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图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惊悚/恐怖 > 鲸图腾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ISBN:9787801714817
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 (Melville Herman)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鲸图腾》是首阴沉的交响乐——带着现实主义,带着海上气息,描写凶 残的亚哈船长,领着船员在海上猎杀白鲸的血腥扉页。在书里梅尔维尔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白鲸一定是恶,不是善呢?满身戾气的亚哈船长是残酷的、苛刻的、爱报复的。他应该是恶,于是大海里,就起了一

书籍目录

词源
选录
1 海色朦胧
2 毯制提包
3 喷水鲸客店
4 床单
5 早餐
6 街道
7 小教堂
8 讲坛
9 布道
10 知已
11 睡衣
12 生平
13 手推车
14 南塔开特
15 杂烩浓汤
16 船
17 斋戒
18 他的画押
19 预言家
20 全体动员
21 上船
22 圣诞快乐
23 背风岸
24 辩护者
25 附言
26 武士和侍从(一)
27 武士和侍从(二)
28 亚哈
29 亚哈先上,斯塔布后上
30 烟斗
……
尾声

内容概要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小说家、诗人。1819年8月1日生于纽约,15岁离开学校,做过银行小职员、皮货店店员和教师。1839年在一条去英国利物浦的商船上充当服务员,接触海洋,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841年他22岁时再度航海,在捕鲸船“阿古希耐”号上充当水手,航行于南太平洋一带。他后来的杰作《白鲸》取材于这次海上生活。1842年7月离船,曾为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有食人生番之称的泰皮族所俘虏。脱逃后于当年8月在一条澳大利亚商船上作水手,因违犯纪律,被囚在塔希提岛。越狱后在当地各岛漫游,所闻所见后来写进他的《欧穆》一书中。11月,他到一艘捕鲸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军舰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顿退伍。后开始写作。
梅尔维尔最初的两本书《泰皮》(1846)和《欧穆》(1847),是根据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见闻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游记。1847年梅尔维尔开始创作《玛地》,并同纽约文艺界接触,经常为文艺刊物写稿。1849年梅尔维尔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写航海生活,也都获得好评。这年夏天他与霍桑相识,两人成为邻居和朋友。1851年梅尔维尔出版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鲸》,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和沉郁瑰奇的文笔,成为杰出的作品,但在当时却没有得到重视。
梅尔维尔的小说作品还有《皮埃尔》(1852)和《伊斯雷尔·波特》(1855)。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有《代笔者巴特贝》(1853)、《迷惘的岛屿》(1854)、《班尼托·西兰诺》(1855)等,后来集成《广场故事》于1856年出版。18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骗子的化装表演》。他去世前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毕利·伯德》(1924),在他死后30多年才出版。
梅尔维尔晚年转而写诗。1866至1885年在纽约任海关检查员。1866年他自费印行第1部诗集《战事集》。1876年又自费出版以宗教为题材的18000行长诗《克拉瑞尔》,1888年和1891年自费出版诗集《约韩·玛尔和其他水手》和诗集《梯摩里昂》,各印25册。
梅尔维尔于1891年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当时大多也不受欢迎,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注意。

图书封面


 鲸图腾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哦,美国小说的话最喜欢福克纳,这个读美国文学必看呀
  •     喜欢白鲸的哥们,还有什么你心仪的好小说,白鲸我收了。
  •     是的,如果从基督教的寓意角度来说,取以实玛利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置身事外,或者对抗
  •     貌似是初二?其实就是《白鲸》嘛,因为出了个狼图腾,就搞了个这个名字。。。
  •     你叫不懂,我才不懂呢?能说的再简单明白点吗!!
