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扰的午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被打扰的午睡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9787201046822
作者:菲力普・德莱姆
页数:98页

作者简介

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  在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力普 ·德莱姆发表了近三十本书,其中有小说也有散文。相形之下,德莱姆的短小的散文成就更高,他不无自豪地宣布自己“发现了一种文学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这类短文开创了一种十分“法国味”的风格——“细微主义”。  “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  “细微主义”的另一特色是具象。法国文学中从来就有“物本主义”的传统,重视物质细节的精雕细刻,比如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一直写到鼻尖上的肉瘤乃至肉瘤上的血管;左拉写《娜娜》,不惜买通流氓躲在妓女床下听人家和嫖客对话;只是到了“新小说派”走火入魔,物的汪洋淹没了人的踪影,搞得名声响亮但是难以卒读。德莱姆的文章如果看题目也很“物本”,比如《墨水漏痕》、《小块面包皮》、《牙钻》、《里昂小酒馆》,但是这里有人的视角和人的感受,也有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更贴近的是福楼拜的传统。法国人爱说,真正的上帝在细节中,其实,真正的文学也在细节中,德莱姆的短文正是通过细腻丰富的细节刻画,于一叶一沙中让人窥见生活的本真。  “细微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取材,这方面与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异曲同工。在印象主义画家笔下,干草堆、大教堂、麦田、运河、小咖啡馆、乃至农人的鞋子,一切皆能入画。题材不需要重大,处理也不需要郑重其事,这里没有什么象征和隐喻的东西,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德莱姆也善于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看德莱姆的散文,容易让人想起金圣叹的“不亦快哉”,想起清少纳言的“有意思”,其中自有一种淡淡然、欣欣然的意趣。不过,德莱姆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又没有仅仅写乐趣,而是退后一步,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更特别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因此有了种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书籍目录

1 罗朗――卡洛斯网球场马上要下雨
2 域外邂逅
3 微斜着脑袋的表情
4 观牡丹者
5 今晚,我倒垃圾
6 眼皮的背面
7 对理发师唯唯诺诺
8 小赌场里的小老太
9 生平内容的现在时
10 我从来不看
11 鞑靼人海滩
12 实情?
13 墨水漏痕
14 只需要一个摊鸡蛋,就行了
15 口试之前,先游泳去
16 有看门人的住房,就知足了
17 小块面包皮
18 在地铁里让座位
19 太阳下的初级航校学员
20 您想对他说话吗?
21 牙钻
22 轨道汽车带来的担心
23 吃朝鲜蓟心
24 军事会议
25 配音
26 毛毛金属雨
27 里昂小酒馆
……
附录
一 菲力普・德莱姆访谈录
二 菲力普・德莱姆作品目录
译后记

