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水浒(品人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品水浒(品人篇)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506030380
作者:吴越
页数:329页

作者简介

本书围绕《水浒传》中的人物,分为八个板块来加以评论。具体包括:武松板块(潘金莲、孙二娘、蒋门神等)、昏君奸臣板块(赵佶、蔡京、朱勔、高俅等)、宋江板块(朱仝、秦明、李逵等)、闲话配色板块等。

书籍目录

序言:营造宽容宽厚宽松的文化环境前言武松板块(潘金莲、孙二娘、蒋门神等)1.武松是个什么人2.武松是什么地方人葬于何处3.武松怎么会在阳谷县打虎4.武松是用拳头打死老虎的么5.潘金莲为什么要勾搭武松6.善说风情的王婆没有好下场7.武松杀嫂,不是必然的结局8.张青和孙二娘,绝对是铁杆儿歹徒9.武松醉打蒋门神——典型的“黑吃黑”10.血溅鸳鸯楼——武松滥杀无辜的开始11.武松能徒手搏虎,却斗不过一只狗昏君奸臣板块(赵佶、蔡京、朱勖、高俅等)12.风流昏君宋徽宗,是“盗贼蜂起”的总根源13.状元宰相蔡京,是个大奸臣14.蔡京等人的“奸臣集团”如何引发“民变”15.奸臣高俅——从球星到卫戍司令鲁智深、林冲板块(史进、杨志等)16.史进——误入歧途的典型17.鲁达拳打郑屠,既不英雄,也不好汉,更无必要18.花和尚其实是个莽和尚19.莽和尚鲁智深好管闲事20.林冲能忍之一:是个标准的“顺民”21.林冲能忍之二:发配路上,英雄气短22.风雪山神庙——林冲忍无可忍,终于被逼反了23.林冲上梁山,人性从善开始变恶24.杨志卖刀,虽好汉难敌无赖25.杨志发配,凭比武得以重用晁盖、吴用板块(刘唐、三阮等)26.刘唐报信,晁盖谋不义之财27.吴用游说三阮,不是他“善说”的功劳28.智取生辰纲,吴用是个好导演宋江板块(朱仝、秦明、李逵等)29.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30.刘唐下山,是“宋江杀惜”的引子31.宋江杀惜,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32.朱仝“义释”宋江,究竟是什么“义”33.宋江逃亡,一曲“流浪者之歌”34.秦明是个草包司令,宋江是个黑心匪徒35.宋江回家,自投罗网36.李逵究竟是个什么人物37.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真面目的大暴露38.宋江再次让贤——拙劣的奸诈表演杨雄、石秀板块39.“淫妇”潘巧云,是不是该杀40.杨雄、石秀,因负气杀人而当强盗卢俊义板块(大名府之战)41.卢俊义上山,典型的强盗逼人做强盗42.卢俊义下山回家,一步步走进陷阱43.宋江兵发大名府,是因为吴用计划不周44.关胜和索超,贪生怕死的投降将军闲话配角板块45.闲话柴进:一个神秘的半江湖人物46.闲话李立、张横、穆弘:一帮歹徒恶霸47.闲话黄文炳:一个忠君的好官48.闲话顾大嫂和扈三娘:两个不同性格的女人49.闲话时迁:功劳不小,待遇不好50.闲话安道全:嫖妓女的神医

编辑推荐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告诉你怎样解读《水浒》;告诉你为什么写《水浒》;要以是非善恶评《水浒》;别带阶级感情读《水浒》;不再一知半解读《水浒》;不再无的放矢评《水浒》;向刘心武挑战品《水浒》;向易中天挑战品《水浒》。

