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是什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
ISBN:9787301054093
作者:傅道彬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文学是什么》作者在写这《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刚好敲响21世纪的钟声。在一个崭新而伟大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还面对一个古老面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文学?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如同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艺术等问题一样,是个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即使再追问一千次,还会有一千零一种答案。其实,对那些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觉得另一个问题离自己更近,那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书籍目录

阅读说明
总序
引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第一章 是一面镜子还是一束灯光?
第二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吗?
第三章 是美的还是真的?
第四章 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
第五章 作品=内容+形式吗?
第六章 作家创造了什么?
第七章 文学之树是长成的
第八章 读者的创造与被创造
余论 面临挑战的21世纪文学
阅读书目

编辑推荐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既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是如何设法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得学习、掌握人文科学知识。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围,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因为人文和艺术的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科学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要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迄今所能掌握的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正因为有了人。所以才使知识的形成有了可能。那些看似与人或人文学科毫无关系的学科,其实都与人休戚相关。比如我们一谈到数学,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点、线、面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和表达这些关系的公理、定理等。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却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恰恰忘记了数学知识是人类的知识,没有人类的富于创造性的理性活动。我们是不可能形成包括数学知识在內的知识系统的,所以爱因斯坦才说: “比如整数系,显然是人类头脑的一种发明,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觉经验的整理简单化了。”数学如此,逻辑学知识也这样。谈到逻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导原理或公式。其实逻辑知识的惟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的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的性质。总之,一切知识都是人的产物,离开了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将得不到说明。  因此我们要真正地掌握、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科学知识,就必须首先要知道人或关于人的科学。人文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她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  现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管理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的学科。被管理者是由人组成的群体,管理者也是由人组成的群体。管理者如果不具备人文科学的知识。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但恰恰如此重要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在过去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单方面地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充其量能够脚踏实地完成某一项工作。但他们却不可能知道人究竟为何物。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他们既缺乏高远的理想。也没有宽阔的胸怀,既无智者的机智,也乏仁人的儒雅。当然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也必然在他们的视城之外。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青年”。

内容概要

傅道彬 / 于弗
傅道彬,男,1960年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献学博士。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出版《晚唐钟声》、《〈诗〉外诗论笺》、《歌者的乐园》、《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于弗,男,1964年生人。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出版著作《艺术的位置》,在《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关于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本体论问题》、《美学与文化二重性问题》、《郭店楚简引待补释》等论文20余篇。

