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官场 > 红煤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30208199
作者:刘庆邦
页数:374页页

后记

谁都知道,我国的城乡差别是很大的,可以说两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城市代表着权力、金钱、美女、高楼、汽车和一切繁华与享乐。而一提农村呢,就意味着偏僻、贫穷、落后、饥饿和被压制与被剥夺。一个农村青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有出头之日,或出人头地,只有脱离农村,到城里去打拼,去发展。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可长期以来,城市壁垒相当森严,农村人想进入城市非常困难,谁胆敢贸然进城,轻则会被赶出去,重则会受到制裁。早在明朝,朱元璋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的耕作活动“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晓”。哪怕是行医和算卦的人,也只能在本乡活动,不得远游,否则治罪。本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之所以反过来对农民实行这样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把农民钉死在土地上,把农民变成生产机器和生殖机器,防止农民进城动摇他的江山。我原以为只有中国是这样,2005年夏天我到挪威的历史博物馆参观,知道他们那里以前城乡的界限也是很分明,城市是城里人的,农村人被看成下等人,想在城里住一夜都不行。如果农民进城卖炭或卖菜,早上进城,晚上必须返回农村去,不返回去就把你抓起来坐牢。更有甚者,在“文革”期间,我们国家不但不许农民进城,还把本来属于城市户口的大批知识青年和市民送到农村去,美其名曰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斗胆下一个判断,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进城和反进城的历史。除了安徽凤阳县的朱元璋,江苏沛县的刘邦,还有陕西的李自成等,几乎都是这种历史的颠覆者和创造者。远的不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策略,也未能超出这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夺取了城市之后怎么样呢,除了少数人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主宰,城市的大门随即就对广大农民关上了,关得铁桶一般。农民可以饿着肚皮为城市提供粮食,可以穿着赤皮露肉的衣服为城市提供棉花,可农民想进城就免了。许多年前,我亲眼所见,我们村的一个青年,被五花大绑从城里遣送到我们公社。那天被押解到公社的还不止我们村的一个青年,还有其他村的好几个青年。在公社的院子里,他们身上的绳索仍没有解开,双手被绳子高高背剪着,在地上蹲成一片。那天我到公社办事,看见了我们村那个大我两岁的青年。那个青年也看见了我,不等我跟他招呼,他就把脸扭向一边。可以想见,那个青年心里是何等悲哀。    幸好,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城市壁垒被打破了,农民可以进城务工,挣钱,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个转变使广大农民千年的梦想得到实现的机会,巨大的能量被空前释放出来。不用号召,不用动员,不用搞什么运动,农民自觉地就投身到滚滚的进城潮流之中,流到城里去了。这个突破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    在这种潮流和新生活面前,我们文学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应当从历史、现实、生存状态、生命关怀和灵魂关怀等多个角度,对波澜壮阔的社会现象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形式进行分析,取舍,想象,概括,反映和描绘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可我们拿起笔来,往往有些迟疑,觉得脑子里的信息纷繁得很,像是一时理不清头绪,又像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似的。想来想去,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还是得贴着人物写。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也集中在个人身上。我们只有贴着人物的血肉、感情和心灵,把人物写活了,我们的小说就立起来了,作为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所关照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也应该有了。    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进入人物的内部,从内部推动人物活动起来?比如一辆汽车,如果里边的发动机不点火,不运转,单靠人的推动是不行的,推起来会很沉,也走不远。而人的内心世界要比机械化的汽车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人的一切行为主要靠心理支配,以思维逻辑为主要动力。