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自选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陈映真自选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108027900
作者:陈映真
页数:455页

作者简介

《陈映真自选集:文学类》是作者亲自选定的作品集,收录所及主要包括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全书既包括作者著名的《将军族》等小说,也包括情真意切的《我的弟弟康雄》等。书中从容不迫地道出了陈映真的生活心绪,也显示了作者苦难的人生、深刻的思想及其心路历程。

书籍目录


我的弟弟康雄
文书
将军族
凄惨的无言的嘴
一绿色之候鸟
最后的夏日
唐倩的喜剧
上班族的一日——华盛顿大楼之二
云——华盛顿大楼之三
铃珰花
赵南栋
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之一
后街——陈映真的创作历程
陈映真写作年表
陈映真小传

编辑推荐

  陈映真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被称为台湾最后的“左派”作家。在台湾,陈映真和白先勇、余光中等人是齐名的。 陈映真年少时曾接触鲁迅的作品,由于思想立场的关系,在五十年代的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的,而陈映真却在当时台北牯岭街的旧书摊吸收了这些讯息,这对于陈映真“民族的文学传承”观念有很大的影响。陈映真众多小说的共同特点,即为“站在弱者的立场看世界”,抱著写实主义的深层人文关怀。其中更有一大部份的作品是在描述民国五、六十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与人民和美国间的关系。那种以城市小人物的生活关照国际大局势的矛盾、文化冲击、强权入侵的无奈,在陈映真的笔下,自然流泄,表露无遗。

前言

  在大陆出版作品选集,这还不是第一回。但这一回则是在海外和一些台湾的文艺界朋友辛勤策划下,比较自觉地把自己打点一番之后,出来和大陆的同胞读者见面。  语言、文字和作为语言文字之艺术的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身世、家谱和身份证明。朝鲜战争以后,内战和冷战的双重构造,使民族隔海分断,家族离散,同胞隔绝。  而我们民族的文学也跟着分离四散。在大陆、在台湾、在北美洲和海外兀自孤单地抽根吐芽,开花结实。  八十年代末期之后,她们像自幼被苛酷的命运拆散的孤儿,在风中,在月晖中,在流言和耳语中,互相探知了彼此的存在

内容概要

陈映真(1937~ ) 当代作家。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湾台北人。1959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1961年毕业后编辑《文学季刊》,数年间又发表了《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六月里的玫瑰花》等小说,由开始存在的一些超现实的空想变为对现实切实的描写,由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转向对现实的揭露和讽喻。1968年,陈映真应美国衣阿华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行前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在狱中坚持创作,出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盛顿大楼》系列作品,中篇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等均是有影响之作。陈映真还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鉴于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7年授予他名誉高级研究员称号。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小说选》、《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章节摘录

  我的弟弟康雄  当我还是个少女的时候,我写日记,也写信。除此以外,我不曾想过我会写其他别的什么。然而,现在,不可思议的我,竟会在这结婚以后的第二年,拾起笔来记载一些关于我的弟弟康雄的事。两天前,我花了三天的时间,方才读完了我的弟弟康雄的三本日记。我的弟弟康雄死后的一段时间里,甚至于到了婚后的几个月内,每当我展读我的弟弟的日记时,都会叫我哭啊哭的毫无办法。我看见他稚拙的字体,立刻就看见这细瘦而苍白的少年,对坐在我的案前,疲倦地笑着,无名的悲哀便顿时掩盖了我。于是,我就哭着哭着,怎么也不能读完它们了。  两天前,我总算平静地看完了这三本日记。大约是日子渐渐远去了;再次当是婚后的生活使我觉得不仅因为我的被属于一个男人,以至于在肉体上、精神上有了极大的变异,而且这个婚姻也使我突然从贫困匮乏的生活进入了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里。这个辛德烈拉姬一般的变幻,使我目不暇接了。总之,那种思慕的悲哀,仿佛和我富足的生活正相对地逐渐饿死了。“富裕能毒杀许多细致的人性,”我的弟弟康雄的日记曾这样说:“贫穷本身是最大的罪恶……它使人不可免的,或多或少的流于卑鄙龉龊……”这是我的卑鄙,我的龌龊吗?……我一点也不想抗辩。记得我的弟弟康雄还活着的时候,总讲一些我不懂的、或者一些十分无理的事。但我从来没有抗辩过。一次也没有过。(现在这很使我觉得慰怀的。)

