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人为什么活着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35435330
作者:王小波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人为什么活着》作者王小波,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书籍目录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我是一只骆驼人为什么活着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摆脱童稚状态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积极的结论跳出手掌心思维的乐趣我看国学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关于格调个人尊严智慧与国学我的精神家园知识分子的不幸关于“媚雅”居住环境与尊严沉默的大多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工作与人生人性的逆转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优越感种种生活和小说长虫·草帽·细高挑从Intemet说起拒绝恭维打工经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奸近杀体验生活苏东坡与东坡肉有关天圆地方椰子树与平等有关贫穷写给新的一年(1997)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怀疑三部曲》序弗洛伊德与受虐狂肚子里的战争高考经历

编辑推荐

  读《人为什么活着》谛听大师的足音,感受智者的心灵!

内容概要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年谱简编】  1952年5月13日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 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5年,十三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 ,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89年, 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9月16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四十一岁 ,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四十二岁  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四十三岁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岁  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人围戛纳电影节。  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5月,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998年2月,《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黄金时代》(上、下)、《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上、中、下)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章节摘录

  人为什么活着 银河,你好! 我在家里给你写信。你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哪能知道啊?我又不是牧 师。释迦牟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人活着为了涅槃 ,就是死。这简直近乎开玩笑了。 不过活着总得死,这一点是不错的,我有时对这一点也很不满意呢。还 有人活着有时候有点闷,这也是很不愉快的。过去我想,人活着都得为别人 ,为别人才能使自己得到超生。那时大家都这么想吧?结果大家都不近人情 得残酷,都走上宗教的道路了呢。我们经过了那个时代了吧,把生活都变成 一个连绵不断的宗教仪式了呢。后来我见过活着全然为自己的人,他们是真 正的唯物主义者,把自己当成物质,需要的东西也是物质,所以就分不出有 什么区别。比方说,物质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吗?有人分不出来。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 好。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也不能让人家来造自己, 谁要来造我我都不干。有人要我们这样要我们那样,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 活本身了。过去我们在顶礼膜拜中度过光阴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生活吗 ?现在我们在一片拜物声中过的是什么日子啊。我自己过去和现在都很不好 。不过我现要爱你,我觉得我很对,你也觉得我很对,别人与此有何相干。 我这么说你恐怕要怕我了。我一点也不可怕。不管你是谁,是神仙也好 ,是伟人也好,请你来共享我们的爱情。这不屈辱谁,不屈辱你。 我不喜欢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我妈妈有时说:真奇怪啊,我们稀里糊涂 地就过来了。他们真的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本身不傻, 也不斤斤计较大衣柜一头沉。干吗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 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 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不知什么叫 “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我有时对自己挺没信心的,尤其是你来问我。我生怕你发现我是个白痴 呢。不过你也该知道,我也肯为别人牺牲,也接受一切人们的共同行动,也 尽义务,只要是为大家好,却不肯为了仪式去牺牲、共同行动、尽义务,顶 多敷衍一下。别人也许就为这个说我坏吧?我很爱开发智力,我怪吗?不怪 吧。我还爱一个美的世界,美是为人的幸福才存在的。我也不肯因为什么仪 式性的东西去写什么,唱什么,画什么,顶多敷衍它一下。 总之,我是这样。为了大家好,还为了我自己好,才能正经做事。为了 什么仪式,为了看起来挺对路,我就混它。我决不为了仪式爱你,我是正经 爱你呢。我一正经起来,就觉得自己不坏,生活也真不坏。真的,也许不坏 ?我觉得信心就在这里。 我对自己有点信心。我爱你呢,爱你! 小波 10月29日夜 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 银河,你好! 看了你的信。你呀,总是疑神见鬼的。甚至连太熟悉都害怕。有什么可 怕呢?连我瞎编的故事都能让你不高兴,那我以后不讲故事给你听了。你知 道故事千万不能是我们都熟悉的,要是那样就太没意思了。 后来你的那封信还挺有意思的。