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战争

出版日期:2011-12
作者:徐世立
页数:487页

作者简介

一个90后男孩的成长史
一位作家父亲的反思录
一部忧患父母的参考书
90后男孩徐修远自从接触电脑后,迅速从初中时的优秀生滑落为高一时不愿死读书的“另类学生”,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使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陷入绝望之渊。作家父亲为寻一条救助之路,与孩子母亲一起,用一种十分黑暗的方式将儿子送到社会上俗称的“魔鬼训练营”。
16岁的儿子从此开始了严格的、准军事化的教育训练,并随后参加了一千公里的“长征”。
受训时间未结束,家长提前接回儿子。重入高中学习氛围的儿子又表现出极不适应,一切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家长一筹莫展,孩子和家庭陷入又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

书籍目录

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第一章 我们的“原罪”1.绝望短信2.谁该被“抢救”3.坠落从电脑开始4.滑向溃陷的边缘第二章 送子去三纵5.“上帝”开门6.决心难下父子书(一)7.2月25日,最黑暗的一天第三章 心灵的长征8.“333”行动9.出征父子书(二)我说:关于“独生子女”父子书(三)10.长征日记:每天飞速地成熟征途美丽的回声(一)征途美丽的回声(二)父子书(四)征途美丽的回声(三)父子书(五)征途美丽的回声(四)父子书(六)第四章 凯旋归来11.“家的感觉”如此亲切,如此伤感我说:关于“打孩子”父子书(七)征途美丽的回声(五)父子书(八)征途美丽的回声(六)12.剃发,一切从“头”开始父子书(九)我说:关于“教育”(之一)第五章 博弈13.违规探营父子书(十)“黑暗”中的美文(一)父子书(十一)14.儿子要回家15.管不住母爱“黑暗”中的美文(二)“黑暗”中的美文(三)父子书(十二)父子书(十三)我说:关于“早恋16.面对儿子的请求父子书(十四)“黑暗”中的美文故事(四)征途美丽的回声(七)“黑暗”中的关文(五)父子书(十五)父子书(十六)我说:关于“教育”(之二)17.遭遇意外征途美丽的回声(八)“黑暗”中的美文两篇(六)第六章 啊,宜昌!18.我和23个孩子有个约定我说:关于“择差教育”19.“送战友”20.携子访“故居”第七章 梦魇21.热干面事件我说:关于“母爱”22.起床难,转班难,穿校服更难父子书(十七)父子书(十八)23.娘的眼泪似水淌第八章 与命运周旋24.儿子说我和向老师有代沟父子书(十九)我说:关于“代沟”25.儿子要换班26.秋风秋雨愁煞人27.和向老师“谈判”28.7.7惊变第九章 站在中戏的门口29.哭奶奶我说:关于“军训”30.进京赶考31.独享“一国两制”我说:关于“教育”(之三病狱笔记)32.高考作文:以“苦难”立题我说:关于“苦难”33.向着“完美”的远方父子书(二十)后记

内容概要

徐世立  湖北武汉人,武汉三中六九届知青。1984年后在《武汉晚报》当记者12年。1996年调《芳草》杂志社任文学编辑。2000年调武汉市文联文学院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科医生》《如歌的婚难》;中篇小说《美声》《梦里沉湖》《圣诞快乐》《特型演员》《美人痣》等。其中《儿科医生》曾获湖北省第四届“屈原文艺奖”;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曾获第21届“飞天奖”。


