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官僚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官场 > 成为官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6693098
作者:罗伯特·A·卡洛
页数:331页

作者简介

主人公罗伯特·摩西起初是一个安静、腼腆的理想主义者,他心中的恢宏梦想是:在纽约创建让所有美国其他城市政府工程都相形见绌的政府工程。初入仕途,他创造出一套高效客观的评估考核系统,与美国最腐败的政治官僚展开战斗。不幸的是,他立即被解雇了。这个牛津大学的荣誉毕业生、耶鲁大学的高材生,沦落到排队申请二流市政工作的地步,令人遗憾的是他连这份工作都没有申请成功。理想与现实之间原本就是不可能完完全全重合的。曾经的挫败让理想主义离他远去。于是,他变得现实起来,并且对权力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脱离了权力,一切计划和梦想都是无用的空想。对权力观念的改变,让他在余下的人生旅途中不惜运用他的特殊思维、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来攫取权力。最终,他成功了。他不仅凭借权力在三十四年的时间内塑造了纽约及其向外蔓延的郊区,并影响了20世纪所有的美国城市。
美国当代官场小说,连续60周高居亚马逊排行榜榜首
1975美国普利策奖作品、美国帕克曼奖、《财富》推荐的第四本必读书、美国规划师的第一本必读书

书籍目录

序曲 感觉自己是个重要人物
第一章 曾经的理想主义者
第二章 激情,在现实面前慢慢消退
第三章 在妥协中改变
第四章 初尝官僚的滋味
第五章 逐渐变为现实的公园美梦
第六章 权力随公园的建成膨胀
第七章 头号劲敌罗斯福的登场
第八章 一场原本不应该参加的竞选闹剧
第九章 在公众的支持下战败总统
第十章 用钱堆起来的恢弘市政工程
第十一章 情感与狡猾的天性
第十二章 报复对手的最有效方式
第十三章 垄断是真正拥有实权的唯一保障
第十四章 不打碎鸡蛋壳就无法做成鸡蛋煎饼
第十五章 越来越堵塞的公路交通系统
第十六章 住宅建设与公园改进引发的战争
第十七章 遇到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年轻对手
第十八章 人走茶凉的宿命

前言

  纽约市市政厅内,巨大的枝形吊灯下,当新当选的市长罗伯特·瓦格纳二世宣誓就职过后,他又向各职位的官员分发了官方的就职表格,并亲自监督他们宣誓。  罗伯特·摩西来到台上,瓦格纳宣布任命他为市公园部部长,同时兼任市建设协调官。那一刻,市长瞧着摩西那张天生的官僚面孔,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摩西对此毫无察觉,他还有所期待地站在那里,等着市长宣布另一项重要任命。可是,市长却走到了一边,示意下一位官员前来宣誓。  在场的官员以及新闻记者都明白,市长瓦格纳的这种举动象征着胜利,他们大多数人的胜利。多年以来,摩西在诸位前任市长的政府中担任公园部长、市建设协调官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作为公园部长和市建设协调官,摩西的职责就是对政府工程做出提议;而他的另一个官职,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主要工作便是执行他所提议的一些项目。摩西的这种相互牵引的多种职务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以致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只有罢免摩西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职务才能抑制、削减他的权力。因此,自打瓦格纳当选纽约市长以来的九周时间内,他们就一直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逼迫瓦格纳不再任命摩西担任该委员会委员。尽管瓦格纳早就暗示他们,等待摩西的只有两个职位,但是这些深知官场之道的人却有所质疑。直到此刻,他们看到瓦格纳真的没让摩西就任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才放下心来。  一点儿没错,瓦格纳的这一举动告诉了那些对摩西不满的官员们,他们取得了胜利。而对摩西来说,这则意味着失败。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却无法从这位失败者的身上看到失败者所应有的反应。  是他在多年复杂的官场打拼中学会了自我情绪控制,还是……  当宣誓典礼结束后,就有人注意到,摩西跟随瓦格纳去了市长专用办公室。他去那儿干吗呢?他们很清楚摩西的目的,甚至还知道他会向新任市长说些什么,因为摩西已不知道多少次向瓦格纳的前任市长文森特·艾姆皮里特里和威廉·欧德怀尔,以及更早的伟大的拉戈迪亚市长说过类似的话。  “他会以辞职威胁瓦格纳的。”这些注意到此事的官员们低声耳语。  他们说对了。在市长专用办公室的大门刚刚关上后,摩西就直接向瓦格纳摊牌,如果市长罢免他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他便会立刻辞去另外两项职务。  