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出版社:新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30743317
作者:梅子涵,朱自强,徐冬梅,彭懿,阿甲,王林
页数:278页

作者简介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由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书籍目录

1 童年阅读
2 丰富的书
3 儿童文学
4 好书坏书
5 读文读图
6 讲述故事
7 亲子阅读
8 班级读书
9 语文阅读
10 推广之路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梅子涵  从根本上讲,对阅读的选择,关涉到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预设和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前瞻、更加建设地推广儿童阅读。我想,这个“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只是儿童阅读研究的一次上路,而路,会相当漫长,更会相当泥泞、艰难……  ——朱自强

前言

  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这几个人。我们这一些人。为了中国孩子的阅读。我们乘飞机,乘火车,乘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我们经常在一个地方遇见。经常在一个地方告别。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又在哪里再见。我们每次遇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可是我们问候得简洁,告别得也匆忙。童话都不是匆忙的,可是我们却是匆忙地行走在童话播种的路上。我们无法慢腾腾。心里的焦急不知从何而来,没有人让我们焦急,是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我们的家里都有阳台。阳台上都有太阳。但是我们没有坐在那里喝茶。我们要拉上箱子出发。我们把最好的儿童文学,最漂亮的图画书装进包里,背着走了。那真是有些重的,可是我们呼吸得很轻盈,我们到了一个地方,把它们拿出来,只要一念诵,一扬起,就注定洋溢了,注定弥漫起诗的呼吸,诗的呼吸是轻轻的呼吸。  我们都不到花婆婆的年纪。可是我们的确已经在做花婆婆的事情。我们都是有自己职业的人。我们的职业都不是儿童阅读的。所以我们这已经走得很远的路是《花婆婆》里说的第三件事情。我们不想等到头发花白了,坐在漂亮的床上时才想起第三件事。如果那样,那么又会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多少孩子又会不知道什么是童话,童年就光剩下功课功课考试考试,今天的童年反而不如从前的童年了。  今天怎么可以不如从前。  今天的童年是多少成年人的最大的惦记。  这个惦记在他们的日子的当中,心情的当中,一年四季的当中。那本优秀的《万花筒》里,老木匠埃利告诉六岁的安绍尼,一棵树拦腰截断,那一圈一圈的木纹是它的年轮。安绍尼说,那么他有六个年轮!可是我们仔细看看,看看天下的孩子,看看现在中国孩子的那个树身,绝不是只有一圈圈的年轮的,还有多少惦记,多少心思的纹线!  把很多的好书,很多的童话给孩子,是让这些惦记能满意地实现,能安心地搁下,而不是总悬在那儿。惦念和爱总是悬着不好,它们盼望的是实现,是搁下。  我们没有更大的本领来做第三件事,但是我们很相信我们做的这个第三件事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种下的鲁冰花非常美。我们已经走的路其实还不远,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们的第三件事和播种还要继续。即使很多年后我们真的已经纷纷到了花婆婆的年纪,我们还是不会只靠在漂亮的床上。我们撒鲁冰花种子的力气总还会有,我们每天晚上对坐在膝前听故事的孩子们说“长大以后还要做第三件事哦”的力气总还会有。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朱自强  彭懿  阿甲  徐冬梅  王林  梅子涵。  献给纪秀荣  献给天津的新蕾出版社  献给夏天一点儿不热的美丽的北戴河。  我们就是在那儿,慢慢地说出这本书的。

内容概要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辑,也是国内知名的儿童阅读研究者和儿童阅读推广人。他翻译的《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高空走索人》等书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朱自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理论家、儿童教育和语文教育专家、翻译家。曾出版《儿童文学概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奄教育讲演录》等研究著作10部;编著《快乐语文读本》(小学·12卷)、《经典儿童文学读本》(小学·6卷);主编多种大型儿童文学丛书;翻译《不不园》、《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等名著以及多种图画书。
彭懿,毕业于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译作有《晴天有时下猪》《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安房直子幻想小说文集》《手绢上的花田》《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鼹鼠原野的伙伴们》等。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写有《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过很多年儿童文学,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

童年阅读的点灯人——大力推广儿童阅读活动,撰有《阅读儿童文学》等指导性读本。
阿甲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积累了多年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著有《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国父母最该知道的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合著)、《让孩子着迷的10l本书》(合著)。并译有多本图画书。