  •     是呀,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书都有很浓的宗教意味
  •     我只是来吐槽,Melville比Hemingway早生了80多年,何来的套了「老人与海」的模板……
    无视我吧 =-=
  •     我也是看了勇士对这本书感兴趣的。
  •       得闲看完了《Moby Dick》,中文译名是《白鲸记》,也译作《大白鲸》。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藉由某部美剧,剧中一个十几岁的美国男孩在家和父母抱怨写《Moby Dick》的读书笔记的烦恼,我老公就随口说了句,这本书在美国似乎蛮有名的,很多美国电影和电视剧中都提到过这本书,我旋即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决定找来一读。
      初看故事概略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切,不就是套了一下《老人与海》的故事模板,又是一个人类和海洋生物的大搏斗的故事,我向来对男性荷尔蒙主导下的文学作品兴趣不大。我以为作者是抄袭《老人与海》,细查资料才知道自己的肤浅,这部作品的先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百多年。
      这是一个长故事,这个“长”的定义并不是我下的。最初,这本书在英国多次被退稿,原因就是篇幅过度冗长。第一年只卖出5本,一直到它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后,才逐渐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这本书曾一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可是今日,《白鲸记》不仅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俨然是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籍。
      故事内容很简单,人与自然搏斗的历险故事,作者从一个水手的视角描述了十九世纪捕鲸人极具魅力和传奇的海洋人生。但它又不似表面这样简单,它是一个以捕鲸业为基石展开的糅合了政治、生态、流浪、宗教多重因素的壮阔史诗。
      工业革命不只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侵扰了鲸鱼这个海洋深处最大的哺乳动物。鲸油不仅是燃烧后能为人类击退黑暗,还负责转动着全球的工业机械设备,它的利润可想而知。在极为诱人的利益驱使下全球各国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踏上了捕鲸船,加入捕鲸大军。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去深海与鲸鱼搏斗,为鲸油战斗。
      坦而言之,多数人眼中,船长亚哈是一个永不屈服的美国硬汉。因为曾经被大白鲸Moby Dick咬断了一条腿,他穷其一生驾船追寻Moby Dick,不为鲸油,只为复仇,最终携带着全船的追随者葬身大海。人们称颂船长亚哈的勇气和能力,赞美他的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在我看来,他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人,莫名其妙的傲慢,完全被复仇挟持了心智。相对而言,白鲸Moby Dick并不邪恶,它象征着贪婪的人类永远无法降服的深不可测的大自然。
      说一下全书的点睛之笔吧。我深以为,全书的精华就是最后时,当他们第三天与Moby Dick周旋时,大副斯巴达克对船长喊的话。
      英文原版是这样的:
      "Oh! Ahab," cried Starbuck, "not too late is it, even now, the third day, to desist. See! Moby Dick seeks thee not. It is thou, thou, that madly seekest him!"
      而在中文译本里它是这样被演绎的——
      斯达巴克扯开喉咙向亚哈船长嚷道:“不要再追了,亚哈,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你没发现?莫比•迪克对你并没仇吗,现在是你的问题,你不要跟它没完没了啦!”
      气势短了何止半截?
      在我看来,这段话只要直译就能很好的展示它的魅力。
      “啊!亚哈,还不算太迟,就是现在,在这第三天,断了你的念头吧。你看!Moby Dick不是要找你,是你,你发疯的在找它啊!”
      偏离主题,说一下我的感慨吧。
      我有时候真的会觉得上帝很爱美国,或者,上帝就在美国吧。来美国越久我便越能体会出那句话的含义——“你恨美国也好,你爱美国也罢,不得不承认上帝把地球最后的一块天堂热土留给了美国。”
      捕鲸的创始者是欧洲人,当美国人开始涉足这个行业,不过几十年时间,美国就迅速称霸全球捕鲸业,几乎控制了全球的鲸油市场,美国的捕鲸大军信马由缰的驰骋了全球海域一百多年。鲸油无疑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引擎,帮助美国从一个被压榨的殖民地变成全球霸主。然后,上帝大概觉得海洋游戏玩腻了,于是,他为人类点出了石油,第一口油井的坐标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台塔斯维尔,上帝依旧是选择了在美国开启了近代石油工业的大门,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能源转移。一次为期三年捕鲸航行最多可带来400桶的鲸油,而一口油井的日产量达到了3000桶。
      1924年,最后一名水手登上新贝德福德港口,捕鲸业寿终正寝。捕鲸业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捕鲸人和捕鲸传奇却不会隐身,他们幻化成各种奇异的方式继续他们的故事。
      比如,南塔开特某位名叫罗兰•哈斯•梅西捕鲸人,离开捕鲸业后去百货业淘金了,然后他创办了著名的梅西百货。威廉姆•杜兰特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原始资金全部出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业。有“华尔街女巫”之称的犹太人赫蒂•格林号称是世界首位女首富,她是来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世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不例外,它4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就源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业,伯克希尔公司后来被蔡斯(Chase)家族控制,它也是新贝德福德捕鲸业出身的犹太人家族。曾有一篇讨论犹太种族的文章中说过,美国最早起家的那批富人与华尔街金融家,他们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与捕鲸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犹太人。
      再回到这本书,书里爱喝咖啡的大副名叫斯达巴克(Starbucks),呵呵,我想,没有人怀疑全球最著名的咖啡制造商星巴克(Starbucks)的创始人应该是这本书的粉丝吧?
