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乡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另一种乡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108020031
作者:马悦然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从峨嵋山古刹中的青年学子到誉满全球的汉学大师,身为瑞典人的马悦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语――汉语,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空,领略一种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异国游子的拳拳乡思。

书籍目录

心上的秋天(代序)/李锐

报国寺
我们上峨嵋山去吧!
报国寺的小和尚
能海法师

一位被遗忘的诗人
坐在同一块云上――杨吉甫与杨华
另一个被遗忘的诗人
香港的一位老诗人
仁者乐山――一个奇特而真实的故事
“我不是曹禹,我是老舍,且不一一”
沈从文・乡巴佬・作家与学者
寄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
《上海屋檐下》
一位诗歌的建筑家
谈北岛的两首诗

关于劳动号子的节奏
为什么要调查中国方言呢?
语言的生命力
《左传》中有口语吗?
从“他”字谈起
一个特殊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被动式
为《切韵》1400周年干杯!

《水浒传》的瑞典文译本
论翻译工作

我的妻子陈宁祖
我的岳父岳母
一个真奇妙的事
《弟弟的海行》――外一章
悼念宁祖

一个汉学家的小传
我尊敬的老师高本汉
学者的良知与名誉
康有为的《瑞典游记》
康有为的“大同”社会
中国建筑家梁思成
论《四库全书》

谈丢东西
永久的刹那
另一种道德
我的四条腿的老朋友们
谈记愧、忏悔与其他
谈后悔
巨人都到哪里去了?

西北行――一位仁慈的独裁者
塔尔寺二三事
1949岁末日记
“解放后”的生活
旅途之二三事
与读者暂时告别时戏作

编辑推荐

  马悦然,1924年出生于瑞典南方。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曾跟随着著名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马悦然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他的译作包括:《诗经》(一部分)、《楚辞》(一部分),大量的汉代诗歌,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的作品,以及朦胧诗人北岛等人的诗歌。此外,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和沈从文、李锐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可以说作者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本书是作者用中文写就的一些小短文集。

内容概要

马悦然
1924年出生于瑞典南方。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着著名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大学毕业,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1950年和陈宁祖女士结婚,当年秋天返回瑞典。195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1958年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中文系、澳洲国立大学中文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1990年退休。1975年当选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即“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198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0到1982年,1986到1988年两度当选欧洲汉学协会主席。
1965年以来,马悦然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他的译作包括:《诗经》(一部分)、《楚辞》(一部分),大量的汉代诗歌,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的作品,以及朦胧诗人北岛等人的诗歌。此外,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和沈从文、李锐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心上的秋天李锐五十多年前,一个瑞典小伙子因为读了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好像一个远游的人被一条大河所吸引,不由得想沿河而上去看个究竟,看看这条大河到底是从哪儿发源的,看看河上到底还有些什么奇特的风光。于是,他从一本叫做《道德经》的古书开始。于是,他找到一位叫高本汉的老师作向导。或许连这个年轻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条大河,他花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在这条大河上寻觅,考证,阅读,翻译,思索,徘徊……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从近代到当代。那双原本年轻火热的眼睛,从新奇,而渐渐平静,从平静,而渐渐深沉。终于有一天,当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家,当他把自己心爱的中国妻子安葬在墓地里的时候,看着墓碑旁边那棵秋叶落尽躬身伏地的白桦树,望着不远处广漠无语的大海,他忽然意识到原来已经消逝了很多很多的时光……自己在大河中,大河在时光中,滔滔不息,一去不返……一位中国的智者曾经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十多年前的那个年轻人终于穷经皓首,著作等身,成为世界知名的汉学家。他把西汉典籍《春秋繁露》翻译成英文。他让同胞们和他一起分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的美妙篇章。他翻译的《水浒传》和《西游记》一版再版,到处流传。他的翻译和介绍让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现代、当代杰出的中国作家和诗人引起世界的注意。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外国人像他这样无怨无悔,不辞劳苦,到处传播中国文化,到处传播中国的语言和声音。当马悦然先生回首一生,追忆往事的时候,他用中文写下了这本书,书名叫做《另一种乡愁》。在我看来,穷经皓首,著作等身,只能算是一个学者,只能是学术的证明。而一颗被乡愁缠绕的心所流露的却是情意满怀的人。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中国连在一起,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一个人如果没有深深的眷恋和寄托,他是不会把中国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的,更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悠悠千载的乡愁。 1950年夏天,经过十几天的颠沛周折,悦然终于坐汽车从成都到重庆,又坐轮船从重庆到武汉,再坐火车从武汉到广州,等到箱子和人都过了罗湖桥来到九龙的时候,他满心惆怅地问自己:“可是我的心呢?我的心在哪儿?”那时候,还有一个障碍隔在命运中间。等到那个障碍终于消失了,悦然立即拍了一封电报到成都,向他的房东陈行可教授的女儿陈宁祖求婚。那故事浪漫得像一部电影。 2000年春天,我从巴黎来到斯德哥尔摩。悦然带我到一家鲜花店买了两盆花,然后带我来到宁祖的墓前。圆圆的一块石头,静静地掩埋在草地里,在1931-1996这两个年代之间镌刻着宁祖的名字。10年前,我第一次到瑞典,就是宁祖和悦然一起冒雨到机场去接的我。到瑞典的第一顿饭,就是宁祖亲手做的热汤面。那天晚上,悦然的茅台酒,宁祖的热汤面,和她爽朗的笑声,让我如归故地,一下子回到了家里。可现在,这一切都静静地埋在那块石头下面。石头上,把一个人65年的生命,缩写成那简单的一行字。悦然把墓碑前枯萎了的花挪开,用手铲把新买来的花轻轻埋在土里。然后把旧花放进附近的垃圾箱,把墓碑旁飘落的枯叶拣拾干净,这一切他做得熟练而又细致。等到都做好了,悦然指着那棵躬身伏地的老白桦说,这棵树真好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白桦。悦然告诉我,为了能靠宁祖近一点,他特意退了城里原来的大房子,搬到这里来住。他每天都坚持散步,每天散步都要从宁祖的墓前经过,每天都要和宁祖待一会儿。 我曾经在不同的季节三次到过斯德哥尔摩。也许是因为高纬度的原因吧,我在斯德哥尔摩看到的总是如水的斜阳,明澈宁静的斜阳,悠远而又慈祥,总给人说不出的慰藉和伤感,总让人觉得那是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总是让人深深地想起秋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记下了这个无以名状的感触:“在中国,秋天是怀念和伤感的季节,一颗‘心’上放了一个‘秋’字,就是愁。就是中国诗人不绝如缕咏叹了千百年的情怀。” 现在,悦然要我为他的书写一个序言,一篇篇地翻过悦然的短文,我看见又有一个人加入到这千年的咏叹当中来。