章节摘录

  1 童年阅读  梅子涵:阅读的渴望应该属于人性自身安排好的,而不是谁给人类的。这种渴望和能力当一个人在母体里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存在了。不然的话,一个母亲在孩子还是胚胎的时候,她(母亲)听到的声音,孩子怎么也听见了呢?  一个母亲朗读的那些诗、那些文,怎么会变成一个生命诞生以后的一种气质、一种目光?  朱自强:我觉得梅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在西方学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东西。比如说对语言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平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其实就像语言是本能一样,阅读也是一种本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关于童年阅读。我觉得在讨论儿童的阅读前,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什么?其实人类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有些阅读是非常有广义性的:比如,农夫会阅读土地、阅读天气,然后播种;而渔夫阅读海洋,然后去撒网;小孩子也阅读,他不会读文字的时候,阅读父母的脸色,决定这个玩具我什么时候要,这件事我什么时候做,而父母不会发怒,这也是阅读。再到所谓文化的阅读,比如诗人阅读,他看天空的时候,他会决定这朵云是在流浪还是在回家。  在这些阅读里,其实有些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会“阅读”。比如说棕熊。大麻哈鱼到一定季节要洄游到它出生的河里产卵,这个时候棕熊也会阅读河水的水温,然后决定在什么时间来等待,什么时候大麻哈鱼会洄游,我就会有吃的了。  这些其实都是所谓动物的本能,跟我们人类相同。但有一样阅读,是动物不会的。动物没有语言,也没有语言的这种阅读。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语言印刷成文字的书籍的阅读,当然后边可能还会讨论到“讲述故事”、“读文读图”这样的话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谈阅读的时候,其实就阅读本身来讲,有两个面向可以选取:一个面向就是对阅读比较体系化的研究,或者是理论的研究。比如,像语言心理学家古德曼有两本在台湾印刷的、也是国内学者很了解的书,一本是《全语言的全在哪里》,另外一本是《谈阅读》。他研究的是语言的运作机制和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普遍性的寻找规律的研究,我们说这是学理性的研究。比如,他认为不管是哪种语种,阅读的过程都是一个,只有一种方式。  我觉得我们在探讨儿童阅读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性的或者是体系化的建构,可能会渗透到一些话题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面向,就是凭着我们自身的感性经验,一种直接的对阅读的接近。这种接近,像德国作家莱辛,他就说过“书本可以解释人生”,他这种认识完全就是自己直觉性的东西。另外写《阅读史》一书的加拿大著名作家曼古埃尔,他说“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这也就是刚刚梅老师谈到的,“我要活在书堆之中”。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活在书堆之中”。这种表述都是直觉性的、感性的、经验化的表述,像说阅读就如同呼吸一般,金庸也说过,“我不需要钱,但是我需要书,我蹲大牢也可以,只要给我书看,我就可以”。美国学者爱默生说过,“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其实也是把阅读用简洁的话感性地加以阐述。我们往中国古代推的话,宋代的大词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其实也是说直觉上阅读的功能和重要性。我个人觉得我们关于阅读的会谈的话题,其实一个是分析思辨的、建构体系的取向;另一个是我们个人的直觉的、经验的、感性化的接近。这两个面向都是可以采取的。  徐冬梅:我觉得刚才梅老师和朱老师试图探讨的,是阅读跟儿童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来说,首先一个儿童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命体,也就是生理胚胎的发育一定伴随着精神胚胎的发育。精神胚胎的发育有两个方面,对一个孩子来说,阅读跟他是什么关系,其实是完全顺应他生命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他想关注,除了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外部还有些什么,他会去考虑。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他所看到的。就像朱老师提到的,棕熊探测水温,但是动物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生活以外的东西。而人可以借助阅读知道“除我以外的”,这样就可以不止“生一世”,甚至可以经历“万世”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阅读经验对我们的直接体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延伸。