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困境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书生的困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63384075
作者:谢泳
页数:290页

作者简介

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书籍目录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1949年后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从院士到学部委员
从一本国文教科书看中国现代文学教材模式
“文艺学”如何成为新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以1951年《文艺报》一场讨论为例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以1952年《文汇报》“肃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毒素的文艺作品的影响”为例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赵树理悲剧”——从《小二黑结婚》的一个细节说起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以《学习》杂志事件为例
《红楼》杂志研究
《朝霞》杂志研究
胡适思想批判与《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
外一种:胡适与厦门大学
家同情感与事实判断——以何炳棣等上世纪70年代初的访华观感为例
后记

编辑推荐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不能仅仅以作家和作品的变化为主要依据,还应当注意那些曾经对作家的创作道路和读者的欣赏趣味产生了影响的历史事件。理解一个时代知识精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观察他们的大学生活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角度。不是说大学生活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知识和精神生活,而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品质。  中国知识精英后来的命运主要是国家造成的,因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对知识精英的普遍不信任,最后导致了知识精英的悲剧命运。  对一种制度的深刻洞察力,常常取决于知识分子的基本思想倾向。

内容概要

谢泳,1961年生,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靠不住的历史》等。
谢泳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xieyong2007
豆 瓣 小 组 http:// douban.com/group/11487

章节摘录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传统在时代习气中的升降命运和长远影响如何在一个学者身上由显而隐,最终还原为一种稳定学术传统的过程,王瑶晚年多讲“清华学派”,其中寄托了对自己曾受陈寅恪影响的怀念。不过,一种学术生命力的顽强延续,有时候我们只能从他们学术著作的细处才体会得出来。  一般研究王瑶学术思想和学术道路的人,都会提到鲁迅对他的影响。一是因为王瑶自己在所有谈论治学方法的文章里,都要提到鲁迅,二是王瑶1949年后的学术贡献中,鲁迅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以为虽然王瑶自己强调了鲁迅对他学术道路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事实,但考虑到中国1949年后的学术环境,学者刻意显示的学术影响,一般说来是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学术偶像,也就是说,过分强调某一种学术影响,有可能包括了学者对时代学术环境的另外一种评价,在这种评价中,可能还遮蔽了一些东西。我们研究王瑶的学术道路,光注意鲁迅的影响显然不够。  人生有许多偶然,对王瑶来说,他学术道路上的偶然性,体现在他早年认同的三个学术导师,在后来变化的学术环境中,他们不但没有因为时代转型而失去原来的学术地位,反而比原有的学术地位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敬。一位是鲁迅,一位是朱自清,还有一位是闻一多。三位学者在1949年前均已去世,而王瑶直接师从的朱自清和闻一多又恰好是当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能得到转型后时代高度认同的,因为毛泽东表扬过他们。  陈平原早就意识到,王瑶学术上有两个主要渊源:一是鲁迅,一是朱自清和闻一多。陈平原指出:“这三位学者恰好都是既承清儒治学之实事求是,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不以单纯考古为满足的……这其实也是先生平生治学所追求的境界。博古通今并非易事,突出时代精神与深厚的历史感,二者有时很难协调。先生不只一次地发挥冯友兰和朱自清关于崇古、疑古、释古三种学术倾向的提法,并称自己属于释古一派。学术研究中不盲信、不轻疑,而注重理解与阐释,这固然可以避免过多的主观臆测,可研究者仍然必须有借以阐释的理论框架。这方面先生发挥其通今的长处,特别注重五四以来学者引进西方理论的经验。从50年代对清学的批评,到去世前主持研究‘近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研究课题;先生的思路一以贯之:这个世纪的学者必须‘既有十分坚实的古典文学的根底和修养,又用新的眼光、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照亮了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对象’。”  陈平原是最能深刻理解王瑶学术道路的,但理解王瑶的学术道路,光注意鲁迅、朱自清和闻一多显然不够,必须把陈寅恪引进来。