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杂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茅盾杂文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6-5
ISBN:9787108009036
作者:韦韬,陈小曼 编
页数:972页

作者简介

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一八九六年七月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一九一三年,考入北京大学预料第一类。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便开始工作谋生。一九一六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建国后,茅盾主编《人民文学》杂志,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本书选编了茅盾自一九一九年开始到谢世前,写下的社会评论、文学评论、杂文三百七十余篇,按历史阶段分为五个部分。唐弢为本书作序,序中提到:“三十年代前半期,文学界大大小小的论争就有三十个,而收在这本杂文集的许多文章与当时的重要论争有关。”于此可见一斑。

书籍目录

目录

1919―――1927
我们为什么读书
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
佩服与崇拜
译书的批评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答西谛君
我们现在所能做而且必需做的
社会背景与创作
活动的方向
唯美
棒与狗声
稳健?
“全”或“无”
这是哪一种的觉悟?
实行与空话主张
专一与博习
万宝全书毒的心理
“写实小说之流弊”?
独创与因袭
近代文明与近代文学
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文学批评”管见一
“直译”与“死译”
青年的疲倦
文学与政治社会
自由创作与尊重个性
“左拉主义”的危险性
偶然记下来的
杂谈(一)
杂谈(二)
文学家的环境
反动?
乐观的文学
心理上的障碍
对于文艺上新说应取的态度
杂谈
杂感(一)
杂感(二)
杂感(三)
杂感(四)
杂感(五)
杂感(六)
杂感(七)
杂感(八)
杂感(九)
杂感(十)
杂感(十一)
杂感
――读代英的《八股》
“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
杂感
――美不美
哭与笑
寿 ……病
《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的奇辱!
实事求是
对于泰戈尔的希望
太不自然了
皇会复活
人肉馒头
吃饭问题
进一步退两步
根本之策
返老还童说
乡民的精神
杂感
四面八方的反对白话声
康有为频送秋波
做官秘诀
软性读物与硬性读物
文学者的新使命
国家主义与假革命不革命
《红光》序
革命者的仁慈
袁世凯与蒋介石
1932―――1937
“九一八”周年
“自杀”与“被杀”
健美
公墓
血战后一周年
最近出版界的大活跃
新年的新梦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
现代的!
读“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后恭感
欢迎古物
萧伯纳来游中国
神怪野兽影片
“惊人发展”
“阿Q相”
学生
何必“解放”!
哀汤玉麟
玄先生复信
关于“救国”
机械的颂赞
“回到农村去!”
时髦病
玉腿酥胸以外
论洋八股
都市文学
孩子们要求新鲜
也算是“现代史”吧
现代青年的迷惘
青年们的又一迷惘
论儿童读物
大减价
文学家可为而不可为
枪刺尖上的文化
智识独占主义
“杂志办人”
汉奸
批评家的神通
批评家的种种
从《怒吼吧,中国!》说起
“双十”闲话
读了《处女和登龙》以后
预言
文学家成功秘诀
谈迷信之类
不关年龄
天才与勇气
力的表现
批评家辨
花与叶
“蚂蚁爬石像”
新年试笔
新年展望
个人计划
读《文学季刊》创刊号
田家乐
蝙蝠
“媒婆”与“处女”
直译・顺译・歪译
思想与经验
新,老?
伟大的作品产生的条件与不产生的原理
再谈文学遗产
关于小品文
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
论“入迷”
“文学遗产”与“洋八股”
对于所谓“文言复兴运动”的估价
女人与装饰
白话文的洗清和充实
不要阉割的大众语
聪明与矛盾
论模仿
团结精神
说“独”
“创作与时间”的异议
“买办心理”与“欧化”
大众语运动的多面性
文学的新生
不关宇宙或苍蝇
双十节看报
欧洲的讽刺作家
苍蝇
一年的回顾
再多些!
关于“史料”和“选集”
论“低级趣味”
猜得再具体些
谈封建文学
文艺经纪人
“翻译”和“批评”翻译
奢侈的消闲的文艺刊物
“娜拉”的纠纷
小品文和气运
十年前的教训
文艺与社会的需要
“孟夏草木长”
文艺自由的代价
批评和谩骂
小说作法之类
未能名相
针孔中的世界
麻雀与灶虮
也是文坛上的“现象”
补订《文艺自由的代价》
“世界上还有人类的时候 ”
变好和变坏
晚明文学
作家们联合起来
论奴隶文学
“不要你哄”
一个小小的提议
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三周年
有原则的论争是需要的
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
需要脚踏实地的批评家
民族的“深土”的产物――民间文
学习鲁迅先生
日记及其他
杂记一则
读报有感
“思想测验”
智识饥荒
文风与“生意眼”
关于“差不多”
想到
小病
站上各自的岗位
关于“投笔从军”
内地现状的一鳞一爪
还是现实主义
1938―――1948
还不够“非常”
第二阶段
“战时如平时”解
关于鼓词
《言林》献词
针失败主义
“知识分子”试论之一
“知识分子”试论之二
战利品
《文艺阵地》发刊辞
所谓时代的反映
忆五四青年
读史偶得
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
质的提高与通俗
利用旧形式的两个意义
民族的心声
从“戏”说起
退一步想?
关于青年问题的一二言
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
从作品中看“群众工作”
漫谈二则
谈“作风”
论《论游击队》
也谈谈“周作人事件”
谈“逻辑”之类
论“中性逻辑”
新生前的阵痛
暴露与讽刺
双十纪念与“抗战八股”
“宽容”之道
“……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
谨严第一
韧性万岁
从《风洞山传奇》说起
公式主义的克服
谈“深入民间”
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
喜悦和希望
“我的一九四一年”
谈“中国人真有办法”之类
现实主义的道路
听说
雾中偶记
《如是我见我闻》弁言
“复活”
诺言与头颅
中庸之道
释“谣”
谈所谓“暴露”
“士”与“儒”之混协
再谈“暴露”
《孔夫子》
文化近事有感
谈提倡学术之类
人权运动就是加强抗战的力量
谈自杀者盛妆新衣之心理
由“侦谎机”而建一议
青年的痛苦
大题小解
谈所谓“可塑性”
“古”与“今”
释“公务员’
“善忘”与“不忘”
成见与无知
国粹与扶箕的迷信
希特勒怎及拿破仑
研究・学习・并且发展他
武器与人
“人心不古’
这是他们的本色
仍是纪念而已
雨天杂写之一
雨天杂写之二
雨天杂写之三
雨天杂写之四
雨天杂写之五
关于研究鲁迅的一点感想
希望二三
一点零碎的意见
“爱读的书”
《新绿丛辑》旨趣
为《亲人们》
如何把工作做好
生活与“生活安定”
谈鼠
幻想与现实
“无关”与“忘了”
杂谈文艺现象
永远年青的韬奋先生
回忆之类
放弃成见
什么是基本的
祝圣陶五十寿
闻笑有感
把文艺空气普及起来吧
谈排队静候之类
一点回忆和感想
为民营出版业呼吁

