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文化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全身文化人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308085786
作者:汤祯兆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呷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汤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重身分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贵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

书籍目录

创作人序:文学作为影子某天,又一个大学生自杀了《倩女幽魂》的人与鬼不长进者的兵器与罩门生病志愿我和久美子大雄与静怡爱的教育天下无双足球人序:啄木小记食波饼的日子杀入小西湾“隐蔽球迷”的思考“读者反应批评”下的球迷世界关于5·25的文本分析作为喜剧的切尔西文学人序:疑似同门So Black——关于谢晓虹的电影语法札记《鱼咒》的”合体”与疯癫黄碧云·香港阅读桑塔格,学习桑塔格所以美好的爱情埋伏唯有我永远面对目前电影人序:读汤桢兆的影评有感漂流之男梦里不知人间世《冷血》的写作本质探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日常政治风景“新写实主义”风格下的“闲逛者”杨德昌的餐桌两性角力战香港人序:生活在他方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sz Wan shan?香港“八卦”系统vista版我想跟大佬,而非做大佬十年商场两茫茫Of Gazing at Mall假如我想做一个记忆夹心人简体版后记

前言

  今天想起的二、三事  汤祯兆  1  对于香港的主流价值,我大体上不同意的时候较多。这确是实情,对一位长期漫染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写作热爱者而言,面对香港单向且事事以物质主义为先的态度,委实难以有如鱼得水的切身感受。只不过在芸芸一众主流价值中,我倾向较为认同专业主义,可是肯定的角度又与通俗的应用方法稍有出入,看来还是需要再加以说明一下。  香港社会一向非常肯定专业主义。由SARS时期医护人员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乃至律师不畏政治强权敢于依循法律观点去紧守信念等等,都是我们由衷赞颂且全力拥抱的美好价值。可是我们明白凡事都有两面,僵化的专业主义态度,同样会变成为了捍卫专业工种的利益,因而透过建构以及诠释不同美其名的专业守则,从而保障圈子延伸出来的阶级稳定性。更令人忧心的是,因为香港经过数十年来上下一心对专业工种的盲目崇拜,专业形象已不仅牢不可破,甚至扩展成为社会地位的迷思。我们随时可见一位杏林国手,忽然可以主宰全香港学生的生死,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商贸界翘楚,亦可摇身一变成为本土语文政策的指路明灯。筒言之,香港对专业主义的肯定,我认为同样受功利主导的态度掣肘——社会从来对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专业价值阳奉阴违,不少人心底里仍嗤之以鼻,所以才会不断有专业精英跨界出来大言不惭地诳言、说三道四。  由衷而言,那是一种凭知识去追求更大权力的想法——专业主义固然由专业知识建构出来,但专业知识不是普世工具,而且愈是信幸专业主义的入,应该更加谦卑,明白专业范畴的局限,遑论去奢言攫取不相称的权力。  2  全身文化入的意念,一直与个人对专业主义的思考藕断丝连。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道,那时候的文化界只要你有拼劲及上进心,差不多什么文稿都会有机会撰写。年青人面对眼前浩瀚的可能性,固然会无比兴奋,但当全情投入其中,便会陆续发现个人的局限——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香港人,正好是刺激反省的契机。  2007年自从吕大乐的《四代香港人》面世,香港文化界刮起一股代际议题的讨论,由对立矛盾到沟通共融不一而足。不过看到邓小桦提出“共生力量”,来作为对吕大乐婴儿潮思维的响应,我认为有需要补充一点看法。吕大乐对第三、四代人提出忠告,建议后来者寻找前人的空白领域,加以自立门户、阐述已见,而邓小桦则以“共生力量”修正——她想强调走前人之所未行之路,某程度仍是一种竞争角力性的思维逻辑,为了避开婴儿潮思维的桎梏约制,反过来强调新世代人追求的是代际融和及对话,而非传统上非黑即白的对抗性诠释,因为抗衡关系只会加剧分化,对本土文化发展肯定有损无益。  我明白她的苦心,因“四代香港人”而生的代际怨气的确清晰可感。只不过我认为“共生力量”只属美好的愿望,到落实的层次仍需要讲求互相补足——我会把吕大乐的思维理解为一种对追求质素的肯定。共生也好,单打独斗也好,我们反叛的不是存在的形式,而是实存的质索高下。我对专业精英的微末要求,不过是——请用质素而非职权来说服我!回到刚才谈及年轻时对无尽机会在眼前的兴奋,自己迅即发觉那是天大的陷阱——什么文章都能写,那即是对专业主义的最大侮辱!正因为此,无论共生是多么美好的期盼,前提仍在于共生的任何尝试,都要有一定的质素支撑,否则便会陷入五十步笑百步的窠臼。  无论是融和或是反叛,那都不过属一种态度的表达方式,正如有人激进有八沉潜,那肯定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对跨世代共生的终极愿望,就是一起对质素有永不停步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整理以及强化做好自己,其实就是共生根源所在,也是对专业精神的贯彻实践。  3  “全身文化人”之名生于2003年一次读书会,几年来的变化,连自己也无暇追认。我保留了读书会的构思方式,拜托了几位好友赐文鞭策,他人之眼恰好相助戳破镜中幻象,也因为你们而令此书成为不一样的选集。特别要感谢袁兆昌,要说共生力量以及专业精神,一切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我从来都是幸运的人,由是更加对身边一切无尽感激。