 一个孩子的战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有幸在孩子还小、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社会该反思、父母该反思、孩子该反思,做一个孩子的父母真是太难了……
  •     现在报纸上看到了选摘,和青春前期的儿子一起看的,儿子并不抵触,作为家长看看非常必要,看了就会把心态放得更好一些,要学着接受青春期孩子不合习俗的行为,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     在书店里看到的这本书,然后决定在网上买。内容是关于一个“调皮”“不好约束”的“坏孩子”的教育历程。感觉作者很是不满“一个孩子”的政策。其实,独生子女的问题,不完全是这个政策所致,而是大多数的父母,自认为懂教育会教育,其实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还是自己的教育缺失所致呀。另外,也不太赞成作者说“孤单”是孩子如此不易教育的一个根源,他们孤单吗?家人围着转,思想上、行动上,他们不孤单,而是父母的“陪伴”不到位而已。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门学问,而且必须因地制宜地学因地制宜地用
  •     看了这书,感觉还是要当父母的有能力才能给孩子另外多一条生存的路!
  •     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挣扎、成长。其实书中也道出了家长的成长。受益了。
  •     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读此书,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缓解目前的家庭气氛
  •     一拿到书,一口气读完,发现文中的修远和我家儿子的一些表现惊人的相似,它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解了儿子的内心,调整教育方法。
  •     只有做父母的才懂得
  •     看完了,心情沉重。家里一个孩子的战争刚开始。我和此书作者感悟反思观念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也有很多无奈。可是现实很残酷。教育的层面很宽泛,教育好一个孩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现在的学校只教书不育人,家长和孩子们都在矛盾中前行。我只是工薪阶层,逃出去又谈何容易!处在现阶段中国这个“特色”环境下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困惑。
  •     当代孩子的不幸有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孩子不可能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必定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     看了两遍,眼泪不断。困惑,现实与理想教育的矛盾。。。。。。引人深思 素质教育在当代执行何其困难? 同情修远,一个优秀的孩子,被送往“工作室”,委屈,屈辱,对他来说是黑暗的 感谢作者,勇敢地写出来,帮助许许多多的家庭 5分,值得,好书,推荐
  •     帮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     看的过程中几次落泪,值得家长警醒与反思。经常与家人交流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的叛逆不是一夜之间就叛逆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隐蔽的过程。心与心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爱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儿子很快就要进入青春期,希望我能成为儿子值得信赖的朋友。
  •     才看了十几页,就意识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努力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家长。
  •     看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次却让人看着心里面有种揪心的痛,因为从来没有过书中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我周围,这么的近距离,所以这次看书完全是感同身受.书是买来送给一个朋友的,他们的孩子出现了和书中孩子一样的问题,家长处理的过程、心态也是如此的相同,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找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     很有软广告的嫌疑。前面选取的很多事例及应该的解决方法,很多育儿书都有写,基本已经是共识;后面根本就是学校广告,所谓的他儿子的读后感和日记,文笔跟作者本人非常非常相似。一部哗众取宠煽情的作品,假
  •     “个性是自由,共性是规范,是反自由,人与社会的思想境界是在个性和共性、规范与自由中寻求平衡达到和谐共生。”---说得真好!在这张扬个性而忽视共性(规则)的年代,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达到与人和谐共处,社会才幸福祥和。可惜的是,多数人不懂,因而才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纷争。尽管才看了短短几十页,已甚为作者的焦虑所感触,更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对独生子女而言,缺少的不是疼爱而是磨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磨难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笔财富。
  •     老到的文字,精彩的叙述,真情的流露,深刻的反思!!让一个30岁的读者,也不经想起了自己的年少岁月,更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了更为成熟,多方位的思考!!喜欢这本浸着作者深刻情感的书,它,不是快餐!!
  •     作为父母,很难在优裕的环境中教育一个孤独的孩子
  •     收到书就开始看,如果不是要上班,我一定会尽快看完的。不过我现在也经常思考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
  •     一位父亲的拳拳大爱,跃然纸上,很感动。
  •     儿子刚刚三岁,慢慢的成长既给我带来欢乐也给我带来苦恼,在教育方面我俨然是个新手,从网上看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就购买了,希望能给自己一些警醒,让儿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     看完以后很震撼,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的这句话,曾被包括马丁•路德•金等多位名人引用,只因其一语道破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教育之于我们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更应被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近日读了徐世立老师的新书《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在文坛上享有一定地位的作家,能够用文字将自己的“家丑”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只为了给那些同样因教育而陷入悲剧的家庭以警醒,将自己的教子经历进行梳理,总结成败得失,为更多的忧患父母参考,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五星评价。

    徐老师和夫人晏紫老师,在家庭教育上经历了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岁月,儿时品学兼优的儿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显现叛逆特质,沉迷电脑,学习成绩下降。心急如焚的父母,在给予儿子压力的同时,也将莫大的压力背负在自己身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徐老师得知一位名叫徐向洋的人,开了一个教育训练工作室,专门针对“问题孩子”,感觉走投无路的徐世立最终选择了将儿子送到“工作室”,接受“择差教育”。在“工作室”,儿子徐修远的意志和体力都受到了磨练,上千公里的徒步行军、军事化的管理,一切的一切都为了引儿子回到“正道”上,但这种做法到底是否正确呢?值得我们大家讨论。

