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是谁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500657217
作者:[捷克] 博·赫拉巴尔
页数:179页

作者简介

《我是谁》既是赫拉巴尔的一本书名,又是他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既胆怯怕事又愤世嫉俗的人,既谦卑自责又指点江山著书立说的人,经常自问:“我是谁?”该是意味深长的。“
《我是谁》收录作者的杂文作品,内容涉及作家谈论自己的经历、性格和观点,谈论文学创作、作家和自己的作品,以及美术、音乐话题等。

书籍目录

一 谈自己的经历、性格、观点
1 我总是把自己当做时代的见证人
2 我实际上是死人的偷窃者
3 我实际上已经是除我之外的一切
4 我的传奇般的“人工命运论”
5 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
6 这就是我的那个“我”
7 “一切爱都是同情”
8 我看人看世界的目光如此和蔼
9 我做人做公民的榜样就是卓别林
10 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
二 谈文学创作、作家和他自己的作品
……
三 谈美术、音乐及其他
……
四 谈亲人、朋友
……
赫拉巴尔生平及作品年谱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个捷克作家我们有些陌生,他49岁才正式出版第一部书,他创造了捷克式的“Pabitel”形象,他得过很多文学奖,他的小说被改编成多部电影。这个捷克作家还有些特别,特别恰恰在于他的普通。在获得法学博士后,他离开我们想象中的衣冠楚楚的生活轨道,住进大杂院,当过钢铁厂工人、仓库管理员、推销员、废品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赫拉巴尔说:“既然人家能在钢铁厂生活,为什么我不能呢?”他在繁重工作的间隙写作,写工人、小店主、司机、拾荒人等名不见经传的人,写他们人性的善良、朴实和劣行。

内容概要

  赫拉巴尔生于1914年,1935年进入查尔斯大学法学院就读,1939年因纳粹关闭了捷克的高等学院而学业中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继续修完课程。此后,如扉页所记,他多所杂役,就是没有从事本业。  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开始较有系统地创作,1963年出版第一本作品,特殊的风格和文采旋即备受推崇瞩目。1968年共党政权掌控捷克斯洛伐克后,赫拉巴尔由于先前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被列入禁止出书名单,成为“被严密监视的作家”。1970到1976之间,赫氏隐居到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镇,完成了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赫氏一生创作颇丰,身后结集成十九卷合集,捷克文版前后发行了近三百万册,作品被译成二十七个语文版本。最知名的包括《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或译 Closely Observed Trains)、《我服侍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时间静止的小镇》(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以及带有自传色彩的《过于喧嚣的孤独》(Too Loud a Solitude)。  赫氏在电影和戏剧方面也卓有贡献,除了创作过许多剧本外,几部知名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后也都成绩斐然。1965年的剧本“底层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与一群年轻导演开启了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先端;搬上大银幕的“严密监视的列车”由捷克国际级导演伊利·曼佐(Jií Menzel)执导,于196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9年,曼佐在“温柔的野蛮人”(The Tender Barbarian)片中,还客串演出以赫氏为本的博士一角;1990年,改编自赫氏原著的“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则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赫拉巴尔大器晚成,却迅速成为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米兰·昆德拉曾对他给与高度评价:他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最伟大的作家。  