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夏济安日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6665
作者:夏济安
页数:279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爱情日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志清教授将亡兄夏济安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整理,在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五日台北的《中国时报•人间》连载。随后,《夏济安日记》一书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最新修订版,增加夏志清新写的前言、夏济安致李彦的最后一封信(附原函影本)、夏志清书信、日记原稿影本及部分英文日记。
本书是夏志清在作者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所记时间不到一年,主要记录了夏济安29岁那年的一场苦恋。这种苦,不是来自任何外界的阻挠,也不见苦恋对象的拒绝,几个月中,夏济安没有任何行动,挣扎于表达与不表达之间,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终于写了一封7000字的长信,很可能就把那女孩子吓住了,随即的拜访又不容人家慢慢适应,反跟她吵一架。此后,又是漫长时日的自说自话,自我分析--见,还是不见?跟那女孩子却再也没见面。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足以给广大读者的带来极大的震撼。
这是爱情、友情、亲情的真实记录,是一代学人的心路里程的具体写照,对了解和研究四十年代后期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治学和交游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书籍目录

[2006年版前言]
真诚痴情面的明证/夏志清
[1974年版序论]
可当恋爱史读/夏志清
[日记本文]
一九四六年元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二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三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四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五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六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七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八月日记
一九四六年九月日记
再说几句/夏志清
[特载]
夏济安日记(部分手稿)
夏济安英文日记
济安师致李彦最后一封信(附原函草稿影本)
[附章]
致济安书/夏志清
追念济安老师/董同琏

编辑推荐

  《夏济安日记》是作者夏济安去世后由其弟夏志清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所记时间虽然不到一年,却是爱情、友情、亲情的真实记录,是一代学人的心路里程的具体写照,对了解和研究四十年代后期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治学和交游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此书尽古典之能事,浪漫的淋漓尽致。

前言

  真诚痴情面的明证 写在《夏济安日记》新版之前  夏志清  一九四六年所写的《夏济安日记》最主要的情节,即是济安哥于该年正月至九月间日夜想念一位女生的经过。当年我不知听了何人的建议,把这位女主角的中英文姓名全都勾销,在《日记》里只留下R.E.这两个字母来代表她。一九四六年她才二十岁,假如她尚在人间,到了今天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在她的生命史上,上过她一年课的夏老师可能一点也不重要,但在济安哥的生命史上,她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他于一九四六年所记的日记就是她具有重要性的明证,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夏济安真诚痴情面的明证。在这本新版《夏济安日记》里,我已勾消了R。E。这个假名,因为济安师在日记里通常称她为李彦L。Y。,难得在一段英文日记里也称她为Lee Yen,但同她通信时,却很有礼貌地称她为“李小姐”。  四月二十七日星期六那天的日记如下:“写了一天信,长达七千字以上。晚饭去践约,竟然就会吵架!我真该死!真想离开昆明了,可是听了朋友的劝告,连夜送道歉信去。” 翌日又送了封道歉信给李彦。五月二日写了封二十页的长信给我。  五月三日“午后我大哭一阵。倒不是全为了想念她,我只是后悔。我太对不起她了。”五月四日“一醒来在床上又哭一场。”当晚又开始写信给她,五月六日星期一上午,终于“用了有格稿纸”誊写后递给她。  济安哥一九四六年的日记,原先都抄录在两本日记簿上。我早已注意到有一份五页的信稿夹在第二本日记簿内,是他于五月五日写给“李小姐”的。原信楷书虽写得很端正,但事后他又把此信大加修改,我因之对它未加重视。现在我相信,此信乃五月六日递给李彦那封信的原稿,济安在五月五日日记上自称已“尽古典之能事”,因为上一封长信虽“浪漫得淋漓尽致”,却并未见效。二人后来在北平北大重逢,但有无再通信,待考。此函绝对是济安在昆明期间递给李彦的最后一封信,我在此公布,以飨本书读者。  (请见本书第242-264页〔特载〕之《济安师致李彦最后一封信》全文及部分手稿)二OO六年七月十三日·纽约

内容概要

夏济安(1916-1965),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及台湾大学外文系。1955年赴美,1956年在台湾主编《文学杂志》,推动现代文学,风起云涌。白先勇、陈若曦等皆其学生。1959年再度赴美,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任教,影响深远。1965年2月23日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

