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念真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台湾念真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44729437
作者:吴念真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作家介绍】
吴念真是台湾全方位的文化人、创意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吴念真出身底层,关注平民日常生活,极善于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微笑说出让人流泪的故事,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所著《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和台湾市场均为2011年超级畅销书。
【本书特色】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重播十余年。在这本细述人间邂逅的“台湾笔记”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人间群像。这些都是他电影和小说的现实来源,书中部分篇章更被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
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不变的温情,都在书中点滴烙印。
本书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台湾最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体现了台湾最本初的生命力所在,也能让大陆读者更加真切地看到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理解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书籍目录

新版序 1
台北市
温暖沿街卖的面茶老人 2
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 7
天下第一家 12
专替台北市擦屁股的人 15
永远的等待 18
永不落幕的剧场人 22
台北县
平溪放天灯 27
另一个九份 31
永远安静的“永安村” 35
无怨无悔的动物园长 39
流浪狗的保姆 44
以脚代手的口足画家 48
瑞芳大小粗坑集福社 53
三峡插角里的矿坑世界 57
桃园
和泰雅列祖列宗沟通的意大利人 62
空中花园 67
自由无边的残障技师 72
新竹
在天之涯的泰雅部落 78
湖口义民庙与神猪 81
坐娃娃车的医生们 89
台中
大甲镇的传说与历史 93
大甲镇澜宫妈祖圣诞 100
无言的山丘 105
家在山那边 108
驾驶大拖车的小飞侠 111
南投
捡骨师廖煌柱 116
彰化
锣声若响 120
耕海的人 122
员林石佛公与歌剧团 127
无处不飞花的田尾 130
云林
台湾正港“荷兰村” 135
人人都是神农氏 140
路边夜总会 144
嘉义
高山鲴鱼的守护人 148
八十五高龄的苦行僧 152
台南
南化县猕猴爷爷 159
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162
学甲镇鸽笭大赛 166
高雄
我是神,我还未成年 173
新大港香肠摊 176
无星饭店的大厨师 179
时光停止流动的港口 182
饱了别人、瘦了自己 185
角头兄弟大车拼 188
拈花惹草招蜂引蝶 192
金花婆婆 195
屏东
活在田野里的急智歌后 199
澎湖
被遗忘的土地 202
保生大帝的子孙 205
望安乡东吉人回乡 208
宜兰
打造吉庆与欢乐的一家人 218
马赛夜市 221
二结王公庙搬家 226
花莲
黥面工作室 232
会走路的邮局 237
天使老矣 240
在大地作画的人 243
台东
艺术家头目 248
绿岛海底安安的家 252
兰屿朗岛村 258

编辑推荐

  《台湾念真情》中记录的小人物故事,印证了“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说法,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淳朴的民风,能唤起人们对民族美德的回忆和向往。吴念真总在书中提起的“寻找台湾生命力来源”,也是指一个民族去追忆它曾经美好,现在已经失去的精神生命力。  故事中的主角都各有各的困顿和难处,一如吴念真电影作品《恋恋风尘》和文学作品《这些人,那些事》中的主角们,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生命哲学和尊严,渺小但自得其乐,都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来支撑,所有这些,都会给读者安心的力量。