图书封面


 另一种乡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马悦然的一篇篇短文像极了四川的豆腐乳,方方正正切出来的一小块,却能吃出有浓有淡的好几重滋味。浪荡四川的日子像峨眉脚下的山泉一样凛冽干净,与宁祖的爱情故事就像泸州老窖一样醇香醉人,偶尔谈谈学术则仿佛成都老馆子的老鹰茶一样端庄里飘着闲散。唯一觉得马悦然的中文毕竟是学来的,一板一眼都学得太像,连每个句子里的主谓宾都不曾怠慢过。每篇文章都穿得西装革履,一个个笔划都显出正襟危坐的神色,少了点四川人脱得只剩半条汗衫和缺了一角的蒲扇,摆上竹凳再摆上一道龙门阵的架势。
  •     另一种乡愁□ 张素闻这是瑞典人马悦然的一本中文书,淡绿的封面,简单的方块字“另一种乡愁”、“瑞典马悦然”,简单的汉语拼音“lingyizhong xiangchou”,影影绰绰印出年轻时候的马教授与他的中国妻子,高高瘦瘦的马悦然与面如中秋之月的陈宁祖1950年在香港,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短发旗袍,情侣的合影,满眼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恰如马悦然教授的中国名字——愉悦的样子。 80年前,马教授出生于瑞典南方,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读了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进斯德格尔摩大学跟随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大学毕业,到中国四川的峨眉山做方言调查,住在报国寺,与报国寺里的和尚们一起做供养仪式,与小和尚们比赛扔铜板,小和尚们为他挖来的巨大的开满了花的玫瑰灌木,小和尚们为他捉来数百只萤火虫,一齐放在漆黑的天井的上空…… 五十多年前,他用五天的时间从峨眉山走到成都,住进陈行可教授与刘克庄女士的“可庄”,他说:我搬进去的时候梦想不到他们的女儿会是我将来的妻子。当年,26岁的他从香港给远在成都的陈行可教授打电报跟陈宁祖求婚,19岁的她,在父母的支持下,先从成都坐邮政车到宝鸡,再从宝鸡坐火车到广州……宁祖八月从成都出发,九月中旬才会到广州,九月初,他就开始每天从九龙坐火车到罗湖去等她,九月二十日,穿蓝布旗袍的陈宁祖终于到达……这样两个童话般的人,一起生育了三个儿子,有46年的幸福生活!这样两个童话般的人,他八十岁出的书里,有她最早时候的天真,中年时候的干练,以及老年时候日臻完美的涵养……他在八十岁的时候仍旧每天散步到她的墓前,和她单独待一会儿。 这只是他乡愁的一小部分,他乡愁的另一部分,是他笔下被人遗忘的诗人,是他所熟悉的老舍、沈从文、艾青、康有为、梁思成、闻一多、夏衍……他理直气壮地用汉语写:要是有同一个天堂的话,我深信杨吉甫和杨华坐在同一块云上。这块云应该专门让给一直都说真话、从来不说大话、也不会说假话的诗人。他所记载的杨吉甫与杨华的诗,都是些生活中最生动而琐碎的场景,恬淡而细致,相比某些浮华的写作者,那朴素的深情简直令人汗颜。 他所记载的他在中国的一切,也是恬淡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他呈现给我们的全是另一个角度的学者文人们,也温文地叙述着他在中国的种种奇遇,甚至幽默地告诉我们:他在瑞典的医生朋友出差到香港,偶尔认识了一个在香港写诗得第一名的中国诗人,医生对诗人大加赞赏,跑到欧洲航务总局替诗人要来免费的往返瑞典的机票,把诗人带到瑞典,住在自己家里,两个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人,终日在一起谈论诗歌!这个可爱的医生,自己出差的时候,把诗人交给马悦然,命令他:“这个星期我要出差了,他必须住在你家里!”,而当诗人住进马教授的家的时候,始知道:很多年前,马教授在四川买到的旧书里,有一本竟是诗人的先辈的!马教授将这书送给了诗人,好似完壁归赵物归原主,只是中间隔了好几十年,隔了四川、香港与瑞典,这是一件贯穿了时间空间以及情义的事,使人觉得万物流转妙不可言。 