前言

  营造宽容宽厚宽松的文化环境  ——喜读《吴越品水浒》  周瑞金  继去年8月出版《吴越评水浒》之后,吴越老先生紧接着在今年年初又再接再厉推出《吴越品水浒》大作。吴越先生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真是:年老体不衰,大器晚耀辉!  这两部书一脉相承,以人性善恶评《水浒》,以对国家、民族、社会利弊判是非,大胆倡言《水浒》不是写农民起义,不是写英雄豪杰,而是讴歌土匪强盗,渲染杀人放火;梁山好汉们杀富不济贫,除暴不安良,端的是一伙儿“暴民”对黑暗社会的扰乱滋事。  如此尖锐泼辣的品评,如此一针见血的谠论,凸显作者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别出心裁的眼光和识见。可以说,《吴越品水浒》一书是对历代以来误读、误解、误导《水浒》的一次颠覆性的拨乱反正。此书出版,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应在意料之中。  《水浒》是一部奇书。施耐庵集南宋以来话本、民间故事、戏曲,于元末编撰成书,直至明嘉靖年间方才刻印出版,历时二百年之久。它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以其恢弘壮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激越炽烈的思想情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形象朴实的语言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历代广大读者。  成书四百多年来,有关《水浒》的笔记、序跋、批注、评点,不可胜数。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水浒》研究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划时代人物。他高度评价《水浒》的文学-2;术成就,创造了文中夹批、回尾点评的评点文学作品的范式,开创了文学评论中的点评派风格。但是,金圣叹曲解了《水浒》的思想意义,腰斩《水浒》,截去《水浒》七十一回后的章节,凭空捏造一个“嵇叔夜”来杀尽斩绝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因此,鲁迅批评他“昏庸得可以”。胡适也批评金圣叹评点方法是“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缺乏科学的研究。  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胡适为代表,对《水浒》的评论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胡适通过考证,对《水浒》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鲁迅对《水浒》的考察研究,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水浒》成书的时代背景,是“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揭示了施耐庵在异族外敌统治年代,想呼唤强悍和对抗,鼓励“暴民”犯上作乱,是可以理解的。鲁迅和胡适都把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看作是强盗,而且是写得可敬可爱的强盗。历代老百姓就把梁山泊当作“褒强盗、贬官府”的“发挥一肚皮宿怨的地方”,“故把一座强盗山寨变为替天行道的机关”。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  鲁迅还指出《水浒》所写的,是从侠变来的强盗,这种盗有两面性,“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也时受其骚扰”。“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因此,鲁迅的结论是:“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对《水浒》的评论,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要说对《水浒》的评论,当然不能不提到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他往往从作品的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如同他把《红楼梦》看作是“写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政治书一样,也把《水浒》当作一部政治书。在民主革命时期,出于鼓励造反的需要,他把《水浒》看作是农民革命的史诗和教科书,赞扬梁山好汉们的反抗精神,认为共产党闹革命也是“逼上梁山”。毛泽东高度评价平剧(即京剧,由于当时“北京”改名“北平”,所以相应地也把“京剧”改称“平剧”)《逼上梁山》是~恢复了历史的面目”,“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到了“文革”后期,他又把《水浒》贬为鼓吹投降的“反面教材”,着眼于“屏晁盖于108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毛泽东的这个评论被“四人帮”利用、扭曲和变性,在全国范围发动了一场“宋江架空晁盖”、抓投降派,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周恩来、邓小平的政治运动。这在文学批评史上成为空前绝后的“杰作”,落下了历史笑柄。  我的老友吴越先生,正是检视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评《水浒》思想观点,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水浒》的人物形象和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番全面的考察研究,做了一番再认识、再思考、再品评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水浒》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不管几百年来人家对它如何是非褒贬,作为一个‘今天的’中国人,总应该用‘今天的’唯物历史观和是非观来对《水浒》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吧!”  《吴越品水浒》一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从人性善恶出发,从是否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端正社会道德风尚出发,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不拘泥于“阶级斗争”。通过讲“故事外面的故事”,向读者展示《水浒》背后深蕴的思想、情节和旨趣。作者提纲挈领地从“侠意识”和“霸意识”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水浒》主要人物“救人于苦难”的“侠意识”十分淡薄,而“善杀人者即英雄”的“霸意识”却不断地滋长蔓延,结果必然是增加百姓的苦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试以武松为例,作者评述说:“以前的武松,虽然是个粗鲁的浑人,但是人性不恶;自从十字坡认了张青做哥哥以后,不知道张青是怎样开导他的,善恶的界限模糊了;血溅鸳鸯楼以后,他的人性逐渐向恶的一面偏移了。”