凯要称帝,有点无语。
  •     比看电影收获大多了!内容很精彩,知识性也很好,推荐一读!
  •     书后面的那个人物简介,挺扎实完善的,对我很有用。
  •     收到书了,很好,国庆可以好好看看~
  •     严格地说,《辛亥革命》是一部讲述历史进程的电影,自秋瑾之死,揭开整个辛亥革命流血牺牲的序,之后是广州起义、武昌首义、阳夏之战、建立共和,整个电影基本是四大块,重大历史节点不允许略过或虚写。我们努力在情节之间寻找关联,寻找内在的逻辑,并试图建立电影化的语境。比如我们确立了牺牲的主题,年轻人为信仰而牺牲的精神,努力建立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关系,建立孙中山和黄兴的革命情谊,袁世凯的窃国投机本性、清廷的无能、愚味以及退位的无可奈何等等,并且努力在镜头语言上营造电影的气质。战争场面的逼真、残酷等等。既要说事,又要写人,又要抒情,又要电影化,应该说电影化的程度是很高的。
  •     这部电影是一种精神的索引,让今天正在参与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回首百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感受到前辈先贤伟大的民族情怀。这正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勇于改革的精神基因。

    这部电影是一种精神的索引,让今天正在参与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回首百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创建民主制度,“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

    在翻版重拍成风之下,《辛亥革命》剧本填补了中国电影的空白。

    2009年10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观看我编剧的话剧《北平·1949》时,接见主创人员说起,2011年是辛亥革命的100周年,纪念辛亥百年,最好能写一部电影。贾主席的提议坚定了我的创作想法。

    我和陈宝光编剧《建国大业》时,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辛亥革命的素材了。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在南京总统府,都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为辛亥革命剧本创作积累丰富的情景和细节。

    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故居”,看到当年他在澳门行医用过的手术刀,遂生灵感,作为孙中山随身而带的道具,象征着革命就是给国家做一次大手术。给孙中山写这样台词:“医人是我的本职,医国是我的天职。医术只能救人,革命才能救国。”

    我去了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三·二九广州起义”指挥部的旧址,看到陈列着当年起义吹响的螺号,总指挥黄兴写下的遗书,还有孙中山与美洲华侨致公堂筹饷局为了募捐印制的金卷,正是这场由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策划,由黄兴指挥的起义,100年前在这里集聚着从海外归来的革命精英,为了民族救亡图存,唤醒民众,毅然冒死发动了起义,最终谱写了血染黄花岗的悲壮史诗。

    全国政协60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参与者留下了珍贵的亲历亲闻,怀着敬畏的心理,我们用电影的眼睛认真梳理,寻找着这部电影创作的能源。人民政协里有很辛亥革命后裔,武昌起义的总指挥吴兆麟之孙吴德立委员,给我提供大量的资料和画册;黄兴之孙黄与群特别关心剧本创作,多次电话交流;还有舍身炸死清廷宗社党主将良弼的同盟会员彭家珍烈士的叔伯兄弟彭家祥,从四川寄来史料图片,由张梅颖副主席转给我。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参加者众多,前人留下的浩瀚的文史资料,既要维护历史本来的尊严,又要遵守剧作的法则。李笠翁早就说过:“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具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故李笠翁主张应该集在“一人一事”,电影作品更宜如此,人繁事杂,交待展示过多,也是当今电影的新病。“一人”只能是突出孙中山的形象,这是不能动摇的。

    写好孙中山先生的难度在于,他长期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很难参与到指挥国内武装革命的最前线,而电影是靠动作体现人物的。于是,我和宝光在如山的史料中,提炼出一个焦点事件,这焦点事件就是推翻皇帝。

    我们都不是辛亥革命的经历者,但我们铭记着《宪法》序言:“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创作自由源于法律赋予的权利。此剧必然围绕这个废除了封建帝制的主题,再现辛亥年间,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卖国腐朽的清王朝,发动武装起义,从第一章《血染黄花岗》、第二章《武昌城首义》、第三章《阳夏保卫战》、到第四章《创建共和制》完成故事。

