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孚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罗孚文集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11708434
作者:罗孚
页数:2632页

作者简介

《罗孚文集(共7册)》内容介绍: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从事文化活
动超过半个世纪的罗孚,邀约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写下他们怀念中的人和
事,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写名家,不作虚构,但在表现的方
式上,个别可能像小说,原则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写实。
有些东西原来都存在在我们的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令人遗忘
,但也是时间提醒我们记住历史,令我们有了记忆。《罗孚文集(共7册)
》带你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

书籍目录

《香港人和事》编者的话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话说金庸一段护书往事——记陈君葆先生吾家翁——记陈梦因“云姊姊”和《新儿童》复观先生与香港梁厚甫首创怪论素描黄永玉统战高手费彝民嘉道理勋爵二三事“人间国宝”饶宗颐香港半世忆群师我的早年广播生涯巴金在香港发表《随想录》期间一批信件注释往事模糊芦花岸——香港九华径的一些回忆记邓尔雅先生李先生的迷宫我的义父和老师林风眠那天晚上香港的红酒说不完的马照跑狗尾续貂话古龙旧信封藏逐客令少芳的故事李秉仁办《书谱》钱穆先生——忆旧游之一《香港人和事》后记《香港人和事》重要启事《南斗文星高》辑一  巴金热  世纪同龄老画家——林风眠在香港  回想《知堂回想录》  周作人其文  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  回忆曹聚仁先生  我所知道的叶灵凤先生  凤兮,凤兮——纪念叶灵凤逝世十周年  叶灵凤的后半生  吞旃、坐牢及其他  叶灵凤二三事  关于《香港方物志》  关于《读书随笔》  繁花时节怀绀弩——《聂绀弩传》代序  绀弩和香港  绀弩和杂文  怀念秦似  秦似和香港  萧红的骨灰  蔡元培的坟  鲁迅的演讲地  章士钊二三事辑二  香港有亦舒  金色的金庸  陕影下的梁羽生  三苏——小生姓高  唐人和他的梦  才女强人林燕妮  粱厚甫的宽容和“鬼马”  象西西这样的香港女作家  倡伦——香港文坛拓荒人  徐讦也是“三毛之父”  刘以鬯和香港文学  无人不道小思贤——香港新文学史的拓荒人  你一定要看董桥  好一个钟晓阳  《海光文艺》和《文艺世纪》——兼谈夏果、张千帆和唐泽霖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东北雪东方珠  香港的文学和消费文学——代后记《南斗文星高》后记《北京十年》作者自序罗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话说罗孚  辑一  我和我的朋友们十年不寻常与齐白石为邻大钟接蓟门电子一条街我的邻居们小报与大报小朋友、女朋友“没关系”小姑娘无为的姑娘们从寻找聂绀弩开始“文史馆”喷饭两位老前辈三个朋友王、吴的官司小丁和老杨话说圆蹄杨家的欢聚朋友的圈子冯友兰和四皓“快活一百年”麻雀耍乐抢劫国际化跨国黑社会凤楼和别墅“走鬼”搏捞“胜完可以再胜”女强人再谈女强人女强人之外女人街菲律宾女佣报纸城爬格子动物块块框框新派武侠小说工夫片电影圈“茄喱啡”五台山·电视人体育小景大学和大学生巴金热艺员和神诸神和关公看相算命,排队等一年三板斧墙外·墙里墙上狐影鸡脾打鬼绿与黑时间就是,效率就是……小农和荒村渔村和避风塘特殊的九龙城寨奇异中英街香港·蛇口·深圳香港澳门“双城记”“我爱香港”香港好“好在自由”坏在哪里?一片心声公仔纸和免费报《香港,香港……》后记舒芜的诗向钱看而向“钱”看“小饼干”萧乾夏衍和旧梦钟敬文和启功话说周而复陈迩冬和窦尔墩王益知和田象奎章士钊的文和诗萧红的头发和骨灰宜兴马和仰雪馆苗老汉和牛油诗他一身都是专家常任侠的诗和情卞之琳和臧克家李锐·庐山·三峡三松堂上一老人笑煞邕漓父子王文学大师的惊叹沈从文的长信诗人荒芜的悲剧  辑二  胡风集团人和事楼适夷和胡风悼词上面的文章三十年往事如烟文艺青年张中晓见三回就有了罪吕荧被揪下台鲁藜和王曼恬绿原和中美合作所贾植芳和汉奸问题胡风获平反病好转孙钿的故事方然死在水沟里胡风的幻听好剑好书真人真杰彭柏山孤光自照化铁是空军军官“蛇窟”内幕青年侯红鹅事件审阿垅的一场戏审胡风的一场戏胡风更甚于潘、饶舒芜又成胡风余孽一个又一个怪圈由胡风到茅盾何剑薰的h卦术耿庸与我的记忆胡风信和舒芜诗  辑三  我所知道的周作人不去台湾来北京落水的前后周作人自称是“看众”给毛和周都写信苦雨斋访周作人书的悲剧人的悲剧寿则多辱十五年鲁迅对知堂的理解夫妻和兄弟青史他年又如何  辑四  潘汉年和袁殊的传奇郭有守和袁殊潘汉年、恽逸群和袁殊袁殊正式做“汉奸”二十年狱中生活惺惺相惜佐尔格袁殊去访周作人荒芜诗中的潘杨话说潘汉年三个故事和二老左联旧事两小开潘汉年一身重任和神秘从搜捕到和谈潘汉年和陈立夫会谈玩弄日特于股掌会见汪精卫带来的麻烦毛泽东召见潘汉年潘汉年重回香港从香港北上又南下十天的奇异沉默潘汉年被捕以后夫妇重逢团河安家又进秦城又受审讯洣江茶场的老夫妇廖承志质疑陈云平反何处更寻倩女魂自始至终潘汉年十九年后的平反昭雪《北京十年》后记《燕山诗话》序从胡乔木到乔木夏衍和猫的情谊从俞平伯到胡风冯雪峰十年祭空前绝后聂绀弩王力文革五哀诗“文章倾国”三家村冯友兰诗论毛泽东秦似悲田汉哭孟超周作人已经平反了?