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人马座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飞向人马座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020044146
作者:郑文光
页数:294页

作者简介

《飞向人马座》的主要内容是: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速度的故事: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5年后回到了地球。5年的外太空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广阔性的故事。

书籍目录

第01章 风雪的黄昏 第02章 上海小姑娘 第03章 宇航时代的奇迹 第04章 总工程师邵子安 第05章 三个意外的乘客 第06章 严峻的道路 第07章 一场争论 第08章 “东方号”上的图书馆 第09章 一堂天文课 第10章 在宇宙船外面 第11章 岳兰的实习飞行 第12章 抢救 第13章 超新星 第14章 天文台 第15章 前方有一颗恒星吗? 第16章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 第17章 稠密的星际云 第18章 中微子电讯机 第19章 遥远的太阳 第20章 和黑洞搏斗 第21章 女飞行员程若红 第22章 亚光速飞行 第23章 “H” 第24章 秋天?还是春天? 后记

内容概要

郑文光(1929-2003),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开创者,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幻小说家。主要科幻作品有:《从地球到火星》(1954)、《太阳探险记》(1955)、《飞出地球去》(1957)、《火星建设者》(1957)、《飞向人马座》(1978)、《地球景像》(1980)、《大洋深处》(1980)、《神翼》(1982)、《命运夜总会》(1982)、《战神的后裔》(1983)等。其前期作品以天文学范畴内的时空可能性为主要母题,后期作品则深入人的思维、命运及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探究,更多心理学和哲学的激情。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小说终身成就奖。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飞向人马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郑文光1978年出版的作品,估计是因为刚刚走出黑暗十年的缘故,书中的语句有部分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也有着一些对某制度某主义歌功颂德的对话,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三个主人公的名字,也具有那时的年代色彩——继恩、继来、亚兵。故事开始时候三个年轻的主人公——航天局实习生继恩、亚兵,以及继恩15岁的妹妹继来和她的宠物狗——正在一艘尚未完全调试好的准备发射至火星基地的“东方号”宇宙飞船内参观。然而苏联的间谍机器人通过暴风雪包裹身体的伪装,侵入了重重防护的宇航局发射塔内,在破坏任务失败后强行将“东方号”点火启动。于是,三个年轻主角的飞船在经过失控般的漫长加速燃料完全消耗完之后,以极高的速度划过火星,向着太阳系之外冲了出去。抱着万分之一的返回机会,以及某些崇高的理想,三个主人公开始利用飞船上充足的资源教材开始自学。此时地球上的中国在准备重建宇宙飞船去救人的半途,苏联引发了世界大战,迫于战争原因,拯救计划流产。在战争中,宁业中发明了中微子通讯设备,并尝试向飞船飞行的方向发射断断续续的语句,期望能够鼓励飞船上的三人。几年之后,在宠物狗小花豹死于宇宙射线辐射,继来因主角光环笼罩被继恩、亚兵抢救成功,以及利用宇宙射线设想失败,飞船上三人返航无望之时,他们遇到了超新星爆发。强大的辐射压让飞船稍稍偏转了一些航向,从而窜入了黏稠得几乎能阻挡一切讯息的暗物质星际云内部,时而涌过的星云乱流让飞船完全被打乱了方向。此时地球上的战争已经结束,苏联战败,人类科技爆炸式发展,中国已经可以造出光子动力飞船,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一半。救援队准备就绪后,向着失踪许久的“东方号”可能出现的方向进发了。被暗物质星际云搅得晕头转向并且大大减缓飞行速度的“东方号”终于冲出了星云乱流,可是刚利用中微子接收器推算出自己在人马座附近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前方不远处一颗蓝巨星正在被一个黑洞给吞噬!超级明亮的物质流组成的吸积盘闪烁着三人的眼睛,但是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东方号”不断加速以螺旋式轨迹靠近黑洞。无计可施的时刻,继恩想到了飞船内部宇航服的推进器,经过飞船计算机严密计算后,在适当的时候利用那些推进器正好可以造成引力弹弓效应,让飞船以极高的速度窜向太阳系。即使远离黑洞十万公里,继恩他们仍然被重力压得喘不过气,在被重力压得晕倒前的最后一刻,通过声控计算机完成指示,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成功让“东方号”以极高的速度回返太阳系,并且避过了大片的暗物质星际云。赶来的救援队正好与“东方号”擦肩而过,迅速调头追上“东方号”,对接成功后一起回到地球。整部小说有些许少年科幻的意味,比如激光枪,飞船上继恩、亚兵对继来普及的一些宇宙航天知识等,也有很多经典科幻的点,像中微子通讯、辐射压、暗物质星际云、黑洞、亚光速飞行时间变缓等等。战争情节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绚丽的高科技大场面描写,人物情感方面刻画也十分的含蓄,这些估计和创作的年代背景也有些关联。总体上算是非常不错的一部中国式科幻,并且是78年出版的科幻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水准,着实让我震撼啊!
  •     还是很小的时候,小学吧,这本书就打开了我的视野,告诉我什么叫太空,什么叫飞船,什么叫浩瀚的宇宙。郑老师简直太无敌了,强烈的推荐
  •     我读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此前都是历史小说,从此之后科幻才进入视野,增加了一种自己可以读的东西。好书,想买。

