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光下的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目光下的你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46105406
作者:袁筱一
页数:223页

作者简介

作者袁筱一读遍世界名著,尤其是法国经典作家作品。读书的同时,作者自有一番心得体会,信手记来,集成这本文集,带领读者走进美丽的文学世界。
全书分为三辑,辑一是作者近年来的书评结集,这其中既有她的研究领域:法国现代文学,如伊莱娜的《法兰西组曲》,昆德拉的《无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等,同时也包括中国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辑二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的传奇人生,萨特,萨冈,杜拉斯……作者娓娓道来;辑三是作者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回顾和整理。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辑
长恨哪堪歌
猝不及防的历史
躲起来,和这个世界开个玩笑
跨越不知边界的回归
如果开始就知道结局
死亡与少女
永远流浪的星星
第二辑
给杜拉斯一个理由
存在着,仅此而已
那是闪耀着阳光的大海
这是一个与语言相关的游戏吗?
这里安息着不再为此感到痛苦的萨冈
我目光下的你还在吗?
无法想象的寒冷
断裂、诗意与迷醉
第三辑
一本我读过二十遍的书
巴黎终究与我无关
亲爱的,那不是我的地方
在上海开始的那篇小说
非你非我

前言

  我一直不知道应该怎样完成文集的序言,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清算自己的记忆。清算,不自恋,不粉饰,不暴露,却又不至于过分疼痛——我已经承受不起那种尖锐的,直入心底的疼痛了。  实际上,在翻译之外,我不能算是一个在文字上很勤奋的人,而且大部分文字的起源终究也还是在翻译,或者说在遇见。我始终相信翻译是真的遇见,可以在一见钟情后放下所有的戒备与顾忌,心安理得地允许自己一次次被带至未知之地,心安理得听凭自己得到改变。回到自己的文字里、准备在此出发时,已经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些年,最为深入的阅读,的确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的,不仅深入,而且卷入。因为拿了自己的经验去和对方映照、融合的缘故。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做翻译,能够让自己不断出走,以持续的、然而新鲜的方式爱、离开和回归。翻译——或者说深入的阅读——是什么呢?无非是把自己的性命压上、暂时的交付,然后等待。没有你,就没有我。而没有我,也同样没有你。有时候会有失望——更多地是针对自己——但绝不会遭遇到不堪、琐碎与无谓。  这是在现实世界里不敢有、也不能有的体验。不知道为什么,现实世界里的种种情感,最想保有的就是自己,然而却总是免不了一点点失去、日渐贫瘠的结局;而文字世界里的钟情,明明最放得下的是自己,最终却能够等来意想不到的丰盈。  是因为沉醉于霎那间被击中的那种丰盈的感觉吧,或许也是沉醉于用一两句饱含情绪的话语将所有理性逻辑~举摧毁的酣畅淋漓,从十几年前开始,在翻译之外,慢慢落下了不多的~点文字。现在我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层层的开放,因为喜欢,而且只是为了喜欢。  在大多数时候,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字有被保留的必要,所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数次搬迁,数次电脑被毁或者被弃,我的大多数文字也随记忆一起散落在风里,倒是也不觉得可惜。这个世界,少一些承载了过多语义的文字也许是一件不坏的事情。

内容概要

袁筱一,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著有《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等。翻译法语文学作品200万字,主要译作有《杜拉斯传》、《生活在别处》、《法兰西组曲》、《外面的世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多米尼克奥利》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宽阔的视野因内省而没有流于空泛;绚丽的文字因天生的忧郁而没有显得沾沾自喜;她的书评有着对于生活本质的追寻……是译者袁筱一,成就了作者袁筱一,抑或相辅相成?  ——作家 蒋丽萍  袁筱一的精彩译笔,喜欢法国文学的读者无人不晓。现在,她的优美文笔又可以从这部《我目光下的你》中领略了。这是一位知识女性的读书随感,漂亮妩媚的文字中展示了作者的文学视野,充盈着作者的奇思妙悟;同时也真切地记录着一位感性女子丰富而又细腻的心路历程,虽感性却仍然独特,透露着别样的深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章节摘录

