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人故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賨人故里

出版社:罗洪忠 学林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48603122
作者:罗洪忠
页数:157页

后记

我因采写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四川渠县籍文化名人,有幸结识了姓氏专家傅昌志先生,在交谈中他向我聊起家乡的土著先民——賨人。当时。从小以巴人自居的我,对于賨人的称谓无疑还是较为陌生的。    自己从事珞渝文化研究18年,眼前面对这颇带争议的賨人话题,我兴趣陡增。当看到傅先生所搜集的大量賨人文化资料时,我不禁喜出望外,由于他潜心于整理姓氏文化,竟然将有关賨人的数十万字资料提供给了我。于是我了解到20多年前,渠县文管所的王建纬、文化馆的邓天柱等,就已开始了贵人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先后发表、出版在报纸杂志及有关的图书里。    历史是银行,存的时间越长,支取利息越多。渠县属古之賨国国都,是賨人文化的发祥地,至少有4700年以上历史,它系祖先賨人给渠县人留下的一笔巨大财富。在明清两代,渠县经历了两次“湖广填四川”,至今九成五以上的人都称自己是移民后代。耐人寻味的是,1600年前《华阳国志》所记载的一些賨人风情,当今的渠县人仍然保留,賨人曾经是一个拥有数十万人的部族,为何在短期里人间蒸发?渠县人虽然作为移民后代,但同湖南、湖北等地的汉族^冈俗相差较大,却与湖北、湘西、贵州、重庆等地土家族的风俗相近……这一个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里,驱使我从賨人文化史料和考古发掘中,去寻找更多的答案。    在同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龚兢业会长交流时,他对我说:“从考古发掘看,渠江流域一带可能有原始人类存在,賨人大概就是渠江流域最早最原始的土著居民。巴渠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极有可能是賨人文化,而不是巴人文化。”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一边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一边跑渠县网书馆,仔细研读文史书典籍,搜集大量賨人方面的文章、资料,以寻找蛛丝马迹和新的“发现”。賨人文化只是近年来极少数人研究的—个课题,而他们大都又认为賨人系巴人一支,这与我的观点有悖。从有关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中,我更坚信賨人和巴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古民族。    来到四川达州,“巴人故里”的标牌特别醒目,罗家坝也是被专家、学者明确定位的“巴人文化遗址”,而我却在书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作为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的我,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将这样的想法告诉龚兢业会长时,他希望我“不唯前人,要有自己新的发现”,并将賨人文化研究纳入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重点学术研究课题。于是,我决定去找第十四届全国图书大奖特别奖的获得者张问渔老师商量。    张问渔原为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退休后为“人文华夏丛书”总策划,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特约编辑。当我谈到这个出版选题时,他很支持,并同我一起切磋、讨论,最后确定了书稿写作体例和框架。我一边写书稿一边发给张老师审读,他看后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希望我不要被一些专家、学者的结论束缚手脚,要用翔实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靠事实说话,给读者—个充分有说服力的理由。经过这样不断地打磨,《贵人故里》终于脱稿了。在此,我还要感谢渠县社科联秘书长苗冰先生及时送来大量渠县资料,初稿出来后又指出书中的错误和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并找专业人员对渠县旅游图进行修订。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邓天柱的《阙乡风采》,王建纬的《渠县历史考古文选》及《渠县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李同宗的《啄木鸟》和由李同宗、李麟主编的《渠县民族民间文化集萃》,陈立权、龚兢业等的《巴渠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论》,龚兢业、邱传国主编的《达州市文化集萃》,马幸辛的《川东北考古》,白新民主编的《土家族风情录》,刘孝瑜的《土家族》,以及专家、学者撰写的30余篇有关賨人、巴人方面的理论文章,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许平、李树平、龚兢业、王宣波、杨长春、马家骐、杨夫、王静、郑六秋等乡友,热忱地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还有个别摄影者的图片,我没法注明其姓名,向他们表示感谢。    此外,我还参考了多种版本的史籍,如清朝和民国《渠县志》,以及《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等。我知道要说透賨人的文化,不是一本书能办到的。但通过这本书,我可以大声地告诉家乡人,古賨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厚道的民族、深沉的民族、欢乐的民族,贵人的文化有待我们去挖掘。我愿意做一个垫脚石,以抛砖引玉来带动更多关心、热爱賨文化的人们。    由于自己学术水平以及掌握资料的局限,书中难免有不少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洪忠    2012年3月28于成都

