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108021045
作者:陈平原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书籍目录

开场白
第一讲 别出手眼与放胆为文――李贽的为人与为文
第二讲 文人的生计与幽韵――陈继儒的为人与为文
第三讲 阐扬幽韵与表彰声色――袁宏道的为人与为文
第四讲 都市诗人的奇情壮采――张岱的为人与为文
第五讲 史家之文的阔大与入情――黄宗羲的为人与为文
第六讲 能文而不为文人――顾炎武的为人与为文
第七讲 超越“江南之文”――全祖望的为人与为文
第八讲 文派、文选与讲学――姚鼐的为人与为文
第九讲 志在述学与文艺其末――汪中的为人与为文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概要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等。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B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侠客梦》、《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章节摘录

  李贽(1527-1602)和陈继儒(1558-1639)相差三十年,是紧相衔接的两代人。这两人,在当时以及后世,都被作为晚明小品的代表。一个李贽,一个陈继儒,恰好代表了晚明小品的两个极端。所以,放在一起来讨论,特别合适。  从晚明开始,如果谈小品,经常会李、陈对举。一定要说其间的分别,我愿意说,一个是讲禅悦的斗士——李贽的反道学,有王学左派的背景,也有从佛学里发展出来的表达方式;一个是言悠闲的山人。都是对时下平庸的反叛,可二人的生活处境和发展路向大不一样。恰好两人都喜欢讲“异”,而且都有有关“异人”的议论,那就从这里说起。  异端与异人表面看,所谓“异人”,不外异于常人。可李蛰的标举“异人”,是相对于传统的“中行’有言的。也就是说,他把“异人’懈读为不理会社会常规的英雄、豪杰、狂者、妖人等。所以,思想史或文学史家一般都会从“异端”这个角度来谈论李蛰。在李贽看来,那种依违,那种乡愿,是最不可取的。所以,他的发言立意,都是用一种极端的姿态来对抗主流社会。当然,这与李贽读书时别具手眼,能在常人认定毋庸置疑处发问,大有关系。  在《焚书》里,有一篇《读书乐引》,说的是天幸生我手眼,使我读书的时候,能见到别人见木到的东西。古往今来,读书论世,有人能见到皮面,有人能见到体联,有人能见到血脉,有人能见到筋骨,而我呢?能洞见五脏,深入骨髓。所以,他看到的东西,别人一般看不到。这就涉及上节课提到的《焚书·杂述》中专论“识力”的那一则。那篇文章里,再三提到他过人的“胆力”,确实是有自知之明。有他那种眼光的,天下不止一人;但有深造的目光而且用激烈的口吻把它表达出来,这才是李贽的特点。所以,仅仅说他能洞察五脏六腑,还不够;必须说,用淋漓尽致的语调,把这种“明察秋毫”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不惜得罪天下人,甚至有点儿故意向天下人的常识挑战的味道,这才是我们赞叹不已的李卓吾。正因如此,我们说他是“异端”。  而陈继儒的“标新立异”,则是另外一个路子。他也说“异”,但他的“屏”只是异于常人。在他那本最负盛名的小品集《岩栖幽事》里,有一段自述,说他喜欢读异书,焚异香,且终生布衣,故客日:“此亦天壤一异人。”其实,晚明文人中,读异书,焚异香,此乃常态,没什么了不起的。之所以敢称“天壤一异人”,主要在于终生布衣、傲视王侯这一点。换句话说,陈继儒在晚明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一布衣而得天下大名。  他也不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在两次赴考失败后,当机立断,急流勇退,过起隐居生活来。其实,考两次没考上的多得很,没什么好害羞的,尽可屡败屡战。在明代社会里,读书人的正途,当然是科考。两次三次考不上,还可以考下去,一直考到老。就像前面讨论的归有光,虽然科场上不太顺利,最后也还是在59岁那年中了进土,好歹也当过一任县令。李贽虽然反叛,早年也曾科举得志,当过好几年京官,还出任过云南姚安知府。像陈继儒那样,聪颖过人,读书有得,而又不愿去谋取一官半职的,确实很少。  ……

