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九栋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511811097
作者:邹静之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诗人、作家、剧作家邹静之的一部文学力作。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九栋》描绘了作者少年时期在北京某机关大院的成长历程,第二部分《风中沙粒》则讲述了作者作为知青在北大荒的青春岁月,整个作品情感深厚,笔触精湛,同时折射出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特的时代气息。

书籍目录

九栋
引子
八天
垃圾车
抓住的匙子
标本
图案
房勇的公鸡
段五
笊篱天线
春天
生病
我爱奚小妹
……
风中沙粒

编辑推荐

  九栋是我小时候住过的一栋楼,现在这栋楼已经被炸掉了,重新盖起了一幢更高更大的九栋,我的这些文字只与那些旧楼有关。  ——邹静之

前言

  做梦了,梦醒了,天亮了,该起了。梦里的自己和现在的我有点不一样,那梦中人更应该是我。想回去,回不去。从小到现在,说过许多豪言壮语。公开或私下时说过要做什么什么样的人,终于没做成。总觉得现在的自己,或被什么人给换了。  人一多自己就丢了。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总要站一站,不是问路想把自己找回来。找回来了也孤单,返身回旅社去听雨。  除了肉身外,还有很多自己的影子装订成册,走一处便有一影子留下。那天去看花,突然一影子从十年前的玉兰树后移了出来。是我。相对无言。树没变,花没变,春天也没变,我看我觉得陌生了。  参加某聚会,认识的人少,不认识的人多。选一角落枯坐,稍后,与一景况相同者攀谈,甚热烈。此时,真的我依旧在角落,看着滔滔不绝的自己,甚厌之。  常被人借走。妻说:“今日好太阳,随我去商店买袜子。”喏喏。与屋内等我之我生离三小时。  女儿将生,在产房外“困守”。突然哭声大震,是我儿无疑。隔窗看那小孩,也睁着眼睛看我。彼此相认。  看旧照片,那时我朴实、清纯如头顶的蓝天。看久了,两人相拥洒泪,说不上哪个时候更好,哪个时候都会消失,照片不看了,那个我也不愿牵肠挂肚。  读《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江畔人回头看我,一眼的陌生,看得人冷。  独自在雪原上走,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唱,可以骂人,可以沉默,可以奔跑,打滚。一下子放出许多我来,像狂欢节的队伍。倘此时,远处有人出现,便众我合一,还原为痴呆状,在白雪蓝天中间流鼻涕。  用手拿笔,用笔写字。写完了,心里跳出个我来读,说是谎话,怎么自己要对自己说谎?此话问得好,问得真好?  买书不读,或读书时听窗外人语,风语、树语、鬼语、雨语……“嘭!”,瞌睡将书打在头上。  见一美妇,说看,说不看,做看与不看状。美妇亦做蔑视与不蔑视态。  深夜呆看一颗星,看久了,觉得自己原本很古老,或有前身。风吹衣袂,那人就真靠近了,闭目不敢认。

内容概要

邹静之,男,195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著有诗集《幡》散文集《美人与匾》《酒话》《一地景象》《风中沙粒》;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等十余种。创作电视连续剧《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等。创作歌剧脚本《夜宴》已在英国、香港、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处上演。创作话剧《我爱桃花》、《操场》等在全国巡演。创作歌剧《西施》于2009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章节摘录

