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军事 > 西线无战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44703291
作者:[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页数:197页

作者简介

一九二八年雷马克在《福斯报》上发表了《西线无战事》,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使他一举成名,蜚声世界文坛,同时也使他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雷马克是“人们读得最多、受赞扬最多和受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已经普遍得到各国文学批评家的认同。雷马克的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编辑推荐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内容概要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1898—1970),20世纪蜚声世界文坛的德国作家,最重要的战争小说作家之一。他在一战中受过伤,战后创作了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的成名代表作《西线无战事》。二战前,纳粹德国查禁并焚烧了他的作品,雷马克于是流亡瑞士,后移民美国。1967年,联邦德国授予他大十字勋章。

图书封面


 西线无战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西线无战事》这本书,简述了一名德国士兵在战场上所经历的事情,所看到的事情。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自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争中负了伤。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作为读者,我在看了这本书后也能很深刻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能够感觉到这本书绝对是参加过战争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其中的很多场景描写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无法描述的。当然,即使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他依然无法将所看到的一切情况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我坚信,当时的场景远比文字上所描述得更惨烈。我无法想象在写书的时候,作者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继续的。就从文字上来说,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悲伤。没有哪场战争是不死人的,战争的残酷也并非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所能体会的。也许这样说不对,但我无法不承认,其实战争并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之说。无论战争哪方的士兵,其实都不应该死,起码绝大多数的士兵都是属于这类的。他们并没有错。就像在书的扉页上写到:“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描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作者很无奈的说法,是一个参加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无奈。作者是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来写这本书的。而德国人无论在一战还是二战中,都在历史教课书上被称为非正义的一方,只是在二战中更严重些罢了。所有人都指责德国人,都指责日耳曼民族给世界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是否真是德国人,真是日耳曼民族的错呢?每个士兵都是从一个个小小的家庭中来的,有的人正值壮年,有的人却甚至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孩子。更为夸张的德国那所谓的“先锋队”是有十三四岁的少年们组成的。他们可以说是年少无知,对死亡还一无所知,他们就在所谓的爱国热情的鼓动下,来到了战争的第一线,毫不犹豫的上阵、杀敌、死亡……这样的悲剧难道真的是国家的问题,民族的问题?不是的,太多的士兵有着太多的无奈。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尤其在战争面前。原本无冤无仇的人们,在战争开始没多久后便开始变得“仇深似海”了。因为你的战友们就这样倒在了你的面前,而你却无能无力。因为你的哥们前几天还跟你以前欢笑,而现在就永远得长眠在炮火纷飞的地方,有时甚至安葬他都变成了一种奢望。因为你的家人无法逃避战争,而上了前线永远都不在回来,而你甚至连他的遗物都无法拿回。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原本无仇的人们愤怒的原因。人们为了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而投入了厮杀中,人们为了在战场上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投入了厮杀中,而许多人又因为厮杀而死亡了,于是又有人投入了厮杀。