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肉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沉重的肉身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08033778
作者:刘小枫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丹东究竟是怎样死的?他与妓女玛丽昂又有什么关系?牛虻和他的情人以及他情人的情人间的纠缠又是怎么一回事?卡吉娅和萨宾娜身体的丰盈及阿蕾特和特丽莎身体的沉重间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十诫》所要表达的诚实、谎言、友爱、亲情、负疚……这些伦理问题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毕希纳、昆德拉、基斯洛夫斯基这些思想大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作者刘小枫以其优美流畅的文笔、精辟独到的视角,向我们复述了一个令人深思乃至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思索人生。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书籍目录

再版记言
前记
引子:叙事与伦理
一 丹东与妓女
二 牛虻与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三 沉重的肉身
四 性感 死感 歌声
五 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
六 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
七 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八 艰难的自由伦理

编辑推荐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丹东究竟是怎样死的?他与妓女玛丽昂又有什么关系?牛虻和他的情人以及他情人的情人间的纠缠又是怎么一回事?《十诫》所要表达的诚实、谎言、友爱、亲情、负疚……这些伦理问题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相信读了本书会引发你对人生新的思索!

内容概要

刘小枫,1956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著作有:《拯救与逍遥》、《沉重的肉身》,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记  构思这部小品文集有好些年了。  九○年,北岛兄约我给他主编的《今天》写稿。那时我在巴塞尔念书。正临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考试关,满脑子单词和词尾变化规则。在古典语言课上读了一些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散文,联想到读过的现代小说,即兴写了《沉重的肉身》,不过为了换换脑筋。这篇几千字的小品刊发后,出我意料,得到文学界一些朋友谬奖,怂恿我再写。打那以后,脑子里就不时冒出些意念——但仅意念而已,功课繁重,没有精力来编织这些纬语,也就搁下了。  九三年到香港,老友林道群嫌我的学究文字艰涩难懂,文风变得让人厌烦,问我有没有非学究性的文字,我就把臆想中的这部文集给他,答应半年交稿。谁知四年如烟,学务、编务缠身,全是道问学的学究事,这些小品写得断断续续,总不能如意。写小品比写学术论著费精耗神得多,如今终于成章,算是生命经历的缘份。  文集的构思费了一番心思,读者要是留意到各篇顺序的刻意安排就好了。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文集做预告已三年多,害得有读者不时徒劳寻问,在此深表歉意。纬语没有写完,想好的意念还有好些——赫尔岑讲的“家庭戏剧”、阿玲讲的自己与米勒的故事、帕斯捷尔纳克讲的拉拉的故事、艾柯讲的修道院故事……,都有意思。为了尽快向友人和关心的读者交待,先就此打住。  需要交待的是,原刊于《今天》的《沉重的肉身》当时写得仓促,这次重新写过。部分篇章分别在《读书》月刊和《上海文学》刊发过,结集时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刘小枫  1998年5月于香港