不过你的比拟太让我伤心:什么丧失了 名誉的卡杰琳娜呀,马格特啊。你瞧,她们多么狭隘。你说,她们是不是除 生活本身什么都没有的人?我总觉得她们不是太可钦佩的人。当然我很明白 你的意思,你说得很对。我很知道摆在一个女孩子面前的道路忧患重重。我 决不肯因为我的缘故使谁陷入可悲的境地,再说我自己对那种生活丝毫也没 兴趣。 我知道你说的是要从那个可怕的、已经模式化的生活泥坑里爬出来,在 那里人们的生殖细胞给他们造成无穷的灾难。本来年轻人生就的飞毛腿是可 以从上面跑过去的,不幸那些细胞给他们坠上几块大石头。总之,社会是不 喜欢飞毛腿的,鬼知道他们要干什么。陷在坑里的要老实多了——不过你要 知道为什么人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坠下去,这就是因为没什么好干的,给自 己揽一桩活。我是绝对不爱这桩活的,我嫌它太脏,尽管我自己也不太爱干 净。不过我觉得仅此还不够,要是光有这个不就成了无所事事的嬉皮士了? 当然我什么人物也不是,那么我宁可当个嬉皮士,总之做好的圈套我是不跳 的,我还有这一分狡猾。 我喜欢你不爱跳这个陷阱,这样你就和我相似了。不过还干什么呢?我 有点儿希望你有事业。别当一个飞毛腿。不过你要当一个飞毛腿我也要当, 我有点儿相信我能追上你。不过这样不如有桩别的事情干好。我还见过别的 人声称两个人合搞什么事业,结果是搞到一起,劣根性上来了,于是滚到一 个坑里去了。这是一种灾难,是不是? 对了,要说模式化的生活,我可真腻味它。见也见烦了,且不说它的苦 处。中国人说苦处也就是乐处,这就可以说明有人为什么爱吃臭豆腐:他们 都能从臭里体验出香来。这可以说明懒于改造世界的人多么勤于改造自己。 我发誓:在改造自己以适应于社会之前非先明辨是非不可,虽然我不以为自 己有资格可以为别人明辨是非。当然我净在胡扯,不过你总抱怨我不肯给你 写。你知道写多了就不准是要紧的话,多写无非是可以让你解闷。我相信你 不会怪我没正经。真的我爱你,我们不能老在一起说大道理,我们写着玩儿 好吗? 接着说下去。人们懒于改造世界必然勤于改造自己,懒于改造生产方式 ,对了,懒于进行思想劳动必然勤于体力劳动,懒于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必然 勤于死记硬背,比方说,吃臭豆腐、大寨、大庆的齐莉莉。中国人对它们以 及她诸多赞美正是香臭不知。比方说你我,决不该为了中国人改造自己,否 则太糊涂。比方说中国孩子太多,生孩子极吃苦头,但是人们为什么非生不 可呢?我猜是因为(1)大家都生,(2)怕老了,(3)现在不生以后生不了。 关于第一点我们已经知道很荒唐。那么为什么怕老了呢?老了头脑发木 ,要是有孩子的精神力量来激发一下未必没有好处,不过那对孩子有什么好 处吗?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法律不准老人与年轻人往来。我顶顶喜欢的是自理 生活,理成一塌糊涂也罢,万万不能有人来伺候,因为那样双方都很卑鄙。 如果我将来老了退化得很卑鄙,那么现在的我绝不对将来的我负责。这样我 就驳倒了前两项。如果我很相信我的反驳正确,第三项就不存在了。 可是我很喜欢你,爱你。男孩子只能爱女孩子,可这不是因为——该死 ,生殖细胞,而是因为她可爱,有很多非爱不可的地方。比方说你对于我, 主要是因为你可爱。我从来没有在任何男人或女人中发现这么可爱的人。先 写到这儿。P7-11

图书封面


 人为什么活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有人可以写出极美好的小说和音乐,可是他自己何以能够写这些东西的直接原因却说不出来。人无论伟大还是卑贱,对于自己,就是最深微的“自己”却不十分了然。这个“自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沉默了。这些人也沉默了,日复一日过着和昨日一样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它就沸腾不息,给它的主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有人要我们这样要我们那样,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本身了。过去我们在顶礼膜拜中度过光阴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生活吗?我们的生活是给一些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己守分。不知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人为什么活着》中国人说苦处也就是乐处,这就可以说明有人为什么爱吃臭豆腐:他们都能从臭里体验出香来。这就可以说明懒于改造世界的人是多么勤于改造自己。人们懒于改造世界必然勤于改造自己,懒于改造生产方式,对了,懒于进行思想劳动必然勤于体力劳动,懒于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必然勤于死记硬背,比方说,吃臭豆腐,大寨,大床的齐莉莉。中国人对它们以及她诸多赞美正是香臭不知。比方说你我,绝不该为了中国人改造自己,否则太糊涂。比方说中国孩子太多,生孩子极吃苦头,但是人们为什么非生不可呢?我猜是因为,一是大家都生,二是怕老,三是现在不生以后生不了。——《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说:“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为什么要写作》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来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一个人快乐或者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反人类的天性的。众所周知,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反这两种动物的天性的,结果生出骡子来,但是骡子没有生殖力,这说明违反天性的事不能长久。——《积极的结论》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者计算的时候,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而,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者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非常的重要。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者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判。这种想法的背后 ,是把外国人当成另一种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成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然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地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不幸的是,中国最重大的文化遗产,正是这样一种界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样,谁也跳不出来;而现代的主流文化却诞生在西方。