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朝花

出版社:上海三联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42624154
作者:朝花编辑部
页数:657页

作者简介

《朝花》是《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努力以社会关注,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努力以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主要风格;努力以真挚情感,作为自己的主要形象;努力以专题论述,作为自己的重要特色。 《朝花》五十年,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朝花》作为一个知名的文艺副刊,始终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多元共存、以诚相待的态度,邀集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者学者常来常往,并且始终保持了相对领先的名家作品的刊载率。翻开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选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发表过他们的文章。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朝花》创办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朝花》作为解放日报的一方文学园地,始终展现着生机,也同步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在历任报社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一代一代编辑的悉心努力下,以及在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下,《朝花》出版了6000多期,并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今后将在《朝花》文章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含量上,在对文化思潮和社会热点的敏锐关注上,以及在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上,不断改进,努力提高。

书籍目录

巴金(余一)  “恰到好处”刘大杰  古代的神话严独鹤  昆剧会演声中的感想与建议魏金枝  剩饭欧阳予倩  戏曲艺术的斗士盖叫天先生傅雷  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石挥  杂谈滑稽戏赵丹  写在《家》的演出之前以群  “任务观点’’和形式主义赖少其  伟大的俄罗斯绘画罗荪  像蜜蜂一样工作袁雪芬  第一天靳以  幸福日子的开始周信芳  悼梅兰芳同志贺绿汀  《游击队歌》创作经过范长江  “沙门岛,,之行常书鸿  祖国艺术的瑰宝周小燕  多为人民歌唱徐迟  苏州书画菡子  忆赵树理冰心  我的热切的希望石西民  忆荻秋同志吴强  迎接八十年代第一春蒋星煜  茂陵怀古沙叶新  喜剧与崇高  ——写在《陈毅市长》公演之际苏叔阳  秋风秋雨  ——一个诗人的话林放  西崽相朱光潜  回忆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陈思和  作家和读者之间许锦根  故人的遗憾姚雪垠  读旧信追怀哲人孙犁  书目陈学昭  读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有感王西彦  不懈的贡献吴泰昌  孙中山的诗作和诗论茅盾  精神食粮臧克家  忆念郑振铎先生袁水拍  古代短篇《换席记》赵家璧  罪证俞平伯  《振飞曲谱》序程十发  溢出画面以外的美  ——记王个簪和他的弟子曹用平何满子  文风闲话周扬  序《于伶戏剧集》黄宗英  青春在延长  ——新春书简吴冠中  上海街头陈虞孙  观画散记贾植芳  关于《契可夫手记》艾青  让诗能飞翔蒋孔阳  审美欣赏有没有客观的社会标准?陆诒  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钱谷融  评论家应该首先是读者俞振飞  八十二岁仍登台刘绍棠  避暑张骏祥  剧场艺术的开拓者胡风  革旧迎新五愿齐铁偕  一枚镍币谢觉哉  想于伶  韬奋同志在东江游击区邓友梅  初进上海黄裳  “书简文学”阿章  思乡吟郑逸梅  梅魂菊影忆当年叶圣陶  谈谈开明书店曹禺  怀念焦菊隐宋军  《朝花》初刨时期陈从周  说“帘”李一泯  怀念郑西谛  ——兼谈《古本戏剧丛刊》的出版伍修权  传记、纪实文学要无愧于时代施蛰存  谈戴望舒的《雨巷》程乃珊  说说“绅士”顾廷龙  我与商务印书馆王朝闻  山川与“我”廖沫沙  让我们的杂文多姿多采 邵燕祥  改换门庭刘自羽  雨花石徐城北  梅兰芳的三次飞跃舒展  “众所周知”论置疑 柯灵  俯仰之间   ——关于石西民同志的片断回忆冯亦代  萨空了二三事陆炳麟(冰临)  天下最可怜的皇帝李辉  沈从文和萧乾余秋雨  就《文化苦旅》答客问夏征农  我和“新旅”范曾  落红不是无情物华君武  崇敬和感激  ——我心目中的《西行漫记》李元洛  张家界惊秋唐驶  辜负 朱学范  怀念李立三同志秦牧  涓涓流水诉深情夏衍  关于捐献文物的通信吴芝麟  从序跋看昨日的世界王元化  《思辨短简》后记周而复  佛罗伦萨的夜神丰子恺  中举人朱学勤  小船迟迟不归岸胡道静  书画双工的董其昌哈华  红兰别墅,吊不尽人间古今  ——陈毅元帅足迹寻踪录曹聚仁  “书似青山常乱叠”王富荣  