章节摘录

  有好几次,牛虻的头蜷缩在我的臂弯里,或者抓住我的双手。我感觉得到,他的心在发抖。牛虻的内心实际很脆弱,但他只在我面前袒露内心的脆弱。有一次,我对他说,他对待绮达不公平,他没有权利侮辱一个女人。他向我承认,这是他生活中的“一段丑恶的纠葛”。他对我说:“一个男人不是每天都能遇到一个可以……可以爱恋的女人的,而我……我是一个曾经陷溺过的人。我害怕……害怕黑暗。有时我是不敢单独过夜的。我需要一件活的……结实的东西在我身边。……我怕的是内在的黑暗。那儿并没有哭泣或咬牙的声音,只是寂寞……寂寞……”  这就是他可以轻践绮达的理由?  牛虻是革命者,但他首先是一个男人,作为一个男人的革命者并没有什么特别,或者说,革命的男人也是各式各样的男人。他轻践绮达,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轻践。再说,一个女人不也是很难遇到一个自己爱恋的男人?一个男人轻践一个女人的理由,轻践一个女人只会因为她恶劣的品性。  1.正道在一要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有正道,必有邪道。正道是相对于邪道而言的。正道与邪道的区分是道德和宗教沉思的起点,也是生命的一种张力状态——道德的生命像一根绷紧的绳索。卡夫卡从“正道”的思量开始自己的道德—宗教沉思,可谓直截了当。  正道是一根绳索,它一头系在地面,一头系在天堂。邪道与天堂无关,不能系什么,不把人引出这个世界,所以不是绳索。正道根本不是路、而是绊人的绳索,因为它本是天堂抛出的系住人的绳索。  福音书说,耶稣基督是人的绊脚石。凡人不能成为人的绊脚石,耶稣基督是人的绊脚石,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是从天上来的。耶稣基督是贴近地面的绊人的绳索,所以他就是正道。  对于现代人来说,伦理行为变得艰难,首先不是因为社会的道德观念秩序混乱,何谓善、恶已经没有了社会共识,人们难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质,而是虽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诚实、什么是信任,却做不到。自由伦理的艰难表现为个体的道德能力的软弱,有心愿,甚至有意志向善,却没有体力为善。就像有爱的欲望,却没有抱住爱者的能力。这有些像保罗说的人的罪。  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因为我所愿意的,我不去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既然这样,我所做的并不真的是我在做,而是我里面的罪在做的。……我真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使我死亡的身体呢?……我的情况就是这样:我自己只能在心灵上顺服上帝的法则,而我的肉体却服从罪的法则。(保罗,《罗马书》,7:15—25)  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的欠然,这欠然的身体性情使人做不到自己所意愿的。由于个体人的身体性情成了现代人的自由伦理的基础和首要的根据,现代人往往看不到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  什么是个体人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个体欲望。  如果从生命个体的偶在性出发思考伦理问题,首先得面对个体人的性情,而不是一些已成文的教导人应该如何的道德命题。人的性情在传统伦理学中从来就是基要问题,只不过在中古时代的伦理学中,所谓性情主要指人的自由意志,在现代伦理学中,所谓性情主要指个体人的欲望。中古时代的人的伦理意识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有欠缺的,只有上帝的自由意志才是整全的;现代人的伦理意识以为,人的自由欲望就像从前上帝的自由意志。  痛苦是身体的自然本性受到损害或自然欲求受到阻抑。毕希纳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带入案情分析。有一次,他亲身感受到身体的自然在体的受伤。他去山区旅行时,寄宿在一个农家,正好遇上这户人家的几岁大的男孩死了。毕希纳触摸到这个小男孩冰凉的尸体,不禁打了一个生存性的寒颤:“这个小孩怎么就这样被遗弃了?……难道这副容貌、这样平静的面孔应该腐烂吗?”  痛苦就是由这“应该”的质询引导出来的,这“应该”基于一个超自然的理。  丹东们不知道身体的痛苦?毕希纳想,这正是案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疑点。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毕竟是同一战壕中的同志和战友,他们能一起革命,首先基于一些共同的信念。例如他们都相信自然权利,这得自于他们共同信奉的无神论。