这或许是瓦格纳曾经想到的,也可能是没有。  “规划委员会委员?”瓦格纳想拖延一下,为自己寻找借口,“可能是哪位工作人员疏忽了,或许是我忘记填任命表格了。不用担心,我过几天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摩西面无表情地盯着市长,市长只好耸耸肩,用满脸无奈来掩饰自己的谎言。  摩西走出市长的办公室,迈进走廊拐角处由副市长和市长助理对任命表格进行归档的小办公室。径直走进来的他就像没看到一旁的副市长和市长助理似的,直接从桌子上的一摞备用任命表格簿上扯下一张,坐在桌子前,亲自填好。副市长和市长助理都傻了眼,却明智地一言不发,他们太明白此刻惹恼摩西的后果了。摩西扬起手中已填好的表格,对他们的配合表示感谢。在回到市长办公室后,摩西便一言不发地将这份表格放到了市长的办公桌上。市长被迫在这份表格上签了字。纽约市的新市长瓦格纳就这样屈服了。他不得不承认,在权力对抗中,自己并非摩西的对手。  权力就像是一根魔法棒,更像执导罗伯特·摩西人生的导演,让他的整个人生就像是一场权力与性格互相作用的戏剧。  早年,他和权力之间横着一股斡旋力量,也就是他在耶鲁大学的闲聊中所表达的那种热烈的理想主义思想。早年的他在加入改革党市长约翰·米切尔政府后,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发明了一套将市政雇员在所有方面(包括这名雇员的性格)的表现都纳入数字评分的市政评估考核系统。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为了让市政府采用这套系统,与美国最腐败的政治官僚所控制的市评估委员会展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但他因此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市政府不仅没有接受他的那套系统,还罢黜了他的职务。   他彻底地失败了,这位耶鲁大学的高才生、牛津大学的荣誉毕业生,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失业了,还要养活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的他已沦落到了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的市政厅排队申请一项二流市政工作的地步。令人遗憾的是,他连这份工作都没有申请成功。   理想与现实之间原本就是不可能完完全全重合的,并且理想越恢弘、越美好,失望的几率便越高。当摩西的生活再次拉开帷幕,进入下一场时,曾经的挫败让理想主义离他远去。他变得现实起来,并且对权力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他强烈地意识到:脱离了权力,一切计划和梦想都是无用的空想。对权力观念的改变,让他在余下的人生旅途中不惜运用他的特殊思维、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来攫取权力。最终,他成功了。他不仅凭借权力在近三十四年的时间内塑造了一个城市及其向外蔓延的郊区,并影响了20世纪所有的美国城市。   最能体现摩西的创造性的城市是纽约,这个混合着希望和绝望的巨大都市综合体。他不仅创造了这座城市,并且统治过这座城市。纽约的所有地图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个大都市的海岸线在摩西上台后发生了改变。他将钢制的防水壁插进河流和海岸的淤泥深处,并在防水壁和海岸之间的间隔里填充上泥土和石头,铺上页岩和水泥,为城市新增了一万五千英亩土地,从而改变了纽约市的地质边境。纽约地图上交错纵横的街道粗线条,标记着汽车和卡车行驶的主要道路大多是摩西修建的,它们的位置成了决定市民居住和工作地点及其生活方式的一项因素。他还在纽约修建了许许多多的海滩、公园、公寓住宅和桥梁。   摩西对纽约所造成的改变绝不限于市政工程,也绝不只是在地形上,而是对纽约的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影响,因为纽约市的所有资金,即使加上纽约州和联邦政府的拨款,都无法一一满足摩西的改变需求。在这种情形下,就决定了要对这些项目进行选择性的实施。虽说这种选择是以城市的地形、社会以及市民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作为依据的,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却在摩西的手中。他决定了这一切。他手中的决定权让他手中的权力不断膨胀、延伸,并且让他成为当时纽约市的中心。   摩西的帝国是一个财富的帝国,摩西利用这种财富,雇用了被他称做侦探的资深调查员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归档。每一位市政官员都知道这些档案的存在,也知道摩西会利用这些档案对自己做出什么,因为依仗帝国的财富,他可以创建一套可怕而有效的公共关系系统。他们曾经目睹过摩西披露某人的阴暗过去,并将之变成头条新闻。   帝国的财富使摩西让很多市政官员提心吊胆,就连纽约市的市长瓦格纳都对此而感到不安。他曾对担任摩西的年度世博会的市代表保罗·斯克鲁维恩说过下面的这段话:   “保罗,我与摩西的共事经历让我学到了一个教训,我现在将它传授给你。