图书封面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比较喜欢陈平原,论文论人都能说得清楚明白,也没有什么花架子,写的书好懂又有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喜欢某些一味哗众取宠、自以为幽默实际庸俗市侩充满小官吏心态的现代文人著作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    著者:陈平原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第1版    陈平原是我一直以来就比较喜欢和尊敬的学者。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被古龙小说迷得神魂颠倒,倾心于《千古文人侠客梦》之名,加之“陈平原”三字,也有古之平原君风采,遂苦心搜求此书,但直到毕业仍无缘得见。后闻见渐广,八卦掌故耳食之谈,多有听闻。乃知陈早年求学于岭南中山大学,后因情负气,北上京华,投入王瑶门下,浸淫有年,读书甚勤,学养渐厚,眼光甚锐,胸怀渐广。80年代中期,陈与钱理群、洪子诚等燕园才俊,观乎时变,揆诸学理,振臂一呼,祭起“重写文学史”的大旗,竟使学界风气,翕然一变,终成当代学界经典故事。其后陈氏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于小说史多有论列。至90年代,眼界大开,治学之域扩而至现代学术史与教育史,再沿波讨源,上溯至古典文学之研究。学术之外,平日散文、札记著作,也有不少,可见其笔耕之勤。我在曲阜和师大求学之时,曾两次聆听其关于文学史的讲座,听其言、观其人、读其书,虽无80年代的勇气与锐气,而春风化人,析理通透,自有高格。2004年,曾与一位朋友对床夜语,论及陈平原,我们都称其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朋友称其为“性情中人”,我却许之为一位“有情怀的人”。盖我平时所见性情中人,多为狂者,或自许为狂者,真狂者常无自反之心,率意任情,不为旁人考虑,不过SB耳;佯狂者虚称豪放,纵意妄为,临难却每有苟且算计之心,盖性情者,推卸责任之借口也。而有情怀的人则不然,他坚持着作为一个人必要的责任感,对外界纷繁人事都善于作出一种同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他来说,在必要的谋生之资之外,内心中还有一片宁静的天空,或者说是自己心灵的后院。陈平原此人,虽无缘深交,而读其平时文章,常有此感。2004年9月底,曾在上海福州路上购得所著《茱萸集》一书。翻阅之下,如对老友,娓娓而谈,正与其讲话风格相类,絮叨处自有温暖。  这本《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也是在工体2005年冬季书市上所得。此前曾经在《文史知识》上读得最后一篇《志在述学与文艺其末—汪中的为人与为学》,非常喜欢文章的课堂口语风格。盖此书本是“三联讲坛”丛书之一册,而该丛书编纂之初就属意于“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这种风格,很容易使人想起宋儒的语录,比如南宋黎靖德所编的《朱子学案》,那种鲜活的南宋时期的口语真实的展现了朱熹的思想和性格,即便是千年之后的今人读来,也如回到南宋时期,在山明水秀的书院之中,听座上的朱子纵论古今天道。陈平原此书,也正将人从芜杂的俗事中拉回到久违的课堂之中,以其亲切和缓的南方普通话,敷衍出一大篇通俗化的明清文人“学案”。据陈平原讲,这个明清散文研究的课程本来是准备讲明清十八家的散文,这明清十八家之说,本来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所谓祸害中国文学的“十八妖魔”。当然,陈所谈的明清十八家,已非陈独秀指斥的明前后七子和归、方、刘、姚;而是指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归有光、王思任、龚自珍、刘侗、徐弘祖、傅山、李渔、袁枚、章学诚(其中汪中之前九家书中各列单章论述,归有光之后九家则因各种原因未能收录)。此书之所以选择专人加以论述,而非通史,陈平原引用刘永济先生之语,以为古人读书“玄览所得,莫不默契于寸心;钻讨既深,自能神遇于千古”,“是则文学史者,直轮扁所谓古人之糟粕已矣”。故宁从具体对象入手,“尚友古人”,出入于为人与为文之间,对其文步步为营,抽丝拨茧,既了解古人之得,也深知古人之病。正因如此,该书虽有探寻晚明到清代文章发展沿革的通识,仍然立足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而本书的最大亮点,也并非揭示了明清“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的文学史常识,而在于勾画出晚明与清代几位文人的鲜明个性和隐秘故事,展现出异人奇事的独特风采。  我之喜读此书,主要还在于三点:  其一为鲜明的通变意识。