月半杂感
为“一二・一”惨案作
谈歌颂光明
门外汉的感想
森林中的绅士
新年杂感
从“自由”说起
民主运动与文艺运动
读报偶感
万一再“拖”呢,只许拖向和!
从原子弹演习说起
对死者的安慰和纪念
美国人对中国新文艺的兴趣
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
周作人的“知惭愧”
《周报》何罪
谈平等与自由
美丽的梦如何美化了丑恶的现实
鲁迅是怎样教导我们的
序《军中归讯》
祝福所有站在人民这一边的!
幻想终必破灭
赞颂《白毛女》
我们的愿望
悼佩弦先生
《杂谈苏联》后记
编余漫谈
剪掉精神上的辫子
岁末杂感
1949――1963
迎接新年,迎接新中国
关于目前文艺写作的几个问题
认真研究、认真学习
悼念A・史沫特莱女士
邹韬奋和《大众生活》
盲从和“起哄”
关于要求培养
谈独立思考
对于“鸣”和“争”的一点小意见
揭露矛盾时的“矛盾”
从“找主题”说起
如何更好地向鲁迅学习?
漫谈编辑工作
杂谈短篇小说
中国画院成立祝辞
在编辑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两个问题
从“眼高手低”说起
悼郑振铎副部长
关于文学研究会
为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周年纪念题词
学然后知不足
读《老坚决外传)等三篇作品的笔记
忆衡老
1977――1981
老兵的希望
为介绍及研究外国文学进一解
中国儿童文学是大有希望的
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的访问
祝《地平线》出版一周年
夜半偶记
《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序
《茅盾文艺评论集》序
《柳亚子诗选》序
《我走过的道路》序
梦回琐记
欢迎《中国通俗文艺》
重印《小说月报》序

编辑推荐

  我们了解茅盾,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小说,其实细想一下,在小说中善于描写心理的茅盾对论证一学自然也不在话下,笔锋之犀利丝毫不逊于鲁迅,在文风上却又异于鲁迅,理论性,说服性更具杀伤力。其实在成为小说家之前,矛盾就是依靠在评论界的杂文一鸣惊人的,作为其杂文的精粹集合,《茅盾杂文集》当然不能不看。