形成每个人心理状态的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因年龄、经历、知识结构、家庭背景、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基因等的不同,才养成了人物行为的千差万别。同样一件事,张三这样对待,李四可能那样对待。如果硬把张三的帽子戴到李四头上,就会让人觉得别扭,影响艺术效果。只有进入人物的内部,从内部推动人物旋转,人物的所作所为才会合情合理,妥帖自然。所谓进入人物内部,其实就是首先进入我们作者自己内部,就是通常说的找到自己,解剖自己。还是幸好,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出来之前,我对进城做工有着特别的渴望,却苦苦求之不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矿区当上了煤矿工人,我欣喜异常,如同获得新生一般。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我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在矿区当工人时,我也遇到过一些人生的挫折。母亲知道后,让人给我带信儿,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千万不要再回老家,要是回到老家,再想出去就难了。这些深切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悟,使我对千百万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有着感同身受贴心贴肺般的理解,我相信我能够写好他们。我把人物的舞台放在煤矿,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生活比较熟悉。我一直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但我不大愿意承认我的小说是煤矿题材的小说,这样说会给人一种行业感,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部在深处的小说,不仅是在地层深处,更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我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至于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红煤》,听凭读者怎么理解都可以。不过的确有一种煤和铁矿伴生,煤块上面有铁锈,里面也有红筋,被称为红煤。这种煤很硬,发热量大,耐烧,烧起来通体红透,很适合在锻铁炉上用。 2005年9月30日 (国庆前夕,秋雨淅沥)

作者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庆邦最新创作的长篇力作。
小说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恶充分释放了出来。
小说以精微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作者对煤矿生活特别熟悉,在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笔墨在气定神闲中游走,令人赞叹不已。在描写煤矿生活方面,作者的文字是如此的和生活筋骨相连,血脉相通,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后  记

编辑推荐

作者刘庆邦以小煤窑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颇为引人注目。长篇小说《红煤》继续书写着矿工们的生活。这次,作者把重点放在了人性的变异上。   小说以精致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作者对煤矿生活特别熟悉,文字与生活筋骨相连,血脉相通,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内容概要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等外国文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红煤》借助煤矿题材讲了一个“于连式”的故事。宋长玉通过所谓的“爱情”作为阶梯往上爬的投机心态,他受到打压后爆发出人性中涌动的煤层一样深厚的黑暗,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小说不仅在抵达人性深度上具有坚硬的品质,在表现现实上也非常深入,如一位武林高手扬手甩出一枚飞镖,直取生活的咽喉。                                                         (王德领)                                                         ——中华读书报    2005年,刘庆邦的《卧底》《鸽子》等一系列以小煤窑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颇为引人注目。2006年伊始,他又推出了小煤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月出版),继续书写着矿工们的生活。这次,作者把重点放在了人性的变异上。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出身的国有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力图改变恶劣的生存境遇,但是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变成了一个扭曲的灵魂。