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基本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翻译基本问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208101494
作者:袁筱一,邹东来
页数:223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讨论了在文学翻译中一些学术争鸣的重要话题,比如“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意译”和“直译”的问题,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等。

书籍目录

不在场证明——代序
导论何谓翻译理论
 一、翻译的本质及其所引发的悖论
 二、翻译理论研究的由来与发展
 三、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不可译”与翻译的可能性
 第一章 不可译:一个哲学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译者的任务
  三、翻译的语言哲学问题
 第二章 翻译史观对“不可译”作出的回答
  一、翻译所特有的时间性
  二、翻译实践中的不可译因素
 第三章 意义:不可译的悖论核心
  一、意义所走过的历程与翻译理论研究
  二、意义的单位与翻译的单位
  三、意义与忠实
第二部分 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
 第四章 译者的位置
  一、翻译主体在两个文本中的位置
  二、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位置
 第五章 翻译主体的界定
  一、翻译主体的视域
  二、翻译主体的痕迹
  三、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
 第六章 翻译主体的合理显现
  一、复制与创造的基本概念
  二、翻译作品的整体性
  三、“阐释不足”与“过度阐释”
第三部分 在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
 第七章 翻译是一种平等的相遇吗?
  一、后殖民视域中的几个问题
  二、两种语言文化所构成的真实关系
 第八章 抵抗与接受
  一、接受:文学翻译研究中必须考察的问题
  二、翻译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结论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
 一、致力于自身所提出的问题
 二、关于翻译伦理的构建
 三、不是结语的结语: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学翻译基本问题》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文字•传奇》、《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合著)等。译有《生活在别处》、《法兰西组曲》、《流浪的星星》等。
邹东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显然,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欲望与抵抗,然而并非毫无关系。因为原作的欲望与抵抗在译者身上得到具体的实现时,会转化为译者的冲动、欲望和抵抗,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目的语语言文化对于“异”的因素的接受与抵抗。译者正是因为其身处出发语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言文化之间,与它们具有某种特别的“关系”,因而才会产生作为“译者”的“冲动”。只是这种冲动与译者的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方向性的矛盾。作为翻译的阅读行为与其他目的的阅读有所不同,它是与出发语文本,出发语语言肌肤相亲的过程,是以爱欲为前提对出发语所进行的破坏。也就是说,翻译和爱情一样,如果对方不会让自己的存在更为丰盈,如果没有向往和欣赏,就不会有启动翻译行为的“冲动”。翻译究竟是“求异”还是“求同”,这是翻译理论发生文化转向时对于翻译本质所产生的疑问。我们会趋向于认为,以沟通为目的的翻译在本质上出于一种求同的心理,是为了让不同语言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拥有更多的相似性与可沟通性。然而,倘若我们从“爱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就会产生别样的解释。因为爱欲的发生总是一个个体针对另一个个体的:它不可能产生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而两种语言文化在没有落实到具体文本或个体的时候,不具备产生具体情感的主体因素,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总体描述只是客观事实;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两种语言文化的关系却永远会作为某种制约因素规定着爱欲发生的具体走向。在这一点上,译者的“欲望”与其他欲望并无区别,也就是说,“欲望”对于有别于自己的“他者”的发现是翻译最直接的原因,没有差异,就不可能确立自己的存在。

