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物新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诗经名物新证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0949139
作者:扬之水
页数:463页

作者简介

《诗经名物新证(修订版)》的作者是扬之水。无论如何,诗只是歌,只是乐,而不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但这唱彻五百年的歌与乐中,却包含了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最切近人生的一面。欢愉、忧戚、哀怨、愤懑,诗思中蕴蓄的人生伦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却又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精纯的一章。而与史不同的是,诗且携着思想的精灵、语言的精灵,穿越逝水流年,于是,在有意与无意的考古发现中,精神的与物质的闪光碰和在一起,若干散落的历史断章,竟因此可以编联成篇,而一些久已在生活中失去位置的昔日名称,也在这文化遗存中相遇它曾依附之物,于是“名物”中曾经有过的活力,竟可以为这历史的一章注入生命的气息。

书籍目录


诗:文学的,历史的
大雅·公刘
小雅·大田
豳风·七月
大雅·緜
小雅·斯干
小雅·楚茨
小雅·宾之初筵
秦风·小戎
郑风·清人
小雅·出车
大雅·韩奕
小雅·鼓锺
小雅·大东
小雅·都人士
鄘风·君子偕老
秦风·终南
附论
驷马车中的诗思
诗之旗
诗之酒
後记
再版後记
引用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诗经名物新证(修订版)》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沉潜之作,这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还愿之书”,这是一位京城才女向沈从文先生致敬的作品,坊间难觅的大师级学术经典,重新修订,再飨知音。

前言

  再版后记  扬之水  虽然近年的关注点不曾离开名物,但“走出先秦”的确已经很久。打开电脑里的“诗经名物新证”,其中每篇文字显示出来的最后修改日期都是一九九八年。因此听到勃洋君关于重印此书的提议,不免既感且愧。感念这本小书竟然还被人记得,感念勃洋君竟不惜为此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却又分外惭愧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自己近年再无寸进。  这一版是否该称作“修订本”,是很有些犹豫的。正文的改动很少,算下来不过数十条脚注而已,却也并没有什么新的意见,多半是在写《先秦诗文史》的时候读《左传》而随手抄下来的文字,觉得有诗史互证的意趣,便夹在书页中了,这一次的增补,即择要补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近年的先秦考古颇有新材料的发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战国楚竹书《诗论》更是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重要文献。然而我的精力已全部放在两汉隋唐之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关注和思考,因此这一本再版的小书便更像是一份旧日的研究记录而等待用新的标准来重新检验。这本来是最教人感觉不安的,却又因为它是难得的求教机会而不能不特别珍惜。  《诗经名物新证》九八年底交稿之后,我的读《诗》并没有就此结束。应友人之约,贾余勇作了一本《诗经别裁》,这本小册子与名物研究无关,不过却是在对《诗》之名物有了一定了解之后的贴近文学的读《诗》,也因此更使我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之后的一本读书笔记式的《先秦诗文史》也是同样的阅读状态。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读《左传》似乎读得很认真,前几天找出当时读的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看见书的天头地尾有不少从他书过录来的或诠解或评述的文字,不觉又唤起昔日的一些阅读印象,而依然能够找回感觉。在书中论及《左传》的一节,我引述了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的一段话:“要考察到中国古代人的家族道德与家族情感,最好亦最详而最可信的史料,莫如一部《诗经》和一部《左传》。《诗经》保留了当时人的内心情感,《左传》则保留了当时人的具体生活。《诗经》三百首里,极多关涉到家族情感与家族道德方面的,无论父子、兄弟、夫妇,一切家族哀、乐、变、常之情,莫不忠诚恻怛,温柔敦厚。惟有此类内心情感与真实道德,始可以维系中国古代的家族生命,乃至数百年以及一千数百年之久。倘我们要怀疑到《诗经》里的情感之真伪,则不妨以《左传》里所记载当时一般家族生活之实际状况做比较,做证验。”“这便是中国民族人道观念之胚胎,这便是中国现实人生和平文化之真源。倘不懂得这些,将永远不会懂得中国文化。”我至今认为这是极好的意见。我从不以为传统是沉重的负荷,而总觉得它是血脉,是根源,它可以予我以智慧,借用《诗》之语,便是“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五百年间‘诗三百’,实在不能算多,但若看它是删选之后的精华,却也不算太少。五百年云和月,尘与土,虽然世有盛衰治乱,但由《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则是一贯。其中有所悲有所喜,有所爱有所恨,也有所信有所望,不过可以说,健全的心智,健全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脉搏和灵魂。孔子取《诗》中之句以评《诗》之精神曰‘思无邪’,真是最简练也最准确。”“可以说,周人是开启了一种智慧和开创了一种精神的,此中精华则大半保存在《诗》里。源头之水总是有着清澈的可喜和可爱,尽管这清澈未必全是历史的真实,而也许只是理想的真实。”——这是我写在《诗经别裁》中的两段话,可以算作读《诗》的一点点心得罢。  这本小书,我的老师和我后来都把它视作毕业论文,只是我自己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的认识。在两年前出版的《古诗文名物新证》的《后序》中我写道:“自一九九五年初夏从遇安师问学,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对老师的感激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尽,以《诗经名物新证》为基础,遇安师引导我走向一条新的学问之路,从宏观到微观,无一不悉心指点。老师的学问如百科全书般渊博,我至今不敢说已经学到一枝一叶,但自信从学过程中总算逐步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于我来说该是最可宝贵的东西。用朋友的话说,遇到一位好老师,是求学途中最大的幸运,而我正好是一个幸运者。”时间过去了很久,回首走过的路,才更能理解老师当日指导我写作这本书的良苦用心。  平日最喜欢引述的两句诗,一是“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一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前者是对自己而言,后者是对朋友而言,今天再一次把它引在这里,以用来寄托我的全部感念。  丙戌七月初五

