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诗歌读本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1
ISBN:9787535441836
作者:李少君
页数:134页

作者简介

《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内容简介: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我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碰到别人跑来说读过这首诗,有些是完全与文学没有关系的人……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只能说,什么都可能发生。而一个诗人所能做的,其实只是诚实地自由地写作,把其他都留给别人去管吧。写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书籍目录

序言抒怀二十四桥明月夜春四合院南山吟边地山中在海上离别歌雾的形状夜深时夜晚,一个人的海湾自白事故撞车神降临的小站麇鹿青皮林中海边怀人河流与村庄雾与高山恩河之夜某苏南小镇佛山石梅小镇碧玉意境雪国她们春信一个戒烟主义者的忠告探亲记

编辑推荐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李少君《抒怀》

前言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我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碰到别人跑来说读过这首诗,有些是完全与文学没有关系的人……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只能说,什么都可能发生。而一个诗人所能做的,其实只是诚实地自由地写作,把其他都留给别人去管吧。写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内容概要

李少君    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蓝吧》、  《那些消失了的人》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主张的诗歌“草根性”已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关键词,现为《天涯》杂志主编。

章节摘录

  “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这是身为诗人兼评论家的臧棣一篇论文的标题,其实也是每一个诗歌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新诗文本时每每都可能要发出的一种询问。面对当代新诗作品层出不穷、长诗组诗如山累叠、鱼目混杂的创作局面,要想找到一首短小而精粹的好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读到李少君这首《抒怀》短诗时,恰如恍惚迷糊之中突然吹到一缕清新的风,内心不禁为之一颤,诗歌柔和静美、温情脉脉的艺术气质,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使我感觉到诗句虽短但分量十足,不失为优秀甚至伟大。  整首诗显得朴素和简练,没有故作高深的雕章琢句,也不是无所顾忌的口语倾泻,而是自然写来,一气呵成。三节7行,将诗人心底隐藏的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疼爱以及对日常性理想的珍视作了巧妙点明。  诗歌以谈论理想起笔。“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讲述事业、谈论理想,这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时常会发生的一幕生活图景。如果置身在1980年代启蒙主义的话语背景之下,“谈论理想”的诗情言说很可以立即被引向关涉到国家神话和民族情结的思维框架之中,从而导演出一场作宣誓和表决心的人间喜剧来。少君此诗诞生于新世纪之初,外在语境的自由宽松保证了诗歌不会滑入俗套的泥淖之中。客观地说,朋友的理想也是不俗的,“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为山水“立传”、“写史”的生命冲动,也许是每一个人在青嫩时代都曾存有的理想图式,在而今这个许多人都充满了历史焦虑的特定语境下,朋友此语的出场,是很具有现实辐射力的。  与朋友的高远理想相比,“我”的理想更体现为激情之后的平静,冲动之后的淡定和神闲。作为“我”的理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折射出的是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疼爱与珍惜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理想实现起来其实并不困难,它与具有未来性和长远性特征的“理想”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换句话说,这样的人生设计与其说是一种理想性的,还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性的。为什么诗人要如此写照呢?是他把“理想”一词理解错了吗?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诗人与朋友谈论理想,但他无意与人比拼那些宏伟的蓝图和凌云的志气,而是镇定自若地谈着那些实践起来并不困难的诗意生存细节,这样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话语方式,或许正是这首诗的玄机所在。在我看来,所谓“理想”实际是包含着两种形态的:一种是超常性的理想,这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图景,需要长期的持守和多年的耘耕,才有可能化为现实;另一类是日常性的理想,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的理想图景,虽然无需成年累月的劳作,但需要保持超逸的生命态度和平常的生存心理,才有可能被我们不断实现。指向未来的理想图景虽然具有超越凡俗的神奇光环,但它同时也具有某种未明性甚至欺骗性,尤其是那些带有终极性的乌托邦,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种误导。立足现实的理想虽然缺少一种超凡脱俗的色彩,但若能让这样的理想成为我们生命中每天都能实现的图景也并非易事,尤其在这个浮躁和虚华的时代,理想的日常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着实很难。  最后一行独自成一节,也蕴有诸多妙意。“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紧承“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而来,以树来映衬小女的倩影,这是极为自然的一种设计,没有更多的装配和修饰,确乎是一帧“素描”。而院子里的木瓜树,既可以头顶着白云,又可以身嵌入“窗口”,并容纳着花香与鸟鸣,也就是说,最后一行出现的这幕场景,是能够将诗人前述的日常化理想的各种要素都涵盖进去的。同时,诗歌以“树下”开头,又用“树下”收尾,正好构成了一种巧妙的轮回,似乎蕴涵着希望小女日后也继承父辈这种日常化理想的殷殷期待。  总体来说,少君这首《抒怀》短诗,是为日常化的理想所作的礼赞与欢呼,个中深意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