前言

  序 唐弢  茅盾先生写小说之前,曾用原名或笔名,在《觉悟》、《学灯》上发表过不少短文,其中以谈文艺为主,兼及一些社会杂感。登在《文学旬刊》上的干脆就叫“杂谈”或“杂感”;如  果我的记忆不错,稍后写的那篇《“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在当时脍炙人口,很受青年朋友们的注意。不久,《蚀》三部曲出版了,《子夜》出版了,《春蚕》和《林家铺子》出版了。这是当然的:小说家的茅盾在知名度上盖过了杂文家的茅盾。不过,茅盾先生还是在写他的杂文,而且继续维持着以谈文艺为主、兼及一些社会杂感的格局。  就我个人来说,我最熟悉的是他三十年代写的那部分,当时他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太白》、《文学》、《中流》等刊撰文,我也开始业余写作,并且在上述那些报刊上投稿  了。现在一提起《自由谈》,人们马上会想起鲁迅先生,想起他对这个副刊成长所付出的劳力。这一点无可置疑。不过茅盾先生的功绩也不小,鲁迅在《伪自由书》的《后记》里,就是将茅盾和自己并提的。《自由谈》改版之初,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那篇《编辑室启事》说:“编者为使本刊内容更为充实起见,近来约了两位文坛老将何家干先生和玄先生为本刊撰稿,希望读者不要因为名字生疏的缘故,错过‘奇文共赏’的机会!”提的也是两个人。鲁迅先生就在这天开始发表文章,茅盾先生则于上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起就已经为《自由谈》写稿了,这便是收在本书里的《“自杀”与“被杀”》。国民党文人说鲁迅沈雁冰垄断《自由谈》,鲁迅沈雁冰成为《自由谈》的“两大台柱”,发挥什么“雄图”之类,正是从这点夸大起来,加以利用,借此蒙蔽群众的。  找不知道鲁迅沈雁冰两位有什么“雄图”。但对当时青年来说,在国民党严格的文化统制下,他们读不到进步理论书籍,只能从副刊杂志上寻求一些零星的并不系统的知识,尤其是一次一次不同的理论斗争和学术探讨。因此,作为铸冶思想、锻炼笔墨的场地,他们对《自由谈》这个副刊怀有好感。而那时的论争也实在多。我曾就《自由谈》作过简单的统计,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大大小小就有三十个。以茅盾先生这本杂文集为例,如果从二十年代算起,其中《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四面八方的反对白话声》、《国家主义与伪革命不革命》、《读〈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后恭感》、《“回到农村去”》、《“媒婆”与“处女”》、《新,老?》、《不要阉割的大众语》、《“买办心理”与“欧化”》、《批评与谩骂》、《利用旧形式  的两个意义》、《暴露与讽刺》、《“无关”与“忘了”》、《从“自由”说起》……等,还有许多许多,都和当时重要的论争有关。思想性的,艺术性的,学理性的。有的由作家自己发  难,有的则是对别人主张的声援和支持。因此环绕这些,还可以找到一大堆与此有关的文章,错综复杂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面貌,起到了时代的史诗的作用。在论争中,立场不同的相互驳难,观点近似的聚成一块,形成了对峙的壁垒。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尽管国民党文人诬之为“帮口”,实际上却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结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合。真理愈辩愈明,读者从这里可以比较,辨别,理解,使思想得到锻炼,因此也增进了理论方面的修养。  ……

内容概要

  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一八九六年七月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一九一三年,考入北京大学预料第一类。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便开始工作谋生。一九一六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建国后,茅盾主编《人民文学》杂志,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章节摘录