精彩短评 (总计99条)

  •     立意有些牵强,但是不失值得思考。
  •     小时候读的,现在看来还是经典。
  •     这本书旧日的青春感十足,从中你可以看到现代科幻几乎消亡的对宇宙童心般向往与激情。看这书就像回到老房子一样,虽然设施已经陈旧不堪。但那都是记忆
  •     老师推荐的书目,孩子喜欢。
  •     小时看过后印象深刻,特买来收藏。
  •     我老爸给我投资的第一套启蒙书就包括这本,我看了很多年,一遍一遍的看。
  •     三分之一以上的部分在平铺直叙地科普,算是功劳一件。虽然这书是1978年写的可以理解,但是三个人在发现宇宙飞船正在不受控制的高速飞出太阳系的情况下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决定成立团支部,这一点还是让我崩溃了。。。思维能正常一点么。。。还有,g的增加和身体质量有毛关系。
  •     看来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与这本书有关呀!
  •     小学的时候读过啊
  •     是童年科幻启蒙啊……
  •     中国科幻必须要顶起
  •       新世纪·新图景·新《飞向人马座》
      吴岩
      
      郑文光的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是他得以获得巨大声誉的诸多小说之一。但与其他小说相比,这本小说除了作品的质量上乘,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它一直是以其封面和插图的独特性而著称的。
      
      由于《飞向人马座》是一部关于三个青年乘坐国产飞船进行太空探险题材的小说,因此,文字和美术作者对太空的感受,成了检验小说文字和画面最重要的质量标志。
      
      在笔者的收藏之中,第一版《飞向人马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79年5月出版。该书采用天蓝色的封面,上面剪影似地画出一个巨大的东方号飞船和一个被系索连接的出舱航天员。两个实体采用对角线方式分别出现在画面的左下角和右上角,而充斥着整个画面的,则是洒满星点的宇宙太空。这本书的扉页在当时的科幻小说中也设计独特。扉页下方的一个蓝色装饰条上,有从左到右浑然一体的宇航城全景画,画上先后绘制了尚未起飞的飞船基座、航天控制中心、航天城办公和居住区、两位带着头盔的航天员面孔。这个蓝色横条的空间,也星星点点地缀满了繁星。而整个横条所处的页面分割位置,与顶端的书名恰好将扉页的中心切割出一块舒适的黄金比例。此前,中国科幻小说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封面和这样的设计。
      
      79人文版小说中还夹杂了九张插图,这些插图分别由姜吉维、杨宜南、钟有琴绘制。插图采用了钢笔画的技法,特别突出几何学的黑白色块对比,突出动感,突出人物与设备之间的反差。在人物形象上,画面还希望能捕捉到一些未来人的风貌。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对未来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层的长相和穿着,深入到人物内心性格的展示还嫌太少。
      
      在该版本之后,《飞向人马座》还出版过其他多个不同版本。一些版本(例如湖南少儿出版社的版本)没有插图,另一写版本的插图则没有给人太深印象。
      
      由湖北少儿出版社2006年9月的版本,由于配合“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丛书标题,因此封面设计上采用了中国水墨画,三个主人公虽然是成人模样,但都给人少儿之感。其实,小说并非纯粹的少儿读物,这样的绘制方法,也欠缺考虑。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飞向人马座》是一个怀旧版本。为了跟郑文光50年代创作的科普读物《飞出地球去》形成“姊妹书”,该书选择了模仿画家钟灵的绘画风格。钟灵给《飞出地球去》所做的插图确实感动了5、60年代的一代人,但新版由于资金的限制,制作过程比较省钱,因此,插图的质感受到了严重影响,是一个留下不少遗憾的版本。
      
