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的旧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书商的旧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806787533
作者:沈昌文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书籍目录

第一本历史教科书从旧资料中学习编辑工作的甘苦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给“底气”上苍的安排宽容“淘气”“爱得死脱”旧时月色脑后的那根反骨若干乡谈罪孽之一感念闽籍翻译家“重审”精神于无意中得之走老路得新果文学版图和文化厨房盛事可再谁是衣食父母?七十二·五十五·三牛虻和虱子老年时期想做“三亚”人不良成性卫浩世的启示自愧不如阿拉伯数码之灾文化追求索引小事《阁楼人语》后记一头牛的看法一个错字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俞晓群数术著作跋《新世纪万有文库》第六辑弁言买它一本并不冤一点想法“看闹猛”小记历史的转折到北京去做“醒客”听听邓丽君吧!“任时光匆匆流去……”“束诸高阁”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内容概要

沈昌文,男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学校受中小学教育。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从1945年3月至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商的旧梦》收文四十三篇,每篇千余字,全书统共约八万字,精细可读。全书文章所写皆作者任职三联书店及《读书》杂志期间之闻见与编辑经历,随其所咏,往事风云舒卷纸上。作者自喻“书商”,因而笔底文字轻松,吟风唤雨,洒脱自然。“我这辈子都是做牛式的出版:听话、恭顺,不敢越雷池一步。”读他的文字感受,知他是遇事豁达忍让、为人开朗又自得其乐的好好先生,寻常并不为人事纷纭所恼,但遇到强制性指令,免不了也会作些抗争,这种随和中包含原则,是所谓绵里藏针的性格。书中《阿拉伯数码之灾》一篇,直指出版物中数字用法的规定“实在要不得”,于是“一下狠心:《读书》杂志索性不参加任何评奖。后来,更发展为:三联书店的出版物不参加评奖”。读此甚感快慰,见出作者性情。他行文的风格多快语人生,《罪孽之一》说:“曾经说过大话:房龙的作品是我在大陆改革开放后首先引进的。总觉得,这好歹是功劳一桩,可以称道一下。”颇有些自赏神情,显得憨态稚拙,是通常老年人的顽童模样,不妨作掌故视之。    走马观沈文,且听风雨声    如今,在文化界能以“公”相称的人物已经不多了。记得去年张中行先生过世,知识界一片哀悼惋惜,纷纷撰文送别“张公”。偶或圈中的朋友来电谈起近况,兴致勃勃地聊起其近来相与往还的“公”级人物,或如“万荷塘”的主人黄公,再或如号称吃遍京城的“出版大佬”沈公,等等。   对于这位沈公,也即沈昌文先生,喜欢《读书》杂志和三联图书的读者一定会很熟悉。关于他的小学徒出身的传奇经历,将编辑出版生涯概括成“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的掌故,过去耳闻过一些,近日又见人撰文描述此公“一边说话一边撩裤脚”,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是“凉粉(张靓颖粉丝)”的风神形象,忍俊不禁的同时忍不住在心里感叹一句:好一个可爱的老头!   说来也巧,最近沈公在上海出了两本小书:《书商的旧梦》和《最后的晚餐》(以下简称《旧梦》《晚餐》),正好逮住机会热读了一把。沈公的文字浅易亲切,如话家常,端的没有一点大家的架子。正如二书的书名所示,《旧梦》中之“书商”典出于当年陈原拜访陈登原,提出要出版他的《国史旧闻》,陈登原于是就在序言写了一句“有书贾来,乃携之去”。对“书贾”的称谓,身为知名学者和出版大家的陈原不以为忤,一笑置之,仍按原文付梓。延续这个奉作者为“衣食父母“的传统,沈公乃自称为“书商”,于是有了这一集中关于“旧梦”的文字。而后一书,沈公在书前写有简短的“题记”自明心迹:“当我以文化为职业的时候,常蒙前辈教诲。现在视之,这些言传身教,无异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门徒的训词。