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鲁迅与周作人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205061487
作者:孙郁
页数:375页

作者简介

《鲁迅与周作人》出版以后,孙郁沿着研究新文学一文化先驱者的思路,以鲁迅为参照,不断拓展领域,现在鲁迅,周作人,胡适和陈独秀都研究一过;又拓展到苦雨斋里的人物,成绩斐然,领域既已扩大,对于“人”的认识随即加深。他反过来又深入“人”内心,心性与性格,探究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特质。这次再版,就增加了新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炒冷饭”。责编希望保留我的原序,作一点改动。我觉得已经写出的东西,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也是“历史”的东西,带着“过去”的痕迹是无所谓的:不必后悔,惭愧就可以了。因此,重读旧序以后增补几句,作为新序。又因为原序印在书上时,不知道原先的责编出于什么考虑,删掉了其中的一段,那是我对孙郁运用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微辞。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我还愿意保留这点批评。

书籍目录


初梦
域外
爱意
寻路
恩怨
苦雨
互证
殊途
里与外
趣味
格调
杂学
荣与辱
后记

编辑推荐

《鲁迅与周作人》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鲁迅与周作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可以用来做很多用途:当传记或者故事读,当资料或者历史查,甚至也可以当小说或者散文来幻想。当成某种印证,或是引子,完结疑惑或者开启探索。从内而外地解析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晦涩深沉血肉相接的关联。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更宽容,更真实,也更容易为人心所信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想弄清楚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究竟何事让兄弟反目,从此仇敌。我们更想刺穿时空幕遮,揭晓宿命,我们这个民族的宿命。就好像一肩挑起英国现代文学大椽的勃朗特姐妹,周氏兄弟从青苔满地的石桥上缓缓走出,带着温热黄酒的雅和烈,整个现代中国文学顿时花容失色。他们是亲密手足,却终于分道扬镳。他们水火不容,却仿佛始终都不曾彼此远离。正像书里写到的那样,他们“一个是进取的,一个是隐退的;一个是残酷的,一个是飘然的;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谧的。”最后,他们一个被覆上民族魂的大旗,成为最硬的脊骨;另一个在苦雨斋里为五斗米折腰,哗然了全文学界,也淹没了他自己。返回童年,返回内心,返回他们曾经相濡以沫的时光,返回他们性情的本真,返回两个人,返回两具血肉之体。这是一种相当主观的判定,却在此显得异常合理。孙郁的文字很深情,当然权重偏向兄长这边,却也并没有自私地抹煞属于弟弟的贡献。语气平白高贵,姿态谦虚朴实,做文老实厚重,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读书或者阅人,最终用来反观自己。我们至今无法离开这两颗灵魂的余影,仔细想一想,“历史就这样地被持续着,正如老庄与孔孟,后代文人除了重复他们外,还会不会有其他的选择?”
  •     鲁迅,周作人——两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无可回避、颇有份量的名字。人们常常在两者间添一个“与”,或是直接唤作“周氏兄弟”,因为血亲缘故,因为同时代背景,抑或因为调侃。无论因为什么,多了这个“与”字,人们的视线就从两者伟大的成就倏地落入家长里短中,揣着一颗窥私的心。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也许孙郁的这本《鲁迅与周作人》并不适合你。由于该书没有序言,我最先读了《后记》。“坦率地说,当我试图沿着历史的旧迹去复原历史的过程时,我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真正地了解过去。历史积下的尘土太多,要画出历史人物的灵魂,有时就不得不做一些铲土的工作。中国向来是以史学的博大而著称于世的,但我们的史书里,却有着那么多虚假的东西。鲁迅当年痛恨旧史书上的“瞒”与“骗”,便是对 国民旧的积习失望的结果。所以,这本书如果说还有值得看的地方,那便是自己写作时的真实感觉。”不得不为作者在《后记》中的坦率折服,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还原历史是一件极苦的事”,从作者的口吻来看,想必这本书他是尽力而为了的。在我看来,这本书算不上传记,更像是略传或思想成长史。少年,周家败落,长子鲁迅“整整4年,他差不多天天出入当铺和药店里,‘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呐喊。