  我有一只搪瓷茶杯,22年了,一直没用过。上次搬家从箱子深处翻出来,崭新的,杯子上印有“上山下乡光荣”六个红字,旁边一朵大红花,红花下有绿色的梯田。  看着杯子,耳边就响起很热闹的锣鼓声,还有红色的布告、草绳、木箱、新发的军绿棉衣、兴奋或悲伤的眼泪、血书、母亲深夜缝褥子时的灯光……  1969年8月16日,北京火车站,父亲从站台的圆柱背后移出来,他顶着“反动权威”的帽子,从牛棚中告假来送我。父亲眼镜片后边的眼睛里没有太多的悲伤,他夹了把小提琴来,说是可以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余,搞搞娱乐。我接了那琴,没有太多的话想说。我一直盼着离开北京,离开家,离开那个歧视我的楼区。  父亲在车开之前就走了,他说只请了一会儿假。父亲走了,他可能忍受不了开车前的铃声,我把窗口让给其他同学。开车铃响时,车上车下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我一生中再也没有听到过那么众多的哭声,像一条河流崩溃了。我没哭,我端坐在椅子上,觉得没什么可哭的,我把北大荒想象成能使我畅快呼吸的地方。  我第一次坐火车,一直兴奋地看着沿途不断变换的风景。同学们彻夜不眠,交谈,打闹。我再想不起来一群十六岁左右的大孩子们,一天一夜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把这当做一次短暂的旅行了。  北大荒,这名字真准确。头上是天,脚下是地,站起是个人。在这里一个人的呼吸很微弱,你更多感觉到的是土地、云朵、星空,自然的世界,人只是个附属品。  1969年10月1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所在地德都县下雪了。这像是来得太快了点,没来得及拿出冬衣,没有炉子也不会生火的三三班的同学们,拥卧在一座未竣工礼堂的寒冷舞台上,在听天安门的国庆庆典。那些熟悉的声音被窗外的雪花隔开,被半导体中不清晰的声音隔远了。二十来个大男孩子,被寒冷和怀乡搞得很消沉,没人说话,也不知该说什么。  我拿出提琴来,想拉个曲子(其实我就会拉三四个简单的歌),我拉了,是俄罗斯民歌《茫茫大草原》。这歌是讲一个马车夫将死的故事,很忧伤,与窗外的雪花构成清冷的情境。我拉了一会儿,放下琴时,发现大部分人都哭了。有人躲避着,用胳膊盖着眼睛;有的人张着泪眼,无声地看着我。我把琴放进琴盒,瞬间,有泪流出来,打在躺倒的琴身上,发出空洞的声音。  那是我们三三班集体流泪的唯一经历,以后再没有过。眼泪有时比火更有力量,经它冶炼的情感会更接近铁。