    辛亥革命所以伟大,就是孙中山、黄兴等少数同盟会革命党人,办成了一件难以想象惊天动地的伟业。我们的责任就是用电影的手段和结构再现出来,依据历史做出的庄严结论,再现革命党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来。电影不能搞成编年史,做流水账,要有尖锐的冲突,惊险的悬念。这场革命不是哀婉小调,不是花前月下、轻歌曼舞,这部电影是腥风血雨、金戈铁马、大江东去,是浓烈、强烈、壮烈、激烈、刚烈,是一场争天下的残酷斗争,是一部真正值得用电影表现的雄壮史剧,为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呕心沥血去写作,再难也值。

    刘云山同志在影视座谈会的讲话,一再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前辈先贤的崇敬、对灿烂文化的虔诚,以优秀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从孙中山、黄兴身上感受到前辈先贤伟大的民族情怀,正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勇于改革的精神基因。孙中山从一位医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发动11次武装起义,失败了再起义,越挫越奋,百折不挠,历尽磨难,其坚定的爱国信念,深深地感动我们。为了给国家留下一个光明体制,为实现最高政治目标推翻帝制,他毅然辞职让位,以总统一职换袁世凯叛清,实现共和制度,其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这样的情节只能是由伟人创造出来的,不是情节塑造出来的!

    孙中山就是民族的凝集力,他一生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统一大业,鞠躬尽瘁,赢得海内外华人的尊敬,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越南、东南亚,特别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剧本在全国政协、中宣部、广电总局领导多方关注下,几易其稿,投入拍摄。剧本在《中国作家》杂志2010年12期发表。由铁凝、王蒙为顾问,高洪波等著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此剧本为当年的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奖金12万),评奖辞是:“再现了辛亥时期革命党人为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政权与建立共和制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场景,大手笔、大气派、大豪迈,刻画了辛亥革命英雄。”(王兴东)
  •     很多人不学无术,就对孙中山、袁世凯等人下了定论,对辛亥革命的有了“观点”,或者人云亦云。反思历史,必先了解历史,如果对这段历史都不清楚,谈得上什么反思呢?建立在错误认识上的反思,也将是错误的。这本《辛亥革命》不错,为我们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提供了一本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备的读物,看了之后很有收获,比看电影收获大多了。
  •     不错,感觉书比电影更完整,更精彩!
  •     辛亥过后已百年,民主之路还漫长,值得反思啊!!!
  •     历史让人感觉到热血沸腾
  •     看过作者以往的作品,《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都很经典。这部《辛亥革命》,故事性更好,在主旋律作品中极为难得。
  •     了解历史,一本男孩特喜欢的书,看过电视再看书,效果真不一样。
  •     我认为一本历史小说,首先要尊重历史,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合理的虚构和艺术化处理,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不误导读者。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甚至很多人一直把历史小说当作历史书看待。但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历史小说,为了剧情需要,对史实虚构过多,严重影响了历史性和真实性,即便如姚雪垠、二月河等历史小说名家的作品,这方面也没有做到最好。
    但这本《辛亥革命》在真实与虚构、历史性与艺术性之间,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尊重客观历史,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严格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讲述,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没有一味拔高,读来感觉很可信、很真实。艺术性和戏剧化方面也做得很好,情节很紧凑,人物很丰满,读起来快感十足,一点都不累,可以说是了解辛亥革命的最佳读本了。
  •     9月27日上午,《辛亥革命》电影编剧和图书作者王兴东、陈宝光做客文化名人访,聊聊《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

    谈到《辛亥革命》的剧本创作,王兴东表示,电影产业是一切从剧本开始的,剧本就是影片最初的设计源头,就像哈利波特小说作为原创,提供了大量的内容,最后通过银幕形象作出了很多的东西。作为编剧就是把握内容,电影《辛亥革命》里面的内容是通过史料、事实采访、创意构思,解构一个故事,然后解构成很戏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一场革命,一场冲突。



    陈宝光认为,因为在电影领域一般比较强调的是声光,电影既是故事片又要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就非常重要,是一个无聊的故事,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再伟大的导演拿一个无聊的故事也拍不出电影,剧作提供的故事和内容非常重要。