前言

  新版序  这真的是一本老书了,发行到现在已经将近十五个年头。  十五年回头望,既短又长。  短的是消逝的时光,十五年一回头,常觉得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间。而长的却是记忆,人来人去,世事变迁,一件一件回想起来无一不是漫长的起落跌宕,且伴随着悲欢交集的过程,当然还不包括那些显然已被时间消磨到无法辨认,甚或早已遗忘的部分。  或许恐惧老是被回忆纠缠,而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人和事,因此自己对所做过的事、写过的文字通常蓄意遗忘,当然更不留下任何相关的"痕迹",不过《台湾念真情》无论是节目本身或者这本文字记录十多年来却始终"阴魂不散"般地伴随身边,或不断地被提起。  我想原因之一是这个做了三年半的节目后来又回放两次,前前后后在电视上停留了将近十年之久,还有,部分文字甚至一度还成了初中语文课本的一部分,"祸延后代"。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朋友带了他儿子的语文课本要我签名,不过里头所附的一张纸条倒是稍稍安慰了我,他说:念真杯杯,谢谢你写的这一篇,要背的注释很少,而且考试也不太考!  另一位更妙,有一天她妈妈要来找我,她也想一起来,理由是:我想看看国文课本里少数还活着的作者。  说起这些意外的缘分,不能不提到几个人,第一个是当初TVBS的董事长邱复生先生,他应该算是这个节目的催生者。  不过节目会做成也是一种意外,邱复生是出名的"思绪跳跃"的人,今天想到的idea明天可能就被自己否定,昨天兴致勃勃想做的事说不定今天醒来就遗忘,认识他到现在说过要一起做的事起码超过一百种,但做成的唯独这一件。  事情会成的主要原因是他把这节目的构想直接交代给一个最善于死缠烂打的制作人,让她押着我照章行事,这制作人叫侯文燕。  当年TVBS初创,草莽气息浓烈,整个台里弥漫着年轻的动力,拥挤而杂乱的节目部办公室和剪接室好像二十四小时都不关灯,记得四周年台庆的时候他们要我上台致词,我说:"TVBS的特色是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畜生……当总经理和董事长用!"台下一片欢呼,连邱复生自己都笑得合不拢嘴。  念真情小组不用说肯定是最累的一群,四组人,一组正在拍,一组在剪接,一组在录像,另一组则在准备数据、联络拍摄对象,就这样不停地周而复始、上山下海,三年半下来平均每个人都累积一百天以上的假却找不到时间休。  "四组人"听起来好像很"军容壮盛",但其实就只是这几个人:三台(陈忠治)、慧君、长钰、文莉和嘉慧。  一定要提到他们的原因是,书里的文字有极大的部分其实是根据他们写给我的文字稿或拍摄笔记所衍生出来的。  出书则是老友陈雨航的决定。  记得节目播出没多久他就来找我,说想把那些旁白结集成书,我说:"电视都已经播过的东西,谁还看文字?"之后就把这个建议置之度外,没想到他却要编辑和制作小组直接联系,把一页一页的旁白稿逐一变成书稿的形式,等累积到足够的字数之后就把书稿放到我面前,说:"够一本书了,你要不要修一修?不修我就找人来修,但我知道别人修的你一定不满意,所以……"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这辈子很多事都是在类似的"瞬间因缘"里决定、进行,然后却意外地成为一生中重要的转捩或难忘的回忆。三年半的节目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人,十几年后的现在很多地方都已改变了(有些甚至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失去踪影),许多人也都不在了。当年曾经说这些文字是"……每一次的人间邂逅之后的一份笔记,说的是当下的体会与心情,希望与失望、欢欣与忧伤",十几年后重读这些滋味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地方、那些人的眷恋和感激-因为有他们所以才会有这些文字,才会让我觉得那段时间的人生至少没有空白,至少还有迹可寻。  那些地方,那些人……感激不尽。

内容概要

吴念真
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的九份,那是台湾知名矿区。
1967年,初中毕业,辍学到台北工作,利用工作之余完成高中学业。
1976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进入辅仁大学夜间部会计系,白天则担任图书馆管理员。
1980年,进入中影担任编审,与作家小野一起,是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发起人。
1989年,离开中影担任自由编剧,获奖颇丰。
2001年,开始舞台剧创作,成功诠释“国民戏剧”。