图书封面


 文学翻译基本问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推荐袁筱一的粉丝看看<文学翻译基本问题>这本书,是她十年前博士论文的成果,以及后来回到高校开设翻译理论课程的整理所得。情绪产生的文字如花圃里的花,人人有一朵,或娇艳或清淡,任由君赏;但专业沉淀的文字如园中一棵树,有枝有叶有根,十年生长,脉络可见。这本书就是她种的一棵树。才华固然是稀罕物,但更难得是经年的勤奋,以及抱负。上海人民出版社做的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算得上很有品味。旧信封的灰黄色,素净的封面没有任何多余装饰,朴素得像一本早年笔记,但用了更长的开本显出别致。'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用了安安分分几个黑字印在正中,没有刻意的放大或强调,'基本问题'这样的书名看起来平实,不过海德格尔写的哲学著作也叫'XXX基本问题'。封面封底没有书腰没有推荐语,书内也未请人作序,不隶属任何学术出版计划。所以整本书给人一种纯粹的感觉。书页用轻质的纸张,淡黄色,200多页拿在手里很轻,作者也在序言里多次称之为'这本小册子',而从不称其为'书'。出于谦虚?出于谨慎?还是出于'野心'?要知道,某些'小册子',那可是翻译理论界的经典之作。封面上有淡淡的两个符号:逗号和句号。也许寓指翻译不过句逗之间事。不过我暗想,句逗属于所有文字,而最能代表翻译的标点符号,或许该是一对令人怀疑的引号,正如翻译命定的身份。读序言时感觉到作者文风的小小变化。虽然一如既往地运用着西化的句型(比如她特别擅长的插入句),但她着意使用了更多的句号。似乎渐渐不再迷恋于长句的千回百转弹力十足,而开始珍视句号带来的确定感和停顿空间。不知道是因为我对于学术圈子的缺乏关注还是因为在读书上的迟钝,在今天偶然发现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说过任何宣传。跑到豆瓣上一看,它也很安静。是作者想给偶然发现它的读者以相遇的惊喜吗?忽然想起曾经读到过袁筱一写在流浪的星星序言里的一句话,大概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最美好的相遇,但可以有为了相遇所做出的,最美好的努力。
  •     袁筱一的序言,叫做《不在场证明》。Alibi,她说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翻译的最好术语。我的理解是,对于一个喜欢文字,在文字中找到归属感,但却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人来说,翻译无疑是一个绝妙的安全地带。她在开篇吐露了自己做翻译的纯私人理由:“它可以缓解灵魂的寂寞,可以缓解赤裸裸的灵魂直接撞上尖锐的语言之墙所产生的疼痛和焦虑。”你看,译者其实是多么狡黠、爱自己、懂游戏的人。那么,又是为什么做翻译理论呢?往大处说,理论家的野心,在于介入世界的运作,制定某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哪怕这个世界在常人眼中根本是不存在的,而那些问题也都是伪问题)。往小处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思维游戏吧。书中有一句话说到“一切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没有任何思辨的意义。而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才是生产性的,永无止境的。”做理论的趣味,尤其是翻译理论这种迷雾重重的领域的探索之乐,也许就在于这个“生产性”。作者的理论根基最初来自这些人:乔治•穆南、乔治•斯坦纳、安托万•贝尔曼、拉德米拉尔、亨利•梅肖尼克、塞莱斯科维奇,以及他们背后的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现代诗学和现代文学理论。然后,她穿过德里达的热闹,找到了本雅明。本雅明那篇《译者的任务》,是她在阐述这本“文学翻译基本问题”时,用了很多笔墨来谈论的。而贝尔曼则是她认为的“真正的翻译理论家”,因为他所做的,是“围绕翻译本身,建构起有关翻译的一个问题体系,从翻译史(而不是史料)入手,对翻译史、翻译本质与翻译批评的问题进行论述。”她最看重地一点,应该是:他从来不会“用一个死的方法框架生搬硬套地解释和规定翻译的现象和事实。”所以,作者对于翻译理论的态度,承袭了贝尔曼的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作为经验的思考”,因为贝尔曼在定义翻译本质时说:“翻译是能够在思考中绽放并被(重新)抓住的一种经验。”在这句话当中,翻译像是一个灵动的舞者,具有无穷绽放的生命。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袁筱一老师的学术文章也能这么好看!(崇拜脸)
  •     翻译哲学
  •     学汉语文言也可以一读。
  •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我真是太喜欢袁筱一了!
  •     作者哲学功底深厚,对翻译理论的思辨令人耳目一新,只是个别引用出处不明,个别段落稍显晦涩,总之一本好书。
  •     超出我目前所能理解的范围
  •     袁以个人的情感和专业的素养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这其中有类似的话题: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语言本身是一个独立世界,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说明;作品的无主性和独立性;语言之墙的碰撞带来的刺痛;翻译的重生;意义并不存在;翻译的本质是不可译.....如果你对以上完全不以为意,那这本书并不适合你。如果你在莫名其妙之余有所兴趣,那你可以了解一下语言学翻译学的一些珍贵食粮,就象欣赏博物馆里的一副画,你完全不知道它的背景、技巧,甚至看不懂内容,“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但你还是感到了愉悦。对于大多数象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就是这样,不明觉厉,似有所指,但在她文字的流淌中,我还是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就象袁在另一本书中所引用的“闭者眼睛听音乐”。
  •     还记得刚上研一时如同读天书,现在读起来却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     内容比较深奥 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
  •     这本书,从哲学层面探讨了译界传统上的基本问题,视角新颖,论述合理,是翻译专业的研究生的首选参考资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