图书封面


 九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邹静之还不以剧作家身份被人熟知的时候,他是个地道的纯文学家,文字纯粹、简洁,人也简单、悠闲。这是一段无法追忆的往事,也是一本被遗忘的文学经典。责编是北京文坛赫赫有名的狗子,也是他责编的第一本书,他的第一本小说名叫:“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狗子的编者后记写得非常精彩,不辜负邹静之的托付。
  •     上篇九栋,是作者童年的居所,充满了童年的记忆,大多与当时的文革运动有关,从小孩的眼中看到的文革,是具体的、残忍的、胡闹的、不可理喻的。记得一篇写的是养子疯狂呐喊批斗养育自己的地主娘,那切斯底里的叫喊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痛苦,和对自杀的养母的怨怼、不满,但是口是心非,我听得到却全是不舍,是发自肺腑的悲痛。上学时喜欢的女生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一起发配到山中,从此熟悉的生活变了摸样,以前的日子永远回不去了。不敢穿裙子上街、不敢说北京话甚至讲话有了口音,那么具体、那么细节,从孩子口中听到这些总让人觉得可怜、同情。文革简单两个字,是真真切切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下篇风中沙粒,是当知青时在北大荒的青葱岁月,劳作、打赌、弄病退,是艰难的、无聊的、想忘却永远压在心头的记忆。他们无聊,会打赌,会恶作剧,从打赌摸避雷针这件事就能看出他们当时的日子有多贫瘠。为了回故乡,每个人都想尽一切办法办病退。有人吃虫子扮成慢性肾炎,作者假装腰间盘突出,记住每一个病症。还记得那个扛起400斤麻袋的故事,一个能用意志扛起400斤麻袋的人,一两次失意是挡不住他的。最让人泪目的一则是,一个父亲听闻女儿死讯马不停蹄奔赴千里来相见。当发现当地的姑娘没有独立的厕所,他说了一句给姑娘们造个厕所吧,他何常不心疼自己年轻的女儿,而现在也只能阴阳相隔,为同龄的女子做些实事。
  •     青浦图书馆论坛有个规则,只要你在书馆论坛上发帖子(自然是有意义的帖子)回复帖子,就有给你青趺。青蚨是传说中的虫子,指金钱越攒越多的意思。每月我都赚一百多青蚨,也就是每月我可以自己选一本二十元到三十元甚至四十好几的书。《九栋》这本长篇散文书我是在图书馆论坛上所得。当时选《九栋》的第一首选原因,里面有十首诗歌,作者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邹静之。他的《倾城之恋》里面的台词充满哲理与诗意。想走进一位作家,选他写的散文集,便大抵了解一二了。有散文有诗歌的书,自然心仪。入冬了,寒意渐浓,因为怕冷,晚上便在家里泡脚。身子冷,反应迟钝,人家泡半小时满头大汗了,我一小时后,脖子里才有汗。这汗一半源自热水泡出的,另一半源自书中的文字。九栋是作者小时候住过的一栋楼,这栋楼里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类人——臭高知。散文分“九栋”与“风中沙粒”两大类,作者以童年孩子的视角记录着在九栋里的一些故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七零后的人是很陌生的。“垃圾车”一位用剪刀自杀的地主婆,用一个孤儿作为第一人称,在当时状态下,如何面对自己养母——一个地主婆的死。后来几处写到了死,在九栋里的一些人正常的消失。“标本”这段我看得有点呕心,不敢再翻阅一次。作者儿时做过标本,卖给了收废品的人,里面有三朵牵牛花,五六只蜻蜓,还有三种蟑螂和一双夭折的小母鸡爪子。卖的时候,期待收废品的人惊讶,愤怒,用脚把这些东西踩烂,但是很失望,没有见到这些反应。齐小兵与妹妹相依为命,去过苏联的父母成了特务,等文攻武卫在再次抄他们家时,他妹妹已经是一具干尸了。“房勇的公鸡”中的红炯,会弹钢琴的小女孩,脸色苍白地走过自己自杀父亲的尸体,没有一滴眼泪……还有纯洁朦胧的初恋。作家真实毫不保留地在一次次似乎找寻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九栋这栋楼消失了。作者在“引子”里写到:“写这篇长篇系列文章,我原来想法是,把它们写出来,让一些旧事把我放过去。写过后的感觉是旧事永远放不过你,你写出来,它的跟随反而看得见了。”在当时一些作家写的是伤痕文学,而此书中,没有说苦难,痛苦这些字眼,语调好像那些童年往事如昨儿夜里起风了,昨儿夜里下雨了,打雷了一般平淡。纪实般的文字与无意识的童真融合在一起,让人看的触目惊心,心中隐隐疼痛,如鲜血在流淌。童年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快乐、忧伤、悲切都无不影响着人以后的人生。青年的时光更为刻骨。有位哲学家说:世间没有任何的两片树叶是相同。正是因为不同的树叶拥有了独立的生命。人也是一样,在世间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给予你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童年有着不同的个性。“风中沙粒”就是写作者的“知青”生活。在那个我还未出生的年代,年少的作者离家去百里无人烟,荒原一望无际北大荒插队。读者可以想象艰苦的岁月,但是细节还是无法渗入自己的脑海。“伪造的情书”这篇纪实散文,一位叫壶盖的校友,他身上有不少虫子,虱子为多(地面部队),臭虫次之(坦克部队),跳蚤又次(空降部队),终日就是对付虱子来打发日子,另一些人包括作者就是打赌、恶作剧来消遣。彻底改变壶盖源自作者一份伪造的情书,为了与一位虚拟的女生相约,使得人一下子变成充满期待,洁净的青年,无聊的恶作剧给一帮人带来了不是乐趣。我触动,那个年代的人,简单执着。其中一散文“毫毛”叙说时,感觉是一场电影,出现在你眼前。没有旁白,一下子进入当时的场景,那是作者在北大荒里一场赌博。气场有两赌王交锋的架势,一边杀气浓,一边诗意的描写。书中描写:“夜,在你感受她时她是那样的新鲜,她的气味和脸色,星的位置和纤云的发丝,无月时的神秘和辽远,使你感觉无依无靠。在你不感受她时,她陈旧得像一方恒古不变的铁,你听到的声音是她体内声音的幻觉。”无论从“假领子”带有讽刺的散文,还是催人泪下的“想起些人”,让人心寒的“破”,书的最后的十首诗歌中,从某一种程度上,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作者的青春岁月,是难以放下的记忆。《九栋》这本书,不管是受伤害的童年,还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插青生活,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书中展现的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件件可笑滑稽的小事情,启示着当今的读者是什么呢?有一点是想呼吁的,这本长篇散文理应让更多的孩子,少年,青年了解那段历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伤害?什么是艰苦?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在静静冬夜,窗外下着雨,脚盆里的水微凉,翻动着《九栋》,平缓中白描般的语调趟出一条岁月的河流,滴滴水中显示出“真”一个字。生活给予这些经历,积累着,感受着,煎熬着,到一时又表现着。后话:在微博上对邹静之老师说,泡脚看《九栋》……老师立刻回复我:是吗?我也曾泡脚听CD。我脑海出现他在北大荒用寝室里唯一的脸盆偷偷泡脚,听音乐,然后遭同一寝室的人猛揍……这个联想是《九栋》延伸的错觉。