  长恨哪堪歌  是很早就定下要写的一个题目。当时手上正赶着翻译,便像搁一桩心事一般搁了下来。但是《长恨歌》看罢的那个午后,那被魇住了满梦里都是王琦瑶的场景,那挣扎中窗外一树葱茏的摇响,却成了心底里一个再也抹不去的水印:干了,也留一块黄黄的斑在上面。这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流水似地过去了,仿佛怅惘也没来由的样子。而女人的一生,略具代表性的,不外是和几个男人的纠葛。现代中国文学里,情欲早就成了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主题,只是全部落在了一个女人的身上,又少有斗争,便成了不堪回首的一生。  王琦瑶最好的岁月在四十年代。上海好像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动荡里都能偷来一段歌舞升平的地方。在四十年代初,她参加选美,在身世背景都不足的情况下做了“三小姐”,因为“她的艳和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有了这段风光做底子,她的一生便要揭幕了,约略有点姿色的女人那一丝不甘全给撩拨出来。于是有了她和“李主任”的一段,这是她情爱生活的开始。  上海女孩子的精明,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她们成长一世也达不到“聪明”的程度。王琦瑶跟李主任,当然是“精明”的举动,但不“聪明”,因为单纯得不晓得望一望未来。然而或许正是唯其单纯,虽然这个头开得并不算完满,究竟也成了她情爱生活里比较美的一段,再加上“死生契阔”的大背景,这美竟是有点凄凄。她成日只知道等待(等待仿佛一直是女人的强项),委屈是孩子般的委屈,她无法开口问他到哪里去了,是在做些什么,更甚她不懂,只要他来便是好的,是寂寞里的一点点欢愉。依然是六年前我读的那首诗,诗里说:  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  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  候鸟的来临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原来那种幽蓝的颜色,我找寻很久,竟是隔了四五十年时光记忆的颜色。寂寥,还有等待,是女人如水的温柔。所以“李主任”对王琦瑶,不是没有恩情,也不是没有爱的。尤其动荡得几乎心力交瘁了,倒只有这个女人是抓得住的一段浮木。在两个人都预感到分离在即的那个夜晚,“屋里一片漆黑,李主任的脸却是清晰的,俯视着她,将一个西班牙雕花的桃心木盒放在她枕边,又抽出她的手,把一枚钥匙按在她手心,说要走了,汽车已在门外。王琦瑶不由搂住他脖子大哭起来,从未有过的失态。她像个孩子一般耍赖着不让他走,心想他这一走又不知什么时候才来了,她又要日等夜等,寝食不安,数着墙上的光影度日,墙上的光影是要它快时它慢,要它慢时它快,毫不解人意,梧桐树也不解人意,秋风未起就已落叶满地”。——一个男人予一个女人的爱,一个女人予一个男人的爱,大抵也只能如此了。当男人都无法再给女人提供荫庇,提供等待的机会时,这个男人便真是做人做到了头。果然,“一架北平至上海的飞机坠毁,罹难者名单上有位名叫张秉良的成年男性,其实就是化名的李主任”。而从“死生契阔”中存活下来的,往往是女人,尽管她们的眼睛里有那样不明就里的茫然和无辜。王琦瑶和大多数被耽误了一生的女人一般,比谁都要知道归宿的重要,那是一个女人的衣食着落啊,有一间具体的房子,有一个具体的人在身边守着,心里才踏实。然而耽误是她自己做下的,甚至宿命都解决不了问题。王琦瑶等“李主任”,哭“李主任”,不过是在哭自己的一个依靠。那个时候爱成了回忆里的轮廓,越来越模糊,只知道曾经有过,曾经把心,连同身体一道寄放在某个地方过。可是这个底子经过了生生死死的渲染,经过了“哪里由得我们作主”的悲戚,昭示着她以后只能是一步不如一步了。  待到她和康明逊,连“死生契阔”都不是理由。这是另一版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斗心斗智地捉了几回迷藏,遮不住了,范柳原的嘴脸暴露无疑,康明逊向王琦瑶示爱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没有办法。其实按照他们的情境,平等的心态,倒是最有可能相依为靠的。