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807522706
作者:徐新建
页数:347页

后记

本书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干涉的双向雄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我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纔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这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本书的立项先后得到“211”项目等机构的支持,各篇章也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在此特致谢意。感谢乐黛云先生为本书赐序。多年来,她的关怀和指导是我行走于书斋和田野的精神动力,令我感到学术的推进不但具有世代相传的脉络,更充满温馨感人的情怀。1997年转入四川大学后,得到多位同仁的关心、指导;与此同时,和学生们在课内外的交流切磋更令人心情愉快,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干涉的双向雄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我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纔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这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

书籍目录

建构中的独特
引论 从边疆到腹地:中国的多民族文化格局
第一编 东西方的交汇
第一章 西方文论在中国:观察、回顾与思考
一、“世纪末”的引进与论争
二、“中华圈”的认同与离合
三、“后冷战”的街突与交往
四、“学术史”的承继与拓展
第二章 批评的界限:语文分野中的文化选择
一、批评与言说
二、从“语音标准化”到“族际共同语”
三、从“文化中国”到“汉语国际”
四、“文字本位”与“汉语精神”
五、多语“对话”与汉语“批评”
第三章 比较诗学:谁是“第三者”?
一、“现代汉语”与“中国诗学”
二、“中西比较”与“翻译诗学”
三、文化之“隔”与“诗学对话”
第四章 文学人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
二、西方源起
三、中国之路
四、学术主张
第五章 重新走向“总体文化”
一、提出缘起
二、相关争论
三、中西比较
四、新的拓展
第二编 跨学科的对话
第六章 “地方”的含义:开于“全球化”的反向思考
一、“公元”二000
二、“后轴心”时代
三、全球地方化
第七章 西南的“话语”:关于“中心”与“边缘”
一、苏俄模式与中国国情
二、新时期策略
三、走向正史与记录少数
四、“一点四方”和西南书系
五、“橐声喧哗”与“西南话语”
第八章 边疆的演变:从“野蛮”“到“文明”
一、关于“中国”
二、关于“边地”
三、关于“文明”
第九章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伍略和他的《虎年失踪》
一、省城眼光
二、社会历史
三、古今交融
四、民族-地域
五、文化记忆
六、文学乡土
第十章 流行的歌者:阿来创作论
一、作家、诗人、歌者
二、权力、族别、时间:小说虚构中的历史与文化
第十一章 由死而歌:瞿小松和他的音乐意含
一、艺术治疗
二、歌可以怨
三、祭祀演唱
四、因情宣泄
五、遇渡-中介
六、由死而歌
第十二章 “新时期”与“新文学”:侗族作家骚展论
一、“新时期”与新背景
二、老傅统与新碰承
三、“新文化”与“新文学”
第三编 族群间的导同
第十三章 瑶族语文:语言裂变与文化整合
一、多国民族和多民族国
二、石碑借文与族籍变异
三、双语教育与瑶文创造
第十四章 侗族大歌:“文本”与“本文”的相关和背离
第十五章 苗族傅统:从古歌傅唱到剧本制作
第十六章 口语诗学:回到生活事相的比较研究
第十七章 本土认同的全球性:民族文化的“三度合作”
第十八章 和而不同:轴心时代与世界文明
后记

编辑推荐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前言

“多元一体格局”这样的概括,封演变至今的中国历史及其多民族结构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认识框架。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族群文化等方面来看,其值得论述、展开的地方还很多。从理论上讲,“一体”有待解说;在现实当中,“多元”尚不平衡;而,而从腹地到边疆、从大陆到海岛,各相互有别的诸“元”差导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治理傅统,从“边疆”和“腹地”雨个角度及其相互封照加以论述,便可封多元之“元”及其所体现的不同之“多”做出探讨。

章节摘录

二、“中西比较”与“翻译诗学”在汉语由近代向现代转变亦即“现代汉语”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圈内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三种类型:“翻译家”、“阐发人”和“创造者”,第一种人引进西方(沟通中西),第二种人改写古代(以今释古),第三种人拓展未来(开启新潮),三者都是“现代汉语”的催生者和受益人。就“诗学”的采用而论,“翻译家”借其输入了西语。“阐发人”用之翻新了文论,至于“创造者”则通过它构建着现代的文艺理论体系。然而,所有道一切均依托于另一个关键——中西比较。在中国,“诗学”的比较是从“文学”开始或由“文学”引发的。先是梁启超等人以西方为参照,发现以诗歌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对改造社会的功用巨大并由此产生对本土状况的不满,于是发起了“以西正中”式的“文学革命”;继而激起的是王国维等从观念视角出发,试着对影响中西文学实践的理论差异进行对照总结,从而引申出文论方面的中西比较;未了,由于作为比较的主要角色一一西方的文论核心逐渐被公认为“诗学”,于是以“诗学”为对象的比较便顺势而生。

图书封面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繁体字 南方民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