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周作人散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020051489
作者:周作人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周作人散文》作者周作人,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书籍目录

娱园
初恋
寻路的人
北京的茶食
故乡的野菜
济南道中
苦雨
喝茶
鸟声
若子的病
乌篷船
厂甸
北平的春天
结缘豆
雨的感想
石板路
自己的园地
苍蝇
沉默
生活之艺术
十字街头的塔
日记与尺牍
蔼理斯的话
谈酒
金鱼
虱子
两株树
闭户读书论
吃菜
关于苦茶
关于禽言
本色
买墨小记
自己的文章
赋得猫
谈搔痒
梦想之一
蚯蚓
立春以前
风的话
梅兰竹菊
羊肝饼
向日葵的神话
入厕读书
思想革命
祖先革命
碰伤
……

编辑推荐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我们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周作人散文》是丛书中的一册!

内容概要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散文家、翻译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著有《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散文全集》等。

章节摘录

  苦雨  伏园兄:  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每感困难,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歙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一不小心,拙劣地转一个身,便要使船底朝天。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走好两天的准沙漠路,在那时候倘若遇见风雨,大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也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这回受惊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岛君“但们”俩,因为“梁上君子”如再见光顾,一定是去躲在“但们”的窗下窃听的了。为清除“但们”的不安起见,一等天气晴正,急须大举地修筑,希望日子不至于很久,这几天只好暂时拜托川岛君的老弟费神代为警护罢了。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里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还有一层,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这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兴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却没有水,恐怕那时反觉得失望,没有现在那样的满足也说不定。幸而书籍都没有湿,虽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但是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也很是不愉快。现今水虽已退,还留下一种涨过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谈,就是自己也不能在那里写字,所以这封信是在里边炕桌上写的。  ……

图书封面


 周作人散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完全可以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周氏的思想,我尤其钦佩其终其一生的对女性及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而周氏的文字,我尤其喜欢他的那些有着人间的味道,平淡、琐细、苦涩而又不乏温馨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的深沉悲悯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包容,犹如一碗略带苦涩却最清凉的茶。他的《结缘豆》、《故乡的野菜》《若子的病》、《若子的死》、《初恋》、《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是我最喜欢的篇目。1、《结缘豆》周作人在这里说到了人类的一种彻底的“人生的孤寂感”: “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我想,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不过这都有地方可以去求,如财神送子娘娘等处,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孔子曾说过,乌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念佛号的老公公老婆婆也不会不感到,或者比平常人还要深切吧,想用什么仪式来施行拔除,列位莫笑他们这几颗豆或小烧饼,有点近似小孩们的“办人家”,实在却是圣餐的面包蒲陶酒似的一种象征,很寄存着深重的情意呢。”