    在我看来,徐老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对徐向洋“工作室”的性质和教育思路很不认同。在书中介绍徐向洋的教育思路是“择差教育”,那么何所谓“差”?世俗理解的“差”,是不听学校、家长管教,不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这种“差”的衡量标准,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最注重的“分数”,但到底这种标准是否正确呢?我们不提别的孩子,仅观察本书中被家长、老师视为“坏”孩子的徐修远,他有倾注一腔热情的运动——篮球,他有独立的思考,即使被诟病的电脑瘾,其实也不是在玩网游,而是观看数量惊人的电影,只因为有一个中戏梦。徐修远个性独立,思想前卫,在他看来,不断提升篮球技艺,是比学习重要很多的事情,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但在国外发展孩子爱好,甚至成为毕生职业,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把篮球当成洪水猛兽,实在是有点小题大做,就算没有打出什么傲人的成绩,也锻炼了孩子的体魄,徐老师和晏紫老师的身体状况都不好,看到儿子那么热中锻炼身体,应该是种安慰。
    这样执着于自己兴趣的孩子,被当做差生“扭送”到徐向洋工作室,接受的训练是“服从教育”,一个班数十个孩子,一个管带,每天就是出操、跑步,千里行军也是一样,目的都是训练孩子“听话”。很多家新闻机构都报道过管带们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打出手的事例,在暴力鞭笞下,许多极富个性的孩子压抑了内心,为今后的生活留下隐患。工作室还规定孩子每天都要记录日记,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写家信,从锻炼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来说,无可厚非,但每篇日记甚至每封家信,都要管带过目,完全没有隐私可言。徐世立老师的书中罗列了大量儿子日记和家信的内容,但就像儿子徐修远在离开学校后说的那样,这些日记和信里的内容很多都是被迫写的,不能真正的表达孩子当时的所思所想。我想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处于当时那种情境,也会极尽能事写下已彻底“改过自新”的表现,以换取家长早日接我回家吧。

    其次,我对徐老师和晏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太认同。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孩子的战争”如果把教育当成战争,父子便成为了敌我双方,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就像徐老师说的,徐修远四岁半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过的,这段时间母爱和父爱的缺失,是造成徐家两辈人之间情感交流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接回孩子之后,他们沿袭了严父慈母这种标准的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父亲高高在上,母亲从生活上关心关爱孩子,二人都没有从内心去亲近孩子,加强沟通,于是孩子慢慢开始学会隐藏心理活动,宁可和好朋友分享快乐,也不和家人谈起。书中先后提到两次外人问起父亲,在孩子玩电脑的时候,他是否参与其中,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设想如果父亲和孩子在一开始就能够共同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一起看电影,探讨电影,那么父子二人的关系绝对不会发展到后面那么紧张的地步。我仔细读了书中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件和短信,其中很多话语教导味儿太重,父亲站在很高的角度,对儿子的种种做法提出批评,讲述道理的语气也不是沟通讨论,而是强压式或者苦情式,而这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来说,真的是无法接受。代沟也就是如此产生。徐老师在书中探讨了关于代沟的问题,在我看来,代沟真的不是单方面的,家长可以塑造的尊严与孩子叛逆期挑战权威的本性,造成了代沟的加深,而这,真的是可以弥补的,我们所需要做的,也许仅仅是放下身段,耐心倾听。

    徐老师在书中很大篇幅的提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提法大行其道,但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因为高考这把锋利的剑依然悬在广大师生的头顶,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好坏、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重要指标。但可喜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非常优秀的向老师,我想说,她的存在比徐老师所推崇的徐向洋工作室要重要的多得多。她懂得对孩子进行激励,也懂得因材施教,也正是她适时适当的调整了教学方法,才使得徐修远不至于因为厌学而回家,他考上中戏,向老师功不可没!