      说到名字,书里这艘船名字是裴廓德号(Pequod),名字来源于裴廓德部族,裴廓德部族是美国本土印第安土著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一支。如同裴廓德部族遭到白人残酷的屠杀一样,“裴廓德号”最终没能战胜大白鲸,全军覆没了。
      最后想说,对此书感兴趣又有耐心的话,真心建议各位看英文原版,开篇第一句“Call me Ishmael.”曾被评为西方文学最著名的开场白。看英文原版,你会体会到作者的语言和用词堪称一绝,借用毛姆对他的评价,“麦尔维尔写出来的英语绝非寻常,他的风格在《白鲸记》中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当然,他形成了的风格是他在修辞上过度华丽,但是处于最佳状态时,他的风格壮观,宏亮,雄伟,雄辩。据我看,没有哪一位现代作家达到这种境地。他的风格确实常常使人想起托马斯布朗爵士雍容华贵的词语,以及庄严的弥尔顿时代。”
      
  •     @(空)
    你的结尾点明了,只有作者退居一旁才能写出这个故事
    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实际上是双重对抗的展现
  •     你之所以认定亚哈船长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人,是因为你没有读懂这本书,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亚哈是圣经中的人物,一个国王,以无视神和暴虐文明,在《白鲸》中,是人类感性的极致的化身,也是作者超验主义哲学观念的化身,而白鲸和大海则是上帝的化身,是作者自小信奉的加尔文教的化身,看过了圣经中关于亚哈王的故事,你才能明白白鲸与亚哈的冲突实则是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也是作者身上的加尔文教与超验主义哲学的冲突,你才能明白《白鲸》何等伟大,评论说“它是美国想象力最完美的体现,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作品”,何等精到!!
  •        开始对《白鲸》感兴趣是因为电影《勇士》。片中的父亲总是独自带着耳机,默默的聆听卡带朗读这本书。这个不招人待见的角色,可怜巴巴的老头,曾因酗酒使得妻离子散,家败人亡后孤零零的生活在懊悔与两个儿子的憎恶之中。皈依教会与这本小说给这老人带来了一丝重新开始的希望。是呀,他都戒酒整整一千天了……
       上面是题外话。白鲸这本书我历时五个月才看完,看到一半时生活突变,四个月里什么书也看不进,直到不久前重又恢复阅读才终于读完了这个故事。这本书文风、题材都是我所喜爱的,没能一口气读下去,拖延了那么久十分遗憾。不想将这本书看完以后就在脑海中逐渐淡忘,所以随便写些观感给自己留个纪念。
       书中人名许多取自圣经。我看的是成时的译本,主角名字译做埃哈伯,对应和合本圣经中的“亚哈”。亚哈是北国以色列诸王中最恶的一个。说他最“恶”,意思也就是说他离神最远,最固执,最心硬。为此他所得的报应就是大先知以利亚所说的“我找到你了,因为你卖了自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你,将你除尽……凡属亚哈的人,死在城中的,比被狗吃;死在田野的,比被空中的鸟吃。’”这倒应了书中埃哈伯和披谷德号满船水手的结局——在蛮荒的大洋中心沉入海底,给喂了鱼吃。
       象征归象征,取意归取意。看完这个老狂人的史诗冒险与复仇怎会不叫人动容呢。圣经中神向亚哈动怒,小说中埃哈伯自己却噎着一股更大的怒气,对天地、对大海、对那只一口咬下他半条腿的大海怪的仇恨红了眼。埃哈伯自打登场心中除了复仇就已经容不下他物,活像一个被皮肉包裹着内里却烈焰焚烧的行走着的地狱。