尤其是那句“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时,有一种心有戚戚然的感觉,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你的一生最终还得你自己走完。因为孤寂,所以喜群,所以不甘寂寞,苦苦寻找知音,但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千古同调。沈从文的墓,没有墓碑,只有一块不事雕琢的五色天然巨石,正面刻着他生前的题词: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呢,连和他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张兆和,在最后编他的文集时,都说自己并未真正读懂他,所以越是伟大的人,内心就越是孤寂。周作人说他写文章、读书,都是“不甘寂寞”,在“想象的友人”(包括古人)的“文字缘”中,找到自己与人世间的“微末情分”,其实文学作品就是他的“结缘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有缺陷的,不如意的,甚至充满苦难、痛苦,但人毕竟还得活下去,所以文学对他来说是“在不完全的生活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哪怕是微末的、短暂的,这些略带苦涩的文字,的确给人一种清凉、温暖的感觉。此外,本文还有两处我也极喜欢,比如,文章开头引用的一段文字:“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还有那段“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日本无名氏诗句云: “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这业的观念太是冷而且沉重,我平常笑禅宗和尚那么超脱,却还挂念腊月二十八,觉得生死事大也不必那么操心,可是听见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不禁心里发沉,真感得这件事恐怕非是涅磐是没有救的了。缘的意思便比较的温和得多,虽不是三笑那么圆满也总是有人情的”,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儒者情怀:仁爱、悲悯和温情。2、《故乡的野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氏的文章,当读到“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的绍兴童谣时,觉得实在是亲切,还有清明扫墓时的吃食:果品和野菜,以及“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等民俗,是那样的有趣和令人神往。3、《初恋》:对异性的那种最初的、朦胧的爱慕感觉,青涩纯真的味道,恐怕我们每个少年都曾经历过吧,而作者写的又是那么的委婉动人,尤其是读到结尾处,你的心会咯噔一下,不由得紧缩起来,但随即会平静下来,一如当时作者的心情。虽然早已成为昨梦前尘,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淡淡的苦涩伴随着些许温暖,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4、《若子的病》、《若子的死》:周作人在《死亡默想》中,对死抱的是达观的态度,但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亲人尤其是自己年幼的爱女时,他还能如此豁达的对待死亡吗,一个父亲,面对爱女的病和死,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助,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悲哀,“《北京孔德学校旬刊)第二期于四月十一日出版,载有两篇儿童作品,其中之一是我的小女儿写的。 《晚上的月亮》 周若子 晚上的月亮,很大又很明。我的两个弟弟说:“我们把月亮请下来,叫月亮抱我们到天上去玩。月亮给我们东西,我们很高兴。我们拿到家里给母亲吃,母亲也一定高兴。” 但是这张旬刊从邮局寄到的时候,若子已正在垂死状态了。她的母亲望着摊在席上的报纸又看昏沈的病人,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只叫我好好地收藏起来──做一个将来决不再寓日的纪念品。”还有“十六日若子自学校归,晚呕吐腹痛,自知是盲肠,而医生误诊为胃病,次日复诊始认为盲肠炎,十八日送往德国医院割治,已并发腹膜炎,遂以不起。用手术后痛苦少已,而热度不减,十九日午后益觉烦躁,至晚忽啼曰“我要死了”,继以昏呓,注射樟脑油,旋清醒如常,迭呼兄姊弟妹名,悉为招来,唯兄丰一留学东京不得相见,其友人亦有至者,若子一一招呼,唯痛恨医生不置,常以两腕力抱母颈低语曰,“姆妈,我不要死。”然而终于死了。吁!可伤已。”相信每个读这两段文字的读者,即便再坚强,恐怕也无不动容。我们每个人不光自己要过死亡这一关,还都要经历和亲人永别的这一幕,这需要怎样的坚强和毅力,有时都不敢想象。