现任吴念真企划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  ——吴念真  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繁华落尽的寂寞角落,每一篇散文,纪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岁月的流逝。  ——台湾读者

章节摘录

  温暖沿街卖的面茶老人  冲面茶的绝技-要稳、要准、要狠。当然,如果你自认技术很好的话,也可以学阿公或阿伯,把水壶提得很高很高往下冲,不过,要小心别烫着了……  在一次出外景的工作中,遇到一位卖面茶的阿伯。也许因为太久没看见这种生意吧!那种“遇见记忆”的意外惊喜,让我当下就直接跟那位阿伯说,我们想请他当我们节目的男主角。面茶阿伯原本有一点害羞,不过经不起我们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了。问阿伯住在哪里,阿伯说他不识字,也从来不记地址,他告诉我们他住在“台北市太原路双连市场那边,一个变电所旁边有一条巷子里面……!@#$……”反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址。  外景当天,地方其实不难找,只是面茶阿伯昨天晚上到凌晨两点多才回来,此刻还睡梦方酣。  阿伯住的老房子让人家印象深刻。这栋老房子里一共住了二十几户人家,都是从外地上来台北讨生活的分租户。当中除了阿伯之外,还有一位八十二岁的阿公也在卖面茶。  “这里房子虽然旧,而且环境也不好,但是大家住久了也有感情,就不会在乎那么多了……”也住在这里的美玉阿姨告诉我们。  美玉阿姨原本在高雄做房屋翻修生意,但是一个女人家在都是男人的商场里做生意着实不容易,而且常常被人家骗,美玉阿姨一气之下干脆收手,把所有东西卖掉,买下一间房子,然后上来台北另谋生路。她看报纸找工作,看到理容院在找人洗毛巾,于是阿姨就去做了。从那时候一个月七千块开始做到现在两万八。  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或者在都市边缘地带生活的更多人,也许都和美玉阿姨一样,各自有着一段充满辛酸和些许传奇意味的故事吧!  说着说着,我们的两个男主角-卖面茶的阿伯和阿公终于起床了。卖面茶的阿伯和阿公因为都是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休息,所以大都睡到中午才起床,下午一两点再出门做生意。出门之前得先烧一大堆开水,将面茶粉、太白粉、泡饼、糖等所有材料准备好,然后再准备上路。  阿公和阿伯两个人都是宜兰人。阿公最早住在宜兰的山上,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一起在山上做伐木锯木的工作。当时是日据时代,要上学必须走下山,路途非常遥远,而且那个年代家里也无法负担学费,所以阿公和阿伯一样都不识字。二十五岁时阿公搬下山来住在宜兰二城,继续从事伐木的工作,一直到五十五岁那年,木材生意不好做老板维持不下去为止。顿时失业的阿公于是上来台北跟着阿伯学卖面茶。阿公只跟着阿伯卖了一天,第二天就单枪匹马上街做生意了。一直到现在,算算已经卖了二十多年。  阿公语带感慨地回想以前卖面茶的日子。以前有专门批发面茶的工厂,只要跟它买面茶,老板就会提供推车、水壶跟所有的生财工具,住也住在公司宿舍,只要负担吃饭钱就可以了。当年生意鼎盛的时候,面茶厂有二三十辆的面茶车,大本营就在以前的双连火车站旁边。后来,铁路拆了,吃面茶的人也少了,批发工厂结束营业,原来的一群人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现在只剩下阿伯和阿公还在卖。  现在阿公的推车,是当时面茶工厂老板结束生意的时候,他用一千块大洋顶过来的,虽然旧,但是拉起来还是很顺手。不过问题比较大的是冲面茶的茶壶,因为在台北市补白铁的店实在难找,所以他提回去宜兰补过好几次。  开水开了,阿伯跟阿公准备出去做生意了。他们一出门做生意,就要一直到半夜才回来。除了便当之外,他们还会带上一大包衣服。我们傻傻地问,带这么多衣服做什么?阿伯只是笑着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果然,入夜之后,气温骤降,阿伯一件一件穿,我们是一次一次抖,还不时听见阿伯有点开玩笑地说:“三月初,冷死你们这些少年家,留甘蔗头节多不蚀本……”  回到正题,卖面茶首先要有耐力。阿伯还有阿公每天推着车子到处走到处卖,没有固定的地点。他们常去社子的葫芦墩,西门町、艋舺也都走过。有一次阿伯走到东门迷路了,又搞错方向,糊里糊涂地一路走到三张犁。最后还是问出租车司机才找到回家的路,那天回到家时都已经凌晨三点了。  阿公说,在台北卖面茶的人大部分都是宜兰人,因为宜兰人最能吃苦。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八十二岁的阿公拉起车来还真是健步如飞。  卖面茶靠的是耐力,还有功力。耐力是要走很远的路,功力则是冲泡面茶的技巧。当初看到阿伯的时候,就对他那一手冲面茶的功夫感到瞠目结舌。阿伯自己也很自豪地说,冲面茶就是要稳、要准、要狠。“稳”指的是水壶要提稳,一定要倒到茶碗里面,而且不能烫到手。“狠”就是要将开水狠狠地冲下去,这样面茶才会起泡、才会香。