精彩短评 (总计86条)

  •     推荐
  •     前半部特别好 。剩几页没看完 可能不会看了 。
  •     不悲不喜,很有力度
  •     干净凝炼的文字,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煽情不歇斯底里(相较于同类型文革背景的作品),不时闪现有意思的值得回味的意象,通篇又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但这忧伤不轻飘不做作,底下衬着生命暗河的隐忍和坚强
  •     文笔老练,是我喜欢的文风。很好
  •     我所了解的文革 文章都写的很自由
  •     没读完,随笔一样的小说实在是难以恭维,如果语言一般,最后附的诗也无感,想起那个什么鬼残雪写的为了报仇写小说,至少比那个好看点点。
  •     好像还没有在哪本书里一口气看到这么多死亡的。如此冷静的一笔带过,死了,就了了,在那个年代不名一文地去了。
  •     悲凉
  •     文革的日子写的很真切
  •     现实平凡的残忍
  •     书还没有看完,,但是总觉得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字会值得多次思索的
  •     巧得很,邹静之和我父亲同一年出生,意味着他书中写道的各种事情和经历也是我爹年少的时候所经历的,读起来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不过那个年代,给人留下的记忆不会太好,这本书残忍的地方,就在于用最平常的语句,却在一处陡然转折,鲜血淋漓,感同身受。
  •     会落泪
  •     是在图书馆借到的这本书,之前就已经久仰大名了。邹静之的文字细腻,平淡如水,但里面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包含着浓烈的感情。这是一本你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书。苦难也好,回忆也罢,在邹静之平静的文字中,得到永恒。
  •     好看 慢悠悠看完了……此书颇有些《遍地风流》的神韵
  •     埋藏一段时间之前在回头看它一眼!再见
  •     这本书还没看,封面有点不好看,边上那点红色的边儿很丑,好像书皮尔少了一截儿一样,不过这次的书还挺新的,喜欢邹静之的《五月槐花香》,所以才买了这本书。
  •     看似不带情感简洁的文字中,饱含着无比沉重的力量。
  •     一般,要改剧本,难。
  •     使用童年视角细微记录童年生活,以及文革中见闻。“自行车”。
  •     童年虽远,但童年的某些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深刻起来,就像一张相片,映衬出当时的记忆和心情,也散发着那个时代的味道。书里写的人、事,就像昨天写的日记,但那已是久远的回忆,却仍清晰可见。
  •     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字
  •     看得心里凛凛的
  •     装桢美,甚合心意。
  •     细读,慢慢地体会!
  •     文笔流畅,年代久远
  •     还是喜欢第一部分
  •     悠游恬淡,浑然天成
  •     吵吵闹闹的运动会做背景音乐倒沉下来把这本小册子看了,从此多了一条判断书好坏的法子。
  •     绝望中透露着力量的文字,感受着那个陌生年代留下的脚印
  •     一本绝对不该被忽视的好书,太棒了!向所有人推荐!!!
  •     与众不同的回忆语言,同日常的疏离感和困惑感
  •     从小到现在,说过许多豪言状语。公开或私下说过要做什么什么样的人,终于没做成。总觉得现在的自己或被什么人给换了。
  •     我爱看文革的回忆录,像是看戏。
       这些年出了不少书,口述式的回忆居多,五六十岁的人,隔着几十年的时空回望,叙述的语气再白描,也是有鲜血做底色,仿佛有咚咚咚的战鼓鼓点在背景里急促地敲,听不真切,但也让前面的讲述总带着一点唱念做打似的、戏剧性的意味。
       所有人都在等着终了那一刻,锣鼓炸裂,银瓶迸破,铁骑突出刀枪鸣。揪着眉头读完残酷的细节,书里书外的人都松了口气,几十年后夹着烟的叹息幽幽地从纸上传来,荒诞的一切继而回归了荒诞。
      