每当读孔子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人真的是值得悲悯啊。5、《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长歌当哭,的确是千古绝唱,而周作人同一题材的纪念文章,知道的人却不多,但我以为周作人的这篇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示他的价值,而且是超过鲁迅的,因为他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涉及到生与死的本质问题,关注的是永恒不变的人性问题,还有我以为,不动声色的叙述往往比声泪俱下的控诉更能打动人、感染人,更让人感同身受。周作人的文字,向来情感节制、冷静,但这次却强忍着,比如第二节,历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一个年轻的生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并为之奋斗,却不是死于不可抗拒的老死和疾病、不是死于突然的意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还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还没有充分的绽放,便被无情的摧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残忍和悲哀。又比如第三节写棺殓时诗的情景:“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俩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象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象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情感差一点就要抑制不住,这样的文字需要怎样的定力和坚忍。抑制的情感在篇尾最终喷薄而出,但马上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引人深思。风翼新草于2010年7月30日附全文:《结缘豆》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云: “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舍缘豆”一条云: “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舍缘豆,预结来世缘也。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刘玉书《常谈》卷一云: “都南北多名刹,春夏之交,士女云集,寺僧之青头白面而年少者着鲜衣华屡,托朱漆盘,贮五色香花豆,碟漫于妇女襟袖之间以献之,名曰结缘,妇女亦多嘻取者。适一僧至少妇前奉之甚殷,妇慨然大言曰,良家妇不愿与寺僧结缘。左右皆失笑,群妇郝然缩手而退。”就上边所引的话看来,这结缘的风俗在南北部有,虽然情形略有不同。小时候在会稽家中常吃到很小的小烧饼,说是结缘分来的,范啸风所说的饼就是这个。这种小烧饼与“洞里火烧”的烧饼不同,大约直径一寸高约五分,馅用椒盐,以小皋步的为最有名,平常二文钱一个,底有两个窟窿,结缘用的只有一孔,还要小得多,恐怕还不到一文钱吧.北京用豆,再加上念佛,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二十年来不曾见过有人拿了盐煮豆沿路邀吃,也不听说浴佛日寺庙中有此种清事,或者现已废止亦未可知,至于小烧饼如何,则我因离乡里已久不能知道,据我推想或尚在分送,盖主其事者多系老太婆们,而老太婆者乃是天下之最有闲而富于保守性者也。 结缘的意义何在?大约是从佛教进来以后,中国人很看重缘,有时候还至于说得很有点神秘,几乎近于命数。如俗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又小说中狐鬼往来,未了必云缘尽矣,乃去。敦礼臣所云预结来世缘,即是此意。其实说得浅淡一点,或更有意思,例如唐伯虎之三笑,才是很好的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也。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日本无名氏诗句云:“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这业的观念太是冷而且沉重,我平常笑禅宗和尚那么超脱,却还挂念腊月二十八,觉得生死事大也不必那么操心,可是听见知了在树上喳喳地叫,不禁心里发沉,真感得这件事恐怕非是涅磐是没有救的了。缘的意思便比较的温和得多,虽不是三笑那么圆满也总是有人情的,即使如库普林在《晚间的来客》所说,偶然在路上看见一双黑眼睛,以至梦想颠倒,究竟逃不出是春叫猫儿猫叫春的圈套,却也还好玩些。此所以人家虽怕造业而不惜作缘欤?若结缘者又买烧饼煮黄豆,逢人便邀,则更十分积极矣,我觉得很有兴趣者盖以此故也。 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我想,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不过这都有地方可以去求,如财神送子娘娘等处,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孔子曾说过,乌鲁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念佛号的老公公老婆婆也不会不感到,或者比平常人还要深切吧,想用什么仪式来施行拔除,列位莫笑他们这几颗豆或小烧饼,有点近似小孩们的“办人家”,实在却是圣餐的面包蒲陶酒似的一种象征,很寄存着深重的情意呢。