图书封面


 陈映真自选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的弟弟康雄》“旷野里开满了一片白绵绵的芦花。乌鸦像箭一般地刺穿着灰色的天空。走下坟场,我回首望了望我的弟弟康雄的新居:新翻的土,新的墓碑,很是丑恶的!于是又一只乌鸦像箭一般地刺穿紫灰色的天空里了。”这一段话中,白色芦花、丑恶的新坟、倏飞的乌鸦,这几种意象,在《药》最后一部分中也都是出现的了。意思上,当然不如《药》丰富,也不能与《药》做同解。小说中大概有不同的几种人生:“我”、康雄、父亲、长头发的画家、丈夫/公公(或约上等人)。其中,对“我”的描写是直接的,对其他的几位则主要通过“我”的观察。康雄的有生而死的轨迹,正如三本日记展示的那样:思春的苦恼、乌托邦理想、理想破灭后的虚无、等待而宗教救赎直至死亡。对此,“我”的理解是“……少年虚无者乃是死在一个为通奸所崩溃了的乌托邦里”。“我”的转变同样重要,此外还有“父亲”。这篇小说,大概能在思想上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造成冲击。《将军族》好处在于,最细致而全面的的刻画了两个人——“三角眼”和“小瘦丫头”。两处高潮,一是给钱,二是自杀。给钱,是“三角眼”的自我救赎,所以“绝不是心疼那些退伍金”。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前面有所铺垫;关于思乡的故事、他的觉得自己老了、她的弱小激发了他的同情。二是自杀。到再一次相见,“瘦丫头”已经能够领会“三角眼”的情义,她自知无以为报,而之前说嫁给她只是玩笑话,到这时自然是心甘情愿,只是“身子已经不干净了,不行了”,那么,对于她来说,自杀是一种自我净化。她说的“还钱是其次,我要告诉你我终于领会了”,其意思应当是“如果有必要,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乃是大的爱”。另一方面,在“三角眼”那里,之前他说“老婆有了女儿,大约也就是这个年纪罢”,而再次见面,是“他的母亲便曾类似这样笑过”。再次的会面对于他来说,本来应是怀有一些希望的。既然,两人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他让渡微博的退休金,她为获得报答他的机会,而卖身——而又能真的再次相见,应该有一种继续走下去的可能。但陈映真决意让他们去死,所以有了以下的对话:“下一辈子罢!”他说:“此生此世,仿佛有一股力量把我们推向悲惨、羞耻和破败……”远远地响起了一片选填的乐声。他看看表,正是丧家出殡的时候。伊说:“正对,下一辈子罢。那时我们都像婴儿那么干净。”或许,不死不足以强化批判的力度吧。或许,吕正惠老师所不满的陈映真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情感投射到底层小人物的原因之一吧。或许,所有的故事都发生着,但是不包括给钱,也不包括自杀。温暖的东西或许存在,但没那么“浪漫”,尽管是自我牺牲和向死而生。《凄惨无言的嘴》首先,被杀雏妓的刀创引发了“我”对莎翁之关于凯撒诗句的回想,继而才有那奇怪的梦。在梦里,有每样东西都长了长霉的黑屋并一女子,她的身上无数个嘴说着“打开窗子,让阳光照进来罢”。这句话,原却是歌德临死的时候所说的。然后,一罗马勇士(在见到被杀的雏妓之前,也见到了有匀称有力小腿的工人)划破了黑暗,最后霉菌及一切坏事物都死,而“我也枯死了”。不难发现,这勇士随着“我”的讲述,变成了我。模仿鲁迅的地方就不用多说了,精神病人,黑房子,同归于尽之于“铁屋中的呐喊”,病好之后,而又忘记一切之于《狂人日记》。但这都是外在的技巧性的使用,陈映真想处理的问题与鲁迅不同,这是由他的人生经验所决定。那个精神病院的信基督的同龄医生、高小姐、作为群像的其他精神病人、健硕的工人、雏妓的尸体、一心去美国的同学,这些形象显示了陈映真对于小说主题所寄予的庞大野心。考虑到我的病之由来与编号与上述一切有关,那么考究一下会比较有意思。《一绿色候鸟》按吕正惠的说法,这是现代主义的小说,主题是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候鸟自然是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的。小说中三个教授的婚姻(我、赵教授和季教授)到了末,都呈现悲剧的色彩。先是候鸟的出现,似乎对于季夫人的病有缓解,但很快的急转,以至于死掉了。