毕希纳在进一步查阅这宗思想疑案的档案时,发现了一场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尖锐地触及到近代神学的阿里斯之踵:神义论因个人的痛苦而失效。在这场讨论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立场完全一致:这个世界不可能设想是完美的,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推断出造物主这个完美无缺的存在?丹东的同伙裴恩说:除非消除生命在世的不完善,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我可以不谈人世的邪恶,却无法罔顾我的痛苦。神义论用人的理智证明上帝的存在,人的感情却不断提出抗议。“为什么我在受痛苦?这就是我的无神论的砥柱。痛苦的一次最轻微的抽搐,哪怕仅仅牵扯到一根毫发,也会把创造物这个概念从头到尾撕破一个大裂口。”  丹东派的这一看法得到罗伯斯庇尔的门徒、大检察官萧美特的完全赞同:“对啊,对极了!”  痛苦成为无神论的砥柱,完全是有神论自己惹来的麻烦:神与至善至福相表里,有神在,就不应该有痛苦。如果无神,也就无至善至福,痛苦就只是自然秩序中的“适偶”,不可能成为什么的“砥柱”。人们记得,后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伊凡再次提出这一问题,而且调门更高,雄辩更为滔滔。  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提出了无神论的砥柱,基于相同的身体痛苦。他们的分歧仅在于不靠神义而靠人义来克服痛苦的方式:自然性的个体享乐或者公意道德的恐怖革命。这不正分别是尼采思想和马克思思想的作案方向?妓女玛丽昂和丹东是尼采的先驱,要求以享乐克服痛苦的消极自由,罗伯斯庇尔是马克思的先驱,要求以积极自由建立的道德公意的社会制度克服痛苦。  享乐的个体道德拒绝用超自然之理来克服偶在的受伤。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谅解不是遗忘,强迫遗忘自己的受伤或不幸,等于自己的受伤或不幸还在继续伤害自己。谅解伤害你的人或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过错,其实意味着:活着、但要记住,意味着生命的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  谅解不是说,受伤算不了什么,别人对我行的不义算不了什么;赦免自己的偶然过错,也不是说过错算不了什么,而是把我遭受的不义和不幸或我的过错导致的不幸转交给了上帝的爱,这爱是上帝为了承负世人不能承负的苦楚在自我牺牲中付出的。人自身并不具有谅解和赦免的能力,只有在上帝的爱中,人才获得了谅解和赦免人为的和自然的伤害的能力。能够谅解和赦免的,最终不是我们这些活在软弱的自然生命的偶然中的人,而是上帝之子基督。耶稣基督的生命就是受伤的生命,这是上帝的受伤。上帝受伤是为了我们在生命误会中的受伤不再伤害我们的生命想象,在受伤之后仍然相信生命中美好的可能性,把个体生命身上受伤和不幸的痕印化解成珍惜生命的意志。  这就是为什么,我虽然是革命者,仍然也是一个基督徒。革命只是为了改变没有自由、公义的社会制度,它无法消除个体在人生误会中的伤害或受伤。即便是基督的上帝,也不能精巧地设计出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使个人根本避免偶然的伤害或受伤,不然他也用不着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承负不该他承负的人间苦楚。人生误会的伤害或受伤是人的生命自然牵缠的结果,上帝让自己的亲身儿子受致死的在世伤害,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再活在自然牵缠的受伤中,而是活在他的受伤的爱之中。如果革命也要革掉基督的上帝的命,生命中无可避免的误会导致的伤害或受伤就只有把人为的加害当止痛药了。  琼玛!别再让苦楚的记忆吞噬自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我无数次在心里对琼玛这样说,生命的珍贵是上帝给予的。我已经感觉到琼玛变了许多。虽然我与琼玛是革命同志的友谊,在表达情感上,她对我一直态度暧昧,但我看得出,她对我与对别的革命同志不一样。琼玛对我虽然矜持,却很体贴。在琼玛的食橱里,时时都预备着我喜欢吃的糖果,她并没有给别的同志留这类东西,甚至牛虻也没有。这显然已超出了同志般的友谊。琼玛也感觉到我和她在性情上很相契。性情的相契才是幸福的相遇,找寻我的生命欲望所想象的你,就是找寻相契的性情,这比在大海里捞针还难。有好几次,我抓住琼玛的手想对她说:珍惜我们的相遇。  牛虻的出现,明显使琼玛的心情又变得恶劣起来。我不得不克制自己,不愿在她心绪十分脆弱的时候增加感情的纷扰。我一开始就觉得牛虻对琼玛的态度有些蹊跷,我对琼玛说过:“这个人很危险,他是神秘的、残酷的、无法无天的——而且他爱上你了!”当琼玛对我说,她与牛虻“已经连结在一起了”,我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情爱是最为纯粹、也最为脆弱的自由。