       看得多了,这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过场,那些情结、那些欲擒故纵、那些约定俗成的语气,削弱了历史本初的力量,如果要说,就是以《七十年代》为甚,中年精英们规定动作的回眸,几乎带有种集体致敬的意味,致敬的对象是当年的自己。
      
       可是当年的自己呢?
      
       邹静之的这本《九栋》帮我们找回了一个。那是一个小男孩,正在读小学,九栋是他们家正在住的楼,那栋楼现在已经炸掉重修了一幢,可是那个小男孩当时还不知道。他正在热衷于种种大人们说毫无用处的技艺,打嘎,弹球,掼刀,玩磁片……磁片还是从北京地铁的工地上偷来的,当时刚挖到公主坟,他们一群人偷偷地过去看公主,却是什么都没看到。
      
       儿童的视野总有着幻想的变形,一个正要开始癫狂的世界,更让所有的线条加速地扭转。他们往后背上拍粉包、讲坛子人的江湖秘闻、种了棵蓖麻就天天跑去尿尿,拉屎的时候对着厕所粉墙上的污点幻想……可就在你以为这是几代童年的相似回忆时,那个小男孩又多跑远了几步,从北海踏青归来,他大大的脑袋上顶着已经蔫掉的柳条圈,到了九栋楼下,眼前是大孩子们正在抽邻居张奶奶,“臭地主”张奶奶在乒乓球案上爬行,他看见汪大义手中的柳条比他的新鲜,也比他的粗,抽中张奶奶的时候,衣服上腾起一股一股的灰。
      
       树荫下也躺过一个刚自杀的人,是班上最漂亮女生的父亲。
       败血症的孩子当着红卫兵弟弟的面,用脏手捏了片药吃下去,未知的神秘病症就杀灭了红袖标的威风。
       “他说抓他爸妈的那天,他一直在楼下等着用一只铜挂钩和房勇换一颗黄芯的玻璃球”“他说他当时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把换玻璃球的事儿忘了。”
      
       于是终于在讲打鸡血的故事时,全身的寒毛竖了起来——小男孩在心疼自己被偷偷借走的鸡,可读书的我们终于惊醒: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与掺杂了另一种动物血统的人一起生活,那些歇斯底里和人伦的逆施,真的是一个孩子应该见到的奇异吗?
      