       在别人看来这个血肉之躯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一个被苦难和愤怒噬尽了理智的偏执狂,可是人们还是不能理解他到底为什么发怒,就因为在捕鲸这个玩命儿行当中成了残废?虽然船员怕他,服从他,也受他鼓动,可谁也不能真正理解他,看不到那灵魂所看到的一切。我在看了大半时也仍然不能理解他所做一切的合理动机,作者对于他以往的生活、经历、所思所想的描写很少。埃哈伯这个有故事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一步步从兢兢业业捕鱼熬油的南塔克特老乡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作者似乎也不想多交代。只是在一开始借那个疯疯癫癫的“先知”以利亚提醒下读者:“他有足够多的灵魂,可以补其他人这方面的不足。(111页)”是呀,也许有些灵魂经历的,感受的太多,不断成长,这成长是偱善的也罢,扭曲的也罢,总之变的太过强大,大到俗世凡人还是不要试着去理解了。“‘噢,你们没有灵魂。’他急忙说,‘不过那不算什么,我认识许多没有灵魂的人——祝他们走运;他们没有灵魂倒更安逸些。一颗灵魂就像一辆大车上的第五只轮子。’”
       虽然大半本书的章节似乎都和披谷德号的这次航行没有多大关系,更与埃哈伯没什么直接关联,直到行程接近自己的猎物时他才逐渐从舱底的隐居生活中走出来,但那多少有些离题的章节依然很吸引人。梅尔维尔从生物学角度对鲸鱼进行了许多考究,那些描写即便对现代人来说也充满了神秘感,并对抹香鲸这大海怪的不可思议之处充满了惊诧与畏惧。“非你承认了鲸鱼的威力,否则你实际上只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一个迎风洒泪见月伤心的可怜虫。清楚明白的实际只有经得起考验的巨人才有缘得见;少见世面的人要想见到它,岂非难上加难?请问,当初那位孱弱的青年揭起了赛斯神庙中人人敬畏的女神的面纱,又落得个什么下场?”(355页)
       还有对在海上荒野过漂流生活的描写;南海化外之地的奇闻异事;古老捕鲸业中的条条框框;捕鲸船上各类方便又狡猾的种种物件;形形色色的蛮子、疯子、粗俗的水手以及胆小鬼……这是一本史诗,并非零碎拼凑起来的杂谈。这些文字中间始终透漏着一种感觉:人终归是渺小的。与其说面对狂野粗暴的自然万分渺小,不如说是面对命运,面对那创造自然又掌管历史的天神如何不值一提。而人若离开文明世界,身处时常需要以命相搏的大海当中,这种认识会更加明显。可埃哈伯却偏偏不这么认为,而且谁要是抱着这种论调,准会气得他暴跳如雷,他不是最不信任理智又谨慎的大副斯塔勃克么?他是受过伤害的人,某种绝望似乎曾残害过他,使他的自我迷失,在他人所不见的真相面前感到被欺骗、被压迫、被践踏了。所以他愤怒,要讨个公道,他到底是个强悍的水手,于是把所有的帐都算在了那只宛若天神或魔鬼的白鲸上面。
       在继续说埃哈伯之前,先来说说书里的其他角色,有时候觉得他们占的篇幅倒比埃哈伯这位主角多得多,而且埃哈伯多半也都看透了这些人,想想他是如何看待这各色人等是很有意思的:
       大副斯塔勃克:谨慎但绝不是缺乏勇气的理性之人,他是个有敬畏之心的人,所以如此。虽然也是野性水手中的一员,但本分、稳重,也许还是个虔诚的教友会信徒。不像其他人疯狂或者麻木、刚硬,他到底有着一颗柔软的肉心。作为大副他对船上各种的业务熟练不亚于船长埃哈伯。他也确实很关心此次航行的利润,而且更清楚人命关天的意思……埃哈伯最不信任的就是他,知道他是达成自己目标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和隐患。不过埃哈伯绝对十分理解这个比他晚几岁的老伙计,不然也不会在最后关头突然对他掏心掏肺。
       二副斯德布:整本书里也就他最有个捕鲸人的样子了。玩世不恭的话痨子,但插起鲸鱼来却毫不含糊。书里记载逮到的鱼大多都是他的功劳,那些捕鲸段落里他倒还颇有独当一面的气概。他不像斯塔勃克那么冷静现实,他狡猾,却又有点没心没肺。为了生计的搏命于他更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他自觉比斯塔勃克对命运,对生命看得更透彻,这透彻让他觉得披上一件虚无主义者外衣才是聪明的,而且活的自在。“哎呀,想那么多干嘛,你们想不明白。我斯德布早看透了这一切,我才是真正的智者。”对于他,埃哈伯只觉得是一个大蠢蛋。
      三副弗兰克:没什么可说的,书里描写也很少。矮胖憋屈又急躁,一个除了本能似乎也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的大俗人。
       三个蛮子:浑身上下连脸上都布满刺青的食人生番季奎格(波利尼西亚人?)、印第安人塔希特戈还有黑巨人达果。开篇关于季奎格的描写一下子就能把人吸引住。在以实玛利不安的猜测中,这个尚未露面的神秘镖枪手正在大街上兜售风干的人头饰品……这个高贵的土著王子会毕恭毕敬的供拜自己的木刻小神,同时也会学着安静的坐在教堂角落听道礼拜,并且颇有领受。应该说这三个镖枪手是十分耀眼的。水手中的顶梁柱,强壮、凶悍、专注,又有着野蛮人特有的荣誉感和传统。以致有点不那么像水手的气质,更像是部族战争中的勇士。不过他们出现在捕鲸行业中倒也顺理成章,而且也颇符合这个行当的特质,并为之增色。说不上埃哈伯是否在意欣赏他们,但绝对不讨厌。