1997年2月3日,83岁高龄的赫拉巴尔在病愈即将出院时,从医院五楼的窗口跳了下去。据说,跳楼前他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一切,那么,我还待在这里干吗?”另一种说法是,他因伸手去喂窗外的鸽子而意外掉到了楼下——这一颗来自社会底层的珍珠,像鸽子一样,飞向了天国……  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生於1914年。他21岁时进入查尔斯大学法学院就读,不到四年,就因为纳粹关闭了捷克所有的高等学院而学业中辍;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他才修完所有博士课程。之后,他却毅然将博士学位甩在一旁,当过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弃物打包工、剧院布景工人和跑龙套的临时演员等,但就是没再从事过任何跟法学有关的工作。  赫拉巴尔一生际遇起伏,顺境少而逆境多。50年代初期,工作不顺,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他的创作多是在一迭迭从工厂带回家的广告纸背面完成的。卑微地活了大半辈子之后,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认真地开始创作,终於在49岁那年出了他的第一本书,特殊的风格和文采旋即备受推崇瞩目。1968年共产政权掌控捷克,赫拉巴尔由於曾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被列为黑名单。1970到1976之间,他迁至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镇隐居,并完成了一部部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赫拉巴尔一生创作颇丰,光是捷克文版,前后就发行了近三百多万本。他的作品被翻译有将近30种语文版本,最知名的有《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注)、《时间静止的小镇》(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和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过於喧嚣的孤独》(Too Loud a Solitude)。除了非凡的文学成就外,赫拉巴尔在电影和戏剧方面也有相当贡献,他不但创作过不少剧本,几部知名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后也都成绩斐然。1965年的剧本《底层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他与一群年轻导演开启了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先端;《严密监视的列车》由伊利曼佐搬上大银幕,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曼佐之后并以《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再夺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1997年,赫拉巴尔自医院的五楼窗口坠楼身亡,传言他当时不过是想餵鸽子,但也有人说他是自杀…。由於赫拉巴尔生前曾经承诺,要将他毕生最爱的作品《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交给最懂他的伊利曼佐来拍摄。不料,在他身后取得了电影拍摄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却执意想邀请曾以《分道不扬镳》(Divided We Fall)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另一位捷克导演扬霍布雷克(Jan Hrebejk)来执导。这让伊利曼佐不惜以停止创作来抗议,并耗费了十多年的宝贵光阴来和捷克电视台打官司。