时代呼唤“主旋律”钱君匀  卖花人去花还香  ——对丰子恺师的追忆郭沫若  谈《创造》沈柔坚  痛悼风眠先生端木蕻良  曹雪芹的情欲观陈沂  一幅画梅寄深情黄佐临  《闹钟》及其剧中人罗洛  为朗诵诗一呼王维  一月八日的思念张中行  小故事的大道理汪曾祺  却老陈村  回想青春白杨  周总理引导我学《讲话》陈伯吹  为孩子们备课茹志鹃  我欢呼我期待  ——序小说集《欲望的舞蹈》陈念云  人淡如菊,品逸于梅  ——悼郑逸梅先生谷苇  高莽画巴金居欣如  追赶钱江潮牧惠  从伽利略谈到测谎仪秦瘦鸥  上海孤岛时期文学回顾荒煤  “作家与市场”漫谈范小青  古街漫步周汝昌  暗线·伏脉·击应  ——《红楼》章法是神奇曾敏之  浅水湾之忆鲁彦周  神游王晓玉  为谢烨一哭纪申  《随想录》的第十个印本萧乾  《尤利西斯》:世纪初的呐喊吴非  金剪刀的最终用途张光年  重振文化大都会的雄风王蒙  我的写作冯牧  真情的呼喊李伦新  人问郭风  怀闽北李子云  夏El的玫瑰徐开垒  朋友丁栾保俊  补德叶稚珊  燕园秋陶然  秋天的旋律拾风  喜见包公上挂历唐达成  赞“坐冷板凳”精神肖复兴  永远的话题高晓声  《三言精华》选评随感杜宣  九·一八前后潘旭澜  芳草天涯绿峻青  永远不能忘记  ——重温《马石山上》唐振常  珍品两件赏后张洁  与灵魂约会赵清阁  模特儿的矜持邓云乡  新选“笔记小说”杂谈朱蕊  芸娘王殊  莱茵河的传说刘金  “请吃形而上的鸡”江曾培  盗版的风景陈诏  双“钱”佳话大泓  话说“饮鸩止渴”徐中玉  鲁迅研究的新天地马烽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周瑞金  文采夺目师泽铭心虞丹  不许诋毁崇高束纫秋(言微)  拒酒秦绍德  《朝花》序赵长天  值得炫耀的土地黎焕颐  两百年的情结赵鑫珊  我的建筑梦张海迪  生命的追问谈家祯  半个世纪的情结吴欢章  香港,不平常的一天冯其庸  惟将双泪滴深杯殷国明  再写陈寅恪何为  客居小楼宗福先  《鸦片战争》剧本创作日记竹林  “缩略时代”的神话陆文夫  人之于味胡晓明  一个现代文化之谜陈鹏举  悠悠楠溪江丁锡满(萧丁)  荒凉之美杨匡汉  浪漫槟榔屿徐锦江  传统人生 刘心武  雨夹雪冯英子  从“康熙私访”说起陈丹燕  欲望的车站  吴祖光  《凤凰城》始末  ——我二十岁写的头一个剧本梁晓声  争一份舆论上的公道许纪霖  草根化的台北郁风  我来不待桂花迟黄宗江  上海二题吴中杰  自我的疏离与回归 黄苗子  苔纹集小序 陈四益  公今度吴小如  谈文学名著改编黄永玉  表叔沈从文徐俊西  历史剧创作与现代审美  ——为《曹操与杨修》演出十周年而作董桥  海棠落花时节鲍尔吉·原野  跟穷人一起上路叶兆言  水上文章:桥贾平凹  玄想集  林帆  言多必“得”雁翼  诗也检验着诗人唐浩明  帝王之学:封建末世的背时学问  ——历史小说创作随感舒乙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纪念父亲老舍百年诞辰易中天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萧关鸿  寻找历史的诗情  ——序《情话》欧阳文彬  难忘冰心一面缘孙颐  文学前景  ——数字化引出的思考陈钢  落霞  ——忆外祖母冰心许寅  花前切莫唱黄鸡  ——南汇桃花节有感周涛  边防连(外一篇)夏其言  在那难忘的日子里詹克明  荒漠归来王安忆  江南梅雨季节时张承志  临行走笔壬小鹰   古调翻新无穷意  ——观戏杂感曹雷  历史凝结在雕塑中舒婷  梦想成真去剑川钟叔河  不朽的情书沈扬  “流行”散谈张艺谋  看看邓伟的照片卞毓方  香远益清袁鹰  元帅行吟池莉  无语黄杨魏明伦  绿杨村记范敬宜  书法·学问·人格  ——写在王遽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时陈忠实  一本书的记忆查志华  朝颜李瑛  没有诗的世界难以想象毛时安  我有一个梦许道明  这里,一片芳草地叶辛  猫跳河的激流残雪  诗人的悲哀秦文君  一个理想司马心  从“八大胡同”说起季振邦  廊棚亮点铁凝  小小的晚霞毛志成  人才五谈王铁仙  大学人文精神谈片王宗仁  河源的鹭坟陈迟  湖山忧乐此登楼周国平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褚水敖  凝固的长虹谢友鄞  马背上的契丹陆星儿  生命的预言赵本夫  告别三峡丁法章  东楚桂花香万里史中兴  苏老的魅力韩石山  多给英雄留点本色杨绛  死者如生,生者无愧贾树枚  在奥地利感受“中国热”沈致远  基因畅想曲宗璞  天马行空  ——耳读王蒙旧体诗毕淑敏  性感的进化俞天白  辟一片心中绿地余光中  八闽归人  ——回乡十日记张炜  感动心灵  ——《冬夜笔记》之二孙绍振  和余光中面对面冯骥才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叶延滨  想象的原则  ——人生杂说潘向黎  致命的江南尹明华  午夜阳光下……赵丽宏  梦想起飞的殿堂裘山山  高原兵站的雅雨花香陈燮君  长怀清风和书香赵玫  交给大自然去诵读韩少功  对欧洲文明不倦的叩问刘厚生  关于京剧节的思考迟子建  伐木小调宋超  与时代节拍同步与人民群众同行邵华泽  一件很有意义的新年礼物张锲  一个成年人的童话彭瑞高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杂忆王周生  我的邻座孔宪铎李国文  红楼美食与大师功力高洪波  奥斯威辛的风徐性民(刘星)  德生金炳华  巴金,我们景仰的人民作家徐芳  志高,才不恐高邓伟志  上海有个“韩材料”从维熙  化剑为犁  ——漫步“原子城”苏童  我为孟姜女取名“碧奴”汪浙成  古国姿容殷慧芬  我有一本蓝色的笔记本文怀沙  宽广的心胸让你健康陆天明  风云际会在水一方张抗抗  重识钱江潮陈祖芬  西湖重赵兰英  思想者王元化蒋子龙  颖影葛剑雄  借荧屏“正说”历史陈建功  怀念文井叶文玲  但见水如故