而当我以后能独立工作之际,能实行的常常只有一条:请客吃晚餐。现在把两者的若干记事合编而一,有心人不免得到一个印象:此人莫非是参加当年最后的晚餐的犹大?”当然,此“犹大”非彼“犹大”,虽则书名中的“晚餐”二字易使人联想到爱谈吃喝并亲身践行的沈公及其相关文章,而实际上除了后面三分之一的章节谈饮食之外,余下的文章和《旧梦》中那些叙事怀人之作的意旨大抵相近。   《旧梦》《晚餐》中的文章大多是因为忆及某一旧事,而因此又忆及与之相关的故人;又或为因人及事。无论因人或因事,既为“书商”的“旧梦”和其“晚餐”桌上的食客,范围概不出文化和出版这一大的畛域。学界高度赞评的女史扬之水,这位《脂麻通鉴》和《诗经名物考证》的作者,在沈公这个十几年的老同事眼里,虽知她有过开卡车卖西瓜的经历,但对于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明清闺秀风格的小楷和一肚子渊深秀雅的学问,禁不住也是惊敬不已。  在《文学版图和文化厨房》一篇中,作者以谈“世界文学”这一概念为开端,拉拉杂杂地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出版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阶段性特征,进而指出此种形象是“直接间接地受了政治格局的影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的影响因素渐渐减弱,“大陆的世界文学地图”渐趋正常,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一样,当此一面的弊端渐近消除的时候,另一端新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也即沈公在文中指出的“现在更多的倒是出现了种种的混乱和浪费”,跟风、重复、译文素质下降,等等,这些经验之谈,相信今天出版界的有识之士读了,想必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罢。    沈公一向谦虚,自承“鄙人业书五十余载”,主持出版了《情爱论》、《第三次浪潮》、房龙的《宽容》等一大批西方优秀图书,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读书》杂志的工作,成绩斐然。所有这些,沈公只是以一句“我其实没什么大本事,只是靠点小聪明”轻轻带过,而他在晚年写下的这些回忆文章里,对给予过《读书》杂志和其出版工作以教益和帮助的诸位前辈如费孝通、汪道涵、吕叔湘、许国璋、陈原、史枚、冯亦代等一代先贤大家,表示了衷心的感激和无尽的追怀。在这部分文字中,尤以记陈原这位当年的老领导为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陈原先生的博学、勤奋乃至谦和的长者之风,借沈公之笔,其蔼然巍然的形象必将长留在我们这些晚生后辈和更多下一代人们的心中。    写到像陈原先生这样博学多才的长者,沈公下笔庄重;而一到叙及旧时相交的其他故旧,若遇有趣事做“佐料”,手起笔落之间即显示出他生动幽默的特色来。且看他是如何将虱子和翻译家李俍民扯到一起的:“李俍民走后,我又住在原来的床上,用我自己过去的被褥。过一阵,只觉浑身奇痒。慢慢,在裤腰处发现小虫。经请教大人,才知长了一身虱子——俍民先生将从苏北解放区带来的虱子过渡到我的床上和身上了。我没任何埋怨,只觉得好玩。当然也一点没有意识到它的进步意义。”(《牛虻与虱子》)读来令人解颐。    前文说到《旧梦》和《晚餐》是两本小书,其实并无对沈公不敬的意思,所言“小”者,特指其精巧的装帧设计。沈公由个性可爱而生的可爱文风,一经过眼就放不下,手不释卷地很快就读完了。而在这走马观“文”之中,半个世纪出版界的风风雨雨,一个个出版人、编者、译者的身影也渐次在眼前生动起来。

图书封面