“饱吃苦茶辨余味”书愤放歌吴世昌精通洋文土诗人杨宪益诗打一缸油“生正逢时”吴祖光陈迩冬十步话三分碧空楼上探舒芜“从来冠冕总堂皇”铁骨铮铮邵燕祥“至今人厌说秦皇”黄苗子“青蝇拍后”玉尹老人狱中诗《燕山诗话》后记《西窗小品》卷一  大地和人  感慨万千  黑暗的日子——重庆杂忆  大地小品  中州小品  黄河小品  长安小品  锦城小品  草堂小品  雾都小品  春城小品  故乡山水  秋天,桂林山水  绿色的想望  谁杀桂林风景?  灵渠一片石  红豆子和桃金娘  从文化城开始  苔寺·枯山水·禅  夏雨宜赏苔青青  一株树的死亡  这屋后这山坡  闹市一片绿  盛夏的红影  二十多年一点沧桑  从穿到吃的变化  郊游和市游  市游和自嘲  维园十年后  匆匆  何必叹匆匆!  慢的享受  人生有常  如旅的人生  岁暮杂感  不知老之将至  年啊,拥抱!  春天,光怪陆离  秋天,举杯!  月的节日  迎春帖  春天的浓淡  夏日之什  思想·山水·文物  看花看画  你爱猫吗?  “夜非常大……”  我们的黄色  寂寞得想自杀  三毛钱的好心  府上和先生  第一次踏上八宝山  重阳雪·冬至雪  文化沙漠吗?  “大香港心态”?  太平门和太空人  留学生活以外  曼殊上人诗卷  “少愧猖狂薄老成”——回忆柳亚子先生桂林重庆二三事卷二  西窗小品  郁达夫的诗  郁达夫未发表的诗  曼殊上人的画  弘一法师的字  黄花节忆潘冷残  新发现的鲁迅一首诗  怀“雨巷诗人”  杨振宁和你和我  山水的天下  因柑忆柳州  一梨一世界  花城冬日  花石的艳丑和虚实  喜闻改了酆都  “时光倒流”  秋花秋色  秋扇秋灯  秋风秋雨  赏星乐事  登高之乐  秋天的阳光  冬日杂写  春节种种  春蚕到死  “我比前贤路已宽”  黄仲则和我们的秋思  小蜥蜴之夜  草木虫鱼  蛇与年  “醉名甚大”  茶的礼赞  “咖啡或茶”  黄河鲤和文庆鲤  辣椒礼赞  咸蛋礼赞  吃狗和吃蛇  笋壳鱼、臭豆腐  烤薯、煨栗、烘粑粑  音乐家庭  孩子们的笑料  “我爱你……”  谈“飞”色变  孩子们的一清二楚  王锡爵飞去了哪里?  有感于邓稼先做小工  许士杰、陈香梅和一个公式  “便民”二题  寄语总编辑们  宴会的规模  宴会座位学  捧骂香港  何必“未亡人”  深感于沈从文之逝世  关于沈从文逝世消息的杂感  有这么一位大人先生  出土文物和时报奇文  帽子和拥抱  张千帆《劲草集》序  周末杂感《西窗小品》后记《文苑缤纷》卷一  人和书  丹青是灿然的,不朽的——怀念林风眠老人  江湖烟雾怎相忘?——怀念徐复观先生  千古文章未尽才——怀念杨刚大姐  萧乾和《大公报》  两次武侠的因缘  白干洒处忆萧铜  小记萧铜  绀弩端木香港一段缘  徐哥的女儿和文章  郁达夫的诗和香港  关于《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的回归  《叶灵凤卷》前言  “哀莫大于心不死”——《聂绀弩诗全编》后记  香港·文学革命·伟大作品  香港文学初见里程碑——《香港文学大事年表》志喜  无声的北上  范曾摇尾吟诗归  从《废都》到《墓床》  书是生活中的盐  书,未必是读的  半山一条文学径  关于蔡元培的坟卷二  岛居新语  严肃的刘以鬯  黄永玉和沈从文夫人  香港陈迹  林风眠裸女风波  黄般若的画  张大千大画庐山图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黄庆云“莫你哀”  廿年一画庆珠还  青山青史岂相忘  悼虚白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长跑者的长逝  萧铜的不幸  诗人欧外之逝  “长与物华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诗!  毛续乔诗  乔冠华的丹心诗心  冒效鲁和钱钟书  范用温馨的小书  李欧梵奇遇记  柯灵的大著长篇  拍蝇扫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诗笑话  北京裸画的平反  书法家多少钱一斤?  奇妙的稿酬标准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闹剧  《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  查泰莱夫人和撒切尔夫人  看,这《废都》!  “浪子回头笑范曾”  何必称“公”  章亚若墓在桂林  “让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国团,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话  世纪末在大陆  要为溥仪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丝韦随笔》跋卷三  文苑缤纷  鲁迅和毛泽东未解之谜  毛泽东的稿费  叶灵凤和鲁迅的骂战  叶灵凤日记谈鲁迅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  曹聚仁的《鲁迅年谱》  高旅和聂绀弩  九年辛苦出奇书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艺》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爱水而又不爱“水”的诗人——怀念听水诗人王辛笛先生  黄蒙田·竹乡·张大干  吴其敏的文史小品  杨刚、《文艺》和香港文坛  杨刚之死  忆孙毓棠和几位老师  香港文学和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革命文学?文学革命?  金庸的治学和办报  雅俗共赏和雅俗共处  郁风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贬胡兰成卷四  岛居杂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话  楼适夷老人的鼓励  悼一丁先生  适夷笔下的鲁迅、雪峰和绀弩  碧空楼头的夸赞  王匡徐复观一段诗缘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乔木为祸聂绀弩?  诗人学者陈梦家四十年祭  文革遗祸祸及巴金《随想录》  为荃麟葛琴兴哀  “关东奇人”心轻白虎堂  黄宗江是善本奇书  诗人公刘和香港的缘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马国亮和《良友忆旧》  金尧如揽月摩星词  一位女诗人的远去  朱光潜小径和艳紫荆市花  “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  回顾抗战和国殇  张灵甫的生前死后  张灵甫的遗书和妻儿  中国女婴和美国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雾和大佛  五十年来的感慨  “五月风暴”的回忆  “六七暴动”面面观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  桂林埋玉  《文苑缤纷》后记《香港香港》芬芳港香港人最大的人情香港的中国心中国第一港香港的世界第一亿字头的人四大支柱和擎天一柱雪耻的工业国际金融中心银行多过米铺“金鱼缸”狂潮旅游天堂太平山顶望下来宋台和宋城海洋公园吃在香港一盅两件食街和为食街大档和大牌档酒和酒之外大厦和天桥大厦千万间楼花种种行路难不难游车河电话和藕线水哉水哉衣乎衣乎

内容概要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章节摘录

  《香港人和事》  梁羽生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正文之前的闲话  金应熙似乎是一位颇有争议性的学者。比如说他是否“背叛师门”,又比如说他在学术上的“定位”等。  但有一点应无异议,他是地道的“港产”学者。中学读的是“名牌”的英皇书院。在香港高中会考中名列榜首;大学读的更是港人公认为最高学府的香港大学,年年都考第一,获奖学金。用“港话”来说,即MadeinHongKong,货真价实。  或曰:“货真”我无异议,他确是“香港制造”的“好嘢”!但说到“价实”呢——尚无“定价”,“价实”又从何说起?这是内行人的话。金应熙在学术领域涉猎之广,收获之多,单以史学而言,正如“金门”大弟子陈华(暨南大学退休历史系主任)所说:“几十年来,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史、中俄关系史、东南亚史、华侨史、菲律宾史、香港史等许多领域都写下大量论著,作出重大贡献。”且还有外文专著《中国古代史纲》、《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等等。但方面虽广,却又似乎都未达到“成家”的地步。  但也并非全无定评,最少在“香港学”方面,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纵然说到“成家”,言之尚早。整个“香港学”都还是“新生事物”呢。这里顺便说说“香港史”和“香港学”这两个名词。“香港史”是总称,包含有研究香港的各门专史在内(经济史、社会史、政制史、法律史、宗教史、文化史、教育史等)。这些多元化的发展,就构成了今天的“香港现象”。香港学是研究“香港现象”的一门学问,它和香港史的研究范围一致。这是依据“历史编纂学”所作的注释。若就一般人的观念来说,把“史”只限于“历史事件”的话,前者的范围就窄得多了。不过对金应熙来说,不管“通史”也好,“专史”也好,每一方面,他大概都可以应付裕如。尤其在香港经济史方面。这有《香港概论》可以作证。  他生前有许多衔头,最后一个衔头是《香港概论》的编撰员。  “香港为何这样香?”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以来,许多学者都在探讨“香港起飞的奥秘”(借用中国早期的“香港学”学者黄标熊、梁秩秋编著的一本书名),香港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很快,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工业大发展,到了七十年代,就几乎全面起飞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种种“奇迹”,令人目为之眩。