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首素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十四首素歌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5075117
作者:翟永明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十四首素歌》是诗集《黑夜里的素歌》再版,诗集中所收均为《黑夜里的素歌》中的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十四首素歌——致母亲
壁虎与我
午夜的判断

甲虫
咖啡馆之歌
重逢
女友和一个陌生男子给女友曲春华
某一天的变化成为永远
二月的一天
祖母的时光
孩子的时光
甲虫
敏感的萨克斯致JXJ
关于不可能的爱情、回忆与时间
莉莉和琼
身体
去过博物馆
俄罗斯舞蹈献给巴希利科夫
道具和场景的述说
剪刀手的对话献给弗里达·卡洛
一个朋友的死讯
时间美人之歌
三美人之歌
编织和行为之歌
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
丧失惯性的那舞蹈
脸谱生涯
建筑的故事
乡村茶馆
凯特
游泳池边
以山中房子的名义
玩偶之家
深夜两点
飞碟
小酒馆的现场主题

编辑推荐

《十四首素歌》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翟永明,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旋至某研究所工作。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4年完成组诗《女人》,翌年后发表,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与代表作品。1986年留职停薪写作。1990-1991年赴美。1992年返回成都,重新开 始写作,诗风即变。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在风格上寻求各种可能性。1998年与友人在成都开酒吧,名“白夜”,同时潜心写作并策划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使“白夜”成为颇具盛名的艺术场所。重要作品有:《女人》(1986)、《翟永明诗集》(1994)、《称之为一切》(1997)、《黑夜里的素歌》(1997)、《终于使我周转不灵》(2002),随笔集有:《纸上建筑》(1997)、《坚韧的破碎之花》(1999)《正如你所看到的》(2004)。
翟永明是当代最具感召力和原创性的诗人,她的创作实践见证了三十年来汉语诗歌的艰难、进展、可能和荣耀,为构造新的经典样式提供了异质因素。翟永明的诗歌尖锐而旷达;热烈而不失沉郁;富于野心规模又自觉自律。闪烁着当代汉语神秘的煅造之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翟永明的诗歌光谱中,九十年代以来的写作更加绚丽多彩——对社会变迁、对人的困境的关注,使她的诗歌获得广阔的历史视野和自我审视的人性深度。  ——北岛(诗人)翟永明是当代最具感召力和原创性的诗人,她的创作实践见证了三十年来汉语诗歌的艰难、进展、可能和荣耀,为构造新的经典样式提供了异质因素。翟永明的诗歌尖锐而旷达;热烈而不失沉郁;富于野心规模又自觉自律。闪烁着当代汉语神秘的煅造之光。  ——韩东(诗人,作家)翟永明是中国最美的女诗人,无论作品还是人品。她是传奇,亦是现实,令我们对诗歌、高贵、洁身自好、才华与勤奋这样的词,仍旧保持信心和敬意。  ——尹丽川(诗人,导演)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你跑:快得像一声呼啸快得像光线快得像孩子滚动的铁环快得没有时间无踪无影快得不能再快快得让我内心发疹快得像布罗茨基的黑马接近营地可无论多快你已追不上骑手第六次我看见你——没命的笑牙齿明晃晃在一盏路灯下爆发不似我喜欢的浑浊的、酸楚的低音你大踏步走在公路上小腿坚定你要一步走到天上慢慢地我倒退回我的玉米田我缓缓走进那一亩二分自留地掐指算算天气关注我俩的收成和老去的影子作伴却越来越喜欢这生命无用的感觉(所有去过的仿佛没去所有得到的从未得到)不再问你:“要什么?”也不再问自己:“去哪里?”