内容概要

扬之水,本名赵永晖,曾用名宋远、赵丽雅,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曾任《读书》杂志编辑十年。著作有《棔柿楼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当年只限量印了300册,如今已成坊间奇货)、《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
人称“京城三才女之一”,张中行先生曾写《赵丽雅》一文,对其传神写照,至今成为扬之水经典小传。收录在《负暄三话》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播、講授,於是不離政治教化。三家既立於學官,其與政治的關係自然密不可分,或曰三家多主作詩之意,毛多主采詩、编詩之意,而從三家所存之部來看,它以講故事的方式說詩,更接近春秋戰國時代賦詩、引詩的風習,比毛詩近古。因為早已失却全貌,所以不能够知道它的體系,但恐怕未如毛詩之全備,毛詩終於存,三家終於廢,這大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毛詩建立起來的體系,不是詩的體系,而是說詩的體系,同樣是“使《詩經》的每一首有了聖道王功的奇跡,使《詩經》每一句話有了裁判一切禮俗政教的職責與功能”,但與三家相比,毛、鄭一派更把諫書思想建築在夫婦、父子、君臣、朝廷、王化的系統上。毛詩所以由民間之學而成官方之學,且取代穩穩立足一個朝代的學派,原因固然非一,但如果不是因為教化的體系更為完備——鄭箋的推闡也正是從這一面用力——則簡直不可想象。在這裹,經今、古文之争,倒在其次。總之,由先秦至兩漢,詩的解釋,已經混雜了賦詩之志、引詩之志、經師之學,這可以統歸在歐陽修所謂詩之“末”者,却緊緊依附於“本”,而經師之學尤其成為詩學中最是疑信參半的一部。 至於毛詩序,它的作者便是一個聚訟千年的疑案,似乎至今也没有足以定讖的論據。范家相《詩瀋》卷二:“詩序既非子夏作矣,然則毛之序其出於私見而妄傳之耶?抑别有所據而非苟耶?曰:亨與萇之授受彰彰然也,河間獻王造次必於儒者,山東儒者多從之游,使毛公授受不明,獻王豈肯信之?諸儒寧不群起而攻之?”“平心而論,信之過者固未為盡得,攻之甚者亦未見無失也。君子之學務折衷之以求其當而已。漢學上接周秦,古序豈盡無據。讀書要在得間創義,非以求新。序之可通者,毋苛求其疵,其不可通者,經文具在,四經三傳可旁證也。”這樣的認識,真是很好了。其實何止毛序,將漢儒說詩四家合看,雖可見各有傳承,但共同的來源也不是很少。大致四家所取,都有可信的史料,只是常常為了講授的需要、創立學派的需要,乃至參政的需要,而不惜對史料割裂、歪曲,委宛申說,於是信者乃成為不信。後之解詩者,原可從中剖取尚存其真者一一前引范氏之議,本來是極為尋常的道理,只是因為詩之“本…‘末”太多夾纏,廓清原始,乃格外繁難。

