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汉宫秋

出版社:新世界
出版日期:2001-5
ISBN:9787800055942
作者:(元)马致远 原著 夏连保 改编
页数:299页

作者简介

《汉宫秋(汉英对照)》主要内容简介: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廷画师毛延寿等谄佞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防止皇帝亲近儒臣,他们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人宫。秭归民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人宫。毛廷寿色欲薰心,想乘机占为已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汉元帝偶与王嫱相遇,惊为大人,遽生爱意。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故意将王嫱图丑的情况。盛怒之下,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出长安,投奔匈奴。挑动呼韩邪单子,大举内侵,向汉朝廷索要王嫱做匈奴阏氏。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把罪责全推在王嫱身上。王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乘机推波助澜,逼王嫱远嫁。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的黑江边上时,投江自尽,以全忠贞。

图书封面


 汉宫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马致远笔下王昭君的性格特点;2.王昭君生命中的三个男人;3.王昭君为谁投江自尽;4.透过王昭君看马致远。1.马致远笔下王昭君的性格特点优点:正直勇敢:面对毛延寿的公然要求行贿,昭君并没有屈服。毛延寿说她不肯行贿的原因是“一则加到贫穷,二则倚着他容貌出众,全然不肯”。家道贫穷是事实,但是说昭君倚着容貌出众而不肯行贿,实际上,只是毛延寿痛恨昭君的言辞。首先,作品中的王昭君是农庄人家,无大钱财。作为平民百姓的昭君,审美观念和思想具有底层人民的阶级性,没有资本也没有底气依仗自己的美貌而公然与朝廷大臣作对。因此,昭君的拒绝行贿,是其正直的表现。这也是从一开始就侧面隐晦地表达出昭君骨子里的反抗意识。这是昭君的第一次反抗。柔情似水:第一折出场“当此深夜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作品中昭君十八岁入宫,不曾见君王,现今退居永巷(冷宫)。大好花样年华,就这样被摧残在冷宫里面。昭君弹的不是琵琶,是寂寞。另一方面,独自深居冷宫两年而没有使用诡计取宠,也说明了王昭君纯洁的一面。不久前热播的一些反映皇宫后宫争斗的电视剧,总有很多看似柔情的女人为了争取皇帝的宠幸而尔虞我诈。王昭君的这种性格也决定了她必须在冷宫呆,而两年后的被见,只能说明这是作者对她命运的同情而做出的决定。不卑不亢:受到皇帝宠幸之后,昭君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语“主上昵爱过甚,久不设朝”。这样的话语,能够从一个受宠的妃子口中说出实在少见。还有后面汉元帝一句话“寡人乞求,他左右”这里的“左右”,是相背、相反、不相从的意思。这样又从侧面表露了昭君对汉元帝过分宠爱的不满和婉拒,表现出即使受宠,昭君还是有一种清醒的意识,没有过多沉醉在寻欢作乐的风花雪月中,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性格。与只懂得沉沦在宠溺中的杨贵妃相比,王昭君确实高她一等。深明大义:在知道呼韩邪单于逼亲之后,昭君对汉元帝的一番话中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名流青史。但妾与陛下闺房之情,怎生抛舍也!”这番话,在表明对元帝的知遇之恩和夫妻之情后,也肯定了自己为了避免两军相接而和番。这样看来,昭君对元帝也是有感情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霸陵离别之时,昭君说第二折“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得陛下。”第三折“今佣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从这里可以看出,昭君是自愿请行和番避免番汉刀兵相接。这样就提升了昭君的形象,从一个哀怨的深宫女人,转身为一个心系民族国家利益的爱国女英雄。忠贞刚烈:昭君面对和番,虽然舍不得与元帝的夫妻之情,但是却没有犹豫不决,而坚决地给出了自己愿意为了免去刀兵和番的立场。这样的坚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而在去塞外的路上,昭君选择了在番汉交接处的黑龙江投江自尽。马致远让王昭君在这里自尽,与历史上昭君的真正结局相差很大。这样的设置,表面上让昭君有了“一女不共二夫”的思想,实际上,表现了昭君刚烈的烈女形象。而昭君在这里的“一女不共二夫”的思想,恰好隐含着“一臣不共二朝”的忠心。