他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先是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但被矿长发现借故开除了,这件事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恶充分释放了出来。另一方面,在宋长玉身上还体现出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城市对农民的不接纳。可以说,正是这种矛盾促使宋长玉走进煤矿,进而一步步走上这条不归路。   小说以精致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作者对煤矿生活特别熟悉,文字与生活筋骨相连,血脉相通,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章节摘录

书摘宋长玉上的是夜班,人们睡觉时,他正在井下用火药和铁器采伐煤炭。他不是夸父,却追赶着太阳,跟太阳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傍晚,当太阳落入地下,他便披挂整齐,下井去了。清晨,太阳刚从东边的山梁冒出来,他也乘坐罐笼从井口升了出来。在井下干活,宋长玉是个惜命不惜力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至于力气,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最不怕挥霍的也是力气。太阳落下还会出,年轻人的力气,头天用出去的越多,第二天生出来的也会越多。把力气藏着掖着,会被工友看不起,对自己的力气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力气不用白不用,别的东西用多了可能会造成浪费,力气不用才是浪费。每天从井下出来,宋长玉习惯性地朝东天仰望,看太阳出来没有。 因在煤层洒下了足够多的汗水,他是带着繁重劳动后的轻松和大量付出后的满足仰望太阳的。在朝霞的烘托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使以黑色格调为主的矿山霎变得亮堂起来。那一刻,宋长玉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他在心里念着太阳的名字,几乎对太阳伸出了双臂。时令到了初春,徐徐拂来的是万物复苏散发出的清新气息。气息扑入鼻腔里,还涌进自动张开的毛孔里。气息是湿润的,还有那么一点甜蜜。这时他的心情不只是愉悦,还升华为呼之欲出的诗意。在没当煤矿工人之前,他对阳光和空气并不怎么在意,你有我有他也有,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朝天每日下进深深的地底之后再出来,他对温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才敏感和亲切起来。     他没有过多地与太阳对视,也没有做深呼吸运动,匆匆到灯房的窗口,交上用乏了的矿灯,就转入更衣室去了。井口的工业广场老是有人在走动,那些人有男工也有女工。而他,脸是黑的,脖子是黑的,手是黑的,脏污的工作服上充满刺鼻的汗酸味儿,他不愿以这样的面貌示人。特别是那些在地面上班的女工,不管是车工还是电工,不管是描图员还是炊事员,她们不是戴着有檐的蓝工作帽,就是戴着无檐的白工作帽,一个个干净得很,也骄傲得很。在尚未洗澡和更衣的情况下,宋长玉在女工面前自惭形秽似的,不知不觉地就有所躲避。往灯房交灯时也是一样。因在灯房发灯的都是女工,有的矿工趁交灯时,愿意以煤面子遮脸,将目光探进小小窗口,把里面的女工满鼻子满眼地看一看,喂一喂又饥又渴的眼睛。还有的矿工,把矿灯的充电盒交进去了,却把灯线另一端的灯头还拿在手里,女工在里面把线拉一拉,他在外面也把线拉一拉,做成男女之间一线牵的意思。直到女工恼下脸子,说了难听话,他才嘻嘻笑着,把灯头放开手,要人家别生气,一语双关地说:"拉什么拉,你要我给你还不行吗!"宋长玉从不干这样的事,也不占这样的小便宜,他交灯时都是站在灯房窗口一侧,并侧过身子,把矿灯送进去,换回錾有号码的金属灯牌就走了。     矿工大都爱抽口烟,可井下绝对不许抽烟。一种叫瓦斯的透明气体,作为原煤的伴生物,无色无味地在井下各处潜伏着,超过一定浓度,见火就炸。瓦斯一爆炸就不得了,那种灾难是毁灭性的。矿上在井口专门设了检身工,对每一个下井的人都要从头到脚严格检查,一旦从哪个人身上搜出烟卷或打火机来,处罚相当严厉。一个班捞不到烟抽,他们馋坏了,也憋坏了。来到更衣室,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更衣箱里拿出烟来抽。第一口他们总是吸得很深,差不多能吸去一支烟卷的三分之一。又香又甜的烟雾吸下去,仿佛直达肛门。他们怕把香气放跑似的,都把后门关紧。结果烟雾在体内兜了个圈子,还是从两个鼻孔呼呼冒出。烟雾一冒出来,他们终于出了一口气似的,全身才通泰了。有的矿工嘴角还叼着点燃的烟卷,就下进澡塘的热水里去了。吸一支烟尚不过瘾,这叼在嘴上的往往是升井后第二支烟。他们背靠着池壁,慢慢往热水里缩,一直把热水淹到脖子那里,只露出抽烟的嘴巴和不抽烟的耳朵。在热腾腾的略带尿骚味的水汽中,他们眼睛微微眯着,双手在前胸后背来回抚摩。他们不着急洗澡,还要泡一会儿,在享受香烟的同时,还要享受一下热水。池里的水一点都不清,黑中泛白,已稠乎乎的。按矿上的要求,每个洗澡的矿工必须先淋浴,后池浴。澡塘周边的墙上确实也安装了淋浴器。可那些淋浴器不是不出水,就是莲蓬头被人拧掉了,形同虚设。矿工们只得把身上的煤粉子仍洗在大池子里,只得仍在大池子里往头上身上打肥皂。好在习以为常的矿工对水的清浑从不挑剔,好像水越稠,越显得有质量,越能保持水温似的。只要水的温度够了,初下进去稍稍有点烫皮,他们就洗得很满意。泡着泡着,他们会禁不住摇摇头。摇头是痉挛式的。他们摇头不是否定什么,谁都明白是下面刚排泄出一泡尿液。小头排了尿,必定会在大头表现出来,谁都不会例外。热水一激,尿液在膀胱里膨胀,排泄是不可遏止的。澡塘四周的墙根有浅浅的排水沟,也是排尿沟,他们有尿,或许应该尿到沟里去。