    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结尾处,父子因为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冰释前嫌,但从全书的重点来看,我却又有些担心,徐老师没有认识到是什么让儿子能够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又是什么造成儿子最终的巨大转变。徐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在徐向洋工作室的枯燥教条的“择差教育”上,好像一个大大的广告一样宣扬徐向洋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徐修远在“三纵”所经历的四个月,是委屈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是社会对自己的否定。从书中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徐修远是个有坚定目标,执着的孩子,但有着从小被娇惯长大而形成的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表面上冷酷,内心却情感细腻。他不善表达情感,却在为数不多的与父亲的沟通中,表达了父亲对自己关爱不够的意见,可惜在表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徐老师一直将自己摆在严父的高度上,直到文末那个倾情动人的拥抱,这时儿子才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父亲也真正体味到学习、成绩相对于亲情来说,都是次要的,爱得到升华,许多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很多是表达我对徐老师教育理念的不认同,有些为儿子徐修远抱冤的意思,但我仍会给这本书五星,就像前文说到的,《一个孩子的战争》将教育问题用一个近乎残忍的纪实摆在读者的面前,引起全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我们在读书之余,更应该深层次的思考,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我相信这也是徐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     书很好,值得反思,家有男孩的父母值得一读啊
  •     适合每一个家庭看的好书
  •     只看前面确实是一本好书,对自己孩子的恶习描写和忏悔丝丝入扣,从作者把自己孩子送到“差生集中营”学校之后,就是一本烂书了。最后作者还描述了自己为了孩子进精神病院的故事,原来是在读一本精神病人的书。这不是你跟孩子的战争,是你自己的战争,孩子只是炮灰。
  •     作为父母有同感,让我们也可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     还没看,书挺厚的,拿在手里沉。教育无小事,多学点,做合格的父母
  •     非常好,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去学习,去反求诸己!
  •     细细品,慢慢嚼。我儿子说是他的翻版。我无奈
  •     读了《一个孩子的战争》,方才指导不是自己家的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问题,而孩子仅仅只是作为问题综合反映的一个载体而已。实在是发人深省,值得全社会所有的家庭、政府、社会、学校等等,一切参与和与孩子成长教育有关的人及机构,带了惊醒和觉悟的时候了。
  •     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开始阅读了。感慨于父亲的勇气,作为一个作家父亲,对自己教育孩子上的失败予以公开承认并认错。当然,其中还有对当今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很受益。不过,作者还是幸运的,孩子终于遇到了“向老师”,一个能因材施教的老师,呼唤多一些“向老师”,可能就会少出现“问题学生”了吧。面对不愿意死读书,不愿意接受当今应试教育的孩子,该怎么办呀?苦恼呀!
  •     我一直觉得没有坏学生,只是坏老师,没有坏孩子,只是坏家长。所有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爸爸,问题妈妈,问题奶奶,问题爷爷,问题姥姥,问题姥爷。而我们却总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孩子。
  •     从网上的连载追随到网上购买这本书,一个孩子要面对不仅是家庭、学校而是整个社会,家长也是在陪同孩子一同成长中,不断地学习。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对每个家长都有很多的启示。
  •     比较一般,只能说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了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通篇里还是有浓浓的父权思想,这样看下来,代沟和差异实在是不言自明。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确实见仁见智,这本书对人的启发并不明显。这位父亲对徐向洋工作室的极度推崇也让我感到有所保留,我不反对通过童子军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军事化训练,但我反对将一群所谓问题孩子集中起来,用强制手段来进行纠正,这样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太大了。事实上,这位父亲并不肯承认这段经历对儿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反而将问题归咎于没有坚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父权的暴力,其实是另一种殴打,它预设了,我掌握权力就可以随意左右你的人生。这个故事里,代沟的存在是在于缺乏真正的尊重。
  •     儿子指定要买的书,翻看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准备等儿子看完再好好看一遍。
  •     喜欢,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
  •     作者以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的精神为更多的家庭提供借鉴,实属义举。我们后来的人,可以少走些弯路。
  •     书是正品,建议家有爱上网的小孩父母读一读,孩子也可以看一看,可怜天下父母心!
  •     儿子对我的态度都变了
  •     读完这本书,心情很复杂,久久不能平息,其中包含里太多的无奈与感动,以及对自己家庭,自己曾经中学生活的回忆,相当棒的一本书,孩子和父母都应该好好读读,认真读读。
  •     刚从当当买到这本书,刚看了代前言,很激动,忍不住分享,也是位爸爸写的!他在序里直言:他不避讳想借这篇文字为此书做个宣传,因为他心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泥淖而前行!
    昏暗的夜街,我一脚踏进无盖的窨井一身伤痛。我爬了出来扶痛而去,可我明知身后的行人正熙嚷而来明知必有人和我一样跌进窨井有人会比我更惨更痛。我写这书,是站在井口指示后来者绕道是找来石块将井口围栏是用木板在井口竖起一块标识是用手电烛火在黑暗里亮起一束微光。有多少问题家长就有多少问题学生

    儿子高考一结束我便瞒着他开始写这本书,站在苦难的门口是儿子参加高考自拟的作文试题,我拿它作了前言。书出版的时候第一个感到震惊的将是我儿子,那时他在大学念书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排除别的可能。从写作到出版我们夫妇必须将此事瞒得密不透风,不能让任何家人有丝毫察觉,世上竟有这样的写作!