图书封面


 十四首素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素歌,也许锐利,也许深沉    西门媚/文    白夜酒吧。晚上八点。  “翟永明诗歌朗诵会”。  本来已经坐定,后来朋友提醒我,要找翟姐签名就不要等,不然,等会儿人会更多。  我便手拿两本《十四首素歌》去找翟姐,翟姐果然已经被很多人围住了。旁边是一长溜手捧诗集的读者,我乖乖地站在最后,耐心等待。  翟姐和平日一样,亲切温和,她旁边放了两张纸,侧耳听了读者的名字,然后在纸上写出来,要读者看看,有没有写错。轮到我,我跟翟姐说,这是外地朋友托我要的签名,你选一句诗,写在上面吧。  翟姐问:“哪一句?”  我说随便好了,你决定好了。  翟姐便翻出她一句诗来,问,这个可好?  当然好了。  翟姐随后便写了在了诗集的扉页,是这样的一句:  “离别像一把刀/等待/男人的心入鞘”  这一句诗,翟永明以她流畅潇洒略带男性气质的字体,写在这本素雅的诗集前面,显出一种大气和锐利之美。  这一句诗,像是翟永明随手挑的一句,但放在书前面,又似专门拎出来的精髓,细细琢磨,又觉得这句诗,又觉得这句诗就代表着翟永明的气质和美。  其实,这就是诗的魅力。  这本诗集主要是翟永明90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其中,她最喜爱的,并以此为书名的组诗《十四首素歌》,是她献给母亲的,前面提到的那一句,也来自这组诗。  女作家和母亲的关系,一直耐人寻味。在我们所读的的作品中,女作家、女诗人关于母亲的描述,批判苛责的,多于赞美和热爱的。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张爱玲,张爱玲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写母亲的冷漠,置幼年的女主人公的生活不顾,远走海外,然后又写到成年的女主人公以更加冷漠绝决的态度回应母亲,想办法搞到金钱还给母亲,表示自己跟母亲两不相欠。  在这之前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也着力写过对母亲的怨忿。如果用弗洛伊德那一套来解释女儿与母亲的天然对立似乎很顺手,但也失之粗陋。女儿和母亲容易有着天然的对立与竞争,就像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特别是女儿在少女到青年时期,更容易和母亲产生对立的情绪。女作家抒写的母女对抗,也多半是着墨于这个阶段。  正因为如此,翟永明的《十四首素歌》就更让人意外,因为,她跟以上的作品不同,她用一整组诗来抒写对母亲的敬爱,以及母亲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  翟永明母亲生于一个战争的时代:“在那些战争的年代/我的母亲/每天在生的瞬间和死的瞬间中/穿行/她的美貌和/她双颊的桃花点染出/战争最诡奇的图案”……  她的母亲是那战争中开放的花朵,而她长大后,开始羡慕母亲的青春:“我的母亲/戎装在身/红旗和歌潮如海地/为她添妆/而我/则要等到多年后/在另一个狂欢的时代/模仿母亲的着装/好似去参加一个化装舞会”  翟永明写的这个阶段,应是她的青春少女时期,那是人人酷爱戎装的年代,应该在七十年代前后。  母亲在老去,“肉体的美一点点地消散/而时间更深邃的部分/显出它永恒不变的力量”。女诗人也一天天成长,她写到了自己的肃杀的童年,苦恼的少年,残酷的二十岁,寂寞的三十岁,直至四十岁所感到的宁静。  母亲变回一个失眠时为家人烫洗衣衫的主妇,而“我”在失眠的清晨感受到这无边的安宁。  但并不只是岁月,让“我”作为女儿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翟永明这组诗很有意思的是,她对母亲的理解,并不止是从“女儿”这个身份,更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角度。  她在诗里反复谈起了男女情感。  “什么样的男人是我们的将来?/什么样的男人使我们等至迟暮?/什么样的男人在我们得到时/与我们失去时一样悲痛?/什么样的男人/与我们的睡眠和死亡为伴?”  这几句追问,可以称之为全诗的灵魂。  这里谈的既是两个女人,也是所有的女人,是所有的女人的感受与疑问。这里,“母亲”对于诗人,并不止是生与养的血缘意义,还代表着更普遍和更广大的群体。  