我觉得,昭君首先是一个女子,然后才是妃子,最后才是忠臣。有着女子般的柔情和孤独寂寞,也有刚烈忠心的刚烈性格。这样看似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让昭君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化,而表现出与历史上,被众人所称颂的崇高形象的不同。剧中,昭君十八岁入宫,二十岁才见到汉元帝第一面,而这一段时间都一直住在冷宫之中。试想,一个正直花样年华的年龄,再能忍受如此非人的寂寞,也会导致性格上的一些缺陷。缺点:心急火燎:汉元帝问到为什么不得近幸时,王昭君是这样说的“当初选时,使臣毛延寿索要金银,妾家贫寒无凑,故将妾眼下点成破绽,因此发入冷宫。” 和汉元帝的第一次见面时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遭遇全盘托出,这样的回答虽然可以理解为昭君勇敢直率的性格,但是,也是欠缺慎重的考虑。汉元帝才第一次见,她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巩固就贸然地供出从事多年选美工作的资深宫廷画师毛延寿,这样的直接,冒失,太不顾一切了。而这样的性格也影响了她以后的命运,毛延寿怀恨在心,于是将图送给呼韩邪单于。这还不算是最严重的,接下来,居然还要求汉元帝照顾照顾她的家人。“陛下,妾身父母在成都,见隶民藉,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不可否认,这里有孝敬父母,不忘本的孝顺,但是,她说这些要求是在汉元帝封她为元帝之前,第一次见面就提这样的要求,未免太心急火燎了。为何不能等自己站稳脚跟之后再说,这样也会显得合情合理又保险。不顾后果,欠缺考虑,脑子少根筋:剧中王昭君选择在路上就投江自尽,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她没有考虑过。作品中的背景是番强汉弱,王昭君就这样不顾一切地投江自尽,万一呼韩邪单于借此借口而对汉朝发起进攻,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王昭君并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她只是一味地不愿意共事二夫,共事二朝。2.王昭君生命中的三个男人毛延寿——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导火线毛延寿,只能说是汉朝的寄生虫,是个彻底的斯文败类。没有毛延寿点破美人图,就没有王昭君在冷宫呆两年的寂寞难耐。而事情败露之后为呼韩邪单于献上王昭君的图像,使王昭君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从始至终,毛延寿都是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导火线。汉元帝——王昭君悲剧命运的侩子手没有汉元帝的选美大会,王昭君也只是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而没有汉元帝两年后的偶遇,王昭君就只能在冷宫中孤老终身;没有汉元帝的软弱无能,王昭君就不用和番最后投江自尽。所以,汉元帝是王昭君悲剧命运的侩子手。在我看来,王昭君对汉元帝的感情是矛盾的:抱怨:王昭君十八岁到二十岁之间一直都在冷宫中度过,孤独寂寞的不见天日,肯定对汉元帝有所抱怨,第一折第一次见汉元帝时“阎阎百姓,不知帝王家礼度。”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酸酸的感觉。两个天差地别的身份对比“百姓”“帝王”,隐约总暗含着讽刺和哀怨。第二折中汉元帝的“的般长门前抱怨的宫娥旧,怎知我西宫下偏心儿梦境熟。”从汉元帝口中也得知,王昭君内心对汉元帝总是有所抱怨的。第三折:“甫能得蒙恩宠,又被他献与番王形象。今佣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被自己爱的人亲手送给另一个男人,王昭君心里的怨恨和无奈可想而知。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元帝仍然坚持到灞桥为王昭君送别,其实,这样的做法真的很残忍,让明明就对汉元帝依依不舍的王昭君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把全部的汉服留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爱:一个被关了两年的少女,一旦被某一个人宠爱呵护,当然很容易产生感情。我觉得,王昭君和汉元帝谈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甜蜜爱情。在王昭君情愿和番之后,说的几次话语中都有对汉元帝的不舍,是任何一个正常的女人都会舍不得啊!王昭君对汉元帝是有情有爱的,只是没有汉元帝那么深罢了。第二折“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名流青史。但妾与陛下闺房之情,怎生抛舍也!”从这里看出,昭君自愿请行的首要的主观动机是报恩。第二折:“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得陛下。”第三折:“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都衣服留下者。”