章节摘录

  元月二十四日 星期四  父亲来信说伯父子廿一层五时半去世,果然逃不掉!哉!乾安哥回去,本来是团圆,现在连送终都来不及。  他又云:“余最欣慰者,尔之书法,渐见端正,一切从方正入手,将来即能大成,……将来养到功深之时,定能博得朝贵青睐,或有青云直上之时,望尔勉旃。”他还是希望我做曾国藩,“博朝贵青睐”我不贪,除非朝贵是个贤人。做官我并不想,除非不得已。可是使自己奇怪的;近来虽不练字,书法的确端正起来了。亦许真是修心补相罢。  作一长书给志清,伯父甫死,语气不免悲观。  我又告诉他,我决开始写小说,题名“Country for Vegeta tion”(《植物之乡》),将以四川为背景,题意有三:①一般人吃喝白相,糊涂过日,等于vegetate;②有人说(书中女主角):四川只宜植物生长,不宜人居住;③书中男主角是一植物学家。这部东西,两星期后,无论如何要开始动笔,否则到卅一岁,还一事无成,太说不过去了。  元月二十五日 星期五 温暖 有空就想R·E·,怕不要成了相思病!但我有足够的幽默感,无论怎样的痛苦都能忍受的。  事实上,我不应该有什么痛苦,都是自寻烦恼。  上帝待我一向不坏,短时间内或找些事来使我心神不定,隔了不久,就会使我定心的,采取什么方式,现在还不知道。  这次是“诚德里事件”以后的顶严重的一次。  元月廿六日 星期六 读“Towards the 20th Century”(《进入二十世纪》),因做札记,故甚慢,然所剩无多,日内可读毕。  太极拳我虽练习不勤(未曾甸断),然仍有心得发现。今日于首数式之呼吸,已知其梗概。一圆形动作,一半吸气,一半呼气,甚合自然,殆即太极之阴阳乎?全套恐无不如此。打拳时 顶讨厌的还是杂念分心,以致不能多打。(杂念并不关相思病,零零碎碎,断断续续,虽不深不强,却可使头脑不得休息,打完后头中不大舒服。  ) 元月廿七日 星期日,非但不冷,且觉天已热 “Towards the 20th Century”读毕。  相思病昨今两日未发。我想我助立场很不清楚,我究竟要求些甚么?已经是师生关系,不能随便请人做“朋友”,而且世界上没有勉强人家做朋友之事。强迫人家做“爱人”,更是没有理由,因为人家,未必爱称。求婚吧,我那里有这个力量结婚?所以考虑下来,这件事打消,除非上帝另有打算。  读“Passage to India”(《航驶印度》),不知不觉我鼻中嗅到像辛哈 ·许禄加那种印人身上发出来的特别气味,我真是敏感极了。书的文字太枯燥,我不欢喜。  P38-40 三月九日 星期六 Il faut souffrir pour être vrai. 晨起即碰到一闷心拳头——南屏广告,明,天早晨是《美人游春图》 (Springtime in the Rockies,with Betty Grable蓓蒂·葛兰宝主演),《美人游春图》的放映期是在《窗中少妇》之后,《窗中少妇》恐怕不会再来昆明了——完了,完了!我不愿违背我的誓愿,只有打下牙齿和血吞了。  若是今天起就此不看见她,事情还好办;可是还得上七个礼拜课,我至少还得看见她好几次,这样忍心的对付自己的热情,只有上帝给我力量,我才受得了。总之,我的ordeal(耐力 考验)还没终了。  俞振基给我一张音乐会赠券,我在外面吃中饭后去听。斯义桂的歌声唱得可使我神往,李惠芳的钢琴也不坏,这位李女士长相极美,倒是我所意料不到的。  三月十月 星期日 读G.N.Shuster(修士特)的“The Catholic Spirit in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英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主教精神》)。  近日气色极佳,人亦渐发胖,不知何故?我不敢有多大的奢望,看来最近不像会有什么灾祸,这样已经算是大幸了。讲快乐吧?这件事不成我总不会快乐到那里去的。可是我又不敢向上帝祈求快乐。  三月十一日 星期一 同钱学熙谈谈,觉得忏悔是必需的。我不应该再有什么要求,我现在的福报,已经超过我的应得,感恩尚且来不及,谈不上再求赏赐什么了。我假如觉得还缺乏什么,那表示我同上帝 之间还有隔阂,惟有多扦悔才能同上帝多接近。我应该知足了。  父亲在台湾购到一具照相机,拟送我作周岁生日礼物,父亲如此关心我,也是使我很感动的。  三月十二日 星期二 天上似为薄雾所笼罩,作乳青色,无风 “Your might,Love,makes me weak, Your might it is that maes my weakness sweet.” ——C.Patmore “Heaven becomes very intelligible and attractive when it is discerned to be woman.”——C.Patmore “爱情,你的力量使我软弱 也就是你的力量使我的软弱变得甜美”——派特摩尔 “当作女人看待时天堂也变得可以理解而引人了”——派特摩尔 Patmore(派特摩尔)是个有婚姻幸福的诗人,又是个天主教徒,他的诗是很值得研究的。上面所引的两句话,对于我却不适合: ①对于爱情面前,我还是很倔强。我不肯承认我是跌交了(fall in love),我不肯向任 何人低头——甚至我所爱的人。  ② 我总以为天比爱情高得多。两者之间我无法加一个等号。我崇拜上帝甚于爱情。  ……