      现在,就要讲到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7月的美绘版《飞向人马座》。这是所有郑文光科幻小说中最新的一个版本。我拿到这个版本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惊叹。30年匆匆而过。不想,30年前的科幻旧作,在这个新版中放射出异彩的光华。
      
      我感觉,这个由缪惟设计、肖博插图的美绘版,完全是一种对小说的全新诠释。而这种诠释是以色彩冲击为主要特征的。
      
      冲击由封面开始。我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在封面上,除了烫制“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的金色徽章,还有一幅火箭腾空之后喷射物四浅的画面。这样的封面给人庄重、严肃、豪华、又带有时代特征。应该说郑文光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这种标志着金色成就象征的图案,它明确了作者在科幻和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崇高地位。
      
      我也喜欢小说的多层的扉页。在扉页的每层上,都绘有装饰性的花冠、花枝和花朵,就连所有章节的标题也被卷着绿色树叶的树枝所包围。花和叶象征着春天、生长、灿烂的未来。我觉得,这种花朵和绿叶中涌动的青春和清新之感,给这本已经面世30年的小说带回了勃勃的生机。这个做法确实值得赞赏。
      
      我还喜欢小说中的插图。在正文中浓墨重彩地印制的16幅插画,每幅图画沾满整个页面。画面并不写实,但这对一个以太空景色著称的科幻小说来讲,不写实反而能获得某种深度、广度、力度和神秘感。小说中与太空有关的图景超过半数,每幅都色彩不同。侧面看上去,整个小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彩虹条文分割的集合体,而从画面本身看,从紫到猩红的色调选择,几乎覆盖了可见光谱的全程。不但如此,你还能从更深或更浅的其他画面的颜色中,寻找紫外线和红外光存在的想象。科幻就是想象力的文学,画面能促发人类的想象,这不是想象力的“平方”?
      
      作为一部太空科幻作品,郑文光下了很大力气描写了两艘巨大的飞行器。那集中着中国航天人智慧、集中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实力、集中着能够使中国重新崛起的飞行器,使整个作品的故事得以完成。如果美绘版《飞向人马座》不能对这些飞行器有所展示,那将使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幸好,小说对此有大量描画。从单人航天器到多人乘坐的横贯天空的航天飞机,从无人出现的封闭式外貌到有三人四处漂浮的舱外作业,所有景象的描绘,共同展现了未来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走入壮丽辉煌的情景。
      
      上面谈到的这些,都还是那些背景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展示。小说《飞向人马座》恰恰是因为展现了未来世界的一代新人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插图的时候,我对人的存在、价值、位置更加看重。
      
      可喜的是,在所有16幅插图中,绘有人的画面恰巧占据了一半,这跟小说作家所期望呈现的那种人与自然对抗的势均力敌,非常吻合,因此,插画确实是作家哲学理念的良好的诠释。人物的造型有特写,有剪影,也有群像,但画家们尽量期望做到的是传达特定故事情节中的感情。这才有那种伸手向前的渴望,才有一滴泪珠滚过面颊的深情。
      
      在我看来,美绘版《飞向人马座》确实是郑文光科幻小说中画图最为丰富的一本。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遗憾。首先,画面主要采用电脑制作,风格尚有差异,而且,拼接的痕迹也相当明显。此外,在人物的肖像方面,更多地采用了当前流行的日韩造型,虽然增加了读者的接受度,对对塑造中国式的形象这个作家所提出的严肃主题,可能还是有些损害。
      
      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在过去30年中获得过巨大成功、占据着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基石地位的小说,能得到这样一个美绘版,已经是该书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为这个新里程碑的出现而喝彩。也希望这个新版能为小说走向今后的30年奠定坚实的基础。
      
      
      