内容概要

阿汤(汤祯兆)
作品就是最佳介绍: 1. 创作集《变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 日本电影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香港:陈米记,1995年。同书另有台湾万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微有修订。 3. 书评集《书丛中的冒险》,香港:素叶,1997年。 4. 日剧研究《日剧美味乐园》,香港:文林社,1998年。 5.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又名拜物图鉴),台湾:商周出版社,1999年。 6. 日剧研究续篇《日剧游园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 日剧研究《日剧最前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 8.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香港︰指南针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 9. 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2003年。 10. 文化研究《杂踏香港》,香港:青文书屋,2004年。 11. 日本成人电影研究《AV现场》,香港:茶杯,2005年。 12. 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补关于「村上春树」的一章。 13. 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 14. 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 个人自选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摘自汤祯兆个人网志︰http://blog.roodo.com/tongsiu/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汤祯兆表达思想,语言上就奔腾野马,电影、俚语、歌词、英文、佛语、古文……挟世态炎凉之间的面冷心热的感触,万般说尽……  ——邓小华   我想说,阿汤要是生于中古时代的京都,合该是个“京童”(闲游于都市时尚的半熟文化人);要是在晚明杭州,可能是喜啖方物、逛庙看戏的“市井诗人”张岱;要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或许就是本雅明笔下的flaneur。  ——叶辉   台北、香港、东京、巴黎,不管是哪一个阿汤,困局皆一样。  ——房慧真