——《跳出手掌心》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海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假如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然而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应该为此负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思维的乐趣》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幸福的来源,就是不计苦、不计利弊、自然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人满足物质需要欲望的结果就是消费,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人避免孤独这一需要的结果。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只有人硬要会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需要本身只有一分,你非要把它弄到十分,这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社会对个人不是只起好作用,它还是个起哄的场所,干什么事都要别人说好,赢得一些喝彩声,正是这件事在导致自激。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我个人认为,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花刺子模信使问题》对于“礼”和“色”,大致可以有三到四种不同的说法。其一,他们是不同质的东西,没有可比性;其二,礼重色轻,但是它们没有共同的度量;最后是有这种度量,礼比色重若干,或者一单位的礼相当于若干单位的色;以上的分类恰恰就是科学上说的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这四种尺度。——《关于格调》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作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个人尊严》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我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所:活着呢,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但知识分子赶上这么个年代,死活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知识分子的不幸》所谓尊严,是指某人收到尊敬,同时也是个人的价值所在。——《居住环境与尊严》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沉默的大多数》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这两种感觉真是大不相同。这位意大利朋友还说,意大利的古迹可以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他觉得这样活着比较好。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的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在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和黄花鱼说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于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工作与人生》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骗子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以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逻辑学家指出,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把无价值的牺牲看做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前提。此后你就会什么鬼话都能够说出口来,什么不可信的事都肯信——这种状态正确的称呼叫做“糊涂”;人的本性是不喜欢犯错误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必须让他吃很多的苦——所以糊涂也是很难得呀。因为人性不总是那么脆弱,所以糊涂才难得。经过了七十年代,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看得更清楚,他就必须变得更聪明。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更看不懂了,他就是变得更糊涂。不管发生了哪种情况,七十年代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人性的逆转》
  •     我们生活在一个滑稽的时代,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来都不缺少荒诞,从文革大跃进到现在的红十字丑闻,雷震子导致高铁餐具~什么都是作秀,什么都在隐瞒,真相是tmd奢侈品。无怪乎当年王小波要被河蟹,死后倒是掀起了小波热。人们终究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民主,终有一天会明白~
  •     人为什么活着, 王小波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来源于外界。对于我来说,关注自己少于关注别人,的确,我更倾向于别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我。好好的利用外界信息,首要目的就是为自我服务,武装好自己,再去为别人服务。先丰满自身吧。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们都活着,将来我们都活过。我情愿它沸腾到最后一秒钟为止,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情愿它沸腾到最后一秒钟为止。这句话打动了我。就像他在对自己爱人宣扬彼此之间的爱情。所谓苦难,为难你,你还得感谢它。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两个人相互辉映,光芒胜过夜晚繁星。还有那个“爱”“欠情”之类,似乎无关紧要。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对爱情的期许,没有所谓的相互亏欠。一个人的付出达到如果我讨厌什么而不把它弄清楚,我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它,也就不能明确地憎恨它。非得报之以颜色吗?那么天就该在我头上塌下来,地就该在我脚下裂开来。我决不为了仪式爱你,我是正经爱你呢。中国人说苦处也就是乐处,这就可以说明有人为什么爱吃臭豆腐:他们都能从臭里体验出香来。美国的禁书榜上不但包括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等等,拉伯莱斯的《阿拉伯之夜》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也只能出节本。事目前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是一种童稚状态,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期。