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806552841
作者:史铁生
页数:162页

作者简介

书中收录了史铁有关于陕北的所有作品,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公认为作者成名作,其他还有《插队的故事》和《黄土地情歌》等名篇。

书籍目录

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二 插队的故事
三 黄土地情歌
四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 归去来
六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跋

内容概要

史铁生,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其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描写陕北插队时期的作品对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

章节摘录

  二  有人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于是,你不仅记住了那个姑娘或是那个小伙子,也记住了那个地方,那段生活。  得承认,这话说得很有些道理。不过我感觉说这话的人没插过队,否则他不会说“只是因为”。使我们记住那些日子的原因太多了。  我常默默地去想,终于想不清楚。夜里就又做梦:无边的黄土连着天。起伏绵延的山群,像一只只巨大的恐龙伏卧着,用光秃秃的脊背没日没夜地驮着落日、驮着星光。河水吃够了泥土,流得沉重、艰辛。只在半崖上默默地生着的几丛葛针、狼牙刺,也都蒙满黄尘。天地沉寂,原始一样的荒凉……忽然,不知是从哪儿,缓缓地响起了歌声,仿佛是从深深的峡谷里,也像是从天上,“咿哟哟——哟嗬”听不清唱的什么。于是贫瘠的土地上有深褐色的犁迹在走,在伸长;馒头的闪光在山背洼里一落一扬;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在血红的太阳里蠕动;山风把那断断续续的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咿呀咳——哟喂——”还是听不清唱些什么,也雄浑,也缠绵,辽远而哀壮……  又梦见一群少男少女在高原上走,偶尔有人停下来弯腰捡些什么,又直起腰来继续走,又有人弯腰捡起些什么,大家都停步看一阵,又继续走,村里的钟声便“当当当”地响起来……  前不久仲伟带着他四岁的女儿来我家,碰巧金涛也来了,带着儿子。金涛的儿子三岁多。孩子和孩子一见面就熟起来,屋里屋外地跑,尖声叫,一会哭了一个,一会又都笑,让人觉得时光过得太快了点。去插队的时候我们也还都是孩子,十七岁,有的还不到。后来两个孩子趴在床上翻我的旧相册,翻着翻着嚷起来:“这是我爸爸在陕北!”“的(这)是我爸爸带(在)清平湾!”“叔叔,你怎么也有这张照片?”女孩子说。男孩子也说:“叔叔,的当道片(这张照片)我们家也有。”  “看,黄土高原。”“才不是呢,的(这)是山!”“也是山,也是黄土高原!这些山都是水冲出来的,把挺平挺平的高原冲成这样的……”  仲伟满意地看着他的女儿。  男孩子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一把夺过相册去:“我爸爸带(在)那儿它(插)过队!”  “我爸爸也在那儿插过队。”毕竟姑娘脾气好。  “你爸爸旦(干)嘛它(插)队?”金涛说他儿子从来不懂什么叫没话说,就是有点大舌头。  小姑娘转过脸去询问般地看着她的爸爸。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评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得失功过了,也许,这不是我们这辈人的事,后人会比我们看得清楚(譬如眼前这个小姑娘),会作出一个冷静的判断,不像我们带了那么多感情……  我、仲伟、金涛也都凑过去看那些旧照片。  有一张是:十个头上裹了白羊肚手巾的小伙子。还有一张:十个穿着又肥又大的破制服的姑娘。这就是我们一块在清平湾插队的二十个人。背景都是光秃秃的山梁、山峁、冒着炊烟的窑洞,村前那条没不了膝的河。金涛和李卓坐在麦垛上。  仲伟一本正经扛着老镘站在河滩里。袁小彬一条腿蹬在磨盘上,身旁卧着“玩主”。“玩主”是我们养的狗。数我照得浪漫些,抱着我的牛犊子。那牛犊子才出世四天,我记得很清楚。去年回清平湾去,我估计我那群牛中最可能还活着的就是它,我向老乡间起,人们说那牛也老了,年昔牵到集上卖了。  ……