       这是一个不能复刻的童年,邹静之在引子中说,“她的隐秘之处将永远隐秘下去,甚至你靠全身心的回想,也难以进入了。”这是我读过最真切、也是最愿意相信的童年记忆。而这本桃红配翠绿的书,并不是整本都好看,在“九栋”的下一个篇章,主角变成了北大荒麦地里一个男青年,见惯了生生死死,也与无数他人的回忆相似。
      
       只是在变成男青年的前一刻,在装满知青的列车开动时,那个小男孩说了成熟前的最后一句话:“我一生中再也没有听到过那么众多的哭声,像一条河流崩溃了。”
      
       后来的后来,几十年过去了,搜索现在的邹静之,才知道他是个著名的编剧,那些“中国第一编剧”““千万稿酬”的名头,跟书里的那个小男孩完全是两个人,也不像是一个优美文字的作家应该顶起的名头。
       好在又搜到了他的微博,看见他说:“春天来了,我还在屋里呆着,这真够傻的。”
       有人转发:“春天来了就一定要出去吗”
       他回:啊,你说的对,春天有什么了不起。
      
       ——那个小男孩还是他。
  •     邹老师的文笔没得说
  •     让我慨叹怎么没有早点遇到这本书
  •     和王小波的文革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     拍成电影一定也很精彩
  •     只说一句,百看不厌!
  •     一直是邹静之的粉丝,看过他编剧的话剧电影不少,“我爱桃花"一剧尤为喜爱。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我也有差不多相同的经历,有些同感。
  •     第一次读邹静之,几乎已经忘记那个时期的伤痕文学了,又想了起来。封面设计有点。。。刺目.
  •     看得是精装本,这是我看的描述文革和下乡时期情感最细腻的书,让人忍不住跟着笑跟着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日子多么多么苦的感慨,朴实动人。
  •     这种我也不能说好看。毕竟是悲伤的故事。看得笑中带泪那种。
  •     那个年代的故事永远都说不完。那个打鸡血的故事原来是真的发生过,这个典故会不会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流传到后世呢?荒诞无知又同情他们那一代。
  •     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家读完,篇幅不大,13.8万字。但韵味极深。作者与我相同,大院子弟,1952年生人,可能是下半年的吧,属于69届的,后来去了东北建设兵团。
    第一部分是“九栋”,文革刚起时,一个14岁孩子的旁观眼光,胆子不大,胡闹不多,基本上是旁观,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冷峻、无情、客观,恰是那毫无掩饰的客观,让人读来寒冷彻骨。几个难忘的人物和场景。如“我爱奚小妹”中的奚小妹,“标本”中的乔小兵,“房勇的公鸡”中那个在文革前“永远微笑”文革中却目睹父亲自杀的小女孩洪炯,无不是那场惨绝人寰运动中的小小牺牲品,而由于他们都是孩子,又是那样的默默无闻,至今未必有人记得他们。
    看这段作者与乔小兵的对话,彼时的乔小兵与作者一样,都不过是13、14岁的孩子——
    “我问:你爸你妈在哪里?
    他答:不知道,可能死了,像电影上的特务一样,最后得死……现在我和妹妹,只有500元钱,我们该在一起长大,你说500元钱够长大吗?……”
    作者把这段寒冷彻骨的对话,描写得波澜不惊,于平静之中显出对心灵的震撼。由此想起30多年前读到的罗素的名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第二部分“风中沙粒”是作者到北大荒兵团之后的生活。虽然时间仅仅过了三年,但作者明显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他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独立应对、独立抗争。那些故事的细节也许与我们在其他省份的下乡知青不同,但观点、视角却与天下所有的的知青一样。也因为孩子的“长大”,不再有那样的“寒冷彻骨”。从艺术上看,第二部分不如第一部分,缺少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估计不会有太多的人欣赏这本书,但这绝对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最高文学水平的作品之一,是经历过那个时代作家的情怀。读完后心情非常沉闷,我从内心里呼唤:希望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那个时代的领袖应该被定为反人类罪!!!