       比普:快乐活泼的黑人小伙,却错入了捕鲸这个行当,终于因胆小而丧命。虽说在那次惊惶落水继而被遗弃的事故中,他最终还是被找到救了下来。但这可怜人的灵魂确实已经在绝望中沉入了海底,只剩下一个疯言呓语的躯壳,不断诉说着自己或所有人灵魂的可怜。大家看他成了这副样子,也就包容下了他的疯癫和软弱,任他去了。唯独埃哈伯这个心硬如石的人最后却视他如己出,破天荒的展现出柔软的怜悯与同情。这个恶狠狠的老头为何待比普如此一反常态,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木匠、铁匠:关于他们的篇幅极少,但对他们的印象还是挺深刻的,所以说一下这两人。木匠无名无姓,也无背景交代,极少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却作风麻利,技艺精湛以致几乎没有做不成的活儿。书中描写他像一台机器,尽职尽则又没有牢骚,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需要就是他活着的乐趣与意义。铁匠则背负着沉重的往事和伤痛,在经历了人生的风浪与摧残之后,这心如死灰的老人登上捕鲸船,驶向人生最后的归宿。他们是埃哈伯的左膀右臂,确切的说一个给他打造假腿供他行动,一个给他打造手上的武器、复仇的臂膀。
       费达拉:说到费达拉,其实也就开始说到了埃哈伯,因为他也许就是埃哈伯的一个影子,埃哈伯与之交易灵魂的魔鬼。这个阴森渗人马尼拉土著是与埃哈伯最近的人了。书里对他的背景没什么交代,登场时也是在众人的诧异中突然从船舱不知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但埃哈伯却对他知根知底,并且两人有着相当的默契。斯德布说他就是魔鬼本人,尾巴缠着塞在口袋里,穿着大靴子以遮盖山羊蹄。细想这解释还真挺让人信服,他不单是唯一支持埃哈伯疯狂复仇的人,而且多少还在鼓动着他,给他指引。直到最后暴风雨中那诡异仪式般的场景,埃哈伯最终入了了这个袄教徒的邪教,开启了的这段航程的尾声。
       可就在与白鲸狭路相逢的决战前夕,埃哈伯突然有些退缩了。在如痴如狂的追逐心中的执念这么久之后,他突然有些醒悟过来。原来多年前那些将它引向不归路的醒悟并非最终的清醒,他再一次感觉到自己也许走错了路。
       “埃哈伯从舱口上来,缓缓地走过甲板,到了船沿。他探出头去看他水中的影子如何在他凝视下一点点地沉下去,他越是想看透有多深,影子便沉得越来越快。然而那迷人的天空中散发出可爱的香味,暂时驱走了他的灵魂中的腐蚀剂。这令人心旷神怡的长空,这令人陶醉的上天最后终于来抚慰他了。这个继母心肠的世界多少年来对他如此狠心,如此不可亲近,现在终于用双臂亲亲热热的搂住了他的倔强的脖子,终于对他发出了快乐呜咽,仿佛是对着一个她无论如何也不忍心不去救援和祝福的人,不管这个人多么任意妄为。于是借着压到他的眉眼边的帽子的掩护,埃哈伯让自己的一滴眼泪掉到海中。整个浩渺无涯的太平洋也难以盛下这一课如此珍贵的小小泪珠。”(551页)
       看到段时终于被这个一直不近人情的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可是为时已晚,他所选择所寻求的路,已经走到了终点。
       与白鲸的三天鏖战过程以及结局就不说了,既然结局早已被预言,在 经历了如此之久的艰难航行,真正面对它时也就再无需多言。如果想再回味,把那最后三章再看一遍就是了。
       埃哈伯的死很凄惨。我个人感觉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泄了气,如海一般波澜壮阔的史诗就这样转眼间以悲剧结束。整本书埃哈伯心中一直对自己的命运坚定不移,心中的疯狂日渐加深,读起来不禁被他感染,期待着最终那场惨烈的决斗。哪怕早已知道船毁人亡的结局,只要能找到苦苦追寻的目标并在快意复仇中壮烈死去,未尝不是一种释放与交代。但结局并非如此,埃哈伯的自信没有挺到最后。他不该提早看到那结局的虚无,结果死的像无可分辨的绞刑犯一般羞辱又绝望。