自序》)”,疲惫、压抑、世态炎凉、人情世故重重地砸给了少年鲁迅,“外婆家的避难,鲁迅受到了乡人的冷眼,寄人篱下”,这是鲁迅“第一次尝到被压迫的苦果”,“这大概是促使他早熟的一个原因”,“直到中年,提及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但周作人,因年龄与性情的关系,避难的日子却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他所看所感,却与哥哥大不相同。两人的个性差异,在这时就显示了出来。”。青年,兄弟二人一同在日本“蓄积力量”,可“鲁迅内心总承受着沉重的东西,又不耽于个人享受,读书也远离自娱者流,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在仙台的学习使鲁迅“科学救国”的梦瞬间破灭,“他已经看清了中国人的一切个人的不幸均与国家的不幸相联系着”,这是鲁迅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的起点;而周作人没有这样一段经历,“6年,他渐渐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一个心性温和、中庸、学者型的心境,便在那时悄然形成。”。在二人人生最重要的思想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此反差的价值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重重地伏笔。回国后,两人同样陷入被现实落差击溃的困境,回归“骨董”,回归“译介”,过上了一段“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的平静日子,可“周作人是喜爱有情调的艺术作品的,但鲁迅却很注重精神性的东西。他领着弟弟译书,不太受日文译界的影响,学了德文,又不去啃显学著作,而是通过德文,了解东欧弱小民族的世界。周作人深深感到了哥哥的选择,他的主观性很浓……”兄弟二人对学术研究的目的与兴趣所在可见一斑。作者认为“后人曾以种种目光,来揣摩二人分手的因由,其实多以神秘的哀叹而告终。或许,未来的学人于此中可演绎出许多故事,但那也只是吊吊世人猎奇心的胃口,要深味其中苦情,是大难的。我无意在此多费笔墨,亦不想断定二人是非。在人生苦海的面前,世俗的价值与理性是无力的。我于兄弟间由挚意到分手的故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残酷。”,想看“热闹”的读者丝毫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满足,我想这也是将本书与其他挖掘私密、迎合大众的相关传记拉开档次之处,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位曾经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是秉承一颗单纯、虔诚的心研究周氏兄弟的,如果这本书“记录了我与已逝的灵魂交流时的心态”,那么我能感受到这位学者潜心研究的严谨精神。同时,他也以此向我们传递自己的处世之道,“人是最无法解释自己的动物。当我们对己身与客体存在无法断言的时候,沉默,或许是最好的表达罢,此外,还会有什么呢?”“懂得鲁迅的,莫过于周作人;同样,深解周作人的,乃是同胞长兄。因为彼此太了解,又深谙对方之短,不相容,便十分自然。我一直认为,倘若不是羽太信子的存在,二周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前面看似传记式的铺陈,实则是作者沿途为我们扒开暗藏在深处的引线;全书看似规避落入窥私的窠臼,实则依然以“俗”为目的,沿途索骥,更便于挖掘二人孕育多年的深层的反差。而最终,告知我们“今天,只要你直面生活,你便不得不遇到这种价值难题。要么选择鲁迅,要么是周作人。”。“一个张扬着生命 热力,在对苦难的抗争中,把生存意义指 向了永恒;一个恬静超然, 默默地品尝着生的苦涩,在忍受与 自娱中,得到生存的快慰。”,鲁迅的世界更多承担着社会与历史的价值,周作人的世界更多局限于个体生存的价值。的确,这是一个永恒反复的课题,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渺小的个体,无数次地面对类似的抉择。我喜欢书中这样一段比喻:鲁迅“犹如地火突地喷吐出来,无规则、无情面的流动。但它压迫着你,使你从这血色的世界里,感受到伟大的热力。周作人永远也没有这样的热力,他仿佛一道清风,除了给你爽快,便不再有什么,虽然它永远散着诱人的情致。”。这段话无疑透露了作者对周氏兄弟的价值判断,也表露了对读者的价值导向。“周作人的全部困惑在于,他在陷入了对政治的绝望与对民族的绝望的同时,把个性的觉醒与民众的觉醒对立起来,个体价值成了超越万物的尺度。”“不肯袒露内心非理性的情感,永远捍卫着自我闲适的情趣,因而,在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委身于异邦侵略者的足下,便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对周作人悲壮式的价值沦陷定义地精准而深刻,同时给读者敲响人生警钟:在缺少“一种深沉的自我解剖精神和否定精神”时,切勿固执地坚守“自我”,否则可能像周作人一样跌入深渊,无法抽身。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那些时代弄潮儿往往选择的是鲁迅式的价值,跳出流水,永立潮头,需要的是动态的精神,是献身于社会而又超脱于大众的姿态。可历史同样不否定,周作人式的价值,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没有推动历史的长辙前献力,而是为我们描绘完全不同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现实生活的一个“桃花源”,一种闲适怡然的个体诉求,给予人们更多一种选择。如果人生面对鲁迅和周作人两种选择,你又会怎样抉择呢?