第二个就是,阅读是很直接的,很多童话书表现的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关注“我是谁”,“我怎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关注外部、关注人自身,这个时候他必然产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从个体的角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阅读是个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阅读是把除了个体的生命发展必需之外,还是一个把个体的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人类的洪流当中去的过程。不仅仅我想知道,我还要知道我这个民族、我这个“类”所应该知道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阅读是个文化传承。  朱自强:我对这个话题做一下补充。阅读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它绝对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奇迹,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文化。  刚刚徐冬梅讲到了个体和群体。比如说群体,出现了印刷书籍的阅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完全改观了,西方学者特别是媒介研究者,谈到向现代转型、印刷机的意义,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使阅读成为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宗教改革对现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宗教改革如果没有大量印刷的《圣经》摆在很多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餐桌上的话,我觉得宗教的历史就会难以进行,它就完全会成为牧师的垄断体制;阅读是内省的语言,它促进了个人主义的生成。因为面对阅读的时候,特别是书籍的印刷、文字的阅读,会促进自我意识的产生。这点我们从儿童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看得很清楚。  彭懿现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民间童话。民间童话,它是集体性的东西,但是发展到安徒生为代表的创作童话之后,就变成了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安徒生的语言是书面语;而《格林童话》——当然在出版过程中也有很多润色在里面——但它取自的最初文本是口头的语言,不是印刷的语言,不是在书籍中、在页面中向我们传递,而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这种语言很难呈现个性化。我觉得在我们从群体的角度探讨阅读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的时候,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也是不言自明的。  对个体来说,个人的经验,感性化的、直觉的东西,也可以使我们接近阅读本身。我想到童年时候的阅读。那个时候,大家知道在“文革”期间,很多书都是禁书,文化是被囚禁的。但是只要能找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那个时候阅读的东西其实对我的一生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阅读,我不是今天的这样一个人。当然没有阅读,这个人比现在更好还是比现在更坏都很难说。  梅子涵:在一个生命之初,在眼睛、鼻子都还不具备的时候,他会在母体里面聆听,而这个聆听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阅读。分娩出来以后,眼睛一睁开就开始看,这也是阅读。  这样一种欣喜的、慌慌张张的、模模糊糊的张望本身是来自一种本能。所以你如果仔细去看这个孩子一睁开眼睛时的这种张望的阅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唯有来自本能的,他才会那么慌慌张张,那么热情。  我们现在说儿童阅读,一个人的童年需要阅读。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在向儿童发出一种号召一样,好像是把这个东西安排给他们。其实不是,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一个人诞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缺少一种从阅读四周、阅读门前的景色到渐渐进入阅读书本、阅读文学的推进,甚至缺少机会走进文学、走进童话。所以我们要强调阅读,要把这样的机会安排给他们。他们的生命里有渴望,所以把机会安排给渴望的心就是一件人性意味很强的事。  安徒生的那个童话《癞蛤蟆》里说,癞蛤蟆的头顶有一块闪闪的绿宝石,所以它总想飞翔。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的头顶也是有这块“绿宝石”的,它叫“渴望阅读”,它叫“阅读的本性”。