所幸这部钜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最后终於在赫拉巴尔辞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岁时的今天拍摄完成,并荣获了捷克影坛最高荣誉「金狮奖」最佳影片等四大奖,三度为伊利曼佐和赫拉巴尔的完美合作写下了辉煌纪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  《我是谁》既是赫拉巴尔的一本书名,又是他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既胆怯怕事又愤世嫉俗的人,既谦卑自责又指点江山著书立说的人,经常自问:“我是谁?”该是意味深长的。  “赫拉巴尔精品集”中定名为《我是谁》的这本册子,是从他众多的作品、言论、小品和札记中译编了部分内容并附上他答记者问的《手帕结》和年谱,我们把它作为对译介他几部作  品的一个弥补,以飨读者。同时,为了协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中的某些内容,尽我们所知提供如下一些背景材料,供朋友们研究参考。  一九六八年八月,苏联军队占领捷克的国土之后,赫拉巴尔像其他不愿公开表态拥护占领的作家一样遭到清洗。他虽然处于没有工作、没有身份,不准出书.受到监视还多次被召去提审的万般无奈的艰难境况中.离开了他无立足之地的布拉格而呆在林中小屋中,仍写出了他的一部部顶峰之作。官方不出版,自有民间的自助出版社来出版(如《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读者中的兴趣小组分头传抄(如《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一书),更有在海外办起的爱国出版社(如多伦多的“68出版社”)在国外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国家的翻译出版,赫拉巴尔的名声进而传遍国内外。当时的捷克当权者们没法视而不见,就像捷克著名诗人赛弗尔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当时的捷克出版社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而开始大量出版他的诗集一样,他们也不得不对赫拉巴尔的作品开禁,以捞取顺应国内外民心的资本。但即使出书也不让他痛快,是带有条件的:一是在书刊检查机关的把持下按其需要对他的作品恣意横加删改;再则是发表赫拉巴尔拥护当权者的“声明”。随即引起捷克文艺界和读者中许多人对赫拉巴尔的不理解与非难,有些激进的青年读者甚至在布拉格著名的查理大桥桥头的“水轮湾”焚烧他的作品,殊不知赫拉巴尔却在悲愤地喊出了“我想死!”的万般艰难的境况下遭到的陷害抹黑。其实,在外国军队占领下出书的作家,当时都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书刊遭到删改这一情况并与之斗争,有些也很著名的作家的名作同样经过了修改,只是后来谁也没想起要去问他们为什么要修改,哪些地方作了修改。赫拉巴尔为能让读者就修改前和修改后的版本做个比较,按照他一贯的坦荡作风,将两个版本都摆在读者面前,不怕让他们到自己作坊里来细细察看自己的手艺。尽管他肯定地知道,这样做给他带来的常常不是谅解而是不理解,可赫拉巴尔什么也不隐瞒.再三再四地谈及这复杂而痛苦的经历。显然,他这种绝对的坦诚比悄悄抹掉痕迹,要求他有更大  的勇气和承受随之而来的更大打击。  关于“声明”一事给他带来的灾难更大了。一九七五年,代表当时官方立场的《创造》周刊记者采访了赫拉巴尔,问他:“为什么我们好长时间见不到您了,您想跟读者说点什么?”天性怯弱的赫拉巴尔没能说出他当时的万难处境,而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回答说:“最近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发现,我自己不知不觉地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变得沉默寡言,这恰恰是我不该做的。我想让我的读者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总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

章节摘录

  我是那个首先用自己写的作品来消遣的人  我是那个首先用自己写的作品来消遣的人。我必须在写作的时候也得以消遣。我想,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该是有趣的。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讲究趣味性的。虽然他有时的开篇交待相当长,但他的实质是,一旦你与其建立了联系,下面接着来的必然会让你感兴趣。也就是说必然会接踵而来地出现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让你紧张得有点儿发烧或者发出阵发性的笑声,但是在这节奏中这文学作品必须是趣味性强的。对于读者。特别足已经博览群书的当今读者,我必须使劲让我的用链条串接画面的方法去吸引他、抓住他。