然而他们正泡得舒服着,谁愿意中断舒服,跨到池子外面去撒尿呢!池子里的水是热的,尿液也是温热的,权当向池子里再续进一股活水吧。池子外面靠墙的地方滑腻得很,像是洒了一层新鲜的精液,踩上去一不小心就会滑上一跤。倘是因为到池子外面撒尿而摔倒,并把屁股摔成两瓣,只会给工友们徒添笑料。把长尿射进热乎处,他们才彻底舒服了。     宋长玉不抽烟,也从不往洗澡池里撒尿。他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也是胸中怀有大目标的人,自觉应当与普通矿工有所区别,并与普通矿工的行为适当拉开一点距离。他打听过了,和他一批被招进矿的二百多个农民轮换工当中,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也混进个别小学毕业生和个别文盲。而持有高中毕业证书的只有两三个,他就是其中一个。高中毕业意味着离跨进大学门槛只有一步之遥,或许再有那么几分十几分,他们就是一名大学生了,毕业之后就可以进机关,当干部,吃皇粮。然而他们毕竟被无情地挡在了大学门外。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心态。他们既有落榜后的失落、幽怨,和沧桑之感,因有文化底子垫着,又有准大学生的自信、清高,和矜持。如同实行科举制度时的读书人,他们虽然没有中举,但差不多具备了秀才的资格。一个“秀才”,远离故土来到井下挖煤,本来就是低就,甚至有些自暴自弃,如果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再不斯文一些,所作所为再不检点一些,立在矿工堆里不显得高出一点,十多年的寒窗之苦岂不是白受了!如果再动不动就与那些把尿水撒在洗澡池子里的人同流合污呢,那不仅是糟蹋自己,简直还糟蹋了圣人。宋长玉目前瞄准的目标是一个姑娘,一个在矿医院上班整天穿一身漂白衣服的护士。护士的身量不高,也不胖,属于那种小巧型的姑娘。从单位体积来看,这个目标不算大。但从宋长玉现在所处的地位和他的角度来看,并联系到姑娘的家庭背景,以及宋长玉的前程,这个目标就显得大了,很大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之所以显得大,是因为他离目标距离远,他与目标的差距大。这么说吧,在宋长玉看来,姑娘好比是天上飞过的天鹅,又好比是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而他,连待在地面都不算,只是一个在地层深处的掏煤人。他对姑娘只能是仰望,起码在目前情况下,是可望而不可及。       P1-5

图书封面


 红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周读完了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2008年11月中旬,我在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看到文学馆请作家刘庆邦就文学创作中的“细节之美”的讲座。这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本来不想去的,但一个学中文的朋友一听,一再地推荐,说这个人了不得,写得一手好的短篇小说,号称“短篇王”、“中国的契诃夫”。更有甚者,他是中国煤矿作家的旗帜,是中国当代少见的直面当下社会、当下现实的作家。11月30日,我在文学馆见到了刘庆邦,刘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写作风格和创作心理。讲座完后,有很多观众拿着他的作品去签名,其中拿的最多的就是这本《红煤》。有人说它是中国煤矿版的《红与黑》,也有点像路遥的《人生》。《红煤》看上去写得很平淡,平铺直叙,没有很多长篇小说精巧的结构布局,没有紧张的高潮、大结局。但就是在这些平常话中,把读者带入煤矿-这个几乎被中国人遗忘的角落。作者其实更想写中国的矿难,但却从一个煤矿老板的成长历程讲起。农村人进城打工、创业,获得城市的认可,与城里姑娘恋爱,成功,最后由于其固有的自卑心理开始报复他的人生道路上歧视过、给他制造过障碍挫败的人,最终又堕落失败。这一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人生》、《都市放牛》等。《红煤》也用了这条线,像是落入了俗套。但是作者用这条线串起的,却是煤矿这个特殊的社会。于是,煤矿的暴利、井下的生活、发生矿难事故后的人的悲伤、小煤窑主的贪婪、官员的腐败和渎职、对矿难的隐瞒、对矿工生命的漠视、矿工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采矿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以金钱为标杆下人的异化,都在作者的笔下,像讲故事一样道出,作者并没有大声呼号,甚至用一些浅显逗笑的比喻来述说严酷的现实。然后我们来细细品味,品味之后之愈发深沉的悲伤和心痛。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今天,发生在我们共处的同一片蓝天下。而我们的媒体、所谓的很多记者,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话筒、摄像机向天、向国外、向伊拉克、向阿凡达、向股市、向高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是成功、胜利…。而却恰恰对我们的地面、我们的地下、对幽深的巷道、对广大的农村视而不见。全世界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80%都发生在中国,是美国的70倍。下表是中国每年的矿难统计。1990全年,伤亡人数10,315人; 1991全年,伤亡人数9,777人; 1992全年,伤亡人数9,683人; 1995全年,伤亡人数10,572人; 1996全年,伤亡人数9,974人; 1997全年,伤亡人数7,083人;2003年,死亡6683人;2004年,死亡6027人;2005年,死亡5930人;2006年中国发生大小矿难277宗,矿难中死亡人数6072人。