图书封面


 夏济安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写在《夏济安日记》新版之前夏志清一九四六年所写的《夏济安日记》最主要的情节,即是济安哥于该年正月至九月间日夜想念一位女生的经过。当年我不知听了何人的建议,把这位女主角的中英文姓名全都勾销,在《日记》里只留下R.E.这两个字母来代表她。一九四六年她才二十岁,假如她尚在人间,到了今天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在她的生命史上,上过她一年课的夏老师可能一点也不重要,但在济安哥的生命史上,她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他于一九四六年所记的日记就是她具有重要性的明证,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夏济安真诚痴情面的明证。在这本新版《夏济安日记》里,我已勾消了R.E.这个假名,因为济安师在日记里通常称她为李彦L.Y.,难得在一段英文日记里也称她为Lee Yen,但同她通信时,却很有礼貌地称她为“李小姐”。四月二十七日星期六那天的日记如下:“写了一天信,长达七千字以上。晚饭去践约,竟然就会吵架!我真该死!真想离开昆明了,可是听了朋友的劝告,连夜送道歉信去。”翌日又送了封道歉信给李彦。五月二日写了封二十页的长信给我。五月三日“午后我大哭一阵。倒不是全为了想念她,我只是后悔。我太对不起她了。”五月四日“一醒来在床上又哭一场。”当晚又开始写信给她,五月六日星期一上午,终于“用了有格稿纸”誊写后递给她。济安哥一九四六年的日记,原先都抄录在两本日记簿上。我早已注意到有一份五页的信稿夹在第二本日记簿内,是他于五月五日写给“李小姐”的。原信楷书虽写得很端正,但事后他又把此信大加修改,我因之对它未加重视。现在我相信,此信乃五月六日递给李彦那封信的原稿,济安在五月五日日记上自称已“尽古典之能事”,因为上一封长信虽“浪漫得淋漓尽致”,却并未见效。二人后来在北平北大重逢,但有无再通信,待考。此函绝对是济安在昆明期间递给李彦的最后一封信,我在此公布,以飨本书读者。二○○六年七月十三日·纽约
  •     笔者穷尽二十年光阴,渐渐发觉人们的审美确乎存在差异。人们起先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真理性之物,美好的事物在每一个体验者眼中具有一种无差别性,这样的观点结果终究要承认它坚持之后的失败。因为这种绝对的差异,于是形成审美的不对称性,于是形成亘古至今的多数所谓“苦恋”。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的青年教师夏济安一段单向度的感情寄托,正是这种情形。夏济安(1916—1965)先生,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现代华文世界的英美文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之后留校任教,抗战时期在“民主的堡垒”国立西南联大任教,联大复员后转国立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担任教职,五十年代转往台湾大学外语系任教;期间曾经接触过一批当时英美文学研究及翻译巨匠的早年岁月,如傅雷,穆旦、卞之琳、周煦良。1959年7 月,夏济安离台赴美,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因病早逝于美国。手边这本新版的《夏济安日记》,由另一位新文学研究专家、夏先生之弟夏志清先生整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公开发表,《日记》辑录一九四六年济安先生私人日记及部分英文原稿。这一年夏先生正在联大,此时抗战胜利不久,联大尚未复员北归,仍留在昆明组织教学。日记主体内容记述了夏先生的一场单向度的恋爱,对象是他所开选修课班上的一位学生,这时期的故事包含了一场恋爱所最具魅力的长夜思人的所有细节,足以勾起今天读者自己的类似回忆和心理交流。联大学生分批辗转北上之后,夏先生偶然间遇到了苦恋对象的密友,似乎一场神秘重逢即将出现,日记在此时戛然而止,留下读者无尽遐想。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情形极其特殊,加之当时政局变幻、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社会环境复杂,贫富悬殊,特权横行,民生凋敝,高学历人士继续深造的条件有限;而且中国传统家庭有早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因此普通生员本科毕业或者研究所毕业选择留在高等院校任教时,年纪依然较轻,社会阅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对简单,可以说很容易形成师生年龄相仿的情形,师生间产生感情的例子较多。故此例如夏先生当年的感情诉求,对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在特殊年代和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和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夏志清先生一九七四年写的序里说到把这本日记公开刊行的初衷:“时隔九年,最近又把这两本日记拿出来重读,感动的情形,不下于当年初读,决定把它发表,使济安很多的朋友和读者对他的为人和情感生活有更深的了解。”这段话透露出当时文人的一种潮流,即用私人材料来反映当事人情怀,这种思维理路一直影响这代人步入中年和晚年,愈是当事人身边亲近人所撰写的记述文字,愈是有这样的倾向。我们看新月的朋友怀念徐志摩,同样可以看到本来应当被遮蔽地较好的私人生活,被亲近的朋友心潮澎湃地公诸于世。他们会说,你们看吧,某某人就是这样一种至情至深之人或性情中人,有事实为证。我们今天如何来看待这种传统呢?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有趣的问题。也只有那一代人的私人记录还残留着历史研究样本的价值,今人如盲目效仿,也许是不智的,莫如谨守因人而讳的传统。