      《出版商务周报》2009年9月27日第30版
  •     初中时候看的这本书,看完星际穿越死命地把它回想了起来,里面很多理论依据和一些小情节好像跟星际穿越都有相似性,有机会再找来看一下。好像对科幻的某些迷恋就是从看郑文光的科幻作品集开始的。。。
  •     你是什么时候看这本书的?我可是十五年前.小学三年级前看的.想想那是什么时代,与他同时期的还有什么<珊瑚岛上的死光>,至少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比如红移,黑洞,大爆炸,我就是第一次从这书上看到的.
  •     内容还是比较吸引孩子的,喜欢这系列的书。
  •     硬是真硬,不过故事真讲得不咋滴
  •       很小的时候从头到尾读过两次,掌握的天文知识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比拟,可是书已经丢了十几年了,我也找了它十几年,有机会一定在读一次!
  •     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从此对科幻小说着迷。虽然是近20年前看的,但是里面的内容还是能记得很多。
  •     很经典的作品。不少人的太空/天文梦想就是被这本书点燃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幻小说中能比得上这本的,还是不多。
  •       我读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此前都是历史小说,从此之后科幻才进入视野,增加了一种自己可以读的东西。
      
      好书,想买。
  •       对此书印象很深
      感觉是一个不合格的科幻小说,但是一部合格的励志篇。郑文光的许多小说都是这样。
      结局居然皆大欢喜,削弱了本来可以营造出的永恒悲剧气氛,不过这样倒是极适合少年阅读。
  •     中国现代科幻的原点
  •     极不严谨!!
  •     作为小说是不及格的,极枯燥而缺乏故事性。但这是独特的革命时期的科幻,“宇宙飞船、中微子、黑洞……”,和“苏修、保家卫国、青春献身……“搅和在一起,别有一番混搭Cult感。最科幻的应该是”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大地上,像肿瘤一样被消灭了。现在的大城市里,工厂区都绿树环绕,废气、废水都到了处理,被充分的利用……”
  •     很好,服务业好,赞一个!
  •     梨花体书评
  •     垃圾,充满八十年代特色脑残爱国主义说教的智障儿童读物。既侮辱了文学,又侮辱了科幻。不敢相信那么多人模狗样的“科幻迷”推荐
  •     反复看了好几遍,简单易懂,想象力丰富,健康向上。
  •     还没有看 不过挺期待的
  •     话说,记得这本你也看过的哦
  •     孩子时期 科幻书籍的起端 :)
  •     这部小说带着浓重的时代烙印,在今天读者看来许多不合常理乃至有悖常识的内容,其实都应当给予“了解之同情”,郑文光先生在当时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创作出这部小说的内容,辅以天文知识的科普,给数代人都带去了极深的影响,所以应当说这部作品是成功且值得纪念的。
  •     想想是1978年的科幻作品就很激动,当时中苏剑拔弩张的格局也反映到了小说中,虽然作品很青涩,科幻基本算是科普,和阿西莫夫的科幻差距很大,但三星还是有的。
  •     中学时看过爸爸书柜里一本好像叫青年科幻小说选,第一篇就是飞向人马座的后半部节选,记得看他们利用黑洞获得速度那一段惊心动魄,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书里其他几个故事如《追踪恐龙的人》等,当时把这本书看过好多遍,还想好一定要找机会把这篇看全了,但现在从网上下载了看了,看出时代的局限性了,不过还是一本很好的书。
  •     以向中国科幻前人致敬的态度阅读,联想到此书成书于文革结束后2年,叹服惊讶,郑文光真是中国科幻不可跨过的一个名字。
  •     小时候读过后面一半,没想到是全书的精华。对逃离黑洞那一段一直印象深刻。昨夜读完全本,评价较低,全书最好玩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大地上,像肿瘤一样被消灭了。现在的大城市里,工厂区都绿树环绕,废气、废水都到了处理,被充分的利用……
  •     儿时读过最好的一部科幻小说,第一次接触到了黑洞等宇宙知识,让我深深的迷上了这个神秘的空间。
  •       郑文光在6月17日去世后,中国媒体均保持沉默。在对科幻有着轻视传统的人们中间,这并不足为奇。
      
        郑文光走得突然
      
        据与郑文光一家有过密切接触的《中华读书报》记者陈洁说,就在去世的头一天晚上,他还照例和夫人陈淑芬通了电话,“请示”说:“我想喝点啤酒,可以吗?”在4、5月间非典最厉害的时候,他心脏病曾经发作过一次,几乎住院,此后夫人就禁止他喝酒了。陈淑芬很干脆地“不予批准”,郑文光开玩笑说:“我求求你了,就喝一点点。”陈淑芬说:“等非典过去,我回国了,你的身体也完全好了,那时再喝燕京,好吗?”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郑文光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陈淑芬问他身体感觉怎么样,他照例响亮地回答:“我很好。”这是他的习惯,他生病20年来,几乎从来没有抱怨过,也尽量不给他人添任何麻烦,总是那么安静。对所有关心他病情的人,他从来都是首先说“我很好”,然后表示感谢。
      