图书封面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今天在城铁上我开始读《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才看了一点点,但是感觉不太好,6个人以讨论的形式出的书,虽然讨论会激发很多东西,但是内容太发散了,而且说教性和学术性理论性太强,实践性欠缺,如果是搞学术研究还可以看看。很多部分我是没有细读的,很难引起我的共鸣和兴趣,但仔细读从部分文字中还是能获得一点收获的。所以如果我说要买引导看儿童阅读书的,还是松居直的比较好。
  •     6人简介1、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著有《阅读儿童文学》。2、朱自强,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研究,著有《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小学语文文学教育》。3、彭懿,著有《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读》、《宫泽贤治童话论》。4、阿甲,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著有《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国父母最该知道的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合著)》、《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合著)》。5、王林,萤火虫教师读书会发起人。6、徐冬梅。第一章 童年阅读1、语言心理学家古德曼的两本书:《全语言的全在哪里》、《谈阅读》。2、加拿大著名作家曼古埃尔《阅读史》。3、梅子涵:安徒生的那个童话《癞蛤蟆》里说,癞蛤蟆的头顶上有一块闪闪的绿宝石,所以它总想飞翔。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的头顶也是有这块“绿宝石”的,它叫“渴望阅读”,它叫“阅读的本性”。4、图画书《最想做的事》,注意那个母亲。5、平克《语言本能》,台湾的洪兰教授翻译的6、20世纪60年代北美地区的一位风行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早期的身体是全接触式的,各个器官都在进行“阅读”,与外界进行某种沟通。但是自从印刷文化诞生以后,他认为人类某种程度上退化了,退化为只用眼睛来阅读。他又认为电子媒介的时代反而可以把人整体的感官触发起来。8、图画书《小魔怪要上学》、《米爷爷学认字》、《图书馆女超人》、《爱书人黄茉莉》、《和爸爸一起读书》。9、北师大彭聃龄教授做脑科学、脑认知与阅读关系的研究。10、《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11、《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阿甲?12、图画书《彼得的椅子》,讲述第二个孩子来到世界上,给第一个孩子彼得的冲击,以及彼得微妙的心理变化。13、排解情绪的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14、儿童阅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对于儿童的影响,对我们成年人而言,是一种自我塑造。——徐冬梅15、因为有了童年阅读,当我们回首童年的时候,在我们朦胧的记忆中,就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萤火虫,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彭懿第二章 丰富的书1、《格林童话》,两个标准版:魏以新版本,杨武能版本。2、《獾的礼物》、《曼先生的旅行》,讲述死亡的。3、米勒《文学死了吗》,主张儿童是最好的文学阅读者。4、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历史书《人类的故事》,林汉达写的历史书。5、科普类的书,如《神奇的校车》、《发现小百科》、《小口袋、大世界》,《一粒橡子的奇遇》6、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提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看法。7、香港学者张凤仪著作《消逝的童年》里有几个章节专门写教育。第三章 儿童文学1、日本的池田大作和德国的哲学家狄尔鲍拉夫的对话中,讨论童话,特别是民间童话的意义,最后归结到一点上: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基础的最重要的方式。2、王林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学来龙去脉》。3、《铁路边的孩子们》、《5月35日》、《女巫》。3、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书《爱玛奶奶》、《爷爷有没有穿西装》、《马提与祖父》。4、关于亲情的:《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5、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集《做人的故事》6、《绿狼》、《小恩的秘密花园》7、儿童文学作品,或者是文学作品,形象大于思想,它的教育价值充溢于形象之中。每一个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他所获得的心灵的启迪,有时候会比我们所看到的那一点教育价值更丰富。——王林8、《小黑孩桑布》、《好奇小猴乔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9、童话很像彼得·潘,孩子都愿意跟着他飞。——梅子涵10、《爷爷真麻烦》、安野光雅《壶中的故事》、《书中之书》第四章 好书坏书1、房龙改写的《圣经故事》2、马振聘翻译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如《人的大地》3、北京蒲蒲兰绘本馆(东三环)4、五味太郎《我是大象》、《窗外的礼物》。5、安东尼·布朗《我爸爸》6、《蚂蚁和西瓜》7、莫里斯·桑达克的著名三部曲之一《在那遥远的地方》8、《一百条裙子》9、《小淘气尼古拉》10《小蓝和小黄》11、《好饿的毛毛虫》、《神奇的蓝色水桶》12、梅子涵推荐《万花筒》《铁路边的孩子们》13、《月亮,生日快乐》14、《文字+数学+季节=数学诗》15、达尔的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16、科学方面的《原始森林的老树》、《蒲公英种子的旅行》17、《你睡不着吗》第五章 读文读图1、松居直:在图画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是乘法的关系,而不是加法的关系。