“好好的一个打虎英雄,一个得力的刑警队长,终于变成了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吴越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水浒传》。当时他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研究《水浒》,是领导分配的任务,目的是如何把《水浒传》改写为拼音文字,着眼点只在于语文的现代化,还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这是吴越研究《水浒传》的第一个阶段。  吴越为人禀性耿介,直言无忌。五十年前在“鸣放”中,他大胆质疑“法律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之类口号,倡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剥夺地主富农子女上学机会”,云云。结果被打成“右派”,遣送劳改农场劳改,一去就是二十三年。其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对人性善恶、世态炎凉有着特殊深沉的体验,砥砺了敏锐犀利的目光,评人论事自有其独特的见解,评是判非自有其不落窠臼的视角。1975年的“全民评水浒运动”中,他看见革命派的“豪言壮语”:“为了让朱仝走上革命道路,杀死一百个小衙内,也在所不惜!”他从“人本位”出发,反对这种绝灭人性的屠杀,质疑朱仝上梁山,是不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由此质疑《水浒传》是不是写农民起义。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反思,他认为:评论《水浒传》,再不能简单地用“阶级斗争”来分析了,而应该跳出“阶级”这个框框,提高到人性的善恶和对国家、民族、社会是否有益的高度上来认识。为此,他以自己对农民起义的新认识,以“官逼民反”为主题,在劳改农场的田边地角,利用点滴时间,经过一千个日日夜夜,终于写出了一部长达二百万字的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他一旦从“鬼”变成人,此稿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接受出版,累计发行了七十万套,被称为是“当代《水浒传》”,并被评论家认为是“二十世纪章回小说的压卷之作”。这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达到的第一个高度。他也因此从语文工作者改行当上了文学编辑。  2002年,由于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委托,他改写了一部《水浒传》少儿版,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撰写了简评和导读。这些简评,其实是利用每回末尾的空白地位写的“补白”,“有白则长,少白则短,缺白则无”。这些评论短文在网上不胫而走,吴越对《水浒传》的崭新观点,也由此公之于众。这引起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关注,约请他撰写《吴越评水浒》一书,除了把《水浒传》原文用现代汉语重新改写之外,并仿金圣叹评《水浒》的范式,在正文中夹“批”,每回后加“评”,外加大量注解,纠正原著的地理失误。这部书的重点不在评,而在注:评文依旧是“朝花”版的简评而略有补充,总字数不过十几万,也没有充分发挥;而注解则相当全面。可以说,这是《水浒传》自明朝刊印出版以来注解最多、最详细的一个版本。也是吴越研究《水浒传》的第二个阶段。  此书出版以后,又在多家网站连载或选载,引起了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和新浪网“网上大讲堂”先后约他去开讲座讲《水浒》。香港凤凰卫视还特地邀请他到山东梁山县的梁山山寨上录制了一档“梁山一百单八将是英雄豪杰还是土匪强盗”的专题电视大PK,上下两集,每集一小时。吴越侃侃而谈,舌战群儒,博得了现场许多参与者的拥护与支持。借此东风,吴越又应邀到故乡浙江好几个学校作巡回演讲,进一步阐发他对《水浒传》的评价。在此期间,许多听众要求他把这些观点、论点集中起来,撰写一部全面分析评价《水浒传》的专著。他回到北京以后,摒开一切杂务,专心写作,在原有讲稿的基础上,把他对《水浒传》的独特一家之言,更充分更详尽地表述出来。这就是《吴越品水浒》一书的由来。这不是《吴越评水浒》简评部分的重复,而是吴越研究《水浒传》的第三个阶段,总字数超过了五十万,是对《水浒传》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考证和评论。  果不其然,吴越这一品,真的品出了《水浒》许多味儿来,也让读者从中品出新的读书方法。读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必定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的动机、时代的背景、民间的传说、历史的事件、文人的评说,等等。如此上下左右,四维时空,细细品评,方能品得其中真味也!  这是吴越积五十年之力、精读精研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结果,也是他在文学评论的道路上达到的另一个高度,可谓历时弥久,功力弥深,广积薄发,必有惊世骇俗之见。  如果说《水浒》是一部奇书,那么公然标榜“不以阶级感情读《水浒》”、“不以阶级立场评《水浒》”、“要以是非善恶评《水浒》”的《吴越品水浒》,也称得上是一部奇书。这部书得以顺利出版,是文学界的幸事,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努力贯彻“双百”方针,提倡独立思考,宽容一家之言,这对于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是何等的重要。最近刚落幕的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要真正落实这个重要精神,依我之见,必须倡导宽容和谐的文化。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与传统观点不一致的见解,等等,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都要容纳、容许、容忍。对积极的探索,另辟蹊径的开拓和创新,都要鼓励、支持、倡导。对不同思想观点要宽容一点,对持不同意见、见解的同志要宽厚一点,对文化环境的管理要宽松一点。有了这样宽容、宽厚、宽松的文化环境,才有利于推动学术的探索,科学的发现,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权得到尊重,人性得以发扬,人格得到提升。  摆脱“大批判”的野蛮,越过教条主义的蒙昧,跨过形而上学的僵化,突破保守的旧框框,我们的文化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新境界,就有希望大发展、大繁荣。看来,宽容,才有创造;宽松,才有革新;宽厚,才能激发新思维。《吴越品水浒》的出版,是不是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呢?