阿伯说得头头是道,当我们拍摄的时候,阿伯十分臭屁地将水壶提得老高,不小心冲到手,还硬撑出一脸得意的笑,倒是把路边买面茶的小姐吓了一大跳。  除了面茶粉之外,行家都会配着面茶吃泡饼。这种太白粉泡饼,有人叫它膨饼,也有人叫它酥饼,名称不一而足。泡饼加上牛奶冲开之后,饼被泡到半软半酥时口感最佳,而且太白粉还具备清心退火的绝佳功效。不过太白粉的选料还有冲泡技术又是一门学问。“很多人吃过我的泡饼之后,回家自己如法炮制。可是我跟你讲,吃起来绝对不一样!”阿伯臭屁地说。  “重要的是太白粉,日本太白粉比较好。好一点的泡起来比较容易化开;差一点的泡起来就比较化不开,不太会凝固,泡起来比较烂。”经不起我们的苦苦纠缠,阿伯还是跟我们透露了他做泡饼的独门绝学。除了要用好一点的太白粉之外,冲的水一定要很滚才可以。当然,如果你自认技术很好的话,也可以学阿公或阿伯,把水壶提得很高很高往下冲,不过,要小心别烫着了……  阿伯卖面茶已经三十多年了,早已练就一身好手艺,冲面茶粉的手势以及拌太白粉的技巧都是他引以为傲的绝活。做生意的时候经常有人把他的摊子当做难得一见的表演,甚至拿着相机猛按快门。  傍晚,阿伯把自己带来的便当温热一下,就在路边解决晚饭。而阿公因为年纪大了比较容易累吧,会提早回家吃晚饭,有时候吃过饭晚上会再出门做生意。  阿公说,八十二岁了,真的是老了!有时候比较容易累,特别在寒冷的冬天,备感吃力。而且最近常常想家,想家里的老牵手和小孙子。有时候做个两三天,就回去宜兰住个四五天再回来做生意。阿公说,其实并不是不卖面茶日子就不能过,只是闲不下来而已。不过,既然时候到了,干脆退休回乡下享享清福吧!  我们跟阿公商量,退休之后,那只水壶可不可以卖给我们当古董?阿公开心地说:“已经太晚了,因为已经被别人订走了,而且连车子都一起订了。对方开价一万多块,是当初买来的好几倍!”  “而且,买去的人不是要当古董,而是要继续卖面茶呢!”这似乎是阿公最开心的部分。  听见阿公这么说,我们心里似乎感到安慰了一些。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在这个城市最深的夜里,我们仍然能听见那熟悉而温暖的呼唤。  ……

图书封面


 台湾念真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0条)

  •     那些散落在台北大街小巷的句子粘腻的像海岛一隅的微风,不经意就将你被现实打磨到刚硬无比的心悄悄软化,我们走在路上,瞥到大楼上的那几行字——“风里有戏的味道”,再下一秒,风里就真的有了戏剧的酸甜苦辣,微妙情绪。吴念真是台湾剧作家,但下笔却一点都不绮丽,他擅长用简单而有味的句子去描摹乡土情怀,他说:“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的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于是吴念真的“镜头”总是对准了尘世间最平凡的人,他们是你,是我,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每天在街头巷尾出现,他们一天一天,过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传奇,这种传奇上不了某些人的台面,而在我们的内心,却是真正值得怀念的老故事。如温暖沿街卖的面茶老人这般的手艺人有很多很多,古时人们凭仗手艺行走人间,苦乐自知,皆为生活,以这小小的手艺成就自我,熟能生巧,不厌倦,不诉苦,一代代传承,而现代人则多浮躁,瞧不起小本经营的粗笨感,亦不觉得每日的重复劳作能带来任何人前的满足感,或许,成就感这种东西本来就与他人无关,它可以小到仅仅只是一个浇面茶的动作,也比与所谓的大企业高层“交手”来得有趣。人世无小事,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背后有多少辛酸苦辣不为人知?那个斥资百万修建私人动物园的老人家,他未曾有一刻后悔过,纵然背负了那么多无形压力,自己认定了的事情便以“一生难得几回搏”的蛮劲拼下去,或许有很多人骂他傻,可傻人总归是有些傻福的。当我们已经设定好了一堆既定价值观的时候,这些散落在台湾的平凡人身体力行的推翻了那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所谓成功学,书中出现的人物没有一个是靠拼搏努力取得了什么业内璀璨成就或耀眼名利的佼佼者,甚至很多人都是在做“毫无前途”的傻事——那对放弃了正经工作而去收养流浪狗的夫妻,男人“妇唱夫随”,甘愿开一间不好好营业的修车铺,若是放到当下的中国,我们会耻笑还是抱臂旁观?也许每个人都会像不愿收养流浪狗的摄制组人员吧,默默敬畏,悄悄远离。关注市井与乡土的人其实不多,台湾有【汉声】杂志,大陆主持人汪涵出版过一部【有味】,而再多的东西就没人关注了,日本这些年对手工艺的回归与传承已臻狂热的程度,而在茫茫华夏大地,那些没落的手工艺语带哽咽,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离去,坚持与手工是否还有意义?