第三折:“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最后的诀别。马致远变昭君和番的积极意义而为消极的应对策略,昭君也由历史上从容赴番积极促进民族和睦的高大形象一变而为身不由己的爱情失意者。王昭君在对汉元帝这两种矛盾的感情中,选择了投江自尽。呼韩单于——是小三也是敌人呼韩单于,对于王昭君来说是从未有过任何交流的陌生人,也是破坏王昭君与汉元帝甜美生活的男第三者;更是整个威胁整个汉朝最大的敌人。番强汉弱的背景下,呼韩邪单于对汉朝要求和亲,已经不是纯粹的和亲,而是逼婚,公然强抢汉朝皇帝的老婆,这个男人很野很强大。第二折:“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3.王昭君为谁投江自尽首先,为自己:王昭君毕竟是生活在那个封建年代,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被自己的丈夫亲手献给另一个男人,当然会是女人莫大的耻辱。“一女不共二夫”忠贞不二的思想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王昭君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忠贞,依然选择了投江。昭君是用自己的死来反抗摧残她幸福的一切暴力,从而获得自身的解放。然后,为汉元帝:汉元帝的无能早已体现在将王昭君亲手献给呼韩单于的时候,如果王昭君按照他的意思去侍奉第二个男人,那么汉元帝就明摆着亲自给自己戴上绿帽子的丑陋行径。而王昭君对汉元帝毕竟还是有情有义的,为了汉元帝,王昭君选择了牺牲自己,减少汉元帝的臭名。最后,是为民族:和亲,在当时人看来是一种民族屈辱,而呼韩单于顶着和亲的幌子来,实际上是逼亲,要的不是别人,却是汉朝天子的老婆,这样的恶劣行径,对于汉民族来说是一种屈辱。天子代表的是整个民族整个朝代的利益,敌人都欺负到天子头上了,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对于这样的民族利益来看,王昭君投江自尽就有一定的爱国意义和民族意识。以死来反抗民族压迫。昭君选择投江而死,是她的第二次反抗。这次反抗,成为了昭君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反抗。4.透过王昭君看马致远王昭君——马致远和王昭君的结合体首先,剧中的王昭君与马致远的身世相似。马致远将历史上王昭君的命运做了两个最大的修改,历史上的王昭君并没有成为汉元帝的妃子;也没有在途中投江自尽。马致远为何要做这样的修改呢?这是马致远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穷其一生都在积极追求功名,是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而马致远对昭君先被汉元帝宠幸,过上一段时间之后再和番的剧情打修改,就显而易见。这是他对自己报复的寄托和希望幻想。昭君无法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掌控,同样,生活在蒙古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的马致远,也是不自由的,也是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握的。这就让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再者,借王昭君的反抗,表达自己的反抗。人生道路的坎坷,理想的破灭,让马致远全将现实的不满全都发泄在这一部作品中。马致远生活在蒙古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之下,空有满腔热血,却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政治抱负,他想要反抗,却又不敢反抗。于是他需要一种合法的方式进行反抗,于是选择了昭君,让昭君代替自己进行反抗,而他的反抗方式就是投江自尽,解放自己。最后,借昭君之死,写兴衰之感。马致远结合他自己国亡家破的身世, 借用了昭君和番的历史题材, 寄托了他对旧国的哀思,对蒙古统治者的不满。总的来说,马致远费很大笔墨来修改历史上昭君的事迹和形象,让昭君在这里将世人眼中的高大形象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平民化。马致远没有在沉默中爆发,昭君也没有在沉默中爆发,所以,他们都在沉默中死亡啦!
  •       《汉宫秋》述王昭君入宫至自尽的经过,是马致远依汉元帝时王嫱出塞和番的史实改编而成,其中多有改编、创新与不符史实之处。本文将分析马致远这一男性,如何于《汉宫秋》里塑造出符合男性想象的王昭君,与这一现象背后的含义。王昭君的天使形象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性笔下的妇女角色有两种形象──天使和妖妇。天使指的是基督教里上帝的使者,负有服事上帝、传达圣旨、保佑义人等使命,是圣洁美好且带着辅助性特征的角色。女性主义学者借用“天使”为文学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则是指“以美貌、忠贞、温驯、富于献身精神等为特征” 的女性。《汉宫秋》里王昭君的形象,正正是这类“天使”的化身。  《汉宫秋》里王昭君的美貌是无可否认的。