因了这个死,于是又季教授的恸哭,而赵教授终于和我说起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并为之自耻,进而老年痴呆了,同时我的妻子也在季夫人死后变得无比忧伤,竟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去世了。再后来,我见到了季先生与他的儿子,也发现妻子死去的那天正好是候鸟消失的日子,而且也有感于季教授家的竹子花开得太茂盛了。以写实而言,有些情节似乎不是特别的合理,尤其是赵教授的痴呆和妻子的死,但小说之前后却也都有铺垫。具体而言,三个教授的婚姻,都谈不上圆满:我对妻抱有介怀、赵教授玩世不恭伤害他人、季教授之婚姻则为俗世所指摘,他们仨的妻子或情人,命运更以心死或身死而告终。出路何在?大约在后来人了,所以文末有季教授对于儿子的期望:“不要像我,也不要像他的母亲罢。……。然而他却要不同,他要有新新的,活跃的生命。”这一段话,不但意思,连语气也与《故乡》中,鲁迅对于宏儿与水生的期望有相同。写在后面:陈映真的笔下有一个我们大陆人知道不多的台湾,他的小说值得每一位有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台湾的吕正惠和赵刚两位教授,都有关于陈映真的很好的文章,尤其是赵刚教授,几乎有对所有陈映真小说的细读,非常好看。事实上,赵刚几乎做出了完整的解释。自己的这个笔记,也就当做关于阅读的回忆吧?或许,会有阅读的友谊?
  •     陈映真的书在内地真的不好找,还好三联书店出了一套他的自选集,封面虽然怪异,排版也中规中矩,但内容可算经典,值得收藏。一本厚厚的书足足看了半个多月,午休值班的时候看,下课的时候看,开会的时候偷偷看,前半部分看的意兴阑珊,断断续续的,尤其备受好评的《我的弟弟康雄》,那样晦涩难懂的文字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里所隐藏的巨大含义,我无法解读出来更无法体会,所以于我也只是白扯。但《将军族》又搭对了我的脉,虽然依然带着五四时期的浅白文风,偶尔觉得文字拖泥带水不够利落,但是人物写得真的好,轻轻点点的两句白描,内心感情便表露无遗,一个是流落台湾的外省人,一个是被家人卖给妓寨后出逃的小姑娘,没有爱情,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陈映真是悲观主义者(或许理想主义者都悲观吧)以为历经千山万水的苦难后意外重逢会有温暖的结局,结果只是为了来世的“干净”,这世便双双自杀。接下来的几篇关于夏日关于文学流派我看的又心不在焉,陈写社会精英就是难打动人啊。从《铃铛花》开始又欣喜不已,结果由于太投入数度哽咽,尤其在自习课上看的时候眼圈发红,面对台下写作业的学生,实在难为情。而到了《赵南栋》简直是感情失控,哭得稀里哗啦,尤其我一看到“小芭乐子”这样的字眼便条件反射似的泪不能已。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你做了妈妈了,受不了骨肉分离的惨别。作为亲历台湾二二八以后时期的戒严社会,甚至为此坐牢的陈映真,他写遭受白色恐怖迫害的人物更加的清醒,相对大陆的所谓伤痕文学来说。更注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写她们的母爱,他们的友爱,即使那些家国情怀也是知识分子的忧心忡忡,不是我们主旋律电视剧里的那般狗血。没有什么表现身体痛苦,心灵折磨的文字,更没有什么大段的心理描写,都是白描性的简洁文字,天上漂浮的云,流了一夜的泪,都已说尽。“那堙远的、荒芜的五十年代,在那天神都无从企及的,一个噤抑的角落里,日日梭巡于生死之际。”wenge更是。ps以前看汪曾祺去美国做访问交流期间给施松卿的家书中提及陈映真,应该算是陌生人吧。两人讲到动情处,流泪,分别拥抱再流泪。真是性情中人,也觉可爱。