我永远不会让他为我以任何方式、通过任何途径做任何事情。我永远不会求他给我任何私人意义的方便,因为总有一天,罗伯特会从他的档案中翻出这笔旧账,扔在你的面前;如果你顺了他的意,他则会不动声色地让你知道这些档案的存在,否则,他就会对公众公开这份档案。如果他必须这么做的话,他一定会利用这份档案将你整垮。”   的确,他利用这些档案以及所创建的那套可怕的公共关系系统去攻击那些对他有所不满的官员,即使他们的过去并没有什么可以让摩西抓住把柄的地方,但是仍不能确保躲开他的攻击。也许他们的父亲们曾经有过不当的行为,如果事实如此,摩西就会让他们父债子偿。曾经有一位受人尊崇的金融家,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一次听证会上,站起来反对受摩西赞助的一项区域划分提议;摩西对此的回答让这位金融家惊呆了,他向听证会记录员宣读了一则与区域划分毫无瓜葛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披露了这位金融家的父亲曾经涉及过的一场丑闻,时间是四十年前,当时这位金融家只有八岁。   “惹恼他一次,他就会永远怀恨在心。一旦被他抓住机会,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大肆报复。”一些市政官员这样评价摩西。   摩西声称他与政治势不两立。他从来不允许政治上的考虑对他的项目的任何方面(包括公路和住房项目的位置,承包合同的分配以及保险佣金等)造成任何影响。他从不妥协,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他认为那是政客们办事的途径,而他不是政客。他知道应该做什么,他要么通过正义的途径来做事,要么干脆不做。在他的事业之初,他是这么说的;在他的事业结束的时候,他也是这么说的。在一位手下收取城市重建承包商贿赂的审判上,站在证人席上的摩西,被问起这项承包合同是否是交易的一部分时,摩西的脸由于愤怒而涨得通红。“在我献身公共事业四十年来,”他说,“我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交易。”   这些声明被公众相信了近四十年之久。四十年来,这些声明不但在罗伯特·摩西的口中重复了上千次,而且在对它们深信不疑的媒体中得到不断的夸大和粉饰。   谨慎、高效、节俭?摩西对金钱的浪费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仅在一座大桥上就多支付了不必支付的四千万美元的利息。   公共机构不会耗用纳税人分文税款?州政府向公共机构拨发的隐蔽性贷款高达数亿美元,这些贷款从来没有被指望过得到偿还。公共机构用来修建各项设施的由市政府购买的土地费用高达数亿美元。纳税人所上缴的过路费高达数十亿美元。除了这些,由于公共机构控制的地皮享有纳税豁免权,城市还要年复一年地承受额外的巨额税收损失。   “他满足这个城市里的政治机构中相关的每个人的要求,”一位官员回忆说,“因此他的成功关系到他们每个人的利益。这个系统中没有人可以抵制得住种种利益相加起来产生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来自于这个系统本身。”   如果说,摩西之前的腐败尚处于无组织状态,大部分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那么摩西就是对它进行了组织,并将它集中在一个中心源头,赋予了它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整个纽约市政府都偏离了民主的重心。他利用金钱的力量侵蚀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民主进程;在这个城市中,他所修建的公园、桥梁、公路和住房项目的唯一原则就是他的个人愿望。   我们不可能说如果罗伯特·摩西从来没有出生过,纽约会是一个更好的城市。我们只能说纽约可能会是一个不同的城市。

内容概要

罗伯特·A.卡洛,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传记作家,两次普利策奖的得主。《成为官僚》即他的1975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同时获得了美国帕克曼奖。此书曾多次再版,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规划专业的必读书。他的另一部作品《权力之路——林顿·约翰逊传》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成为官僚》以小说的形式对美国权力问题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的研究。书中的主人公罗伯特·摩西是一位传奇式的纽约城市建设者,他不顾市长、州长甚至总统的反对,建造了一部运转了数十年的政治机器,也修建了纽约市众多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林肯中心和联合国总部大楼。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对于那些想进入政治权力高层的改革者、规划者、政治家,甚至小政客,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美国帕克曼奖颁奖词