说来也奇怪,王琦瑶的明理表现在这件事上,她却是不委屈了。后来她倒回头来想,才“发现自己真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为他做什么都肯”。但这是后话,两个人在相恋之初都说得明明白白,说到底是不愿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点真心负责任。话说得明白就再也没有等待和希望了,所以也不存在日后的绝望。好像范柳原和白流苏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除了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去做出来的生死相随,现在世间的男女仿佛都只是文明坍毁之前一点点真心的问题。男人不再承诺,女人也不再相信承诺,天荒地老之类的话,充其量不过是取得彻底的谅解之后,“把彼此看得透亮透亮的”一刹那。而这点真心,维持夫妻间“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总是绰绰有余,即便维持固定一些的情人身份也未必不够。王琦瑶和康明逊“偎在沙发上,裹着一床羊毛毯,看着窗帘上的光影由明到暗。他们手拉着手,并不说话,窗下的弄堂嘈杂着,是代他们发言,麻雀啁啾,也是代他们发言。这些细细琐琐的声音,是长恨长爱的碎枝末节,分在个人头上,也须竭尽全力的。房间里黑下来,他们也不开灯,四下里影影绰绰,时间和空间都虚掉了,只有这两具身体是贴肤的温暖和实在”。如果不是王琦瑶怀孕了,这样的“长恨长爱的碎枝末节”维持上十年八年也是情理之中,上海的女人最堪承担这种“碎枝末节”,她们固然不愿意对彼此的一点真心负责任,因为那是抓不住的,但是她们对于“窗帘上的光影”,对于“贴肤的温暖和实在”,就像对于李主任给的“西班牙雕花的桃心木盒”一般,还是愿意负点责任的。这点责任感有时会让她们生出空前的勇气和透彻来面对男人的逃避,“与子成说”的坚定像一个神话似的,王琦瑶没有以肚里的孩子为要挟去问康明逊哭天抢地地要个名分,这大约总是康明逊的幸运:这女人到了人生的关头却没来由地大方起来。“李主任”是刚刚教会了她爱,于是她把这点学来的知识全盘实践在康明逊的身上,难免有一点夸张。她想她这“一生也就是如此,康明逊却还有着未尽的责任”。她不仅决定去打掉这个孩子,而且还要给孩子找个道德伦理上说得通的父亲。这真是女人才有的心机和恶意,小说里从来不乏这样的情节:因为这心机,这恶意也都被限制在一个单纯的套子里,一方面它牵连进了旁人的牺牲,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在牺牲中的:这无辜的来由是在哪里呢?找不到债主。萨沙在这个时候做了王琦瑶的猎物,于他未必是怎样的不幸。王琦瑶更是没有指望过萨沙给她下半辈子的依靠。她要的只是一个做人的借口与过渡。后来王琦瑶下了决心对萨沙说有了他的孩子,一向在女人堆里混的萨沙固然不信,也还是维持了男人面子上的那份担当。他知道王琦瑶欺他,不过是仗着那几分姿色和温存,“心里有限,又是可怜”。这时他仍然不能免俗地准备逃跑,逃跑之前却竭尽温柔之至。王琦瑶打胎的前一日,他北上去见他的苏联姨妈,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  到这里,王琦瑶已经明显地在走下坡路,她从十九岁上跟了“李主任”,青春在懵然中过去,待到明白一些事理,却是抓什么都力不从心的样子。女人的能力真是有时间限制的,精明都不顶用。萨沙这个人物不是完全没有他的意思,尽管王琦瑶没有爱过他,他却是唯一给过她性的快乐的人。依靠是一回事,爱是一回事,性是另外一回事,女人分得清清楚楚。女人的贪心在于她们想同时一下子全要到,要不到时就一层层地将就过来,将就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的悲哀。所以说女人会退。所以王琦瑶要下这个孩子的理由是女人退到了最后一步的力不从心,其情亦悲:“她这时想到肚里的麻烦还是一个孩子,但这孩子马上就要没有了。王琦瑶背上出了一层冷汗,心也跳得快起来。她忽然之间有些糊涂,想这孩子为什么就要没了?她的脸完全被雨水溅湿了,雨点打在车篷上,噼噼啪啦地响,耳朵都给震聋似的。王琦瑶想,她其实什么都没有。连这个孩子也要没有了,真正是一场空呢!……她想起她三十岁的年龄,想她三十年来一无所有,后三十年能有什么指望呢?她这颗心算是灰到底了,灰到底倒仿佛看见了一点亮处”。有了这个孩子,这一生算不上完满,倒也还算得上完整,否则就一点印迹也见不着了,真的是白来一回人世。如果稍作夸张还能证明她对康明逊的爱,没名没分地替他延续。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康明逊的软弱还是被王安忆不留情地揭了出来,兜老底似的,可见女性作家恶毒起来较男人更甚:“康明逊连连说道:对不起,对不起。自己知道说上一万遍也是无从补过,可不说对不起又说什么呢?王琦瑶只是摇头,心里知道不要这个对不起就什么也没有了”——原来一个男人所有的爱不欲生痛不欲生,只是这一句要来也无从藏无从念的“对不起”!