       回头看他的一生,不妨对他的经历做一个大胆猜测。作者虽没有详细交代,但可以想见他曾经如其他人一般生活过。也许他付出过更多,埋头去工作,在清苦的海上吃尽各样苦头。与任何一个具有坚忍不拔心智的实干家一样,他默默承承担着在人世间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角色。可是他的灵魂终归是敏感又不安分的,会去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很不幸的是他大概没有找到答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迷失自己,直到与白鲸的相遇成为颠覆这一切的导火索。那次灾难使他终于从以往的盲目中走出来,曾经的一切都变得不再有意义。他鄙夷那些仍在现实中麻木生活着的人们,但他自己的心并没有被平复,在命运给出个交代之前他一刻也无法忍受下去。为了这样一个交代他可以不顾一切,自己的性命甚至别人的性命都可以交付给这个目标。因为他所苦苦追逐的,难道不正是生死命运的真相么。
       只是,他最终还是逃不过自己渺小生命中虚无的手掌心。
       末了说下这个故事的讲述着以实玛利这个角色。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这个名字取得很巧:以实玛利,亚伯拉罕的私子。即在神与人立约之外,正好做一个冷眼旁观者,记述下那些被神抓住手中的子民们命运的寓言。
      
  •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去看圣经,等看完圣经再回头看这本书。
  •     与梅尔维尔类似的?霍桑的我也很喜欢。如果是指航海小说,康拉德的也比较有名,但也许是我看的译本不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另外爱伦坡的《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我特别喜欢,非常黑暗的航海故事。
  •     维京人在公园793年侵略英格兰时发现了一处地方,他们管这里叫莎草河Sedge-Stream,在古北欧语中叫 Starbeck。后来生在这个地方的人就由地名命名,从而出了Starbuck 家族。
    后来这个家族搬到美国科德角从事捕鲸业,在1820年代很有名,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小岛,以Starbuck命名。
    麦尔维尔自己也干过捕鲸行业。写书的时候就使用著名的捕鲸业家族Starbuck作为大副的名字。
    至于美国的星巴克公司,其创始人Jerry Baldwin是西雅图的英文教师,当然是这本书的粉丝,他和朋友开咖啡店的时候就选了星巴克作为店名。
    --via《The Etymologicon》
  •       想喜欢上这么部小说真够难的。议论枯燥,对话夸张,象征老派,中间还有连篇累牍的插话,谈鲸和捕鲸人的各方各面,几乎能当科普书了。虽然有人说这种写法有史诗气魄,但我照样读不进,想来勉强翻过前几章的读者到后来也只能快进。但它毕竟是名著,读不进只能算是读的人鉴赏力不够吧。
      这部书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沉闷。这个排版拙劣的老版本极好地烘托了这种沉闷感,让人在读书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在那艘捕鲸船上干着没完没了的活儿。听二副吆喝,挨踹,到桅杆顶上瞭望,迷迷糊糊掉下来;跟着小艇猎鲸,笨手笨脚被甩到海里。除掉这些,还有一个偏执吓人的船长,根本就没想给你拆账,倒把死给每个船员均分了。一点光彩都没有,上船前还能跟魁魁格吃上好几大碗蛤蜊杂烩,瞧着他的英雄劲儿由衷敬佩,一上了船就没影了。可想下船也没地儿可去,不是每个船员都像作者那么幸运勇敢,跑到小岛上去跟生番待上几个星期。和擦肩而过的同行们开联欢会吧,偶尔也能赶上好的,能蹭几大桶啤酒,可有时又碰上闹病的船,碰上傻了吧唧法国人当船长的船,碰上富得流油的船,叫你只想赶紧趁着风离开,躲开那芬芳馥郁的好运,到最后还碰上两个儿子都被大海吞了的晦气船,也就只好在这艘开进大漩涡的船里干下去了。船上的大副又撑不起,人倒是好,可就不敢领着水手造那老疯子的反,把他捆起来,舒舒服服去猎鲸割油,把咱的瓶瓶罐罐也都装满。就这样干下去啊,无边无际让人昏睡的大海。终于来了风暴,闪电,打好了标枪,系紧了绳索,倘若不够格做英雄,就跟英雄一起向命运投你的枪吧。被人间抛弃的人啊,就在这里有你们的光荣。终于沉下去了,再不会看见太阳、秃鹫和地上的人了。可注定在大地上流浪的人到底被救起来了,被那个丢掉了儿子的悲惨的船给救上来了。
      看下一本书。