虽然对于古典文学研究,陈平原并非当行本色,但古今之理一也,古典文学的畛域也并非难以跨越,更重要的是,陈有意识地从所擅长的现代文学领域出发,阐述明清散文至新文学的变革与发展。正如“十八家”来源自陈独秀的“十八妖魔”,陈在具体论述中,也常常结合新文学运动,谈及现代文学对明清散文的继承与现代作家对明清文人的评价。文学革命之初,陈独秀、周作人等人对古文极力丑诋,但是这些人毕竟从旧文化的堡垒中杀将出来,所以论人论文常能中其肯綮。而陈平原或引证,或驳论,或牵引类比,平心论之,常有发明。如论桐城文人在文中诅咒论敌断子绝孙,周作人斥其“识见鄙陋,品行卑劣”,陈则指出桐城文人义理根基浅薄,而卫道热情高涨,故有此举。针对钱玄同“桐城谬种”的指斥,陈引用胡适之语,指出桐城易学、实用性强、容易达到审美与实用的平衡。论袁宏道的闲适,陈平原谈到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和闲适的论争,指出林语堂为了反对道学家的方巾气。可以表彰袁中郎的闲适。反过来,鲁迅出于论战的需要,强调袁宏也有愤恨和不满。但是,陈认为,讨论中国文人的仕与隐,除了政治立场、道德境界、审美趣味等,还必须考虑经济实力。论中国古代社会对文体的重视,陈则结合科举制度之兴废,指出科举废后成长的读书人与前代在文风、精神、性格等多方面的变异。虽然许多地方,陈平原限于文章体例,未能展开充分论述,但很多吉光片羽似的评点,常有让人豁然开朗之感。  其二为出入为人为文之间,论人多体贴入微。陈氏对诸人作品的点评,多是含英咀华的体贴之说,使读者闻之会心而笑。如论陈继儒,名之为《文人的生计与幽韵》,从陈继儒的隐士面貌下,挖掘出明末部分文人的经济生活;在“八十年履薄临深”的遗训中,看出陈氏与其是怕政治迫害,不如说是重视人际关系,保留较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得罪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衣食父母,看出他以出世的姿态来吸引一般公众,并因此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正所谓“闲人不是等闲人”;更因此推出明代山人的独立人格,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朝廷的同时,实质上依附于江南出版业的兴盛。再论袁宏道论事的“矫枉过正”,则指出是袁氏自觉选择的论述策略;说是独抒性灵,其实过分期待读者的掌声,在某种程度上为文造情。再如论张岱没有徐渭等人的愤世嫉俗,在于看透,一切都经历过,也都明了。因此,看人看事比较通达,也比较洒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是“众人皆醉卧独醒”。我有真性情,别人也有,如此看待世界,就可以避免过分的偏执和孤傲。写姚鼐于《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刻意建构文派,重续文统,迂回曲折,将桐城文派的来龙去脉巧妙地梳理出来。而关于姚鼐辞去四库馆职,游于江南书院之间这生平一大关节,陈平原则以为是不善考据的姚在精英汇集的四库馆受到考据家们有意无意的挤压,不得不掉头而去,另辟新径。而桐城文派之所以大行于世,则与他们重规矩,传门径的讲学方式有莫大关系。虽然他们的文章雅洁,但是读书窄、学殖薄,故思想偏狭,不如黄宗羲等人兴趣广泛、思想通达、作文大气。  三是牵连古今之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陈平原常在论述中穿插为学的心得,读之颇有教益。如同样是对陈继儒的评价“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吴承学认为揭露得入木三分;郭预衡则认为未得其实,陈颇有用世之意。而陈平原则认为中国文史资料非常丰富,加上诗无达诂,故要见其大,要把持得住,防止过度诠释。论顾炎武作《日知录》,对古人从札记入手做学问的读书方法甚为推崇,而认为现代学者首先从通史入手作学问流弊甚大。“读通史,编教材,发空论,是195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治学的一大歧途”。而“靠读文学史来编文学史,靠读研究著作来撰写研究著作的风气,至今完全没有消歇。”这种做法,正如顾炎武所说:“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论学者之藏书,则引鲁迅语,决不靠孤本秘籍炫耀耳目,“凡所阅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读常见的书,而能作出石破天惊的独立判断,这才是真本事。