    用“最大的力量”塑造孙中山和黄兴

    陈宝光表示,影片首先要刻画主角,首先是孙中山,然后是黄兴。这两个人物不成功就是失败,我们用了最大的力量塑造孙中山和黄兴,企图从多方面表现性格。孙中山是医生,从来没有一个片子表现他是职业医生,我们表现了手术刀,还有剧本中给人当场做手术,给杀害他的枪手盲肠炎发作做手术。伟人要表现的个性化是很难的,这两个人物成功了就是剧本成功了。

    王兴东说,“电影剧本大家以为都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电影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辛亥革命》必须是到广州的粤华路,孙中山的家乡考察,我们写《建国大业》的时候去过南京的总统府,大家知道那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誓的地方,《建国大业》推翻蒋介石的地方也是总统府,上海的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我去看的时候有一大堆手术刀和听诊器,我感觉这是很好的刀具,我就把它们设计为孙中山的刀具,他是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生的,但是1911年的时候他给中国做了一次大手术,把君主拿出去,换了民主。”

    电影的难点在找不到历史的见证人

    “在剧本创作上困难是最大的,因为辛亥革命100年了,找不到历史的见证人,”王兴东表示,要尊重文史资料,比如黄兴的孙子,吴兆麟的孙子。



    他还提到,四川的彭家珍烈士,他的叔伯兄弟也寄来了很多资料,一听说写辛亥革命,大家都把资料提供过来,首先是辛亥革命这个题目,纪念一百周年是全国政协专门成立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办公室,政协领导非常的重视,必须尊重史实。难度就是怎么写孙中山,他在海外16年,没有参加国内的战争,1911年参加这场战争,都是由黄兴在"3.29"”起义,就是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创建民国的时候,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时候做大元帅。孙中山的动作怎么设计是非常难的,因为电影是讲究声像的,后来提供了七个动作,海外募捐,逼袁世凯辞职,推翻帝制,电影的核心就是推翻帝制。

    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让人很感动

    王兴东认为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和博爱的精神是很让人很感动的,他告诉记者,如果可以回到那个时代,希望可以跟着他一样的去改变当时历史的状况,去投身革命。今天的人是很难理解当时的人,通过电影就是精神的缩影,一张名片让你回到历史,读读这些书,研究一下这些资料,感受一下,理解一下,研究一下孙中山,黄兴等人,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陈宝光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辛亥革命的历史对我们今天也有教育意义,看影片里面,起义军把政权夺下来捧手让给了黎元洪,孙中山掌握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不是没有掌权的机会,但是让给了别人。所以说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历史小说《辛亥革命》,是一部向孙中山、黄兴、秋瑾、林觉民等民主共和的革命先行者致敬的献礼之作。该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的惨烈,对辛亥革命成功后复杂的政治形势的精彩描述,就像一幅幅电影画面萦绕在读者脑海深处。此外,作者对诸如孙中山为何在回国后急于选举总统,孙中山的革命领导地位问题,以及革命党人将革命成果拱手让与袁世凯究竟是智慧还是软弱妥协等许多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给了回答。此外,孙中山、黄兴、秋瑾、林觉民等革命党人大公无私、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对于生活在信仰危机之下的国人,具有励志意义。

    该书是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前言部分的秋瑾就义,篇幅虽然很短,但却展示了辛亥革命前的基本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维新变法,慈禧等保守派的镇压导致变法失败,但面对八国联军侵华,国内或维新,或革命呼声日渐高涨的事实,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后,各地兴起了创办新式学堂以及出国留学的热潮。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彼时,清政府对内专制腐朽,对外处处挨打,而民主革命与技术革命则是全世界的潮流,因此,无论官办还是民办,无论公派还是自费,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告别封建专制,走向共和。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吹响了革命思想的号角,1905年的同盟会在日本的成立,完成了组织上的准备,而徐锡麟的英勇就义、秋瑾的从容赴义,不但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力,而且,激烈了无数的革命者。