    和市面许多内容重复的亲子、励志、成功成才类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写苦难与黑暗、失误与教训、沉沦与挣扎、拯救与自救、理解与和解,写沦陷后的的浮升,写人和命运,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书出之时,儿子曾经被深深刺痛的心或许已能坦然承受,以他那时的境界或许已能体谅并原谅父母也未可知-一个孩子的战争。
  •     好书,推荐购买!如果你是一个有丰富阅历的孩子爸孩子妈,建议购买本书会激起强烈共鸣!如果你不经世事想了解育人成长的艰辛无奈也推荐这本书,绝对能满足您的好奇心理。
  •     有时间应该看看这本书,不管对自己有没有多大的帮助,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些,也许因人而异,有些地方可以参考啦
  •     虽然孩子还没有长到青春期,先看看也可以避免走弯道,伤害了彼此
  •     刚收到书!昨天晚上1点多下的订单,刚才收到书了,是一个老爷爷送过来的!这么晚还送过来!真的十分感谢!今天广州下雨!很冷!老爷爷送到楼下!很谢谢老爷爷
  •     强烈社会责任感,使作者将自己家人经历的苦难,如实奉献给了我们这些彷徨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的成长不能推倒重来,作父母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非常渴望这样深刻反思父母的书。我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母亲,很欣慰能在孩子青春期之前,读到这本书。
  •     梦想有生之年能开一个择差教育的培训机构,通过非暴力的途径进行择差教育。
  •     挺不错的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就是太唠叨,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四星减一星
  •     母亲是感性的,父亲是理性的,理性的爱是最高的境界
  •     《一个孩子的战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对家长教育引导子女很有帮助,正在阅读中。
  •     教育之难难于上青天
    评《一个孩子的战争》

    看完《一个孩子的战争》,作为父母真的会为自己的孩子教育感到万分艰难,对于孩子的成长感到非常无助,而对于孩子的无知和不可理喻感到胆颤心惊。把对孩子的教育,比喻成一场战争,这是中国计划生育以后孩子教育的现实,也凸显了作为父母的一种无奈。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的未来,想赢在起跑线而且要一直坚持让孩子优秀的急躁;家庭里“4+2”的关注,加上外界纷繁复杂的诱惑,想造就一个明事理的孩子,这些愿望和现实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矛盾。于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个性的需求和父母强制的要求成为了不断冲突的根源,“战争”不断升级,最终输的是家庭,包括甘于付出、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活在蜜罐里、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

    父母们经常会想起自己美好的童年,那时候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孩子时期的成长基本上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同辈的孩子一起玩,一堆泥土或者几根小树枝就可以度过一个甜美的童年。父母们根据自己的成长历史,为他们的孩子设定了种种的发展路线。而现在的孩子呢,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成天生活在老人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缺少大自然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不仅缺少和同龄孩子一起玩的时间和场合,更缺少协作、为他人考虑等良好的品德。对于父母的要求和命令,他们学会了各种的应付技巧,对付父母的本事令人惊叹。

    《一个孩子的战争》是作家徐世立关于自己孩子修远成长的纪实,也是一位父亲对于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修远从小在老人家的疼爱下长大,到4岁才和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存在一定的隔阂。幸运的是小学成绩还不错,父母也基本满意,但从初中开始成绩就不断滑坡,而在性格、习惯上也逐渐偏离了父母的期望,战争从这时候打响,父母亲想尽方法为修远矫正行为习惯,送他去徐向洋工作训练室接收“择差教育”,在提前结束训练营后又开始了对修远的各种教导,直到最后修远成功地考入大学,迈向新的台阶。