于是人们陷入了无穷的轮回,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战争一旦打响了,便没有了对错。无辜的人太多了,就像书中所写到的:“有的人原来是农民,有的人原来是工人……”各行各业的人都被征集起来投入了战斗,他们很多人对战争一无所知,但他们仍然被派到了前线,参加了战争。一场战役结束后,有的人死了,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有的人还活着,但紧接着的是面对下一场战役,这就是所谓的战争啊!最终有幸熬过所有战役,熬过战争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那就是永久的心灵创伤……战场所见到的场面将会跟随你一辈子,直到死神召唤你,你在有可能获得解放。
  •     在读书过程中,我做了一些笔记,因为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了一遍,于是有点小懒惰就不再搬上电脑一遍。就谈谈对结局一段的个人感悟吧,令我映像深刻的一段: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看法:讽刺的效果。一个人的死亡对于整个战争来说不算什么,于是他的阵亡和战报上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对于他的家人、朋友来说仿佛世界缺少了一块,他的生命、他的世界就这样失去了。即使不是阵亡,即使他没死,他个人的身体、思想也被战争所残害,这将伴随他的一生,只能淡化,不能遗忘。宁静的背后是不宁静,战阵对每个人如此,那么对于整个这代人便是祸害无穷,除非这真的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正义之战。作者以战死士兵易容安详作为结尾,仿佛只有死亡,才能使战争在他生命中真正地结束,使他得到最终的解脱,而使他感到真正地满足。暗含现实中的士兵无法让战争停止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以及他认为战争的开始和结束掌握在地位高的那些人手里、依靠低层个人无法推动世界和平的无奈,有些消极。
  •     今天天很热啊,八过,看完这本书后我心底沁着凉意,好吧。。。我承认是因为我打了空调,O(∩_∩)O。说实话,我刚开始读这本书,只是个意外,图书馆架子上随手拿的,后来翻了几页,发现还好,不愧是大师作品,就放假带回了家。说起来,书的氛围不是太沉重,作者勉力营造一个略显宽松的环境,但是看着看着就会思考:我要是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样,我以前是个恩,热血青年。。。。。现在依然是,不过我发现我有人文主义的倾向。。。战争啊战争,看着主角的伙伴一个个死啊,截肢神马的很难过诶,我以为除了刚开始打酱油的那几个,其他人都会活的好好的(网络小说看多了,基本不死自己人。。。)无奈啊,。。。好吧,我承认我不会写书评,只是希望能如结尾书偶的那样吧,西线无战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从战败国的士兵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并不是每个士兵都会被宣传的东西洗脑,更多的,只是在想被应征的情况下,活下去,谁正义都无所谓。
  •     啊,哭成狗系列
  •     也许是因为这连续看的几本书都与战争有关,看到这本书时已经腻味了,于我毫无触动。
  •     第一次看这类题材的小说,很有情节感,可以很好地了解二战真实的一面。
  •     必须赞美和平。
  •     很喜欢作者的文笔,但是不知道是英文版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缘故,我总是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     战争的表白
  •     非常痛,相信没有什么人看完它还会渴望战争。最虐的甚至都不是死亡和病痛,而是雷马克的克制。这里没有人在战友的死亡后伤春悲秋,他们依旧像最普通的一天的最普通的美国大兵一样去偷东西吃、去捉弄长官,你笑着看到最后意识到这些人一个个留在了战场上,死无全尸,你甚至要用勺子把你的被炸得稀烂的战友从墙上刮下来埋葬在饭盒里。译本糟糕,想重读朱雯先生的译本。
  •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情节很吸引人但是翻译过来貌似也就那么回事
  •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战争的愚蠢和残忍
  •     战争总是无情的,每个战争中的士兵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两个互相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因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就互相瞄准射击,战争使人失去了人性,让一切变得不真实。
  •     看的原版,并没有很touching的情节。
  •     和平的可贵。
  •     战争就是这样,有人在黎明之前成了最后的牺牲品,而有人在黎明之后,仍然是自我的牺牲品。而这些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也用痛苦告诉着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每一个新的太阳。
  •     愿世界和平
  •     和电影一样,整体节奏偏阴沉寡淡,实打实把战争的残酷展现出来,尤其是从最初的兴致勃勃到中间的挣扎再到最后的放弃,读起来真心心疼。