章节摘录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象征方式的运用,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通向目的的途径。最终,形象化的言语和象征的方式也要被消解,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因此,尽管言语要被消解,物质要消失,文学言语的语义学问题还是不可回避的。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助于文学与语言关系问题的彻底解决。  文学言语的“语义学”是什么性质的语义学呢?换言之,文学言语的“语义学”与普通语言学的语义学相同吗?  如前所述,结构主义的功能学派认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并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而是语言的不同功能。文学语言代表了语言的表现功能.科学语言代表了语言的理性功能。因此,语义学基本适用于文学语言。但是,事实上.文学话语在本质上一定超越了语盲,否则它就不能成为艺术。换言之,文学话语体系已经取得了不同于普通言语体系的新质,文学言语的话语体系用一般语义学的规则已很难说明了。  文学言语的话语体系遵循的是来自于另一个领域的规则,这个领域就址以感觉、情感、想象和回忆编织成的审美经验领域。这是一个由意象所构造的世界,普通语言学的词法、句法规则址外在于它的因素,而内在于它的是作家伟大的精神因素。一种件通语言学的分析,往往会破坏这种伟大的精神闪素,或者不能全面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因素。隐喻和象征址它的基本“语法”,这同样包括叙事小说,只不过在小说中是以悄节和故事为手段。  新近兴起的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以研究连贯性话语即任何在内容和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的语言,包括整篇文章整部作品,来探讨言语内部的构成规律,由话语理论、话语语法和话语修辞三部分组成。其中,话语语法主要研究大于句子的言语单位--超句统一体;话语修辞主要研究大于超句统一体的言语单位--节、章、篇。其基本分析方法是“句子实际切分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词法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而只区分出主题和述题两个部分。如:鲁迅《秋夜》一文:  在我的后园/主题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述题  话语语言学的研究重视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生成的内在意蕴,因此,对文学言语的研究会有很大启发,我们期待文学言语研究会有新的进展。  既然文学具有超语言性,这就必然引起我们对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关注:用语言媒介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翻译和转移?  所谓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所谓转移,是把一部文学作品的全部蕴含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表面看来,“翻译”和“转移”只是实践领域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有真正的理论意义的”。  尽管有人反对文学的“翻译”和“转移”.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也不乏成功之例。从理论上说,文学能否“翻译”和“转移”,涉及文学对其物质媒介语言究竟依赖到何种程度。  文学与语言媒介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文学要以语言为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文学又必须超越语言,进入自由的审美经验世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如此。有的作家只是在语言的层面,充分利用语言自身的美的因素,如语音和修辞,来创作华美的作品,如中国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超越语言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需要作家伟大的精神要素的保障,如陶渊明。当然,也有在这之间寻求统一的,如杜甫。花间派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恐怕就会遇到麻烦。陶渊明的作品译成另一种语言,问题不会太大。为什么如此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这门艺术里是不是交织着两种不同类或不同平面的艺术--一种是一般的、非语言的艺术,可以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媒介而不受损失;另一种是特殊的语言艺术,不能转移”。的确如此,陶渊明可能属于第一种艺术,花间派可能属于第二种,杜甫可能属于把“直觉的绝对艺术和语言媒介内在的特殊艺术完美地综合起来了”的第三种。在西方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和海涅就属于这第三种。  四、结语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像其他艺术一样,文学一方面要依赖语言媒介,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物质媒介。但是,语言毕竟不是其他物质媒介可比的。《易·系辞》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我们的先民深深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魔力,因此,先民重视语言。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有了文野之分,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人们开始重视语言的采饰,这是文学语言发展的基础。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在《文选序》中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语言角度明确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界限自然也就分明了,锻造语言是表意抒怀的前提。文学的发展更是常常以语言的发展来推动,中国新文学的蓬勃兴起,白话文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研究一定要比雕塑之于石头的研究重要得多。  西方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了所谓语言转向的重大发展,继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之后,被称为第二次转向。在这次转向中,语言问题代替了认识问题,主体间的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取代了人的认识能力、来源及界限,成了哲学的中心话题”,“哲学研究中思想、思维、主体之类的词汇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语言、语词、语句”。  “语言转向”,在方法论上对文学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兴的语义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更是打通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哲学及语言学三者的界限。在哲学上,海德格尔走得更远,它把语言看做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在起源上和本质上是诗性的,“语言就是原始诗作”。这些新近的发展,已经给文学的语言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文学的语言研究和从语言角度对文学的研究正向人们敞开一个新的天地。……