章节摘录

  罗伯特·摩西没有中间名,他的母亲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他的母亲贝拉·摩西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女人,过于固执己见。  摩西是犹太人。他的祖父来自德国,逃往美国之时,其父往他口袋里塞了些现金,所以才没有像其他移民美国的德裔犹太人那样遭受过赤贫的煎熬。他的祖父从来没把财富视作一生的当务之急,而是对市政事务很有兴趣。这在纽约的犹太商人中是极其罕见的。  当时,纽约市的领导者们刚刚清理出一大片空地,并在上面修建了中央公园,但他们对此举的得益根本没有多少信心,他们甚至怀疑市政府犯了大错,他们原本可以从那块地皮上征收一大笔居民占地税的。了解到贫困区居民对呼吸空间的强烈渴望,摩西的祖父发动了一场运动,成功地说服了城市领导者们开辟出更多的空间,以修建更多的小型公园。  摩西继承了祖父在市政建设方面的热情。  摩西的外祖母罗莎莉是一个知识型女人。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历史及小说作品。她嗜好填字游戏,每天都要在英语和德语报刊中进行一番破解。她不但头脑敏锐,而且伶牙俐齿。谁要是对她的观点稍有异议,她便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予以回击。作为那个保守时代的家庭主妇,她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直率。一次,一个外孙女惊讶地意识到她的外婆居然要给她上一堂关于性教育的公开课。“一个人必须沉浸在爱中才能享受到性的奇妙,”她这样开始了话题,接着便侃侃而谈,全无世纪之交的女士们在谈论此类话题时所具有的那种委婉与含蓄。她明目张胆地把一般公众看做是比自己低一等的人。买火车票或戏票时,她一贯的做法是先拿眼角轻蔑地将排队买票的队伍打量一番,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到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边上,用胳膊把他顶出队伍。  当她九十多高龄的时候,依然几乎每天出去散步,去图书馆借书。她在摩西家小住时,当时在场的摩西的大学校友们无不为她的渊博知识所叹服。夏日里,在静湖畔摩西家的避暑宅邸里,她很早就起床了,然后在一个可以俯瞰湖水的门廊处坐下来,打开一沓德文和英文报纸,翻到填字部分,便开始了两种语言的填字游戏。一个钟头还不到,她就回到门廊里面,与那些大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艺术或科学方面的最新动态来。一个学生冷不丁地瞥了一眼她留在门廊里的那沓报纸,惊讶地发现上面所有字谜的空格都被填好了。年龄没有让她丧失独立而依赖别人。一直到她去世前夕,她都亲自打理自己的日常所需。除了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外,她几乎从来没有生过病,直到死神降临的那天傍晚,她拿着一张德文字谜报纸爬上了床。到了半夜,字谜差不多解完时,她下了床,走到房间的另一头,拉响了门铃,对进来的女仆说:“去叫医生。我快不行了。”当医生赶来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罗莎莉的子女中,摩西的母亲贝拉最像她。贝拉在接受私塾式教育后,就读于沙利耶女子进修学校,能说流利的法语和德语,并对两国的文学造诣颇深。她看上去是个安然恬静、与其母亲截然不同的小女孩,但跟她交谈过的人都知道那只是个骗人的外表而已。贝拉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举止礼貌而声音轻柔,但是那轻声细语所表达出的观点却一针见血、铿锵有力而不容更正。有人试图对她的观点进行更正,但很快便发现她那轻柔的声音所表达的见解着实独到而敏锐。“跟她交谈后,”她的一个熟人回忆说,“你才开始对她另眼相看。过不了多久,你便会觉察到她那种安静的举止其实是一种相当惊人的傲慢。有道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啊。”  距离耶鲁大学只有两个街区的德怀特街是一条宽阔而静谧的泥土街道。纽黑文市最粗壮、最荫凉的榆树就分布在这条街道的两边。沿街的房子虽谈不上优雅,倒也壮观结实。因为房子盖得离人行道很近,大多数人家都有一片面积可观的后院。这条街上住的都是富裕殷实的制造商和生意人,他们的后院里大都布满了精心修剪的葡萄藤和精心建造的棚子。棚子里养着马匹,还配着马车。德怀特街上的孩子们在马车夫或佣人的照料下骑着马在街上溜达,或者在荫凉的门廊里和宽阔的后院里的大树下嬉戏玩耍。  摩西在生命的结束之际回忆起纽黑文市时还兴趣盎然。他们举家搬到纽约时,摩西已经记事了。多年后,罗伯特·摩西回忆说:“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纽约,它太大了;人群拥挤,声音嘈杂,简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地方。我想搬回纽黑文,读耶鲁大学,竞选康涅狄格州州长。在纽约的那些年里,我一直都保留着那样的想法。”  