  •     作者参加过一战,非常经典的战争描写,以后的战争小说总有它的影子。各种关于战争的小事,活下去才是王道。
  •      他阵亡了,在一九一八年的十月。那里,整整一天都出奇的安静与沉寂。也就在当日的战报新闻上,仅仅用一句话做了概述:西线无战事。
  •     我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痛苦降临。
  •     用人道主义的目光覆盖了一切,再残酷的事情也被打上了柔光,无论对写的人或读的人都容易接受,但由此限制了这部作品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大众经典”,而无法跟塞利纳的《长夜行》这样的作品相比。
  •     愿西线无战事,世界和平。
  •     战争改变人。雷马克写《凯旋门》的时候,远比这一部成熟。但再也未有享有这么高的声誉。因为他在一战后的德国说出了那个时代最需要的话。也因此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     最喜欢的战争题材小说
  •     虽然不是最近读的,但还是要mark一下。最爱的小说,没有之一。
  •      「一九一八年的夏天,血流成河,暴尸万里。日子一天天地像是身披蓝衣的天使,静静地呆立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圆环上面。」 唉 太摧残了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卡在人类历史最残酷的一页中 翻不过去 一切都结束了
  •     很久之前看的,一度忘了名字,可从读过它开始直到现在都对战争保有排斥甚至厌恶。因为比利林恩回想到它,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拿来读一读,然后认识到,战争到底是多么愚蠢而残忍的事。
  •     前线、后方、家园,全景式地描写,对战争家国敌友都有思考讨论,但他们没有深究,最后还是服从了。于是,他们接着发动了二战。
  •     早就听说的经典作品
  •     战争的洗礼 真实而残酷 无论肉体如何 精神已经被毁掉了
  •     以保罗的角度看待战争的一切 自然 战友以及所发生的碎片 轻描淡写下的是死亡的无声 战争对于一代人的摧残 但是一切都结束在平静的那一天 战争结束 平静中的不凡
  •     目前泪流的最多的一本书,看过的描写战争最好的一本书。谁要是还喜欢发动战争,就该把这本书读它十几遍
  •     我们有一天就这样损失了十一个人,其中有五个卫生兵。有两个被炸得稀巴烂,恰登说可以用调羹把它们从战壕墙上刮下来,埋葬在饭盒里。
  •     神作
  •     3.5 高中时候看的,左前方那个白皮肤男生强烈推荐的。今天已经几乎忘了内容。
  •     战争如此残酷的事情,作者写来却有种“避重就轻”的感觉,前半段战友们之间的嬉闹读来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作者的“轻”并非是真正的轻,里面藏满了只有用麻木和不思考才能摆脱的绝望。普通的士兵多数出自普通人家,对战争并没有太多的想象,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只有到了战场之后才发现“绞肉机”的残酷无情,太多太多人只是炮灰……
  •     “要是找到我的那块表,就捎回家去吧”
  •     我反对把战争说的伟大,战争永远都是小人物的痛苦个挣扎
  •     德国人到底为什么这么擅长于描写战争。这本书+《我们的父辈》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心灵创伤,恍若隔世。
  •     一战德军前线士兵日常、所见的细致描绘。当战争遇上初成的工业体系,死亡和破坏也可以批量生产。
  •     一本沉默的书。
  •     因为是年轻德国士兵的角度,开始的满腔爱国热血,最后战败前的失望、沮丧、无奈。这些比仅仅为正义而战的故事更加复杂也格外动人。十八岁,一切都粉碎了,他们孤寂悲伤得像个孩子又刚毅沧桑得像个老人。
  •     正义是高位者的谎言,士兵只有生死。那是我不可能完全了解的世界,但是他又那么真实,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的东西。残忍,也深情。
  •     没有太多故事没有太多情节。只有血淋淋的现实 冷冰冰的战争。断臂残肢,再无其他,很好的反战作品
  •     静读2016-05#很震撼,除了难以想象的情景和事实,更多的是对战争的心理描写。
  •     我看过最好的反战作品
  •     看到哭的书。
  •     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
  •     搞不懂那些删减内容的译者和编辑是怎么想的 然而即便如此 这本书的真实也直击人心 和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相比 相差了一百万个诺贝尔 这样的书才能成为经典 同时在读一本描写战争的小说 对比起来 战争的残酷绝不是导弹与子弹所能概括的 作者从前线到后方到医院到老家的所有视线 无一不在用平实的语言诉说残酷 那样的崩溃和窒息让人读来不敢大声喘气 好像怕被对面的敌人听到一样 最让人感触的是被困在弹坑里的那一天 无穷无尽的煎熬与恐慌 透过真实的文字 我也能感受到10% 无论在网络上多么慷慨激昂 然而战争会使得绝大多数人成为动物 一样害怕和躲避 所以民族国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战争是为了争夺资源吗? 我希望世界和平 不愿意经历战争 翻译得还凑合 实在找不到完整版不甘心
  •     战争将人和动物的界限渐渐瓦解了,将隐藏在人性之下的兽性彻底释放,这是对人性的不可逆转的毁灭,它所碾碎的将是一整代人的青春和全部希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