图书封面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一想起这本书的名字都有种想哭的冲动。然后,我仰望天花板,让人看不到我的眼睛。记不得了是什么时候看过其中一章,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字迹里流露的平淡的文字,让人看的揪心,然后在我看惯了小4。韩哥那些逐渐疯狂的书后,它像是我心中遥远的清平湾。然后的然后,我就特想念那些我儿时的合欢,想起母亲,当然,我决不回头。但是,我想你,我的母亲。
  •     我是在第一时间看的这篇小说,在一本杂志上,那时还是个孩子,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年代久远,我已经忘了小说的具体情节,但这个标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却一直牢记心间,多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句子啊。
  •     遥远的清平湾,遥远的回不去的老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我是一气儿读完这篇小说的,虽然是短篇,但我似乎是过了那么几年,在陕北的几年。我的老家也是陕西,在陕南,那里的土地还算肥沃吧,至少在我去的时候,能吃上面条,我还和爷爷到胡萝卜的田里拔萝卜,那时哪会拔萝卜啊,一气儿乱拔,断了多少在土地里,爷爷慢慢的把他们弄出来,晚上又是一顿好臊子面。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了,我的祖奶奶还在世,也许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爸爸带我去远在扶风的村子里,去见一见祖奶奶。还记得当时乡村医生还在,给祖奶奶输液,我已经忘却了容颜,但还记得那苍老干枯的手上,突兀的血管被针头刺破,回出已不那么鲜亮的血液,只此一个镜头。后来再去的时候,发现有我和祖奶奶的一张合照,照片中看到了奶奶的笑容,看不清容颜,只能体会到那样的幸福感,大概是因为我是长孙吧。回到云南,过了不久,爸爸那天来接我,没按正常回家的路走,去了一个莫名的地方,下车,又上车,我的手臂上多了一个带红色箭头的“孝”。以后再回家,家里都是县城繁华的样子了,只是意识还有那么一点小农,然而风貌已经全然不是那个农村了。可惜爸爸 不会唱歌,听不到那样的《信天游》了。初中,读《平凡的世界》,还不是很看得懂,像看故事一样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只是听妈妈说那是好书,要去读,就读了下去,也终究没有看出所以然来,而今上了大学重新读一遍,才感受到了其中的真,原来平凡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也就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样的知青文学的代表作,能够带着我追忆过去。清平湾的人是淳朴的可也上勇气的,面对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的土地,他们连吃顿白谟都是种奢侈,他们管孩子叫“心儿”他们注重保护好身体,因为他们的一切都靠身体去完成,他们很重视牛,因为牛也许是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工具,于是对牛充满了感情。作者也从中感到了这种情感,一度想给牛买点盐,可是毕竟是城里人,还是馋了这么一点。牛群里的故事,有些跋扈却很慈爱的老黑牛,健壮的红健牛,孩子们最好的零食爆玉米花,解不清电视电影是怎么回事的留小、留小想要和“我”一起上北京的攒路费,破老汉的仁义心、满肚子的歌,秋收后的清平湾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耐人寻味,而最终也没有吃那头老黑牛的肉。也许村村都有着一个破老汉吧,无论是赶牛也好,或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抽着自留地上种出来,或者托人捎来的一点旱烟,兴许能在的树上找到一点好吃的果子,夜里还得起来添草料,一年到头睡不了几个囫囵觉,这么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没有一个盼头。记得有有这么一则消息,说采访一个放羊娃,他放羊为了干嘛,他要挣钱,娶媳妇,生娃,再问他生娃做啥,放羊,挣钱,娶媳妇,无穷无尽。只是破老汉还惦记着亮亮妈,又担心亏待了留小儿。又忘了是哪部作品,说得是油泼辣子,酸汤饺子,那就是最好吃的,如果有人说还有比这个好吃的,老乡们才不信呢。别再用淳朴说事,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破老汉虽穷,给吹手的钱尤其给的多,最后攒了十斤粮票,以为一样要给医生一点好处,见过世面却忘不了那窑洞,还是回到了土地之上,这片让人安心的土地。。都说要愁了才唱得出那样的《信天游》,现代人早已忘却了的介子推,陕北人一样记得清清楚楚,而且那是“寒食”的时节,又是这样的零散的信息,堆就了一个陕北的真实面貌。差不多要到史铁生先生去世一年的日子了,去年那个时候还认认真真写了一点东西以表示纪念,再认认真真叫了一声先生。高中来北京,特意到地坛静坐了半天,那时写的东西似乎已经找不到了,但我已然明白在这地坛周围的光阴与风貌。说史铁生先生这是成名作也好,哪个是经典也罢,我依旧最推崇《合欢树》一篇,因为是那样的一个坚韧的母亲造就了如此一位伟大的作家,正如那采访一样,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期盼,而作者怀念的那野花,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可是也已经回不去了。于是警醒我的是,我们所浪费的昨天是别人无法到达的明天。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想你想得眼发花,土坷垃看成个枣红马。