章节摘录

  生病志愿  生病后的母亲仿佛变得太过陌生,或许是因为自己出国念书的缘故,她的衰老速度快得已经和以前的印象无法衔接,据说年少是在外跌跌碰碰的日子,陌生的母亲恰如一面镜子照出风尘仆仆的自己——久未相见的友人重遇劈头第一句:你和以前不大相像。病了的母亲和失重的我,同样焦距模糊,在播放粤语长片的电视机前,久违了的对白却耳熟得如幽灵在血脉管道中游窜。  母亲的病不是在今天突然涌现,但两年前的病体和眼前的却恍如隔世。是因为她身旁多了一支拐杖?是因为颤巍巍站不直身子?是因为再不能独自下楼散步游走?我回家后瞬即发觉她的行动不便,枯坐于椅子上纹风不动,一旦渴睡至闭上眼睛时,常叫我从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她的离去可以是完全无声无息的。  在记忆中依稀有一个晚上,半梦半醒的我被传呼机惊醒,郁闷的友人醉倒街头,是因为我将要离去吗?年轻的岁月总是界限不清,即使不一定复杂,纠缠之中常包含诸种难以启齿的关系。症状是一张灰色的脸孔,情绪的起落也无定向。好不容易为友人安顿调理一切后,大清早踏进家门却空无一人。知道母亲在医院后,我一直坐在窗前。那是怎样的一天?晴或雨?在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想或许因为害怕生病,匆匆逃离这个城市。据说人口过多的时候,疾病会很容易滋长扩散。  无论用任何语言粉饰虚掩,离去总有当逃兵的一种压力。我们习惯了不用逃避责任来形容,因为可以抚慰说还有众多兄弟姊妹来分担职责,但其实源生自更深一层的无奈——去或留实际上均无意义。在母亲没有染疾之前,我们也常有机会两人呆坐于电视机前,任由重复又重复的内容对白,代替互通的话语。偶尔也谈到一些尚未尘封的事,如怎样逃难来香港,渔船上的凶险,家庭成员的被迫分散两地,木屋区的艰苦岁月………但每次均如电视肥皂剧般,因为久远了,也就不愿多提。在流离的日子里,如此或如彼的难处令人不愿再回望过去的自己,因为从未脱离柴米油盐的煎熬,再谈超越的什么渴想便好像有点不近人情。  我想因为她的劳累吃苦,而容许今天选择前路的机会降临到孩子眼前。我忆记起一出曾看过的纪录片,谈香港人在政治变化压力下的心态,身为儿子的叙述者提到母亲留在香港,而其他亲人却纷纷登上飞机迎接新生活。留下来的叙述者,只能暗地里明白和欣赏母亲的坚强。在镜头前甚少出现的叙述者,隐晦地说到即使留在家中陪伴母亲度日,其实对老人家面对剩余的孤独日子也无大帮助,这一种隔膜叫我深受感动,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果勉强去追求一些语言上的理由或诠释,大概并不难为,然而我想世界已经过度纷扰,倒不如留一些空间,这样台乎健康原则,有些问题是注定存在下去,不解决并不代表怯弱,卑屈或不负责任;反之先要懂得学习尊重每个人在世上有其各有所占的位置,不以旧日的光景来统制今天,也不以当下的观念来评议逝去的岁月。否则琴弦拉得太紧,一旦断了就只有哀悼的份儿。  我们这两代人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我看较自己年长四十多岁的母亲,偶尔会涌起类似的疑惑。免于吃苦的我,曾屡度于梦中碰上母亲的尸体。她安详地躺卧在床上,胖得有点不动如山。那不是她希望如此的,只因血管的退化及局部堵塞造成行动不便,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而导致躯体肥肿。我幻想她心中有自杀的愿望,不过因羞于启齿而放在心里。我从异国回来后的第一个周末,一家大小十五六人云集团聚。仅因人气鼎沸母亲便不愿并列同席进膳。她对躯体退化发胖心怀介意,令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关怀。如果可以选择中止生命,我和她或许可超越隔世的距离,同样给予愿意的她,缺乏药物治疗的手脚动作日益迟缓,然而母亲犹自希冀奇迹的出现,在痛苦稍舒缓时继续减量服药。她学会和自己身体妥协的一天,正是我准备离开她身边往别处念书的时候,巧台地同时标志了一个段落的休止。  我想因为普遍的生病先于死亡,母亲对疾病的轻视令她尝尽苦头。这其实源自于对自己高估过甚,或是要求自己太多,以致陷入不切实际的生活境地。在趺跌撞撞的翻滚着,终于理解到妥协的重要性,妥协而非对抗,先明白身体和心理有各自运作的规律,偏重哪一方,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暴力。幸好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公道和不客气的朋友,在别人出言惊醒之前,先告诉你自己生活是怎么的一回事。  在一次聚会里,全家人再度云集于一所酒楼。母亲在父亲的搀扶下,极度缓慢地走在行人路上。这一次我清楚记得是晴朗无云的一天-我一直在约一百米后的距离跟随他们。直至红绿灯前,我才急步冲前扶上一把。母亲的左手却紧握着父亲的右手,缓慢而稳重地横渡这条宽阔的马路。  我终于不再害怕疾病。这个城市仍旧拥挤,但当我告诉朋友有一个生病志愿的时候,我相信是对不严峻及不浪漫的生命所作出之回应。  ……