作者简介

《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图》中讲到四川渠县即古时的賨国。賨人是世居川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賨人的社会和政治组织以血缘纽带为基础,先秦秦汉时賨人有“七姓”,即七个大的部落组织,他们不但以族相聚,而且还建立过自己的酋邦组织和政治中心。賨人经济成分比较复杂,表现出农业与射猎的复合型特征。而其俗信巫鬼,其风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成就是创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随巴师参加武王伐纣,也反映出賨人的来源相当古远。

书籍目录

序概述一、土著賨人部落  賨人古邑  賨巴变“蛇巴”  巴国的兴衰  巴国勇将蔓子  秦惠文王置宕渠县  賨人缘何射白虎  东汉賨将  车骑城  三国賨兵二、赉僚汉融合地  大成国皇帝  僚人毁宕渠城  賨人与土家族  唐宋賨俗依旧  第一次“湖广填川”  第二次“湖广填川”  英雄辈出三、賨人与汉阙  汉阙光耀世界  汉阙变“汉碑”  国宝的汉阙  无铭汉阙  汉代建筑活化石  书画艺术珍品四、静穆的自然殿堂  柏林湖  三汇古镇  賨人谷  八濛话三国  王平故里  贾家寨洞穴  渠江文峰山  望溪桥五、宕渠风情  赉人“蛇祖宗”  赉人“赶白虎”  賨人咂酒  黄花香飘海内外  哭嫁歌  薄生厚葬  渠县文庙  吊脚楼  乡村的宗祠六、民间艺术  巴渝舞  竹枝歌  薅秧歌  渠县民歌  耍锣鼓  三汇彩亭后记

编辑推荐

《賨人故里:一幅用賨人文化碎片拼成的图》从历史、地理、民族、民俗、风物、文化等层面,深入浅出地对賨人及其故里进行了介绍,其文优美,其辞流畅,颇值一读。相信此书对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巴文化、賨文化的读者,会发生相当的吸引力的。

前言

賨人,又称板檐蛮,是构成古代巴人最重要的族群之一,也是古代四川盆地东部和渝东地区最具影响的族群,对长江上游巴文化和长江三峡巴楚文化的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賨人是世居川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秦昭王时,因板檐蛮射杀白虎有功。秦“复(免除)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汉初,賨人因“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日‘板檐蛮”’,称其为賨人。则如三国时蜀臣谯周《巴记》所说:“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本由交纳賨钱得名,秦汉时代逐渐衍化为族称。    板檐蛮之名,来源予木盾。《释名·释兵器》说:“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太而平者日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日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日犀盾,以木作之日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賨人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日:“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指赉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说:“古赉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流江县为今四川渠县。盾叉称为渠,《国语·吴语》“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当由賨人所居而得名。    据《华阳国志·巴志》,巴东朐忍(今云阳县)和涪陵郡也有板檐蛮错居。《汉书·地理志》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诸书记载说明,板檐蛮不仅是构成四川盆地东部巴地,而且也是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民族之一。    賨人是百濮的一支。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这是賨人为濮系民族的确证。《华阳国志·巴志》所载阆中渝水有赉民,郭璞注《上林赋》则记为僚人。赉、僚互代,也可见两者皆一。    賨人的社会和政治组织以血缘纽带为基础,先秦秦汉时賨人有“七姓”,即七个大的部落组织,他们不但以族相聚,而且还建立过自己的酋邦组织和政治中心。《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舆地纪胜》卷一六二引《元和志》说“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所谓賨国、賨城、賨国都,其年代均应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巴国以前,表明赉国是其总称,其政治中心在賨城或賨国都,而板檐七姓则是酋邦第二层级,各姓渠帅即賨国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各级酋长。从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大批青铜兵器来看,恰与历史文献的賨人“天性劲勇”、“陷阵锐气喜舞”……记载相吻合。    賨人经济成分比较复杂,表现出农业与射猎的复合型特征。而其俗信巫鬼,其风崇勇武。文化上最突出成就是创立了著名的《巴渝舞》,表明殷末曾随巴师参加武王伐纣,也反映出賨人的来源相当古远。    至于賨人的文化,可以说它对古代巴文化的凝聚、塑造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巴渝舞》的创制,不但对巴文化的传承,而且对中国文化史有着卓越贡献,是中国舞蹈史上常论不衰的主题之一。    2.巫鬼崇拜的起源、兴起和时空扩展,对川东、渝中、汉中、峡江以至江汉地区“信巫鬼、重淫祀”传统风俗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久远的影响,是古代长江三峡地区巫文化圈的根源所在。    3.以鹃冠子为代表的賨人首开巴人道家学术的先河,“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术”缘此而兴,是汉末张修自称“米师”,在川东和汉中地区传播以老子之术为内核的五斗米道的渊源所在。    4.作为以“巴有将”为表征的巴人性格特点的主要塑造者,賨人对巴文化传统的凝成和传承贡献尤为突出。    除上而外,賨人在楚汉之争中对刘邦出蜀汉、定三秦、建立汉王朝建有卓越功绩,而两汉魏晋时代板楯蛮四向迁徙,“虽徙他所,风俗不变”,则对巴文化的空间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书从历史、地理、民族、民俗、风物、文化等层面,深入浅出地对賨人及其故里进行了介绍,其文优美,其辞流畅,颇值一读。相信此书对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巴文化、賨文化的读者,会发生相当的吸引力的。    段渝    2011年5月14日于成都浣花溪畔