图书封面


 我目光下的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日复一日中我逐渐确认,我现在经历的,是我或许漫长的人生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这里没有任何自我标榜的成分,因为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是个新旧交替、好多种力量彼此斗争的过程。曾经的执着和坚持被证伪,不再敢像以前那么笃定什么信念或相信什么事实长期存在,不再喜欢被贴标签被评价,而若要选择什么新的,展现在面前的又有太多,我又懒惰,缺乏行动力,于是,干得最多的事,是原地踟蹰,纠结,拧巴,愤怒,悲伤,困惑。时而被激越的欲望撑满,时而扬起理想的船帆挺起胸脯一副准备出发的神情,时而缩在角落厌恶世界厌恶周围的人厌恶自己,对很多事情失去信心。我承认,这不过是在为自私找借口。只是很多时候,难以控制,任其肆虐,丧失掉纯真,也得不到真正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的方式。这个时期,如果每次我产生了什么想法,情绪有了什么波动,都喋喋不休地写下来,说出口,那么最终回头看,是多少自相矛盾,多少虚伪嘴脸呢?我将看到,不只是别人,不只是行为,也不只是话语,会构造谎言——我自己的一举一动,我的心念颤抖,我的眉头心底,处处都是虚伪的毒液,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谎言,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举个例子,长久以来,我以为我在等待某一个人,但是因为等待时间太久,我开始以为,等待的人和等待这件事情的本身都成为虚假的事情,而我在朋友面前急着否定它的时候,所有的悖论又迅速涌起。我说,你看,他也没什么好的——可是我突然语塞,因为想起的全然没有不好的场景。再举个例子,我曾在短暂的时间内让自己相信,原来我可以重新爱上,重新开始,有新的生活新的期待,可是下了火车,在新的城市仰起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地。哪怕已经付出再多,收回,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我为自己的冷漠和绝情目瞪口呆,我对自己的口若悬河头头是道感到难以置信。你看,人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会干什么。只要给你空间,邪恶和自私,总是会长出尖利的牙齿,成为迷人的妖怪,啃噬着你刚刚生长出来的希望。我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害怕。所以在很多很多的理论和体系里,跑来跑去,跌跌撞撞,却不想在哪里停留下来。因为不管是什么世界里,作为独立的个体,我已知我要承担多少责任。无论是现实,还是超现实,是理想,还是空想,我都没有信心承担什么后果。我不能够像兰波一样一无所有地离家出走,站在不知奔往何方的火车上,看着河流中自己年青的倒影,笑。我不能够像萨冈一样在年青时享受生命,挥霍所拥有的财富,发现自己的欲望时,满足它。我更不可能像尼采一样,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热爱和信心,成为永恒的斗士。而且,我也过了迷于安妮的浅薄和杜拉斯的黑暗的那个年纪了。那时候,我们在校园里没有安全感,生活没有明确意义。我没有团体,有朋友也不能对话,喜欢男孩子,然后厌恶他,朋友相恋,然后目睹他们争吵,分裂,校园里也有刀有辱骂有糟蹋有赤裸裸地欲望,生命意义的问题偶尔抵达心脏却一直得不到回答,碰到安妮和杜拉斯,他们成为那个怂恿我鼓起勇气解释生活的力量。现在,不知道是我遗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我。安妮结婚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感到背叛。这是个偶像崇拜的问题。我的青春期在安妮的疼痛和西祠胡同讨论版的争执中获得慰藉。我的矫情年岁,是因为我始终没有想过自己的所在,而将生命的责任交给他人替我承担。昨天下午同学聚会中接到电话,拿到的那本书,重温文艺时光。袁筱一是安妮《八月未央》中提到的人,她的文集,去年才出版,书店看到,阅读两行字,回家来即想拥有。只是这个单纯的念法文搞翻译的女人,她这么多年,她留下的文字少得可怜,她藏在他人的身后,生活如此单纯又如此丰盛。不迷人,但却有担当。她承认生命中如此之多的悖论。她说这个依然是二元对立的世界。她说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并不是体现在有很多的选择上,而是有很多很多的二元对立。