        陈洁说,郑文光大多数时间是安安静静地看书、读报、收看电视新闻,偶然会评论时事、谈论影视和球赛,很少谈论往事,从来没有一次说过自己的病情。那天晚上,陈淑芬还是不放心,打电话问家里的小李,小李如实地说“爷爷有点不舒服。”于是,陈淑芬从美国给在安贞医院工作的医生孟康和张薇打了电话,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很关心郑文光和陈淑芬的身体。听陈淑芬说了自己的担心后,他们表示第二天会去家里看看郑文光。那一天很平常,郑文光11点多准时睡了。
      
        第二天(6月17日)早上5点多,小李发现郑文光呼吸声有点异常,忙起来察看,这时郑文光已经不能说话,120很快来了,抢救了近半个小时,然后送到医院,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当时是5时53分。
      
        新中国科幻的开创者
      
        郑文光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回国。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
      
        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由此把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的视线拉向了宇宙,并用精确的技术语言,描述了惟妙惟肖的“小康”和“大同”社会理想。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在20世纪50年代年获得“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这使他成为迄今唯一荣获国际科幻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50年代,郑文光的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集《太阳探险记》)、大型科学文艺读物《飞出地球去》、科普译文集《宇宙》。他撰写的纪念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的传记文学《火刑》,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中学课本中的语文教材。
      
        文革期间,郑文光停止了文学活动,并被迫下放。粉碎“四人帮”以后,从1978年起,他出版了《飞向人马座》、《大洋深处》、《神翼》和《战神的后裔》等4部长篇小说和《命运夜总会》、《地球的镜像》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成为中国科幻的史诗性作品。
      
        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1998年,他由于对科幻文学的重要贡献,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在读者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的会员,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种文字。
      
        与西方科幻异趣,郑文光把注意力放在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美好的预言上。他说,“我的作品主要反映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欢乐、痛苦、爱情、挫折、胜利、斗争……”不过,他在晚年,也用科幻来抨击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郑文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如今就在神舟飞船的发射现场工作;还有的人毕生致力普及现代科学和倡导想像力,以消除几千年封建文化残留的愚昧和固步自封。
      
        郑文光那一代科幻作家大都把美好社会到来的年限设定在2000年前后。有悼念文章说:“那些作品描写的世界成为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未来。”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吴岩说,“郑文光在开创新中国的科幻事业、在探索科幻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媒体为何保持沉默
      
        郑文光去世后,连美国的科幻机构也发布了消息,然而,大大小小的中国媒体却几乎悉数保持沉默,使郑文光的去世显得异常冷清孤寂。
      
        绝大多数人是从科幻网站上得知郑文光去世的消息。对他的悼念,因此也几乎是自发的。26日上午,科幻爱好者们冒雨纷纷来到八宝山兰花厅为郑文光送别,主厅里放不下如此之多的花圈,许多不得不摆在过道上。告别的人里面,有头发花白的拄杖者,也有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但在场的几乎没有记者。
      
        一位网友说,但是,“中国的媒体只要有个小艺人的花边,可能就有大量报道。”一位科幻迷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但中国科幻却一直命运多桀。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然而,此后,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
      
        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吴岩说,在1958年狂热的时代里,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轻易处理好伟大领袖的位置的,但是,对于一部关于未来世界的文学作品来讲,这个简单的问题本身便显得异常复杂。到2000年,毛泽东的年龄将达到107岁,在这个年龄,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伟大领袖是否可以“万寿无疆”,这便成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
      
        其时,中国还开始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是否功过”以及“宇宙大爆炸学说是否具有反马克思主义性”的运动。科幻的处境更加艰难。郑文光也进入了创作的漫长蛰伏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郑文光因此患上中风,停止了创作。如今,中国科幻走向复苏,但作为一个五千年来习惯于从历史和经典中寻找答案的民族,还一时难以适应科幻那种对未来的神奇想像、对无尽可能性的洒脱描述以及对权威的颠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先锋文学”,但在中国,仅仅被当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文学”。
      