而有时候却又害怕媒体对这些事物的过度报道会不会让他们变成市侩的“风景区”,不关注则湮灭,关注了又会破坏那种生活的纯粹度,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悄悄发觉,静心采集,而如此“美学”亦不会真的消失,毕竟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挽救他们,令“传统”以新的方式“重生”。台湾是人文的,是温暖的,不因知识分子的高高在下,只因乡土小民的蹒跚步履,他们沿着山路一路走到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都最好每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最美好的价值观,这世界不停旋转,也不能绑架他们那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与简单的心。
  •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的故事我们都听别人说了太多太多,但是仔细去看发生在自我旁边的那些人,这些事情,竟然惊厥,真的是离我们好近。有些事情不该就此尘封,我想起去年看到的汪涵的第一本书《有味》,写的是街头的那些艺术,汪涵写人,通过这些人来讲人。人是一种很真的动物,人又是一种真到难辨真假的东西。我记得去年在看完《有味》后,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这些人,那些事》,但是是属于畅销书,写的是真的太好了,看完后让我记住了吴念真这个名字,老头好厉害啊,写出的文字是如此简洁的真实,而且最喜欢老头还是不是带点台湾的那种幽默元素进去。并非说是断断续续的去读完的,一直就想一口气看完它,可是该死的是,总是时间不够,被小事情打乱的毫无头绪。复杂啊,真是复杂不写了,来了一个电话,被打乱了,毫无头绪,再见-----------------C.Y
  •     下山的时候,在另一处茶园遇到一位老伯伯,正在逐渐西斜的阳光下喷药,我们问他:“这些茶什么时候开始采?”“这些茶不能采了,是老茶树了,而且这里是管制区,再也不能翻种了。”“那你干吗还这么勤劳地除草、喷药?”“啊!种个不死罢了!”(《永远安静的“永安村”》)监工林振行先生指着另一位矿工说:“他七岁时,他的爸妈带他去算命,算命的人说他有戴帽子的命。以前戴帽子是当官,想不到长大却戴安全帽。”(《三峡插角里的矿坑世界》)不管什么时候,杨丰林医师口罩都不离身,连祷告的时候也一样戴着。他说口罩不只是口罩而已,工作的时候它叫口罩,平常是医生的领带,是一种职业的尊严。(《坐娃娃车的医生们》)这是一只准备明年比赛才重用的压箱宝,而现在为了村庄的面子,阿明拼了!我们跟他说:“阿明啊!这样好吗?”他有点激动地说:“没关系啦!老婆死了,还顾得家里的尿桶吗?”(《学甲镇鸽笭大赛》)安心就是外在有依靠,而内在有自信。(《和泰雅列祖列宗沟通的意大利人》)传说一旦成了信仰,真假就不重要了,相信就好,只是传说像真的一样留下来了,而真的事情有时候反而变成传说,被人遗忘了。(《大甲镇的传说与历史》)迁村也许是一种解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是一种记忆的剥离,一种失根的遗憾,或是原本里邻之间情感的抹煞?(《时光停止流动的港口》)或许岛上人少,彼此都没有秘密,而生活背景也都一样,讲别人的故事似乎讲的也是自己的一生。(《被遗忘的土地》)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一本台湾的人文笔记,吴念真对台湾的情感真切流露,其实也是一种难舍的乡愁。只是这本书一张图片都没有,太干,读多了有的累。也不能给将每一篇体会更深。
  •     台湾人真的很会写,尤其是一些古朴的、传统的、富有人情味的,简简单单,自然而然,也说不上特别感动,但自有一种回味在里面。
  •     斗转星移,人,景,物都有了很多变化,感动却可以延续,是很奇妙的事情。读书时常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你读的明明是台湾的故事,脑海中起伏的确是你自己的家。
  •     看吴念真的作品总会让人觉得静静的,舒服的,这应该是真情的流露所致!多引进些台湾作品好!
  •     念真情,平凡的村落,却散发着不平凡的故事*多希望能多几个吴念真这样的作家,用真心真意去诉说着关于村庄的故事*村庄与都市各有各的美丽,然而我内心更喜欢村庄多些*我喜欢村庄的质朴与自然,让疲惫的人内心变得沉静*或许村庄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封建迷信\交通不便\沉闷无趣,但在我心中,仍是美好多过不美好*看着这本书,家里的人或事,也会慢慢地浮上心头,让我这个久离家乡的人,获取到点点温暖*
  •     吴念真的文字,总是淡淡的。缓缓道来的故事让人读着很舒服,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对往昔的怀念。
  •     没能去台湾,只能书里看。
  •     又是吴念真,吴念真的文字给人总是一种似是故人来的温暖。
  •     比起《这些人,那些事》有点不够意思呀!