而在这中国大学生都不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一个瑞典人,不止一次感叹中国古代汉语的美妙与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他这一生是欣然献给中国文学了,我震惊于有这样的异国人:自二十余岁开始,孜孜不倦地把《诗经》、《楚词》、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现当代的中国小说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八十岁了,还希望能抽出一两年的时间把《左传》全部翻译成英文,八十岁了,还在他的书里清楚地记着蔡元培与赵元任,不无伤痛地感慨:“我有时候遗憾为什么当代不出巨人……最近几十年,西方的汉学家多半着重于现代或者当代的题目……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太少。主要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市场价格太低。” 他,瑞典人,他在瑞典,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以及欧洲汉学协会的主席,他用汉语写了《另一种乡愁》,告诉我们:他从杨绛的《干校六记》、钱钟书的《小引》以及李锐的《无风之树》里了解十年浩劫给他的第二祖国带来的不幸;他为《切韵》1400周年干杯;他怀念五十多前在中国遇见的人力车夫以及小和尚们……
  •     我数了数,这本书一共有56张图片。只指正文里的,不包括封面内折和目录前的一大一小的2张标准照。这些图片清清楚楚地勾画了一个人的一生。最多的是他的妻子陈宁祖的,11张。照片的时间:1950,1950,1950,1990,1950,1985,墓碑,1990,无时间,1979,1994(全家福)。1950年是他们结婚的那年,她去世的那年是1996。李锐的3张:序言里的合影,李的岳父,在作者家里的合影。不知道为什么请这个人作序。。。。北岛:2张。那个北岛之所以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说。。我曾经当面问过北岛先生,他的原话只是很平实的叙述,简单的概括就是“没那回事”。岳父岳母:2张。王后:3张。一张是整版的,横摆着,突兀,碍眼。语言学家也免不了俗气,我们大可以原谅自己平时的虚荣了。小和尚:2张。一张是作者父亲画的。西门华:1张。这个人是作者的朋友。他们2个人追房东家的2姐妹。作者是如愿以偿了,不知道他的这个朋友是不是成功了呢?他没说。人物各1张共13张:诗人杨,覃,老舍,沈从文,艾青,夏衍,闻一多,高本汉,林徽音和梁思成,拉人力车的农民,蔡元培,赵元任,闻宥。4张风景:峨眉山3张,塔尔寺1张11张书影:君山2张,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广韵,切韵,水浒,西游,(这2个是作者的翻译版),春秋繁露,左传训x(不好意思,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和怎么写),瑞典游记,四库全书。这些书绝大部分我没看过。2张石轩(作者的家)2张作者本人单独的,都是李锐拍的。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真有爱
  •     看看就好。这只是一位汉学家,而不是一位文学家。看到一个小故事,说高本汉在自学一年日语之后就去大学教授日文课了,震惊啊~
  •     没什么意思
  •     07年春天在地坛书市买的便宜书,我的封套是淡绿色的。简洁又可爱的中文。对非中国籍的汉学家无比敬佩。可惜对音韵学一知半解,以后慢慢补。
  •     这些人,这些事。
  •     俳句一百首
  •     赵老师所赠。
  •     比起深写江城的何伟 马悦然更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笔调处处显示出四川人生活步调的轻松闲适 却透露出浓淡有致的风味 老头可爱极了的感觉
  •     马悦然实在太可爱了,有一股难得的天真孩子气。
  •     悦然还不错。三联越来越垃圾
  •     在文学阅览室随意翻看,还蛮有趣,时时冒出来的四川话有憋笑的效果,喜用感叹号,和宁祖的跨国恋情描写得十分可爱,瑞典王后在四川田间的景象很穿越,信手拈来的中国学界和文艺界大牛令人瞠目。学术相关的没耐心细看。不过还是有非母语写作的迹象。此外让我想起实习时候的瑞典小老板。
  •     一个瑞典人?将汉学研究的如此精深,厉害!!!
  •     老爷子的中文文学肯定不如语言学造诣高,不过读起来也是蛮有意思。从一个外国老头口中冒出来一串四川话,想来一定很有趣吧。
  •     当年马悦然跟着高本汉学中文的第一本“课本”竟是《左传》……从马悦然笔下得见上个世纪的许多故事和传奇。文章写得真切,有些还挺有趣。恩汉学也是个奇妙的世界。