图书封面


 全身文化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香港的文化有点奇怪,不外乎集中:美食文化,移民文化,八卦文化,八点档文化,住房文化,名人文化等等诸如此类的。这本书还不错。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我对此人没兴趣,但对他讲述的文化有兴趣。
  •     全身文化与专业识力顾文豪刊于2011年10月号《人物》汤祯兆,容我以中文系习惯呼其为汤生。当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一等才子,众多学妹欲一窥本尊而不得,如今腕底澜翻,走笔各大媒体副刊。可在我眼里,不论是谈日本、说AV、话电影,汤生都不折不扣仍旧是一副才子心眼观人衡世论文,或可说,读中文出身的汤祯兆早已练就了一身好功底,笔锋扫处,逢佛杀佛,逢魔杀魔。我之所以斤斤计较汤生的学术出身,实因我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集《全身文化人》中读到早年的文学训练如何被其自觉转化为一种眼光和教养,换言之,汤生早已不止是通常所见那种笔下阁泪盈盈、扪心渺渺的多愁书生,毋宁说他经由文学文本的研探而淬炼出一种更为整全的观照方法——谁说文学只是抒情载恨的呆板工具?于是,我们会在《全身文化人》中看到从“文学人”、“创作人”、到“足球人”、“电影人”、“香港人”的别具特色的分类标准。一方面呈示出汤生从来不为所谓的专业领域拘囿限定,随兴游走,枝草风光,苟有可述,亦皆阑入;另一方面更透露出汤生对于“全身文化人”的执念,今日所谓的专业主义稍不留神即滑溜出边,这种犯规越界非言其所涉及的领域有多广泛,那只是浅薄的画地为牢,真该小心自警的恰是对于专业精神的无限度恳认。这是另一种的“功利主义”,一种“凭知识去追求更大权力的想法”,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盲从专业主义其实亦是对“权力”的变形崇拜。专业知识绝非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工具,又或是随意裁断任何问题的倚天屠龙,挥泄笔墨的文化人理应更加谦卑服善,“明白专业范畴的局限”,真正的专业主义首先即是知道专业的边线在哪里,专业精神合该不与世俗权力产生任何利益勾连。是以我们会在书中读到汤生忽而戏仿鲁迅,在《不长进者的兵器与罩门》里耍弄后设游戏,或娓娓叙说他和久美子交臂而过的故事,又或在《生病志愿》中慨叹“流离的日子”中的“柴米油盐的煎熬”;又忽而化身“足球人”,借足球发表一大堆文化理论,似乎足球场于其不啻是一番理论演练场还是理论屠宰场;再作变身,影评人的汤生于时鲜口味毫不介意,单取各种小众文艺片,无论是谈金基德的欲海念力还是基斯洛夫斯基的日常政治风景,皆不取时下影评习气,不理会所谓大众兴趣,自顾自书写他的黑白记忆,令我们恍若置身于阿汤电影院。因此,若你仅仅知道善写日本风物,用汤生自己话来说,即是那个“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的阿汤的话,那此书完全可令你目睛大亮,原来谈日本只是汤生的一个“自选动作”而已,而果真通达博识的评论人完全可以玩耍观者瞠目称奇的“全身动作”,且玩耍得自在从容。不过,话亦须说回来,适合打自由人,抱持全身文化观的汤生是不是完全忽视以至否定专业精神的重要价值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向往文化上的共生观念,其行之有效的前提与尝试恰恰在于“要有一定的质素支撑”,而他对专业精英的微末要求亦是务请精英们“用质素而非职权来说说服我”,就此而言,“回顾整理以及强化做好自己,其实就是共生根源所在,也是对专业精神的贯彻实践”。那汤生的专业质素又在哪里?容我不嫌冒昧的指出,就如开头所述,汤生始终以文学的训练来观察各类文化世相。这种训练的擦痕的最大表现之一即是他始终熟稔并化用各种东西方文学理论。如果说那些学术论文是理论的摆设,是放肆骚扰读者的理论岗哨,那汤生看似轻松自如的评论实在密布着理论的细密针脚,然而这些针脚委实温情与体贴。有谁如他这般会将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拿来比附足球场?按福柯所言,权力既是“可见”又是无法“确知”的,犯人们被迫必须不断目睹窥视他们的监察瞭望塔,却又不自知是否正被窥视。全景敞视中,匿名的监察者究竟多少并不知晓,因此犯人愈加渴望知道自己是否以及如何被监察。汤生奇思妙想亦将足球场视为一处全景敞视,运动员是被监察者,场外的观众则是构成威胁的匿名观察者,有深意者,本该被监察者处于低端的权力系统却被悄然转化成一种有利条件,有人看自己,即便数量和时间都不确定,但“反而强化了无时无刻被注视着的主观幻想投射”。球星渴望被观看,不仅出于被注视的虚荣心,深在原因或是经由大量的匿名关注而享受不可明确估量的“权力”感。再如当下众口流播的八卦谣传,论者皆兜兜转转于廉价的道德判断,汤生却独辟蹊径以“香港八卦系统vista版”来纵论统摄。他指出,八卦系统的精神根基是所谓“社会民主化”,意即通过民主的理念及基础,以便强化八卦监察的理据,挂民主的羊头卖商业的狗肉;其次,八卦系统的社会背景是“宗教组织的衰落与日常生活的商品化”,八卦贩卖的不是信息,而是日常生活的感性消费,借共同的谈资制造出共同的身份背景,是“城市人的一张隐形身份证”;其三,港式八卦已然升级为组合型八卦,以多元为名义,潜藏综合性消费,不含道德指涉,娱乐面前众生平等,建构一彼此有台阶下的都市文化空间。这篇论述港式八卦的宏文,把弄理论术语几至闲庭信步的地步,但亦步步踩实字字狠准。随举两例即可见出汤生文章的特色,拣材不拘常格,无论小众高眉抑或平民基层,皆如履平地进出自如。对理论的熟稔并未趋于对理论的沉溺,而理论的饱满复令其文章读来有种难得的清涩,清者清通平直也,涩者别有深意也,不致匆匆带过。所以我再三强调汤生的中文系背景。因为在我眼里,文学予人更多的永远是一份看取世界的眼光和心情,是一份操之在心冥契有道的才情。时下太多的文化讨论文字,皆失了这份心情与才情,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套了件中看却不合体的外衣而已。同时,文学相较其它学术领域更易予人共生的文化观念,不致陷入汤生反感的“专业主义”的泥沼,而直指本心的文学观照又默默涵养积蓄出一等真正的专业识力,少受各色文化杂音的搅扰,径直探勘文化世相的核心与内里。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这些顺应时间而生的文章太久远,看得兴味索然,陈腔老调之感。
  •     這個……我以後每篇都會附上簡體版……
  •     序 可以。
  •     还蛮想看这本书的
  •     12年6月
  •     一顆星扣掉是因為書中錯別字甚多(多過3處),比如把太極樂隊印成“大極”,孰不可忍
  •     看后记说这是作者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实在羞愧,我完全没看出什么滋味来,几次抬头想把书扔到一边。不知香港,不懂足球,里面提到和解读的作家和电影也至多只是听说过,完全没有共鸣……水平不够啊。
  •     。。。。我錯了。眼神太差了。
    這個就是繁體字的識字水平。。感覺我在冒充識字的人。。 :—(
    唉。。。。
    怪不得還不大明白溫兆論怎么會和這個有關,于是剛才還亂聯系成他以身試法。。
  •     球爱少年
  •     只读了“电影人”部分。Ps:吐槽一下书脊难看的颜色。
  •     呵呵,溫兆倫跟湯禎兆的關係是甚麼?
    我"看過"的詩集大多是買了的,但也有少數根本買不到(例如《備忘錄》)。
  •       全身文化与专业识力
      顾文豪
      刊于2011年10月号《人物》
      