        科幻作家永远的童稚之心
      
        在中国,科幻作家就像恐龙一样稀罕和不被人理解,但他们却过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恬淡生活。许多缅怀的文章都特别提到了郑文光“始终是一个年轻人─—有时甚至就是一个儿童”,以及他与妻子的相濡以沫、仿佛永远青梅竹马般的感情生活。
      
        科幻作家星河回忆说,有一次,郑文光夫妇请几位科幻界人士吃饭,陈淑芬阿姨建议大家尝尝德国啤酒,“文光今天也喝一点”——大家还为郑先生点上了一支烟。“文光你抽烟啊?”离席后返回的陈阿姨故意问道。“郑文光不抽吗?”星河很惊讶。“上次好像也给郑文光烟来着。”“你不知道。”郑先生一字一顿,像个顽皮的孩子。
      
        服务员开始上菜,但啤酒迟迟没来,郑先生指着桌子焦急道:“……德国呢?”服务员说“马上马上”,郑先生把脸一扭,一副小孩子没得到玩具的不悦神态。——率真稚气,毫不作伪。星河说。
      
        陈洁回忆说,生活中的郑文光是内向而朴素的,话语不多。自他1983年患病以来,其饮食起居和与人交谈,多靠夫人陈淑芬代为照顾和解释。陈淑芬动情地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诚朴实的人,充满爱心,感情非常纯真。他本来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他还有很多想法,可惜他病得太早了。”她这么说着时,有时会不经意地轻轻爱抚着郑文光的头,郑文光就静静地坐着,像温顺的小羊。这个发生在相濡以沫多年的老夫妻之间的小小的动作,令这位记者感动了很久。
      
        郑文光生前最喜欢读《水浒传》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晚年迷上了中国古代经典《道藏》。吴岩说,郑文光更应该属于那种稳定、平和,科学技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能产生伟大作用的时代。
      
  •     应该是五年级吧,在图书博览会用20块买了四本的合集,真是好书……多少个假期我就是一遍一遍的看它度过的~
  •       家里的书架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医学、电学、数学等等,唯独缺少社会科学的书籍。那些书上都有60年代的记号,比如3角图书、某兵团藏书、某五七干校图书馆的字样。这些记号向我们昭示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家父是爱书之人,纸张已经泛黄,但是没有一点破损,轻嗅纸面,那种涵蓄的味道总是能让我的心跳加快。
      
      这本《飞向人马座》是我从不起眼的角落里翻出来的,我在8、9岁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字了,那个时候还找出过类似的科幻作品,好像是写海底机器人、以及无线电找矿的,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它们都和这本书一样,承载着那个年代那些人的才华,《飞向人马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平实的文字,从生活出发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功底,这都是现在的书籍不能比拟的。
      
      再次向郑爷爷致敬
  •     kn2927 132登机口 意识形态忒恶心了
  •     @大运村
  •     七十年代能写出来这样真是赞,从星际穿越联想到这本果然不假。
  •       我想儿童看这本书和成人看,会看到很不同的东西,感觉自然就差别很大。
      我是在小学阶段读这本书的,距今也十几二十几年了,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到现在有时候还会把它从书柜里拿出来翻看。回想起来,这本书带给我的基本上没什么负面的东西所以抛开那些所谓的科学常识什么的,这是一本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我阅读的快乐,启发了我的思维,更为我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为此我又在同期找了许多有关天文的书籍来看),作为一本1979年创作的科幻小说,我认为它优于其后的许多作品,所以……夫复何求呢。
  •     所以偶到现在也没忘掉啊:)
  •     看完此书,看了厚厚一摞《天文爱好者》
  •       年少时就是这本书告诉了我什么是科幻。20多年了,书的内容记忆犹新。记得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书已经被看得严重卷边,另外书皮也用白纸粘过好几遍。可见此书受欢迎程度。
      
  •     《interstellar》想到《飞向人马座》
  •     确实有超越时代的特质
  •     好看
  •       好象是十几年前从姥爷的一些杂物里翻出了这本书 当时的惊喜真是无以言表 没想到30年前国人就写出了这么一本硬科幻 这本书成了我那个童年暑假的唯一消遣 读了至少有3遍 每个晚上就天马行空带着那些红移 黑洞 宇宙射线的想法进入梦乡。。。。随后在我成长的岁月里能带给我如此喜悦的国人科幻作品却寥寥无几 在神七圆满飞行后的今天 似乎能看见已作古的郑文光老师一些欣慰的笑吧
      
