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今日无事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45800999
作者:孙甘露
页数:179页

作者简介

《今日无事》是孙甘露的随笔集,分四辑。“读写”收录的多为书评;“电影眉批”收录的多为影评;“事物”收录是杂感、笔记;“演讲”收录两篇,一是在2006上海双年展“超设计”系列讲座上所作题为“从影像看设计”的演讲,二是在电台“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上对《安娜·卡列尼娜》所做的解读。孙甘露以独特的文体和文字描绘各种事物与情感,谈论音乐、电影、书籍、都市生活、离别与重逢,或爱与幻想。

书籍目录

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孙甘露与上海(代序)/刘苇读写述而过去的归来援引我爱我不了解的事情小说之无用跑来跑去的兔子遥远、陌生和昂贵流浪或者在路上毛尖的乱来小野丽莎罗大佑的《童年》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电影眉批金控时间的灰烬“阅后即焚”“你在看我吗?”眼福电影,你的名字叫“作家”上海公园抵达或者扎堆我们由未知的事物所定义事物遇害见拉斯普京今日无事复兴公园北京的一部分迟到手推墙真正的热闹终于要来了足球的归足球橄榄树林里的一阵悲风闲话请客比金钱多一点演讲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略说安娜

前言

  一  孙甘露与上海这一座城市的关系,表面上是显而易见的。据我所知,从他出生起至今,一直都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从没有挪向他处——我指的是长期居住地;在城市内迁移或短暂的出门旅行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这表面关系背后,他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关联,那种心理投射,包括他对这座城市的书写和书写方式,则要显得复杂得多。  回溯他的创作:小说《信使之函》、《访问梦境》、《呼吸》和一些中、短篇,大量随笔,以及由前两样文体混合而成的、时有添加的《上海流水》中,他对上海的心态在不断的变化中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意蕴。约而言之,他对这座城市,由先前的虚构热情转至记忆的追溯,再降至零碎的实景描述,上海,在他书写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但与之相反,他对上海的态度却越来越疏离。此一悖反现象,说明了想象热情的衰减和一种拒斥情绪的产生,先前小说中服务于想象的抒情诗般的意指,转而变成伤感的叙事,继而臣之为一种观察,一种评点式的陈述,诗意的想象变成了游离于外的冥想。而冥想,正是对原有事物的一种僭越或游离在外的愿望的流露。  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有远离上海去他处居住和生活的愿望。或是出于迁徙上的困难,或是出于某种牵绊(诸如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得他一时无法挪身,久而久之,也就渐渐缓释了这一念头,但由此却对上海,渐生出一种倦怠的感觉。  这一揣度当然出自我个人的臆测,却非全然属于无据的臆想。因为从孙甘露自己常常喜欢引用的、经过借用爱灵顿之语后转喻而成的“上海是我存放信件的地方”的话中,泄露了他内心的某些隐秘。  孙甘露的这句话,含有他一贯机敏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但却隐喻般地揭示出了典型的“上海心态”。上海可能成为你的出生地,你的永久的居住地,但不会成为你的故乡。上海没有那种年代悠久的标志性特征物,没有能引你自豪的与我们文明古国紧密相连的历史徽记——那个豫园,像是外借而来的景观,与上海气质不符,它与内地不同,内地一些地方矗立的古老文明的象征性标记,完全与当地的风土融为一体。上海,这个特殊之地,在它的地表底下没有泥土,只有钢筋混凝土。你的根不能扎向那里。作为大都市,上海兴起于殖民时代,它的雏形定型于那时后,距今只有区区百年。因此它不是世世辈辈的根据地,所有在此生活的人,都是移民者及他们的后代。

内容概要

孙甘露

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先锋文学代表作家,现居上海。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呼吸》

中短篇小说集

《访问梦境》

《我是少年酒坛子》

《请女人猜谜——中国小说五十强1979~2000》

《忆秦娥——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

随笔集

《在天花板上跳舞》

《比缓慢更缓慢》

《今日无事》

《上海流水》

图文集

《上海的时间玩偶》

《孙甘露文学片段自选》

记录片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海:孙甘露 此地是他乡》

作品有英、法、匿、俄、意等国译本,单篇作品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高我们半头行走,他随手写下的诗句让我们黯然销魂但又完全无法把握,他和我们一起吃饭,和我们一起笑,甚至,也转发一些不那么高尚的短信,但他一直像圣诞礼物一样存在我们中间,连人头马宝爷看到他,都虚心起来,宝爷跟我们推荐话剧《包法利夫人们》,最后加一句,甘露也说不错。于是全场服贴,他的拇指就是权威表达,文化市值超过央视。  ——毛尖(著名作家)