    第一章是对黄花岗起义的浓墨重彩。黄花岗起义是一次军事上失败,政治上成功的义举。虽然,在思想上、组织上,革命条件都已经具备,但当时,革命党人一没有钱,二没有枪,经费主要靠华侨募捐,武装组织主要是进步青年和策反的新军。黄花岗起义的计划败露后,黄兴面对的是提前起义还是尽快撤退的艰难选择。陈炯明明确反对起义,因为这是以卵击石,但是,如果行动取消,对今后的筹款,对革命党人的精神打击比起义失败更加严重。因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继秋瑾之后,用自己的鲜血为革命铺路。从军事角度看,陈炯明反对起义是对的,但他拒绝参加起义,也验证了他是个货真价实的军阀。人们常用以卵击石来形容不知轻重,但是,无论领导黄花岗起义的黄兴,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为之牺牲的林觉民、喻培伦、方声洞,他们的舍生取义是伟大的,没有他们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就没有“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第二章的武昌首义还原了这一非常重要但多少有点偶然因素的历史过程。武昌首义的偶然因素一个接一个。先是保路运动的爆发,让革命党人扑捉到战机,因为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调走了驻在武昌中的部分新军,武昌城内相对空虚。因此,革命党人部署了在武昌举行起义的行动。但是,就在黄兴等人前往武昌的路上,孙武在配置炸弹时发生爆炸,行动暴露并引起警觉。武昌首义成功后,中外震惊,但黄兴等人仍在路上,对武昌城内的蒋翊武、吴兆麟等人来说,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鸭梨山大”,因此,黎元洪“被”推上总统宝座。如果对当时这一偶然因素或者意外情况缺乏了解的话,就很难理解革命党人为什么让黎元洪当总统。

    第三章的阳夏保卫战,验证了黎元洪那句“黄克强,果然名不虚传。”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的惨烈,但是,从军事实力上看,南方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仍不在一个层次上。北洋军阀经营数十年,而且有满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支持,而革命党人虽然有民主共和这一批判的武器,但在武器的批判上却非常微弱。阳夏保卫战的惨烈和失败,却形成了革命党、北洋、满清三足鼎立的形势。孙中山正是利用这一形势,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结束了专制,并建立共和。从黄花岗起义到武昌起义,直到阳夏保卫战,现场指挥,冲锋陷阵的主要是黄兴,孙中山一直都不在场。这既是黄兴“无公便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主要原因,也是时人乃至后人对孙中山领导地位质疑的直接证据。

    读完《辛亥革命》便不难发现,有此疑问的人,要么是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要么是对历史的有意割裂。孙中山虽未直接参加起义,但是,他首先是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没有他的三民主义,没有他多年来的多方奔走宣传,革命队伍从哪里来?革命的经费从哪里来?黄花岗起义之际,孙中山在海外积极筹措革命经费。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同列强据理力争,并争取到列强保持中立的承诺和行动。如果没有列强的中立,武昌起义即使成功,也不可能成燎原之势。阳夏保卫战失败后,黄兴已经和袁世凯签署了“只要袁世凯逼帝退位成功,南方革命党推举袁为大总统”的协议,但孙中山回国后,要求在四天内,选举临时大总统,当时很多人将这一举动理解为孙中山争权,但读完《辛亥革命》,不难发现这是孙中山的政治智慧,因为只有选出临时大总统,才能给袁世凯施加压力,这等于借助北洋系的力量,结束封建专制,完成革命第一阶段的使命。

    20世纪,中国的革命,始终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交织在一起。辛亥革命后,单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的势力,根本不是北洋军阀、满清、西方列强联合起来的对手,因此,只能分化瓦解,先易后难,先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说,历史教科书中对孙中山软弱和妥协的批判,确实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孙中山不懂“枪杠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为何要建立黄埔军校?该书第四章《建立共和》正是通过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双方的实力对比,道出了革命党人的无奈,也烘托了孙中山的伟人风采。尾声中,孙中山的三件事让他的“国父”形象,跃然纸上。一是践行了对袁世凯“甲日退满,乙日拥公”的承诺,主动去职;二是否决了孙眉担任广东都督的提案;三是关爱秋瑾等烈士的子女。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附录中,对书中所涉及的近一百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这有助于从历史纵深了解历史人物的命运。