      故事讲了三个青年在一次失误操作中被发射入太空 随后经历种种磨难 最后通过黑洞的离心力终于返回地球的故事 小说想像大胆 思维严谨 内容详实 后来看了篇郑老师夫人写的回忆他的文章 说郑老师曾经为了推敲小说中的一组数字 整整算了一下午。。。
      
      
  •     喜欢科幻的人,必买啊 只是最经典的中国科幻
  •     78年出版的科幻,看完只有两字“震撼”,让我缓缓。
  •     儿子已经读完了,很好的一本科幻读本!
  •     那个时候写出这种小说,非常难得了
  •     梨花体是什么体
    原谅我, 我一般都在OUT状态
  •     好吧,我改一下,不分行了就不梨花了吧,分行只是为了看着方便而已
  •     这几天回到北京家中,正赶上六一儿童节,翻出来一些小时候的书倍儿感亲切,碰巧在网上也看到了这本书的新版,就买回来重温了一下儿时的梦想。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中对故事的内容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重新读过,却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那奇幻的旅程,随着他们一起飞向那灿烂的星空;温故而知新,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展望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诚然,由于作者写作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刚刚从一次次浩劫中走出,世界却仍充斥着冷战与对抗,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一些偏激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和禁锢,书中的许多观念在今天看来已经陈旧过时甚至有些幼稚可笑。而且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意识形态,在宇宙论、恒星演化、黑洞、高能物理、宇航技术等观念上也会出现错误和偏差。此外,与1979年的第一版相比,这个新的版本的开本增大了,字体却变小了,而且书中的插图也今不如昔,显然这个作画者既缺乏一定的科学常识也没有了解故事的内容,让人啼笑皆非。然而瑕不掩瑜,这本科幻小说将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壮丽的星空探险的画卷,将读者带到了一个至今人类技术与文明也无法企及的激动人心的大宇航时代,是中国科幻届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的代表作。
  •     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嘎嘎,也是喜欢的不得了,看了一遍又一遍~
  •     意境塑造得非常好,个人感觉甚至能胜过星之声,媲美星际穿越。插图也很不错。虽说科普内容多了一点,但正好适合给小孩子读,读起来不费力。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主角们都是天才,都能看书就学会高能物理,宁业中是个好人。最后,向作者郑先生致敬。
  •     故事有些过时了,但情节还有可取之处,不错。
  •     虽然我上北航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但它肯定是原因之一:)
    郑文光的航天科幻,我喜欢的还有史诗般的《战神的后裔》。
  •     这是一本自己少年时代阅读的一本科幻小说,在记忆里一直很想重读一遍。现在借着要给孩子讲科幻故事的机会买回来看看。
  •       还是很小的时候,小学吧,这本书就打开了我的视野,告诉我什么叫太空,什么叫飞船,什么叫浩瀚的宇宙。郑老师简直太无敌了,强烈的推荐
  •       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最终选择了念北航
      虽然现在发现离梦想是越来越遥远了,但是仍然感激郑文光,让我有了梦想的快乐和期待
  •     小学四年级时候表哥借我打发时间的小说,意外的在新学期的读后感比赛中获得优胜,至今对这本书的情节印象深刻。再也没有找到曾经的那本书,但是很多年后我还是特意在网络上找到了电子书来温故知新。
  •     浓浓的革命味儿下面是辉煌的畅想。有经得起推敲的硬科幻细节,情感描写略显粗犷,但故事够给力。少年孤身上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离开母星,独自面对茫茫太空,于绝境中求生途,令人感佩。属于越读越带劲的慢热型。扣掉的一分是因为革命情谊描写实在有点套路化,作者的男性思维模式过于明显。
  •     我儿子看了这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看了N遍
  •       既然是科幻小说,就应该有最起码的科学常识和日常生活常识。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由几十万科学家、工程师和军人通力协作的结果,航天基地的安保是及其严密的,发射前的检测和准备程序也是极其严谨的。但这本书却挑战了人类常识的极限,在我看来没有科,只有幻,整个就是一个大笑话!比如书中写的:一个工程师带着两个学生就能完成世界上最大宇宙飞船的发射前的检查工作;总工程师的未成年的小女儿带着她的小宠物狗随随便便就能进入到发射前的宇宙飞船中;一个北方国家的机器人随便按了一下电闸就能使飞船提前发射!老大!醒醒吧!飞船正式发射前是不会加注燃料的,就是加注了燃料,也绝不是按了一下电门就会发射这么简单!你自己不明白,不要以为大家也不明白,你这样写,侮辱了大家的智慧,更是对广大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最大的贬低和不尊重!因此恳请郑大师,写科幻小说不是写儿戏,它还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和启迪人智的责任,请您改好再发表吧!
  •     很小时候看的,记忆竟然如此深刻
  •     讽刺苏联。
  •     尊敬!2016-3-1
  •     其实这本才是我的科幻启蒙来着。这样的主旋律、“正能量”作品,就因为是“科幻”,就被批判。可见权力斗争才是真相,作品类型什么的,无非一个借口罢了。
  •       最近我跑去查了一下人马座的哈勃照片,不禁被那美景所吸引,浩瀚星空中数不清的星星在闪耀,点缀着大量的红移蓝移现象,甚是美丽。看来老郑写作前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第一次看这书已经是接近2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甚至连凡尔纳的小说都没碰过,可以说飞向人马座是我的科幻小说启蒙书。
      