章节摘录

  《流氓的归来》令我们想起另一位也是从东欧到了西方的作者,昆德拉。昆德拉的写作其实是两块的,不只是因为他到法国后改用非母语的法语来写作,也因为移民、离开母国经验对他造成的影响。他用法语写作的作品——包括文论和小说,《帷幕》、《身份》、《缓慢》等等(自昆德拉开始,我一直把文论和小说当作同一种东西来读,包括其后陆续翻译成中文的库切、奈保尔、拉什迪乃至艾科,有时候,甚至包括齐泽克的电影和黄色笑话分析。真是奇怪的经验),跟他早期《告别的聚会》、《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这些在捷克、用捷克文写作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马内阿和昆德拉一样的是,他也离开了母国,移居到了美国。如果移民前的母国经验,与移民后的西方经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则马内阿的返乡、及将返乡经验写成的《流氓的归来》,联系了这两个世界,相当于把昆德拉在捷克和去法国后前后两边的经验结合起来了。由祖国到西方而又回到祖国,离开与回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对写作者马内阿而言,这是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对读者而言,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阅读经验。  但返乡并不等于返回离开前的家乡。在时间中,家乡已经变化了,写作者也变化了。经过一个移民者的、流离迁徙的经历,看待家乡的眼光也不同了。马内阿对罗马尼亚的认识获得了一种相对来说不那么情绪化,更为沉静的眼光。书中充满对罗马尼亚那段现实很精微的回顾。这仿佛是一种淘洗的过程。抽离,回归,再抽离,再回归……人在这个过程中淘去情绪化,获得对身处现实的一种沉静的理解。米兰’昆德拉曾说:“为了能够听到隐密的、几乎听不到的‘事物的灵魂’的声音,小说家跟诗人与音乐家不同,必须知道如何让自己灵魂的呼声保持缄默。”我想有时人生经历正是使小说家获得这样一种灵魂的缄默,与沉静眼光的方式。  马内阿在美国时,曾经和索尔·贝娄谈到想回罗马尼亚的念头,索尔·贝娄劝他不要回去,但最后马内阿还是决定回去了。马内阿说因为老朋友在招他回去,他说:我是因为“友情的专制”才回去的。“友情的专制”,一个微妙的、放射性的说法,他是为了故人而回去的。人离开了故乡,但是很多人的关系还是割舍不下。就像他在母亲死后九年才终于能回乡上坟。离开是为了政治的专制,回乡是因为人终于还是脱不开故人与故土,这也是一种专制,是与生俱来的牵绊。  至于劝他不要回乡的索尔·贝娄,本身也是俄国犹太人后裔,父母在二十世纪初移居美洲,也是上世纪人类离散经验的见证者。但贝娄毕竟是出生在美洲,并没有一个故土。他与马内阿还是不同的。马内阿的经历是他自己的,最后做的选择也纯然是他自己的。