中国近代有日记习惯或者有整理自述意识的知识人、官员或是普通文人,其笔下记述之事特别是日记,往往有避繁就简的观念。一是因为传统中国人不愿私下臧否人物,对与之同时代生活的人不愿随便定论;一是没有公之于世的心理,往往侧重于记事记德。越是对历史发生进程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日记,往往越是记录的简要。是故今人读这些日记并不能保持兴趣。夏先生那一代人的文章语言,已近于当代,人们不会有不适应感。今天的读者如获悉这本日记有大量篇幅记述日记主人的独自苦恋,猎奇与窥私的心理占上风当不可避免。然而《日记》中大量的情感宣泄之外,关于一个当时知识青年的日常生活,材料虽然有限。但不能说全无价值。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自然需求,日记中的这个人有那个年龄的青年特有的重重矛盾与焦虑。除去作为日记主体的抒情部分之外,另有大量个人思考的内容,这本日记确实是一份研究当时知识青年思想和生活的独特文本。从日记来看,当时的夏济安先生(一九四六年夏先生31岁)是一位具语言天赋、聪慧过人的文艺青年,例如竟然可以借《我的小传》这种作文题目来了解“她”的身世(2月20日日记);同时又用情极深、极其敏感,女主角填写的一张“学生选习学程单”,是他仅有的“她”的亲笔手迹,或许这是两人产生客观联系的唯一实物。内心确定无误,却永远等待上帝。“绝对的贞洁主义者”,往往感情一经有所属即浓墨重彩,必然会像夏先生这样反复重蹈独自苦恋的覆辙。“情愿清清楚楚地吃苦,不愿糊里糊涂地享乐。”(3月4日日记)一九四六年这一年,实际上是一个不安的年份。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开幕,国共双方下令停止冲突,夏先生在1月14日的日记中记有:“一般人很乐观,我悲观。中国自己不争气,国事要叫美国来解决,美国情愿看见中国不战而被瓜分,不愿看见中国内战而得统一,我们亦没有法想。”和平是短暂的。普通民众希望“比较不坏”的结果是大战早点结束,“此是国家之福”。2月21日的日记又记有:“除了想她之外,东北问题也很使我忧念,……东北问题,非苏美打一打不能解决。我看得很清楚,可是还在替国家着急。战机实已迫切。今秋平津开得成学否还成问题。”由此可知,当时国内环境还有这个问题。后来此问题直接关涉到了联大师生。当时联大教授曾经为东北事发表宣言,表达主张东北迎归中国的态度,但师生对此态度不一,因此事为国民党所发起,很多人不愿因此为其利用。夏先生日记中对此有批评,先生其实赞同做此番表态,但也没有参加。他记道:“我曾经说过要去参加,临时却又畏缩了。到底怕什么呢?就是怕“清议”。今天这次游行虽不一定就是国民党发动,受到国民党的赞助,是不成问题的,既然由国民党的份,加入进去就好像不清不白了。爱惜羽毛的人,虽然很赞同这件事,可是没有勇气站出去。”(2月25日日记)由此可以对当时知识人群体对局势和党派的认识有所观察。联大的风潮,每一次的起因都很复杂。联大复员其实也很曲折,几度搁浅,当时还拟三校在北方先招收新生,昆明的教学仍在组织。联大教授会议上,梅贻琦的“再上三个月课”的办法,决议交常委会复议,受到学生反对。北返开始后,学生尚有校方组织,教师则似乎“悉听尊便”。夏先生本有出国计划,接洽未果,后来水陆皆难,辗转重庆,遇到“中航工潮”受阻,拖沓时日,经济上越来越吃力;后来取道南京返沪,最后到北平就了北大教职。这个历程也被忠实地写入这一年的日记,很见人海浮世的飘零。一九四六年的生日这天,夏先生决定绝食:“我所以绝食是向生命的抗议。我呱呱坠地之日,即是我受苦的开始,这时可以纪念的一天,我以绝食来纪念。……我只是以一个弱者的意志,拼命的对抗着无情的命运而已。……这样一个人生,活着当然毫无意义。”(8月6日日记)心思细密敏感之人,尤其容易起生命虚无之感;而此期间持续地阅读英美文学,对比自己的感情生活现状,更增强了这种对命运和人生的挣扎和抗议。这个战后的审美主义者,于是这样写道:我的痛苦当然远比不上Job(约伯)的,但我已经在怀疑神的正义。2011-11-18
  •     Il faut souffrir pour être vrai. 求真必先忍受痛苦。摘自《夏濟安日記》清風曉月別夢淒。讀罷《夏濟安日記》,我不禁眼角濕潤,不可斷絕的悲從中來,瞬間擊中了我的soul。對於英美文學,夏濟安先生可謂是爐火純青,但在感情上的坎坷,我們有太多的相似……夏濟安先生是有紳士風度兼具Romantic的,對於情感,壓抑而不輕易外露。他對於真摯的感情,寧願自己受苦,追尋柏拉圖精神之戀的磨折,也不願過份強求加諸於他所愛慕的R.E.的,這正是夏濟安先生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正基於此,我才會更多的感到惋痛,對他的情路歷程,除卻同情,還有一層“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觀感,讓人無奈傷淒……夏濟安先生是49歲的年紀在美國突發腦溢血辭世的,他的人生,才走了開端,他的未竟之學術道路,並沒有走到盡頭……然而,大道之行,夏濟安先生已化入雲端的深眸,雖然學術事業未竟,但仍然成就斐然……而我更欽佩的是,他在獨身與戀愛的苦痛煎熬之中,仍然沒有忘懷國事,且並不隨波逐流,對蘇俄的野心與國共內戰的失望,看得比較清醒。想來,那個時代的自由知識人,除了因為經濟緣故對國民黨失望之外,對於國事,也都看得較清晰。其時,夏濟安與大多數國人,對於國共和解、政協,都還是滿懷希冀的。祇是夏濟安先生對時事的瞭解,很是清醒,蘇俄入寇東北,國共內戰一觸即發,對於當時的國人,還是有所感受的。“東北大戰,長春情況不明。”(《夏濟安日記 四月二十日 星期六) “國共內戰將起(Marshall【馬歇爾】特使與Leighton Strart大使自認調解失敗)(《夏濟安日記》八月十二日 星期一),對於國是,知識人的無奈,寫盡了那個時代的悲涼……夏濟安甚至極願參加當時的抗議蘇俄的大遊行,卻和大多數自由知識人一樣“愛惜羽毛”,不願因為有涉時政而卷入政治的泥淖。而對於李聞案,夏濟安也保持了對“左翼”的最大的警惕,但對於聞一多,他並未有太多的評述,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清醒。最令我思之深的名言是:“人生就是命運的玩物,什麼光明,什麼理想,都是未開悟人的夢囈而已。”(夏濟安),這固然是他失戀之後的感悟,又未嘗不是對國事看透的傷懷之語?那段令人淒痛的夏濟安情感歷程,已在《夏濟安日記》中披露了。