此外,陈平原于文中还常穿插论世之语,或感怀,或批评,多见其通透的观点,而行文摇曳多姿,跳脱活泼,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如论袁宏道抱怨做官“牛马不若”,陈追问道:以如此鄙薄官场的心态从政,能尽忠职守,治理好地方吗?念文学的,大都喜欢听骂官场的,似乎骂得越凶,越有良知。但是,只表达忧国爱民之心,而不考虑具体实施方案,这样的治国平天下,很是可疑。他论读书态度,则厘为三种:一是开发与利用;二是观察与研究;三是驻足与同化。陈平原屡屡强调这第三种,即是在阅读、思考、品味中,陶冶性情,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获得安身立命的根基,实现文化血脉的流淌和贯通,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训练。由此可见陈氏之读书人的本色与襟怀。                             (2006年2月1日至2月2日夜)
  •     个性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什么时代,有个性就有fans,但即便是现在也没人说过“人无癖不可交也”这么酷的话。这样的潮人,经陈平原包装一番,隆重推出,有点象被推销,不过对我还真有效哦。所以,书名改为《明清潮人》会更贴哦。陈说,讲文学史不是该书的目的,希望读者能于其中找个人做朋友,我就选俗气的陈继儒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抽空读完的。
  •     很好读,课堂应该还会更好玩一些。
  •     除夕读了这本好书,真是开心。陈先生的侃侃而谈比春晚有趣多了,鲜活的年夜饭。书上提到,李卓吾《党籍碑》语:“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老残游记》也有名言:“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犹可恨,人多不知。”此思路甚是有意啊。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好书
  •     刚刚下订单,书预计几日后送达,严重期待中。年终奖到手,就盘算着添置点儿什么,衣服太贵,化妆品俺从不用,皮肤还算不错。那就觊觎一下收藏许久的这些东东吧,这本书是大学时就听说过的,都毕业这多年了,都没舍得买,资金一直紧张啊。一定买了假期里窝在被窝里慢慢乐了,慰藉一下我这被生活现实折磨得日渐干涸的文青心灵。
  •     还不错吧,先读后买,质量尚可
  •     深受启发 作者对晚晴文学的研究很深
  •     但是书似乎放久了
  •     无论是摘的文还是讲的理都很有意思 由于是课堂形式所以比起一般的文学理论类要浅显俏皮的多 【还是对文人更感兴趣啊 所以明代几位读得比较细致
  •     虽然读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但之后一篇明清散文都没有找来翻过,木心说,现在,噢,麦当劳速食店。
  •     深入浅出
  •     还是给个好评吧!毕竟还是内容重要,性价比也算高!
  •     把这书当作段子合集来看也是醉了。。。不过还是很有启发的
  •     不错0哦
  •     不仅是论文,还顺带介绍了中国明清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貌,通俗而有味。
  •     陈平原观念大体还好~
  •     陈博导的书我总是爱不释手
  •     一、由书推及课堂,课程一定精彩,有深有浅。二、知人论世,了解散文家的同时,也了解作家实际的生活环境。三、因是课堂实录,所以读起来很顺。可也正如作者自述,体系性不强。若要对中国明清散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可当入门的首选。
  •     还需要多读很多遍
  •     内容很好
    推荐
  •     当当的书都蛮好的,以后买书都选当当
  •     文学教育在于灵性和悟性
  •     被迫买的~~还行吧,挺学术性的~
  •     还不错呢。要是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再多一点就好了,总体而言还是泛论的多
  •     导师推荐的,对研究明清散文很有帮助。。。
  •     有自己独特心得的断代散文史著作。所选的这几位散文家,都是我感兴趣,长期接触的人物。
  •     非常喜欢!观点温和,但十分有个人趣味。
  •     很精彩,有发挥,有见地,不失幽默。刚读到对张岱的评述,使我对所喜欢的作家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书!