这首诗,是女人对女人最深的理解和体谅。这里体现的是复杂的女性情感世界,不同的两代女人,但在情感世界是相通的。这就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歌颂母女情感的诗歌。  但这首诗兜兜转转,仍旧谈回了母女相系,写到“我”身上继承的母亲的那些血脉,“黄河岸边的血肉,十里枯滩的骨头”,以及这些重叠出的终极面目。  这首组诗的最后一首短诗,是这样的:  “于是谈到诗时 不再动摇  ——就如推动冰块  在酒杯四壁 赤脚跳跃  就如铙钹撞击它自己的两面  伤害 玻璃般的痛苦——  词、花容、和走投无路的爱”  这几句,就能体会到诗人现在的坚定,无怨无悔地面对未来的一切,面对爱和伤害。而这正是来自母亲身体和精神的传承。  这组诗,起起伏伏,时而绵密,时而空透,从上一辈开始叙说,带出了这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写了一个女人的青春到衰老,另一个女人的从诞生到四十,感受复杂,有喜悦,也有沉思,很像一出女性主义的现代剧。
  •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1458.html女人的颜色来自痛痉挛、和狂怒——《剪刀手的对话》那颜色来自身体之内,又来自身体之外;那颜色是女人的痛和出生,又像是男人般的坎坷和反叛;那颜色仿佛是白得素洁,又像是沉入黑暗:“在任何一种黑暗中/听见白昼时:/雄鸡频频啄食 旁若无人”,这“旁若无人”便走得那么长远,像是在时间之外,看起来无人喝彩,实际上是沉郁之后的狂欢,是痉挛之后回归,“我写啊写,一直写到中年”,他们扯开大幕,他们反复说着九十年代的事件,说着那些女人和男人,说着有关楔子、附录、注释的场景,说着“玻璃般的痛苦——词、花容、和走投无路的爱”。说着的是一个人的名字:翟永明,这个富有男性色彩的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当然是对于其诗作的阅读,以及和女人有关的面容。欧阳江河说她是“东方最美丽的女人”,伊沙认为“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他们都在用男人的口吻叙述着一个女人,而且一定是隔着桌子看到的那个女人。场景或许就像“白夜”一样的酒吧,有迷离的灯光,有酒,也有诗歌。我的这个意思完全被翟永明写进自己的诗歌《小酒馆的现场主题》里,“她们中间的全部 青春缠绵”,而“他们中间的全部/渴望成为幻觉的天空”。诗人总是幻觉着一种身体之外的对话,但实际上,所有的渴望都来自身体之内,来自面对面的“凝视”。她的凝视也一样是有着某种不明的恐惧,手托着下巴,不是撩拨,是依靠,自己的身体依靠着自己,这是有关翟永明的画,从实体走向艺术,也是从身体走向隐喻,前夫、著名画家何多苓的这幅画像似乎正在为一个女人寻找支点,寻找身体之中的“痛/痉挛、和狂怒”。只是时间真的太久远了,翟永明甚至已经逃脱了身体的变化,而成为一个符号,因为在时间的对抗中,一切都会显得那么无措。如果抛开一些隐喻,让时间再倒回去,翟永明的名字出现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就是在十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汹涌着诗人天生敏感的世纪末情怀,而她的诗作也几乎都完成于那个时间,自1981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开始,到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再到1996年出版了散文集《纸上建筑》之后,翟永明也走上了一条自由撰稿的人生之路,而那个“白夜”已成为她的寄宿,是的,时间是停留在那里了,90年代是多么难以跨越的时间,尤其对于第三代诗人,都在迷失,关于青春,关于伤痕,甚至关于男女,关于那种痛。这本《十四首素歌》的诗集,无非也是时间的一个标本,也是时间刻在翟永明女性身体上的一个印子,无法磨灭,也不想去磨灭。诗集只包括两部分:“十四首素歌——致母亲”和“其他诗歌”,主打的“十四首素歌”原来叫《黑暗里的素歌》,初版于1996年,而“其他诗歌”部分,写作时间也从1992年9月至1996年11,这里所有的诗歌都中止在1996年,而这本诗集出版于2011年1月,也就是说,这中间的15年时间,并不是翟永明在横跨的时间,她没有很平常地走过去,她说,《十四首素歌》被编辑改名成《黑暗里的素歌》,是一次偏正结构的强权解读,而时间过去了,那家出版社和那个编辑都已经不知所踪,像是一场诗歌的梦游。