图书封面


 诗经名物新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开辟鸿蒙,“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有诗然后有史,而诗三百所记录与反映的人物情事,在扬之水先生于《诗经名物新证》(以下称《新证》)的解读中,本身亦可自成一部宛然动人的历史。自诗之后,千载以下史家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计数,然而深幽丰美堪与《诗经》比肩者,惟《史记》而已。以史作论,《史记》已是绝唱,《诗经》则胜在超脱,在不自觉的吟咏与传唱、低徊与激扬,在我生之初的天真未凿。以其情真,方得意切。名物者,顾名思义,指的是事物的名称与特征等。名物研究古已有之,首推汉代的《尔雅》,公认是历史上第一本训诂著作、名物的百科辞典,此后历代雅书均致力于名物考证与释义,又有《广雅》、《通雅》等。而扬之水先生所著《新证》一书,又与传统的名物考证有所不同。除附论是以特定事物(诗之车、诗之旗、诗之酒)为题、多方引证展开论述外,全书正文一十六篇文字,均以某篇诗作为中心,对某一领域,或曰名物,加以研究,并辅以绘图、文物和历史文献(包括古代诗文),穷尽各方资源,跨越考古、历史、文学、艺术各个学科,将传统的名物训诂考据与新的历史认知、观察、叙述方式相结合,再现日常生活与特定场景中的历史细节与情感。历来对《诗经》的解读已有滥觞之势,或通译,或笺释,或讲读,或图解,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而《诗经》的重要美学特点之一便是它的不事喧哗。以极简淡质朴之语言与极广阔浩渺之想象力,成就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是以工笔描出明媚春日;“四牡孔阜,六轡在手”是顾盼从容的一个剪影;而“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心动魄,这才是华夏初民的敦厚情怀,万籁初醒,惟有静默以对。在诗之前,没有更美的语言;在诗之后,没有更真诚的时代。生死爱欲是每朝每代都不曾或缺的精神命题,却惟有《诗经》最纯粹,因为它尚蒙昧于生死爱欲,惟有以直觉引路,天地间充盈的是一股英华之气,神完气足,流风铄金。相比之下,坊间流传的众多解读无不情思纷扰,将一切由诗而始的锦衣绣服不管不顾地强加其上,衬得《诗经》在天地间越发一味地落落寡合。南朝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语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固然温丽隽永,然而既有《诗经》在前,无论是遣字、用情还是巧思,显然都更胜一筹。只是年代久远,文字衍变,那时琅琅上口的民歌与唱颂,今日反而变成了诘屈聱牙的符号。于此扬之水先生的《新证》才愈见可贵与不易。先生在《诗:文学的,历史的》中提到自己的分类“很不‘诗意’”,“更无法概括诗意”,“只是想约略显示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图景,即史中飞扬的一面”。一十六篇专论中,中心诗作均来自国风和大小雅,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建筑、祭祀、射礼、音乐、服饰、天文、车战与田猎。万物皆有名,已逝者有名,将来者亦必有名,是谓名物。有名然后可指代可散播可喻情喻事,然后有史。《诗经》中的物象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是开辟鸿蒙的那颗情种。已故的金克木先生曾在《“书读完了”》一文中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说“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后世的书籍和文化,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衍变生发的。只有读懂了这些书,才能够从本源上了解一种文化,因为它们就是文化最初的那一层积淀。我们今日文化里那种感物致知的想象,正是千年以降的累积。《诗经》多以风物入诗,名物之象累累如坠,由物象入心象,氤氲交织,才有诗的深致厚重。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才有“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才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才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如是种种,皆以诗始。