  •     晚间看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不妨看作二人之略传及思想变迁之合传。想到几点略提于下:1.并非一群人带来一个时代,而是一个时代带来一群人,正是在某一种环境下,才可以使某一种群体显现出来,因为时代把闪光灯打向了那个舞台,你不站上去,自有别人站上去。现如今自不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了。身处后集权时代的中国同时又受迫于商业文明,社会的焦点早已不在文化二字上了。2.章太炎有一段评论妙极:他认为人性健全,体魄健壮,则文学的景观亦阔大。后来文风萎靡,异族入侵是个原因,而人性的弱化,缺劲健之力,乃是其敝的根本。3.辛亥双十之后,周氏兄弟所撰一篇《望越篇》,提及虽已由帝制入共和,但心性二字,殊难于一时改造完毕。故作者写下:“在革命年代,头脑依然如此清醒,且又多宿命之感,这是唯有思想明晰又深谙历史者才有的感觉”2011.10.30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一个家庭,两种人生,斗士与绅士。而流氓鬼的我看玻璃上映出你的面目。
  •     一本很好的书。从中能够了解到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鲁迅不是神,周作人也不是鬼。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在文学上的造诣,在政治上的态度都剖析的很公允。
  •     留三分之二没读。一个劲汉奸汉奸的。。
  •     没读完。
  •     孙郁先生是做学术很通俗的人,这其实是本文学研究著作,但是基本无门槛,对业余者很友好,基本事实翔实,没有站队伍的倾向,一路读下来很舒服
  •     看完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又看了这一本
  •     写的引人入胜,我感觉俩兄弟分道扬镳是因为周作人老婆太傻比
  •     一般般。老生常谈。
  •     几次落泪
  •     对儒家的认识方面略浅薄,某种程度上也误解了鲁迅对儒学的看法。其余部分值得一读。
  •     部分与其让人难以接受,部分讨论浅尝辄止、语焉不详。单就二周的关系来说,本书有时脱离主题。然而,对周氏兄弟感兴趣的人仍不妨一读。
  •     值得读
  •     垃圾。
  •     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于鲁迅。读完之后,鲁迅和周作人都是知识基础很扎实的。不过鲁迅先生在生活中是热情和幽默、亲切的,而周作人是冷漠甚至有些孤高的。其间有些我想知道的事情,又没有讲。
  •     极烂。像这种传记还是不要看好。
  •     文字与评论皆精彩独到,对周氏兄弟的理解深刻,定位亦准确
  •     如果你对周氏兄弟思想和生平有深入的了解,那么这本书是把很好的开启钥匙。这本书,将所有对周氏兄弟的认识和分析,全部依托于他们生平经历之中,从经历出发在一件件一桩桩看似琐碎的事情中,充分去体现他们思想在时代背景之下的剧变,以及思想上的每一次转变背后的深刻原因。我觉得,认真读下来,会让你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思想大家和文学大家的过程之中的每一次人生抉择,及每次抉择对其一生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这样你才理解为何鲁迅之所以是鲁迅;周作人之所以是周作人,为何同为领骚“五四”一代学人的兄弟会从此反目并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所有这一切只要是你感兴趣的想深入了解的,在本书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合理的答案或可能的答案。
  •     知人论世
  •     ......
  •     要不是翻读书笔记都不记得自己看过了……
  •     深感人是迷惑、浑沌与深阔,且难以言全的所在。
  •     兄弟倆的決裂實在太讓人痛心了。
  •     弱攻渣受·兄弟相杀·情感理智·一应俱全
  •     给了一种新的角度理解周氏兄弟,但是又觉得有著者自己臆想的危险。
  •     故事差不多都知道,想看是因为据说作者文笔不错?
  •     向来不太习惯这种情绪化的主观表达方式,感觉对象被代表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看到一些思路和想法,语言读起来也很轻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