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出版社:张伟栋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210054214
作者:张伟栋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史意义上”的李泽厚与“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80年代现代文学;“启蒙与救亡”与80年代的文化逻辑;阴影下的历史重写:从“美学大讨论”到“思想史论”等。

书籍目录

绪论:“思想史意义上”的李泽厚与“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八十年代现代文学
6
第1章:“启蒙与救亡”与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
一、李泽厚与八十年代的道路
1“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
2 知识分子群体与八十年代文化空间的重建
3李泽厚的线索
二、 “启蒙与救亡”的“文化政治”逻辑
1 “五四”的“文化政治”
2“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
3 何种“五四”?
三、“现代文学”运动的“文化政治”
1 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现代文学
2 现代文学研究的主体
3“五四”与“文革”的历史张力
第2章:阴影下的历史重写:从“美学大讨论”到“思想史论”
一、知识分子改造中的1956年“美学大讨论”
1历史的转换机制
2作为主导人物的朱光潜
3 裂隙中“实践论”
二、《批判哲学的批判》:主体论与八十年代的精神构造
1文革后的主体建构
2“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哲学论纲”
3主体论与八十年代的精神构造
三、《美的历程》:言语的政治与自我的伦理学
四、“思想史论”:“告别革命”与现代化的“借尸还魂”
第3章:“被压抑的现代文学”与“历史重评”
一、从“被压抑的现代文学”说起
1“历史的真实”与“政治正确”
2 文化领导权下的历史阐释
3 批判运动中的现代文学书写
二、“重评”的热潮与现代文学的兴起
1 “致读者”的历史向度
2 “史料中的真实”
三、 “修改”与“新编”:对1979年几本现代文学史的考察
1 教科书的编写
.2 “修改”
3 “新编”
第4章:李泽厚与现代化视角下的现代文学书写
一、李泽厚与现代文学的观念
1 1980年代现代文学的叙述框架
2第三代学者的登场
二、《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1“现代化的叙事”
2李泽厚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主题
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与“重写文学史”
1“重写文学史”的缘起和思想逻辑
2 思想成规内部的“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中李泽厚的思想究竟怎样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之兴起的历史过程,影响了哪些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建,以致作为某种贯穿性的基础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认知结构的?

内容概要

张伟栋,1979年生,黑龙江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块地方比较自由,实际上包括我在内很多是从美学讲哲学。四人帮垮台后还禁锢得很严,“凡是派”虽然没人相信,但毛泽东讲的话和马列主义的正统理论还占统治地位。别的地方要突破是很难的,从美学这个角度比较容易些。 也就是说在全能主义的社会结构当中,任何事件或是文化活动都会被打上政治化的印记,“与政治无关”本身,在这样的结构当中也必然会呈现出“去政治化”的态势,它从政治禁锢较薄弱的地带展开的离心运动,必然会冲击这种政治化的结构本身。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在这一点上,其实带有着政治策略,美学只是作为一种与政治无关的学术资源被使用着,其表达和论证的策略和方式,都指向了占统治地位的“毛泽东讲的话和马列主义的正统理论”。这也就决定了“美学热”所蕴含的历史转换机制,是以“政治无关”的离心运动来诉诸的,但这一运动则是有着较为明确的政治想象和历史判断的,对于8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方式几乎是最重要,也是效应最大的。 1956年以“美的本质”为核心内容的“美学大讨论”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策略,直到李泽厚以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概念来构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美学体系时,才开始松动正统的意识形态美学。但这一松动并没有着明确的政治意识,而只是在真理的标准下或是合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美学大讨论”在50年代虽然没有政治的干预,但其在“自由讨论”的论争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论题,如实践、自然的人化、主体等论题,是经过“文革”的催化,才得以成为历史转换的思想动力。以朱光潜为例,我们也可以看到,1960年前后朱光潜也采用了马克思的某些思想,虽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比如关于异化的观点,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美”、“美感”、“共同美”的讨论,背后所隐藏的关于主体问题的思考以及个人性的思考,已经为80年代的美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开启了不同于正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另一层逻辑。

图书封面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现代化之间来观察,这样的“八十年代文学”呈现出“告别革命”和“重回五四”两个面向。其次,将李泽厚其人其思想其著作放置于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在“八十年代”的“新启蒙”与“救亡”的思路发展历程中,李泽厚以其撰写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同时期知识分子中最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第三代知识分子,甚至第四、五、六代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李泽厚及其思想构成了“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前提和其得以完成的思想动力。全书的论述无疑是严厉而真诚的。它试图从“文化政治”的历史发展逻辑中找寻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桎梏之所在。为此,作者甚至将逻辑的触觉延伸到20世纪初的“五四”,从而使该项研究的历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延展。这种开阔的视野对于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之路和现代文学学科的建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叙述逻辑缺失了“五四”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状态,因而也没有给这一时期的文学在现代文学学科建制体系中给予定位,这是一种遗憾。作者力图摆脱政治史的发展逻辑,努力建立一个现代文学史自我的内在逻辑,这样的努力相当明显。“李泽厚的思想究竟怎样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之兴起的历史过程,影响了哪些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建,以致作为某种贯穿性的基础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认知结构的?”它是这项研究的兴起点,也是终结点。李泽厚值得这样被聚焦,也值得学界去回顾、反思。虽然该书的叙述似乎沉陷在一种“告别革命”,或者说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建制的历史悲情中难以自恃,但,正是这种纠结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痛楚。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张伟栋有哲学专业的底子,又跟了程光炜老师研习当代文学史,知识结构还算不错,值得一读。
  •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现代化之间来观察,这样的“八十年代文学”呈现出“告别革命”和“重回五四”两个面向。其次,将李泽厚其人其思想其著作放置于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在“八十年代”的“新启蒙”与“救亡”的思路发展历程中,李泽厚以其撰写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同时期知识分子中最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第三代知识分子,甚至第四、五、六代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李泽厚及其思想构成了“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前提和其得以完成的思想动力。
       全书的论述无疑是严厉而真诚的。它试图从“文化政治”的历史发展逻辑中找寻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桎梏之所在。为此,作者甚至将逻辑的触觉延伸到20世纪初的“五四”,从而使该项研究的历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延展。这种开阔的视野对于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之路和现代文学学科的建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叙述逻辑缺失了“五四”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状态,因而也没有给这一时期的文学在现代文学学科建制体系中给予定位,这是一种遗憾。
       作者力图摆脱政治史的发展逻辑,努力建立一个现代文学史自我的内在逻辑,这样的努力相当明显。“李泽厚的思想究竟怎样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之兴起的历史过程,影响了哪些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建,以致作为某种贯穿性的基础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认知结构的?”它是这项研究的兴起点,也是终结点。李泽厚值得这样被聚焦,也值得学界去回顾、反思。虽然该书的叙述似乎沉陷在一种“告别革命”,或者说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建制的历史悲情中难以自恃,但,正是这种纠结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痛楚。
  •     那叫一个好 和刘再复比比 也不赖
  •     写的很好,作者的功底、内涵和思想不可言喻。开启一扇窗,重新看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