通常,这个选择很难做出。而通常,我们都不愿承担选择所附带的责任,于是,就有很多谎言。她不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人知道,死是生的最终目的地,究竟是一种悲哀的无奈,还是一种计划之中的圆满——这取决里事实中的人如何解释。她在文章里写:“我是在长大之后才突然明白崇拜英雄和崇尚历史意味着什么,那么多人躲在金庸的小说里温习童话是为了什么,迫不及待地把光环套在别人的头上意味着什么,爱上一个所谓优秀的人又是意味着什么。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个支撑,支撑我们在各种环境下可以毫无责任感地继续下去。”而她,不过也是个靠着揣度他人语言、想法、观点为生的女人。她活在别人的世界,在背叛和忠诚中走着钢丝。作为他人背后的女人,她只能在幻想中重温黑塞的尖顶教堂,只能在漫长的时光里,回味那个男人留给她的短暂回忆和短小诗句——“你年轻的眼泪落在我渐老的微笑之上”。她写这些本可以美丽的东西,可接下来,撕破给你看。她是不是想,多一点点的承担?Y选择带着Z离开布鲁塞尔,那个男人买的是往返票。可是她选择穿过层层铁门,在午后的阳光下,竭尽全力地拥抱住他。是不是哪怕生活、世界、时光都如Z一般的心猿意马,我们都该鼓起勇气,拥抱住它?我如此羡慕她,如此羡慕这个“文艺”的“女孩子”。哪怕最后她只得这本薄薄的书,读得人寥寥,打过折,13.4元。那我呢?我在这里做着什么。心里经常是一片空白,有时候又混乱不堪。渴望安定富足,知道姐姐即将嫁入好人家,羡慕与嫉妒明显得我自己都懒得掩饰。渴望自由和落拓,而这种梦,估计只有16岁之前才会不知羞耻地写给别人看。渴望深爱的男人,可是看得越多越发现深爱是很虚妄的事情,如果我渴望的他是——是这个世界中有力量的人,但软弱到看《八月照相馆》时会落下泪来,需要对一切得失都无所谓,但会珍爱我如生命。我渴望社会美好,公平、富足、自由,可是政治永远是政治,统治阶级永远都是统治阶级,上访者永远得不到补偿,法律永远小于权力和金钱。我也渴望靠近某个人,渴望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渴望拥抱着某个人入睡,没有欲望只有亲近和熟稔,但现在,即使那个人是母亲,也能看到我们之前遥远的距离。哪怕现在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自己。我就算明白,“随波逐流的红尘里欲望势如破竹”,我就算明白“悲悯、善与爱,人格修行,也可以永无止境”,可将来的我会站在哪一边,我将站在哪一边,我都不知道。我坐在上岛咖啡里,喝着三十多块钱一杯的茶水,看着对面那个曾经熟悉的面孔,身上的力量一点点消失。他的完整和我的破碎,让我俩难以抗衡。房子,工资,未来,拼搏,责任。责任,责任,责任。他做好了他的选择,并准备为此承担责任。我呢?我很想说,我和你以为的那个人完全不同。我很想说,我们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很想说,再见。但是,我看到自己的软弱。这不是选择出来的结果,而是暂时的妥协。下一次,我又将对什么妥协?我对此,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去尾随那个叫Z的男人,会不会带着他去飞往自己的城市,会不会转过身,狠狠地拥抱他。
  •     豆瓣上有以袁筱一命名的小组,但我敢说,知道她名字的读者数量,与熟悉当下文坛畅销书作者的,一定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她的很多译著大受欢迎,她在翻译理论界的知名度远甚于文坛。作为在两种文字之间游刃有余的译者,她似乎更愿意隐身于字里行间,极少抛头露面。或许,这样也好。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受那些文字以外的信息干扰,只管沉浸在自己的阅读空间里,静享这些文字背后呈现的成长印迹,包括喜悦、疼痛、忧伤,甚至,妥协。若说成名之早,1992年,袁筱一便以一篇法文短篇小说《黄昏雨》获得了“法国青年作家奖”一等奖。那一年,她十九岁。之后,她读书,教书,翻译,评论,偶尔写些随笔。“青年作家”的光环被她轻描淡写地扔在一边,从不提及,倒是在法语文学翻译的殿堂里,慢慢有了一席之地。曾经在《读书》上与孟湄遥相唱和的那篇《最难的事》,用诗化的、散文化的笔触探讨翻译问题,大约算是当年反响最大的一篇文章了,似乎正是藉由这篇宣言一样的文字,读者开始认识并欣赏这位个性鲜明的译者。而今仍用此篇作为书名,亦可见她本人对此文的认可与重视吧。平素对新书的腰封向来是随手扔掉的,但这次例外,不仅因为上面极少见地登了一帧作者小照,更因为其中的一段话——“作为一个翻译人,如同作为一个女人,我只给我给得起的,给我想给的人,我没有答应过,对任何人,给他一座玫瑰园,我的梦想是一枚硬币的梦想。”