2、《爷爷变成了幽灵》、《母鸡萝丝去散步》3、雅诺什绘本《孩子是从哪儿来的》4、《看得见的歌》5、夸美纽斯《世界图解》6、《鼠小弟》7、《童书中的神奇魔力》8、《雪人》雷蒙·布利格9、《笑眯眯的猫》10、《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11、朱自强:儿童阅读不一定要有识别文字的能力,我是主张先阅读,然后再识字,不要先识字再阅读。12、《丁丁历险记》13、大师绘本,是一套优秀的桥梁书(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14、徐东梅老师接触到有自闭倾向的六岁孩子,通过16天的图画书阅读,打开了心扉,和老师、同伴交流了。第六章 讲述故事1、婆娑世界,耳根最利。2、首都图书馆牵头的“种子故事人”计划,培养一批图书馆员和一些志愿者专门为孩子讲故事。种子故事人教程中特别推崇的方法木九十从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故事开始讲起。很多人给孩子说故事,往往是觉得这个故事对孩子很有帮助,那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其实不然,要想把故事讲好,先要你自己去喜欢这个故事。第七章 亲子阅读1、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技术。2、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是学龄前。3、美国作家理察·乔根森的一本书《和爸爸一起读书》4、壶井荣《24只眼睛》5、《父母必读》,亲子阅读十八招6、梅子涵《女儿的故事》7、丹尼斯·埃斯卡皮《欧洲青少年文学暨儿童文学》8、《欧洲教育》,一本小说,讲述战争时期的孩子们,孩子在洞里听肖邦的音乐,听吉卜林的《山丘小故事》,直至咽气。第八章 班级读书1、新美南吉《去年的树》2、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3、《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第九章 语文阅读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2、窦桂梅上的《我爸爸》3、周益民上的《小王子》、《逆风的蝶》4、对于老师:多读一点优秀的儿童文学把!第十章 推广之路1、儿童阅读推广的机构,如毛虫与蝴蝶、蓝袋鼠、蒲蒲兰、《东方娃娃》等。2、《阅读:新一代的知识革命》3、史怀哲在《敬畏生命》里提到: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伦理观,人能够关爱其他的生命,能为其他的生命去负责,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最大的一种实现的可能性。4、台湾的“故事妈妈会”附录(推荐自己喜欢的书)1、阿甲《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鳄鱼爱上长颈鹿》系列三本《小老鼠无字书》《无字书棒棒糖》,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强·穆特的《石头汤》,玛莎·布朗的《石头汤》《流浪狗之歌》《我有友情要出租》《朋友——于勒和赛扎尔》《铁丝网上的小花》战争主题《你看起来很好吃》《小猪唏哩呼噜》,最适合孩子听的童话,语言非常适合朗读。冰波的诗集《让太阳长着翅膀》孙幼军的《小济公传》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2、梅子涵弗洛格系列《你睡不着吗?》《逃家小兔》《三个强盗》雅诺什系列《大象舅舅》文生《蜂蜜树》,一个爷爷和一个女孩之间的故事《修伯特的苹果树》《广场空荡荡》陈丹燕《我的妈妈是精灵》陈丹燕张天翼的童话张之路的《第三军团》3、王林《花婆婆》、《雪花人》安东尼·布朗的名作《我爸爸》、《我妈妈》《明锣移山》《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派老头和捣蛋猫的开心故事》《好饿的小白熊》《云朵面包》《四弟的伊甸园》林彦4、徐冬梅《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小鼹鼠的土豆》《小狐狸买手套》《等一会儿,聪聪》《苏菲的杰作》《妈妈的红沙发》《根鸟》曹文轩,讲述少年在路上追寻的穿越迷雾般的情怀《永远说不完的童话》恩德《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广西师大出版5、朱自强《白兔子和黑兔子》约克·米勒的两本图画书《森林大熊》、《推土机年年作响》《约瑟的大衣》《小淘气尼古拉》《小乔逃跑了》《爱花的牛》《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诺贝尔奖得者与儿童规划》殷健灵的《纸人》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北京传统儿歌》6、彭懿《好乐的小蛇》《圆白菜小弟》李欧·李奥尼《小蓝和小黄》、《田鼠阿佛》、《小黑鱼》《黎明》《狐狸的窗口》《大猩猩》《我的爸爸叫焦尼》《打瞌睡的房子》日本幼儿文学里程碑的书《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这是零七年,新蕾出版社邀请中国儿童阅读方面最权威的六位名人在北戴河进行会谈,会谈一共四天,然后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整理成书。这样的运作一起有过一次,那次出版的是《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这六个人是徐冬梅、王林、阿甲、彭懿、朱自强、梅子涵,我只了解其中的四位,徐冬梅是亲近母语课题组的组长,读薛瑞萍的书中,经常提到她,她也是这里面唯一的女性。阿甲就不用说了,最开始读《给孩子的101本书》就知道阿甲和红泥巴网站了,从那里我知道了绘本。彭懿是在《图画书阅读与欣赏》里认识的,我买的是88元的精装本,那是了解图画书最方便的捷径。还有就是梅子涵,看过几本他的书《子涵讲童书》等等。王林和朱自强以前没怎么关注。看了以后感觉里面的很多观点都是我在实践中所体会到的,可以说读书人都是相通的吧。虽然没有机会和那些指导儿童阅读的大家们交流,但是能够看到他们的观念和我的是那么相似也是一种快乐吧,还有他们推荐和喜欢的书,我也都那么喜欢。喜欢儿童阅读的老师,应该看看这本书,里面的对话,比那些理论更容易让人接受。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新蕾出版社的优秀作品。最后的附录真是赞。2016-1-10
  •     有些评说还是蛮中肯的。
  •     梅子涵老师比较偏感性。彭懿老师似乎更理性一点。粗粗翻阅了一遍,拎出了不少延伸阅读的书。
  •     儿童阅读是阅读的希望和根基,很难想象,儿童时期不爱阅读成人后能爱上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