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杜撰的口号——无知即力量;屋内饮酒门外劝水舍小利而趋大利,受小害而避大害《圣经•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咱们用也就是跟着起哄罢了。现在可以说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是什么了。他既不像远古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孔孟、杨朱、墨子)那样建立道德体系,也不像现代欧美知识分子跨价值观的立论(价值中立)。最爱干的事是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如现在可以说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是什么了。他既不像远古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孔孟、杨朱、墨子)那样建立道德体系,也不像现代欧美知识分子跨价值观的立论(价值中立)。最爱干的事是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人心不古,世道浇漓,道德武器船不坚、炮不利,造新船新炮又不敢。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人人衣柜里有一具骷髅我的积极结论是这样的: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再多说一句,就是出于那伪善者我现在四十岁,比之刚出娘胎的人,自然缺少积极的特性。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沉默地思索,是人类生活的另外一面。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在中国历史上,儒士的死敌就是宦官。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花剌子模当年有人问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亲,嫂子掉到水里,要不要伸手去拉。这涉及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假如“礼”是那么重要,人命就不要了吗?孟子的回答是:用手去拉嫂子是非礼,不去救嫂子则“是豺狼也”,所以只好从权,宁愿非礼而不做豺狼。鲁钝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遑论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是一块肉。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我有一位朋友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告诉我说,草原上绝不能有驴。假如有了的话,所有的马群都要“炸”掉。原因是这样的:那个来自内地的、长耳朵的善良动物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群,以为见到了表亲,快乐地奔了过去;而草原上的马没见过这种东西,以为来了魔鬼,被吓得一哄而散。于是一方急于认表亲,一方急于躲鬼,都要跑到累死了才算。近代以来,确有一头长耳朵怪物,奔过了中国的原野,搅乱了这里的马群,它就是源于西方的智慧。假如这头驴可以撵走,倒也简单。问题在于撵不走。于是就有了种种针对驴的打算:把它杀掉,阉掉,让它和马配骡子,没有一种是成功的。现在我们希望驴和马能和睦相处,这大概也不可能。有驴子的地方,马就养不住。其实在这个问题上,马儿的意见最为正确:对马来说,驴子的确是可怕的怪物。我就要死了,带上两道难题去问上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期期艾艾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很是庸俗,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他们自己都不爱看,到了夏天就跑到欧洲去度假——历史这种东西,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呀。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诘难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乏善可陈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廊桥遗梦》这种见识上的差异源于他们住的地方不同:埃及人住在空旷的地方,举目四望,周围是一圈地平线,和蚂蚁爬上篮球时的感觉一模一样,所以说地是个球。希腊人住在多山的群岛上,往四周一看,支离破碎,这边山那边海。他们那里还老闹地震,所以就想出了沙盘鲸鱼之说。罗素举这个例子是要说,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这是一个极好的说明。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谁知不是的,他们在等医院的人把鸡血抽出来,打进他们的血管里。据说打过鸡血之后,人会变得精神百倍,返老还童。有位希腊名医说:这个人的美酒佳肴,就是那个人的穿肠毒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了几篇发现是从沉默的大多数和爱你就像生命中挑出一些精华又做了一次合集。还好王小波的杂文永远不会让人腻。
  •     一直以为略带“批判性”的文章有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是很喜欢。 然而终于在为了省钱省空间的时候去看了王小波的杂文集之后,发现即使时隔那么多年,那些“真理”依旧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多少。 很赞同西方人注重物质部分,国人则注重情感道德。前者才是激发智慧和进步发展的源泉,后者多半在啃老,池子若只有那么大,要如何饮到清泉。 所以,人为什么活着呢?反正不能跟大多数的别人一样,不能让他们的愚蠢拉低了你的健全,再低落也不能自残到与之同流合污啊。。
  •     书中有些话写的很生动有道理,并且有趣,也了解到王小波对罗素很推崇。但可能是年代比较早将近二十年前写的东西,所以有些内容不太感同身受
  •     百读不厌
  •     因为有个小学同学叫王小波,不幸的是他看的笨头笨脑的,所以一直不想全看这个王小波的书,第一次尝试,还行吧,就是好大一股愤青味道。
  •     这是一本有智慧的书,但是有些想法倒是与本人相悖,要带着自己的是非观去看别人的是非观。
  •     犀利且暗讽的语言,时不时就要停下思考下。
  •     时隔二十多年,读起来仍不觉得过时,或许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老王批判性的思考对我们现在很有启迪,内容比较杂,不好一一评论,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做一个有智有爱有趣的人。
  •     一个理科作家带有逻辑性的写作,讲了他的道理和幸福感,非常认同这种现在看来非常落后的观念
  •     有些故事和段子一样好笑
  •     有很多文章以前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看过。
  •     看看还是可以的。
  •     猪会怎么回答?