1983年,王瑶在《治学经验谈》中说:“我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清华研究院中国语文部,因此就师承关系说,我是直接受到当时清华的几位教授的指导和训练的。1934年我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是朱自清先生,以后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和研究院的导师,也都是朱先生。当时听课和接触比较多的教授还有闻一多先生和陈寅恪先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治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王瑶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时与陈寅恪在两地的经历有一段是重叠的,吴宓日记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此不具引。也就是说,王瑶听过陈寅恪的课是基本事实,其研究生论文题目,选择中古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也可以理解为受到了陈寅恪的影响,当然鲁迅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在王瑶和他同时代人的回忆中,见到他与陈寅恪有直接交往的记载。那时王瑶还没有在学术上确立自己的地位,陈寅恪当时身体很不好,不久已失明,是否知道王瑶研究中古文学思想,还值得进一步搜集相关史料,但王瑶心仪陈寅恪是可以找到许多事实依据的。  1949年前王瑶重要学术论文中,引述最多的一个学者就是陈寅恪。王瑶关于中古文学思想研究的所有论文中,在同时代学者中,只提到过鲁迅、刘师培、陈寅恪等极少数学者,而提到最多并直接正面引述观点的,恰是陈寅恪。   王瑶在《小说与方术》中提到陈寅恪时说:“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考证范晔与天师道之关系甚详,中云:‘又蔚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独《方术》一传,附载不经之谈,竟与《搜神记》《列仙传》无别,故在全书中最为不类。遂来刘子玄之讥评。亦有疑其非范氏原文,而为后人附益者。其实读史者苟明乎蔚宗与天师道之关系,则知此传本文全出蔚宗之手,不必疑也。’”  《文人与药》中说:“顾恺之被人称为痴绝,大概也是服食的原因(凡姓名末字为‘之’字者,多为天师道,详见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论希企隐逸之风》中提道:“陈寅恪先生著《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说桃花源是寓意之文,也是纪实之文。所纪乃北方人避苻秦淫虐时所筑之坞壁,论证甚详。”关于天师道信徒多以“之”字为名的研究,陈寅恪后来还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详加申说。王瑶对陈寅恪学术的关注非常细致,有共同的趣味。  在《徐庾与骈体》一文中,王瑶引当时《清华学报》所刊陈寅恪文章后,指出:?陈寅恪先生《读(哀江南赋)》一文,考证庾信这赋之直接动机,在读沈初明之《归魂赋》;沈文今存《艺文类聚》二七及七九,序云:‘余自长安还,乃作《归魂赋》。’沈文作于建康,陈先生言‘颇疑南北通使,江左文章本可流传关右’。”  1954年,王瑶写《李白》一书时,述及李白的出生地,曾引陈寅恪的观点:“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氐族的结果。说:‘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纪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伪托夸诞之语。’”同时在另一处还说:“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本来是‘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书后注释标明引述自三联书店1956年出版的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955年,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在注《桃花源记》时,再引陈寅恪的观点,他说:“据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所考,则渊明写作材料的主要根据是来自《赠羊长史》一诗中所说,由征西将佐归来后所谈的西北人民逃避苻秦暴虐的情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王瑶论文中凡引陈寅恪的话,均以“先生”称之,而在1949年后关于李白和陶渊明研究中,依然不断引陈寅恪的观点,可判断为王瑶内心始终保持了对陈寅恪的敬意。我们甚至可以再进一步理解,王瑶晚年凡谈学术,必谈“清华学派”,其实包含了对陈寅恪的敬意和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反省,可惜王瑶在1989年去世,否则我们会听到他更多关于“清华学派”的意见,并从中观察他对陈费恪的理解。  王瑶在清华中文系研究院读书时,师从朱自清,而朱自清在清华时与陈寅恪交往频繁,对陈寅恪极为佩服。朱自清曾在给冯友兰的一封信中说:“历史系、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先生薪金已逾四百元,曾于二十三年援用有特殊成绩一条规定加薪二十元。迄今已历三年。呈当续聘之期,拟仍援用该项规定,请转商梅校长于二十六年度加薪二十元。陈先生工作极为精勤,其著述散见本校《学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组《集刊》者,质量皆可称述,当为君所熟知,乞向梅先生转述,为幸。”我曾在《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中引述过日记中对陈寅恪的详细记载。朱自清对陈寅恪的感情,无疑影响了他的学生王瑶。  王瑶关于中古文学思想研究的论著中,引述最多的是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而朱自清对此文也极为熟悉。1933年11月16日,朱自清的日记中记载:“上午陈寅恪先生来谈,选文应能代表文化,普鲁士教育部曾选希腊文选一部,由委员会选定,历多年而成,牛津大学即采用之。又谈《天师道》一文中大概。”  ……