编辑推荐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朝花》创办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朝花》作为解放日报的一方文学园地,始终展现着生机,也同步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在历任报社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一代一代编辑的悉心努力下,以及在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下,《朝花》出版了6000多期,并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今后将在《朝花》文章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含量上,在对文化思潮和社会热点的敏锐关注上,以及在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上,不断改进,努力提高。    翻开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选集,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发表过他们的文章。

章节摘录

书摘贺绿汀    《游击队歌》创作经过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强盗在上海正式发动战争,上海文化界为了配合全国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了很多宣传队到内地及华北前线去,称为“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我参加了第一队,于八月二十一日在炮火声中从上海南站出发,经当时的苏嘉路到南京。那时南京已是兵荒马乱,白天各式各样的飞机满天飞,可是晚上敌机来袭时毫无办法。数日后乘船到武汉去,在船上积极准备到武汉后的演出工作,创作《歌八百壮士》、《黄浦江》等上海题材的剧本及《全面抗战》、《为祖国战争》等歌曲。在武汉演出后即北上到开封,住在一所由冯玉祥西北军用木头修建的很大的剧场里。当时我们的队伍有崔嵬、丁里、王震之、欧阳山尊、李丽莲、陈默、潘奇、张林籍、王贵、宋之的、王苹、刘白羽、塞克、马彦祥等同志,总共不到二十人,从音乐、戏剧的创作、排练到演出,包括布景、灯光、音响效果、卖票、开座谈会,一直到打前站、搬行李、办交涉什么都得干。所以我除了做在音乐方面应做的事情以外,还得跑龙套及在台后作音响效果等,我们还帮助当地的学生组织演剧队,教他们唱歌演戏,等我们离开开封时,当地的宣传队也一队队下乡演出去了。    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我们根据上海生活搞的一套节目与客观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各地演出中不断修改并创作新节目,当我们在郑州、洛阳、西安等地演出后,在风陵渡过黄河到山西临汾时,我们的节目已丰富得多了。那时阎锡山的总部设在临汾城,八路军办事处设在城的西郊刘村。我们这些从上海亭子问出来的“文化界人士”在国民党地区闯了几个月,虽然也作了一些工作,不过是全凭一时的爱国热情,到了这里才算正式受到了党的教育,我们也就不客气地请求在办事处休整半个月,并且在那里过新年,同志们利用这个时间看文件、听报告、学习、讨论并排演新创作,这样,我们的创作也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了,《游击队歌》就是在学习了当时关于游击战争的文件之后写的。    应该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整个民族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因此一首群众歌曲中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激动群众,在群众中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时我写了三首歌,每一首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写的,《上战场》的对象是老百姓,歌词内容重点在用事实说明除了和敌人战斗外没有别的活路。另一首《日本兄弟》用日文唱,目的是瓦解敌军,内容说明中国、日本的士兵都是被压迫的同阶级兄弟,真正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军阀与日本资本家。《游击队歌》在创作以前我也从各种角度考虑了很久,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一回事情,如何把这些战略战术的方针体现在具体的群众歌曲中,那又是另一回事情,它必须通过生活形象,赋予一定感情趣味,才能使唱和听的人有兴趣。但是游击队的生活与游击队员的思想感情也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必须有所选择与集中才能生动而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歌词方面强调英勇、顽强、机智、乐观的一面,在音乐处理方面则侧重愉快、活泼的军队行进的节奏。    