  •     文从字顺深入浅出。无论是作者笔下的文字透露的思想还是书本身的装帧设计都给人以开阔舒展的感觉。
  •     此书为陈平原先生讲课记录整理而成,因而较好地保留了课堂中的生命,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觉到,自己似乎正坐在教室中听陈先生讲课。引经据典,直指现实,为尊者讳,为贤者唱,为世间不平拍案而起,为浩然之气平添精神。若读此书而无此感受,重读之可也。
  •     在网上见不识豆友卖书求生,捡几本便宜,此为其一。陈平原讲课(此文讲课稿)虽是浅显,但别有情怀,时有精论、谑论、中到。如偶联今学界情况,或鞭辟中国文学一些看法,都是很不错的。另,此书虽为讲课稿,但相当可读,这是最大的重点。(二、三日读完)
  •     精彩的课堂,具备几个因素:有系统,有趣味,有延伸
  •     陈平原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成的一本书,这个专题方面的书以前看的比较熟,还是挺好的,只是兴趣基本还是在原先就比较熟悉的张岱等人上面,后来写到桐城派兴趣不是太大。另外以前不甚了解的全祖望这次看过还是蛮感兴趣的。
  •     上课的记录,很随意很有趣,又不失深度。对于一些人的阐释很别致。喜欢这样的漫谈,让你对一个人有所兴趣,然后更有欲望去深入了解。
  •     内容不错,字体和开本相当蛋疼~
  •     惟至情至性能出至文
  •     对写作和为学都很有启发。
  •     难得一遇的好书。
  •     有志于学的读书人应该读这样的书。
  •     书已经收到,帮别人买的,蛮不错滴。
  •     平原君的佳作。
  •     勘误一则:P218“査慎行见了,说”子诗不能工,徒夺为文力”,姚于是放弃”。按:査慎行卒于1727年,姚鼐生于1731年,则此说必误。查姚永朴《旧闻随笔》”方望溪侍郎尝作诗,海宁查他山(慎行)见之,曰:“子诗不能工,徒夺为文力”。侍郎自是不为诗。则此说当指方苞无疑,非姚鼐。
  •     文人,学者
  •     正版书,内容也好,书也好,多谢了!
  •     老陈学问做得杂,却也触类旁通,所写书令人读来很舒服
  •     陈先生所述,浅知多,深识少矣!盖当今风气使然,有此得,殊不易也。观此书,可窥先生授课风度,五,四各先师之神韵,尚存一,二。善战!
  •     当当真好,这么难买的书都有。而且速度超快。赞!
  •     不错,了解到一些明清文化的一些大家的为文为人的态度,作风,学者以研究史料为基础,写出的文章可考可靠,文者以真实的性情直达胸臆,与读者进行精神上的共鸣。不同的学者或是文人他们不同的为文风格,各领风骚数百年。
  •     大众读物
  •     陈平原粉丝。好看是好看,但是分析文学并不多啊。。。想起了高中时老师很动情的讲张岱,我却忘了做笔记了。
  •     读起来很舒服,填补了空白
  •     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这门选修课,讲得很好,很有思想深度,很有个人见识,对明清散文的讲述很详细、独到。同时,也可以作为史料来读,再书中,作者还推荐了很多的县官阅读书目,很有一读的必要
  •     普天下、黄土之上,大家都写各种很水的感想啊抒情之类随笔日记,从网络到期刊,即使有很多精华,我们暂且称之为文人之文,却偏偏有一个角落写的是有功夫的有扎实学问的文章,是那么逆流的一个小群体,陈平原可以说是这样一个典范。一篇文章的写成背后需要的是有大量的笔记资料,不象时下的才子型的散文只需要灵感就可以。平原君此书提出这种学者散文的秘诀,那就是顾炎武之“著书不如钞书”,并追溯了明清学者文章的流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史意义来说,确实别具一格,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此举似乎有标榜北大学统乃至洋洋得意其学院派的出身,乃至贬抑文艺贬抑学在民间的造作也。再者书中也提到周作人的文抄体,却往往会误导学生将学者的摘抄、考据视为大道,却不明知堂高明在对材料意思、意义的发挥,涩味和本色的追求,这也是“学我者多病“的症结
  •     以前大约在06年购的此书,已经看过多次,此次购买是赠送于友人,获益多多,希望喜欢散文的朋友,文学等等的爱好者,均可以购买一读,相信你和我一样会喜欢上他,,,,,,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     书中多有会心一笑之处,好书。
  •     文章家评论明清文章,有独到见解,有通俗之论。
  •     刚刚看了他讲张岱的,页还是可以得啦。不是酸腐的口气。
  •     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到的书,是清华大学的选修课,内容充实,对明清散文研究大有帮助,同时也理清了脉络,加深了小品文的认识,非常不错,值得一读~
  •     内容浅显,可能是非本专业的缘故,又可能是我没读懂。内容不谈,纸张很好,我喜欢。哦,对了,里面探讨几个人物,生平啊什么的,口语化。古代人字和名分得清楚,号什么的又多,老师讲的时候经常一句话里充满了各种称呼,不熟悉的人会晕的。
  •     别开生面。陈平原惯以示弱营造笑点,好比学界的马三立?