      汤祯兆,容我以中文系习惯呼其为汤生。当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一等才子,众多学妹欲一窥本尊而不得,如今腕底澜翻,走笔各大媒体副刊。可在我眼里,不论是谈日本、说AV、话电影,汤生都不折不扣仍旧是一副才子心眼观人衡世论文,或可说,读中文出身的汤祯兆早已练就了一身好功底,笔锋扫处,逢佛杀佛,逢魔杀魔。
      我之所以斤斤计较汤生的学术出身,实因我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集《全身文化人》中读到早年的文学训练如何被其自觉转化为一种眼光和教养,换言之,汤生早已不止是通常所见那种笔下阁泪盈盈、扪心渺渺的多愁书生,毋宁说他经由文学文本的研探而淬炼出一种更为整全的观照方法——谁说文学只是抒情载恨的呆板工具?
      
      于是,我们会在《全身文化人》中看到从“文学人”、“创作人”、到“足球人”、“电影人”、“香港人”的别具特色的分类标准。一方面呈示出汤生从来不为所谓的专业领域拘囿限定,随兴游走,枝草风光,苟有可述,亦皆阑入;另一方面更透露出汤生对于“全身文化人”的执念,今日所谓的专业主义稍不留神即滑溜出边,这种犯规越界非言其所涉及的领域有多广泛,那只是浅薄的画地为牢,真该小心自警的恰是对于专业精神的无限度恳认。这是另一种的“功利主义”,一种“凭知识去追求更大权力的想法”,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盲从专业主义其实亦是对“权力”的变形崇拜。专业知识绝非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工具,又或是随意裁断任何问题的倚天屠龙,挥泄笔墨的文化人理应更加谦卑服善,“明白专业范畴的局限”,真正的专业主义首先即是知道专业的边线在哪里,专业精神合该不与世俗权力产生任何利益勾连。
      