这15年,从90年代到21世纪的十年,路都在延伸,我的人生也是,1996年,恰好就是我告别诗意的大学生活,而到我读翟永明的这些诗,其间经历了工作、结婚、生子,一系列重大的人生主题得以完成。15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厚重的历史,而对于翟永明来说,时间却只成为一种记忆,“场景里的每一变化与自身分离/万物与万物之间 有一个名字/一卷书 把这一切推向将来”(《道具和场景的述说》),没有诗歌的延续,只有这一卷书,把一切推向未来,其实是把未来推向死亡,2008年的戏剧《达人未爱狂想曲》中,导演赵淼说,“未”就代表:未必、未知、未来,迄今回想,我们排的所有戏都是这样的给“未”字造句,是种不确定的美感。“不确定的美感”是不是在向时间投降?而翟永明显然已经走到了诗歌“未必、未知、未来”的尴尬境地,对于时间的寓言,我完全可以用“恐惧”来想象她面对的那个比时间更空洞的世界,在这样的时间流逝中,翟永明才会再次提及《十四首素歌》,再次提及“母亲”,提及一个15年的文本里所拥有的“力量和温暖”,而她也是靠这样的“力量和温暖”抵御自己的“孤独”,所以这十四首素歌也完全可以看做是15年前设下的预言,一语成谶。《十四首素歌》里的母亲和我,是两个时代,也是两种人生,这是“失眠”时的某种审视:“多年来我不断失眠/我的失眠总围绕一个轴点:/我凝视母亲”(《十四首素歌·1 失眠之歌》),这种审视明显带着女性之间的对比,是对于生的不安,对于在的无奈,一方面是那个真实的“母亲”:“母亲姓谢名讳/若香草和美人之称/她从坡脊走来”(《十四首素歌·3 黄河谣》),她是革命,是战争,是血与火,是唱着《黄河谣》,是一个“被大写”的人,至少在“我”的审视中是这样的,“他们被血浸透的单纯/像火一样点燃 在那些战争年代”(《十四首素歌·5 十八岁之歌》),而在那个年代,在械斗、迁徙和抢劫的时代,母亲其实成为一种群像,而诗集的“给母亲”实际上是在女性的自主意识中,回到“我”的世界,和母亲不一样,革命、红色、黄河等大写的词被骨头、灵魂、死亡而代替,母亲故事里的牺牲变成了我对死亡、对归宿的担心,而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却变成了“出生”,这个“出生”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皈依,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母体,“她造成/我倦怠生命中最深远的痕迹”(《十四首素歌·13 黑白的片段之歌》),“在另一个狂乱的时代/模仿母亲的着装/好似去参加一个化妆舞会”(《十四首素歌·7 建设之歌》),在我和“母亲”之间,是一种割不断的情结:我承继着:黄河那边的血肉十里枯滩的骨头水边的尘沙云上的日子来自男方的模子和来自女方的脾性还有那四十岁就已来到的衰老但是,翟永明并不是要歌颂伟大的母爱,除了寻找自身精神皈依的母体,更重要的是要解构那种两个时代女性之间的依附关系,这种解构,从自身出生的怀疑开始:“事实上 我出生:/向着任意的方向”(《十四首素歌·7 建设之歌》),任意是一个没有归宿的难题,在《飞碟》里,也完成了她对于出生的全面否定:“四十年前的一个下午 同样/我被一只盘子和/两条女人的腿送至你们面前/部分地依赖/一次手术 我出生得很糟/我的头在铁钳下惊恐的凹陷/白衣人在低语:这就是诞生”,这就是诞生,赤裸裸,却是一次肉体的完全死亡。而在生命的过程中,这也是女性自身陷进去的无奈:“我只是/让幻想穿透我的身体/让一个命运的逆转成为我/骨髓里的思想”(《十四首素歌·5 十八岁之歌》),于是“我的十四岁比母亲来得早”,于是“我的十九岁无关紧要”,于是“我的三十岁马马虎虎”……时间在流逝,其实是主体意识的虚化,或者对于“母亲”这一女性终极意义的解构。