图书封面


 书生的困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了谢泳先生的《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很久没有提笔写点东西,今天我回头看这本沉甸甸的学术专论,心中生起无限感喟!从王瑶的古典文学研究转向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从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从一本国学教材看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从赵树理悲剧看知识分子在荒谬时代的异化和悲剧,从家国情怀与海外知识分子的访华“观感”梳理现代知识分子的悲情……这样一部洋洋大观给予我们的反思和教训,是多么的深刻,令人反刍之后仍有所感悟! 1949年后,学术自由在中国大陆的逐步丧失,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被边缘化,就算是左倾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也不得不接受所谓的“改造”。王瑶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被迫放弃自已的专业,放弃自己颇有造诣的古典文学,最终选择了现代文化的教育和研究。这也导致了王瑶学术领域的停滞和沉寂,而他所奖掖培养的后进学者诸如著名弟子有钱理群、陈平原等,他弟子的成就和名气都远远的超过了恩师。原因仅仅是因为80年代以前中国学术界空气的凝重和危机四伏,有的学者转向红学,有的学者转向现代文学,还有很多作家、学者如陈寅恪、沈从文、钱钟书等人停止了学术或写作工作,这样的历史性悲剧,是反右、文革以及所谓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对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摧残! 赵树理悲剧则是这部书中提及的另一个令人不能释怀的故事,赵树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以乡土题材闻名全国。诸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脍炙人口,而更以《小二黑结婚》为其重要代表作品。然而,他却是最后惨死在他曾经描写的“斗争会”的惨酷行状之下的,1970年被逼致死,终年64岁。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不胜枚举,而赵树理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远远及不上那些强加于他头上的那些所谓的“罪名”。这也是五十五万知识分子在反右、文革中悲惨际遇的一个缩影而已,想到这些,都会让人不寒而栗、椎心痛楚…… 1949年后的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不平衡的所谓“阶级对立”和赤祼祼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也是国家的悲哀与知识分子的凄清,我们今天回望这段悲惨的历史,正是要避免今后重蹈重辙,前车之鉴不远,我们当深戒之! 最后,我想再谈谈家国情怀与海外知识分子的访华“观感”梳理现代知识分子的悲情,谢泳先生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国大陆的“误判”。谢泳先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写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失察,主要不是知识的原因,而是民族情感所致,特别是联系到当时中国刚刚恢复在联合国主权这一事实,就更容易理解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感。”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大致合乎常理的判断,杨振宁、何炳棣等人对中国大陆的赞美完全是基于一种家国情怀,是对饱经战乱后劫后余生的大陆的期望,虽然有违本心,但是可以理解。其中关于杨振宁与父母的一段对话,至今读之仍感喟不已。这段话来自杨振宁自已引用其和父母一段对话的内容:“记得1962年的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经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正说得兴奋,母亲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洁的,有什么好?”父亲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杨振宁从他的父母身上得出了对“”新中国“”的看法,他个人对于祖国是陌生和不熟悉的,父母对于贵国截然不同的评价,也使杨振宁最终选择了留美不返……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那样的环境下,海外知识分子为维护祖国的所谓“光辉形象”,说的那些违心的话,令今天的我们读之还是略感不快,但又不能多说什么……沮丧的国度虽然令人憎恶,我们还是可以爱这块土地和国民…… 话不絮烦,我们可以通过谢泳先生的这部蔚为大观的书,看到49年后大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悲凄际遇,更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可以意会但不可言传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解读似乎贴近谢泳先生的本意,我们应从历史的履痕中看到,国家和知识分子应是互相促进和激励的关系,知识分子应有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也应多给予一些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给知识分子,这样的国度抑或可以达到一种臻于完善的环境,这样的国度才是我们所期盼的公民社会!