  •     愧对我的故乡,他一定也像台湾一样有许许多多温柔的故事和可爱的人,可我不曾了解,不曾走近。台湾人一直称台湾为“宝岛”,那份热爱,值得学习。
  •     全是乡情,近乡情切,看文章能想到这是个顶好的节目。
  •     书名原本是一个由吴念真主持的电视节目的名字,他也是我所喜欢的一个电影人、编剧作家,他的故事和他的人一样的真诚。有人说“我最讨厌煽情,但是每次看完他的文字都要落泪”。这个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到底讲得怎样,看看那些评论,或者最直接的去看作品便知分晓~
  •     其实我读了很久,也记不太清里面的故事,但是那种质朴舒适的感觉很美
  •     吴念真老先生的书很不错,推荐
  •     台湾的文人,都有一种不急不慢、娓娓道来的本事,而吴念真作为最会讲故事的台湾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一特点,读来让人心情舒缓、释然,平凡中见真情
  •     民俗,庙宇,宗教,节日,文化,传承,延续,教育,守旧,人文。太多的词语融汇在一本薄薄的书中,浓浓的情意化不开,台湾念真情。
  •     吴念真是有大爱的。看过《这些人,那些事》就知道了。书中的感情很细腻,人情值得人思索。
  •         都市边缘讨生活的宜兰阿伯,82岁了还在台北街头叫卖面茶;专替台北市擦屁股的环保局水肥处理队,午夜时分就来到老旧阴暗的街巷挑粪;每天准时到平安站领便当的街友游民,自我解嘲在“台电”上班(在街上数电线杆)……看到《台湾念真情》里的这些素材时,我马上想到多么像《中国青年报》上的“冰点”专刊啊。事实上,“冰点”的开山之作就是《北京最后的粪桶》。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1996年开始做的第一个电视节目。这个做了三年半的节目,后来又回放过两次,跨越十余年,部分文字甚至还被选入台湾初中语文课本。    要我说,这本书还真当得了国民教材的角色。一来它遍访台湾各地的风土人情,并且在素材取舍、价值取向上尤其侧重于“凡人”的视角。你看,它连说到要被改成人民公园的蒋介石旧日寓所士林官邸,都不忘借用工作人员的话,来提醒要为当时尚健在的蒋夫人暂时留住房子,凸显“一种人间百姓的平凡情分”(P13)。大甲镇澜宫的马祖圣诞大典、鹿港小镇路边野戏台上演的歌仔戏,都是真正的乡土教材,显示草根文化与“民间信仰”。    二来,整本书里的故事文章,传递的多是正能量,展现着台湾民间的生命力。即便生活困顿、传统凋敝,但你很少看到作者和里面的人物抱怨、悔恨,反而总能从中发现那一丝希望的亮光,感受到世间的温暖。通宵熬夜的剧场人叶子彦,一天内要在生活与剧场出演多重角色,一路走来“有怨却始终无悔”,默默改变着文艺扎根的大环境;因翡翠水库而沦为孤岛的永安村茶园,老伯伯努力耕种只为了让老茶树不死,告诉人们土地是他们的根;替三千“荣民”迁葬遗骨的捡骨师廖煌柱,开馆后的第一步是去拉尸体的手,并且在工作的时候一直跪着,他相信过世的人也有一个大家互相疼爱的想法。开着三十五吨大拖车的娇小女子,对别人的疑惑只是闲闲一句:“因为我只会开大拖车而已啊!”    在书中,你时不时能看到九字真言:“有样学样,没样自己想!”意思大概就是为了梦想而探索苦学、努力打拼。二十一年来默默待在天山农场种花的钱飞清,只因为当初相信自己可以做成,吴念真由此感慨:“台湾的可爱之处,就是还有这些傻人,有人把青春放在山上做赌注”(P71)。马赛的兰阳夜市犹如流动的百货公司,包罗万象,四处迁移,让人感到台湾的生命力亦随之撒播,持续满溢。反“七轻”(指东帝士集团的第七轻油厂)保卫七股舄湖家园的龙山村民、因反核自救而重新聚拢的东吉屿人,则让人看到台湾民间的觉醒。凡此种种,“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不变的温情,都在书中点滴烙印”
  •     真情是最感人的,但也许是与我一直的环境不同,无法产生太大共鸣。
  •     小人物的故事,印证了“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说法。
  •     台湾念真情
  •     一股小清新铺面而来,都不相信这些文字出自于吴念真之手?一股基督教电台播音员朗诵的感觉。
  •     很久一本书能让我那么一气呵成的读完了,读完总结一个字“爽!”那些故事娓娓道来,像极了一个台湾人用浓浓的台湾腔给我念着一个个的人生,很温暖,很有爱!
  •     既然是影视中的文字,没有图像和声音,很多时候还是显得挺无力的。不过,文化这东西,旁人也只能看看而已。
  •     吴念真这本书原来已经发行近十五年了,一版再版,真是相见恨晚!细述台湾人文地图,一个个故事紧紧抓住那即将消失年代的风华.单纯,淡然又温暖.好书!