据我的看法恰恰是用这种苏格兰式冷热水交替的喷洒,用那些让人震惊的事件的热弹与冷流相交替的节了奏来吸引他。在我坚持这种韵律节奏,持续地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他,这世界是怎么个情况,幸福中埋伏着不幸。这种韵律节奏对我的创作方法是起着决定作用。我必须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为此我动用剪刀,将作品加以裁剪,拼好之后再誊抄,使其产生一种闪动、起伏的效果,类似涨潮和退潮。寻求这种让人震惊的对立并不是任何随心所欲,这是生活本身就创造了的,我有时简直没有勇气将生活所创造的公诸于世。  摘自与彼得·沃尔巴的谈话发表于《约纳代》杂志1983年第6期  我只是拿着掘墓人的准假证到世界上来的  我始终觉得,我只是拿着掘墓人的准假证到世界上来的。于是我写作、交稿,然后头校,难道我还在这世界上?二校,难道我还没死去?然后就像在命运的定音鼓上的捶击,信号,然  后就是那我过去和现在都最害怕的出书!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盼着我快死去,可是不知怎的我又康复了。我从书店门前的长队领悟到我的责任。对今年或者明年要出的书我最喜欢了,因为它们先是将我驱向死亡,然后等到书一问世,我又死里逃生,我不得不自作自受,跟我这些书的关系就像生孩子一样那么难受。人们甚至说,我也倾向这种说法,即装在印刷厂肚子里的这些书常会唤起最大的希望同忧虑。这一分娩也一样是生与死的交叉点。这种刚刚问世的书,尽管那产妇像生了羊羔的母羊一样累得要死,但她还在微笑,自己第一个地将婴儿抱起来,然后又交给她最亲爱的人们来抱一抱。我也是将我的每一本书交给我的朋友们抱一抱,不包小被子,也没有系襁褓的带子,只是像抱一个圣诞面包似地将它抱在怀里……  ……    书摘1  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实质上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是个两栖类和合用一堵墙的两间房。拉伯雷①式的笑,赫拉克利特②式的哭,或者反之。  摘自苏萨娜·罗丝撰写的《林中小屋》后记中引用  赫拉巴尔的话(多伦多“68出版社”,1986年)  我实际上是个胆怯的人  我实际上是个胆怯的人,循规蹈矩得乃至有点儿像个小市民,我一直是,现在仍然是:一事当前自己跟自己找麻烦,我不得不向自己争夺创作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我也是自己的读者,我不仅靠我的写作来自娱自乐,而我首先是始终对我所写的东西表示怀疑和担心。在我内心里有个小市民和一个真正  的自由人在争吵不休。  摘自苏萨娜·罗丝撰写的《林中小屋》后记中  引用赫拉巴尔的话(多伦多“68出版社”,1986年)  我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比我漂亮  (我生性胆怯),一方面因为我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比我漂亮,压根儿在所有的人性方面的特点都比我强;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由我的童年造成的:我淹过两次水,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生活在城郊的啤酒厂里,到二十岁之后我仍旧容易害羞和爱脸红。再有,我在学校里老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还留了两次级。直到今天我还有这么一种带着一份坏成绩单不敢的价值是科学地论证生命的短暂性,从而得出及时行乐、随性耍疯的结论。一个逛完庙会回来用一些不值钱的破玩意儿装饰自己的醉汉跟这些学者相比,一点儿也不比他们逊色。  摘自《家庭作业》中《零星思想拾遣》一文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1982年)  我却经历着每天都在开始的战争  我一下子想到了普通人已经躺在临终的床上才去想的事情。我每天都在写遗嘱,净拣那些美好的写,至于那些丑陋的,我有足够的时间,等到将进棺材或进了医院再写。然而在我的腿还没断之前我便有三条瘸腿;在我还很健壮之时我便已是个病号;尽管我还活在世上,我却在一天天死去;我还没患麻痹症却又已经瘫痪。小汽车行驶的道路,是铺垫着我撞车痕迹的隧道。所有树木被蹭掉了皮,所有路标柱被我的汽车撞倒,我闯向每一辆车子,而每辆对开过来的车又像钹一样往我车上撞,我却继续兴奋地朝前行驶,像被击败的溃军一样,将碎片甩在身后两旁的壕沟里。……我还在被关押之前,就坐在牢房里接受审讯;在尚未对我进行宣判时,我自己便已作了判决,因为我一切都可能触犯。基于我那视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的特殊性格,我自己将自己排在违反交通规则者之列。尽管一派和平,我却经历着每天都在开始的战争之所有阶段。