  现代的恶魔是满面和气的伪善者,他的两把杀人如麻的板斧是“麻醉”和“欺骗”!这位机关报式的Aatan①不是“上帝”的反抗者而同谋者。他教人们永远空想着那永远骗人的渺茫的“天国”和“乐园”。  他的旗帜是:超现实的美,陶醉心灵的神秘,至高至大的理想!  他的生活方法是躺在泥浆里梦想那渺茫的美,神秘,理想,“给心灵上一种陶醉,一点慰安!”  现代的“骑士”不仗剑,不使槊;他们是轻裘缓带,白眼看青天。他们拥护封建主的武器是虚无主义,“绅士风度”,幽雅自在;他们的堡寨是圣经贤传,西洋古典文学,近代一切大思想家——大骗子的梦话!  但是我们现代又有大神日:Speed!  相当于“Speed”这一字的意义的,有我们现在的流行语:“紧张”!  现代生活是“紧张”的,现代人的神经是“紧张”的。这“紧张”的主要成因,就是一方面人类正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大创造”,而一方面也正进行着亘古未有的“大决算”!  所以我们现在说“紧张”是指新的人类以大无畏的精神急趋于新世界的创造——新生活关系的确立,那样的伟大使命时所必需的“猛进”和“魄力”;这是一种作战!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裂碎了旧的躯体,分娩出新生命新个体来!  这样的“紧张”也必须成为现代文艺的主要色调!  十九世纪末年的文艺曾经渲染了所谓“世纪末”的色彩:赞美着生活的急变,讴歌着“速度”和“威力”。这也是一种的“紧张”,但不是我们现在的“紧张”!这是旧世界趋向于溃灭的惊惶失措,手忙脚乱!  未来派的文学是那样“世纪末”紧张的尖端表现。他们讴歌“速度”,但那是向迷途,向绝地,向溃灭!他们讴歌“威力”,但那是暴乱的破坏的威力!  现在我们的文艺女神也叫做“紧张”,——也是“速”,是“力”,可是不同方向,不同质!  在血泊中,新中国在诞生。  战士的鲜血膏润了祖国的原野,处处开遍了勇敢的美丽的花朵。然而处处也还有些隔年存留着的荆棘蔓草!有神洁和光荣,也有卑鄙和丑恶;中国母亲呵,正忍受着生产前的隈痛!  抗战一年三个月了的今日,前方后方,上上下下,从战前依因下来的政治机构中,还黏附着民贼国蠹,在农村的封建的葛藤中,还潜藏着啃啮人民的地头蛇。不承认有这些毒瘤的,是妄人;不愿意揭开这丑恶的,以为这将动摇了民众对于抗战建国之信心的(其实民众早已看得明白),是神经衰弱;张扬这些丑恶而把光明的力量估计得太低的,是悲观的弱者;认为无足介意,以为历史的轮子必然会将这么魔碾死的,是懒惰的“信天翁”!  “信天翁”的态度最糟,因为他顶了乐观的帽子,穿了“知史识时”的外套,拿着进步的世界观的手杖!客观上,他是消解了战士们的警戒心,纵容了罪悲。  悲观是不必的,因为这是“新生前的阵痛”。  “宿命论”式的乐观也是要不得的,因为“历史的轮子”必须人的主观的力量来推动!  黑暗中必然孕蓄着光明,正如光明中还潜藏着黑暗。必然有斗争,决不会“和平共存”。指出这真实,提高战士们的警觉性,激励民众以防范恶势力进攻恶势力的战术……这都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  新中国正在血泊中诞生,“阵痛”是不可免的,然而我们不能做“信在翁”;我们须以文艺的力理来“催生”,——使得“阵痛”的时间缩短,使得中国母亲的元气少几分损伤!  偶然想起些旧事,倒还值得回味一下。例如抗战发生以前,有人推想一旦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爆发了,文艺之神大概要暂时躲进冷宫,为什么?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反抗侵略,和自由解放的战争一定是拚死命的极其残酷的斗争。一切都为了战争,而战时生活当然又不稳定,文艺之类似乎是生活相当稳定时的产品,所以在战时不但作者意兴阑珊,恐怕读者亦无此雅兴,何况还有物质的困难,如印刷条件缺乏等等……  当时对于这论点,我虽盛气驳之。所举理由,在彼时亦并未超乎常识以上,在今天更已成为平凡的现实,此处相应从略。这位可敬的论者,在“七七”以后便投身于最艰苦的斗争中了,亲身的经验当已确认即使在被封锁的、文化落后的、天天有战争的区域,文化运动还是需要,而且比那些较为平静而熙攘于战时景气,竞夸“繁荣”的后方都市更为迫切地需要,文艺呢,在那些山坳子里本来玉趾罕见,可是倒随同硝烟血腥而发展,而且真正为大众所需要所享受。我又想起人家告诉我的关于他的一件“轶事”:抗战那年他在某处,适逢鲁迅先生逝世纪念,在一个庄严的纪念会中,他要求说话,可是他登台以后只说了这么一句:“大家以为鲁迅所指斥的奴隶总管就是我,其实不是!”不知怎的,这个“轶事”给我印象很深,同时他的印象在我脑中亦为之一新;我想凡在当时文坛有过牵惹的,或许与我有同感。正像告我以此“轶事”的我们的那位女作家在述说以后莞尔曰:怪有意思。  这位先生在抗战以后未尝一至大后方,而且大后方的所谓文化动态,他那边的山坳子里亦未必知之甚详新文化运动的。就其一生业绩来看,最重要的成就无疑是在文学方面,他首先是以杰出的作家、文学家而驰名于世,在他四十余卷煌煌大著中,主要是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著述。  茅盾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创作,他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所达到的高峰。