图书封面


 文学是什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见缝插针的看了这本书。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女人一样诱惑着我的对她追寻的冲动。如按《文》中所说的:文学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者把文学还原为人存在的方式、人的本质。这是哲学层面的回答。所以我们依然会思索文学是什么?原先的想象《文》应该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文学常识,例如关于文学的体裁、怎么样下笔,或者怎样阅读等。《文》也作了一些叙述,但总而观之《文》并不是那种知识普及性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构《文》。从作者的知识背景方面,一位作者专注于诗的研究,一位作者长于美学。因此,在书中这两种倾向较为明显。例如,在论述时,往往要涉及哲学层面的探讨,书中了列举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一些哲人对诗或文学的观点。这种哲思弥漫始终,即使是在介绍文学体裁情形下。所以在开始会有种被绕来绕去、晕眩的感觉。此外,就是关于诗的论说,占很大篇幅、也上升至学术的探讨。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差强人意。这种风格需读者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及心智的洞察。哲学方面的论述或显枯燥,但让问题更加的深入,往往会追溯到文学的本源。这种风格与两位作者是研究者的身份有关,也就是说这是典型的学院派风格。另一个维度就是书中的中西文论的差异。两位作者无可置否的对西方的文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书中的视角偏于西方式的。对于中国文论也有所涉及。但至少在篇幅上不及西方的成体系。不过可以强调的是,《文》在某种程度上是提升中国文论的、肯定中国文论的。其实两个维度可合二为一。也可以这样讲,《文》深深地打上了两位作者的烙印,个性实足。这就像丛书中的其他“……是什么”一样。《文》中包含了许多作者们的反思。例如,对于文学与科学的反思。作者认为两者都是对真理的揭示,一个力图证明,一个力图显示。又如,关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反思。作者认为两种方式并无优劣,有的是达到真理的路径的差异。还有些专业方面明显带有作者企图的观点,不能逐一叙述。假如你读完《文学是什么》后,还不知道文学是什么的话,那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或者如王小波所说“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
  •     很后悔没有早看到这本(这类)书。学了十几年语文,竟然连文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十几年语文,小学+初中+高中,都学到了什么?仅仅是学会几个读音、字形、成语、病句辨析?还是几个文言实词虚词?抑或一些抓中心思想、分析修辞的解题技巧?是的,我们的教育缺失了很大一部分,那就是对欣赏文学美的引导。如果十几年的教育,学生连文学的美都体验不到,那即使考再高的分,又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学文学的必要?还不如把语文改成汉语,跟教英语一样以教语文,更贴合应试的诉求。另外这本书的一些思想对其他艺术形式也适用,可以说,好好读一次这类书,是必需的,也是大有裨益的。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很多意象性的例子,饶有趣味
  •     有几个点写的深入浅出
  •     我们学校老师……
  •     搁置在书架6年的书
  •     文学理论的部分对我很有用。历史上先哲们关于文学是什么、可以干什么的争辩。比如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艺术观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让我了解了哲学和文学的交集,对读点哲学产生了兴趣。诗歌部分的讲解也很有启发。作为了解和入门还是不错的。
  •     好像没读完。
  •     导师推荐,必读。
  •     王小波所说: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
  •     挺不错的一本通识读本。虽是通识,但也有大量文学理论、美学、哲学方面的内容,基本做到了深入浅出,中文系(本科阶段)和非中文系的学生读一读都能有所收获,提出问题比得到结论更为重要。
  •     好吧,你想鄙视我就尽管鄙视吧。
  •     2006年3月2日~3月9日||"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     简直就是文学的哲学阐释。书以海德格尔始,又以海德格尔终。可参看同系列《美学是什么》。
  •     终于啃完了。。。。。
  •     大学时也不知是怎么了,读了那么多丛书呢……
  •     哦哦,老师我马上读完了啊~
  •     内容挺多,记得越多越好 但是要有耐心
  •     入门的好书,将种种争论进行剖析,也否定了简单化的通俗概括,可惜此书似乎名气不大,差点错过
  •     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元宵佳节,读书为伴,这本结束,下本开始...
  •     主要讲的多为文学理论、文学艺术以及一些文学与哲学的思考。偏重于西方文学理论介绍,中国的多为见缝插针、不成系统的陈列。另外,也能看出一个好的作家最终一定要懂一些文学理论的东西,否则也只是在写一些煽情之作,成不了大家。文学理论的学习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哲学、美学的知识,确实属于知识层级之顶层。
  •     陈一平老师的问题,让我纠结了很久 读了它,我还是不知道文学是什么
  •     教者之心,殷殷然。
  •     高中时候读的,没读完,达不到境界呀。 现在有时间再看看了。
  •     适合中文系以外的大学生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读物
  •     读此书使我彻悟了精神生活的意义!
  •     推荐
  •     初备大体 玲珑剔透 极为精彩 脱却坊间俗品 直上神品 是我所购第一本启蒙之作 意义非凡 压倒琼芳
  •     看上去很乱
  •     其实只看了2/3,而其中认真看的也只有一半,但还是恬不知耻地标注了读过。。。看完此书后突然对自己不是学院派释怀了,对于文学,较之理论我还是侧重感受多一些。
  •     入门,不用太深
  •     谁能说得清文学是什么呢?呵呵~~
  •     这是一个系列的书。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神马是文学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