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苦难精神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210037736
作者:齐宏伟
页数:334页

作者简介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兼具比较文学视野、价值现象学思路、"问题意识"和文本细读功夫,结构性剖析和"同情性理解"相结合,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用基督教生存观作为具有原创的阐释性判断,来激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但《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并非把基督教生存观作为西方理论和西方道统引入,而是作为精神资源从生存论出发来使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进行对话。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何显得有些“轻飘”?苦难意识和终极之思为何难以寻觅?《文学·苦难:精神资源》以基督教生存观为对话前提,以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关系为引线,追问鲁迅、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萧乾、曹禺、钱钟书、金庸、贾平凹、海子、刘震云、余华、老鬼、史铁生、北村等十六位作家的精神资源,反思中国文学灵魂失落与追寻的出路,回归人的生存之思,文学的终极之思和语言的超越之思。

书籍目录

引言:文学之为精神资源
第一节 生存观、文学精神与语言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世界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那晦暗不明的人性深渊
第二节 精神“故乡”何处寻
第三节 何以抚慰心灵的创伤
第四节 阿Q、来发与吉姆佩尔背后
第五节 悼往——子君的手记
第二章 《野草》的魂魄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鲁迅为何向造物主抗议
第二节 鲁迅为何这样塑造耶稣
第三节 “过客”精神反思
第四节 怎样才能向死而生
第三章 四位入教作家与基督教生存观
第一节 许地山的佛耶情怀
第二节 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第三节 冰心的超越之爱
第四节 老舍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受基督教影响的三位作家
第一节 萧乾为何反教
第二节 《雷雨》与基督教
第三节 仇虎的精神困境与《原野》的遭遇
第四节 钱钟书为何这样塑造上帝
第五章 逍遥之为拯救
第一节 “笑傲”精神评析
第二节 “废都”精神批判
第六章 当代文学的沉沦与超越
第一节 面对荒凉,如何超越
第二节 生活啊,生活——小林自述
第三节 我是小偷——《黄昏里的男孩》另类解读
第四节 回望火热的信仰岁月
第七章 史铁生与北村的灵性写作
第一节 爱愿之为信仰
第二节 自我之为原罪
第三节 良知之为救赎
结语:语言之为灵魂的肉身

编辑推荐

  本书熟练运用了比较文学诸种研究方法,又带有较为鲜明的问题意识,对基督教作为精神资源的介绍与对百年中国文学灵魂的追寻,都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乐黛云  你谈到“用鲁迅的怀疑怀疑着鲁迅的怀疑”,说“这是走近,又是远行”,这其实都是真正走近了鲁迅。  ——摘自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钱理群2005年12月29日致本书作者信  振奋、感动、赞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文化对话研究融合,“比较既周,爱生自觉”。学术视野广阔,细读功夫扎实,反省力度到位,“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钱林森

内容概要

齐宏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学。近期出版专著《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诗集《彼岸的跫音》,已在《文化中国》(加拿大)、《南京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基督教文化学刊》、《跨文化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蔚蓝色》(美国)、《海外校园》(美国)、《钟山》、《青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多篇。