我们的确彼此太缺少缘分,假如可能实有多结之必要,因此我对于那些好善者着实同情,而且大有加入的意思,虽然青头白面的和尚我与刘青园同样的讨厌,觉得不必与他们去结缘,而朱漆盘中的五色香花豆盖亦本来不是献给我辈者也。 我现在去念佛拈豆,这自然是可以不必了,姑且以小文章代之耳。我写文章,平常自己怀疑,这是为什么的:为公平,为私乎?一时也有点说不上来。钱振镍《名山小言》卷七有一节云: “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洋明,墨子重复,是也。《论语》多弟子所记,故语意亦简,孔子诲人不倦,其语必不止此。或怪孔明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陈寿以为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云云,要之皆文之近于兼爱者也。诗亦有之,王盂闲适,意取含蓄,乐天讽喻,不妨尽言。”这一节话说得很好,可是想拿来应用却不很容易,我自己写文章是属于哪一派的呢?说兼爱固然够不上,为我也未必然,似乎这里有点儿缠夹,而结缘的豆乃仿佛似之,岂不奇哉。写文章本来是为自己,但他同时要一个看的对手,这就不能完全与人无关系,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不过对于他没有过大的要求,即不必要他来做喽罗而已。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来生以百豆报我,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不至伥伥来去耳。古人往矣,身后名亦复何足道,唯留存二三佳作,使今人读之欣然有同感,斯已足矣,今人之所能留赠后人者亦止此,此均是豆也。几颗豆豆,吃过忘记未为不可,能略为记得,无论转化作何形状,都是好的,我想这恐怕是文艺的一点效力,他只是结点缘罢了。我却觉得很是满足,此外不能有所希求,而且过此也就有点不大妥当,假如想以文艺为手段去达别的目的,那又是和尚之流矣,夫求女人的爱亦自有道,何为舍正路而不由,乃托一盘豆以图之,此则深为不佞所不能赞同者耳。《故乡的野菜》: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初恋》:“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罢。我跟着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楼,间壁住着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儿。 伊本姓杨,住在清波门头,大约因为行三,人家都称她作三姑娘。姚家老夫妇没有子女,便认她做干女儿,一个月里有二十多天住在他们家里,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妇却感情很坏,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并不管这些事,仍旧推进门来游嬉。她大抵先到楼上去,同宋姨太太搭讪一回,随后走下楼来,站在我同仆人阮升公用的一张板桌旁边,抱着名叫“三花”的一只大猫,看我映写陆润痒的木刻的字帖。我不曾和她谈过一句话,也不曾仔细的看过她的面貌与姿态。大约我在那时已经很是近视,但是还有一层缘故,虽然非意识的对于她很是感到亲近,一面却似乎为她的光辉所掩,开不起眼来去端详她了。在此刻回想起来,仿佛是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并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但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个人,使我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的爱着,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的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了。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迷蒙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赐物了。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夫妇的问题。”有一天晚上,宋姨大大忽然又发表对于姚姓的憎恨,未了说道,阿三那小东西,也不是好东西,将来总要流落到拱辰桥去做婊子的。” 我不很明白做婊子这些是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道, “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大半年的光阴这样的消费过去了。到了七八月里因为母亲生病,我便离开杭州回家去了。 一个月以后,阮升告假回去,顺便到我家里,说起花牌楼的事情,说道, “杨家的三姑娘患霍乱死了。”