當然,這是一本不與外人看的私人日記,夏志清也是在整理夏濟安亡兄的遺物中偶然發現的,並最終做了“技術處理”和經他與編輯斟酌校注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正如序文所言,“夏濟安對英美文學有精湛的研究,尤其是國際公認的研究中國新文學的專家。”文中有大量的英文電影的評述文字,精彩紛呈,讀之不免為其深厚的電影藝術鑒賞力而擊節歎賞。然而,相較於他本人的情感歷程而言,這些似乎都黯然失色了……“不論你怎麼做,黑天使!你也不能令我屈服。我靈魂的寂寞仍歸寂寞,神聖仍歸神聖”(夏濟安引用強生語)。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在感情路徑上所受的磨折和痛苦,一定是加倍的。正是因為他最終沒有選擇自殺或出家,他的情感之路所帶來的精神創傷,才沒有讓他放棄對學術事業的精進之努力。對R.E.而言,可能她有意回避這段師生戀情,夏濟安先生也曾轉托他人說項,但他並沒有主動出擊過。我想這並不是出於怯懦,而是夏濟安先生早年受父母感情不甚“琴瑟和諧”和他對感情態度的神聖化傾向過重所致。他對於精神之戀的嚮往,卻遠遠超越了世俗的偏見,讓人欽敬不已……他甚至用出作文題《My Life(我的小傳)》這樣的小聰明,瞭解了他心儀的所愛之人的家鄉和過往。然而,他卻遲遲不能寫封短簡或長信給單戀的所愛,這無疑延緩了愛的發酵。當命運之神終於給了他一次Choice時,他欣喜若狂。他的所愛R.E.因為經濟拮據,在一位女生的陪伴下向老師求援。在“勝利”之後的內戰陰影之下,物價飆升,通貨膨脹,夏濟安也經常周濟困窘之人。而這次,更是傾囊解贈知已,想必,這份真情,也一定打動了斯人。愛情發展得如此順利,以至於夏濟安先生都沒有準備好心情。但之後不知何事兩人爭吵了一通,之後,夏濟安先生坐飛機赴滬,雲澹風清,再無相見之日。夏濟安先生因此痛哭過幾次。最近讀柴靜推介野夫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未有深夜慟哭者,不可以語人生。”想必,夏濟安先生也是性情中人。在宗教與厭世情緒的糾纏之中,夏濟安幾乎徘徊在生死的邊緣。他在日記中不無沉痛的寫道:“我正處在dramatic suspense(戲劇性的懸疑)中。”這種深摯的感情,讓人心生痛惜。之後五十年代,他又再度鼓起殘勇,追求過另一位女生董女士。這位董女士在得知濟安師離世的消息後,還曾專門撰寫了一篇悼文《追念濟安老師》。讀罷全書,令人傷淒的往事,也如潮水般襲來,不可抵擋……也許,不幸的人,也“各有各的相似”。我在情感上所遭際之坎坷,也頗類夏濟安先生,故此書能引發我的共鳴。年華易逝,歲月不居。人世間的情感,本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然而,人生的悲劇性也正在於此。頭腦簡單、物欲旺盛的人,不會理解,柏拉圖精神之戀,對於一個理性而不乏感性的人,意味著什麼?正如莊子所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情傷無藥可醫,夏濟安先生也多次在日記中記載他渴望忘懷這段感情,可是,時光偏偏不能讓你如願以償,愈是痛楚愈是記憶深刻,抹不掉的傷痕,往往更讓人淒痛神傷!艱於文字的表達,所述這麼許多,不能及於夏濟安先生筆端抒發之萬一。然而,古今攸同的情感,沈澱在情感與理智的淵深之海中,歷久而彌新。也許,歲月帶給我們的傷痛,也要通過,時光,自己慢慢去遺忘……我祇希望,天底下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而我,也許會循著先賢高士的足跡,走進歸隱林泉的路徑……夏濟安先生最終沒能走向隱逸,這是他的求真意志的作用……也許,還是古人的頓悟更貼近天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塵歸塵,土歸土,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夏的爱情,诚恳而真实,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心理之记录,尤为可贵。夏氏的几段爱情,都是浪漫的情怀。
  •     像我这样苦苦执恋的苦人儿,可以读读。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这样的,他可以在两种悲剧中选择一种,却两种都选择了。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很有意思很好看
  •     在《文汇读书周报》了解此书的信息。
    实际阅读后感觉对作者心存喜爱的读者可以一读。否则可能不大会感兴趣。因为它毕竟只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琐事。
  •     只有我觉得师生恋是一种极其不能接受的感情么...而且他这种追法也是各种与我三观不符...当然,重点是一点都不觉得好看...各种意义上的好看=。=
  •     绝壁处女座,纠结到死。
  •     他可真纠结
  •     苦恋李彦的夏济安形容自己是背着十字架的耶稣,又说“明知爱情全为无名作怪,结果总是一场空,可是情愿去看看是如何空法的。”可叹他的决绝和勇气全用在了自我情感的剖析上了。心思太过敏感细腻,总是害人害己。
  •     大龄文艺男青年之歌。
  •     满意很满意以后还继续买书在当当!
  •     大抵每个人的日记里都是极端和自恋的吧。以后死了日记什么的一定要销毁,被所有人忘记。毕竟还是隐私。至于夏先生对Lee Yen学生的爱是否真挚自不必说,只是,若这种情感是true love,那么,没有什么是不自私的了。(哎,我去,怎么读了二十世纪中叶的日记自己就不会好好说话了?)
  •     终于得到了传说中的《夏济安日记》!好好地读。
  •     和上帝对话 和自我对话 和心里的一场旷世暗恋对话 对自己清教徒自律的感情以及性自省笨拙坚持到让人唏嘘
  •     写给李小姐的那封信很不错
  •     很有意思啊,一位学术上端方严谨的学者在感情生活里这么优柔寡断翻来覆去,真是很有趣。最后的信简直是注孤生的节奏
  •     之前很久,只知有夏志清,不知夏济安何许人也?后来读白先勇先生的文章,以及最近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均有提及济安先生,才知其实为华语文学世界里可遇而不可求的大才子。若非英年早逝,其对英美文学的精湛研究,以及对新中国文学的推动力实难小视。
      