  •     关于婚姻P107 50年代初,通过改变女性的阅读和欣赏趣味,从而让女性更少的女性化。。。当时的文学观念认为爱情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所以不能让它再出现再文学作品中..P115中国百年文学发展中,很多革命运动都是从变革当时的婚姻制度开始的,因为革命运动以动员青年参与为主要方式....但是...P119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中,那些以往被人们认为是启蒙文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比如个性解放、反抗婚姻制度等具体内容,其实只是人的解放中较为平常的社会性变革,在这种变革之上的政治制度的文明化,才更具有启蒙的真正意义。
  •     第一次看到由国内学者正面研究这一问题,即,在新政权成立前后,知识分子究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谢泳并非着眼于这些知识分子的个体命运,而是着眼于他们在整个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中,以怎样的方式来参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产政权最终建立对大陆的全面控制,这个控制是立体的,包括思想、经济、乃至肉体,那么,谢泳这本书,就是从思想层面,来剖析共产政权是如何真正实现控制的。谢泳可能没有提供最终答案,但这是一个可贵的研究起点。本评论由贝尔地板 www.BBLfloor.com Simon撰写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史料扎实,读来一叹。
  •     想法很好,但是分析有过于简化的嫌疑
  •     百年的中国文学存在两种悲剧,一种是“鲁迅悲剧”,一种是“赵树理悲剧”。所谓悲剧是指两位作家本身追求的理想和价值最后都以一种形式被高度认同,而事实上却被完全否定的结局完成,作家本人的历史命运处在一种悖论中。大赞。
  •     困境究竟是什么?
  •     内容很有深度,是系列书。06年出版的还能买到不错了
  •     政治影响文化。看今日大学生或者不关心政治或者热心公务员大概可想未来中国之概况。恐怕是极大的失望。
  •     嫌乱。水
  •     书生的反攻是厉害的
  •     权力的注脚
  •     在网上搜了谢泳老师很多书,看了很多简介,然后买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极其一般,缺乏深度和历史厚重感。谢泳老师写得书,题目都很好,但是缺乏系统论述,单个问题单个叙述,整部书缺乏系统性,实际上是各篇文章的集合。每篇文章都涉及各式各样的主人公,基本都没有论述透。整体读起来,谢泳老师的书籍,题目非常好,很吸引人,什么现代知识分子、什么中国自由主义、什么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等等概念,但是总感觉语焉不详,缺乏基本的概念的内涵。好处是题目很大,无论什么文章都可以往里面拼凑,不会偏离书籍的题目。在叙述每个人的命运时,典型的是先入为主,提前定性,有了结论再拼凑证据。多数情况下,很多证据无法证明作者的结论。特别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缺乏起码的尊重,任意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人在当时条件下做了很多事情,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发展作了很多探索,但是,并不都是符合作者的结论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到底指的什么,读到最后,不知所云。后来再看看谢老师所写的其他著作的情况,很多都是文章的合集,题目很大,很吸引人,但是很空,缺乏内容。这也可能是“书生的困境”造成的不求甚解、追求写作的结果吧!
  •     读这本书,并没找到真正的困境所在。
  •     书生的困惑实为国家的困惑。
  •     昨天晚上想起来盘里还有这本书闲置着,于是顺手翻开读了读。估摸着只有两百多页,因为实在不厚,事实上,果然只有不到三百页。三百页的篇幅,还不足以支撑起书名所要表达的内容。
  •     此书角被挤压,封页破损,在大陆出版物中此平装本质量中等水平,加上破损书角折皱,综合而言属较差。加上配送员态度差,此次购物不满意!