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像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若子的病》:《北京孔德学校旬刊)第二期于四月十一日出版,载有两篇儿童作品,其中之一是我的小女儿写的。 《晚上的月亮》 周若子 晚上的月亮,很大又很明。我的两个弟弟说:“我们把月亮请下来,叫月亮抱我们到天上去玩。月亮给我们东西,我们很高兴。我们拿到家里给母亲吃,母亲也一定高兴。” 但是这张旬刊从邮局寄到的时候,若子已正在垂死状态了。她的母亲望着摊在席上的报纸又看昏沈的病人,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只叫我好好地收藏起来──做一个将来决不再寓日的纪念品。我读了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岁时死亡的四弟椿寿,他于得急性肺炎的前两三天,也是固执地向着佣妇追问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这都是迷信,却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发生冰冷的奇感。 十一日的夜中,她就发起热来,继之以大吐,恰巧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土步君正出着第二次种的牛痘,把华氏的一具拿去应用,我们房里没有体温表了,所以不能测量热度,到了黎明从间壁房中拿表来一量,乃是四十度三分!八时左右起了痉挛,妻抱住了她,只喊说:“阿玉惊了,阿玉惊了!”弟妇(即是妻的三妹)走到外边叫内弟起来,说:“阿玉死了!”他惊起不觉坠落床下。这时候医生已到来了,诊察的结果说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虽然征候还未全具,总之是脑的故障,危险很大。十二时又复痉挛,这回脑的方面倒还在其次了,心脏中了霉菌的毒非常衰弱,以致血行不良,皮肤现出黑色,在臂上捺一下,凹下白色的痕好久还不回复。这一日里,院长山本博士,助手蒲君,看护妇永井君白君,前后都到,山本先生自来四次,永井君留住我家,帮助看病。第一天在混乱中过去了,次日病人虽不见变坏,可是一昼夜以来每两小时一回的樟脑注射毫不见效,心脏还是衰弱,虽然热度已减至三八至九度之间。这天下午因为病人想吃可可糖,我赶往哈达门去买,路上时时为不祥的幻想所侵袭,直到回家看见毫无动静这才略略放心。第三天是火曜日,勉强往学校去,下午三点半正要上课,听说家里有电话来叫,赶紧又告假回来,幸而这回只是梦呓,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夜中十二时山本先生诊后,始宣言性命可以无虑。十二日以来,经了两次的食盐注射,三十次以上的樟脑注射,身上拥着大小七个的冰囊,在七十二小时之未总算已离开了死之国土,这真是万幸的事了。 山本先生后来告诉川岛君说,那日曜日他以为一定不行的了。大约是第二天,永井君也走到弟妇的房里躲着下泪,她也觉得这小朋友怕要为了什么而辞去这个家庭了。但是这病人竟从万死中逃得一生,不知是哪里来的力量。医呢,药呢,她自己或别的不可知之力呢?但我知道,如没有医药及大家的救护,她总是早已不存了。我若是一种宗派的信徒,我的感谢便有所归,而且当初的惊怖或者也可减少,但是我不能如此,我对于未知之力有时或感着惊异,却还没有致感谢的那么深密的接触。我现在所想致感谢者在人而不在自然,我很感谢山本先生与永井君的热心的帮助,虽然我也还不曾忘记四年前给我医治肋膜炎的劳苦。川岛斐君二君每日殷勤的访问,也是应该致谢的。 整整地睡了一星期,脑部已经渐好,可以移动,遂于十九日午前搬往医院,她的母亲和“姊姊”陪伴着,因为心脏尚须疗治,住在院里较为便利,省得医生早晚两次赶来诊察。现在温度复原,脉搏亦渐恢复,她卧在我曾经住过两个月的病室的床上,只靠着一个冰枕,胸前放着一个小冰囊,伸出两只手来,在那里唱歌。妻同我商量,若子的兄姊十岁的时候,都花过十来块钱,分给用人并吃点东西当作纪念,去年因为筹不出这笔款,所以没有这样办,这回病好之后,须得设法来补做并以祝贺病愈。她听懂了这会话的意思,便反对说:“这样办不好。倘若今年做了十岁,那么明年岂不还是十一岁么?”我们听了不禁破颜一笑。唉,这个小小的情景,我们在一星期前那里敢梦想到呢? 紧张透了的心一时殊不容易松放开来。今日已是若子病后的第十一日,下午因为稍觉头痛告假在家,在院子里散步,这才见到白的紫的丁香都已盛开,山桃烂熳得开始憔悴了,东边路旁爱罗先坷君回俄国前手植作为纪念的一株杏花已经零落净尽,只剩有好些绿蒂隐藏嫩叶的底下。春天过去了,在我们旁惶惊恐的几天里,北京这好像敷衍人似地短促的春光早已偷偷地走过去了。这或者未免可惜,我们今年竟没有好好地看一番桃杏花。但是花明年会开的,春天明年也会再来的,不妨等明年再看:我们今年幸而能够留住了别个一去将不复来的春光,我们也就够满足了。 今天我自己居然能够写出这篇东西来,可见我的凌乱的头脑也略略静定了,这也是一件高兴的事。《若子的死》若子字霓荪,生于民国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午后十时,以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午前二时死亡,年十五岁。 十六日若子自学校归,晚呕吐腹痛,自知是盲肠,而医生误诊为胃病,次日复诊始认为盲肠炎,十八日送往德国医院割治,已并发腹膜炎,遂以不起。用手术后痛苦少已,而热度不减,十九日午后益觉烦躁,至晚忽啼曰“我要死了”,继以昏呓,注射樟脑油,旋清醒如常,迭呼兄姊弟妹名,悉为招来,唯兄丰一留学东京不得相见,其友人亦有至者,若子一一招呼,唯痛恨医生不置,常以两腕力抱母颈低语曰,“呣妈,我不要死。”然而终于死了。吁!可伤已。若子遗体于二十六日移放在西直门外广通寺内,拟于明春在西郊购地安葬。