  •     詹宏志说他是“文学的思考者”,南方朔称他为“最后的乌托邦主义者”,蓝博洲笑谈,“陈映真就是我的一个阴影。如果没有他,我尽可以赚钱去、快乐去、堕落去……可是不行,他就在那里。”1959年以小说《面摊》出道以来,陈映真的文字伴随着一代代读者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旅程。他用文字来参与政治,用笔刀来改造社会。“荷戟独行的战士”、“孤独的风中之旗”、“台湾的良心”……评论家和读者用这些林林总总的称谓表达对陈映真的敬意。我愿把他比作一曲忧郁而雄壮的时代悲歌,曲调悲凉,却慷慨激昂、恢弘大气。虽颇有曲高和寡之意,但静而思之,其意之高远,境之深邃,那种真诚、那种力量、那种执着,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永恒。一. 台湾/中国“这种只产于北地冰寒的候鸟,是绝不惯于像此地这样的气候的,它之将萎枯以至于死,是定然吧。”——陈映真《一绿色之候鸟》如同小说里那绿色之候鸟可预见的难以逃脱的宿命,来台湾生活的大陆人身上镌刻着现代中国最剧烈的阵痛。1962年,在军中服役的陈映真真切地接触到外省士官的痛苦和悲戚,他“深入体会了内战和民族分裂的历史对于大陆农民出身的老士官们残酷的拨弄” 。其实,早在幼年间,陈映真即感受过内战带来的惧怖与创伤——半夜里被军用吉普车带走的老师,被人打在地上呻吟的外省客商,住在后院被人带走的外省人陆家兄妹……陈映真在创作中发泄来自内心深处的愤懑与焦虑。他早期的作品里浸透着忧虑与腐臭的气息。1975年,陈映真出狱。随即而来的是乡土文学论战的高潮。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以市镇小知识分子的主观内省的心态观察现实与剖析社会,而是怀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去思考各种社会矛盾” 。陈映真把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归因于帝国主义的干涉。二十年代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旧文学的斗争,三十年代初的第一次乡土文学论争、三十年代台湾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和文学运动,“都是作为帝国主义从中国割让出去的台湾对帝国主义和与之相为依存的封建主义,在文学领域进行斗争的文学。” 在他的笔下,小说《夜行货车》中,女主人公刘小玲在爱情摇摆中最终选择的詹奕宏勇敢地对美国说“不”。陈映真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在一系列的社会思潮论争中,“中国人”的认同是他最清晰而坚定的立场。我想,陈映真最想成为的,当是他自己浓墨重彩地书写过的那一类人,“心怀一面赤旗,奔走于暗夜的台湾,籍不分大陆本省,不惜以锦绣青春纵身飞跃,投入锻造新中国的熊熊炉火的一代人” 。二. 物质/精神“没有杨伯良、荣将军,没有腐败的阴谋、没有对于副经理的那黑色的假皮的座椅的贪欲,生活会有多么的不同啊。他沉默地想着。”——陈映真 《上班族的一日》在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中,已下定决心追随本心重拾自己电影梦想的黄静熊终究心甘情愿地回到公司继续那“一个大大的骗局” 般的上班族生活。陈映真毫不掩饰自己对物欲的鄙夷,他的笔触直指台湾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人性的异化和堕落。1983年,《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定名为《华盛顿大楼》(第一部)结集出版。在这四篇小说中,陈映真无情地披露跨国资本自由民主的假面,鞭辟入里地解剖在财富和舒适中被扭曲的人性。这些文字,无论何人在何时何地读到,都会觉得触目惊心。其意义与影响,已远非文学自身的价值所能覆盖。八十年代的台湾,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在一片自由民主的声浪下,缺少的是对种种困境的尖锐质问,对消费时代的理性思考。在周围自私虚伪冷酷卑鄙的包围中,陈映真从未丢掉那颗真诚、火热的赤子之心。他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台湾,如王安忆所言,“一个人在岛上,也是可以胸怀世界的。”陈映真思考的,是个人的尊严,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命运。他要干预现实。他觉得愚昧的、不公的、丧失个人人格和民族气节的行径,他就要抗议,大声疾呼。但消费和享乐的欲望还是席卷了整个中国,从台湾到大陆。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说“人为物役”。