这一切都是我的胆怯性格和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教会我的。  摘自《家庭作业》中《思想拾遗》一文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1982年)  这真理是什么?  我生活在一个用上面绣有“真理一定胜利”的口号的台布裹着的社会里。这真理是什么?这一定胜利的真理是什么?是夜空中一个具体化了的幻影?或者只不过是一只用它的小翅膀掠碰了一下鲜血染红之水面的燕子?  *  *  *  我老得太快了。尽在撒谎,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见不到真理,即使透过将我围起来的非真理和半真理的篱笆板条也瞧不见它。而恶棍、下贱胚说出来的恶劣和无耻的事实也比虚伪的道德说教要接近真理。  摘自苏萨娜·罗丝撰写的《林中小屋》  后记中引用赫拉巴尔的话  (多伦多“68出版社”,1986年)  我尽量挺直腰杆儿顶着  我一直因接踵而来压在我身上的祸事而惊恐不已,我尽  量挺直腰杆儿顶着。涨潮一过,我便怀着更大的嘲笑断定,首  先我得四肢着地走路,免得让狂风把我刮跑,从而自己拯救自回家的感觉。即使我在跟读者开座谈会,我也不得不留心自己  摘自《与雅·霍洛鸟贝克的谈话》  发表于1981牟“春”《东西方贸易》上  对于人来说最美莫过于坏心情  我要是没有坏心情,我也得想法去惹出点儿来。其实对于人来说最美莫过于坏心情。一个人,当他已经没法继续活下去当他说了违背自己与国家的谙,当他的脑子和意志已被封闭,当一个人已经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当他已经不想再活下去时,突然,会出现一线光明,而我便会紧紧追踪这清新的小画面,像刚刚出生的孩子。我周围的人在我上方喧哗、谈话甚至哭诉,可我却感觉到自己已经得救。我若是没有这糟透了的情绪,那我可能会从整个一群自认为有点儿愚笨的诗人中被抛弃被划掉。有着坏情绪的人是上帝的宠儿,这样的人有能力恢复和变得年轻。我们要是去翻一下医学博士的辞典,肯定能找到一条有关那种能像小孩一样忽儿乐得哈哈大笑、忽儿愁眉不展的人的词条:抑郁狂人!一个作家,当他没在演戏时,在这方面恰恰是这样,像个孩子。我为了能够变得明朗,能够进行一点儿思考,我首先得有种很坏的情绪。  摘自《家庭作业》中《小汽车》一文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1982年)  我是一架损坏了的自动风琴  我是一架损坏了的自动风琴、破旧的留声机、扯断了的录音带。错误的功效会引起语意上的混乱。不过请你将随便哪个人指给我看看,他们是不是也这样出错。连那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基本上也错误百出,可以说他们整个的一生就是一个错误,一部制造美丽的废品的机器。然而他们这一错误的视角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辉煌,保留住自己的特色。尽管他们的道德所坚持的那么几句话并无多大特色,然而由于无限性和永恒性,一切体系和一切生命都是空的。愉快的闲聊有着与大学讲座同样的价值。  ……

图书封面


 我是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隐蔽的图标我把目光收回,听凭我的手指在欧洲地图上小心翼翼地行走游弋,最后在两个巨大帝国的板块之间停了下来。毫无目的漫游只是为了减少这个缝隙过于浓重的阴影和过于黑暗的神秘。如果此刻要拼贴起一张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帝国的版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类似海底漩涡的形状,越是靠近其中心的地区,就越无法辩明它的真实面目。那是一片由于种种原因被阻隔在人们目光之外的暗地。想象和猜疑加重了笼罩在它头顶上的层层阴影,使其显得越发诡异。这个地带如同康拉德所描述的黑暗的帝国心脏,而无止尽的好奇驱使着我们像马洛那样去深入这片广袤的土地,好比是一个气压中心去接近另一个。欧洲的古老心脏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卡夫卡,瓦尔泽,布洛赫,贡布罗维奇,昆德拉……这些在欧洲的夜晚幽灵般闪烁的图标,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凝重气息,一种建筑的实感。中欧冷静而清晰的语言特色犹如檀木那坚硬而光滑的外表,座落在我们的印象里挥之不去。奇怪的是,当我们涉足这颗庞大的文化心脏的内部时,发现那里竟是一片真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背负着流放异乡的命运。因此,是他们独具魅力又处处共通的艺术作品,而非他们的存在,共同支撑起了欧洲心脏地区的文化天空。而今天我要谈的这位博-赫拉巴尔,尽管他同样身处漩涡的中心,却属于另一类隐蔽的图标。