  •     一直都很支持吴念真先生的作品 有浓浓的回忆的味道
  •     真情
  •     吴念真的文字是要慢慢读的,初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平平淡淡的,和大陆野夫的散文 放在一起阅读,一定是个有趣的组合,一个血性荆楚大汉,另一个却是温婉的闽南小生,一个血脉噴张,另一个却是处事不惊。初时可能觉得野夫的文字更痛快,更让人感动,然而久而久之,当你再次阅读时,我相信你会选择读吴念真的散文,不是野夫的不好,只是,毕竟,更多的时侯我们需要的是平淡的生活,在平淡中寻一点暖心的东西,让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这个世界不错,生活还是满温暖的。喜欢吴念真的文字和散文,而且相信他的电视电影作品一定也非常棒,虽然我没有看过他的任何影视作品,因为一个用心来写文字作事的人,他干什么事一定不会差的。
  •     没有去过台湾。但是想象中的台湾就如吴念真笔下的,细细的,柔柔的,带给你满满的温暖。
  •     吴念真是个真正说故事的人
  •     作为大陆人,对台湾实在不太了解,一直在书和影视作品中看点影子。
  •     喜欢你们的小故事
  •     一个老男人的碎碎念,温暖而感动
  •     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内容大于文字
  •     大师的随笔 有力度
  •     可能对于海岛心态的逆反消磨了对文字的好感
  •     娓娓道来的故事里缓缓流动的温情。
  •     吴念真的真情流露值得大家细读啊
  •     “回忆是奇美的,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吴念真。文字是平静的,里面有对人生最善意的温暖。
  •     整本书里的故事文章,传递的多是正能量,展现着台湾民间的生命力。即便生活困顿、传统凋敝,但你很少看到作者和里面的人物抱怨、悔恨,反而总能从中发现那一丝希望的亮光,感受到世间的温暖。通宵熬夜的剧场人叶子彦,一天内要在生活与剧场出演多重角色,一路走来“有怨却始终无悔”,默默改变着文艺扎根的大环境;因翡翠水库而沦为孤岛的永安村茶园,老伯伯努力耕种只为了让老茶树不死,告诉人们土地是他们的根;替三千“荣民”迁葬遗骨的捡骨师廖煌柱,开馆后的第一步是去拉尸体的手,并且在工作的时候一直跪着,他相信过世的人也有一个大家互相疼爱的想法。开着三十五吨大拖车的娇小女子,对别人的疑惑只是闲闲一句:“因为我只会开大拖车而已啊!”
  •     像我这样看盐的人还是喜欢插图多的
  •     节目文字记录,每一篇都像是一个节目。
  •     因爲NJ和Mr.謝很像,所以就買了這本書看。
  •     我个人真的特别喜欢吴念真的书,目前读了他不少的书,都是很喜欢,这一本看了一部分,写的台湾的风土人情,真的不错
  •     喜欢吴念真,喜欢他所经历的故事,酸甜苦辣,真实的生活写照。
  •     很喜欢吴念真的电影,书亦同样精彩。
  •     很喜欢吴念真的文字,朴实之中见真情。
  •     其实是纪录片的背景稿,按照台湾的城市写得一篇一篇的短文,缺少了画面的文字,比起《这些人,那些事》略显单薄。柔和着台湾时代的变迁,讲述着一个个台湾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多民族的文化以及那逐渐灭失的淳朴。阅读性不强,可以随便一翻,感受下台湾生活
  •     这是1997年吴念真主持台湾纪录片的旁白文稿汇编,一晃已近20年,书中经常提到“不知十年后这些传统是否还在”,而今他们或许真的不在了。
  •     第二遍
  •     看过这些人,那些事,很喜欢吴念真的文,这本是看推荐后买的,也很好
  •     吴念真的书,我从第一本《这些人、那些事》开始看起,觉得非常好,慢慢又看到《台湾念真情》和《特别的一天》,就觉得,好吧,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写的那些人,说的那些事,那些阿公阿伯阿嫲,批判中透着人性的善美,透着对人世的关怀,但是也止步于此,弥漫着小小的忧伤的情调,却从不肯让人绝望。这一点,我觉得台湾写书的,真的不如大陆人。大陆的小说中都透露着生命的荒凉、虚无、顽强、有一种大彻大悟、不如归去,却无枝可依的感觉。
  •     2016年读的最后一本书。乡土上的台湾,不像大陆纪录片那样喜欢煽情,只是用很平实的文字讲述普通人的生活,需要静下心来看。
  •     吴念真的过去,台湾的眼泪与真情。
  •     处处流淌着温暖的情谊
  •     值得一读强烈推荐吴念真很会讲故事
  •     喜欢吴念真的文字,又买了这本,质量真是好,还得是好出版社出的。内页纸张质量极好!看着都舒服!腰封也不错,不至于像很多书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俗不可耐的腰封扔掉。
  •     吴念真的台湾念真情不仅仅是台湾淳朴民情的反射,同样也是中国大陆淳朴的民情写照。台湾是中国的宝宝,在中国这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的熏陶下,始终保持着纯真。现在的社会冷漠了,我们越来越想念,曾经单纯的美好时光,看看台湾念真情。我想到了很多
  •     吴念真说故事的能力真的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     因为《这些人,那些事》买了吴念真的第二本书,不过这本《台湾念真情》放在床头从暑假看到了寒假,才终于看完,大概不是太忙,而是越来越静不下心来看书。
  •     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有一个温情的故事和人儿。这是看的吴念真的第三本书,等静下来时再看看由他的剧本改编的电影。