图书封面


 被打扰的午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虽然仅仅只是一本薄薄的随笔集,但是里面的36篇随笔却足以让我们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细微的观察态度,作者不仅仅在于细微观察,还善于用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的描写,经常把客观的事物赋予了主观性的动作。比如说“因为速度在拽着他们”、“当在这只雄心不凡、盛气凌人的家伙滑入那么多粉丝热烫之后。”明明只是一副印在菜碟子上的小鸟,作者却把它描绘得如此生动,栩栩如生。之所以说作者细微的观察的生活态度,是因为作者能把一些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描绘得有声有色,重在刻画人们的心理,作者表述的是人们所隐藏的心底的不愿被别人发现的想法。而作者却大胆的提了出来,无论是在地铁上让座的心理、邻居在外地旅游见面的客套等等,作者悉数拈来。而且,该书却还保有那份法式的幽默。该书的事都是日常小事,但是却让我们闻到平日里所嗅不到的味道。
  •     菲力普·德莱姆,法国“细微派”大师。这个名号初听觉得新鲜,而后感觉怪怪的,写文章细腻、简洁就算创立“细微主义”,那么写文章夸张、罗嗦、不拘小节就算是“粗犷主义”了。颠来倒去都可以说,也不觉得特有意思;刚才看一本介绍电影的书,说是意大利电影中有个“书法派”,也不曾听说过。大概都是后人为了归纳方便而起的吧。“细微主义”的风格——关注细小题材,注意细节描述和细腻感情的表达。从每篇文章的标题即可看出,《罗朗-卡洛斯网球场马上要下雨》、《今晚,我倒垃圾》、《微斜着脑袋的表情》……好比正在描摹一幅画,局部的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轮廓,涂上油彩。“‘法国气象台预报,约20分钟之后,有大雨。’网球场上,顿时景象骤变。橘黄色的地面,转眼就是灰暗的淡红色,甚至几乎是棕色的了。在边线裁判们身后,印有BNP字母的浅绿色篷布突然带来一种室内游泳池和令人感到压抑的体操馆的气氛。这时还没有真正下雨,可是,某种蒙蒙细雨想必已在空气中漂游,因为四周的轮廓正在变得模糊不清。”(《罗朗-卡洛斯网球场马上要下雨》第一段,P1)就像印象派画家作画,草垛,教堂,麦堆,池塘,林中路,在光线的变换下呈现不同的形态,真实可见的事物只是你眼前的一瞬,德莱姆营造的文字气氛也是。我最喜欢《观牡丹者》,他把牡丹写成一位纵欲的妇人,“牡丹花是招惹人的。它含有糖与胡椒的混合成分,给人以所有的滋味;因此,只是观看牡丹,似乎就成了一种犯罪。……它虽然能点火,但只为自己而燃烧,并且孤寂地死去。……它的墓志铭有点太晚地赋予了它一直缺少的神秘感:它发狂地珍爱自己的躯体/它因过分自爱而不能奉献/为它祈祷吧。”这之后的篇章似乎很少有打动我的了。我也觉得在中国不缺这类的细微派,就说张爱玲女士,看她写小说主人公的穿着就让你感觉这服饰是自己穿针引线缝出来的,就连叶圣陶先生的童话也不输给他。“没几天,在埋那粒种子的地方,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又过几天,拔干,抽枝,一棵活像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梢上很快长了花苞,起初只有核桃那样大,长啊,长啊,像橘子了,像苹果了,像柚子了,终于长到西瓜那样大;开花了:瓣儿是鲜红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蕊儿是金黄的,数不清有多少根。由花瓣上,由花蕊里,一种新奇的浓郁的香味放出来,不管是谁,走近了,沾在身上就永远不散。”(《一粒种子》,叶圣陶)多美的句子!细微派大师提供了日常生活的一个个场景,油画上的色块,衣服上的拼贴,慢镜头中的互相打量。零零碎碎,寻找或者苛求它的意义。德莱姆的向导是拉·封丹和拉布吕耶尔,他以写作多本小品文为志。自从见识了博客后,我就在想,似乎人人都很会写,见过好多极好极真切动人的文字,什么刁钻古怪的都有,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写一下。于是,我同译者的期待不同,对德莱姆接下去要写什么细小题材,并不抱有太多兴趣。
  •     这本书就像我一直生活的那样,自动运行。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午睡二字,看了第一篇后觉得几乎没有必要通读全书了,因为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运行的。直至看到了看电视的一篇,更是果然不出所料。关于看电视,看来全世界人都一样,只不过在中国被冠以“文艺青年”的行为,在法国好像没什么年龄限制。他描写了一个想看文艺片的人,用录像机不慎录下了一些前后左右的广告和其他节目:“不过,我们正好看到了女歌唱家与厚颜无耻专业毕业的报幕员之间破口对骂,正好看到软弱无力的广告,正好看到怒不可遏的政治家在大发雷霆。而人们谈论的,正是这些东西,并不是费里尼的影片——我也是如此,我录了他的影片,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再看。”04年,我和一个同学住在天安门西,大剧院工地旁边的一处龌龊平房,没有电视。从那以后我再没看过电视。言外之意,不看电视就是一种高级的生活——如同70年代,看电视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一样。“这种看电视有罪的感觉是多么甜蜜!……又是多么错误。”一如魔术胸罩,既是束缚,又力求展示身姿;一如性交,既是禁忌,又承载炫耀;一如活着的每一天,保持健康的存在,以便自然的死去。欢迎收看生活频道。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翻译很糟
  •     极简,趣味
  •     小蘑菇
  •     反复读
  •     没有比这个好的了。
  •     不是特别喜欢,太琐碎,得有那个心情才能体会,否则就落了矫情的嫌疑!
  •     我还是不太习惯这类书。
  •     对我的胃口。 细节主义
  •     很细微
  •     带点娇嗔的感觉
  •     是一种很舒服的细腻
  •     一闪而过的情绪能被这个作者分析出这么多意象来,描述出这么多感觉来,真不容易,所有的情绪都这么去思考的话,也够累的。
  •     细微处的生活
  •     细微主义
  •     书名很诱人,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太细腻的文字!还好都是小短文。有几篇还不错!
  •     他跟德国那个格纳齐诺都是细节派。区别在于格更喜自嘲,于悲观中关注周围细节,是更性情些的人。而这一位动机单纯,视被忽略的生活枝蔓为至上,似玩耍中偶得,更多懒散和自足洒脱。一个德国人,一个法国人,想想倒也在理。
  •     德莱姆延续“细微主义”
  •     上周没事儿在图书馆用一个小时翻完的。
  •     被打扰的午睡.超级棒的一本书.
  •     又来了,又爱又恨的法国人。墨水漏痕、毛毛金属雨、生平内容的现在时。我只是想起了本雅明。
  •     还以为是18、9世纪的人写的呢……
  •     细节轻灵.
  •     法式小甜点……一口气吃一本真心腻 = =
  •     在豆瓣书店偶遇的, 风格在我看来非常奇怪…整篇文字描写的对象往往是不以为意的一个姿势(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一种习惯(走进酒馆时最后慢下来的几步),一种细微的感受(闭上眼睛后跳动的光斑)…有种悠闲的停驻感。
  •     细微
  •     甜得有点儿发腻
  •     书如其名,去年实验课上看的。。。。
  •     没被打扰
  •     《墨水漏痕》和《地鐵裏讓座位》還可以,但其他的就實在讀起來寡然無味..... 我喜歡細微的描寫,但這個人的,似乎有文化隔離...
  •     非常有味道~
  •     一些琐碎一些想法,很真实很随意,很深刻又有一些黑色幽默。怎么说,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感觉,犀利但不尖锐,我想这样想这样说,认不认同理不理解又如何?
  •     呃,细微的让我读起来有些些痛苦。
  •     真的看不懂
  •     真的是我功夫不到家 越是短小的东西 看得越慢 除了有经验的几篇 完全没有共鸣~~~~(>_<)~~~~
  •     拿起,读不下去,抱着对作者的喜爱之情再次拿起,再次被翻译逼退。烂翻译毁了这本本该四星的书!!!!还我Philippe DELER!!!!!
  •     其实并不是值得一买的书,但对我味。
  •     口吻不喜欢。不亲切。没有看人日记、论述的习惯。别人的想法而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