 书商的旧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真正的读书人总长着反骨文/袁复生下午买《书商的旧梦》时,正适肚子奇饿,饿得满头虚汗。晚上边翻此书边与书店的朋友聊天,说下班那会正在看门市的监控录象的她,纳闷怎么在这么凉快的天,竟还有个人流汗。我听到这话,正想着翻完题个名字和日期上去,就回家睡觉。但一翻就是一整夜,在偏晚的凌晨,我在书的扉页上写完名字和日子之后,又加上了这样一句话:“连夜读完,希望沈先生长寿。这一辈人,等到老年才有机会吐露真扉,也可叹。”(沈先生编书过千,然真正出版著作,直到2003年,时年72岁)然后,把书合上,放在下午刚邮购来的一叠《炎黄春秋》之上。之前一直在犹豫,究竟有没有必要为大众读者推荐沈昌文的文字。上次的《阁楼人语》是如此,这次刚买到《书商的旧梦》,也是如此。在对他诸多称谓中,出版家是头一位的(但他干脆自称“书商”,连“出版人”这样的词汇也少见),曾主政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多年的他,乃奔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以来的文化热潮中最前沿的幕后操盘手,无论是《第三次浪潮》、房龙著作新版、《情爱论》、文化生活译丛这些曾引领一时风尚的文本,还是《读书无禁区》和《人的太阳照常升起》这些惊雷雄文,背后都有那个“作检讨是行家”的他。即便如此,可没心没肺的读者,总容易不以为然地丢句话出来:是又如何?都老黄历了。再说,我直接读书就完了,又何必知道这是谁编的,谁出的?我所忌惮的,也正是这个。而沈先生的《人民有读书的自由》一文,也以“记得《读书》杂志,不必记得沈昌文之流”开篇。看到这篇文章,不由得想起我在一篇《阅读,既是赏花也是吃草》的文章结尾:“读什么不读什么,是比说什么不说什么更重要的权利。”仔细想来,我这句延续着“读书无禁区”思路的话,固然没有问题,但究竟还是狭隘。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认真阅读过约翰·米尔顿的《论出版的自由》,而据我在国家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的检索结果显示——自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过中文版后,再无其他译本,而最近重印的版本,也距今也有18年之遥!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推导出这样的常识:有什么样的出版社编辑和负责人,实际上决定着我们阅读权的落实和行使!这就值得有点脑子的读书人去了解,去琢磨。在《罪孽之一》中,沈先生在谈到当年《宽容》中一处如今已被恢复的删节及《情爱论》中被删掉的“情色话语”等地方后,发出了如此感慨:“编书五十余年,经常自己称道和被人称道的种种‘功绩’。但是想想这类胆大妄为的删节,大概我辈要忏悔的地方更多。”尽管,他在前面的《第一本历史教科书》一文中已经道出了“如果照印不误……我的饭碗肯定要丢了”的隐情。从《书商的旧梦》来看,他虽然没有直接因此丢饭碗,但还是(只是)检讨不断。除了有陈原这等老前辈给的“底气”外,这个从1957年后,心里总是想着以“稳”为上,少做惊天动地的傻事的人,在办杂志时,已经悟到要学做“淘气孩子”了,比如他无意中发现,马克思注意奠基人有不少谈“性”的言论,甚至很开放。而中国早期的开明知识分子,也都关心过这问题,有不少论著和译作,后来就推出了《情爱论》、《性心理学》和《重审风月鉴》等轰动一时的书。他还专门在《宽容“淘气”》中,引用杨振宁老先生的话来佐证:“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好。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了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这没有特别的重要性。”(杨先生最后一句有点拗口,换成我们的话就是,打破了一只沙罐什么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按沈先生晚年的思路,光“淘气”还不够。他在书中,对两位女性的评价甚高,一个是因酷爱读书最后毛遂自荐成为《读书》编辑的赵丽雅,也就是名震古诗文研究界的“扬之水”;另一个则是他少年就认识的旅美女作家於梨华。对于后者,他从其对她父亲有褒有贬的评价及得罪台湾当局被列入黑名单等事迹,给出了“从来就是一个倔强性格”的评语。对前者,不仅大面积引用张中行对她的好评,更是以《脑后那根反骨》为题,认为大家乐于谈其人其事,乃是因为她的那根“反骨”,所以她能在流行“读书无用论”的“文革”中耐下心来读书,能在经济拮据时节衣缩食买书,也能在“商潮”盛行时依然做些与书有关的寒酸工作。扬之水因爱书,成为优秀编辑,终成出众的学者,这是书痴的理想路线之一。沈先生在谈及《愤怒书尘》的作者,全球出版人的“麦加”——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时说,凡书业中有成就的人士,大多经历过一番思想乃至行为骚动的历程。