    在这本书中,文学家笔下的生活没有了浪漫色彩,只有父母悲壮的心态;对于教育没有了理想的追求,只有对于孩子“合理”成长的期望。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那种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教育之难难于上青天。
    2012-6-20
  •     本文的真实性不容置疑,我想很能给对于孩子教育感到无助的父母们一些启迪,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总有不同感悟。
  •     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的问题,书中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现在5岁就有代沟了不是么,不过这么严重的代沟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挖出来的。
  •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     我的孩子还在叛逆期,在无可奈何中希望这本书有帮助
  •     这本书看的我流泪看得我心痛更看的我心跳,家庭教育是门很大的学问,有时候常常感觉孩子就是自己的老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当好一位妈妈
  •     老妈在电视上看到介绍这本书,对书里的一些观点她感触颇深,所以点名让我给她买的,目前还在看,好像比较喜欢
  •     一本阴人深省与反思的书。推荐给已经步入社会或成家立业的80后们。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几度潸然为孩子在行走中的蜕变与觉醒。
  •     在当当网购了,亚马逊的虽然贵点,本想购的,但结算页面总是无法显示.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推介:以真实的笔触记录儿子从一名优秀生成为问题生,之后又在磨练中感悟生活、重建信心。闪光点在于对家庭教育的失误、现行教育及相关社会问题作了可贵的思考
  •     还没看,是一个朋友推荐的,适合中学以上的家长看
  •     如何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遍问题,看了此书后,相信都有一个答案。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很恐惧,只怕我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如作者孩子一样的性格。但是书紧紧抓住我的心。让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这样!我又该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书。
  •     写的很详实,写出了父母的心情,看的我泪流满面,很感动
  •     看了一点,内容很感人!希望所有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能看看!
  •     一本能走进孩子心灵的书,一本让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引起反思的书。
  •     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和亲情,读的我每每落泪
    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虽然疼痛,却也有无尽的欢喜。
  •     刚好家里正在发生“一个孩子的战争”,学学别人的作战经验。
  •     真的是一本好书,父母多看看吧…
  •     不好意思一直忘记写这个了不过当时收到的东西真的很开心
  •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有点胆战心惊的庆幸。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生长环境里,独生子女带来的教育问题,堪称一部现代教育的血泪史!悲苦啊
  •     看的过程中其中有好几次自己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完合上书,心中不停地在悲叹:父母之辛苦,育儿责任之重大!本书给了不少的启发,但也看出,作者父母教育方式中的很多不当,警醒!
  •     真是搞不懂,《一个孩子的战争》这本书亚马逊只能限购10本,过去只在亚马逊买书。为了买这本书又在当当网开了个账户,一次买了30本《一个孩子的战争》。昨天收到书,今天就忙着把书分送亲友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的父母朋友。因为看过书,无数次震惊、震撼、落泪、感动,好书一定要尽量让更多的人分享!坚信这本中国独一无二的家庭拯救纪实书,像及时雨一般,一定会帮助千万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它的社会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出来,此书也会逐渐被更多的人发现、认同、借鉴、共鸣,成为畅销书中的常畅书!强烈推荐这本罕见的好书!!!!!!
  •     读了几页,带着一种反思的心理看,作者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质疑,挺值得看的。
  •     一个孩子的战争给当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搭建了一架无形的桥
  •     不怪可怜的孩子,父母的爱太畸形,算了下作者是37岁有的儿子,老来得子,太过溺爱而不自知,通篇没注意到是自己的和儿子的交流方法方式用语很别扭,可怕的爱。
  •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父母有同感,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让我们也可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多体谅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     昨天,带着急切的渴求,我读完了《一个孩子的战争》,5天前,展卷开始,心就一直被这个孩子这个家庭纠结着……
    直言,我不赞同把家庭问题孩子放到机构去挽救去改造的方法。每一个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责,皆在家庭,原生家庭。不外乎是爱不够和爱的方式不对两种原因。
    世立先生把孩子送到三纵,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推卸。把他做错了的“事”交给别人去弥补。可是,孩子不是事,是个活生生的人啊。
    修远的日记、随笔,我读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被迫。修远是个有灵性的孩子,才能去体会这残酷训练背后的含义。而更多比例的学员和学员家长又能理解多少呢?
    我真实觉得,三纵之行并没有拉近父子的距离。真正柳暗花明的是父亲在颓唐儿子背后的那次泣诉。
    一边读这本书,我一边想起了他和他的父亲。这是一位非常值得我敬爱的老人。那天,他略带激抗和颤抖的声音说“他因为工作常住外地”“子不教父之过”时,我竟无言以对。为父的痛,如刀绞入了我的内心。我哑然了,我失去的是夫,他失去的是子是孙之父是他一辈子的过往啊。我痛,那么,他不会是更痛么?