这种解构仿佛是翟永明对于某种生存的怀疑,在她的诗歌里,很明显具有对于生命的质疑,“从未年轻过的我老得那么快/很难拉回时间的速度”(《重逢》),那么解构就必须是对于身体的消解,或者成为“观察蚂蚁的女孩”,只要一个“火柴盒”的空间;或者不屑表达“做女人的弊病”和“恋爱中那些可耻的事情”;或者“在交媾时威风八面/直到在寒冷中下葬”(《十四首素歌·8》)……如此,对于“我”来说,对生的怀疑就是一场关于死亡的约会:“一个人的死包容了所有人的历史/一个梦包容了所有死的方式”(《午夜的判断》),所以在翟永明的诗歌里,你会读到很浓郁的死亡气息,这种死在”祖母的时光“里:“一切都在夜里/死人也在长眠 鬼也在夜里”;这种死也在“孩子的时光”里:“我只是个七岁的孩子/在台下游动/鼓点铿锵 我看到了死亡”。身体并不能产生永恒,短暂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对于“我”来说,“现在 减少出门/不再看日历/忘记死亡这回事”(《重逢》),这实际上就是在忘记时间,从时间的牢笼里走出来,在《一个朋友的死讯》中,这种生死完全变成了某种与自己无关的消息:“生与死的消息/从来就源源不断”,也或者成为“去过博物馆”的躲避,是“执迷于各种药物”的安宁。作为一个女性诗人,为何要去解构“母性”,为何要去执着地质疑生命,为何要不断地说到死亡?“一个梦包容所有死的方式”,对于翟永明来说,那种强烈的女性意识必然是对于男性权威的反抗,也必然是对女性身体依附的鄙视,“男性/女性”、“母亲/子女”的关系对立深深地表达着翟永明的“孤独”,这也是“她们”的孤独:她们控制自己把灵魂引向美和诗意时而机器,时而编针运动的声音谈论永无休止的女人话题还有因她们而存在的艺术、战争、爱情——在《编织和行为之歌》中,翟永明写到了“她们”的理想是在艺术、战争和爱情中存在的,但是对于生存来说,理想完全变成了男性和女性之间构筑起来的肉体和爱欲,“身体使人愉快/虽然内部是黑暗虽然尘土腐烂/触及一个血肉之躯”(《身体》),当身体触及“血肉之躯”,赤裸裸的爱欲便成为一种死亡的征兆,她们在“丧失惯性的那舞蹈”里赤裸;她们像“痴心的古代少女”,只留下“毫无性感的肉体存在”;她们是“游泳池边”的女人,“听着身边男人对她的赞美”,而最后,爱你爱你并不能成为“爱我”的理想,那些女人只保养着“那白得像死亡的皮肤”;她们是“时间美人”,盛世还是兵荒,其实只有男人“乐于宣告她们的罪状”。对于“她们”这个词以及群体来说,不管是时间的维度还是空间的维度,都浸透着男权的压制,不可能的爱情、回忆与时间似乎构成了她们的一生,聊天、读书、写作,看上去是知性,是知识,是生活,却也是“虚度一生”,而“虚度多么好,把一切替代”,虚度就是没有维度,没有肉体的欲望,陌生着活在一个男权的影子世界里:“我们失去的影子赤身裸体/委身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关于不可能的爱情、回忆与时间》)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是女人的自我反省,从“反母性”到“反女性”,翟永明似乎在这一系列的反抗中抵达自己内心真正的王国,而这个王国就是消灭时间跨度的“乌托邦”,是所有道具组成的场景而已,是大海和天空组成的时间,是楔子、附录和注释组成的文本,或者是穿红、着白和裹着黑色的肉体,当15年的韶华和青春真的只剩下反复咀嚼的诗歌,翟永明或许真的只有在酒吧的暗红色中看到自己身体里那种“玻璃般的痛苦”,在时间的外部,只剩下词、花容和走投无路的爱。
  •     事物都会凋零 时间是高手 将其施舍 充作血肉的营养 精液流出它们自己的空间 包括临终时最后的一点什么样的男人是我们的将来? 什么样的男人使我们等至迟暮? 什么样的男人在我们得到时 与我们失去时一样悲痛? 什么样的男人 与我们的睡眠和死亡为伴?”我的十八岁无关紧要 我的十八岁开不出花来 与天空比美 但 我的身体里一束束的神经 能感觉到植物一批批落下 鸟儿在一只只死去 我身内的 各种花朵在黑夜里左冲又突 撞在前前后后的枯骨上 我的十八岁无关紧要诱惑我的感情已不重要 “当爱来临,将取走你的眼睛” 桌边:一杯劣质咖啡 一下午的偎颈共语 一个被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 毁了我的青春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喜欢
  •     有翟姐的签名,所以有四星。。
  •     她是女灵媒 她的美连着黑夜的筋骨 她不承认美学上级和男人递过的奶嘴与奶瓶 她拒绝被装裱 她写下过诗句可以长生不老
  •     一本小小的册子!非常漂亮的精装
  •     才翻开序言,就有错别字,心情不爽
  •     谁能向我兜售睡眠?