  •     翻开扉页一看,这个人竟然写了《康熙微服私访》的剧本!还有《夜宴》等等!文笔功底返璞归真,简单的文字后面透着透明的情感,很久没有遇到这样清淡的一本书。非常喜欢。推荐。
  •     青春是个大词,不好把握,把握这个词不如去把握住每一段时间、每一件事~
  •     因为邹大编剧才买的书,但是毕竟不是剧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     读邹静之先生的文字,总是像冬天喝冰镇可乐一样。
  •     在当当上购买了几次图书,包装的不错,特别表扬一下,至于书因为是自己想买的书,所以内容方面就不评论了,买了还没来得及看。
  •     老话新谈,很有见地。
  •     仅从语言上讲,中国现当代作家,除了汪曾祺,谁还能写得这么干净而滋味绵长。
  •     用那样平淡的语气说着那个时代壮烈的又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他怎么能够这样平伏呢,好像想把所有的情感隐藏起来,却又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我到现在都还不懂邹静之的很多情怀和深意,我想我还会重读的。
  •     讀的第一天就做噩夢了。有力的文字,喜歡。
  •     特別贊!看到中途多次停下來感歎,以前的事情寫出來還是值得細細回味的,好書!
  •     好似都没我们生活的影子……
  •     前诗人,现在的著名编剧的散文体作品.
  •     舍不得读完
  •     喜欢邹静之的文字,也喜欢他讲的故事。推荐!
  •     精致的某些回忆
  •     额 读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     目前只读了一半 但我想现在就给五星
  •     写童年的部分特别好,以后会反复读。我还是最爱他的《我爱桃花》
  •     不错 只得一看
  •     这本书是给老妈买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对文革有种特殊的情怀,其实就是残酷的现实,往事不堪回首
  •     凝练、准确、悲悯、冷静。
  •     童年记忆总是美好的。
  •     前半部一般,后半部挺有意思的。如果心理不是很脆弱,对生死和肉体无强烈共鸣,可以推荐给80后的朋友看,算是弥补一个时空的空白。90后估计就完全不能理解了~
  •     文字平易近人,读着读着就会融入到作者的视角中。也正好满足了我对父辈人所生活时代的好奇。
  •     从小到现在,说过许多豪言壮语。公开或私下时说过要做什么什么样的人,终于没做成。总觉得现在的自己,或被什么人给换了。文字很纯净,有种流水般的轻盈,偶尔又有些沉重,看得人喘不过来气,好像心头有块石头压着一般。
  •     这个九栋既细微渺小又宏大广博。
  •     就是屌
  •     整本书写的很散,跳跃,不连续。
  •     挺好的,淡淡的日记式描述,读着读着就笑出来了,或者让你心儿轻轻一纠.相比起很多以重口味哗众取宠的wen,ge题材小说,这本有点特别...
  •     很赞的书 喜欢极了!
  •     魔幻年代的童年往事与知青岁月,文笔真不错。
  •     打鸡血不是凭空来的,在《九栋》中有存在的影子
  •     同样的感情出现在年轻人身上,也许叫文艺或者情感充沛,放在中年人身上也许就是矫情。邹先生敏感,细腻,多情,还有点忧伤。敏感挺不容易的
  •     还没开始看,但是看介绍很有意思,封面设计很有特色
  •     好书给人力量,就像暗夜行路突然亮起的一盏灯
  •     编剧的背景和语言,描写知情生活的短故事,精到而克制的情感……可以和阿城对照。纯粹的语言之美。
  •     最特别的视角回忆最特别的年代
  •     他写完这些故事,是不是就放下了,往前走,再不回头看。
  •     正好在今天读到这一本。从一个孩子,青年的角度写那个时代,没有苦情没有恸哭。淡淡的苦涩,是在那些孩子看起来有意思的故事背后悄悄隐藏着一个时代的悲剧。
  •     孩子,青春,wen ge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