      是以我们会在书中读到汤生忽而戏仿鲁迅,在《不长进者的兵器与罩门》里耍弄后设游戏,或娓娓叙说他和久美子交臂而过的故事,又或在《生病志愿》中慨叹“流离的日子”中的“柴米油盐的煎熬”;又忽而化身“足球人”,借足球发表一大堆文化理论,似乎足球场于其不啻是一番理论演练场还是理论屠宰场;再作变身,影评人的汤生于时鲜口味毫不介意,单取各种小众文艺片,无论是谈金基德的欲海念力还是基斯洛夫斯基的日常政治风景,皆不取时下影评习气,不理会所谓大众兴趣,自顾自书写他的黑白记忆,令我们恍若置身于阿汤电影院。因此,若你仅仅知道善写日本风物,用汤生自己话来说,即是那个“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的阿汤的话,那此书完全可令你目睛大亮,原来谈日本只是汤生的一个“自选动作”而已,而果真通达博识的评论人完全可以玩耍观者瞠目称奇的“全身动作”,且玩耍得自在从容。
      不过,话亦须说回来,适合打自由人,抱持全身文化观的汤生是不是完全忽视以至否定专业精神的重要价值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向往文化上的共生观念,其行之有效的前提与尝试恰恰在于“要有一定的质素支撑”,而他对专业精英的微末要求亦是务请精英们“用质素而非职权来说说服我”,就此而言,“回顾整理以及强化做好自己,其实就是共生根源所在,也是对专业精神的贯彻实践”。
      那汤生的专业质素又在哪里?容我不嫌冒昧的指出,就如开头所述,汤生始终以文学的训练来观察各类文化世相。这种训练的擦痕的最大表现之一即是他始终熟稔并化用各种东西方文学理论。如果说那些学术论文是理论的摆设,是放肆骚扰读者的理论岗哨,那汤生看似轻松自如的评论实在密布着理论的细密针脚,然而这些针脚委实温情与体贴。
      
      有谁如他这般会将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拿来比附足球场?按福柯所言,权力既是“可见”又是无法“确知”的,犯人们被迫必须不断目睹窥视他们的监察瞭望塔,却又不自知是否正被窥视。全景敞视中,匿名的监察者究竟多少并不知晓,因此犯人愈加渴望知道自己是否以及如何被监察。汤生奇思妙想亦将足球场视为一处全景敞视,运动员是被监察者,场外的观众则是构成威胁的匿名观察者,有深意者,本该被监察者处于低端的权力系统却被悄然转化成一种有利条件,有人看自己,即便数量和时间都不确定,但“反而强化了无时无刻被注视着的主观幻想投射”。球星渴望被观看,不仅出于被注视的虚荣心,深在原因或是经由大量的匿名关注而享受不可明确估量的“权力”感。
      
      再如当下众口流播的八卦谣传,论者皆兜兜转转于廉价的道德判断,汤生却独辟蹊径以“香港八卦系统vista版”来纵论统摄。他指出,八卦系统的精神根基是所谓“社会民主化”,意即通过民主的理念及基础,以便强化八卦监察的理据,挂民主的羊头卖商业的狗肉;其次,八卦系统的社会背景是“宗教组织的衰落与日常生活的商品化”,八卦贩卖的不是信息,而是日常生活的感性消费,借共同的谈资制造出共同的身份背景,是“城市人的一张隐形身份证”;其三,港式八卦已然升级为组合型八卦,以多元为名义,潜藏综合性消费,不含道德指涉,娱乐面前众生平等,建构一彼此有台阶下的都市文化空间。这篇论述港式八卦的宏文,把弄理论术语几至闲庭信步的地步,但亦步步踩实字字狠准。
      随举两例即可见出汤生文章的特色,拣材不拘常格,无论小众高眉抑或平民基层,皆如履平地进出自如。对理论的熟稔并未趋于对理论的沉溺,而理论的饱满复令其文章读来有种难得的清涩,清者清通平直也,涩者别有深意也,不致匆匆带过。
      