  •     嗯,白鲸是非常富有野性的一本书,而且这野性是出于极大的愤怒和叛逆,看进去以后觉得既疯狂又诡异。难啃也许是因为翻译和语言隔阂,而且里面有太多的隐喻和象征,但稍微熟悉基督教的话也挺好理解。他和霍桑都有很深的清教式罪恶感情结,但他更加的叛逆、偏执,所以这部书显得也更悲壮、惊心动魄。感染力很强,当时读完后好长一段时间才缓过神儿来。
  •     书中的所谓知识,论科学性还是口气都是流氓醉汉酒后扯淡,骗骗毫无常识的三岁小孩子还可以。问题是作者本身也是这个态度,从一个没大有文化的水手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这些所谓的“背景知识”的,结果大家都觉得哇!好开眼,都明白了。
  •     太多的生词,太多的背景。强忍着看过一遍后没有体会到文字的美感。特别是对白很难懂。不过看得出来的是里面有很多诗歌和戏剧的成分在。
  •     我也回应下吧,气势磅礴的史诗巨著。
  •     我想具体常识方面,多少年前的东西怎么也不会比现在人知道的多,我更欣赏的是他的结构,松散得毫无章法,但最后看来却又自成一体,这很神奇。不过大部分经典小说都会有两极,有人有多喜欢,就会有人有多反感,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会产生影响。同一个人对同一本书,不同时间也会有相反的感触。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赞誉,不影响你对他的反感,
    PS,你居然反感到翻出我的书评,艾玛,这可是第一次有人回应我呢!
  •       听闻是美国文学NO.1,所以前段时间硬着头皮读完的,有很多略读和跳读,这书戏剧色彩挺浓,还有好多地方涉及圣经。
      开头有点意思,冗长的中部让人犯困,结尾处姗姗来迟的人鲸大战提了点神,总体感觉就像是一部有着无比冗长的前戏的AV,高潮总在风雨后。也和大部分AV一样,里面人物的表现也有点做作,几乎能感觉到莎士比亚在拿着摄像机拍摄,圣经里的一些人则拿着反光板、麦克风之类的东西协助拍摄……
      
      也许这就是戏剧性吧。
      
      
  •     不只是他俩吧,西方名著看多了感觉都是圣经的注释,无论英美还是俄罗斯
  •     个人认为它是一部史诗
  •     所谓退居一旁,正是看出故事上演的地方和背景板,并没有所谓的命运,人不是一个角色存在,所有的命运都是这个背景展现出来的一切,所谓命运,你必须让自己的架构投身到一个故事里面,在故事里面才能有是非好坏的区分,从故事抽身出来,站到背景上,就没有对立的区分了。
  •     这本书知道的人很多,看完的极少,能写长篇书评的更寥寥,现在人太浮躁,也难以感受这本书的魅力,我也是。很少有作品这么张扬他的多义,一点也不炫技,有意思。
  •     重返地球 速度与激情6 勇士 天地大冲撞 都提及到了 保时捷k5的外号叫做mobydick
  •       激发我读≪白鲸≫的兴趣,源自某次看到星巴克的介绍,其创始人舒尔茨喜爱≪白鲸≫这部小说。书中的大副starbuck具有冷静沉着的气质,并且爱喝咖啡,就被舒尔茨作为品牌加以推广。虽然梅尔维尔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读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因此星巴克的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崇尚知识、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虽然本人平日主要饮茶,对于星巴克的咖啡不大感冒,但也自诩为“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品位、崇尚知识”,特意找来这部小说阅读。
      本书主线故事很简单,就是船长埃哈伯为了报复白鲸莫比•迪克咬断腿之仇,在大洋上苦苦寻觅,终于在南太平洋遭遇,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最后同归于尽。
      从我们普通读者的观点,≪白鲸≫确实不好读,作者经常脱离故事主线,连篇累牍的叙述与鲸有关的种种,涉及鲸的分类、结构、习性、鲸油的用途、捕鲸工具等等,屡次打断叙事进度,不免大煞风景。其中还穿插意识流的手法,并采用诗歌、剧本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刚出版时,曾被评论为“一锅用罗曼司、哲学、自然史、美文、优美情感和粗俗言语熬成的文字粥”。