和那些流亡者不同,赫拉巴尔从未有过离开家乡的念头,即使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刻。“我总是把自己当作时代的见证人”,这也许可以成为他留守故地的最好理由,只有一个纯粹的作家才会这样说。但是,让我们把脚步放慢一些,以便更加清晰地领会这句话的含义。“我总是把……”深刻的无力隐藏在意志的坚定中;正是意志命令他把自我定位成一个见证者,尽管定位的背后仍旧无法摆脱其边缘身份所注定的孤寂。在《我是谁》中,赫拉巴尔对“我”——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只字不提,却把自己的眼睛磨炼成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值得注意的是,赫拉巴尔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剥离,才和他的时代发生了最为深刻的联系,“我实际上是除我之外的一切,我仅仅是一架照相机,一盘录像带。”只要赫拉巴尔活着,这就是他写作的根本。不理解这点,我们也就无法理解在高压状态下的他,如何还能保持着文字的轻盈之舞。与同时代的米兰•昆德拉相比,赫拉巴尔的声音显得遥远而陌生。尽管我对前者的文字状态表示质疑,但我宁愿将这一差别归咎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昆德拉的流亡反而使他阴暗的词语更趋近音色上的明亮和花哨;赫拉巴尔却在寂静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叙事风格。要想在漩涡的中心地带做一位纯粹的作家,他必须习惯于承受那些远离黑暗心脏的人意想不到的重力和压力。赫拉巴尔没有某些人那样聪明,他自觉地选择了笨伯式的幽默,跟迟钝的感受力进行长时间的反抗。幽默较之抒情是一种更加富有韧性的迂回策略。赫拉巴尔将这种幽默感赋予给了闻名遐尔的巴比代尔族人(PÁBITEL)。这一批从未在地球上真正出现过的新时代笨伯,在多大程度上是赫拉巴尔的自我复制呢?巴比代尔是谁?巴比代尔是那个“我”么?神侃和快乐兴许可以把“巴比”族人伪装成赫拉巴尔的本来面目,这一批滔滔不绝的声音与叙事者的粗野和善谈重叠在一起,而作者也招供说他与哈谢克的生活都是巴比代尔式的;但真实的状况可能是:我们都心甘情愿地被赫拉巴尔诚挚的微笑所欺骗。巴比代尔只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低气压地带能迸发出来的最高激情,也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源远流长的精神特征。赫拉巴尔是否就是这个庞大家族中的一员无关紧要,关键是他在作品的瞬间捕捉住了它,并且不乏残酷而又无比丰富地把它呈现给了我们。所以到了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赫拉巴尔是谁,但是我们知道谁是赫拉巴尔。这个图标依旧在遥远的黑暗中若隐若现,隐蔽而明亮。刊《东方早报》2004-6-25 14C版
  •     好的作家,都善于思考人生,赫拉巴尔就是一个这样的作家。由此,我想到:人类在温饱满足之后,必然在喧哗后的孤寂中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谁?或人们在痛苦不堪的折磨中还会因精神困扰肉体困扰而再次回到这个问题:我是谁?人,为什末活着?想到这样的问题同时,你必然有着哲学意味了。但只限于一时,善忘才是人们真实的生存保证。如果这样的问题持续在你的意识中挥之不去,那就没有什末能够拯救你的了?当一个人陷入其中时,理智会渐渐混乱,尽快抛除这个圈套吧,你不是一个哲人,将此题交给哲学家吧思考,更为恰当。我想,当针对不同的人士的时候,人为什末活着,会有许多答案。有的说,为了尽职尽责,对家人对朋友,有的说,为了还债,,还有的说:为了学会放弃什末,不执着于什末。依我看,人来世上,是有任务的有天命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什末是我们的天命。找到来自命中注定的指示,需要探访藏宝图一样的寻找那条途径,这个搜选的过程,其实就是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在这个世上走上一朝,不是为了享受更多的赐予,是为了修行而来,修行的方式每个人都非常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性决然不同,因此,方式方法才会因人而异,也才会映照出那样多的人生表现,象演戏一样,做好我们今世的角色,就是一个修行结素和另一种修行过程开始,无穷无尽的往复下去,最终当你明白:人,为什末活着的时。你真的活明白了!