  •     讲得真漂亮,我也想听课~(学文当学平原君^ - ^)
  •     叙述朴实有趣,古代文人的傲骨风采跃然纸上,能够从自己的角度转换成较为客观的见解。书籍装订美观大方,口语化的风格易于读者接受
  •     值得一读 不愧是陈平原老师
  •     两个周末读完此书,两个愉快的周末,如沐春风呀!
  •     我比较赞同陈平原先生关于学术大众化的观点,这本讲稿也是他这个观点的实践。目前学者的文章越来越令普通读者难以看懂,当然,学者可以说:我本来就不是写给普通民众的。那么我们仔细看看,学者的学术论文有多少人看?只有极少数研究本领域的人看看,普通人走不进学术论文的殿堂。为什么不能把有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民众可以接受的通俗化的形式呢?让老百姓都能了解一些文化前沿的东西。
  •     才看到一半。喜欢书里处处可见的平和自然。
  •     好读
  •     为了做张岱相关的论文买的书,质量很不错。这是一本课堂实录,语言很平实而且风趣幽默,注释和参考用书都有涉及,对于我写的课题或者是了解明清时代的文人和散文很有帮助,建议配合相关散文小品文食用。
  •     内容方面还没有细读,不过本身是冲着内容购买的,纸张颜色看着还蛮舒服的。
  •     陈老师的文章平实但有趣,让这些无缘进入顶尖学府深造的学子们能以阅读的方式聆听来自北大的声音。想来神州大地不乏老师的私淑弟子,他们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抽出可怜但可贵的金钱去购买这些市面上并不多见的正版书籍。在这个世俗化的世界里这样的行为尤为珍贵。希望生活在学院里的教授们能多出一些类似的书籍以飨在野的学子们。
  •     可惜却是找不到《千古文人侠客梦》了~!
  •     想必课堂上更加有趣
  •     大学读物
  •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讲到学者之文,看起来是打捞起被五四学人扔掉的清代文章,实际上关涉着他对当下学术状况的思考,出何种学问是直接着落在述学文体上的。陈自己的文章就是一种尝试,是典型的人文学者之文。
  •     书的质量和价格都很合理,不错
  •     陈老师的书完全是脱胎于课堂的书稿,行云流水,至情至性。对于了解中国明清士人阶层文化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娓娓道来的人生让人在书卷中缱绻栖息,甚得佳境。
  •     非学术著作,像散文。
  •     史家的广博,哲学家的思辨,可爱文人的情怀。
  •     这书最大的缺陷在于纸张不好!
  •     讲课实录,但自己对明清散文并不太了解,故需要读一些散文再读。
  •     推荐阅读,挺轻松好读的~很多观点也好精辟,对晚明文人的描述探讨都还不错~
  •     上课的讲稿,才气有余,论证不足
  •     當年在38號小巴上看此書,車还没開,窗外的僑中很美。
  •     有用
  •     原以为专业书很难啃,还能看得进去。
  •     陈平原先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其实已经再版了,新世界出版社的。建议卓越进这本书啊,很多人喜欢呢~
  •     虽然是作者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但可读性强,也颇有启发性
  •     看得开心就好系列
  •     不是清代研究方向,但感到北大硕士课程的通识性,觉得不是很好。但就内容来说还是很棒的。
  •     这遍读的算是个启蒙 等把里面的文章读过再回来看先生讲解
  •     现场感很强,虽然没上过北大,但看了这本书就能明白北大的档次、北大的氛围!
  •     倾听我们的历史与人文。。。
  •     本科不读就晚了,1447
  •     有一些很独到的见解,挺幽默的语句,很真诚。闭上眼睛,便是张宗子的绚烂与平淡。
  •     很喜欢明清的小品文,精致、淡定,陈平原教授的语言也很幽默,从文文里可以感觉到教授渊博的知识储备,嗯~,值得一读
  •     大中午的给我看清醒了!
  •     名曰「散文研究」,实则借此九人纵谈为文、为学与为文,引发诸多反思。讲稿体例,清晰易懂,富于幽默,本身亦是极好文章。2014.8.18读毕
  •     我是通过这本书书认识陈平原先生的。陈先生的学问,真可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来形容,这样的文章,也可称得上学者之文了吧。
  •     书很像旧书,不满意。
  •     才高气豪的李卓吾,享受生活的袁宏道,真水无香的张宗子,陈平原以他的侠者笔触描画出了这些埋藏在重重故纸堆中的人物,掩卷细思,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纸上,谢谢陈平原
  •     虽然简洁,但大体该说的都说到位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