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小说巨匠。他以小说创作丰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长篇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基石,把现代文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与此同时,他还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运用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能一味乐观。我们的确维持了一个文化市场,弄得相当热闹,但是我们何尝揭露了读者心灵上的一层膜,而给予他以震撼的满足?甚至为了维持这文化市场,大多数作者连进修也顾不得了,意志不坚定的人且复沾沾自足,自谓左右逢源,颇有办法。至于在生活的重担下喘不过气来的作家,要责他以潜心精进,自然不近人情,但在今天这种委蛇的文化空气中,恐怕连这一点感觉也会渐渐麻木。  不能不说今天的毛病是亢阳内亏,只看哲学与社会科学书籍销路之不振,便可以知道。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听来的两个小故事:有一位写国际政治论文的先生,一天有一个青年见他书架上并没有一本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便问他对此两门学术的意见,他回答道:“写国际政治论文,只要有材料便行了。”又有一位从头到尾读过《鲁迅全集》的先生有一天欣然自得对人说:“我发见了一件事:鲁迅不谈哲学,也不喜欢哲学。”人家叩问他“发见”之证。他夷然曰:“你看他一部全集里简直找不出什么偶然性,必然性,矛盾律,矛盾的统一,等等哲学名词,这不是明证么?”自然,我们不能据此以论全般的文化界,深思好学之士,一定还有不少,但在今日文化市场中,深思好学之士恐无回旋之余地,这一种颓风,其严重性,与自外面加的桎梏,恐怕不相土下。  我们曾经对于只知道生吞活剥硬用哲学名词,或以为惟名词方见哲学的错误倾向,加以批判,但在今天这种不懂哲学,而又鄙视哲学的潜在倾向之下,不能不发愤激之论,以为前者犹胜于后者!  一年以前,读过平心先生所写的一本研究鲁迅的书,这是在上海出版的,书名不是《鲁迅的思想》,就是《鲁迅的研究》,现在我也记不清了,很厚的一本,总有二十多万字。系统地研究鲁迅的著作而写成这么厚一本书的,就我那时所见,这还是第十本。  最近又见有欧阳凡海先生的近作:《鲁迅的书》。这也是很厚的一册,也有二十多万字。可惜缺少时间,尚未读过。  平心先生的书,虽然不过综合最近几年来关于鲁迅的片断的研究而加以系统化,虽然对于有些议论颇有修正与补充,而创见则殊少,但是大体上不失为议论平正,条理清晰的一本书,在帮助青年们认识鲁迅,并进一步而独立研究鲁迅这点上,这是一本有益的书,至少在今天是如此。  欧阳凡海先生的书,因为我还没读过,自然没有说话的资格。但是听说欧书的体例与平心之书,很有不同;欧书是以分析鲁迅的个别的作品为主,而且颇有“惊人”的议论;而成问题者,亦复不少云。  我相信,无论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鲁迅的著作,都是需要的。或者研究他思想发展的过程,或者研究他某一部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或者就其小说与杂文部分研究他的写作的技巧,都是有益的事。想要学习鲁迅,便须研究鲁迅!不仅是从事于理论研究的专门学者,应当开始这一件艰巨的工作,就是一般青年在诵读鲁迅著作的时候,也应当抱着研究的态度。青年人中间,有作这样想的:研究鲁迅,这是理论家的专门事业,我们不过是“文艺学徒”,能够欣赏鲁迅的作品也就够了。这态度何等谦虚,然而欣赏和研究,其实亦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要真能欣赏得彻底,便已进入研究的范围,至少已经接触了研究的边缘。又有些青年这样想:自家是为了创作的目的去读鲁迅的作品的,让理论家去做研究工作吧。这口吻,和“只管写作,不问理论”的流行观念相仿佛,也是不大对的。学习鲁迅的口号,也提出了好几年了,且不说别的,仅以学习他的创作方法而言,倘不研究,如何能学到多少?想要学习鲁迅,便须研究鲁迅!这一点道理,我们都应当记住,而且切实去做,并不一定为了要写一本鲁迅研究之类的书,而是为了自己真正能从鲁迅的遗著中接受些什么,——为了自己的受用。  ……

图书封面


 茅盾杂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看到《苍蝇》时,我笑了。
  •     做活动的时候买的,三联的书,还不错。
  •     内容一般,装帧不错,可以收藏
  •     大家之作品集
  •     名气比文章大
  •     搞活动,屯书
  •     矛盾就是依靠在评论界的杂文一鸣惊人的
  •     厚实的一本
  •     不错的一本好书,喜欢三联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