  •     我是誰?我們只能努力地接近,然而正是在這接近中,我們才逐漸明白自己的疑問。一次一次在追問中建造自己,這就是了。赫拉巴爾那顆羞澀而坦誠的心靈讓我非常受觸動。《我是誰》並不是煽情的,相反他是如此的平實,以至於在看書時我們能深深觸摸到他的心臟,感受到“啊,原來他是這樣的一個人”。耐心,溫柔地直視著生活,這是他所傳遞給我的,同時,對讀者好不掩飾地坦白內心的膽怯這一點,讓我感受到對自身的理解,似乎自己的一部份與他是相同的。人並不是孤立的,雖然我們常有孤獨的時刻,並常常在喧囂中安置這份孤獨。我以為喧囂中的孤獨是尤為孤獨的,而我有時候甚至為此感到虛榮,我以為有一個地方的景色只有我看到,有一段溫柔的呼喚只有我聽到。杜拉斯說那個畫面存在在那一瞬間,然而並無什麼將它記載,因此那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證明,這種獨特令我醉心於自己的世界。而當年輕,漸長,然後慢慢衰老的他如此在喧囂中感受著這份如同禮物一般的孤獨時,我知道他的心靈並不是為孤獨而遺世獨立的,他的心渴望與人的交流,理解,並在孤獨中用一行行珍珠般珍貴的字母,裝飾對另一條心河通達過來的渴望。這是謙虛的心靈,這是意識到他人也是如同我們一般擁有這份孤獨的心情。因此他很喜歡坐在酒館中邊轉著杯墊,在喝下第三杯後,折下帳單的第三個角,邊聽著大家急於想讓別人聽到的話,自己也大著舌頭說想讓別人聽到的話。怎樣觸摸一個人的心靈?為什麼我們要瞭解別人呢?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渴望瞭解他人的人,沒有赫拉巴爾的我,可能只會關注到自己的人生。當然部份原因是家庭環境影響。我自認不是一個十分能原諒他人的人。寬容是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我能認識但不寬容,而赫拉巴爾膽怯的心靈卻安然地接受了一切,他喜歡置身于人群中。我原本以為他的膽怯與喜愛置身人群與我的性質是一樣的,但後來我發現他那真誠的謙虛與和藹,與我那略帶自負且毫無根據的自負不一樣。我以自己的孤獨而自負。“荷戟獨彷徨”執拗的排他難道不是青春期的體現之一嗎?我喜歡置身人群只不過是在強調我內心的孤獨而已吧,並且自私地希望在現實的人際交往與內心對自我的膜拜能夠兩全其美。啊,我的膚淺與無知讓我痛心。而赫拉巴爾那樣謙虛和藹,讓我因感動而流淚。我希望成為一個謙虛的人,永遠對自我保持著孩童般的心態,我希望永遠能夠發現自己還能幹很多事情,但是不能幹更多事情。永遠對自己持保留態度。我對錯誤的改觀也受到他的啓發。事實上,真理有可能是那些枯燥而毫無營養的東西,那些自以為是的東西。而錯誤讓一個人成為自己,讓他被人厭惡與喜愛,讓他接受愚者乏味的真理的批判,而變得特立獨行。真理的樣貌總是簡短相似的,而錯誤卻千奇百態。誰說得清哪些是真正閃光的黑夜裡的鑽石呢?唯一就是不要害怕被自己束縛,也不要害怕脫離自己的束縛。他提到了對大自然的理解。只有你已經與那些景色融為一體後,才能感受到那份理解。理解是與刹那的感受同時而生的。當我閱讀《我是誰》時,正感受到他對我呈現的那些畫面,我感覺到自己真正地接近了他,仿佛在他的腦海中遊蕩,而我還不能做到讓中文準確地表達我所想,我深刻地感覺到了。爲什麽我是誰讓我流淚呢?我是否在他的自述中看到了自己,我是否因為這個人這樣的溫柔而使我聯想到了另一些人呢?讓我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希望獨立於孤獨中的心情。我渴望著表達,并以淚水宣誓對所有心靈保持善意和真誠,我是否幼稚,我的世界觀是否如同赫拉巴爾那樣矛盾地周旋于樂觀的悲觀主義和悲觀的樂觀主義之間呢。我發現這兩種心態竟然也相安地存在于我心,或許這兩者並不矛盾。這世界的巨大與我的渺小之間暗藏著小大之辨的神秘感,讓我被自然,世界,以及周圍那些心靈連接,我像是一條河流裡一滴水,在渺小之中渴望著什麽。我身處於洪流之中獨立尋在,我置身于喧囂之中又渴望孤獨,我仰望著夜空溫柔地默念星星的名字,我渴望銀河之上架起彩虹。我喜歡他那顆謙虛溫柔的心,我也渴望這份溫柔長存我心,愿歲月對我施加它的智慧,讓我心感激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叔很谦虚,叔总羞怯,叔超敏感,叔爱人类,叔不复杂,叔想要个啤酒沫里生的闺女,叔觉得写作是治病,叔写不出东西时最快乐=o=
  •     好像买了他的两本书也只用了十块钱左右 但是 内文确实蛮赞
  •     对生活的热爱永不停止。对身边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怀有同情与爱,借由他们的口,书写普罗大众的共同生活。
  •     以为内容会和书名跟封面一样沉重,结果就是他平日里随心的自问自答,有的跟小鸟一样轻松
  •     最喜欢这本。
  •     喜欢。
  •     软弱的人啊。
  •     盛满了赫拉巴尔的思想。
  •     2015.5.5 做个胆怯者是我的干练,做个孤独者是我的合群,我的饶舌是我的雄辩术,大都市的民间创作是我的美学,持续不断的孤寂是我的适时,失信是我的竭诚,所有的缺点和恶习是我的那根磁针,它始终指着贞洁而美丽的北极星,那颗一切都绕着它转的宁静不动的星座。……在苍穹,每一个人“是”都有着与之相悖的“非”存在。然而,超载毫克的“善”就会导致一切的运行,通过永恒的轮回让一切停滞短而又短的一瞬间……随之又重新开始。
  •     我到底是谁?