    性格原因、历史原因、家庭原因、民族原因……总之,我们可以找到千万种原因来理直气壮地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不是我的错”,可是,我不在家,那在家的孩子经历的又该是怎样的成长呢?母亲的角色呢?才会让一个如此善良、温润的男孩在成年后变得如此怯弱、逃避、无情呢?我想一定是在儿时经历了太多的泠漠、太多的指责、太多的打压吧!我早就不怨他了。他的痛也确实让他无法下定决心并努力实现抽身离去。因为情绪的累积因为年月的习惯,因为……
    面对现实,我如棒喝当头般愣了好些天。想到我深爱的他,想到我曾经想办父母学校的冲劲,想到我的N个学生……我该何去何从。
    我曾一度觉得作为班主任应该帮助父母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们的成长。可是,我当下又不这么想了。各人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性格习惯……诚如晖父也不是那么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呀。小小班主任,能在学生的家庭里起到我理想的作用么?想到幸福海,毕竟他们的受众还是小群体。可,现在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和症状的孩子确实以大众的数字在上升啊。
    文鹏一度说,我是有使命的。可,我却痛苦着我的使命。
    我爱着他,却帮不了他。
    我从事着教育,却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现在的家庭模式里教育体制下被茫然被虚磨被颓废了……
    书说,做一个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幸福的家。难道,我连母亲这个使命我也要痛苦着么?
  •     作为一个作家,对学校教育有深刻的思考;作为一个父亲,对家庭教育有深刻的反思。
  •     很一般吧,虽然作者不想他儿子说他妈,但我还是要说,这确实是因为他们俩教育的失败导致的,他妈妈对他实在是溺爱特别是训练回来之后。幸好他儿子徐修远脑子好使不怎么念书还是可以考到中戏。
  •     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尤其是儿子曾经也参加过类似的夏令营。真实......
  •     书很不错! 对每个家有学生的家庭都有指导意义!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考试的世界里, 不适应考试生活的,就要被淘汰,被社会抛弃!是一本控诉应试教育戕害孩子的血泪史!应该拍成电影版!传播更广更快! 谁可以救救快乐不起来的孩子们呢?
  •     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都不会当父母了,所以好好的学习就陈哥当务之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了单位的畅销书了。
  •     写的很真实,值得一看
  •     推荐给家里有青春期前中后孩子家长们看的书!也许会在书里找到方法,共鸣,平衡!
  •     引人入胜的教育纪实 书中的孩子是一位九零后,看他的故事对照自己的生活,都说为人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转眼也到了社会要求自己过河的时间。
  •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父母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做了太多无谓的消耗。这个故事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但是仍不能算是成功的案例,只能说是幸运地走到了最后的“结局”,如果中间作者的孩子和那些关在精神病中心的孩子一样疯了,一点也不奇怪。
  •     家有中考儿,挑灯夜读完,很心酸!现在孩子和父母成了敌对双方,还要斗智斗勇。每天把他当大爷供着,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一到家就对镜自怜,又不是古代大家闺秀。书中描述情景我曾有过,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后准备传阅周围同事阅。
  •     这是一本给家长孩子都可以看的书,我们深受启发,有事会感动的留下眼泪。给我们作家长的很多指导。
  •     适合所有中国孩子的父母读一下,看了很有感触
  •     不少于5个一本作家父亲的反思录;一本让孩子快乐的成长书字
  •     这样的爱啊,令人发指
  •     相当不错的书,读了后甚是有收获!
  •     自己家庭“问题”孩子的教育和斗争实录,很真实,与我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如此相似。但是中间大量的信件来往有点拖沓。更多是一种交流吧,没有提出什么解决的办法。作者的自我反省和很多孩子心理及教育的论述,让我肯定,无论什么原因,孩子1-3岁母亲一定要亲自抚养,这是最需要倾注心血的时期,奠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     我家孩子同书中儿子很像,学习孩子父母的耐心和智慧,自己救自己的孩子
  •     读完这本书,深刻认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     很有教育意义 讲得很好 家长们值得一看
  •     建议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来读一读,感谢作者的分享
  •     书籍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增多,有的书令人增长智慧,有的人令人轻松愉快,而有的书则令人感到沉重。这本《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无疑就是一本令人感到沉重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教子经历,这个经历中充满了苦痛和泪水以及反思。在这个家庭中,60后的父亲,70后的母亲和90后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控制、金钱、暴力、背叛、冷漠、绝望、骄纵、任性、叛逆、交涉、谈判、妥协……这些在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中经常会遇到的词语,在这个家庭的冲突中北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个战争场面不仅仅是属于这一个家庭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幸的家庭,各有各不幸,对托翁的说法,也许学会有人颔首认可,但这一次,这个“不幸”却是属于千千万万个家庭共同经历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徐修远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父母,优越的经济条件,过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一直较好的学习成绩,似乎他已经具备了各种成才的条件,似乎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这个家庭的战争依然爆发了,而且是那样的激烈,那样的持久,以至于解决几乎不可收拾,这是为什么?