我自己是早已过了不惑的人,我的妻是世奉禅宗之教者,也当可减少甚深的迷妄,但是睹物思人,人情所难免,况临终时神志清明,一切言动,历在心头,偶一念及,如触肿疡,有时深觉不可思议,如此景情,不堪回首,诚不知当时之何以能担负过去也,如今才过七日,想执笔记若子的死之前后,乃属不可能的事,或者竟是永久不可能的事亦未可知。我以前写《若子的病》,今日乃不得不来写《若子的死》,而这又总写不出,此篇其终有目无文乎,只记若子生卒年月以为纪念云尔。   十一月二十六日送殡回来之夜,岂明附记。《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棋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二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我真深切地感得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三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俩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象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象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 这是我昨天在《京副》发表的文章中之一节,但是关于刘杨二君的事我不想再写了,所以抄了这篇“刊文”。 四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者。
  •     周作人的散文我是很喜欢的,虽然不知他后面怎么摊上了这罪名以至于和最喜欢的哥哥反目。我看的他的文中对朋友对兄弟都有很深的感情,就算是最平淡的一点小事都能将这感情不经意般透露出来,例如他觉得朋友和哥哥象孩子一样在泥水玩耍等,还有他说的喜欢的茶泡饭,还有一种豆腐皮用来送茶很好都让人不禁向往。这样一个人应该是很书生气的,文静而且不懂人情的,历史的所造就的罪名虽则各式各样,如果这罪名真的坐实,实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情。我想能得他喜欢的人应该都是不错的人才是,例如说他哥哥周树人,就是这五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者。
  •     读他的文章之前,隐隐约约听到的是汉奸头衔和兄弟不睦的传闻。开始有些读不进去,毕竟隔着不同的时代。慢慢地能读出些滋味来了,自以为也能体会到他的一些性情。其兄的文章大多数我是不喜欢,大多针砭时事,火药味十足,且隐喻太多。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冲锋枪固然有价值,但我只想读些时事性不强、清雅隽永的文字,所以鲁迅的文章不适合我。有人用“卿本佳人,奈何从贼”形容周作人,听上去虽然还是扣了帽子,却有宽容和理解在里边。汉奸一名的虚实我不清楚,如果说文如其人,他给我留下的感觉倒是单纯的一介文人,书生意气,有义愤却不强烈、不冲动,只是渴求风雅淡泊之味。大概他的政治敏感度亦不强,文中对日本妻子与朋友都颇为亲善,未加分野与界定、也不避讳。其实也无必要,只不过非常时期便容易招人非议。不过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是非难以明辨。我读文章向来注重文品兼人品,有才无德的人,文字也不会太精妙和具有说服力,往往虚伪矫饰;但周并未给我留下坏印象。即使被枉加恶名,也不必太介意,只留一个模糊的背影,淡出众人的视线,并非坏事;而喜欢他文章的人必定会从字句中体验到他的性情与品味。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不自量力地去读,结果就悲剧了。唉,浪费了好文章。
  •     就像夏志清说的一样,周作人的学问比鲁迅确实高一层。
  •     周作人的文章其实较鲁迅自然,但不及鲁迅深刻。爱生活惜命之流,往往把持不住名节,只因太爱惜自己。
  •     周作人,是我最喜欢的散文大家。在他笔下,,花鸟鱼虫、琴棋书画、蒸煮烹炸、风雷火电,无一不可写。文笔冲淡平和,其中深蕴作者的思索。 如他的《乌篷船》,虽写的是乡村风光,但回答的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尽管在感情上,周作人眷恋传统文明以及传统文明形成的审美情趣(如在船上看风景等),但在理智上,周作人认可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胜利(你现在不会坐乌篷船了,你将乘火车或轮船,而火车、轮船正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     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着路,终于还是未知指路的方向。
  •     周作人散文,不关注作者本身的经历,就看文字本身,我是很喜欢他的文字的,不激进,读完觉得还有别的韵味。
  •     给国粹写墓志铭吧。
  •     周先生恬静冲淡的文,无疑是聒噪闹世的一缕清风,吹散远虑近忧的人们的烦思。对于故事的描写,细腻且不繁复,有很强的代入感!想学习这种文风!
  •     不乏情趣,不乏生气,大家风范。 然而普通低层百姓则又难以触摸。
  •     很好 很好 很棒 好 好很好 很好 很棒
  •     与此书的缘分近日方始是很好的。高二时购入,当时未必能欣赏此冲淡的风格