在纽约,摩西的母亲贝拉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即安居运动。为了帮助新来的犹太移民,安居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曼哈顿下东区。这些安居处大部分是由纽约的德裔犹太社区出资建立的,人员的配备也大多是那里的犹太居民。贝拉很快便成为一名积极的创建者和工作人员。开始的时候,她在著名的亨利街安居处就职,但很快就转到了麦迪逊安居处:一家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的安居处。她在这里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  贝拉在麦迪逊安居处的工作凸显出持续了三十多年之久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也是很多乘着马车、带着仆人来到曼哈顿下东区的艾玛纽尔犹太礼拜堂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特点,即一位传记作家所归纳的“一种与施舍非常接近的以恩人自居的态度”。历史学家发现,很多团结一致的、受人尊敬的、美国化了的德裔犹太人对这些脾气暴躁的、毛发粗糙的、明显没有美国化的后来者们感到局促不安。德裔犹太人觉得他们不但嗓门大,而且还胆大妄为,简直就是欧洲的糟粕。然而,尽管他们自己与新来的犹太人划清了界限,但他们意识到非犹太人对他们却并不做区分,把新来犹太人的一言一行都视作所有犹太人的典型。很多德裔犹太人觉得要解决这种状况,使得这些衣衫褴褛的新移民看起来受尊敬一些,就要把他们弄得干干净净,教会他们像美国人那样举手投足。由于这个原因,早期的安居处一面孜孜不倦地改善新移民生活,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和医疗保健;还一面向他们再三强调举止、道德的重要性。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很多犹太人似乎觉得这些新来的犹太人好像成了白人的负担;他们对这些人的帮助就是一种统治者对贫困潦倒、无依无靠之人的施舍。”  如果说这种描述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整个安居运动的特点,那么它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麦迪逊安居处的特点。麦迪逊安居处的官方历史记载说明其设立宗旨是“为了帮助曼哈顿下东区居民的美国化进程”。而对贝拉的亲戚来说,那个说法用在贝拉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谁也不能否认贝拉对她的工作充满了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被贫民区居民的穷困深深触动的她,立志要“帮助下层阶级”,好像那是一场圣战。像麦迪逊安居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样的字眼,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挂在她的嘴边。她说,公共服务是人们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然而,她从未忘记过下层阶级毕竟属于下层。一个亲戚回忆说,“她对那帮人的态度就是‘你们是我的孩子,我说了算,你要听我的,照我说的去做,其他的就不用你操心了’。”  贝拉在麦迪逊安居处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安居处托管理事会的德裔犹太富婆中不常见的。此时的贝拉头发已经开始花白了,她经常带着眼镜,看上去与其他富贵的主妇没有多少差别,尽管她的服饰比大多数人还要朴素一些。和别人一样,她每年向麦迪逊安居处捐赠一万美金。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她对她所捐款项所支持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许多年过去了,麦迪逊安居处的托管理事及雇员们发现令她真正感兴趣的是一种特定的事物。贝拉的注意力不在安居处泛泛的慈善工作上。在关于演讲内容或是加强移民父母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之间的联系的讨论中,贝拉背靠着椅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但是讨论进行到要在安居处的后院修建一个篮球场或是为贫民区儿童举办一次夏令营活动时,这个瘦小的女人就会探起身子,手指不安地敲打起桌面,她的想法开始像洪水般从她那柔和的声音中喷涌而出,瞬间就把其他托管理事的想法淹没了。不久之后,托管理事们就意识到身为一名家庭主妇和母亲的贝拉,对建筑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兴趣。她的眼镜后面闪烁的是一双建筑师的眼睛,那双眼睛对最微小的细枝末节也充满了热情。在解释自己的建议时,贝拉一向是一位有涵养的女士,她从来不抬高声音。但是,那种优雅举止所掩饰的,则是一种盛气凌人的傲慢,要是她的建议遭到长时间的反对,那种掩饰之下的盛气凌人就更加明显了。和别人讨论她特别感兴趣的项目时,贝拉对他人的观点总是显得不耐烦;而在麦迪逊安居处的那些年头里,她对那些观点甚至都不去考虑,连听都不愿責去听一下。  ……