扬之水先生将自己的研究范式概括为“定名—相知”,“定名,解决的是‘物’的问题,即作为物,它的名称与用途。相知,解决的是‘文’的问题,即其承载的文化信息是什么”。“定名的问题,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有此第一步,才能够呼唤起沉睡已久的生命,才可能有对它的倾听和由此而来的第二步相知”;在“激活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复活了自己的生命。”于是我们在《新证》中看到了精细入微的周代南土诸侯国形势图,看到了沃土周原是如何“北倚岐山,南面渭水,千河迤其西,漆水贯其东”,看到门庭俨然、堂室分明的古居建筑,看到驷驾车的精整密致与两骖两服的奔驰如仪,看到身着绉纱夏衣的卫夫人宣姜何以飘然若仙……而与名物释义同时豁然展现的,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的热烈兴盛,是“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的轻声惋叹,是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急转至“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流转自然,是在“既往既来,使我心疚”的愁怨之后将目光指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俶诡奇幻。惟有懂得才可送出最真挚的赞美,惟有理解才能致以最虔敬的尊重。惟有通晓诗中物象,才能悠游先秦诗书之中,畅谈流风遗韵,遥以目光致敬;否则就算是想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恐怕也浇得不是那么痛快。《新证》以看似无情的科学态度谈温厚质朴的诗篇,将今日之诘屈聱牙还原成昔日的情事分明,于细致严谨中更见有情。名物“新证”,乃是沈从文先生的生前宏愿之一。在初版后记中,扬之水先生提到此书缘起,是沈公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篇考证文字中,希望结合诗书史籍与考古文物对古代名著进行研究,并进而直接提出“诗经名物新证”的课题。“二重证据法”乃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出土的甲骨文字解读中所提出,认为现代考据,除了“纸上的材料”,更有地下的新材料,即考古文物,也应利用起来。一可“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二是“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沈公的煌煌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正是“二重证据法”的重要成果。“二重证据法”的本源可追溯至北宋时代,由静安先生提炼成纲之后,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又进一步将其归纳为“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此后又有三重证据法乃至后来的多重考据的大趋势,实际上涉及的是多学科结合的问题。考据一门之广博之久远之深邃之细微,几可与历史本身等量齐观,令人浩然兴叹。念及眼前《新证》一书,不仅融合了扬之水先生的多年心血,更有历代大师的积累与升华,拳拳之意,触手生温,又兼《诗经》之温柔敦厚温婉天真,惟有一句“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诗经•周颂•敬之》),可遣斯怀。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此版本为繁体 相当有味道 有白描的图解 以及行化的注释
  •     这本书放在手边许久了已经,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终于鼓起蚂蚁啃大象的勇气,开始阅读。学术这东西是无法忽悠的,一伸手就知道功底如何,此书的特点是厚重、绵密、扎实、透彻,令人叹为观止……
  •     笃笃定定讲老里老早的事情。好像真地看见一样。但我没看完。
  •     诗海中的片羽吉光,还有广阔的内涵需要阐释
  •     喜欢里面的插图,喜欢扬之水先生的文风。