毛延寿甫上场已言王昭君“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 (第一折)、“倚着他容貌出众,不肯贿赂”(第一折),元帝说昭君“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第一折)、“看了他容貌端正,是好女子也呵”(第一折),亦有唱词如【醉中天】 等用西施衬托昭君之美。以上种种皆可见马致远着力描写王昭君的美貌,这固然与史料相符 ,但作者耗费极多笔墨处处强调昭君之美,除了配合史料,也有为了令观众对王昭君的“天使”外表留下深刻印象,并满足自己与观众对女性的美丽想象之目的。  女性有美丽的外表总是令人愉悦,也是女性能否成为中国“天使”──“佳人”的重要指标 。对马致远这一类饱读诗书的“才子”,女性除了有外貌的要求,更必须满足知识男性对女性素养共鸣的期待。男性如马致远,处身在元朝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得不到赏识,便会把对“知己”的渴求转移到女性身上,期望出现能和自己琴瑟和鸣的知音,因此昭君“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第一折)是成为“佳人”的必需品,而她不肯贿赂画师,最终却仍能获得皇帝青睐,更是所有在黑暗政治中难以出头的男性的愿望。王昭君的正直无碍元帝的赏识,元帝的宠幸因听得昭君的琵琶声而起。昭君的内涵与知识素养比外表更早吸引元帝,可见马致远除了重视女性的外表,更把自己渴望受赏识和获得知音的愿望投射到王昭君身上,令王昭君成为同时提供精神慰藉与肉体欢愉的完美女性。  王昭君的忠贞、温驯与富献身精神均体现在出塞和亲一事。《汉宫秋》中的汉朝国势薄弱,只有献出昭君才能避免匈奴百万雄兵南侵。昭君对出塞和亲一事并无异议,甚至主动赞成,言:“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名留青史。”(第二折)。王昭君决定出塞后,除曾感叹难以抛舍与元帝的感情外,并无做出捍卫感情的举动或发出指向任何人的埋怨,只温驯地接受事实。“天使型的女性一般都不为自己的苦难控诉” ,因为她一旦控诉,罪名除了指向外族,亦会同时指向无力保护她的元帝,不能符合解救和辅助男性的天使形象。在离开汉朝国境后,昭君不肯弃汉入番,甚至纵身投江自尽,这种没有反抗亦没有怨言的接受、服从甚至自动请缨的表现,皆表现出她忠贞、温驯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王昭君是汉人,又是汉朝皇室成员,她的自尽令外族无法沾污她的高洁,这个抹去历史上昭君嫁予番王并为他生儿育女的举动,满足了马致远活在元代蒙古人黑暗统治下,意欲反抗外族却不能为之的心理。王昭君美好的外表、能辅助男性保有权力与国土的举动,加上她忠贞、温驯的性格,正符合“天使”形象的定义。男性不能失去的所有权  史书记载的王昭君其实并不如《汉宫秋》里忠贞和温驯。《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可见王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原因不是为了解救元帝与汉朝所受的威胁,而是因不受宠幸而积累悲苦和怨气,决定脱离汉朝另投他方。除了王昭君和番的原因,史书里的王昭君亦无投江自尽,反而完全归化匈奴,与呼韩邪生二子外,更从胡俗在呼韩邪死后嫁予前阏氏子,完全违反汉朝儒家的人伦关系 。马致远删去王昭君不受宠的经历,抹去她的悲怨,改为她深爱元帝,自愿和番解救汉朝之危,并且自沉江中而死,原因除是保有天使的完美形象,还因《汉宫秋》需要维持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满足男性对女性的想象。  人类学研究显示男性会设法避免妻子与其他男性有染的可能,以保证子女是自己的孩子 。中国传统观念里,女性亦是男性的所有物,必须服从男性的命令,故有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的三从观念。是以要满足男性的心理,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必然不能受威胁。若依《后汉书》所言,王昭君和番前从未见御于元帝,元帝不仅从未得到过昭君的身体,而这个令他渴望与后悔的身体更要送给匈奴,这大大打击男性的心理,是以《汉宫秋》的王昭君绝对不能“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第三折)。《汉宫秋》里,王昭君于和番前已与元帝相好,这代表元帝拥有了昭君的身体,而昭君对元帝的深爱,更显出元帝除了身体,更拥有了昭君的灵魂。《汉宫秋》的处理完全消去《后汉书》中,外族占领原该属自己的女性的打击,使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完好无恙。  在元帝完全拥有王昭君后,他不愿昭君和番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不交出王昭君,则他对权力和国土的所有权将遭受打击,家国的责任令他必须放弃对王昭君的所有权。此时,如果王昭君竭力反对,捍卫爱情,必然会影响元帝的决定与威信,也显得元帝对爱情并不负责,无力解救她的危机。因此,王昭君必须温驯地接受命令,违背历史投江自尽,消除历史上昭君归化故族,与丈夫与儿子乱伦的事实,保存了昭君肉体的纯洁,而昭君死后以鬼魂的形式回归汉朝,更显出她的精神拥有权亦属元帝。