      才子佳人配,实属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的一道风景。大凡有点名气的文人学士,都传绯闻,有实有虚,半真半假,为后人津津乐道。结局圆满的实在不少,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执着;胡适与江冬秀的包办婚姻和睦;鲁讯与许广平的师生恋修成正果;钱钟书和杨绛的一见钟情令人羡慕。闹得沸沸扬扬,无花无果的也颇多,张爱玲和胡兰成恩恩怨怨数年(唉,我是张迷呀);徐志摩为陆小曼丢了性命;萧红和萧军劳燕分飞;王映霞和郁达夫的爱情来得及去得也快。好像那个时期做个文人,没点男女情事,比写不出好文章更丢脸。
      
      在轰轰烈烈的男痴女爱的对岸却独树别样风情,那便是正人君子之爱,未曾出口说爱,已被爱禁锢得体无完肤。夏济安先生便是风情里的景致。《夏济安日记》记载了先生在一九四六年间的一场单恋。彼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日记从元旦写到同年九月,除了衣食起居等生活琐事,就是记录先生恋上了女学生L.Y.的情事,夹杂些许对未来人生的思考。由于是身后出版,日记中的情感绝无修饰,情深意切。先生怎样忍受情之煎熬,捍卫自我爱情,在日记里均直抒胸意,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真君子的内心世界。
      