      也许这正反映了美国立国之初,文学界摆脱欧洲传统叙事手法,无视形式的完美,风格奇特,走出新生国家的文学新路。
      以下是读书时几点互不关联的想法,记录在此,以备今后咀嚼:
      1、19世纪中期的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钟灵毓秀,荟萃了爱默生、梭罗、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等文学大家,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梅尔维尔的≪白鲸≫,扉页题辞“谨以此书献与纳撒尼尔•霍桑,志我对其天才的仰慕之忱”。
      2、梅尔维尔深受宗教浸染,书中大量引用圣经。例如叙述者以实玛利、船长埃哈伯、船东法勒、比勒达的名字,约拿遇鲸的典故等。这与霍桑的≪红字≫中浓郁的宗教氛围相映成趣。
      3、披谷德号在海上遇到几艘捕鲸船的场景,体现了梅尔维尔对其它国家的看法:法国人装腔作势、不懂捕鲸业务,德国人忘恩负义,英国人插科打诨。
      4、梅尔维尔文笔诙谐,对世态人情给以尖刻讽刺。≪海葬≫≪学校与校长≫≪有主的鱼与无主的鱼≫几章尤为突出。
      
  •     恩,你再借用这个角度才能看清整个故事
    亚哈和白鲸的对抗,是双重含义的
    最终没有胜利者
    因为提供白鲸架构的正是亚哈本身
    这场战争里面,勇士和敌人都是他自己构建的
    只有退居一旁,看出这个怪物是内心的投射和建构,这场戏里勇士和敌人的架构都会轰然倒地。
    这个故事悲壮之处,在于所有的战斗都是一场空,但不枉那种建议决绝的勇气
    唯有这么极致的战斗,自身所提供的能量在正面遭遇一刻才恍然大悟。
  •     不好看的书,翻译得很不好哦
  •     “在我看来,他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人,莫名其妙的傲慢,完全被复仇挟持了心智。”其实人类的很多选择都是莫名其妙的,ahab的表现哲学意义一定比这楼主想得深
  •     简直太感谢了,最近开始看美国小说了,刚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老人与海,自由,杀死意志知更鸟。。进入视野的是白鲸,红字,根,太阳照样升起。。你的推荐我记下了。
  •       开始读的非常辛苦,摸不清楚究竟想说什么,而且从开头就开始剧透,读了一半那白鲸也没出现,反倒是诗歌散文历史生物地理百科全书一般洋洋洒洒。但毕竟是个学海洋的,最后发现当一切都读进去之后,整个故事就脑补得异常完整。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而是零零碎碎的把所有的背景知识一概收入其中,又不显得累赘繁复。当写到最后,不需要去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去追逐,这样怎么会追到,竟然就自然而然的知道捕鲸船是怎么做的。
      
      许多早期的书读下来需要先去补充很多背景材料,先读个前言,简介,分析,故事概要。而这个不需要,它也不是一本简单的百科全书,一个词条一个词条的罗列起来,而是前后完整呼应着,当你看到后面的,就发现每件事都在前面详细的描述过,奇怪的是,如此松散的介绍,还居然都记住了。简直是神奇的结构
      
      鲸鱼其实活着挺不容易的,有那么宽广的额头,那么有规律的喷水,本以为是深海的霸王,但是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被追捕。鲸鱼群的生活方式也搞笑,年轻时拉帮结伙,中年娶妻无数,老年忽然反省去做苦行僧。
  •     昨天看威尔史密斯的《重返地球》时里面多次提到这部《白鲸记》,还没拜读过此书,有机会一定去拜读,并且是英文原版。
  •     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很注重表达自己的宗教观
  •     哈,没想到在这儿碰到中世纪组的组长大人。是呀,白鲸是本非常奇特的书,勇士也是个好片子。片中的情感很有张力,对人心灵的冲击就像他们的格斗技一样拳拳到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