  •     值得推荐。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听名字就想看这本书 讲的是史铁生插队的事 思绪遥远地飘回那黄土地上 那儿有淳朴和乐观的人儿 虽然日子过得苦难 但总唱着一曲曲信天游伴我继续向前走
  •     书的第二页脱胶了
  •     适合在晚上一个人静静看完,不一样的朴实的世界,仿佛仍能听见破老汉的歌。
  •     王小波读多了,发现史铁生不再好看了。这不是什么好的变化,遥远的清平湾。
  •     老黑牛也好,红犍牛也好,或者是那张渍透了油污的十斤粮票,温暖的事,总看得要叫人掉眼泪。
  •     好吧,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知青小说(王二那些不算!),所以我只能说,写的好,很好,完了。
  •     昨天姑姑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文集。看了两篇,淡淡的叙述,像极了一个老头在讲故事。听得入神,结局却让人心头一酸。“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
  •     书本有些泛旧了
  •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故事,情感,作者,惟其真实而觉可爱。
  •     20.那时候的史铁生还是可以走路的史铁生啊
  •     当代作家最喜欢史铁生
  •     好喜欢这个名字
  •     反认他乡是故乡,真荒唐。
  •     苦难也会歌唱~朴实自有力量
  •     温暖而又不做作,史铁生的笔永远是那么的动人。
  •     好看
  •     旧腔重唱,老调重弹。一段充满生趣和感动的回忆。
  •     很喜欢这样风格的,质朴的文字,平凡的故事.
  •     我很喜欢那种安宁的,处处能获得感动,质朴的生活。
  •     一个钟情乡土文学汉子婊推
  •     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没去过农村没走过西北所以说句实话 这一切描述都只能依靠我脑内想象 是的我是老史的脑残粉
  •     其实不喜欢散文式的小说,但是史铁生就能把一些隐在心底的情愫翻涌出来。嗯喜欢最后一小段,破老汉的单纯耿直,以及“父子情”。
  •     似乎诗意泛滥了。
  •     那是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那是我插队的地方,那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书读书笔记
  •     像其他很多描写当代农村人民的散文、小说一样,“受苦人”的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确实让人感动,但也是这种“淳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地困宥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可是,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结果,在让自己吃饱都无法做到的年代,人们哪又有时间思考如何跳出这种循环的命题。就算是现在,这依然是农村的人们无法解答的问题。
  •     史铁生的文字总是很柔和,很细心的纪录。
  •     商品名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因为最近在看平凡的世界,当年读的那些史铁生的文字就出现在记忆中。记得他说陕北人民用字很文,呐喊,酝酿…
  •     史铁生早期作品
  •     令人唏嘘。
  •     黄斑点点
  •     史铁生的小说简直没有不好看的呐,不知道是被好心的村里人还是被破老汉感动,或者是那头老去的牛,或者是那张十斤的粮票,大概想起来,就会觉得是人生里温暖的事情吧
  •     日子虽苦,但心是温暖的。
  •     太喜欢史铁生这种温和敦厚的文风
  •     史铁生的书应当看
  •     被史铁生感动到不行。被血液里的家乡感动的不行。非常喜欢看余华、史铁生、路遥写上世纪的故事,看到了我喜欢的土地和顽强不屈的生命。
  •     很喜欢史铁生里面写的忧伤味道的陕北小调
  •     那个是个远也近的时代,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在青春时期被深深烙印的事件一件件铺来,简单而美好,艰难而温暖,那个时代的人特别的有情怀,虽然是苦难,读来确有令人向往的感受,向往单纯善良,利益还没有控制的世界。
  •     越是轻松,越是沉痛,总是哭。
  •     初中
  •     这本书很仁慈,应该是刚开始写的。那段生活的沉重与轻盈。
  •     4.5星推荐,很喜欢这种真实,质朴的乡土气息
  •     散文般诗化的文字,把陕北民风的淳朴与坚韧生动地勾画。
  •     讲作者回忆到陕北小山村清平湾插队那段艰苦生活的情况和期间的见闻,充满浓浓的回忆感和怀念感。关键词:白老汉、牛。
  •     09年情人节下午在书店看完了这本书,很薄很小的一本,好多年过去了,书店已不是那个书店,作者也离我们远去,读过的故事留下依稀的印记
  •     里面的方言勾起了我的怀念
  •     史铁生的,无需赘言了。
  •     不知道是哪个出版社的,单就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关于那个老伯当初就儿子不肯大方的事情我莫名又哭了……
  •     知青文学的视角之一
  •     相较于其他知青小说,此文清新、温暖,充满了作者的回忆与对黄土地的热爱
  •     早在轴心时代,甚至更遥远的城市刚形成的时候,就有城市人对乡村浓浓的乡愁,虽然也仅仅是乡愁罢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