一般人对“香港现象”的着重点,也在经济发展方面。  《香港概论》分上下卷,上卷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的编撰员就是金应熙。下卷(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版时金应熙已去世。编后记最后一段说:“在本书下卷编撰完成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为《香港概论》的编撰工程鞠躬尽瘁的金应熙教授。金教授是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学识渊博的香港学专家。作为本书的一位主要编撰员,他为本书编撰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古稀之年,不计名利,不避艰苦,夜以继日,默默耕耘,务求高质量地完成极其繁重的任务,不幸因急性心肌梗塞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与世长辞。”《香港概论》的编撰,可以说是香港学的奠基工程。  金应熙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来可以有许多选择,作为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接班人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在学术界作民意调查,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应是金应熙的最佳选择。虽然创建香港学的价值是否就逊于“陈学”的继承,见仁见智,也是难说得很。不过,价值纵难言,心愿终未了。或许金应熙本人也会兴起一点“人生无奈”的感觉吧。  但无论如何,这位MadeinHongKong的学者,得以为香港而终其一生,也总算是和香港有特别的缘份了。  金应熙和香港有缘,我和金应熙似乎也有点特别的缘份。  我在学术上毫无成就,但平生有幸,倒也曾遇过不少明师。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一是简又文,另一就是金应熙(为了行文简洁,请恕我省去“先生”二字)。  简又文和香港关系之深,恐怕远在金应熙之上。虽云“宦海飘流二十年”,最后还是在其香港老家——九龙施他佛道的“寅圃”,完成其名山事业。在学术成就上,他是应无遗憾的。  两位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相同之处不是没有,但相异之处,却更大更多。  首先是辈份不同。简又文和金应熙的老师陈寅恪是同辈。我拜他为师时(一九四四),他早已是名满全国的太平天国史学者;而金应熙在岭大历史系开始当上讲师之时(一九四六),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虽然这位年轻学者,已足以令老一辈的学人刮目相看(简又文和冼玉清都曾向我提过他)。老一辈的学人颇重辈份,所以当后来(一九四九)冼玉清为我引见陈寅恪时,她只介绍我是简又文的学生,却没提及我上过金应熙的课。  ……

图书封面


 罗孚文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加起来很厚。我最先看的是《北京十年》。知道许多事情的原委后,反而觉得书太薄太精练了,索性买了罗孚文集的全套来看。本来看到《十年》书名,我认为是写到那段特殊的事情的。自己当时刚刚毕业,曾经在北京漂,在海淀、东四、前门一带还走过大街小巷,住在六部口时是一段回想。现在过了二十几年,我有怀旧的打算,也有想知那半年事件的秘闻的无聊想法,结果,这书的内容超过了预期,并没有多少对北京的事件描述之类,而只有当时那里住着的人们的思想和小事情的勾勒,从猎奇来说,这书不值得考虑。然而,这本书打动了我。显然,这不是因为第一辑的小故事,相应的故事只是个气场罢了。真正值得读的,是胡风、潘汉年、周作人这许多人,以及前人的牺牲和辛酸。至少,这是第一次有人比较完整圆满地认真地对那一系列事情作了描绘。这书也因此没让人少伤心。试想,如果这些人当时被起用,对国家是多么大的好事。也由此让人深思,许多事件事后看时是那么不符合逻辑,可是在历史来说,就这么发生了。或者可以判断,许多事件如果符合逻辑,那么历史就不会那么逻辑得偏于冷酷了。至少,在现在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的生活背后,总是存在实用却丑陋的东西,如果它们被拿掉,现有生活也会远离现实,后果谁知。看完这本书,明白了什么是政治。为了突出那个强有力的政权核心,一切怀疑其合理性的合理都被有意地抛弃了。政治的本质看来就是占据不平等的话语权。至少,这本书用老练的眼光看透了许多被人性所回避的东西,把一个时代的重负变成几页文字而解脱了,事件相对于时代和人物显得不再重要,而制度和民主则凸显出来。只有好的制度,加上一个时代有组织的努力、也就是有人性的注入,才有希望不再让人间变成地狱。而事实上,这世界没有好制度,后代还会有类似的折磨人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历史终究是少数人发展的工具。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预计包含八册的,最后一册诗集未出?