图书封面


 今日无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用词做作,形式大于内容的一本书。其中《我们由未知的事物所定义》、《抵达或者扎堆》更是无病呻吟,卖弄风骚。或许是我的鉴赏品味不够吧,这类的文章,看多了只会云里雾里。有时候引用他人作品是好的,但动不动地就扎堆引用,也太廉价了一点。
  •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说:“伟大的作家要么是丈夫,要么是情人。有些作家满足了一个丈夫的可敬品德:可靠、讲理、大方、正派。另有一些作家,人们看重他们身上情人的天赋,即诱惑的天赋,而不是美德的天赋。”孙甘露无疑是完美的情人作家。他文字上的高度自觉性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自然流淌出来,和古代的遗迹、神谕、梦境、谜语持续共鸣着,没有思想的说教,但又似乎每一个字都隐藏着某种有待破解的密码。他是高度风格化的,并且在最低的意义上都和道德无关——既不支持道德,也不反对道德(反道德同样在暗示道德),连刻意的漠视都谈不上——他始终处于一种迷惘的气息中,仿佛从来没有听说过“道德”这个词一样,在迷幻与混沌里又有一层诗人般忧伤的透明质地。多少人曾像我这样趴在书桌上枕着满纸巫言沉沉睡去,恍惚间露西穿越了苍穹,空中妆点着晃眼的金色钻石。有人说,“不读孙甘露的小说,就不能领略到当代中国小说最险峻的风光。”如今的孙甘露已从先锋文学第一线上隐退,在报纸杂志上写一些专栏、时评。如果说他过去的迷幻小说可以和Pink Floyd媲美,那现在的他就像把电吉他当原声吉他弹奏的Eric Clapton,进退自如,举重若轻。《今日无事》这本随笔集里收录了他零散的书评、影评、杂感、讲座,甚至球评,他谈论厄普代克和奈保尔、小野丽莎和罗大佑、《阅后即焚》和《出租车司机》,从中依然可以窥出他愈发敏锐的洞察力。我们会惊讶地看到,他也和我们看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同一场球赛;同样我们也会不甘心地看到,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看出的东西却比我们多得多。正如毛尖说的:“他高我们半头行走,他随手写下的诗句让我们黯然销魂但又完全无法把握,他和我们一起吃饭,和我们一起笑,甚至,也转发一些不那么高尚的短信,但他一直像圣诞礼物一样存在我们中间。”孙甘露,上海人,踮脚张望更年期(或已然进入?)的中年男子,在文字迷雾的掩护下退向记忆深处的作家,一度是骑着自行车沿着蜿蜒的城市地图走街串巷递送信件的穿绿色工作服的邮递员(所以才有了《信使之函》),在上海出生成长长年居住但从未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丝毫归属感仅仅把上海当做存放信件的地方的精神上永恒的异乡客。他始终把自己当做客人,不仅对城市,也对尘世,因此他在谈论上海时总是清醒而疏离,这并非冷漠,只是一种温和的旁观,这取决于他自身的性情,你不知道这是与生俱来的胎记抑或是来自上海对他童年漫不经心的揉捏。人生对他来说是场漫长的假期,他只愿缓慢地……谓语动词在这里并不重要,这个意味深长的副词已经揭开了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专栏的集子,虽然很新, 但内容一般而已
  •     居于上海,倍感梳理,我们到底在不在身居的场所?
  •     没事,就洗洗睡吧
  •     引用过多,有点内个啥
  •     伐色根
  •     有时让我想起娄烨的苏州河。
  •     1.赋闲的作家最喜欢的事情,衰退的作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     书评一块尚可,后面的阅读快感明显下降。
  •     先锋作家
  •     2009年9月5日 上海季风书园。
  •     择日细说吧,实在不喜欢——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的话空掉书袋有什么意思
  •     可以一看,可以想想。
  •     抖机灵卖聪明······看得没耐性,潦草翻完。最后一篇谈《安娜·卡列尼娜》的可以看看。
  •     不俗气
  •     审美疲劳了
  •     甘美。
  •     “抖机灵”这词是有多讨厌,做得人和说得人都讨厌。
  •     文笔很美
  •     作者的个人阅读链条 这个杂啊 电影音乐旅行都只说一点 有点莫名其妙
  •     超过阅读水平,过几年再读吧
  •     这一套精装书很赞啊啊。。
  •     感觉很一般
  •     看过了嘛?算是看过了吧?好像笔记好像杂谈好像什么也没说?像是壹周小文艺的集结似的。
  •     没什么内容,如果你真的没事做又没别的书可看,我也不推荐读,发呆更好。
  •     他为啥会红?
  •     我觉得他还可以
  •     垃圾文字
  •     我追求的是我所谓的言之有物。
  •     火车上读完,感到众多著作在召唤我
  •     虽然他的文章基本可以被归为我定义里的掉书袋,但是不难看出,他还是有生活的幽默感的。幽默感很重要。
  •     都写啥了?看完就忘了。
  •     海上文库真是套特别棒的厕所消闲读物
  •     PDF.王尔德:“作家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不道德的,不是写了什么事情,而是写得不好,这才是不道德的。”P176
  •     “今日无事”真是一件奢侈的事
  •     每一次阅读都是冒险,请不要赤手空拳。
  •     看着累…
  •     很多新的东西。
  •     幸好不是无病呻吟的小文章
  •     用词矫情,除了部分内容还不错以外,其他的都很无趣。
  •     孙甘露语感一流,写书评很好,影评差点儿。
  •     沪上大佬
  •     一本读书笔记和影评集
  •     孙甘露的语言有他漂亮的地方,难能可贵的是浮华的好看之下往往言之有物,只是有些地方需要倒回去再念一遍。高端并且自然地掉书袋,这点上比起张,确实高下立分。
  •     忘记说什么了- -!
  •     前面的序写的不错,对孙甘露的评述值得一读!
  •     一些乐评和影评!
  •     上海书店出版社这系列随笔对我来说都一个样,短小精悍乏味。
  •     形式大于内容…连写个王家卫都跟写论文一样,用词晦涩又不生动,写奈保尔直接让人昏睡过去
  •     哦哟,没时间读书只能读读书评了,可是甘露大叔的文字怎么那么晦涩啊,有耐心读下去的话还不如读原著了一刚。
  •     今日终于无事。时不时琢磨孙甘露的文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