在网上搜了几个小时,也不到详尽的信息。而查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倒是非常详尽。中国人查外国人倒是挺上心,自己同胞的生死倒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以前在国外的时候看过一次《文涛拍案》,剖析中国的矿难。我们看到一些死几个人,十几个人的交通事故消息时,会特别震惊,媒体会不停地滚动,好像多么重视。但如果说是矿难死亡,大家又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煤矿死人就是正常的。中国的矿难死亡真是死绝了,死得神奇了。管理煤矿成了中国最大的难题。矿难死的人抵得上数场战争的伤亡,可以开创宇宙纪录了。心痛,也很悲伤。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对生命会如此冷漠,这样的民族前途在哪里。不敢去想,也不知道怎么想。每读完一本书,心总是要停留在书中好几天,不想放下,不忍放下,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时,都像要告别书中所描述的世界似的。最近以老汤哥为榜样,开始对读过的每本书都写读后感或者书评,写完了,心里就畅快些,要不然老是憋着,像是有什么事没做完似的。我明白了,告别一本书的世界不易,每篇读后感就算是一个告别的记录吧。Tomorrow is a new day, 对于中国的矿工们,明天还要下井,明天的巷道也肯定会继续漆黑。早上下去了,晚上还能回来么?保重,矿工兄弟们!愿你们一生平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1f19f0100g9dy.html
  •     这两天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其实我不喜欢把别人归类,因为我认为这一是对别人不负责任;二是懒汉的表现.但是我又常常忍不住犯这种错误.我这次又把刘庆邦先生归为煤炭作家.因为他写这方面题材的作品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因为他毕竟是从这个出来的,深有体会,深有感触,饱含深情.这一点同样在<红煤>中体现出来.在作品的前半段,也就是主人公宋长玉在国营煤矿奋斗直到被赶出来那一段,我个人认为写的最好.写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个人的心理描写,很细致入微,有时我会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就象是在解剖自己一样.比如说他给矿长千金写信一段,写的就好.但是,从他在红煤厂安定下来,因祸得福,娶了村支书的女儿,还找到一个煤矿,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这后面就越写越不对劲了,感觉跟前一段差了一些.不是不好,而是感觉他不能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了,好象和人物隔了一层(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人物开始变的捉摸不定了,而且越来越模糊不清.我再想,这也许是作者对人物自己的琢磨吧.不过总体来说,这还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小说,值得一看.它里面的语言很有特点.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我非常喜欢.这就是煤炭工人的语言.(不好意思,我又犯错误了,哈哈)
  •     《红煤》前半本书我在《小说月刊》上看了,后来又特地去图书馆借了书看后半本。觉后半本不如前半本细致与真实。作者失去了强有力的控制力,故事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但却风景不再动人。不过总的来说,很不错。很现实。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很好,值得一读!语言朴实,把小人物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
  •     好好把握自己
  •     因为书丢了~~~
  •     不算深刻,但总算是给我把中国的官场描绘了个大概。另外对于煤矿开采的描写,挺生动的,这本书没事闲着的时候可以看看。
  •     读完红煤,想起句古话:阳光之下无新鲜事。 这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必须会,不会就得学,不会又不学就只好去死了。
  •     到底是生活逼迫了宋长玉,还是宋长玉的内心就是如此扭曲。
  •     亲切的煤炭题材小说
  •     社会的一些黑暗面,往往是社会把人逼进去的!权利与能力,一直都是此生彼长的!
  •     刘庆邦的小说非常感人,文字朴实无华,看了非常震撼人心。他的《神木》被改编成电影《盲井》,是本人看过的最好的国产影片之一,可惜因为是揭露煤矿的阴暗面,所以没有公映,大家可以买DVD来看。这本书同样非常好,香港《亚洲周刊》每期书评曾大力推介。
  •     作为小说很成功,人物清晰脉络清楚,故事也很生动有趣,一点都不枯燥。好像觉得作者还是挺喜欢写煤矿题材的
  •     贴近现实,能引起读者共鸣。
  •     煤矿环境中长大,小时候不知道这些事,看了感觉是现实版的
  •     还有一口气.
  •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写的出
  •     文笔有些路遥的影子,故事情节略显老套,有些无关描述。但给人的震撼也很大,成败得失转头间。值得一读!