内容概要

罗洪忠,1966年6月生于四川省渠县,1986年10月参军到西藏,1988年9月就读于湖南长沙工程兵学院,1991后回西藏,历任排长、干事、科长和主任等职,2008年3月退出现役。从事新闻工作17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幅),多次参与和策划全国全军重大典型报道,《两百吨红景天销往何处》、《求实新风扑面来》、《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奇女》等20余篇稿件荣获省以上好新闻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宕渠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道光元年(1821),王万邦“以骁勇闻名,与桂养斋、罗天鹏等,以累官参将”,奉旨调至台湾彰化协镇都督府任协镇都督,兼任北陆路副将,授职正三品。王万邦到了海岛后,效法戚继光,注重练兵、治械、阵图,加强工事。在多次抵御倭寇的偷袭中,他亲率兵士激战沙场,击退和歼灭敌人,守住了清朝的海岛海域。在一次海战中,王万邦的两位胞弟王万选、王万安不幸沉没海底。经多次打捞未遂,他只好用面粉捏成人体人殓,飘洋过海,运回故里。 道光七年(1827),王万邦奉旨离台。在台湾的七年里,基于他功勋卓著,皇帝五次“奉天诰命”,追封他亲人的官爵,赐给红、绿、黄、紫、青五色贡缎、丝绸之物。王万邦荣誉满身、官位显赫,倍受皇帝宠信,有望回京加官晋爵,可他弃官为民,回到阔别36年的渠县。王万邦死后,皇帝下旨追封他为武翼骑都尉,刻于乾隆年间的“万邦之印”也由清廷收藏(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今太平场西侧垭口,竖有王万邦神道碑,刻有“原任福漳州镇平和营游击调升台湾彰化营协台都督皇清诰封武翼骑都尉王公讳万邦老大人之神位”。1991年4月,王万邦墓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渠县人民举起反帝大旗,涌现出了一代抗英猛将谭恩。谭恩曾任陕西保得营千总(正六品)、山西新平路中军守备(正五品)、新平路参军(正三品)等职。道光二十年(1840)5月22日,英国的侵略航船侵入中国海面,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正月初四攻占香港,并继续向大陆进攻,道光皇帝翌日正式向英国宣战,任命奕山为请逆将军赴广东主持军事,谭恩率军一路风尘赴广东参战。 谭恩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前线指挥。之前他虽未经历海战,又是第一次与外国侵略军交锋,但经过调查、细心部署,当英军进犯时,他机智并果断地指挥将士突然发炮,打沉敌军舢板两艘,击断敌军火轮大船桅杆,敌军狼狈逃窜。在这一次鸦片战争中,腐败的清军多是一触即溃,而谭恩却打了胜仗,奕山为此专折保奏,奉旨封谭恩为副将(从二品)。出生在鲜渡乡的罗平安随左宗棠转战新疆南北l2年,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平定哈密之乱,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后为陕甘军门提督,朝廷诰封父母为光禄大夫、一品夫人,并写进了《清史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渠县有5.2万余名优秀儿女踊跃参军,参军总人数占到四川的1.75%,排在四川县市第一名;538名青年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开赴到缅甸、印度的对日战场;845名抗日官兵为国捐躯,5人荣立大功、一等功,获战斗英雄称号。特级战斗英雄郑少愚同日寇的上百次空战中,5次身负重伤,只身击落日机5架,配合友机击落敌机数十架,两次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接见,后担任“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指挥,前往印度卡拉奇接收美军战机时不幸失事遇难;国民党少将团长王家让辗转河南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三年有余,中原会战率部击溃登丰日军,在救援友军率部突围时中弹牺牲,被民国政府颁发“荣哀状”通令全国表彰。

图书封面


 賨人故里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