图书封面


 诗歌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周公度很久以来,李少君诗中的士大夫气息令我着迷。几年前,他提出“草根诗学”一论,引起域内争鸣。时至今日,“草根”一词已辐及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影响仍久久未息。他的“草根诗学”的提出,根植于儒家传统的天下与家国意识,是继“朦胧诗”之后,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诗学观点。他诗学观点的实质,是贵族与平民的接壤,是别墅与茅棚的比邻;但,是俯瞰,而绝不是同声同息。然而,也只有曾乘船南海,远赴南沙群岛的诗人,才能真正抵及一个国家浩渺海面之下的微妙内心。一位偶然的深夜行者,可能会爱上夜空与星辰,沿途的路标与农舍,但只有拥有更远的长途,才能体会到路上每一个陌生人的亲与微。他诗中的美人与香草,玉石与庭院,和时尚杂志上的缤纷图片迥然不同。他的诗集,每一页都有楚文化独具的瑰丽色彩,又有鲁儒文化的苍生之念;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处处皆忧,但却被他一颗傲慢的心,轻轻化解出陶渊明浮舟海上的悠闲境遇。庄周身居内陆,却有端处昆仑之巅的想象。那么,最好的钓客,或许正是在大海之中,只垂钓小鲢鱼煲汤的人。2009年12月22日 西安
  •     别具一格的诗歌读本——关于李少君的三十二首诗诗歌读本,大概是以古典诗歌为主的居多。什么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清诗啥的。毕竟传统文化的势力源远流长。不过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开始占据主流阵地。郭沫若之《女神》得享大名,周作人《小河》流淌得其清浅,戴望舒漫步《雨巷》而得其忧郁。随着时光的流逝,新诗的选本、读本悄然出笼,而后蔚为大观。《朦胧诗选》至今还在一版再版,可见人气不低。海岛偏僻,文化热潮一般难以波及。或许为诗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少君兄早年以随笔、小说知名,近年来一直专注于诗歌评论与诗歌写作,成绩斐然。《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是少君的新诗选本,收录了他近期的新诗三十二首。比较特别的是每首诗都附有学者张德明的点评,这些点评恰到好处,简明扼要地指出少君诗歌的妙处。自然,诗无达诂。诗评家并非权威,每个读者都有对诗歌的自己看法,别人无法强求一致。正如少君在序言里所写的那样:“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仿佛如古人的“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通往诗歌的道路有无数条,但每个诗人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正是这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把诗人分别开来,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各有风姿。“三十二首诗”的第一首“抒怀”,字句很短,但写的空灵,犹如一幅山水画,扑面而来的是那种青翠可喜的自然。“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间以一两声鸟鸣)/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波兰诗人米沃什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全世界都对诗人表示赞美/这消息传到了大江南北/而诗人在冷冰冰的房子里/在鲜为人知的小城里。”这似乎暗示着诗人当下的境遇。但少君在《雪国》里却写到:“这个世界仍然还有生活、自由和美。”诗人没有悲观,而是从容面对生活,对这个世界抱有一种温情与爱。“木瓜、芭蕉、槟榔树/一道矮墙围住/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门扉紧闭,却有一枝三角梅/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笑吟吟如乡间少妇。”很寻常的诗句,写的婀娜多姿,清淡而有味。其实真正的诗就是要唤醒我们的记忆,使人惊异于熟识之物,让往日熟视无睹的东西又成今日挚友,人终又重新面对基本问题。三十二首诗,在浩瀚的诗歌海洋里,只能算是一滴水。但正是这一滴水里表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性情,没有造作的修辞,也没有怪异的形式,诗就是诗,像河水一样从容流淌,像河水一样洁净简朴。带着淡淡的清香,让我们久久难忘。网络时代的写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写作,写作不再成为极少数人的特权。然而过度的增殖与泛滥也导致了写作的灾难。现在有些诗人表现为“只知有文,不知有道”,在写作与思想、文化、伦理和历史之间,既无发现更无创造。少君的诗来自草根,却展现一种诗歌的大气,“世界在我的后面,如静默无声的观众。”