      所以我再三强调汤生的中文系背景。因为在我眼里,文学予人更多的永远是一份看取世界的眼光和心情,是一份操之在心冥契有道的才情。时下太多的文化讨论文字,皆失了这份心情与才情,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套了件中看却不合体的外衣而已。同时,文学相较其它学术领域更易予人共生的文化观念,不致陷入汤生反感的“专业主义”的泥沼,而直指本心的文学观照又默默涵养积蓄出一等真正的专业识力,少受各色文化杂音的搅扰,径直探勘文化世相的核心与内里。
      
  •     说实在的,好多文章都太老了,多年以后读的感觉怪怪的。
  •       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湯禎兆就是日本文化的入境處。他曾為日本電影、劇集、AV等出版專著,其中《AV現場》更是連銷多版。當我看到他出版自選集《全身文化人》的時候,不免馬上把它想像成一冊日本文化精讀──我錯了。
      
      《全身文化人》把文章分為「創作人」、「足球人」、「文學人」、「電影人」及「香港人」五部分,偏偏沒有「日本人」。湯禎兆兵行險著,或許是受到版權所限,但是這種編排也有好處,它突出了作者的多重位置──他的舊作總是聚焦於日本文化,讀者很容易把他當成透明的中介,忽略其觀察角度及書寫手法。湯禎兆一直像個日本導遊,他這回要提醒我們:他自己就是風景。據說這書銷量不俗,足見湯氏的確是本地文化名勝。
      
      「創作人」選錄了湯禎兆絕版少作《變色》的小說及散文,它們在形式實驗上的銳氣仍然刺目,而我倒偏愛溫柔潛沉的〈生病志願〉。湯禎兆自《變色》後不曾出版創作集,但他在日後各類評論中仍偶爾透出文學筆法,讓有心人探尋一番。「足球人」的評論明明最顯理論功架,撰序者梁世榮卻自言對此走馬看花,倒愛看湯禎兆在評論時說說故事。湯禎兆一向留心球迷──或受眾的角色,希望他會對讀者的私人路線不以為悖。
      
      我最偏愛的是「香港人」中的〈what we talk about we talk about Tsz Wan Shan?〉,題目帶有黃雀在後般的自省意味,顯然與「創作人」的某些作品同一血脈。湯禎兆寫自己在慈雲山屋邨的成長經驗,比如一家人一塊串膠花弄錶帶、孩子渴望私人房間等等,固然是以小見大,動輒牽動一代人的共同回憶;更獨特的是他挖掘了一些真實得荒誕的經驗,比如他寫白粉道人跟邨民的關係,初時有如山雨欲來:「道長的電力補給站,正好在大家通往大、小方便之門的必經之路上。對於幼童及女士們,道長的存在確實造成一定的驚嚇作用。」相見日久,敵人慢慢變回鄰人:「我們的角色[……]由以前出入廁所要求兄長陪同,變成為姊妹的護花使者。有時等得無聊,與白粉道人也隨口聊起天上來;而他也老實不客氣,向我們借用衛生紙亦成習慣。」湯禎兆由此明白:看來可怕的邊緣人物,「靠嚇」而已。這就是全身文化人的生活態度:沒事,一切都是日常風景。
      
      旅行團總是標榜讓旅客飽覽全貌,本文涉足的卻只是全身文化人的其中一面──回頭再看,想必是另一番風景。
      
      ──原載8月18日《經濟日報》,以上版本略有修訂
      
  •       香港的文化有点奇怪,不外乎集中:
      美食文化,移民文化,八卦文化,八点档文化,住房文化,名人文化等等诸如此类的。
      这本书还不错。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我对此人没兴趣,但对他讲述的文化有兴趣。
  •     在广州书展听作者和叉烧王子的讲座,觉得他讲香港文化讲得相当有意思,就买来看看~
  •     没有写日本的东西精彩啊,仅有几篇值得读。
  •     沒想到這篇會有內地豆友留意呢,謝謝你!下次我還是繁簡對照吧!
  •     自从把林奕华列为满分参考分,其它人经常就只剩下60甚至不及格。趣味简直像是文学小青年把自以为的得意之作集结在一起的自费出版
  •     丫的,故意搞得很玄深。
  •     毫无意义的厕所书
  •     还是日本那两本写得好些
  •     又是一个爱足球的男纸。。。夹杂的粤语很让人郁闷好吗。
  •     基本上都是发表过的文章
  •     看你文字许久了,写的不错
    就是繁体字看起来有点费劲呵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