歌词与曲调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考虑的,可是最先完成的还是曲调,在这方面我考虑到为了使唱的人容易记忆,容易上口又要有兴趣;就必须既要有一定丰富的变化,同时又要照顾到全曲的统一,因此采用了西欧民歌的A,A,B,A,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完全符合我国唐诗绝句“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第一、二、四句基本上相同,仅在结尾时第一句是半结束,第二、四句是完全结束;但是这三句的本身在节奏上都有极其丰富的变化,从音符的时值来看,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都有,而这些音符的组织原则是按照军队行进时军鼓的节奏组成的。因此它既有丰富的节奏变化,又能合上部队行进时的脚步,再加上旋律在这个节奏基础上的上下旋转,就可以产生愉快活泼的感情。由于第一、二、四句在节奏上几乎完全相同,假如第三句仍旧是同样的节奏的话,势必使全曲显得单调贫乏,因之第三句在节奏与音调处理上采取了与一、二、四句完全相反的手法,因而产生强烈的对比,而造成全曲的高潮,这恰恰就是唐诗起承转合中的“转”字的作用,然后再唱第四句时才能使人感到完满结束。    由于首先完成曲调,所以有可能写成相当整齐的结构,每句四小节共十六小节,这种句法好处在比较完整,但也不是值得推广的办法,因为假如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变得很单调贫乏。同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在既成曲调的基础上配歌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一、二、四这三句上节奏变化相当复杂,既要使歌词的节奏完全符合曲调的节奏变化,又要使歌词的句法语调完全符合旋律的音调变化,这中间不单是有语势问题,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单字的平仄音韵的问题。这些方面如果处理得不好唱起来就会很别扭,不单是歌词的形式与音调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歌词的内容,必须从游击队的具体生活出发,在已有的音乐结构与音调的基础上塑造形象,抒发感情,使音乐与歌词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反复推敲。在歌词的内容、结构以及选词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整首歌词的完整又要考虑到每一句歌词的精炼、通俗、有力,必须通过歌词塑造有关游击队生活的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才有可能有感染力。所以它既要有精炼而丰富的内容,又要有简洁而严整的词句,每一句都要既有煽动力又有教育意义。譬如“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是全歌曲创作的出发点;全歌词的内容是从这两句发展起来的,音乐的构思也是根据这两句语势节奏而形成的。这两句不但一开始给人以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暗示游击队员,勤学苦练以达到节省子弹大量消灭敌人,是在敌后与敌人作战的所有游击队员头等重要的任务。    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同队的同志们很多的帮助,才得以完成的,但也还存在一些缺点。譬如曲调中有“4”字,唱起来很易唱成“5”字;又如“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时听到刘白羽同志唱起来把“给”字放在强拍上成为“敌人给我们造”,其实他唱得比较更合理一些,可是这曲子已经唱开了,同时还要能合上第二首词,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再改了。    这首歌我们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临汾附近乡下开高干会议时,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献给英勇的全体八路军将士的名义在会议的晚会上第一次演出,当我们出发到八路军各部队演出时,这首歌已在我们到达以前就传开了,因此我们只好去放马后炮,可想见当时革命歌曲传播之快。    二十几年的时间变化真大。当时的队员,现在都成了著名的演员、作家、艺术家。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有很多队,在抗战中都做了不少的工作,假如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对以后文艺工作者是有教育意义的。    1961.8.13    P29-31

图书封面


 朝花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曾于99年左右读过初版,选得都是精粹小文,如今的文艺刊物比当时小小副刊的万分之一都不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