  •     宗周礼乐之美。
  •     几乎从不在怪力乱神的基调上大声喧哗,和西方英雄时代之史诗之貌大不相同。"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气质及周代社会的审美趋尚,诗人的激情往往从雍雅蕴藉的形式表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结合了七十年代多数已经作出不同程度甄别和考订的成果,已不是就"诗"论"诗"这么简单,涵盖了历史考古之背景,证史,证诗。传统的名物考证是孔子提出的"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名物诠释之宗,后遂有诗经名物研究中"博物学"一系,以"多识"为务,考证诗中草木鸟兽之名。诗,第一是文学的,但是因为它终究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所以它又是历史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那一叶的诸多方面。由物,而见史,见诗,这本是名物研究的一大优势,况且先生指出,甲骨,金文,古器物乃至古代文化遗址不断发现,诗经名物之研究,今人可以做的更好。
  •     扬之水好书
  •     自己旧学修养差了些,所以看不大懂
  •     读了一两章,发现自己对名物兴趣不深…… 但是作者还是值得尊敬的。
  •     老书了,扬之水书好贵
  •     还行吧,但是,
  •     期待做得更細緻。
  •     诗的时代,温润如玉,其声锵锵,西方之人兮,牧野洋洋
  •     好书,很好的作品
  •     一半释物,一半礼学,礼制落在人性人情上,是为其高处。但谈礼却不提法统、道统,是其不到之处。文心细密,遣词雅致,读来很舒服。
  •     扬之水的书
  •     诗经学的参考书
  •     优美,上古,清韵
  •      河山不总是依旧。比起来,文字的生命反倒最长久——河山孕育出来的诗,不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存在?   生命和它一样永久的金石,可以作证。
  •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     每一篇都这样写下来就好了。
  •     这是一本好的没法评论的书。因为我自己水平实在不够格。但是阅读的过程中吸取了非常多的养分。
  •     太美了。
  •     很学术很细致,其实很有意思,但对于我这种古文功底差的人来说实在太难读了。
  •     只能当工具书用。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看着太累……不看了、。
  •     涉及面很广,社会,风俗,服饰,饮食,历史。看完后,诗经中原来很多抽象的地方都变的具体温暖起来。 题外话,有些诗的解释还真是多,光是“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适兮”我就看过不下三种解释,悼念亡妻说,诸侯野心说,无聊牢骚说
  •     正在读,第一版已读过两遍,这应该是第三遍了。也是本人最喜欢的2000年以来出版的四本诗经书之一。这纯粹是依学术来说,不涉及文笔。学术的不需要文笔,只要简洁明了即可。
  •     书绝对是好书,北京古籍出版社版早已读过多时,唯恨纸劣墨恶,校雠不精。本想此本应有改进,不意同样纸劣墨恶,背胶装,用胶不好,质地非常脆,刚一翻就裂成两半。编校质量待细读,不予置评。
  •     考证绵密,语必有据而又辞句典雅,情韵悠长,令人不忍释卷复不愿终卷
  •     填补了诗经名物考证的空白!
  •     装帧不好,胶很容易开裂
  •     高中买的,大学才读完。
  •     读的扬之水的第一本书。
  •     了解诗经
  •      在鹿鸣从头到尾翻过一遍,很喜欢。扬先生是古墓派学者,文如其人。
  •     不学诗无以言,然而毕竟是离那个时代太远了,连学诗本身都需要经过艰苦复杂的努力。能看懂的不多,车制和农具不看实物很难想象其实用过程,光有结构图还是不太行。要是有诗经博物馆之类的就好了,把那个世界拖回到可触碰的界域中来。扬之水这个瞎抒情的毛病能不能改改……
  •     绮错缤纷
  •     什么玩意儿。
  •     大概只看得懂七成但还是手不释卷,简直魔性了
  •     关关雎鸠……在水一方……
  •     极品好书!很难读!
  •     扬之水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