图书封面


 成为官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东亚有着数千年的高度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的传统,在这里,官场仕途成为整个社会最热衷的竞技场并不会让人感到太多的意外。但是,在一向以商业立国的美国,那里的政坛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浮世绘呢?不要以为在太平洋的彼岸官僚的权力就会减少多少逊色多少。在《The Power Broker》里,整个纽约市的城市面貌完完全全取决于摩西个人的心情喜好而随意翻腾变化。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既享受着优美的城市公园带来的舒适惬意又忍受着落后的公共交通造成的拥堵不便——而这两个极端的反差都全取决于摩西个人的兴趣好恶!真可谓为云为雨,覆手之间而已。难怪在《律师行》里汤姆克鲁斯说道:“The goverment can do everything.”基辛格也赞道:“权力是最猛烈的春药。”官僚世界是一个极其庞大又极其复杂的体系,在这个系统里面的人不管怎样都比外面的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在《越狱》中Sara 多次因为吸毒入狱都被她的州长老爹轻易捞了出来还提出为她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在宪政发达完善得多的美国都尚且如此,那些以为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官本位社会就会逐渐瓦解的想法就未免太过于一厢情愿不切实际了。
  •     封面上赫然写着“美国两百多所大学和研究院学生必读书”,挺笑人的。如果把“美”换成“中”,大概我是会把当年的《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对号入座的。敢问美利坚也有政治正确的书吗?罗伯特·摩西的故事读完了发现,却实在连是一门学问都算不上啊,所以“必读书”之类的撒狗血还是算了吧,别当真。罗伯特·摩西不是一个天生的权力狂,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后天从一个理想主义的技术小官僚变成了一个执着无比的权力狂。这便是这本书要说的全部了。他不爱钱,不爱享受生活,只爱权力。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在纽约州把建筑蓝图化为现实的权力;可以想让报纸登啥就登啥的权力;可以公然藐视上到官僚下到公众观点的权力;可以在遇到挑战时向对方肆意谩骂甚至扔去墨水瓶的权力,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固然罗伯特·摩西在最初权力的获得上充分展现了个人的顽固风格和智慧,然而随后权力的不断巩固仍要归于他不断改造周遭世界的巨大能量则是个大谬了。罗伯特·摩西以为他以他的巨大能量在改造着世界,实际上他并没有。他只是永动的利益链上的一环而已,在其它环上则等待着政客官僚、银行家、承包商、汽车业、能源业。。。。。。如果看上去至少是他作为了发起或推动的一环,那这个永动的利益链从来没有因为他改变过行进的方向。从修公园、修大桥、修高速路到修城市住宅,放眼全球你就知道没有罗伯特·摩西别人也是这么改造世界的。反过来说,一旦他想要逆向行使一下他的巨大能量,他马上就会发现他其实一点能量也没有,比如试图禁止中央公园里成功的免费莎剧演出。所以罗伯特·摩西的故事之无谓就在于他一直追求并乐享的个人成就--权力其实是个虚无。你不能因为这条链在动并且你是这条链的一环就以为你推动了一切,试试停上你的推动看看这条链是否就停下来了?由此看,如果罗伯特·摩西爱钱或爱享受生活那在这个故事中也许他还算是得偿所愿的,但偏偏他爱权力,于是他得到了四十多年的镜中花水中月,且“得到”时让他陶醉“失去”时让他怅然。他始终不能明白他其实从来也没有得到他以为得到的无上权力。就连那条利益链上小小一环的位置对于他也非可永存的,最后这个位置离弃他也只是无可奈何的小小推力使然。如果他是个世袭君主也许还可以一辈子在虚幻的权力满足感中度过。可惜他的那些公园部、三区大桥委员会并非神授君权,实在没有什么好理由妨碍到其他的什么人坐上去发号同样的施令。话说二战前后美利坚民众的英雄情节真是高涨入云。以至于一个倡建公众绿地的罗伯特·摩西就可以被认为是反官僚斗士,甚至于后来成了一个大建隧桥公路,热衷于旧区拆迁的罗伯特·摩西还能被尊为履行神圣使命的公众利益代表人物!如果他们能看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会知道,什么“公路大王”之类的人是在道德和法律面前是稍加推敲就要被分崩离析的。罗伯特·摩西也不例外,离一个圣徒实在是十万八千里,至少,圣徒是不能行贿的。套用一句俗话:罗伯特·摩西痴攫权力四十多年的故事是个不可复制的故事。过程既不引人入胜,结局也实属必然。一个一厢情愿的成才型故事,还脏兮兮的,读过就算了,别当真。话说猴子捞月有啥好看的呢?