所有物并没有被沾污,甚至化成鬼魂仍然忠贞地归来,不仅令元帝的所有权完好无恙,且无需负起解救她的责任,历史上“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 里,元帝对佳人的无能、无情全然消失。马致远此一改动,既保全了元帝的权威,成就了昭君的完美形象,更维持了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女性自我的消失  于《汉宫秋》,王昭君的价值在于她的身体。她的入宫是因为元帝后宫寂寞,而元帝选择女性入宫和临幸对象并非以个人才性素养和标准,而是要求容貌端正,选出宫后亦是凭女性的外貌“按图临幸”。元帝在见了昭君后,言:“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第一折)、“看卿这等体态,如何不得近幸”(第一折),只提王昭君的美貌,并无提及王昭君的个性或才艺,可见王昭君对元帝的价值只在于她的身体,元帝对昭君的宠幸和“爱情”只是满足欲望为基础,看重的是体态、脸儿,并无肉体以外的交流,是以王昭君与元帝的所谓“爱情”并不是两情相悦,只是男性选择与女性被选择的结果。后来,毛延寿献美人图予番王,番王会向元帝求昭君,亦是因为她的外貌,不涉才情或其他个人特质。王昭君对元帝与番王这两名男性而言,只是一件可欲的物件。可见女性的价值全在于她的身体,她只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一件不能反抗的、可欲的物件,而不是一个与男性处于相同地位的“人”。更甚者,男性的选择对女性而言是恩宠,是施舍,女性的地位卑下得甚至不能与男性同榻而睡 ,对被选择除了庆幸,更需感恩,而献身和番就是报恩的行为。由此可见,王昭君的命运自始至终皆由处于高位的男性选择,并无个人自觉选择的可能。  李玲认为“女性在男权文化中作为第二性的自然存在物,在父权制历史常态之下,一般难以与民族、国家等社会历史存在物直接挂上钩,除非女扮男装,改变性别身份。但一旦在民族危亡之际,女性往往可以以殉节的方式成为男性历史的点缀品” ,若以此言观照《汉宫秋》,王昭君投河自尽所表现的忠贞,其实是她丧失自我的另一表现。西蒙.波娃在《第二性》里曾分析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完美女性,而这些完美女性的共通点为“她们都在男人的‘期望’下显出一副‘忘我’、‘无我’或‘否定自我’的样子” ,而且看来好像有责任、有义务要为男人牺牲。《汉宫秋》的王昭君并没有任何缺点,历史上比较“人性”的性格如因不受宠而生积怨等全被抹去,变成为保全爱人与家国愿意牺牲自己。完美的天使形象,令女性的真实生命和个体生命的多样性被牺牲,王昭君在离开汉朝后,个人价值从可欲的身体变成和番与殉节,但其实和番、殉节的行为,任何一名女性都能完成,王昭君只不过是被男性选择去执行,且没有拒绝的权力,故她的自动请缨也不过是个美丽的笑话。由此可见,王昭君的价值并不是由她自身的个人特质所赋予,而是在男性和父权文化的选择和塑造下出现,满足男性心理幻想的产物。  总括全文,马致远对历史的改编与再创造,令《汉宫秋》的王昭君成为男性想象中的完美天使,她与元帝相恋、投河自尽等行为更保存了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惟这种改编同时令女性的自我与主体价值消失,沦为满足男性想象的可欲之物,未能展现真实的女性形象。参考书目: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玛丽.贝登着,林尹星译:《颠覆男性择偶权──她为什么选择他》,(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罗思玛莉.佟恩着,刁筱华译:《女性主义思潮》,(台北:时报文化,1996年)李景林、邵汉明、王素玲注译:《仪礼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范晔:《后汉书》,(上海:扫叶山房,1926年)刘歆(一题葛洪)撰,郑国勋辑:《西京杂记》,(潮阳郑氏,1918年)董晓丽:〈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简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月)李新灿:〈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请勿转载本评论,谢谢※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4.5 昭君的悲剧意义落在国家上,跳进黑河
  •     曲子还是不错di
  •     汉宫秋~
  •     曲词很美,琅琅上口啊!
  •     最爱那句顶真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螀,绿纱窗,不思量,不思量,铁心肠,愁泪滴千行。汉宫秋窜改历史,却改的美甚。
  •     我不喜欢昭君就那样自杀了,她是个坚强的女人。
  •     这当是最无能的皇帝了
  •     王昭君的故事
  •     只看了白话部分,感觉很一般这个版本的
  •     月自空明水自流
  •     昭君是智慧之人
  •     最喜欢第三折中的《梅花酒》,一气呵成且有着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