  •     2009年9月,李少君、张德明合作推出的《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在诗歌界与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薄薄的诗歌与诗评同时推出的读本,获得了不少诗人与批评家的青睐,马知遥评述说,“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位是诗人,一位是评论家,一个写一个评……完成了一个文本在传播中的创作与阅读的统一”。而颇为担心诗评对诗歌出现“误读”情况的辛泊平则不无庆幸地指出, “所幸的是,张德明在评论李少君的时候,并没有打大一统的旗帜,以君临天下的姿态面对蕴含无限可能的诗歌,而是敏感、审慎地对待每一个,也就是面对每一次不同的生命震撼,最后完成了这三十二次阅读感受,三十二次生命的磋商,三十二次的灵魂对话。”马知遥与辛泊平等人的评述无疑是合符事实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本诗歌与诗评读本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两位同是长期生活于南海之滨的诗人与评论家,心灵上的息息相通无疑为诗歌与评论的相得益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张德明以诗人慧性的想像与思辨性的分析深入剖析一首首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的独特范本。我们知道,诗歌以其具象、凝练和朗朗上口的语言而广受读者的欢迎,然而诗歌内在的抽象、隐喻与晦涩同样也会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古今中外的诗歌与诗评可谓是浩如烟海,诗作与诗评同时推出的也为数不少,然而,以何种方式准确而深入地解读诗歌却是诗评界的一大难题。空泛的议论、毫无节制的赞誉与偏执一词的贬损同样是诗评界的毒瘤。张德明与李少君“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方式的唱和,可谓是当今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李少君这看似简洁而朴素的三十二首小诗,其精致程度却令人称叹,如诗作《边地》从短短的几行诗句中,摇曳出“边地”沧桑的历史与纯朴的风情,如果没有深厚的诗艺功底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还是难以把握这其中的深意。张德明在发现、挑选李少君优秀诗作的同时,以其细腻的感觉、娴熟的诗艺技巧剖析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而使这些被选诗歌的内蕴得到充分而丰富的阐发。试以《神降临的小站》为例: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我小如一只蚂蚁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在李少君这首朴素而又大气磅礴的诗中,张德明恰当而准确的“诗式”解读为我们剥开了其中的内核,“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也体现在那种涟漪状的想像与书写策略上”,“诗人想象北方的方式不是按照东西南北的地理方向来立体展开的,而是以立足的小站为圆心,采用涟漪性扩展的思维路向,通过层层剥开夜的包裹,来展示北方大地上的美丽与神奇”,张德明作为一位诗人,有着敏锐的语言触角,“涟漪性扩展的思维”可谓是李少君众多诗作中的一个共同审美特征,如《春》、《河流与村庄》等诗作都是采用这一思维结构勾勒出色彩鲜明而气韵流动的整体意象来,张德明独具慧眼的发现与形象概括,可谓是深谙其中三昧。李少君在序言中说到,“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一种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创作”,张德明也正是在这一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解读中把原诗中的诗味与意蕴进一步阐发出来,“最后一节犹如神来之笔,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是‘李少君式’的诗歌笔法。少君的诗歌往往会以一个非常有力的句子收尾,这样的句子十分精当,有着将诗意蓦然照亮,将境界突兀提升的艺术表达功效。”这首诗中最后一句“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的诗句一出,在全诗中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下子境界全出,诚如张德明说的“有着将诗意蓦然照亮、将境界突兀提升的艺术表达功效”。类似这样的“诗式”解读在《抒怀》、《在海上》、《河流与村庄》等诗评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读者都不希望自己喜欢的诗歌被诗评预先框定其诗歌的内蕴,而做出絮絮叨叨的解读。而一首优秀的诗歌,其起到的客观效果是常读常新,永远有解读不完的韵味。因而,这对诗评的要求可谓是非常高的,诗评者必须要把握好阐释作品的 “度”,既不能对作品作出过度的阐释,也不能不着边际乱说一通,它要求的是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诗评者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对诗作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极其熟悉,对诗歌的创作艺术非常精通,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从张德明对李少君诗歌创作内容、风格切中肯綮的评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作者与诗评者之间“精、气、神” 的深度契合,张德明显然是能从容地把握诗评内在的“度”,言始于诗艺,而止于诗艺,尚留出大片的空间让读者慢慢品味余音绕梁的诗美。作者:陈华积原文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9/159524.html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质量很好,发货很快,不错
  •     我应当说不算一个懂诗的人,读诗完全是一种心灵的体会。看到《抒怀》这一篇便毫不犹豫的买下了。
    有几首很不错,词句简单,意境却很美好。可惜大部分并不这样,有一点无病呻吟之痛,矫揉造作之嫌。
    居然还要画蛇添足每篇来一个赏析,建议直接跳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