  •     这本书故事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看上就不想放下了,而且书的封皮、纸张也都很好,极力推荐喜欢煤矿题材的朋友们看一下这本书!
  •     现实主义的心理书籍
  •     值得反思与杜防
  •     用高三一个学期看罢平凡的世界,却用一周看完了红煤,我们现在美好的日子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改革来的,庆幸活在当下。
  •     中国版的红与黑,对人性最深刻的描写!
  •     骨子里的自卑一直都会存在!无论你变得如何强大!我觉得写得很贴切,小人物内心的波动!
  •     很好
  •     作为一个煤矿工作者,这本书会时你对煤矿有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
  •     农村的环境
  •     下载。笔力太孱弱了啊,不成其为长篇。
  •     太脸谱化有细节无细部,这已经是八十年代的爱情视角了。
  •     需要救赎
  •     读着读着觉得我国文学真是太棒啦,欧美日本的小说也许是翻译过来的原因,总是读不下去。故事流畅丰富,不过结局草率了。故事大概讲莫欺少年穷咯
  •     情节虽简单,但很具有现实性。
  •     有头无尾。。。。
  •     每次看到当代小说,就好像要被这种灰暗、落后的现实打了一巴掌。或许是与我生活的现实太远,又或许是太能体现当下现实,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虎头蛇尾,主人公的成长与内心的挣扎是亮点,作为一个他想要向上爬而且一直都很顺利,却没有趁胜追击利用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被自己当年的恩恩怨怨冲昏了头脑。或者,他当年出人头地的目的就太过于不单纯,所以他最后的结局是意料之中的。书对于时代的划分非常模糊,看着文字的描述就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但是这种灰暗的背景和油滑的情态又似乎是当下社会的某种缩影。中国式叙述,社会背景下的人物,一个附有太多特征和社会烙印的代表,又赋予了各种机缘巧合,投资、贪污、行贿、利用、落井下石、草菅人命、婚外情、逃避……折射并糅合了社会小人物的各个方面,心理描写的映射相当明显。
  •     就是有点磨损不过我想是送货员的问题
  •     背景是我喜欢的,新中国发展时期,农民庄稼白手起家创业。不得不说,那个时期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啊,那时候做什么都能起家。不过这个书中的主角的心理实在有点扭曲,各种报复心态。也完全是误打误撞的,但主人公知道怎么算计,怎么抓住机会,一直风山水起,这种计谋也算挺厉害。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适合睡前不加思索的阅读
  •     人是怎样在利益面前堕落、丢失自我的
  •     不错的啦``````主人公宋长玉开始的不断向上及至后来堕落让人寻味。
  •     似乎是一部农村人想进城,绞尽脑汁,最后却是头破血流,因为进城的门槛高着那,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再说城里人等地森严,进去也要打出去。农村生活,心理活动都描绘的惟妙惟肖。一部不错的小说。
  •     心理描写较多
  •     为了写期末论文而读的,还不知道要怎么写
  •     挺好看的小说……心理状态的描写自然且到位呀~而且其实不能说是煤矿题材的小说,主线是一个人的钻营发展,暗线就算是国家与历史的发展吧。故事主轴目测类似阿来的《尘埃落定》,虽然后者就是一个我看不懂的小说……
  •     还行吧,不如羊的门。
  •     这种伏托冷式的故事虽然并不新鲜,却常开不败。书是在11楼的洗衣房捡的,可见本楼有中国过来的小说读者。
  •     那个时候貌似我才五年级
  •     我并不觉得宋长玉有多恶,他只是一个平凡人而已
  •     刘庆邦。笔力较弱
  •     十分本土的中国小说,却十分真实,无半点造作
  •     1.书中含有河南方言,亲切;2.更能够具体地了解父辈年轻时在煤矿的生活;3.在宋长玉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     很好,上班一族最好都阅读一下。
  •     朴实,但不够锋利
  •     稍微有点乱,写的有点浮,结尾也很草率
  •     意犹未尽现实好书 看的一气呵成
  •     中国版《红与黑》。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     终于知道什么叫直白了,熬了两个夜看完的,不如不看。
  •     一个年轻的农村煤矿临时工,一步一步不择手段往上爬,直至人性扭曲,小说真实地折射了经济转轨时代一大批人心态的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遣词造句稍微有点土气。
  •     真的一般般
  •     老刘还是写中篇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