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离不开欲望、金钱、权力。这正是陈映真的悲剧性之所在——他不能放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但他终究无法以一己之力战胜世俗的一切丑恶。他只能如同鲁迅诗中所写一般,“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三. 理想/现实“我不是说了吗?回来了,好。可是你找不到你的角色,你懂吧。整出戏里,没有你的词,哈!”——陈映真 《赵南栋》小说《赵南栋》中,赵庆云、叶春美他们走出监牢之后发现自己成为了“浦岛太郎”,有一种“跳接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的苦恼” 。他们面对崭新的社会,不知所以,唯有沉默,在沉默中回味过去。“过去的经历既是赵庆云们沉重的历史负担,使他们被阻隔在现社会之外,成为零余者;另一方面,这段逝去的炼狱生活又是他们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是他们慰藉衰颓老年的精神补品。”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左翼运动经历着世界范围内的落潮。我不知道,身处彼时的陈映真,会不会像赵庆云们一样,在历史的进程前,满是艰涩心酸的无力感?作家刘继明在《走近陈映真》一文中讲述了陈映真对阿城关于“人民”的解释勃然大怒以及听完张贤亮的“污染论”要与之辩论的两则看起来笑话一般的轶事。这并不难理解。是时,大陆文学界莫不以巨大的热忱反思文革,与国际接轨,他们最嗤之以鼻的反抗压迫、阶级斗争正是陈映真所固守和坚持的。于是,陈映真之于大陆,仿佛就成为了赵庆云们之于赵南栋。后者体会不了前者理想主义的壮怀激烈,前者更难以理解后者的纸醉金迷。陈映真的尴尬,不是造化弄人又是什么呢?然而毋庸置疑,这个时代需要陈映真。他那继承自五四以降左翼文学对社会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对黑暗丑恶不遗余力的鞭挞,在信仰迷失、价值混乱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文革之后,出于对政治的恐惧,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对政治唯恐避之不及的趋势,“越是远离政治和现实生活,就越是具有文学性” 。而与此相伴的,是文学影响力的不断下降,像《红岩》能够突破1000万册的发行量几乎成为天方夜谭。究其原因,撇开政治与现实的企图和追求纯粹文学的目标恐怕难辞其咎。可惜,陈映真只有一个。他是孤独的,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是他选择坚守,坚守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家国命运的注视。他的孤独,是先行者的孤独,是革命者的孤独。在小说《赵南栋》的结尾,叶春美“费力地扶着瘦弱、一身臭汗、神志不清的赵南栋” ,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作者暗示耽溺在肉欲与物欲中的精神迷乱者最终回到了前辈的怀抱。而陈映真本人,是不是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芭乐呢?我想一定会的。那一曲忧郁而雄壮的悲歌,定会绵延不绝地激荡着,在台湾的上空,也在大陆的上空。或许它没有多么响亮,但那洁净的声音永远不会断绝。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很好的作品,有新意
  •     道长推荐了赵南栋中篇。台湾国民,监狱里的酷刑,赵南栋后期成型的映射。三手知识。外省人,外省人。
  •     我的弟弟康雄、云——华盛顿大楼之三
  •     陈老师真是个有意思的人呢~有好几篇都特别想改成剧本,走内心戏哈哈哈
  •     唯有对所有人的敏感、对主体性的护卫、对自我的忠诚,才能超越时代的跌宕,始终用力地甩出文学的巴掌。这真是中国文学不幸又万幸的源泉。万能的友邻啊,如何能联系上陈老先生?
  •     中短篇小说集,《赵南栋》挺不错的。