内容概要

  吴越,原名吴佩珏,1932年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祖籍永康)。十七岁参军,自学成才。一生坎坷,历尽靡难;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年近耄耋,不知老之已至,仍笔耕不辍。一生只有两大爱好;读书、写字。共写有文学作品26本,中短篇小说、杂文、诗歌、评论数百篇,总字数超过1500万(代表作是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五卷200万字,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被称为“当代水浒传”,畅销70万套,各中文网络书库都能查到);电脑教育55本,将近1000万字。离休前曾任宝文堂书店副编审,离休后出任中国科协《金秋科苑》月刊总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荣誉委员、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更多信息,请参看吴越博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宋江在水浒中的形象  来源 价值中国网 迟竹强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历史上的宋江只是被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宋江这个人物,不知道《水浒传》这部书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好多人喜欢他,因为他主张招安,好多人厌恶他。那么怎么来看宋江呢?通过重读《水浒传》,想着通过书中关于宋江的描写来解读宋江这个人物。

章节摘录

  1.武松是个什么人?  一部《水浒》,最出风头的人物,就是武松。他在《水浒传》中所占篇幅巨大——在评书中还有所谓的“武十回”,把武松渲染、包装成一个家一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明末清初的评水浒老前辈金圣叹先生按高低上下四个等级,品评了三十个水浒人物,其中第一个“上上级人物”,就是武松(下面依次是鲁达、李逵、林冲、吴用、花荣、阮小七、杨志、关胜……三十个人中,并没有宋江,可见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不高)。尽管武松可能是“太行山梁山泊”的“三十六人”之一,但是至少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中,还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南宋末年编辑的《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的名单中虽然有“行者武松”的名号,但是却没有他的任何事迹。连鲁智深也只有“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这十几个字;而武松除了名单上有个名号之外,更没有任何事迹,连何时上山都没有记载,读者只能从书中的叙述推知武松是跟随宋江上山的九个人之一。这实在是一件无法解释也意想不到的事情。一直到了元朝,才有《武行者》、《武松打虎》和《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可能就是武松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等戏曲剧目。  有戏曲、评书的渲染,武松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最高。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农村老太太,她可能不知道李白、杜甫、苏东坡,也可能不知道省委书记是谁,却可能因为看戏、看电视、听说书而知道武松是景阳冈上打虎的英雄,是为哥哥报仇而杀了嫂嫂的义士。  正确地说,其实武松就是因为“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危害乡民的猛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的。至于他后来为哥哥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在孟州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等等,算不算英雄行为,那可就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了。  为什么打虎算是英雄。英雄可以分为许多种,有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有勇拦惊马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人民英雄如刘英俊,有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如董存瑞,更有许许多多见义勇为救人生命财产的无名英雄。那么,打老虎算是什么英雄呢?说他是勇士不行么?当然也可以。但又有些不同。比如斗牛士,可以算是勇士,但不能算英雄,因为他只是勇敢,甚至残忍,却没有为他人作出贡献。老虎在古代不是被保护动物,数量可能还不少,它是要吃人的,要危害百姓生命的。所以当时的打虎行为,属于“为民除害”范畴,是给百姓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是一般的猎户用刀枪弓箭射杀老虎,那就不稀奇了。“猎虎”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能很多,许多猎户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足为奇。就因为武松能够“赤手空拳”地打死一只危害百姓的猛虎,所以才说他是英雄。相对而言,《水浒传》中还写了李逵用刀砍死大小四只老虎,解珍、解宝也曾用窝弓药箭射死一只大老虎,书中都没有大事渲染地说他们是“打虎英雄”。——独独这个武松,因为景阳冈上多次发生过老虎吃人的事件,危害百姓,众猎户又无法捕捉,他武松却“赤手空拳”地把这只大老虎打死了,所以就成为英雄了。