  •     虽然一边读着觉得很好,一边却又差点睡着了。
  •     真好,以前只知周树人,后来方知周作人。他的书,更好,他的文字更平和冲淡,犹如茶香丝丝缕缕萦绕胸怀。
  •     “文章以意思始,又以意思终,寓意深远却又人人浑然不觉,却有大巧若拙之概”
  •     文字很耐读。个人认为他的文学价值被低估了。
  •     不愧是五四“二周一钱”的文学大家,散文随笔力主平和冲淡,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却有一股若隐若现的文脉贯穿其中,吸引人继续读下去。不去提他与其兄鲁迅交恶,为汪伪政权卖命的经历,但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而言,文章自是好的,只是常有大段的古文引用,颇费解。周作人虽不是鸳鸯蝴蝶派,其文崇尚归隐,又知识渊博,颇可与后学梁实秋相比,却比梁古文基础好很多。闲来可以读读。
  •     苦淡
  •     此次阅读周氏之散文(选),印象最深的,《初恋》,讲的是那种纯纯的、淡淡的喜欢,那种经历时好像并未察觉,回想起却很清晰的情愫,最终因对方消逝而戛然而止,也若有所失。我想起了沈从文,《三三》。
  •     平和冲淡的哲学
  •     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论里都鲜少提及周作人,其实是颇为无奈的事,论作文之境,他应是当之无愧的大家,文风清透洗炼,去粉饰存真意,这是真正的文采。
  •     读不进去 弃 只看标题完想不起写的是啥
  •     作者很诚实坦白,写的草木虫鱼更有趣。中年时的周作人长得实在不像好人-.-
  •     说实话,周先生的笔力也是相当深厚的。
  •     周作人,像他眼里的日本一样,是一杯极好的茶,味淡然而浸在舌根里深刻的意味,往往是苦涩的。第一眼看以为他仙风道骨,与世无争,后来才明白他是最怒与最恨的一个人,呲哇乱叫的人听不见,而偶然走出骚乱愚昧的人群,能安静和冷静一刹那的人,会被这声低沉的呐喊振聋发聩。
  •     4-
  •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这八个字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生活的雅需要坚守,周作人的文字是他人生观的见证:旁观纷争,纪录平凡。时过境迁,旧时光的意趣能在阅读中展现,何其珍贵。如今自由仍然被争论,周作人是那个时代的宽恕,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宽恕?
  •     《陈师曾插图周作人散文经典(上下)》(春风文艺2015年版)插图不是陈师曾专为周作人文集所作(陈师曾应该只设计过一次封面),多数为在《太平洋报》上发表过的漫笔作品。本书编辑此举太误人子弟了。
  •     周作人散文(插图珍藏版)
  •     忘记是初中还是高中读过的~那是看得不是很懂,有时间再读一下
  •     先生散文淡雅如菊,文人情趣書寫得令人心嚮往之不能自矜~
  •     大家之作,慢慢品读。
  •     经典,细度周作人,越来越有味道。
  •     各种琐细,随意翻了翻,难以卒读
  •     在图书馆借的很老很旧的一本书,都整个泛黄了。害得借书的叔叔问我是不是老师要求看的,我说,不是啊,我自己想看。。哈哈,旧书的味道很好闻诶! ------看过之后,好喜欢他,儒雅大度。民国历史很有趣!
  •     周作人散文
  •      如果未知周作人生平看文章,极好。跟他哥周树人的文风差距真的很大。
  •     平和冲淡,娓娓道来
  •     “物极必反,穷则生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
  •     “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初恋#
  •     必掉平和,散淡,只是真的不是我的菜啊啊啊~看老师讲的那么激情,都不好意思打扰....
  •     虽然作者不喜欢自己像个道德家----新式道德的倡导者,他更喜欢全然恬淡的文章、生活,但是我在书里最爱读的正好是他所谓的道德文章,半个多世纪后扔切题,文字间仿佛可以听到嗤笑,不忍诛心但是句句都按在点子上。《伟大的捕风》我最爱,这篇也不算什么道德文章,只是整本里难得的纯粹、热情,所以爱。
  •     我喜欢的风格 丰满有趣
  •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已淡如菊,但据作者说,这些文字抖落的都是外面那个世界的风霜,如“跛者之不忘履”。
  •     对日本什么的理解蛮深 选看的 凑合
  •     都说周作人散文好,我真读不出来
  •     随兴小品。生活记录。三星半。
  •     补记。他是真正知道美文是怎么一回事的人之一。
  •     周作人的散文要厂读,一定能对人性有更多的认识。
  •     说的不多,但是说的都很有道理,让我重新去思考生活的细节,有启发
  •     “我们应当是最大的乐天家,因为再没有什么悲观和失望的了。”
  •     不喜欢,像老头子一样絮絮叨叨,好吧他本来就是老头子。。。
  •     和鲁迅是截然不同啊,惜做汉奸。
  •     小清新的
  •     苦庵那段讲喝茶,和写吃茶食的句子,固然有种云淡风轻,同时也令人惊艳的功效,但他的掉书袋不免有些龃龉。谈民风民俗,说街吕巷闻,写奇诡怪谈,都是周君之所长,但一一读来,终归有些差强人意处。看来他还不是我的菜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