  •     王安忆:“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这个人,就是陈映真。”
  •     陈映真的小说写得真好。尤其喜欢《将军族》《夜行货车》和《唐倩的喜剧》
  •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书看到想哭了...陈先生,还是你厉害!虽然我没有相同经历,但却可以感同身受。推荐《赵南栋》。
  •     难以理解的文字 但是不愧为大家
  •     令人感動的作品。
  •     真正的文学透过小小的文字反映历史,放映政治,放映方方面面。
  •     如果要他重新活过,无疑仍然要选择去走这一条激动、荒芜,充满着丰裕无比的,因无告的痛苦、血泪,因不可置信的爱和勇气所提炼的真实与启发的后街。对于他这半生,他基本上无所悔恨。但如果他能一切重来,他但愿更用功些、对待自己更严峻一些,想得更深一些,从而写更多、更好一些的作品。当然,对于盛年而初老的他,这一切并未为晚。(《后街》)
  •     “余光中是耀目的才情,文辞华丽得不行,即使写自己幼女的早逝,还是忍不住去做华丽的煽情的想象。真是夺人心目。白先勇是委婉清贵,平淡深远,可文字里面的力气却大。既像外科医生般冷静得几近冷酷,把人性深处最浓烈最黑暗的东西细细地剥给你看,又像写红楼的曹雪芹,为落没的童真与繁华而低回惋叹。余光中的文学,是文人的文学;白先勇的文学,是贵族的文学;陈映真呢?我想,可以说是人民的文学,弱者的文学。比之前二位,更平民、更现代、也更深刻。从马克思那里继承的理性,从鲁迅那里传袭的沉着,融合着他特有的诚挚的哀痛,构成一种清醒的、深刻的悲悯。看他的书,真像在高峻无比的教堂里面低头忏悔,象在各各地里看着十字架上耶稣的死去。 ”
  •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特别。远乡之人望原乡。
  •     那种老派式的清骨铮铮的感觉
  •     “他的形容傲慢、犬儒的心,逐渐在溶解。他忽然说,‘喂,你可知道,这是头一次,有人为我过生日’”——《夜行货车》
  •     “研究”网络文学久了,偶尔翻开一本“纯文学”,那么轻易地就会被感动。字里行间溢出的脉脉深情,有最虐心的情节百转千回之后也难以达到的余韵。我想,这就是“不死的纯文学”的力量吧。
  •     不太适应这种有些古老的文风,但还是被《将军族》打动了,现在的人是否已经写不出这种真的感觉了呢?
  •     因为将军族看的,文字洗练优美,但是太多死亡与绝望,如此悲悯的底色,不适合这么温暖的季节读。
  •     离奇的台湾左派~
  •     这个文风真的很台湾调,侯孝贤、杨德昌、张作冀......忧悒的画面都十分相似。思想上总觉着可能稍左也自苦,淡至少是个很清醒坚定的家伙,有时看着看着还会发现很有趣。
  •     不同的写作风格,对于大陆读者来说是全新的阅读体验。由于全书女性第三人称皆用"伊",有种五四文学之感。何况陈映真本身就是鲁迅的脑残粉,一生坚持左翼立场的理想主义者。《将军族》有触动心弦,实乃佳作。
  •     喜欢《赵南栋》,《夜行货车》。
  •     令人感動的作品。
  •     细密的叙述,强迫你一字一句慢慢地读。
  •     陈映真直面病态社会的坚持是当下最缺乏的态度。《将军族》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淳朴的感情;《上班族的一日》展现了现实如何一点一滴侵蚀掉理想;《云》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悲戚与黑暗中又不让人完全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赵南栋》以罗生门似的方式叙述个人的命运与其背后的时代的忧悒和惧怖。
  •     听了台湾社会学者赵刚论陈映真短篇小说《一绿色之候鸟》的讲座,故此读完此书。难免阐释过度,但,应该问的是:为何如此阐释?今天为什么要重读陈映真? 读陈映真,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是因为“不可告人的左翼道德理想”吗?
  •     看来看去还是《将军族》。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早期作品具有浓重的五四遗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