图书封面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2009-03-09 00:31:36   初上豆瓣,不解套路。把评论发到论坛了。————————————————————————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一位传道人家中。      以书非借不能读的原则,借来了。      春运回家,火车上看。与隔壁座的小伙子交换了书籍。   他看齐宏伟,我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把书交换时,我说:“上帝不投骰子的。”他乐了。      他说:“你的书老是用基督徒那套来套中国的文学啊?”      我笑笑,说:“是的,中国文学缺少的钙质,需要真正从外面的输入。不是靠我们自己,是靠一种外界的救赎。中国缺的不是热心,而是脑子。人靠自己是救不了自己的,只能回到造我们的那一位‘外面的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以基督教生存观追问中国现当代作家,遗憾语言难成其灵魂的肉身。基督信仰初步阐释,使我清醒了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缺乏终极之思和个体意识,世界范围看简直是一场灾难。
  •     封面设计很俗气 纸张很有手感 内容很好 获益匪浅
  •     作者是我们外国文学作品鉴赏老师,我觉得书中思想的火花很能鼓励我去认真地思考,认真比较中外文学中的共同点,可以帮助我在更好地认识外国文学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的文学。“作家有好与不好,但文学是美好的。”这句话是老师的说过的,我很喜欢。
  •     这个初接触还是很有意思的,好像新视角
  •     太棒。第47人读过。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使人眼前一亮,对于中国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客观、精彩!
    是的,很多中国的作家,没有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在作家自己的想法里写得貌似深刻,其实恰恰暴露了作家的肤浅和粗陋,并很难自圆其说。。。。。。。
    支持齐宏伟!
  •     诸多不同意,可还是受益匪浅。而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唯一愿意推荐给学生的书。
  •     讲解的很不错,很深入。用对比的手法看问题,直观而明白。只是我是文学批判方面的门外汉,有些词不大懂,不过不影响这本书的光华。
  •     对现当代文学上的很多涉及苦难的话题很有见地。
  •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也即是说并不是全写鲁迅与基督教之关系,但鲁迅是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章节来处理的,因此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此书集中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基督教之间的深层关系。着力从精神资源的角度探讨苦难意识与基督教消解的相关性。具有较新的开掘视角。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很高兴拥有此书!呵呵
  •     在读,对文学的意义做了深刻地剖析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何显得有些“轻飘”?苦难意识和终极之思为何难以寻觅?本书以基督教生存观为对话前提,以中国作家与基督教的关系为引线,追问鲁迅、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萧乾、曹禺、钱钟书、金庸、贾平凹、海子、刘震云、余华、老鬼、史铁生、北村等十六位作家的精神资源,反思中国文学灵魂失落与追寻的出路,回归人的生存之思,文学的终极之思和语言的超越之思。   全书兼具比较文学视野、价值现象学思路、“问题意识”和文本细读功夫,结构性剖析和“同情性理解”相结合,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本书用基督教生存观作为具有原创的阐释性判断,来激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但本书并非把基督教生存观作为西方理论和西方道统引入,而是作为精神资源从生存论出发来使用,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精神资源进行对话。
  •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偶尔在图书馆的数据资源阅览室看到了它的电子版,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每天下课都急着跑去看一会,现在终于买到了纸质版,很开心哦~~~~
  •     此书实乃文学一部好书,作者独特的视觉,优美的文笔,都带给人一种深思。推荐给喜欢文学的朋友。
  •     愿中国文学可以不再浮躁,学会仰望。
  •     可以看看,会有不同认识
  •     “中国文学为何缺少苦难意识与终极关怀”有力解答的上乘之作
  •     耐心地等啊等
  •     齐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年轻学者,很欣赏他比较文学的深夜和细腻的文笔,书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可读性很强。
  •     不如心有灵犀写得精彩 个人感觉 可能是纸质和编排形式我不是很喜欢
  •     很棒的书,幽暗意识和光明意识确实很能概括中西精神资源之别。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说知识会败坏人的生活。我们忙于追求生活的只是,却忘了生活本身。有句话说得好,爱一旦诞生,爱的对象可以消失,爱却不会消失。但是我们如今所做的,却正好相反。苦难是必须的,没有苦难也就无所谓救赎,更无所谓爱的珍贵。
  •     一种不同的文学视野,对现代文学有较深的研究
  •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以深入灵魂深处的剖析,揭示了中国文化心灵深处的呐喊和挣扎。文学的价值到底何在?苦难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学的精神资源会出现匮乏?到底是文学使苦难居于高位?还是苦难丰富了文学的内涵?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细细品味和深刻反思的作品。
  •     齐宏伟 苦难意识 终极关怀
  •     还没有正式开始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