  •     《成为官僚》一书,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中译本的出版社为什么会把这么一本非小说的杰出传记,打造成“小说”,如在扉页上别出心裁地,醒目地印上一个文本框:美国当代官场小说。是为了促销?事实上,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纪实作品,当然它撰写得十分出色,可以美其名曰为“文学”。书原名是The Power Broker:Robert Moses and the Fall of New York(权力掮客:罗伯特•摩西和纽约的衰败),主角是Robert Moses(1888-1981),这位权侵一时,用自己的意志,以及掌控数十年的权力,而改变了纽约历史面貌的大人物。当然作品发表于1974年,那时传主还健在,但作者罗伯特•卡洛(Robert Caro)的本意,就不是为权贵立传,而是相反用心,揭示公共权力如何被权贵们玩弄。罗伯特•摩西于1968年退出公职生涯,那时对其批判已不少。罗伯特•卡洛则进一步深入调查,化费多年时间,采访500多位人士,包括几度采访传主本人,然后凭借非凡的文笔,而将权力场的真相予以澄现。因为作品的精彩,获得了不少荣誉,除现在中译本上列举的普利策奖、帕克曼奖等之外,还被兰登书屋旗下Modern library评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百大英文非小说类书籍。我以为中译本出版社,完全可以将它恢复非小说的原状,再度出版。因为事实有时胜于雄“编”,现实比小说更精彩。如果让我有“机会”为它作广告词,那么我会说,这是一本认识真实世界的书,要了解美国,只读美国宪法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刻舟求剑。当然再版时,能再作些修订,将是更好的,也许也是必要的。虽然,我没有读过原版,但总也会觉得某些语句在表述上,可能存在问题,如说尼尔森•洛克菲勒州长“他的傲慢的背后还是建立在美国皇室版本的终身成员之上的自负”(P.314),“美国皇室”自然是比喻意义上使用的,那么表述为“美国版本的皇室”可能会更为妥当。再则,若加些译者前言之类的导读或介绍,可能会更完美。或许,作品也更会获得读者的重视。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有才华的前提下,想要实现抱负,至少要有人赏识你给你机会,还要很对大哥,然后才有其他的。美国中国都差不多。。。。
  •     罗伯特·摩西痴攫权力四十多年的故事是个不可复制的故事。过程既不引人入胜,结局也实属必然。
  •     这本书是上课的教授推荐的,买来读过后觉得很是不错。主人公利用了公众的力量取得了无限的权利来改造着城市,但是最后又迷失在权力中,利用了公众。
  •     这么牛的书,译本也不错,可惜被搞成“官场小说”。
  •     不明白实权与官权区别的人可以看看
  •     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债权债务契约合同
  •     看了一半
  •     他(尼尔森•洛克菲勒)的傲慢是从容的、迷人的、优雅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慢,不是罗伯特•摩西的那种强硬的、闪光的、生硬的傲慢,摩西为了得到那种傲慢的权力,必须费尽心思、算尽机关。
  •     越读到后面越是压抑...却越现实..excellent~
  •     很好的一本书,结合自身体会,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以及提示。
  •     2008年初当时从图书馆借出,不过没有看完.只是忽然想到奥巴玛了
  •     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官场。
  •     明明是传记,标成了小说,而且是官场小说。
  •     故事与叙述风格都很喜欢。
  •     interesting
  •     2013.3.25 《成为官僚》——有精彩的政治斗争,微妙的权利博弈,看过之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官僚体系。这本书是和中国的官场小说《红袖》同一时段看的,比《红》精彩大气多了。
  •     没有蓝色的那个封面版本嘛不过先mark吧
  •     理想主义者的背叛是恐怖的
  •     原著1300多页,译本300多页,确定这是一本书吗?
  •     理想主义的完败
  •     这本书是一位老师推荐的,看过后受益匪浅,翻译的文学功底也很好,适合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了解20世纪初纽约公园建设背后的政府官员之间的博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