  •     中国女性,诗歌,母亲
  •     后半部分还好
  •     才气越来越少。
  •     很好的作品,小巧方便携带,随时读读
  •     绮丽的九十年代篇章~
  •     特别喜欢翟老师的诗,刚毅又不失女性的柔美,建议每个女孩都该看看
  •     女人的小说我总是读不下去,她们的敏感细腻和絮叨,让人疲惫。但读女人的诗却不会,可能因为丰富的意向和神秘的隐喻,以及那些带着韵律的、闪着光的句子,也可能是因为诗人自身的气质和情怀,通过诗歌更直接地打动了我。
  •     一直找《黑夜的素歌》这本书,这下好,终于有再版的了!!就是喜欢翟永明,没理由!
  •     @カエデ女神,辜负你了…我着实看不懂现代诗啊!能让老周谱个曲么?[害羞]
  •     基本无感……读的时候想到有趣的一点:女人写诗,有些诗不算太好也不坏,但要是男人写成那样子,就写得很差了……嘿嘿
  •     超喜欢十四首素歌
  •     包装设计的很好看,印刷质量也很不错
  •     有一半还不错
  •     的的确确是素歌,哈哈。最爱“重逢”这一首千字长诗,诗人静静地叙写了一段段的重逢和一次次心里不同的变化。看了她的诗,我更明白了那句话,“新月派的诗人早晚也会变成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诗人”。不过,翟永明一直是九叶派的诗人。
  •     翟永明诗歌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她的体温,有她特有的风格。她的诗歌,是她的血脉浇灌而成的。读她她的诗,只听的她灵魂深处的风声,或喃喃细语,或巨浪翻涌。每每捧读她的诗句,我不由得会产生久违的感动。她的诗歌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本书的装帧素净,雅致,是她满意的一个本子。应该说,我只要碰到她的诗集,必定珍藏。不怕个别诗歌重复。
  •     这种水准怎么好意思出版
  •     非女权主义女性写作~
  •     组歌《十四首素歌——致母亲》最是棒
  •     文字真诚见心,对人性有深刻认识,我喜欢读诗,她的诗让我读起来非常舒服,里面关于与母亲的叙述,令人感怀。“每一个梦里有所有死的方式,而每个人包含着所有人的历史”。此前,我在神仙居高山之顶,拿起此书,毅然放声朗诵,朋友借此也给我录了下来。
  •     扣一星,为校对,居然出现两首一模一样的诗,还写着不同年份……
  •     可能这就是女人的诗集吧,讨论女人的生活,贯穿在女人生命里的男人,青春,衰老和身体。很喜欢《重逢》《黄河谣》《一个朋友的死讯》。
  •     非一般的差。此外,编辑极不负责,错字不说,竟然有一首诗《甲虫》重复出现,我的乖乖------
  •     不错。快捷,纸张质量好,印刷好。下次还买。
  •     我在两星河三星间犹豫啊
  •     少了精炼,少了感同身受。
  •     素是很高的标准啊。家贫难为素食,美女才敢素颜。翟姐的诗还不能说素,只是“平易近人”……
  •     素雅,恬静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     失眠到4点多,迷迷糊糊的读完了,好喜欢《重逢》
  •     华语诗歌的良心
  •     The Nesbit Code 引用了“它从粼粼青光的手上,扔出一‘绝望’,我回应一张‘日月悠长’”。惊为天人。即使读过了素的不得了的素歌,这样风华绝代的句子我还记得。
  •     翟永明的诗歌可谓经典
  •     读到了普拉斯的影子。
  •     每一个人都有诗性的灵魂,或黑或白或彩。
  •     2013孔孔送我的生日礼物,直至2014.2初才翻出来读完。最喜欢的还是十四首素歌中母亲与女人的所有意象。
  •     书很好,也很小。像一本口袋书。翟永明应是80年代以来最好的生命体验型女诗人,特别是关于死亡与黑暗。
  •     我活得内心愚笨 看上去却如此聪明
  •     给母亲的歌很动人 其他的诗有很多像火苗的句子呢