    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父亲在不断地反思这个问题,正是这样,这本书的主题不断地涉及到了“教育”、“母爱”、“早恋”、“独生子女”、“特殊教育”、“苦难”、“人生”、“学校”、“代沟”、“网络”等诸多的话题,从对于家庭的思考辐射到对整个社会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而这种伴随苦痛与迷茫的思考也是这个时代中无数独生子女父母的切身感受,作者所发出的声音代表了这无数父母声嘶力竭的呼嚎:这是为什么?

    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家庭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教育,更弄不懂如何能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因为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唯一性使父母们更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可能。而怀着极大苦痛和心血写下这本书的作者希望这本书“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热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了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与泥淖而卓绝前行”(《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在这里,相信作者并不是在期待自己这本书的“码洋”率,而是真心希望自己这场痛苦异常的经历,能为广大面临这个难题的家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的确,现在的家庭冲突已经逐步由矛盾发展为战争,尤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战争为惨烈。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其维持道德准则的基础时,家庭教育的准则似乎丝毫无能为力,正如遇罗克所说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在这个失去“尊敬”、“感恩”和“珍惜”的年代,家中的“亲情”显得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而乘虚而入的却是“金钱”、“自私”、“疏远”“叛逆”。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教育,但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种形式,更何况,在社会的压力下,学校同样陷入了“金钱”和“疏远”的沼泽而不能自拔。在家庭中,孩子们被几辈亲友无条件的爱所包围,在学校中,孩子们被各种法规制度所呵护,取消了升留级,缺少了挫折教育,缺少了劳动教育,孩子们可以无视师长的教诲,可以不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学校已经不再是教育孩子们成长的殿堂,而是放弃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看护所。然而,过度的保护,不能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如被豢养的猛虎一样渐渐失去了自主生存的能力,但这似乎却更趁了父母的心意——这样可以获得儿女更多的依赖,而使父母得到被需要的满足。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享受这种依赖,当孩子成长后,父母依然希望享有这种依赖,所以但多数幼儿时的溺爱,在孩子成长之后都变成了对孩子的绝对控制——无论是以暴力的手段,还是经济的手段都是实现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孩子毕竟会长大,当其自觉意识渐渐形成时,他们尝试着冲破自己身边的控制网的可能性,但懵懂的他们却被贴上“叛逆”和“差生”的标签。由于,惩戒教育、挫折教育、意志教育已经从学校中消失了,所以作为现行学校教育缺失的一种反动,徐向洋的特殊教育出现了。

    徐向洋工作室的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历练,提升自身认识,唤起学生身上已经失去的那些宝贵品质,在“三纵”这类集训地,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这种形式与其说是现行教育制度补充,到不如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讽刺与批判。这种特殊的军事化的管理固然对孩子们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但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指出的“如果惩罚足够让人心惊,或者奖励足够让人心跳,没有什么指令会被你(或我)拒绝。”孩子们在如此环境下的表现,只能证明人类对环境具有无穷的适应能力,当失去外部的强制坏境后,孩子们的积习卷土重来可以说是及其正常的。这种训练在一定范围中的确能起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但这种训练的结果未必不能导致《全金属外壳》的结果,这样的隔离性的训练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拥有自主权的社会中正常的生存!

    当我看到徐修远旧态复萌的那一刻,在脑海中反映出的是《发条橙》中的画面,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得到了与电影结局相悖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这个家庭又经历了二次大战,而决定性的一刻的出现不是母亲的关爱与病痛,不是祖母的逝世,不是父亲的忆苦思甜,也不是向老师的宽宏大量,更不是全家人的殷切期待,而是父亲抱住儿子那一刻的眼泪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我看来,父亲在这场战争中只做对了“一件半”的事情:“半件”是在发现儿子的成长问题后,一直在尝试以“父子书”的形式与儿子沟通,之所以是“半件”是因为这种沟通出现得太晚了,而且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一件”则是放下了父亲的“尊严”、男人的矜持和作家的高傲,在儿子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时候,给予了儿子真心的关爱。人之为人,即在于以真情的可贵,如果作为父亲的作者能够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让儿子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也许能避免这场家庭的战争——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但我真心希望这个猜测是有效的。

    行文到此,才发现自己已经说了很多,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说,衷心感谢作者的这本抓住时代脉搏的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还将持续下去。在这里,仅以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断想中的几则内容,作为感谢作者提供这一飨宴的结尾。

    子女不是父母完成自己未竟心愿的代偿品。

    母爱深似海,但深海中有很多危险。

    金钱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会无法补偿孩子的亲情缺失。

    工作与事业的成功的家长,不一定是成功的父母,因为在家中,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才是家长门的“主业”。

    金钱和威慑都只是控制孩子的手段,前者养成娇纵,后者产生懦弱。

    很多父母能正确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

    “代沟”“不懂我”只是推脱沟通的借口。

    孩子不是宠物,父母无法掌控他们的一生,改放手时就放手。

    饱含亲情的坦率交流,才是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手段。

    在教育、家庭,社会这些话题中,真情交流永远是达成人与人沟通的灯塔,而且这个灯塔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