图书封面


 沉重的肉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9条)

  •     最近总在做“明日复明日”的事情,下午会睡到四点,怎么努力让自己醒过来都不行,挣扎起来之后就是头痛欲裂。书是下午到的,于是决定傍晚带着它到图书馆坐一会,其实是抱着至少出去走走的态度去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十诫那部分之外,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大三的时候,有个同学执意要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给我看,出着礼貌的态度我每晚睡前都会翻几页,那时愚钝的我每天不停的在“求导”,实在不明白这书的主题是什么,甚至并不露骨的的性描写,都让我不可忍受。那次,这本书我读了不到一半。这件事的其他的情节还包括,这位同学要我推荐一本书给他,那时除了天天“求导”之外,我还是疯狂的张迷,于是我从哈尔滨出版社的张爱玲全集中抽出两本给他。然后呢?然后我们互相不欣赏对方的推荐书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读研的悠闲生活,竟然让我又有了兴趣拿起这本书。这次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媚俗”,well,我确是抱着媚俗的态度想来发现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的。经《沉重的肉身》的点拨,我明白了这本书的本质就是“十字路口的吉拉克勒斯”,而且昆德拉在昆德拉的叙述中,卡吉亚和阿雷特的个体命运问题与吉拉克勒斯的个体命运有了平等的被关注的权利。身体与灵魂、轻与重:灵魂与肉体在此世相互找寻使生命变得沉重,如果它们不再相互找寻,生命就变得轻。在昆德拉的小说中,重还是击败了轻,特丽莎还是发现了牧歌般的幸福,虽然讽刺的是,这种牧歌般的幸福是人与狗之间的。莎宾娜的轻以抵制媚俗的姿态表现出来,她自由伦理的身体原则,意味着她放弃了对于灵魂的寻找,意味着承认只把身体当作身体来享用,这是现代性自由伦理的品质之一,他们相信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感动的。托马斯原以为与莎宾娜一起反抗媚俗,会摆脱与自己肉身相关的问题,但恰恰相反,什么是幸福,如何重新夺回肉身的自由又成为一个问题。悖论,挣扎,永远存在于艰难抉择中。基耶夫洛夫斯基是我找到这本书的缘由。由刘小枫对《两生花》的解读看来,肉身确实是沉重的,“一切都取决于身体是否有刚好与灵魂相符的底子,而这种相符是过于偶然的事情”,而不幸的维尼卡就没有与灵魂相符的身体,所以她在高音时总要牵住联系身体与灵魂的鞋带。但我并不同意刘小枫对于木偶师的解读,在我眼里,木偶师是神秘的宿命操纵者,但我指的宿命不是某位神明的安排,而是纯粹偶然的结合。木偶师操纵宿命的“偶然”,他指引维尼卡一步步透过迷雾,找到自己的灵魂,找到孤独感的来源。好吧,看了刘小枫之后,我终于明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好在哪里。
  •     这本书没别的,讨论存在本身的。我喜欢刘小枫就因为这个,丫的非常能侃,非常会侃,当然最重要的,这爷们话说得非常漂亮。最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搞美学的!啥时候不知道他能写本妹妹研究让我过过瘾呢。不过这爷们长得是相当生猛的,绝对看不出手地下竟然有这么秀丽的文章,我特别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故意把自己打扮得看起来男人一些,以掩饰内在情感的丰富和敏感。呵呵。 当初看的时候我以为是讨论性生活质量的,看着看着发现不对头,不过这家伙文字实在是很有穿透力,比起黄色小说差不了多少。只不过引起的反映主要是脑子充血而不是老二充血。 另外一个值得看的地方是刘小枫对于电影的解读,基本上相当于画外音。尤其是当你看过这本书以后再看那几部枯燥无比同时被无数人称赞位巨牛逼无比的基斯特洛夫斯基的电影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马上要被导演折磨死之前的免死金牌。当然十戒和其他几部片子也不是都很不好看,至少有几部里面的女主角非常漂亮,身材也好。  不管怎么说,推荐。
  •     记得以前读过,因为有段时间迷恋身体社会学,以为也是有关一本身体的书。实则未然,不过在当下 的语境下,还是值得一看。毕竟,在我们的民族里,从来没有正视过身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各种可能下的抉择的道德困境
  •     对基氏电影的伦理解读很有厚度。
  •     论如何把书评和影评写成哲学论文(但真的有点啰嗦啦。。
  •     呵
  •     真想混进人大听他的课,沉重的肉身能够我理解很多年。很多语句、观念,读过之后,依然在心里,某一个不经意的时间浮上脑海。
  •     文笔流畅华美,角度新颖,让我读出了别样的快感。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丹东之死引出的自由伦理和民主伦理,从爱情伦理角度里解读的《牛氓》和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卡夫卡。这本书成书于九十年代,正好那时读昆德拉的小说是一种热,因此将更多的篇幅来讨论昆德拉的小说与哲学,我并不是很赞同。
  •     解决了小说在现代社会的哲学功用和社会功用