  •     从这本书中可以理解一个时代知识精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本身对那时候的人的事相当感兴趣,有深度,有意思的一本书
  •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     欲说还休。文笔一般。史料的收集下了功夫,切入的角度也不错。
  •     谢涌的书看了不少。 这本是不错的。
  •     是一本有文化品味的好书。
  •     个人在时代潮流、个人在结构体制内的困境,无法完全摆脱,但是目前已得到了更多的自由
  •     只是送来时,包装都裂开了。
  •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长于资料,短于评析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对党的态度很让我感兴趣,还有延安知识分子和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 鲁迅的光环也慢慢被摘掉了.... 对了解近现代史有帮助
  •     Today is history
  •     后记对论说和掌故两种研究方法的论述,切中时弊。然而可考之物恐日渐枯竭,唯有靠论说谋生,此当代学者之大悲剧。相对论那篇,对科玄之争的讽刺,痛快淋漓。
  •     另一个视角对中国知识份子的反思。不错
  •     想找学习与批判研究,不知道在哪里发表的,收入哪本书中了。读了几篇,其余有时间再看。
  •     书生的困境2010.01.07
  •     早已想买,认真看看,不错。
  •     知识分子就是臭狗屎~
  •     感觉比《靠不住的历史》好点
  •     书生的困境在于,如何不被政治裹挟
  •     思想沉重,值得一阅
  •     的确是一本"简论”,很多事件的论述,也有点仓促,显得像是先确立了立场再找例证。当然,是”显得",具体事实如何,也许真如谢先生所写。他的看法我也大部分比较认同。 更好奇的是当年某些人做这些事的心理动因,不过可能难以祥知了吧。
  •     不错,对建国后知识界一些看起来模糊难以厘清的问题做了比较精到的考证和分析。
  •     我只能说这本书的史料太足了,把现代知识分子的优缺点和无奈和无知都体现出来了。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表现和态度。谢冰在这本书里说了好多好多非常棒的句子!
  •     此书内容引人深思,引发更古老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探究。
  •     作者的话:理解理解一个时代知识精英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观察他们的大学生活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角度。不是说大学生活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知识和精神生活,而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品质。
  •     很喜欢这本书,已经看完了
  •     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描绘和评价可谓入木三分
  •     话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作为书生,在满腹经纶之下的忧国爱民之性,何以走出困境?读书吧!
  •     2014年5月8日读完。用了2天,300分钟。启发了自己写论文的一些兴趣,同时也可以写几篇论文了。
  •     谢泳对知识分子的解读与反思
  •     i havn't read it until now.
  •     刚买的
  •     第二次买谢泳的书,值得一读,不仅是书生的困境,也是教育的困境,心灵的困境
  •     意思不太大
  •     无法看
  •     开始读还有些吃力,越读越简单~
  •     最后一章尤其有意思。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甚至自由主义的)见到极权体制、威权体制都会由衷的或言不由衷的震慑、向往乃至臣服呢?
  •     很佩服作者的研究能力,掌握史料的能力。
  •     有没有必买的作者(作家)?就是说:只要是这个作者(作家)的书就必须买。“谢泳”是不是?
  •     史料独家,文笔又好,太招人喜欢了。
  •     关于建国后的文学史的一些事。
  •     谢泳又要比张耀杰高一筹
  •     有种有料,能言敢言
  •     沿袭了《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叙事风格,文章质量有所提高,对《红楼》、《朝霞》、《学习》等杂志的个案研究和分析也颇为精彩。1949年后,以延安为首的革命文化传统占据了绝对统治,以北大/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学院文化传统逐渐退居边缘直至覆灭。从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到1955年学部委员选定的转变,正体现了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被政治和意识形态压倒并取代的历史过程,而这只是知识分子与新政权关系的一个缩影。49年后纷至沓来的各种政治运动,最终使知识分子这张依附在各种“皮”上的“毛”失去了所有安身立命的根基,“五四”精神荡然无存,至今还没活过来…
  •     随便翻了翻,下次再认真研究。。。。。。。
  •     赵树理那篇写得真好。
  •     读得多少有些难受
  •     十年前就买他的书了
  •     论文集,主要是史料的收集,比起谢泳的其他书要稍微枯燥一点,但还是有趣味性。
  •     我看到的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严谨论证和铮铮铁骨。
  •     这是一本专谈知识分子问题的专集,作者从很多正史材料之外,搜集了大量资料,从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处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因而读起来很有吸引力,真实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困境。
  •     值得购买,课上推荐
  •     近代以来,传统文人的根基一再受到冲击。新的传统又没有确立。知识分子的困境如何得解,是个严重的问题。新世纪是知识分子的世纪,工人农民都在缩小,知识分子的队伍在扩大。全球都是如此。研究知识分子问题,意义重大。谢泳本书,值得一看。
  •     买回来才发现和以为的主题不一样。
  •     书生的困境又岂止百年,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困惑之中
  •     历史在事后观察,很多细小的事都可以在逻辑上与后来的政治和特殊人物发生关系。
  •     时不时有真知灼见。。
  •     挺有意思的,延安知识分子那个好像挺劲爆的,但是现在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