    今天,虽然民主、自由在体制和现实中尚存在种种缺陷,但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民主自由已经深入人心。当人们沐浴在民主和自由的阳光之下的,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才有现实的意义,但是,民主自由从来都不是“天赋人权”的,而是那些对民主自由有着深刻体味的先行者用鲜血和智慧一步步换来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同一个年份里纪念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缅怀前人的前提下,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进。
  •     感觉电影中很多改动,都是为了拔高黄兴(也就是成龙)量身打造的。最明显的是两点,一是阳夏保卫战失败后,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失落地离开。电影中,改成黄兴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向南京进军;而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二是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篡改?难怪作者王兴东要痛批导演了,一部非常尊重历史的作品,被导演打扮的走了样,可惜啊!
  •     好片与烂片的差距在剧本,中国电影的软肋就在编剧。《辛亥革命》电影挺不错,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好的小说作为底本。《关云长》《战国》《白蛇传说》《画壁》这些烂片,技术、演员样样不差,就差在剧本。
  •     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理想,牺牲,这些词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缅怀那个英雄辈出的大时代。辛亥革命的历史,值得铭记!
  •     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看得我热血沸腾,又思索良久。很久没有这种看书的感觉了,难得!
  •     看电影时就疑惑,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陆军大臣荫昌13日就到了楚豫舰上指挥反攻,有没有搞错?果然书中没错,又是导演乱发挥的啊!
  •     评分好高。。。。。。
  •     辛亥革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和反思!
    1911年,一群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风云人物,戮力同心,浴血蹈死,迎来了帝制亡、民国兴的中国大革命。
    孙中山,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一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于团结同志,推翻帝制,缔造民国。
    黄兴,勇健行事,宁静持身,与孙中山共襄大业,亲赴绝地,喋血五羊城,血战汉阳镇,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秋瑾、林觉民、温生才、喻培伦、林文、方声洞、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彭家珍……慷慨赴死,以己身肉体之殒灭,换国家民族之新生,浩气长存,光照汗青。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清廷宗室为核心的保皇派,三方经过了怎样的纵横捭阖,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孙中山让临时大总统之位于袁世凯,是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
    《辛亥革命》,带你走近那一段新与旧交替、血与火交织的辉煌历史——
  •     实不相瞒,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还参加过辛亥革命哩~过100年了,算是纪念吧 ~~想通过小说找寻先祖的英姿,哇塞,一部热血和青春的颂歌呢~透过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当时的年轻人,思想上更活跃,行动上更开放,远非现在我等的气场~~
  •     赵文瑄演孙中山,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可惜电影中没有孙中山在旧金山两次遭遇刺客的精彩情节。
  •     相比图书,电影压缩得太厉害了,导演张黎也承认了:因为篇幅限制,我不得不压缩,又不愿意丢失人物的内心层次,所以很多情节不能从容展开,细节不能完全展开。我甚至觉得有些段落不够从容。有些地方若再慢一些会更好。
  •     有新闻说:王兴东批《辛亥革命》导演张黎乱改剧本。这个小说版,是忠于原著的,比电影客观,情节比电影完整,值得一看!
  •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i,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共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回首辛亥百年,吾辈任重道远,中华尚未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     很漂亮的书,要是带着剧照就更完美了~
  •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
    《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
    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随意篡改?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
    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
    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
    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
    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
    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     《辛亥革命》剧本几易其稿,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2010年12期,由铁凝、王蒙为顾问,高洪波等著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此剧本为当年的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奖金12万),评奖辞是:“再现了辛亥时期革命党人为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政权与建立共和制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场景,大手笔、大气派、大豪迈,刻画了辛亥革命英雄。”
  •     当当购物足不出户,正品商品送到家,非常满意,价格非常有竞争力!购书就在当当网了!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     值得看看!可以增长历史知识!
  •     看了书后面长达三页的参考文献,才知道一部好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不容易啊!
  •     《辛亥革命》电影我第一天就看了,很不错,很有内涵,也很感人,孙中山的革命情怀,黄兴与徐宗汉的战地爱情,催人泪下。
    但电影故事进展太快,有些情节不大明白,后来看到电影小说版也出了,就买回来看。发现书里边的故事更完整,情节更丰富,电影保留的剧情,还不到书的三分之一吧。而且看书更便于思考,便于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