  •     一个投身新闻事业的热血青年,一个忘我工作的左派文人,一个历经坎坷的散文作家,一个儒雅平和的耄耋老人,他的笔下写了一代人的思考和命运。
  •      常言语言文字能力是一种天赋,狄更斯和罗孚都有幸在此方面得天独厚,又加以二人后天功力,遂成就其各自民族语文之大家。近日细读《罗孚文集》之《西窗小品》分集,其中多为相关山川风物、四时代序、高士胸怀等写景、状物、感时等性情之作。其中第二篇《黑暗的日子——重庆杂忆》写于1948年,其时先生未及而立,初入香港《大公报》,观其行文,身为自来生长于中国西南边陲者,而能运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之汉语普通话至如此舒卷自如,实为当时不少已成名南人作家所不及。可憾者,先生对自己早年载于报刊作品疏于留存,故此唯一入录之文情并茂佳作,弥足珍贵。此集中又有数篇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品,虽其内容带有趋时随潮之瑕,为先生日后自愧自谴,但以纯文体风格论,与集中其他篇章类同,文笔妙曼多姿,色彩丰厚瑰丽,仍不失为美文。由此亦可见彼时先生文笔风格早臻成熟。2011年下半年,再读《罗孚文集》之《文苑缤纷》、《燕山诗话》等分集,其风貌之恣意江洋、剀切辛辣、酣畅淋漓,意韵绵长,则更令人读之如痛饮甘醇。
  •     以为是精装盒装的,买了一套收藏,没想只是一个简单的封套而已。有点小失望。不过这套书能出版就算很幸运了
  •     价格不错,书内容尚可,了解若干内幕。
  •     略知新派武侠小说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罗孚,是他蛊惑梁羽生和金庸,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但是大部分人应该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被组织派往香港搞统战工作,但是1982年,受人诬陷为“美国间谍”,被诱捕归京,从此在京城软禁了十年。早期投奔过来的知识分子大多悲剧收场,连远在香港也不例外。
  •     此套文集还是很值得收藏的,内容很广。全套买下比单本去买还要划算些过瘾。建议购买收藏,看起来很过瘾。
  •     这套书中大多数的事情,在名人的回忆或者转述那里已经有了。但是,这套书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写的东西更饱含了情感,却能在情感之下将事实一一地呈现,并不变形,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人除非圣人或者受过绝大苦难的人,才会认识到事实的珍贵。才会尊重自己与读者,将感情与经验一并呈现给读者。
    这一套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北京十年》,一则因为当时从时间上来说,也是在北京住过那么一年,时间上重合,另外,对于北京的了解更多,那些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我感觉有意思的当时也确实在北京最多,其次才是上海。总之,我的共鸣更多。加上,前不久看过夏衍的一些书,胡风的一些小集子,对于文革前后的事情,包括文革历史的四十年代的根源掌故,有许多接触,我就更喜欢跟着罗孚琢磨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品味人生的简单和复杂。唉,看他一本书,何止胜读十年书,简直是百年么。
    书价格已经上百了,但还是不算贵。希望拿一杯茅台酒的钱,换这一套书的人,多起来。
  •     好书,值得推荐各位买一本
  •     促销入手,对于梁羽生与金庸的催生者,文笔其实也属佳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