他们不安于社会上现成的摆布,于是向书这个最敏感、最“触及灵魂”的行业进军,通过书来述说自己的人生诉求。如果多一些,长着“反骨”的“书痴”,成为中流砥柱,沦陷于娱乐时代,“病在谋略太多,机心太重,理想太少”的中国出版界,面貌得以改观的可能性定会大一些。打住打住,且不必说到思想史和传播史此般宏大的话题上去,说点小功用也好,我是边看边留意里面谈到的书,然后顺藤摸瓜,在网上搜购,我统计全书举荐的书约32种,我已有8种,其他感兴趣的十几种,都淘得七七八八了。罗嗦了这么多,大概是被转引自《格言集》中的“人类智慧最近一个时期的最伟大发明之一,依我之见,无疑是不看书而妄加评论的艺术”所警醒的缘故。不过,另一句“应该禁止的书,首推禁书目录”更得我心。2007/10/1《书商的旧梦》 沈昌文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8月 定价:17.00元附录:《书商的旧梦》所举荐的书1,《中国史纲》张荫麟 著2,《性心理学》蔼理士 著3,《理论风云》 李洪林 著4,《香港文坛剪影》柳苏 著5,《书之爱》 王强 著6,《旧时月色》 董桥 著7,《脂麻通鉴》 扬之水 著8,《纽约客书林漫步》 董鼎山 著9,《宽容》 房龙 著10,《情爱论》 瓦西列夫 著11,《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 著12,《福建翻译家研究》 林木椿 主编13,《俄罗斯的暗夜》(《狱中二十年》的上卷) 妃格念尔 著 谢翰如 译14,《重审风月鉴》 康正果 著15,《鹿梦》康正果 著16,《乳房史》 17,《海上画梦录》 钱定平 翻译18,《六人》巴金 翻译版19,《六人》 傅惟慈翻译版20,《别西冷庄园》 於梨华 著21,《愤怒书尘》 卫浩世 著22,《语言学札记》 陈原 著23,《阿拉伯数码之灾》 成幼殊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内部资料24,《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汪家熔 著25,《阁楼人语》沈昌文 著26,《工作DNA》 郝明义 著27,《数术探秘》 俞晓群 著28,《格言集》 利希滕格 著29,《美丽与孤独》 西田裕司 著30,《禁书启示录》31,《阁楼上的光》 希尔弗斯坦32,《胡乔木谈新闻出版》 胡乔木 著
  •     在一个姐姐那里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后来在图书馆发现变借回了。第一次读沈昌文老人家的书,备感朴实与沉静。都是些老人家作编辑的小文,随处翻页就能读下。只是我对于好多事实还一知未解,所以得到也相对较少。关于老人家喜欢邓丽君那几篇印象深刻,她的歌词真是好。这本书我以后会再仔细看一遍吧,现在太才疏学浅了。
  •     去三亚开会,收拾行李的时候顺手把这本小书塞进我的背包,想想着在沙滩边的躺椅上慢慢把这本小书读完,有点期待。。。但这个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太吸引我了,在飞机上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沈老的文章看过一些,喜欢他平实的文风,有点儿谦卑的口吻,对待磨难的乐观态度,有一篇网文介绍他自称是“不良老年”“背一个笔记本电脑,脖子上挂个U盘,耳朵上塞个耳机,连接MP3,骑一破旧“永久”,出入酒吧,口说broken English,以荤面素底为幽默,招摇过市,不以为耻,不亦乐乎。”对于很多七零后、八零后的读书人,看了这本书,可以很好的了解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出版行业的曲折历程,这也是书名所在的含义吧。  / \  |.|    |.|  |:|   __,_|:|_,  / )  (Oo  / _I_  +\ \ ||^ ^|    \ \||_0→      \ /.:.\-\     |.:. /-----\     |___|::oOo::|     /  |:<_T_>:|""....""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扬之水的相关介绍文倒是有几篇,总还是不如张中行的文字
  •     当编辑苦,当中国的编辑更苦,不过,最苦还是读者。
  •     生动,生活。
  •     有时觉得“他们”说起话太谨慎迂阔,甚而不合时宜,但也因此显出善意温厚,我也得以一窥“他们”辈是怎样一回事。
  •     是为“小品”?