  •     真的很“杂”
  •     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义无反顾的生活。
  •     总有一些作家,他的故事、语言、人生都能够不偏不倚的精确的击中你,让你久久不能平静。换句话说,这世界因为他(她)的存在而变得不再是过去的世界。对我而言,赫拉巴尔就是这样的存在。《过于喧嚣的孤独》曾给我这一年里最难忘的阅读体验。这本《我是谁》也很棒。谢谢这个可爱的老头,由衷喜爱他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道德经》对他的影响真的很大。
  •     善良和真诚是多么伟大而重要的品德啊
  •     木有看完
  •     握手,握手,再握手
  •     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是带点超现实主义神奇色彩的现实主义者
  •     谁让我受伤 谁为我拾荒 我的完整 全赖别人的荒唐 我的灿烂 竟然跟自己无关
  •     挺有意思的,这是我很羡慕的一个作家,尤其是他生活的态度。自由潇洒,喝酒胡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     3.5星
  •     赫拉巴尔受了叔本华的影响, 或者并不是他受影响, 而是他选择受谁影响...人总会受那些自己认可的思想的影响... 赫的经历也很有意思...
  •     生活的真实~
  •     略读。
  •     赫拉巴尔脑残粉生活指导语录~
  •     热爱生活的作家,有时间会去读读他的其他书
  •     看看
  •     我是谁?非常好的书籍,
  •     幽默和嘲笑是最高的认识,忧伤的事件变成怪诞的事件,变成趣事轶闻的影射和暗喻。令我感到恐惧的一切事情在怪诞的视角下统统变成了幽默。而从永恒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玩笑。每一桩从它自身基础上提高来看的事件都值得众神捧腹大笑。遗憾的是,古希腊罗马的诸神都已离去,在他们身后留下来的只有人,谢天谢地!P94。写得很好,是了解赫拉巴尔的一扇窗,不可不看。
  •     真是奇妙的节选。
  •     书不错……算是个惊喜……
  •     琐碎的各种语录,对于我个赫拉巴尔爱好者来说很有趣
  •     和赫拉巴爾握手,我真是愛慘他了
  •     了解赫拉巴尔的不二书选。“最重要的事生活、生活、再生活。”
  •     喜欢赫拉巴尔的书!
  •     毕业论文小帮手
  •     是集结从作品文章里摘抄的各种小段落
  •     朴实
  •     我倒是觉得生之艰苦远大于生之喜乐
  •     点到心里的却依然不解
  •     赫拉巴尔的自我定位为"死人偷窃者"与"记录员"。力求作品与真实生活的同一,外加大量阅读,这就是赫拉巴尔的写作秘密。
  •     夸夸其谈,滔滔不绝,绝对有趣的赫拉巴尔。非赫拉巴尔脑残粉不需看。
  •     从永恒来看一切都是玩笑
  •     什么时候出个赫拉巴尔全集吧 全是选段 看起来真不带劲
  •     普通人
  •     这本书可以多多少少了解赫拉巴尔~~
  •     Love this human being
  •     你是好人。
  •     总觉得那些越见过生活本来面目的人越可以坦然面对千疮百孔的现实,赫拉巴尔就是其中一个。
  •     有别于英式幽默的布拉格自嘲
  •     全乱套了…太可怕啦!!!
  •     赫拉巴尔真是又可爱又真诚,又博学又幽默,你看他一会儿一本正经妙语连珠,谈起文学艺术哲学来让我等眼花缭乱,一会儿又用他那最可爱的比喻调侃自己······大概只有满心爱意又足够自省的人才能这么洒脱呢
  •     书的排版和纸张都太差了,但是也完全对得起价格了.至于内容,完全不用说,五星..
  •     斯洛伐克的政治家,摩拉维亚的作家和波希米亚的黑色幽默。这是我对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主观感知和亲身经历的观察得到的印象。赫拉巴尔不止一次强调,布拉格和布尔诺有多么不同,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有多么不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