  •     帮同学买的~他很喜欢,说吴念真的作品都不错
  •     吴念真的书 是了解台湾的另一种途径 值得推荐
  •     一直喜欢吴念真写的,每一次都能感动我,很真情
  •     吴念真说,会蓄意遗忘自己写过的文字。但是,他的文字,我是怎样都不会忘。没有多么起伏的情感,却让人感觉到身处人间。
  •     吴念真的文字总是让人轻易感动。
  •     没读完,感觉就是个节目周边,借用吴念真自己在序里说的一句话“节目里面都说过的话还用来出书还有人看吗” 实在太敷衍了。
  •     正如某台湾作者评价这本书:“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繁华落尽的寂寞角落,每一篇散文,记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岁月的流逝。” 读吴念真的书,觉得他是用心在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这些故事被过滤得不沾染一些的铜臭味,留下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让人看得到希望,而不必让渡给末世情结,再恶性循环,每况愈下。台湾社会如此,大中华地区呢?为什么每天我们看到的新闻大多数是丑闻呢? 吴念真说:“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9月初他来重庆西西弗宣传新书的时候,特意提到说,他的朋友们大多数都是下层民众,因为他自己也是下层人。只有真正愿意亲近下层民众,才能感触到在经济迷潮中找不到方向的真性情。现在大家不都说:“能用钱摆平的,都不是问题。” 吴念真笔下的人间,总让我想起王维的《桃源行》中的诗句:“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     吴念真老师编剧导演的影片基本都有收藏原盘,喜欢他的风格,书不错,平淡之中见真情。
  •     总体感觉还挺好的,虽然才6折= =估计以后会再降价。吴念真的书看起来都满温馨的。
  •     喜欢吴念真的文字。基本见到都会买下来
  •     虽说不是吴主动撰写的,但作品还是他原有的味道和情怀,一点也不敷衍。恰巧看到一同学说他台独,然而我觉得他的文章与政治无关,我看吴也与政治无关。
  •     语言太过官方,真情有点感受不来
  •     平凡的人才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美好风景。在书店读完了她。
  •     台湾笔记,台湾念真情,非常喜欢
  •     吴念真是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这本书写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但是带来的感动却是巨大的。用美好的眼光看世界,收获的就会使美好与温暖。真的很平凡,但是真的很伟大。
  •     念真眼里的台湾人。。读着觉得真是个心地温柔的人啊~
  •     台湾日常
  •     散散的调子,写的是从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了解台湾,虽然是做电视节目的旁白编的书,但是依旧有很高的可读性,整本书很素雅,情感流露自然,会勾起读者的淡淡的乡情,以及对于民俗渐失的惋惜。不错的一本书,空闲时翻翻看看,也有一些味道。
  •     读过吴念真的两本,喜欢这种平和,缓慢的讲故事
  •     九分!在想去了湾湾 要不要去那里看看呢
  •     序言中说不出书是对的
  •     远不如《这些人,那些事》…
  •     好暖
  •     当时还送给过别人一本
  •     吴念真的都是经典啊
  •     跟着吴念真继续感觉台湾风土人情,继续回味那些年、那些事,一个时代造就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成就一种文化。
  •     一方城,一种情。
  •     和《这些人那些事》装帧一本一起看。由于来自电视节目旁白陈述,文字口语画面感十足,在去完台湾以后,对书里描述的岛上人平常生计、人情冷暖、节庆文化都愈发想要深入了解。
  •     看完不禁生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之情。台湾这片美丽的土地,真的是引人入胜,在这片土地上,住着许多质朴的人。为何质朴总与忧伤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呢?大概是由于现代社会中质朴之人越来越少的缘故吧,因而质朴之人成了少数人,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过去,让人不胜唏嘘。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看一看。
  •     对台湾很感兴趣,喜欢吴念真那种平淡淳朴的文笔!
  •     吴念真以后每本都收了吧,就像舒国治。台湾人那里有清平的旧情怀。
  •     这本有空要在找来看一看。
  •     由于是电视节目的解说词,缺少了画面的配合,可读性并不高,很难体会到感情。
  •     吴念真在大陆出的的每一本书都要收藏阅读的。
  •     台湾人文行走地图,简单的话语讲述温情台湾。
  •     电视台本还是放在电视里比较好
  •     吴念真的书,值得收藏
  •     度过之后觉得真的要好好发现生活之美。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     喜欢吴念真的文字!真实,朴实,读了让人温暖~
  •     感觉文笔还是很欠缺吧,有点失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