(《玫瑰园的梦想》)这当然还是当年在《读书》上那么激烈地质询:“爱,怎么可以不平等?”的袁筱一,还是那个自信又执拗地坚持“直见性命,交付自己”的翻译姿态的译者,只是,随着岁月的沉淀与累积,其深切的生命体验与笔下的文字愈发接近和交融,于是,我们得以在感性的文字背后看到思想的深度,在诗意的故事当中觉察细节的美好。在这风生水起、众声喧哗的文坛,她始终心无旁骛地悄然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领地——翻译和教学,也因此,有了恬淡个性与丰溢才华的完美对接,也就有了她收获的成果——个个颗粒饱满、滋味醇厚——《杜拉斯传》《流浪的星星》《生活在别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兰西组曲》等一系列译著。而那本由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的《文字•传奇》,以她既是译者也是著者的双重视角,涵盖九位法国现代经典作家及作品的精心解读,“处处是偶然的情境,却透着生命的鲜活”,堪称惊艳。难怪有她教过的学生,在豆瓣小组里提起他们的袁老师,语气中总是掩不住的钦佩。在袁筱一的文章中,她喜欢将翻译与爱互喻,“翻译就像和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谈一场寻常恋爱一样”。她常说:翻译是一种全心的付出与投入,“爱,的确是最难的事。只是再难,也没有人可以避而不做。”于是,在这本几乎全是由翻译衍生出来的文章汇集而成的《最难的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作为译者的感性与投入,同时又饱含着作者的体温和态度。就像她的译著中有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全心的交付与投入,翻译,对她而言,已然不仅仅是件工作,更像是一次语言和语言之间的牵手,是作为译者的她与原著者之间的一见钟情,以及著译者合二为一后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另一本《我目光下的你》多为读书随感,收录了袁筱一译著之外的部分文字,有一种干净澄明的味道。只因,生活的杂质,被她用文字过滤掉了。从书中得知,她曾一度选择进入与专业不甚相关的商业领域,以为可以从此彻底离开。那段时间,她偶尔发表的文字虽然署名“袁紫衣”,但文笔依旧绚丽感性,还是习惯性地有着对于生活本质的追寻,想躲也难。这段她自称为“出走时期”的文字,真切地记录了她丰富而又细腻的心路历程,对应到文字中,应该就是这篇两万字的实验性小说《非你非我》了,其中,人物的情绪、思维始终飘忽而又沉淀,既开放又封闭,十分耐人寻味。倘若抛开小说本身语焉不详的情节,似乎仍是她一以贯之、念念不忘的翻译悖论。当然,结论已经摆在那里,她的选择便是:用文字的方式直面烟火的现实。所以她在自序中会说:“文字再物质,也比人来的可靠。”这并非毫无意义的悲观论调,而是经历过诸般别离、挫败甚至伤害之后的痛定思痛。无论是杜拉斯、萨冈,还是玛丽•尼米埃、卡米耶•克洛代尔,袁筱一用优雅流畅的译笔,为读者复述着她们的喜乐悲欢,同时,透过文字,我们亦窥见了她与她们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类似的相遇与相知,同样发生在我们与勒•克莱其奥、昆德拉、阿兰•罗布-格里耶……之间,当然,借助于她的翻译,被她称作“寻找、接近、澄清、相融和分离”的过程。相比起袁筱一已经出版的一系列译著,我更喜欢这两本属于她自己的小书。面对这样令人心仪的译者和作者,我愿意引为知己,也更愿意享受私人阅读的静谧时光。只因,字里行间,能够看到文字与精神的纯粹,能够听见生命拔节的气息,并能与之一同欣赏生命中美好轻灵的部分。
  •     最近在看袁筱一的《我目光下的你》,看著她優美犀利而又婉轉動聽的語言,心中自是不勝欣喜。對於法語文學,我懂的並不是很多,自是粗粗的看過幾本書而已,因此這樣一本小冊子,不啻是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法語文學的途徑,因而於我而言,其好處自是不言自明了。無怪人家的書好看,一路名校念到博士,對於文字應用之嫻熟簡直讓我眼紅,隨隨便便一句話,從人家的口中說出,便多了一層韻味。對於一部作品,往往能聯系作者的身世背景,深入剖析文本的隱藏含義,語言犀利而優美,內涵豐富而使人深思。我一直都認為,文學評論總是要引發人對於文學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對於這個世界,以及人心和人性問題的思考,很幸運,在袁筱一的這本小冊子裏面,一切都做到了。原來看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時,就對巴黎產生了光鮮亮麗的印象。