  •     比较随。
  •     藏入
  •     整本书出现了太多的人物。感觉是在看人物关系书。那天图书馆外的天很灰。
  •     纸质的消失。。。
  •     沈公文字清朴,笔下生风,调笑处挥洒如意,不见作态,常有会心。其中提及扬之水女士两篇惊到,言及其书痴乃至每月七、八成开销用于买书,甚至卖血以为继。为着这种可怖的热情,也该舍得兜里的毛主席去买一本《终朝采蓝》。
  •     很是喜欢
  •     果然还是治愈不了我现阶段的暴躁。
  •     20140921阅闭。待购《罗孚文集》。
  •     旧书商的梦。
  •     我打算去看下《性心理学》和《乳房史》
  •     我要把我姥姥的故事写一写,取名叫作“会计的旧梦”。只是希望等我老了别出本书叫作“小会计的旧梦”。
  •     小掌故可观,先辈“书商”精神可见。
  •     在出版界,很多人崇拜沈昌文。他被尊称为“沈公”。这本书闲聊了一些出版往事,对众多编辑们来说,知道比不知道要好。
  •     没有情怀如何坚持出版好书
  •     借的
  •     大隐隐于市,沈先生真强人。从他笔下了解扬之水,真佩服这样的女子!其实学历不是这么重要。还能感受到一点他当年登《读书无禁区》的勇气,干出版真是件大事,难,但多么有意思!难得沈公能具有这样的眼界胸怀,又不清高,低调地做实事,做文化事,很喜欢他引的《阁楼人语》,或者这就是“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了吧!
  •     得来了一长串的书单~
  •     出版越发趋向于经营。
  •     一个老人的回忆。利索而有趣
  •     其实不怎么喜欢啊
  •     当时好像是没看完的,看到有个评论说就是唠嗑实录哈哈哈,我还挺喜欢唠嗑的
  •     文人八卦最有趣
  •     其实,这本书也是一个桥梁,藉此认识了不少好书。
  •     出版人的工作杂记。
  •     标签到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基本无法分清楚了,发现自己会赞赏和钦佩对待生活和工作都自得其乐的人。最早是在《城市画报》里边读到沈公的访谈,对这位三联老编辑有好感,看书说旧事感受那个时候人们做事的认真劲。
  •     一个真实可爱的老头,一个豁达开放的出版人~一个谦虚自省的书商~在这本关于他人的随笔集里~看到一个生动的老人~
  •     好友洪小姐特地從國內給我帶來這一本老書商的嘮嗑錄,說白了,其實便是和工作有關的流水帳;別的不提,就一句:太少太少,不夠暢快。
  •     有时,不如及时一杯酒。
  •     算是一个很好的下午
  •     很有意思的书,沈老虽然四平八稳了一些,但是老一代的出版人还是值得尊敬的。
  •     书的封面到内容我都很喜欢。
  •     有意思
  •     书缘·人缘
  •     这是一个喜欢吃的有点江湖气的有聪明的老者的书,文章油滑,却又间着睿智与通达。
  •     曲图借 外公家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780969/
  •     给五星的理由不是文采文气,甚至不是独立思考;而是态度/追求/和经历。有良知的中国出版人,在紧张年代的中国出版人,如履薄冰却仍旧追求着,让人心生敬意!
  •     一个书商的经历
  •     为了赶快拿给阿比而刷完的。也就长得比较好看而已,本想看些书业八卦掌故轶事,失望了…不过1946年的沈崇事件完全不知道啊!以及看到赵丽雅三个字第一反应是好像哪个女演员的名字好俗好熟啊噢是赵丽颖啊居然是扬之水的真名…不论在哪个年代,沉下心来钻研所爱所迷的人终究会发光的。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是翻到末尾看到恺蒂的《南非之南》想起居然还没买来读呢…
  •     认识一些人,看看一些书,了解一些出版史。
  •     “给人看的书”,淡而无味。以沈公的见识眼界也许可以写出更有趣的文字?“四平八稳”概其一生。
  •     恩。。。一代人的回忆。
  •     买过
  •     20130107购买
  •     没有读完 遗憾只是一个让我心动的书名
  •     昌文的文字,虽有意作文人态,究竟难免其官味与商味。那么大年纪了前两天还在孔网搞在线签名售书,果真是志在千里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