      师生恋自古以来绝非错事,修成正果的也比比皆是。之所以说先生是正人君子,只因在未告白恋情之前,他已经在考虑生活习惯合不合,苏州菜吃不吃得习惯;娶进门后请她不要出去工作;再有就是要找哪个人提亲最合适;还写信通知弟弟志清和父亲大人;俨然一副未婚夫婿的派头。其时,他根本不知道女方意愿,可见先生性格的单纯可爱,以及婚姻爱情绝非儿戏的处世哲学。不像鲁迅搞大了许广平的肚子后,还在考虑要怎么去跟结发朱安和老娘坦白。
      
      仔细琢磨日记的字里行间,顺势便勾勒出一位博学多才、多情善感的知识分子样貌,对战时人文风貌亦有所了解。济安先生做教师,穿着要体面,西服要备上一套,还将帐单列详于日记里。不时联大教授互相之间外出小聚闲谈也是常事儿。未闻他有抽烟喝酒的积习,闲暇时批卷、读书、写作,又或看电影。所以,日记中所罗列的其读书观影感想也很值得一读。
      
      如果按今天的标准,先生算是新好男人,可恋爱却屡不成功。恐怕性格是其最重的缺点。由于父亲常年奔波在外,他总为独自守家的母亲鸣不平,或多或少有点恋母情结,而且对于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也很苛求。所以,一再思量自己太穷,恐为婚姻障碍。另外,我想他应该有少许抑郁症的病象,不知那个时代有否此类诊断。他太爱哭,离开昆明后的六七月间,他痛哭无数次,并反复提及死亡,略有生而无意义的倾向。再有,他有信仰,可能对佛祖和上帝都不讨厌,总以为爱恋不是靠个人争取,而是靠上帝指派,这恰是他不断对着日记倾吐心事而不去表白的原因之一。
      