而文學,用我們老祖宗杜甫的話說就是“文章憎命達”,只用作者真正的體會到了人生的苦難,產生了對於人心人性最為深刻的體認之後,才能寫出不朽的作品。因此,我對於這種在浪漫光鮮的土壤中是否能夠產生偉大的文學曾經抱有懷疑。畢竟是年少輕狂吧,現在看看原先的想法,也自是帶了些許幼稚,權當是我成長的煩惱吧。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法語文學作品,應該算是內米諾夫斯基的《法蘭西組曲》了,大裂變下的人心和人性,不平凡的曆史大背景下,平凡人的愛恨情仇。在拋卻了宏大敘事之後,作家給予了我們一段真實的曆史,一個個鮮活的靈魂,一場場無聲的反抗,一幕幕令人汗顏的人心醜惡。作為猶太人,盡管早已在法國文學界嶄露頭角,但伊萊娜依舊沒有逃過命運的捉弄,東躲西藏,最終殞命在奧斯維辛。而她,用生命為代價寫作的這部小說,也就帶上了傳奇的色彩。正是這部小說,讓我對於法語文學另眼相看,一個能產生《法蘭西組曲》這樣偉大作品的語言,必定能夠產生更大的生命力。的確是這樣的,不光內米,像昆德拉、杜拉斯、薩特、薩岡的一系列的名字,都為法語文學帶上了更加輝煌的光環。在袁筱一的這本書中,她自然而然的對這些作家及其作品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愧是研究法語文學的博士,任何一部作品,看過她的評論,都能讓我產生茅塞頓開的感覺。在《粹不及防》的曆史中,她輕巧的就用到了捷克哲學家科西克的話“平日斷裂處,曆史呈現”來描述《法蘭西組曲》這部小說。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當下一驚……是在語言的世界裏,找一個詞或者找一句話,找尋了很久,想用來定義某個場面,某種感覺,某本喜歡到死的書,始終不得,卻有人以別樣的方式擁住你,在你耳邊輕語,每一個字熨帖在你心頭,沒有一絲縫隙的驚”,我自是驚豔她這句話的精巧,也可以看出袁筱一對於文字的熱愛。其實,在她的文章中,我看到的是對於伊萊娜身世的悲哀,和她對於以文字的方式對人生進行抗爭這種方式的崇敬。她說她“這位為法國文學留下將近二十部作品的作家沒有得到法國國籍”,這對於作家是一種怎樣的不公,又是對於這樣一個現行體制怎樣的諷刺。在文章的最後,她說道“感謝伊萊娜說創造的這段能夠跨越時空、突破一切物質界限的傳奇。”其實,這正是內米諾夫斯基這部小說帶給整個人類的貢獻。不光是內米諾夫斯基,袁筱一對於昆德拉、杜拉斯、薩岡的一系列法語文學作家都進行了剖析。特別是昆德拉。恕我孤陋寡聞,我覺得,國內對於這位作家的評論,袁筱一算是最好的了。其實,並不是她翻譯了《生活在別處》等作品,而是她深刻的了解到了作家從作品中最終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生與死、輕與重、希望與絕望、無意義的巧合等等,這些昆德拉從他謎團似地的小說中所要傳遞的信息,都被袁筱一“輕而易舉”的拿了出來,也讓我們這些並不是很聰明的讀者有了醍醐灌頂的享受。桃花石上的書生說袁筱一和黎戈都是“很用力生活的人”,看後真覺得這句話說的好,如果沒有用力生活,她也不會用力讀書、用力愛,用力的感受一切,也就不會有這些對於文字的感慨,對於意義的探討,對於生命的體認。時常總是在想,人是不是隨著年齡的一點點變大,對身邊的一切都會失去興趣了呢。看看自己曾經寫過的東西,和我現在,真是判若兩人。有時真是不得不感歎時間的力量之大,大到足可以改變一個人。袁筱一在前言中說“我一直不知道應該怎樣完成文集的序言,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如何清算自己的記憶。”我相信這句話,因為清算一個人的過去是一件需要諾大勇氣的事情。很慶幸,她最終還是完成了這個工作。和文字相伴的人永遠都是幸福的,你是,我是,我們都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评啊,以后看书前再不买这种书评小册子了
  •     每当浮躁的时候 就把自己泡在纯文字的世界里
  •     因为喜欢<梦见舒伯特的狗>而买了这一系列,这本还行吧.
  •     我觉着吧 看这本书的前提是要看法国文学才行
  •     写的很好看。但是我真的要少看有太多情绪的书了。
  •     几年前在图书馆借到,读来几度惊艳,从此就记住并爱上了这位法文的译者。
  •     评论,很赞
  •     细密、敏感,少女的心
  •     这是她译作背后的故事 还有自创的未完成小说 可以感受到 这是个何其敏感细腻的女人 在未读书之前 在先锋见过她 她笑起来 好温柔
  •     经过译者的眼的文章果然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这种对文章 对作者本人的理解 剖析入骨 不同于一般的读书笔记 力荐!