      给人印象深刻的书总有一种灵魂在里面。虽然处于写作的时代考虑,内容上包含着一些冷战背景,但是本书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永不放弃和奋发的精神。青春之歌,也许是最好的形容。
      
      因为意外导致飞船发射,让我想起很早时候一部美国探月电影,但是孤立无援的宇宙中,年轻的主角们以坚定的决心展开了旅途,而地球上的伙伴与战友们也从没放弃过他们,也许新生代的年轻人难以理解,不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确是有着这种精神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其实有许多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虽然没有如今的小说绚丽多彩,但是总能给读者带来些什么,在那科普开展的朦胧时期,这就足够了。
  •     孩子很喜欢,质量也不错
  •     历史太久远了
  •     意识形态略重,那个年代也不能强求; 故事有不少漏洞,不过当科普小说读挺好; 向中国科幻文学之父致敬
  •     可怜的老人家,只想喝点儿燕京。世界上那么多好喝的啤酒
  •     真的是 哈哈哈哈哈哈 语言的年代特征太明显了 扛不住啊哈哈哈哈哈 不怪作者也 但是实在没办法。。。
  •     我的科幻长篇启蒙作品,大气磅礴。
  •     2014.12.28
  •     据说是早期经典作品找来看……非常积极向上,其实觉得这样的设定很好搞动画的~
  •     语言太出戏了。。我也想考虑他的写作年代。。可是从阅读观感上来说。。真的最多三颗星了。。
  •     启蒙之作
  •     很不错的一本科幻书籍
  •     读的时候觉得像80年代的作品,现在一看居然是1978年的。能感受到浓厚的那个时代的气息啊。展开有点太异想天开,但趣味性还是很强,对我这种天文学白痴来说也有很多科普作用吧。
  •     写成专门的科普书会更好的。。三人成立团支部那段实在是。。rofl。。
  •     小时候读的,当时很震撼。那时候读了好多好书,就好像给我推开世界的一个又一个的门,那时候的人对待写作真是很认真啊。
  •     这种书应该多一些,且内容要与时俱进。
  •     一本怀旧的书,内容不错,现在国内也没有能超越这体书的科幻作品,忽略书中带有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毕竟是在80年代初写成的。总体不错。
  •     利用宇宙粒子推进飞船和绕黑洞高速飞行利用离心力脱离黑洞的想法令人印象深刻。
  •     CCTV6播放的少年爱国电影即视感,政治意味太浓厚,不过考虑到78年就写成的,可以理解。
  •     我在大运村,刚刚读完
  •     除了黑洞和父女情好像跟星际穿越也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呀
  •     这本怎么说呢,嗯……还真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哈哈……故事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但这文风实在是……
  •     小时候超级喜欢,一个延续到现在的梦想,最令人心动的科幻小说。可惜,知音不多啊。。。
  •     还有宇宙射线
  •     北航 以前差点就读这个学校了 很可惜
    这本书算是我的科普启蒙吧
  •     好无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