      可惜夏济安先生一辈子精心治学,颇有建树。遭遇爱情,却屡战屡败。一生几次恋爱,皆为单恋,独身终生。幸有《夏济安日记》手迹存念,为民国文人增添一份情伤。
  •     哈哈哈可爱~不了了之,无疾而终,大概就可以了?
  •     5
  •     《夏济安日记》拖了这么久终于快看完了,其实内容并不多。。。这个闷骚男的日记之所以有趣,一是因为他是我正经学长,二是他三十岁一事无成幼稚笨拙让我觉得轻松,三来他对苏州话的坚持十分可爱,四来他的性格思想与我颇有相似之处,五来里面夹杂的英文都好高深O.O多看看也不错。。。
  •     非常著名的描绘爱情的书籍,但我从里面看到的又不仅仅只是作者的爱情观。我们总是能够从一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看出这个人的为人。然而说句实话,我不欣赏他的为人,甚至有点恶感。因为我同他实在是太相似了,对完美主义太过执着,最后却一无所获。
  •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在近现代中外文学的评介交流上都产生了各自的影响,尤其是夏志清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更是著作等身。相比之下,夏济安就显得寂寂无闻,学英文的人或许还知道他翻译美国文学的名作。直到今年年初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兩夏書系”,夏济安的专著译作相继面世,他的学术造诣才总算得到体现。而这部日记却无关学问,只涉心声,是埋藏心底许久的话语,让我们见到了30岁夏济安的面目心情。爱情大概是他一辈子最难跨过的关,一次次的暗恋追求最后都难偿所愿,让他屡屡错失想象中完满的婚姻,这种伤痛无疑成了他一生的隐患,这是埋头学术也无法抹去的。
  •     越看下去,越发现和自己作者越像。 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老先生终身未娶。。。
  •     一位教授的单恋生活!
  •     书买了很久,一直没看,花了两天工夫读毕。夏的爱情理想,人皆有之,也许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的爱情(true love),现实寻觅不得,只能安于世事,接受命运的一切。书中还有许多夏济安的读书心得,颇值得一看。书不是很厚,两天就读完了。PS:句子偶见沙石,依稀有欧化之风,在夏的一些译文中也有体现。
  •     回头看总是挺有意思的。搞文艺的大多穷逼,却还贪吃冰淇淋,又想穿漂亮西服。为了其中卞之琳的段子看的。“卞讲了一夜恋爱史。”之后就没了…倒是讲了什么你说啊!唯一的爆点大概就是卞守到37岁的童贞了。大约还不止37啊。
  •     可怜的夏老师……暗恋几个女学生都未修成正果 所以热情都用到学术上去了吧
  •     哎
  •     苦恋那段适合听陈珊妮的《乘喷射机离去》,营造一种时空穿梭的氛围
  •     夏先生的烦恼,优柔寡断的boy。每次翻这本书,就会生出一种偷窥别人生活的快感。书里书外,戏都很足。
  •     总算回到和现代文学沾边的领域,夏济安日记单记一九四六一年,其实讲了一段单恋的悲天悯人的心理历程,然后竟然很多地方有同感。。卧槽这不科学,顺手吐槽纸上。夏济安单恋了两段师生恋,最后独生而终,吴宓好歹比他幸运,人家最后成功了。有大浪漫的人情路总可悲,虽然唯一的原因也只是不够帅。。。
  •     不错的书,夏济安情事,一个学者未成名前的落寞和奋斗,很真实。
  •     动心起念 概莫能免 直率近鄙 亦难为诟 不为其美 但为其真 再多的学识也挡不住纷纷的情欲....
  •     日记中有相当部分记录了夏先生的个人感情生活,还有英文写的日记,可学习!
  •     非常真实 有意思
  •     旧时文人的影子在书中显现。
  •     看见一个动荡时期的变化,一个暗恋者丰沛的情感,还可以跟着他重新梳理一遍英美文学。确实太好。
  •     真是一个又矛盾又自视很高的少年呀,双鱼座?
  •     私人的心理活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
  •     谁还没个为爱辗转反侧 犹豫不决 要死要活的时候
  •     买过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个书,看见有新的版本,买下珍藏*
  •     读这本日记最重要的收获是终于弄清楚夏先生的出生时间。而这本书最大的噱头毫无疑问是夏先生的苦情史。是不是狮子座的文艺男普遍容易在两性关系上患得患失?他跟吴宓先生实在太像了。
  •     先生就是个浪漫的神经质,反复纠结,内心戏颇重。 时而自卑,时而自信,时而自怜,时而又自恋得很。 内向羞怯又思虑过度,真的是注定一生孤独。
  •     纯情文艺男
  •     董桥和吴鲁芹老师都提到的,很想看!
  •     暗恋如此相似!这是一个可爱的纠结的夏老师!
  •     不说当事人自己,外人看来就够不舒服的。略有关于卞之琳的八卦
  •     全苦在纠结上了。精神洁癖和肉欲挣扎
  •     在我这个年纪 却觉得只有最后一篇《追念济安老师》值得去读,其他的太过私人化了,亦无改变之可能 。ps:忍不住吐槽:董女士写夏先生曰她那段,实在觉得先生不懂女孩子啊,要像司马相如那种流氓做法才高效啊!
  •     克己与人欲,反反复复。知识分子就是麻烦。
  •     为夏济安感到难过,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Hsia Tsi-an loved not wisely but too well. As a man and as a creative artist, be not satisfied with mere spiritual love. Be not satisfied with yourself.
  •     先是人生永恒纠结,后来只能任万物静默。好像恰巧听完了68年前一次夏日正午的蝉鸣。不错。
  •     在书架上吃灰。倒是有些民国遗风,但是不如宣传所言。
  •     一个被长沙女学生迷得七荤八素的苏州人夏老师
  •     一部纠结的恋爱史。读完之后,觉得这册日记或很应该载入现代文学史,毕竟1946年的中国,这样思考问题、思考自身的人不多。想起来看过叶兆言的小说《1937年的爱情》:都是一个人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丝毫不觉得风雨浇身,沉浸于自我内心的一点儿醉意、一点儿颓意。
  •     忽然想起十几年前读过的这本《夏济安日记》,不过肯定不是这个版本啦。当时只觉得兄弟两人名字倒好,一个济安,一个志清。
  •     自高自大的书呆子,可惜了颜值还蛮高。
  •     多么自傲又自恋,可笑又可爱的先生!是他爱情的模样,狂想的有趣模样
  •     狮子座的我:) 另我在想 我可不能和他一样时 夏说 我可不能和吴宓一样。 夏羞涩地问 “婚姻呢” 算命的说“你可知足吧还问婚姻” 又想到我问家人小时候算命 说我有读书的运 我羞涩的问“婚姻呢” 家人顾左右而言其他 我以为我跟他挺像的时候 转而一想 可能只是性格像 然而我还蠢
  •     恰巧看了这么一本书。脑子完全绕了句歌词:尽管叫我疯子,不准叫我傻子。
  •     全方位,全过程的辗转反侧,求而不得。谓之爱情的生灭状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