  •     开篇收录了几篇给银河的信,感觉俩人真是灵魂的交流,真想有个我的银河,读着小波写给银河的那些话,充斥在字里行间的在意跟呵护,真想做你的小波,然,你在哪里...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小波的作品,读一读这个特立独行的人
  •     又一个集合。 如果看过作者其它的杂文集,那么会发现重复很多。 编者有林洙的趋势。
  •     王小波也是写情话的达人啊 摆脱童稚状态,还远 中国:伦理 外国:理性 所以人为什么活着?(无愧于己?) 很多在他其他作品里看过,感觉这本算合集 说反话,嘲讽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国人的责任感仅限于家中 思维的乐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寻找无双、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 在美国打工经历(装修)有意思
  •     补。
  •     无疑是今年来读的最值的书。
  •     小波我知道很多事情你说的是很有道理,但是动不动就搬出在外国谈笑风生的经历,有点长者的感觉啊
  •     喜欢啊。可惜英年早逝。
  •     家里王小波的书已经好几本,这本是无意中买的,是他的随笔精选。我每次看他的书都会花很长的时间,他的思维太跳跃,跟不上。他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典型的黑色幽默。喜欢王小波当然会知道他和李银河,两人的一来二往的书信,看得人脸红。是啊,王小波的丑脸,因为林银河的出现,他变成了一张会笑的丑脸,而且是止不住的嘴角上扬。 如果没有看过王小波,这本书可以让你慢慢进入他的世界,由于是精选,所以看起来的时候会觉得不连贯,但是不影响,因为它是独立存在。
  •     虽然读过很多重复的,但即使再看一遍也觉得王小波可爱,和李银河也很甜,讽刺的有趣。
  •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看推荐本以为是和李银河的书信集,谈情说爱其实我是没太多兴趣的,幸亏后来的内容让人兴奋了起来,明明是上个世纪的社会上个世纪的人上个世纪的现实,现在也完全没有过时,人还是那样,社会也没改变多少。总而言之,第一本王小波,收获很大。
  •     大部分读过,温故而知新吧
  •     更喜欢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
  •     “生活就是自己阿。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
  •     我想和小波一样活着
  •     最喜欢他给李银河的信,我所期待的爱情的样子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     很鸡汤的题目,好在文章尝着一点没有鸡味
  •     哲思
  •     黑色幽默对胃口。虽然确实有的篇目和其它选集重复了…但再读一遍也无妨,好看的仍然好看呀~ 有趣是天生的,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     第一本开始边读边思考记笔记的书,王小波的书幽默有不失哲理意味,他总是能从生活中思考出人性的方方面面,教会我用头脑去思考。喜欢王小波的作品。
  •     喜欢听小波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时而皱着眉头反思自己,时而又噗嗤一笑。一言以蔽之,做个真实的人,智慧,性爱,和有趣,不要做虚伪的人。
  •     人要不断地思考。
  •     所以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     …为什么我读过全集还要读这个啊 重复内容好多 也是想不通
  •     找寻自己和意义是一生的命题
  •     啊,喜欢王小波
  •     斯人已逝,可悲可叹!
  •     相见恨晚。这是读王小波的第一本书,语言有趣,文笔清澈,有自己的见地和思考。以一种当事人的角度在谈,不忘几句调侃。
  •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     从思维中找到快乐,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凡事从科学角度思考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
  •     一个段子反复说……散文集。
  •     看着看着读出声来了
  •     大多在《思维的乐趣》里看过,第二次读确能看到点之前忽略的
  •     好书,什么事情都能看的那么透彻不容易
  •     有歪理,有真理,有诡辩,有看法,是本不错的书
  •     为了思考。遇到有趣的人。欣赏美。
  •     杂文集,中亚限免领的,实体书不建议购买。最早在初中读到王小波,当时还未开化,不知道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后来高中虽然一直在搞事情,但是很庆幸王小波把那些大人没教的都教了。还因为借图书馆的《白银时代》被班主任没收了逾期未还最后交了7块2的罚金,总好过看《小时代》智商降到72。就是因为看王小波,后来大学才看了罗素,看了康德,甚至瞄了几眼陀思妥耶夫斯基。导致现在行文风格自认为就在照着他那样靠。
  •     沉默的大多数比较全,这本书多了: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关于贫穷、写给新的一年(1997)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