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文学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远去的文学时代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309081848
作者:黄子平
页数:349页

作者简介

《远去的文学时代》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书籍目录

目录

小序

一九八〇
星光,从黑暗和血泊中升起——读北岛小说《波动》随想录

一九八一
从云到火——论公刘“复出”之后的诗

一九八二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林斤澜近年小说初探

一九八三
当代文学中的宏观研究

一九八四
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

一九八五
深刻的片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

一九八六
《艰难的选择》小引

一九八七
千古艰难唯一死——读几部写老舍、傅雷之死的小说

一九八八
灰阑中的叙述
沙之书

一九八九
演戏或者无所为
语言洪水中的坝与碑——重读中篇小说《小鲍庄》

一九九〇
《中国小说一九八九》序
“革命历史小说”: 时间与叙述

一九九一
病的隐喻和文学生产

一九九二
与他人共舞

一九九三
“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

一九九四
革命·土匪·英雄传奇

一九九五
《新写实小说选》序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宗教修辞

一九九六
“香港文学”在内地

一九九七
世纪末寒夜中不灭的烛光

一九九八
在词语的风暴中借诗还魂——读黄灿然的《哀歌》之一至之七

一九九九
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

二〇〇〇
更衣对照亦惘然——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

二〇〇一
香港文学史:从何说起

二〇〇二
“故乡的食物”:现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觉记忆

二〇〇三
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
从北大到McBeida

二〇〇四
学诗以言志
以“体裁”为重点的文学教学

二〇〇五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序
有所不饮酒中圣,或小说写手的艺术控制

二〇〇六
真理、谎言与扯淡
历史碎片以及中国诗的现代行程

二〇〇七
陈冠中《香港三部曲》导读
鲁迅的文化研究
二〇〇八
左翼文学新论——曹清华《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序
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二〇〇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与文学史
早晨,北大!
世纪末的华丽……与污秽

二〇一〇
业余读史者的读史笔记

附录
害怕写作
喜欢阅读
那些年里的读和写

著述目录

内容概要

  黄子平,1949年生于广东梅县。1969年到海南岛当农场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七七级,1984年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芝加哥心理社会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国内浙江大学文学院任访问学者。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和《害怕写作》等。参与编著的有“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年度小说以及《中国小说与宗教》等。

章节摘录

  你瞧,由这儿向西南对面看,那是我母亲的旧居:由这儿往西北瞧,那是蓟门故里,是我父亲的坟墓。这儿在我父母长眠之地的中间,正好是两线的交点。又僻静,又干净,湖水里又恬适,又温存,还会给我留下个囫囵尸首,况且,这地方不会有行侠仗义的君子来挡着我走完人生的路。全北京,全北京啊,上哪儿再去找这么合适,这么可我心意的死地呢?  这一推断是否确凿,留待“老舍学”专家们去商榷。令我们读者感到不太舒服的,主要是,即便是获得了解脱的灵魂,能否一边瞧着自己湿淋淋的躯壳,一边用如此温和亲热的语调说话。这语调,显然与小说中当时的整个历史氛围大不协调。另一方面,依小说所写,怀着“落叶归根”愿望的老舍,由护国寺小羊圈胡同,走到了西直门(没找着母亲去世时住的葡萄院),顺着城墙打算到蓟门故里去,在护城河边猛地看到了太平湖--这一切都可能是在下意识推动下完成的,必得用相应的语言文体结构来表达才会有真实感。尽管如此,小说对“死在哪里合适”这一问题的异常关注,却恰好触及了“自杀“主题中最具民族独特性的一个方面。  在但丁《神曲·地狱篇》中,自愿寻死的人变成树木,树上结有善施巫术的鸟身女妖的巢穴,在阴森惨厉的“自杀林”中,住满了既自我叛逆,又反抗上帝的人们。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没有类似的专门拨给自杀者居住的所在。“落叶归根”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死亡者的共同愿望--死作异域之鬼或成为无家可归的游魂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中国人似乎相信,死在哪儿魂就长住哪儿--祭屈原的总在汨罗江边而不在尼罗河畔。因此,既然是自己结束生命,便有可能在地点上做出选择。《老舍之死》以“太平湖”为焦点,无意中暗合了那个由司马迁提出、历代聚讼不已的问题:屈原被放之后,为何不肯远游他国,而是执著地死在自己的故土?《老舍之死》在太平湖这个地点上,强调的正是那种经由家族血缘、眷恋故土的强烈感情,并进一步把老舍之死与中国文化的被糟践联系起来--在灵魂平静温和的告白中,爆出来仅有的一段激越愤懑之辞:  我想不明白的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偏偏要糟践文化?我到过外国,我承认外国的文化自有高明之处,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不应当留着吗?不应当发展吗?凭什么要烧了,毁了?我一辈子追着革命呀,为什么要骂我个里里外外不是人?人的尊严可以随便儿地污辱,人的价值可以随便儿地践踏,这能忍受吗?中国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儿?往后还怎么过?  ……

图书封面


 远去的文学时代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名与实之异同
  •     前面那短短的自序让人唏嘘不已。 梦中的白色花落下。
  •     我的老师的书!搞到他的签名本了~
  •     E
  •     越往后读越有味,问题意识很好的
  •     9.4的分是怎么来的啊。这种文集就是鸡肋,没有一个统筹的观念在里面。了解一个批评家,还是要看专著才行。
  •     必須讀
  •     犹记得本科时代黄子平的讲座,其实只讲了一点点鲁迅,就彻底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粗陋看法。
  •     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思想
  •     大家。光小序可见一斑,充分体现黄教授特点,学术思考不忘文采。他们是那一代人,一部分决定了在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绝对发声地位。
  •     很有见地的文学评论家,可惜呆在香港那么多年
  •     如果你想了解知青的生活阅历,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     惜字如金“害怕写作”,才使得行文肌理密实拳拳到肉。语锋机敏,书卷气在不摇撼主干的前提下轻轻游走。别人将少作藏了又藏,拘泥无处安放,他只一句:“立此存照,作为‘不能这样写’的标本”就突出重围了。前半程注重有所创见,越往后愈发筋骨舒展,猜是港潮陶冶的。文学远去心酸眼明,最终回溯旧日红如数家珍。总之风度翩翩,风度翩翩。
  •     当年上黄老师的课,觉得讲得非常好,如今看书,更觉得如此。好书!
  •     文学住院记。
  •     子平爷爷!从1980-2010的文集,看着文字点点滴滴都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好想念QAQ
  •     有几篇是我有兴趣的。文学评论是个大课题,没有基本的理论做支撑还不太容易理解。关于鲁迅、张爱玲的一些评语很深刻。还没读过鲁迅,小时候给吓到了。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应该可以看懂了吧。对了,我也很喜欢小序,真有种历经世事的苍茫感,万般感慨,笔下却甚是节制。
  •     与作者一起审视那个文学时代。
  •     害怕写作的解决方法是继续写作!
  •     太深了,必须花心思才读得完。我就读了几十页,以后有机会再续吧。
  •     黄子平,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一下黄教授的批评思路、方法、理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