  •     三星半,再加半星友情分
  •     开放社会的见证。从高本汉到罗多弼,瑞典汉学在路上。
  •     海行的弟弟,在我的生命中静静mark
  •     能让人长叹一声“怎么能如此可爱”的人,大概是从青年到老头儿一直都这么可爱纯真又深情吧,加诸于声名之上的恶劣猜想顿时都无法直视地龌龊。学术当然也可以忽悠,唯有审美体验是不会骗人的。
  •     有意思的瑞典老头!
  •     还行……
  •     清新的文笔,流畅的表达,还有一丝淡淡的怀念,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汉语表达之一。
  •     很好玩~
  •     老外视角,文笔一般但挺新鲜的,字里行间有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对妻子的深情让人感动
  •     有点儿意思
  •     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蛮好
  •     这个瑞典老头挺好玩儿的,以前只知道他是诺奖评委会中唯一懂中文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推广出过不少力,没想到还有这样一番经历,不错不错~
  •     为一个爱好汉语的灵魂也要打五分!跨越千山万水,1949年来到峨眉报国寺里待半年来研究当地方言,之后取了当地的媳妇,合同时代的大师谈笑风生,辗转世界各地传授汉学,这才是真正“赞”的人生!
  •     63.
  •     作为枕边书,随时翻起来都能让你感受到另一种乡愁。
  •     可爱极了的老头
  •     中文好差
  •     I532.6/2 读得轻松,有点小幽默
  •     这水平怎么混进诺贝尔评委里的靠
  •     马先生身为外国人,尤不遗余力研究并弘扬中华文化,我们中国人更应如此!
  •     他有一个最早感动他的 林语堂的那种中国文人的灵魂 满纸皆是是对中国妻子的爱 对中国诗歌、历史文学的爱 对中国式世俗生活的爱 对现实 --- 这个现在被解放国家的无奈 (身为汉学家 这个文笔实在是太直白了吧。。
  •     文笔隽永流畅,乡愁娟娟如流
  •     偶有一两处很美的字句
  •     这本是在借《傅科摆》的时候往旁边瞅了瞅,觉得作者好眼熟,啊原来是瑞典人写的中文。于是借来看看。对他说的中古音念古诗真想听听
  •     传奇
  •     这老头写书挺好玩的,虽然他的汉语还不流畅。但是,更令我震惊的是我读的这个图书馆的书之前被一个高人读过了,把书里的印刷或考据错误都给改过来了!!包括一处法语错误,一处人物出生地(不是名人)错误!无语了~~
  •     马老这小品文写起来倒不逊于咱这片土地上的人
  •     怎么说呢,你看书里的照片吧,陈宁祖比马悦然的文字漂亮
  •     离文通字顺还有点距离,贵在真诚,有幽默感。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流露出来的爱情、亲情、友情,都能触动人的内心。
  •     上大学后读的第一本书。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
  •     了解另一种过去。
  •     成都真好啊 报国寺天井夜晚的萤火
  •     看到书里的照片,这个老头真的很帅很有风度!很羡慕他的妻子宁祖,从书中对她的描述来看我觉得她直爽热情漂亮又可爱。书里写了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在中国的见闻和与中国人的联系,对于他关于现代中国的看法,我觉得很抱歉也很惭愧无能为力而且随波逐流。书中透露出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的爱和美好的回忆,令人感动的一本书,我很喜欢。
  •     基本上可以站着翻完的小书。为了峨嵋山的小和尚,为了马洋人儿学会了说“莫得关系得”──他特别认为第二个得字是四川方言的一大特色,我“教给”──他认为是“交跟”这本书吸引了一下~
  •     从外国人的书里发现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不是那么没有意义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