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论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论文集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802471849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编
页数:549页

作者简介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论文集》为“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专题论文集。论坛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为主题,以博士后参与为中心;以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深刻性和活跃性为主导;以文学界不同地域、领域博士后导师及博士后的联谊和沟通为旨趣,吸引了近百位博士后和专家学者参与。全书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拓展、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中西文学的流变与汇通等五个方面,汇集优秀论文五十余篇。

书籍目录

在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上的讲话(高全立)前言(党圣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研究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启蒙心态与文学精神嬗变(姜异新)全球化语境与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刘东方)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歌:美学意义及启示(范秀娟)全球化·转型期·中国戏剧文学研究(厉震林)“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戏曲研究(唐雪莹)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温潘亚)——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多元语境中华文诗歌写作当代性思考(庄伟杰)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博客及其主体素养研究(闫欢)文学的消费市场旨趣和文学理论的精神走向(金雅)全球视野中文学民族性的发现(吴泽泉)——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结果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史书写(朱首献)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人的现代性的确立(薄景昕)——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谈起1897:涌动的前夜(胡全章)——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论20世纪中国非写实小说(冯鸽)对象主体性:可能性及其意义(刘小平)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何林军)论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艺术生产(刘方喜)——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新拓展本土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后现代(江腊生)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王永兵)电子媒介时代文艺价值的思考(谭旭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拓展《韩非子》文学思想新论(马世年)杜牧扬州冶游故事考辨(吕玉华)赵秉文词的创作述论(李静)回到源头重新诠释(丁峰山)——以古代言情小说的情礼斗争分析模式为例“网状”结构纪传关锁(李洲良)——论春秋笔法在古代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作用在俗雅之间:清代对试帖诗诗艺的探索(陈志扬)清代杜诗学文献整理研究状况述评(孙微)补拙斋抄本:一部新发现带批语的《红楼梦》120回抄本(夏薇)四部分类法中别集与总集关系考论(杨晓斌)——兼谈“楚辞”的类目设置问题主题学与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李琳)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祭祀:诗性时空与艺术的象征(王秀臣)春秋笔法与春秋辞令(陈彦辉)野者,诗之美也(吴中胜)——中国原生态文论的审美诉求“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夏静)欧阳修奏议略论(王启才)宋代词人创作心理的文化阐释(杨金梅)宋代蒲江魏氏家族与文学考论(张文利)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陈长文)公共领域、政论杂志与新文化的发轫(孟庆澍)——从《甲寅》和《新青年》谈起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建构和意义达成(席建彬)——现代小说“诗性传统”论民间秩序与文学传承(黄晓娟)——制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浮出历史地表之前(张莉)——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的发生(1898-1925)“万物有灵”:新世纪萨满教文化乡土小说的生态观照(黄轶)20世纪80年代“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的文化研究(张伯存)中西文学的流变与汇通《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满族人形象(刘广铭)——兼与其中的汉族人形象比较论精神的表现及美的究竟义(张晚林)——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到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朱自清与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中国事实”与“西方理论禅宗解构策略论(桑大鹏)差异与反思: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张晓梅)经史谱系中《春秋》研究史发微(谭佳)附录中国博士后的发展演变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潘晨光方虹)

前言

  2007年10月20—21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联谊会、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博士后联谊会联合承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这是我国举办的首次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论坛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为主题,以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深刻性和活跃性为主导,以文学界不同地域、领域的博士后学者的学术对话与交流、联谊和沟通为旨趣,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高校文学院及其他文学研究机构的活跃在近年来文学研究前沿的近百名博士后学者以及博士后导师参加了学术研讨,论坛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国内重要媒体予以了报道,《文学评论》刊发了论坛的学术综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本书汇编了本次论坛的部分论文。  文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2002年7月,江泽民同志亲自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社会各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尊重社会科学。2004年春季,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意见》强调指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文学研究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我们的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爱好,不仅仅是私人职业,它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关系到民族前途,与中华文化复兴息息相关的神圣事业。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的窗口,是优秀文化最灿烂的载体。没有文学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没有繁荣的文学研究的国度,是可悲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最古老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从古到今,中国的文学家们、文学研究者们一直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宝贵精神;有着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中国的文学研究有着最丰厚的土壤和最茂盛的生命力。

章节摘录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启蒙心态与文学精神嬗变 姜异新  自1492年地理大发现使东、西半球会合以来,全球化进程便宣告开始,至今已历经500余年。对于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全球化进程在本土的最初体现,意味着西方文化的强行人侵。鸦片战争失败给晚清天朝帝国以重创,使先前绾合如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第一道裂纹,迫使部分开明官僚从此张开眼睛看世界,1895年甲午之役惨败于迅速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又在文化结构的接榫处深深摇撼了中华古老文明,使这个问题空前尖锐地凸显出来,“呼啦啦似大厦倾”的民族危机感引发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直接催生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界,发动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运动。  从文化史的角度上看,全球化导致了西方现代性或启蒙方案在全世界许多地方付诸实践。这首先需要以知识分子的独立为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出现了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雏形,这是启蒙话语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读书人,逐渐产生了自我角色意识,尽管还构不成独立的阶层,也没有能力去构建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却无形中集结成强大的启蒙主体。边缘地位和流亡生涯给了近代启蒙者思想自由的契机,介入现实的传统却使其难以摆脱对政治的依附性,这使得他们不可能独立于正统之外成长为批判性知识分子,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心意识浓厚的文化触媒。这种角色定位使中国式启蒙自起始处便置身于偏执中,与内心分裂的多重性一起构成了文化现代性的基础,对文学的近代转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图书封面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论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