  •     诗不错!书的装帧设计也不错!纸张也不错!不过书中有一首诗《甲虫》(40页、72页)显然是重复的。编辑、校对也够马大哈的
  •     离别像一把刀
  •     这本书的内容就翟永明的读者来讲并不是新的,实在是一种选集,不过这版是很好的,硬皮的,封面也很漂亮,所以是很好的礼物品~~~ 朋友快要过生日了,就送给她一本~
  •     遏制打2星的冲动。看她在大众传媒镜头前容光焕发滔滔不绝的谈论诗歌的样子就感觉她已离诗歌太遥远了,诗人的加冕之夜应是寂静无声的,以诗人自居的人那么多,真正会写诗的人我看到的他们不混"圈”。
  •     思想深度又深不下去,语言也活不起来。“销魂”、“劣质咖啡”这样的词汇,“舞池中年轻女孩舞得嚣张”这样的句子显得肤浅又低俗,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地位被捧得过高,她的诗歌大多都没达到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水平。公允评价,翟永明在诗歌界约等于安妮宝贝在小说界,就是那一类活在自己小世界的银镯女子。
  •     最近迷上了诗集啊啊
  •     内容比想象的要少一些,意象也没有特别丰富,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吧,还算喜欢~~
  •     没什么不好,但也很难有留下记忆的句子。感觉作者对母亲有种深深的眷恋与欣赏,地母形象,同时又也给她造成了伤害。交织起来的感情,穿插了这整本诗集…
  •     美
  •     不合口味。
  •     毫無創造力。
  •     确实很糟~
  •     “某一天的变化成为永远”
  •     组诗《十四首素歌》五颗星
  •     誓死守素歌,雜七雜八也美了許多吧
  •     书一直是我想要的,翟永明的诗歌也非常不错,相信喜欢诗歌的朋友都知道。但,就是书的封面像是被什么尖的东西砸过,到处都是小眼,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压过了,皱了。 喜欢看书的人都爱惜书,可这书一拿到手里,怎么爱惜也不行了。
  •     我的十八岁无关紧要/我的十八岁开不出花来/与天空比美/但/我的身体里一束束的神经/能感觉到植物一批批落下/鸟儿在一只只死去 我的身内的/各种花朵在黑夜里左冲右突/撞在前前后后的枯骨上/我的十八岁无关紧要/ “什么样的男人是我们的将来?什么样的男人使我们等至迟暮?什么样的男人在我们得到时与我们失去时一样悲痛?什么样的男人与我们的睡眠和死亡为伴?”
  •     不觉得“素”,只能说理解上没什么难度。有一些还是很喜欢的,但有一些觉得有点乏了。
  •     语言很特别,更多关于母亲,黑暗,还有青春时的男人
  •     至于内容,适合心情平静是看,不然会没什么感觉。
  •     精致,精美,温暖。值得细细评味。
  •     隐喻就像一层黑色幕布,使诗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或许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并没有能力去揭开那层幕布,然后诗歌的形象和意义就变得模糊起来。再者,一些词句的过渡极具跳跃性,犹如楼层之间缺少阶梯,很不连贯。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细赏深读的书,不适合我辈。
  •     也就……三星半吧,说实话这都不叫“素”,叫白水还差不多。
  •     40页和72页两首《甲虫》重复。
  •     《母亲》是11年看到的诗,记得那时候自顾自地写了很多日记,当时对于这首诗的喜爱不亚于对普拉斯的着迷。之后断断续续读过翟永明却不完整。“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这句记忆最深刻。
  •     我就不太喜欢那种把啥都看的特黑暗特文艺的感觉,而且再迫切,也不能得个素材就写成诗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