  •     我喜欢一个能准确细腻地阐释自己的视野、局限、和“片面”的作者。
  •     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天,我们在风中告别,他带着戏谑的口吻说,这一走就真的不再见面,或者我们十年以后?十年。如果把生命中的戏谑真的当作约定,这将是永劫不复的悲哀。十年快到了,我终于不再年轻。而我的记忆也正在慢慢老去,像一杯咖啡,需要在午后的阳光里慢慢蒸发去它的香气,冷了之后倒掉或拿开,始终——与我无关。
  •     这本书很好,尤其作者也是迷恋黑塞,让我心有戚戚,虽然有些提到的书没有读过,总体来说读了还是让人很有收获。
  •     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从不曾真正地在场,而他离开我们的时候却不曾真正地离开。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找到了!什么?永恒。那是闪耀着阳光的大海。
  •     非常感性的文字,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     文字厚密,慢慢看,看了好久。
  •     不及《经过》
  •     女文青即使痴到嫁不出去,终究也还是可爱的。未完成的小说《非你非我》甚妙。
  •     终于读了,很女性,心思细腻得不像话,写读了二十遍的黑塞,让我想起高三语文课看彼得卡门青的日子,如水的惆怅,是女性才懂的。
  •     这个译者,我喜欢
  •     有才情。但无论书评还是小说,都弥漫着忧愁感伤,看完只觉得好衰。最后那篇小说如果放在十年前,或许会很喜欢。现在读来,略嫌矫情。
  •     这个系列的书有三本,我好像都读过,很喜欢,当时还做过读书笔记
  •     用文字打败时间 这是作家想要且可以做到的事 对于译者来说 亦是 克制一下给4星 过段时间 再看一遍 读书笔记mode开
  •     文字很细腻,很感性的作家。可惜她笔下的作家我只接触过两个,看过作品的作家可以感同身受,其余的看着就只如同隔靴搔痒了。。。
  •     非常有启发性的书评集
  •     还好吧,中规中矩
  •     喜欢袁筱一的解读胜过她的翻译,《文字传奇》是大学时代最感动我的书之一。但多年后再读袁筱一,也许是自己已经改变,那些曾经触到心底的观念、认知,现在的共鸣少了许多。我想我不再那么感性。但读到最后未完成的小说,她好像又唤回了我抛弃多年的温柔情愫。
  •     “如果把生命中的戏谑真的当作约定,这将是永劫不复的悲哀。”
  •     在翻译的反复中,映照出自我的历程和存在。
  •     很赞的文学随笔,这里面推荐的所有书我都读了一遍。每看这本书就能激起我放下手边一切事情去读书的愿望。
  •     因为法语接触到她的文字 喜欢 而且羡慕她有一个可以读二十遍的黑塞
  •     以其干净明亮,抵抗世俗消磨中的沉沦。你是深蓝色丝绒夜空里钻石般的星星,
  •     那句“我苍老的泪划过你年轻的面庞”,刻骨铭心。给三颗星,是因为,文字非常死人不需要分享。
  •     从一个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文学著作,多了一些除文学评论以外的,关于文字,关乎语言的美感。
  •     失落感。
  •     女人特有的细腻思维
  •     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虽然用得是别人的故事,但是笔触用词都自成一派,尤其喜欢长恨那堪歌。
  •     字里行间透露的悲伤,可这悲伤是矛盾的,它没有成立的空间和背景
  •     文笔美,但显得轻,可能是因为女性情感的重和长久的法国文学的浸润,浪漫疯狂毁灭喃喃自语,法国文学里那些陌生的名字,好像人人都是糊涂版的老庄
  •     我很喜欢她的文字。作为一个译者,她对作品的理解融入了更多的个人理解,在我们看来深有感触却写不出来的感受,她却能自然而然地流露。书的背面写着:宽阔的视野因内省而没有流于空泛,绚丽的文字因天生的忧郁而没有显得沾沾自喜,她的书评有着对于生活本质的追寻。
  •     至今仍能打动我的书。清醒、沉迷与挣扎。
  •     我相信我不喜欢一般学者那样理性的学术表达,可是袁筱一不是那样,原来可以这样感性,感性的是灵性的,也是我喜欢的~有些文章可以读上好几遍,带点通透,还有哲思~她说她曾经构思一篇小说,一个她理想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流浪画家梦想的人,渴望有一天爆发出梵高那样蓝色的忧郁~我就开始认定,或许袁筱一和我一般有着某些相同的情结~因为我曾构思一篇小说,也是流浪的画家,自由的作者,在佛罗伦萨,可是结局却是死亡,梦想抵抗不了现实,这是我一度有过的想法和我内心的绝望~可是一切皆是想法而已,我始终没能让这样的想法真正成为一篇小说,只是等待着将来,又或许像袁筱一一般永远成了未完成~我直觉的相信文字背面才是真实的性灵,或许我将来也可以这般成为一个仍然放不下自己感性和悲伤的学者,我可以放任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和文字打交道~
  •     书评,很小众,四个字,清醒绝望
  •     文字有些地方繁复的让人看不懂。序言更是因为繁复、堆积而看不下去。
  •     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这本书大抵是作者的翻译或读后感,所有的人啊书啊勉强能认出或者有稍微度过,感觉自己还差很多。也忽然发觉自己应该多学几门外语。果然我是不够努力而不是领悟性不够高。
  •     仅从翻译文笔来讲,是本不错的书评~
  •     太女了。
  •     喜欢她写杜拉斯 法国女人的写作状态
  •     作者拥有罕见的才华。她说翻译让自己不断出走,以持续的、然而新鲜的方式爱、离开和回归。绝不会遭遇到不堪、琐碎与无谓。这是在现实世界里不敢有、也不能有的体验...... 然而,我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她曾经被情感摧毁。那样无限膨胀着的带着不可企及的绝望的“爱”,世间没有男子承担得起。
  •     一个好译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