  •     借机重温了一下还是一枚文青时看书观影的那些思绪。今天回头看,可以看作是自由主义个人意志对社会规范和规训的反抗,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青春荷尔蒙的暧昧不清和人世初涉的含混的生命体验。而这种风格的书写,也不再是深刻,而更像是同一个主题同一层意思在不同文本上的反复纠缠,所用的语言也是典型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
  •     66666
  •     醍醐灌顶
  •     人怎么活在世上。伦理学
  •     上过了课 又看过了书 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 总不能被吸引
  •     #购买纸质书#感觉这书略深奥,看不懂,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嗯,待我老一点再来看
  •     别开生面
  •     挺有意思的,如果著者少造点佶屈聱牙的词语就更好了。
  •     提到很多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红白蓝,十诫,两生花,有空去看完这些。也提到丹东、卡夫卡、昆德拉,主要探讨了自由伦理与道德的冲突与取舍,有机会再读。
  •     只能说是很美的文字。然而打动我的并非刘小枫,而是毕希纳和基耶斯洛夫斯基。
  •     将很难分辨清楚的伦理命题带入到具体情节中,我刚开始看,看得很慢,也觉得很值得。我想要更了解人,更了解自己和我关心的人。
  •     观点比较独到,叙事哲学的切入点也很吸引人。个人比较认同对《牛虻》人物中的伦理分析,同时作品中关于性和自由的一些观点让我有些明白为什么许多中外作品里会通过性抒发某种情感。不过由于作者提到的东西自己读的较少,读起来略有枯燥。
  •     被赞誉了
  •     当初抄了很多,还需要年纪去消化。
  •     领略到许多思想家独到的思想
  •     觉得关于哲学的迷雾稍稍清晰了一些,但能理解的层面仅仅在此。
  •     噢,一看到有人评价其红顶作家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     文采极佳,但有些观点偏个人化,其实全书都在讲一个问题-伦理,并以肉欲和灵魂贯穿全书,个人较推崇丹东篇和牛虻篇,当然是因为别的我看不懂蛤蛤蛤
  •     用叙事方式谈伦理,作者尝试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谈及各种无法用简单道德规范来作判断的伦理情况,有点点烧脑,但是好书一枚,推荐。肉身沉重,而灵魂也不轻,且看看重哪头。只是看完我觉得有点成为了虚无主义者,容我缓一缓。
  •     不同的视角下思考
  •     叙事伦理学和神学的牵缠,个体的偶在与身体的欠然,欲望与道德,命运与伦理。好看,期待新一轮刘小枫的洗礼。
  •     与理性伦理相对,刘小枫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叙事伦理,叙事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而伦理,就是一种生命感觉,两者结合,营构出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刘通过复叙述,开启从人民伦理转向自由个体伦理的探讨,这本书为我们扣开了追问伦理的大门以及让我入了基斯洛夫斯基的坑。
  •     從這一本開始,補起很多東西。
  •     灵与肉。
  •     刘老师你该去写余秋雨那样的文章,肯定也大卖
  •     2004-第十一本
  •     看了沉重的肉身这一小节,不明觉厉。丧失或者唾弃对美好生命的感受能力,不再觉得生命中有任何东西令人感动,就是现代性自由伦理的品质之一,至于这品质是否高贵,就是另一回事了。作者居然将各种令我头大的哲学家融于昆德拉小说的论述中,简直妙极了。
  •     肉体的沉重和轻盈又该如何选择
  •     大学时读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十分彻底的让人明白了什么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     不全懂,但开始更多地审视集体和个体
  •     下午莫名想到基斯洛夫斯基,翻箱倒柜地把这本书找出来重温,感受下对生命既悲观又热情的挣扎……
  •     20年后再读牛虻还是燃
  •     半迷糊状态下读完的,以后应该还会再读吧。人生在世,自由太难。真正的所谓的善,肯定是做不到的。什么是恶?没有标准,没有答案。讲述了一个个伦理学的故事,不错。
  •     不是很喜欢看别人写读后感
  •     虽然个别观点难以苟同 但是真的好好读啊
  •     刘小枫解释了几种人文伦理,叙事深入浅出,文笔隽永优美,多种角度变换分析,伦理描述深扣心弦。不失为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反复消化。
  •     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我就站在这个地带吧。
  •     我想这应该是我读的最后一本国内的伦理哲学书——简直就是多本书的读书笔记,还是为了论述自己预定的主题的摘抄,以至于我都羞愧于讨论我从这本书中的所获了。
  •     高级消遣
  •     三星因为文字读着不爽,以及论调见多了 doge
  •     对于现代伦理解释地很清楚了,不过无论是昆德拉的哲学还是十诫,都提供不了解决方案
  •     如何让肉身变得轻盈,来去迎接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仍旧有一些东西是确定的,确定是不确定的基底和骨架
  •     其实这本书会给四分,但是在我刚刚进去社会的时候恰好读到他,我给小枫满分!感谢他给我的人生带来光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