——这和特定的时间、地点都有关系。  好汉和英雄的区别。好汉和英雄,当然是有区别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通常人们都称为“一百零八条好汉”,没人说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几年前,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教授就说过“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至有49人不是好汉”这样的话。从话茬儿看,这个语言大学的教授,就没有从定义上弄明白好汉和英雄的区别。  那么好汉和英雄应该怎么定义呢?咱们不妨先来查一查字典。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  好汉——是勇敢坚强的男子。  豪杰——是才能出众的人。  英雄——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这样的解释,虽然“权威”,却不严谨。  第一,好汉“是勇敢坚强的男子”,就有所不妥。大家都知道,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分明包括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这三个女头领;好汉必须是“男子”之说,是不是不妥?  第二,豪杰“是才能出众的人”。“才能”这个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出众”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语。一个人,生意做得好,唱歌唱得好,都可以说是“才能出众”,但是这些人似乎都不能称为“豪杰”。  字典上对“英雄”的定义,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实际上就是“好汉”加“豪杰”;而英雄绝不是上面说的那种好汉加豪杰。“好汉”似乎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是非善恶的限制。一个被拉到刑场去杀头的强盗,往往都要大喊一声:“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可见好汉的主要定义是“勇武”,此外还要有“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概;而豪杰往往要求有正义感。一个强盗可以自称是好汉,但不可能自称是豪杰。  我给“英雄”的定位,是对国家、民族、人民,至少也应该是为他人作出贡献。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行善”,而不是“作恶”;是维护“正气”而不是助长“邪气”。  “英雄”应该和军事、武力或冒险行为如探险、航天、救助等有关(前苏联的“母亲英雄”,以生孩子多取胜,可以说是例外;似乎可以解释为本民族的壮大作出贡献),但不一定本人就是武功盖世,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懂武功。所以武艺高强的岳飞是民族英雄,文质彬彬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李白、杜甫虽然“才能出众”,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来,却不能算是英雄,连豪杰也不是。  对英雄的定义,应该没有古今中外的区别。“英雄观”和“忠孝观”不同。“忠孝”的定义,可以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忠于谁”的问题,古代只要求臣民忠于某个个人,例如忠于皇帝或帮会的帮主之类;今天则要求忠于国家和民族,不再强调对领袖个人的“忠心”了。“孝”也一样,第一,今天不强调“以孝治天下”了;第二,今天不再主张“父命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命臣亡臣不得不亡”之类的“愚忠愚孝”了。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是始终如一的,不存在古代的英雄到了今天不算英雄的说法(岳飞、文天祥始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更不存在“用今天的定义去要求古人”的问题。古代的英雄,到了今天也应该是英雄,除非他在古代就是“浪得虚名”,本来就不是什么英雄——因此,用我上述的英雄定义去衡量古人,不但不是对古人的“苛求”,而且是测定“真假英雄”的试金石:一切假冒英雄、伪造英雄,立刻就会原形毕露。  “好汉”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只指某人办事敢作敢为敢当,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连累别人,档次比英雄要低得多。所以杀了人的杀人犯,作案以后能自首的,也被称为“好汉”,但不一定是英雄。更主要的一条,英雄的所作所为,前提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至少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思想境界高的,具有爱国心;思想境界低些的,也具有“侠意识”;好汉的所作所为,则是为自己或朋友、亲族,思想境界主要是“霸意识”。他们有时候也在“义气”的驱使下为“别人”做事,但是这种“义气”,不一定是“正气”,很可能是“江湖义气”或“哥儿们义气”。结果很可能是帮助坏人打了好人,或者是帮助这个恶势力打击另一个恶势力。所以“义”也有大义和小义之分。“霸意识”也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但却往往是以牺牲、剥夺他人的自由幸福来得到的。他们想望自己能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却不考虑别人的死活。所以土匪、强盗、杀人犯,往往都称自己是好汉。  那么,武松算是英雄呢,还是好汉?这要按他一生所办的某件事情来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就是山东快书,也是说:“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没说武松是英雄!  下面,我还是拿我上面提到的“英雄三要素”:一、善恶是非,包括正气还是邪气;二、为国、为人还是为己;三、“侠意识”还是“霸意识”这样三条标准,来对武松这个人物加以检测和评说。  武松的青少年时代。《水浒传》中写武松出场,是在柴进的庄上。那时候,他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了。书中没有介绍他的青少年时代,只说他以前在老家清河县酒后打人,自以为把人家打死了,这才逃到柴进庄上躲避的。为什么打人,并没有交代。酒后打人,当然不算是英雄行径,为此潜逃,敢作而不敢当,更连“好汉”也算不上。正因为《水浒传》对武松的青少年时代缺少铺垫,所以后人说书,都有各种不同的发挥或充。王丽堂的扬州评话第一回,说他在家乡打死了一个恶霸,所以逃到柴进的庄上躲避,但也没有详细交代打死的是什么恶霸。直到第十回武松去二龙山投靠鲁智深,才说是当年清河县大旱,武松带领饥民吃大户,打死的是大户家阻挡饥民抢粮食的狗腿子(这属于“水浒外传”,分明受到“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尽量美化武松);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还专门用了一回的篇幅(俗称《武松赶庙》),细说他打虎以前的经历:少年时代在少林寺学武,学成以后回家,在东岳庙庙会上遇见恶霸“李家五虎”强抢民女,他打抱不平,出手相救,打死了李家五虎,这才逃到柴进庄上来躲避的。这样一铺垫,突出了武松打虎以前就是个“见义勇为”的英雄,脑子里有“侠意识”,具有豪杰仗义的性格。  经过补充铺垫的武松,应该是一个具有“侠意识”的血性青年。  2.武松是什么地方人?葬于何处?  现在,我冒昧地问一句:“武松是什么地方人?”  许多山东朋友,都认武松是他们的同乡,山东人也以山东出了武松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自豪。那么,武松应该是山东人了吧?但如果再问一句:武松是山东哪个县的人呢?山东朋友可就答不上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指七十回本,下同)中交代得很清楚:宋江杀了阎婆惜,和兄弟宋清两人逃到沧州柴进的庄上,遇见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于是问题来了:清河县属于山东省么?  翻开地图一找,山东和河北的交界,从德州到临清的这一段,是以大运河为界的。清河县在大运河的西边,分明属于河北省管辖嘛!山东人引以为荣的“山东好汉”武松,居然不是山东人,这不是笑话么?如果说,因为武松曾经在山东阳谷县打虎,被阳谷县知县聘请当了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刑警队队长),而且武大郎也已经从清河县迁来阳谷县定居,因此就把武松算是山东阳谷县人,是不是太勉强了点儿呢?  阳谷县城内有一座牌坊,上书“打虎英雄的故乡——阳谷”,是毛泽东的手迹。毛泽东熟读《水浒传》,当然知道武松是清河县人。看来,毛泽东就是持上述观点的。  有个山东朋友和我辩论,说清河县宋代属于山东省。这当然是“移山倒海”,何况“省”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宋代的省级行政区划叫做“路”,相当于元明清直到今天的“省”,只是辖境略小罢了。  为了找到确切的证据,我找来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的地图上没有画出清河县,但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的分界线在运河东边,而清河县在运河西边,可以证明在北宋时代清河县是属于河北东路的。再看南宋地图,当时淮河以北都已经是金国的属地。金国地图上却有恩州,属于河北东路,不属于京东西路。恩州的州治就在清河县。那么清河县在北宋、南宋都属于河北,应该无可置疑了。  但是我还不放心,专门托朋友给我借来了《清河县志》。一查清河县的历史沿革,得知清河县置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汉高祖时代,这里先置清河郡,以后屡次改为清河国。汉元帝以后定为郡。辖地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河县的周边地区,包括今天山东省和河北省邻近的好几个县、市。东汉以后又改为清河国。北魏仍称清河郡。隋朝初期废除郡一级行政区划,隋朝大业以后又恢复为清河郡。唐朝初年废郡设州,县属于“州”管辖。唐初的清河县属于贝州,州治就设在清河县。到了宋代,贝州改名恩州,州治还是设在清河县,属于河北东路管辖,路的治所设在大名府(所以大名府同时是北京留守司、路、府三级政府的驻地)。宋代虽然没有山东省、河北省的建制,但是已经有“路”的建制(路比省略小),所以《水浒传》中才有“山东及时雨,河北玉麒麟”的说法。这里的山东和河北,不是指“省”而是指“路”。后来元代建省,也是在辽宋时代“路”的基础上拆并划分的。  再查《元丰九域志》:恩州,清河郡,治清河县,下属县三:一,清河县;二,武城县(武城县在运河东,现在属山东省);三,历亭县(元至元二年(1265)入陵州为故城镇,同年复置故城县,改属景州;现名故城县,在运河西,属河北省)。  这样看来,恩州下属三个县的辖境虽然历代有变迁,但是清河县历史上从来都是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水浒传》写于元代,出版于明代。山东人“冒认”武松为同乡人,应该是明代以后的事情。  按《水浒传》原文,武松打虎以后,被请到“本处一个上户”家去,他介绍自己,说的是:“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查《元丰九域志》,宋代的阳谷县属京东西路的东平郡,清河县属河北东路的清河郡,两县不属同一个郡,所以武松称自己是“邻郡清河县人氏”。

图书封面


 品水浒(品人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书写得不错,读过还想再读
  •     有点意思~
  •     还不错,没有品事篇好玩
  •     黑人搏眼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